印光大师论佛力与自力
余池明
印光大师的遗教,即增广文钞、续编和三编的基本教义是: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而学习印光大师的遗教的入手处,也是学习净土法门的入手处,在于明了禅、净的界限及所以然,以及佛力、自力之大小、难易、利害、得失。文钞中处处从分析禅、净的界限和辨别佛力、自力之大小、难易、利害、得失出发,引导学佛人进入净土之门。本文试概述印光大师关于佛力与自力的基本思想,供广大莲友参考。如有功德,属于佛、菩萨祖师,如有错谬,对佛、菩萨、祖师深深忏悔。但愿若见若闻,同入弥陀愿海,专持弥陀名号,即生往生净土。
一、佛力与自力的含义
教界一般使用“自力、他力”这对概念,印光大师则主要使用“自力、佛力”这对概念。大师在文钞中使用“自力、他力”的地方,只有八处,即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五、增广卷一复濮大凡居士书、增广卷三《傅大士传录》序、续编卷下弥陀圣典序、续编卷下净土十要序、三编卷四复周群铮居士书、三编卷四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法语、三编卷四南京素食同缘社开示法语)。而其他地方则全部使用“自力、佛力”这对概念,大师在使用“他力”一词时,与“佛力”完全是同一个含义。
关于佛力的和自力的含义,大师在《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四净土问答并序的第二个问答作了专门的阐述。关于自力,大师说:“律教禅宗,最初须深明教理,依教修行。修行功深,断惑证真,方出生死。若教理不明,则盲修瞎炼。若非得少为足,便是着魔发狂。纵使理明功深,亦颇断惑。倘有丝毫未尽,依旧不出苦轮。直待惑业净尽,方可出离生死,尚去佛地甚大悬远。更须历劫进修,始可圆满佛果。……此是自力。”这一段很好理解,就是讲律教禅宗自力修行了分段生死和圆满佛果的过程。关于佛力,大师开示说:“念佛法门,纵不明教理,未断惑业。但能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临命终时,决定蒙佛亲垂接引,往生西方。既生西方,见佛闻法,悟无生忍。即此一生,定补佛位。此是佛力,又兼自力。谓信愿持名,是自力能感于佛。誓愿摄受,垂慈接引,是佛力能应于我。感应道交,故得如是。”这里的佛力是指阿弥陀佛摄受接引众生的誓愿力,自力是指众生信愿持名。可以看到,这一段说的“自力”与前面讲的“律教禅宗”的“自力”含义不同。再参阅文钞其它地方的开示,大师在不同场合使用“自力”一词时,有两种不同的含义:
第一种含义是指不仗佛法力之自力。大师在对照律教禅宗等通途法门与净土特别法门时和比较佛力、自力大小时,自力是这种含义。如增广卷一与陈锡周居士书:“欲说净土修法,若不略陈诸法仗自力了脱之难,此法仗佛力往生之易,则不是疑法,便是疑自。”增广卷二净土决疑论:“夫一切法门,专仗自力。净土法门,专仗佛力。一切法门,惑业净尽,方了生死。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即预圣流。”续编卷上一函遍复:“须知法身菩萨,未成佛前,皆须仗佛威力。何况业力凡夫,侈谈自力,不仗佛力。其语虽高超,其行实卑劣。佛力自力之大小,何止天渊之别,愿同人悉体此义。”
第二种含义是指信愿念佛之力,在说到净土法门本身时,大师谈到“此是佛力、又兼自力”、“全仗佛力、又兼自力”等,如增广文钞创建菩提精舍缘起碑记:“此系全仗佛力,兼仗自力以了生死者,故于一代时教法门之中,名为特别法门,不得以通途仗自力法门并论也。”三编卷三南通余东袁家庙佛教净业社缘起:“良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念佛法门,全仗佛力。亦兼自力。由仗佛力故,易于仗自力者奚啻百千恒河沙倍也。”根据《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四净土问答并序说“此是佛力,又兼自力。谓信愿持名,是自力能感于佛。”的解释,可知,这些场合的“自力”都是指信愿念佛之力。
在另外一些开示中,大师直接说往生净土仗佛力和信愿念佛之力,或者说佛力、法力和众生信愿行力。如增广卷四曹云荪了义居士舍宅为念佛林发隐:“以此法门,仗己信愿念佛之力,感佛慈悲摄受之力,感应道交,故得不断烦惑,带业往生,较彼专仗自力者,其难易不可同年而语矣。”增广卷三《阿弥陀经白话解释》:“以佛力、法力不可思议,加以众生信愿行力,则无论功夫浅深,罪业轻重,皆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序)”文钞续编念佛恳辞序:“带业往生者,直登不退。断惑往生者,速证无生。此全仗阿弥陀佛大悲愿力,与当人信愿念佛之力,感应道交,得此巨益。较比专仗自力者,其难易天地悬殊也。”
两种含义的自力大不相同,在三编卷三思归集发刊序中,大师进一步阐明了两种自力的区别:“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不可思议。合此佛法二不可思议之力,俾自心之力,得以圆显。(此自力,与不仗佛法力之自力迥别。)固与专仗自力者,奚啻恒河沙数之天渊悬殊也。”不仗佛法力之自力,不到断尽见思惑的地位就不能了分段生死。而信愿念佛之力可以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大师在文钞中谈到往生之力时,还有“众生自心本具之力”和“众生心力”的提法。如续编卷上复习怀辛居士书:“一则专仗佛力,而由佛力以引发自力。以佛力,法力,自心本具之力,三法契合,故得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三编卷三江母汪太夫人往生记:“以佛力法力众生心力,三皆不可思议。故得此奇特殊胜之果。实为一代时教之所无,而惟净土法门为然也。”文钞续编卷上致广慧和尚书:“由是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不可思议。然众生虽具有不可思议之心力,不以佛力法力加持,亦不能得其受用。由蒙佛力法力加持,俾众生心力,完全显现。”理解大师说自心本具之力或众生心力的用意,一是强调众生本具佛性性德,二者既然谈的是净土法门,那么必然隐含着第二种含义即信愿念佛之力,三者究竟归宗于仗佛慈力,因为大师说“众生虽具有不可思议之心力,不以佛力法力加持,亦不能得其受用。由蒙佛力法力加持,俾众生心力,完全显现。”
二、仗佛力与仗自力是区别净土法门与通途法门的标准
在文钞续编卷上“复善觉大师书”中,大师开宗明义地说:“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名为通途法门。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为特别法门。通途全仗自力,特别则自力佛力兼而有之。”可见,佛力与自力是区别净土法门与通途法门的标准。净土法门是仗佛力之法门,普通法门是仗自力之法门。如果不注意佛力与自力的差别,就会犯以仗自力之法门平论仗佛力之法门的错误。大师在“复善觉大师书”中接着开示:“净土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其利益与普通法门大不相同。古今多有依普通法门,论净土法门,由兹自误误人,而又自谓宏法利生者,不胜其多。其最初错点,在不察佛力与自力之大小难易,以仗佛力之法门,硬引仗自力之法门,而欲平论,致有此失。”仗佛力也是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之处,大师在文钞续编卷上复陈慧新居士书中说:“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在仗佛力。其余诸法门,皆仗自力。自力何可与佛力并论乎。此修净土法门之最要一关也。”大师在续编卷下“福州佛学图书馆缘起”楹联的注解中说:“仗自力者,名通途法门;仗佛力者,名特别法门。佛教净业社讲堂落成,命撰楹联,因标示宗旨。”明确说明了仗自力和仗佛力分别是通途法门和特别法门的宗旨。大师处处开示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为什么又说仗佛力是净土特别法门的宗旨,其实这两个说法正是净土往生这一大缘起的两个侧面。往生正是众生信愿行与佛力感应道交的结果。大师在增广卷四“曹云荪了义居士舍宅为念佛林发隐”中开示:“以此法门,仗己信愿念佛之力,感佛慈悲摄受之力,感应道交,故得不断烦惑,带业往生,较彼专仗自力者,其难易不可同年而语矣。”为了强调净土法门仗佛力的特质,大师在续编卷上与张静江居士书中说:“若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则无论功夫浅深,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轮船过海,但肯上船,即可到于彼岸,乃属船力,非自己本事。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可见,往生不是靠自己戒、定、慧的道力,而是靠真信切愿念佛感佛慈悲接引,仗佛慈力往生。
以佛力和自力区分净土法门和普通法门是为了让众生了解自力劣弱,匪仗佛力,决难即生解脱,从而为末法众生抉择出生死的唯一道路在于净土法门。大师在文钞三编卷四“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法语”中苦口婆心地开示:“望大家知生死苦,发菩提心。无净土者,速速发愿修行,变成有净土。有净土者,还须精进勇猛,以决定生西为期望,要紧要紧。大家要晓得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种力,但是无始以来的业力。所以万劫千生,难得解脱。仗阿弥陀佛的弘誓大愿力,自然一生成办。”
三、信愿的有无是判别仗佛力和仗自力的标准
怎样判断是仗佛力还是仗自力呢?上述不仗佛法力之自力固然属于仗自力,念佛而不生信愿,也属于自力法门。大师在增广卷一复濮大凡居士书中开示:“信愿全无,但念佛名,仍属自力。以无信愿,故不能与弥陀宏誓,感应道交。若见思惑尽,或可往生。若全未断,及断未净尽,则业根尚在,何能即出轮回?五祖戒、草堂青等,即是确证。须知去却信愿念佛,与宗家之参究无异。若得往生,则因果不相符契矣。蕅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铁案也。”大师在增广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三中说:“凡夫若无信愿感佛,纵修其余一切胜行,并持名胜行,亦不能往生。是以信愿最为要紧。”大师在增广卷二复法海大师书中开示:“无信愿念佛,虽较参禅看话头功德大。然自未断惑,自力不能了脱。又无信愿,不能蒙佛接引了脱。犹是仗自力之通途法门。其证道也,大非容易。……何得以念佛之特别法门,修通途之自力观行?光虽下愚,不敢肯许。”总之,信愿行为净土法门宗旨,没有信愿就背离了净土法门的宗旨,大师在三编卷四净土法会课仪跋中开示:“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信愿为前导,念佛为正修。有以专求一心,不讲信愿。及注重开悟,不求往生者。皆不知念佛之宗旨者。弃佛力以仗自力,忽佛智而矜己智。其自误误人也,大矣。”大师在三编卷四上海法藏寺念佛开示中说:“至诚恳到真信切愿即是西方种子。盖净土一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如鼎三足,缺一不可。或专崇行持,而不尚信愿,则执事废理,仍属自力法门。与专以自性唯心,而不仗佛力之执理废事,同一过失。所以蕅益大师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笃哉斯论,不可不知。”
四、佛力、自力之大小难易利害得失
关于仗佛力与仗自力之大小难易利害得失,大师在增广卷四陈圣性贞女贞孝净业记中讲得非常清楚:“真如法性,生佛体同。迷悟攸分,凡圣迥别。欲复本有之心性,须断幻妄之惑业。欲断惑业,非严持净戒,力修定慧不可。戒定慧三,力极功纯。则妄惑彻底消灭,本心全体显现矣。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明本镜具,非从外来,特仗揩磨之缘,以显发耳。虽然,仗自力修行,断惑证真,颇不容易。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况思惑乎?见惑一断,即证初果,预圣流。尚须七生天上,七反人间,方可断尽思惑,以证四果。虽云十四番生死,而天上寿长,固不易以年月论也。初果圣人,欲了生死,尚如是之难。况具足惑业之凡夫乎?若证四果,则生死根本永断,超出六道轮回之外。若发大悲心,入世度生,则乘愿示生。非如具足惑业者,随善恶业力所牵,升沉于六道之中,自己一毫作不得主也。自力了生死,非宿根深厚者不能。末世众生,何能企及。于是如来特开一净土法门,俾一切若圣若凡,上中下根,同于现生了生脱死。其慈悲救护之心,至极无加矣。其修持之法,亦须严持净戒,力修定慧。而兼以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信愿真切,念力精纯,现生亦可证圣,临终直登上品。则入菩萨位,证不退地矣。纵根机陋劣,未能如是。但能至心念佛,则心佛相契,感应道交,临命终时,必蒙佛慈接引,带业往生。下至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地狱相现。若心识不迷,有善知识教以念佛。其人生大怖畏,生大愧悔。虽念数声,即便命终。亦可仗佛慈力,接引往生。一得往生,则永出轮回,高预海会。渐次进修,必证佛果。仗自力了生死,如彼之难。仗佛力了生死,如此之易。凡有心者,皆能念佛,皆可往生。有血性汉子,决不肯令本具之真如佛性,背悟净缘,随迷染缘,长劫轮回于六道之中,而莫之能出也。”
五、小结
佛力是阿弥陀佛慈悲摄受接引众生的大悲愿力。自力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不仗佛法力之自力,即戒、定、慧力,仗此自力不是末法凡夫所能作到的。一种是能够仗佛法力之自力,即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佛力与自力是区别净土法门与通途法门的标准。净土法门是仗佛力之法门,普通法门是仗自力之法门。虽念佛而不生信愿,仍属于自力法门,难以往生。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佛力、自力的大小难易差别天地悬殊,我们一定要遵从祖师的教诲:“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真信切愿,称佛名号,即此一生,定生净土。(2004年11月15日)
印光法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二、老实念佛(二)判别教法2.出世本怀(1)入佛知见大事因缘出兴于世原夫诸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大事因缘者,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6
印光法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四)念佛实益1.现世利益重在往生亦有现益念佛所重在往生,念之至极,亦能明心见性。非念佛于现世了无所益也。昔明教嵩禅师,日课十万声观音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6
印光法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二、老实念佛(三)选择念佛3.一心专称(1)专修之法念佛余行力用迥别积德修善,只得人天之福,福尽还须堕落。念佛往生,便入菩萨之位,决定直成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6
《灵岩法要》伍、决修学疑难一、法门辨异㈠禅宗与净土法门虽多其要唯二法门虽多,其要唯二。曰禅与净,了脱最易。禅唯自力,净兼佛力。二法相校,净最契机。如人度海,须仗舟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6
《灵岩法要》捌、述个人行谊一、自行盛德㈠淡泊名利光之名心淡极淡极光之为人,绝不愿留虚名以污人耳目。但期临终仗佛力以往生,则所愿足矣。至于行履,有何可上纸笔,著述亦无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6
22.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意义是什么?阿弥陀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愿,度脱众生。有一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誓愿度生。若众生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5
第二章 雁塔感悟话说大哥见丹桂给三年前曾打过他的人写对联,心中甚为不解,忍不住上前质问,不想丹桂随口一笑道:“这有什么好说的?小人以怨报德,君子以德报怨嘛!”大哥听了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5
坐火轮船过海印光大师打了一个比喻:此如坐火轮船过海,但肯上船,即可到於彼岸;乃属船力,非自己本事。信愿念佛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印光大师当年住在普陀山,那个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5
独為特别法门於一代时教中,独為特别法门,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弘法,所说的一切法门、一切经教,唯独净土法门堪称特别法门。别的法门,你不修戒定慧、没有达到断惑证真,肯定不能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5
501、临终助念的重要作用是什么?临终蒙善知识开导,令生信心。又为助念佛号,令彼随大众音声,或出声念,或心中默念。果能如法助念,无一切破坏正念等事,亦可往生。以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5
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年)春,大师去宁波阿育王寺拜佛舍利。当时已经有三艘火轮船轮渡可以每天往返,交通比较方便。大师坐船,当天就到了阿育王寺,办好挂单手续,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4
协助化闻请藏经,南下安单法雨寺光绪十九年(1893年),普陀山法雨寺化闻和尚,到北京请大藏经。大藏经是朝廷组织刻印的,请大藏经也要向朝廷申请,经过皇帝批准颁赐才能得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4
民国二年(1913年),北京法源寺住持道阶法师做佛诞纪念会,以释迦佛像为徽章,去参加纪念会的人都佩戴一枚。这是国内第一次以佛像做徽章。事后道阶法师来普陀山,送给印光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4
南五台距长安县城20公里,由五座山峰组成,俗称五台,即大台(又称观音台)、文殊台、 清凉台、灵应台、舍身台。每当天清气朗时,登上西安古城城垣便可看见南五台。这里山势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4
印光大师讲故事 之 往生篇《高僧传》三集《法照大师传》云:大师于大历二年栖止衡州云峰寺,屡于粥钵中现圣境,不知是何名山。有曾至五台者言:“必是五台。”后遂往谒。大历五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4
1927年秋,弘一法师到上海,寓江湾丰子恺家。印光大师阴历七月十七下普陀山,七月十九到上海,处理《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等书的印送事务。七月二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著名实业家张謇是通过他的门生江谦(江易园)与印光大师结缘的。1925年,通过门生江谦的介绍,张謇给印光大师来了一封信表示敬仰之意。大师回信劝张先生念佛,信中说:今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大师为近代之高僧,众所钦仰。其一生之盛德,非短时间所能叙述。今先略述大师之生平,次略举盛德四端,仅能于大师种种盛德中,粗陈其少分而已。一、略述大师之生平大师为陕西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2
人之修福造业,总不出六根三业。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前五根属身业,后意根属心,即意业。三业者,一、身业。有三:即杀生、偷盗、邪淫。此三种事,罪业极重。 学佛之人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8
一、 供养:(香)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一一诸佛土,无量香庄严,具足菩萨道,成就如来香。二、 礼敬: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三宝(一拜)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拜)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6
1、很多居士认为:皈依只是形式,佛法修行注重实质,从而错误地认为皈依是不重要的。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是不正确的。2、我们平时说皈依只是形式,其实这句话的本意是告诉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2
虽然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佛陀涅槃后,就不再在世间住世,而出家人就承担了如来家业,代表佛向世间传播佛法,所以当佛不再住世的时候,出家人就是佛的代表,所以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2
聂云台居士是清末大臣曾国藩的外孙,在1920年任第一任上海总商会会长,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成功人士。抗战期间,上海会长崇尚华丽,奢侈成风。聂云台老居士有感而作,于1942年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药师山近期发现有些修行人,因为因果业障关系,修行上无法突破,又急于上求佛道以致于身心俱疲。由于佛菩萨的慈悲心,故而以方便法协助修行人有一个身心的避风港。这就是净土法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贪名之戒药师山紫虚居士壹、前言人在世间活动面对世间各种境界时就会产生各种喜爱,喜爱到了某一个程度以上就变成贪。人贪的东西很多,如贪钱、贪色等皆是。对于贪求财色一般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0
大佛顶首楞严经 第十卷紫虚居士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消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0
大佛顶首楞严经白话文 第一卷紫虚居士注解--------------------------------------------------------------------------------此为楞严经的名称。本经之全名为大佛顶、如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0
大佛顶首楞严经 第七卷紫虚居士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难!如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0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自力与他力之融合一、跳越两个思维上的谬误讨论佛教的“自力”与“他力”,首先应该避开两个思维上的谬误。一为逻辑的二元思考模式,一为模糊的错觉。所谓逻辑的二元思考模式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8
现在我讲一讲如何念佛,我们念佛人人都会念,人人还不太明白,人人都念,人人还都不太得力。什么叫真正念佛,如果给它下个定义就是:无心是真正念佛。什么叫无心念佛呢?就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三十三课 无间地狱与阎罗王地狱意谓地下的牢狱,分为根本、近边、与孤独三类。此在第二十四课课文及其注释中,已略说其情状,惟众生恶业,广泛重大,因之地狱器品,亦至繁多惨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卅一、卅二、卅三课 综合指要1.大家都没有天眼,不曾看见过极乐国,也都没有神通,不曾到过极乐国,所以不应执定极乐国为有,若执为有,便是武断,这话是对的。但是,没有天眼和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卅三课 净土宗 (四)十一、作观想以留印象观想念佛,在净土法门中,颇居重要,能使行者存留甚深印象,在识田中,以引动极乐国的整个庄严境界。观法虽然广大深玄,然而观其少分,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三十七课 读经录要 (二)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1)十、善现言:六波罗蜜各有二种,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若行施时,以有所得为方便,著三轮而行施:起自想、他想、施想, 是名世间。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第卅四、卅五、卅六课 综合指要1.三十七道品,为修佛法的主要科目。修四念住,则于身、受、心、法四者,能得到不净、苦、无常、无我的正确认识,奠定了出离世间的基本观念。修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王占元居士往生纪实王占元居士,男,八十三岁,河北省唐县人,一生务农,小学文化。有三男二女。为人善良,对子女慈悲疼爱。子女也都很孝顺。二○○三年九月。经医院查出白
净土往生时间:2024-10-23
周六下午,一到道场,某女莲友笑嘻嘻地对我说:“给我女儿的宝宝挂个往生牌位。” 我心里咯噔一下,因为我知道她的女儿并没有生孩子,所以她所指的宝宝应该是流产或堕胎的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5
居士入寺规矩礼仪漫谈一、拜佛、问讯与上香规矩进寺门前要端正衣冠收摄身心。进入寺院后,先礼佛。再去拜见出家师父。在佛殿、经堂看到佛像,不论是木雕、铜铸、纸绘、绸、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8
给事冯楫居士悟道因缘给事冯楫居士,龙门清远佛眼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济川,四川遂宁人,号不动居士。冯楫居士青年时即信仰佛法,一度遍礼尊宿,后居龙门,从佛眼清远禅
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时间:2024-10-06
怕什么东西?炮火连天,兵荒马乱,有人吓出了毛病,整天心神不定,一会儿急着看医生,一分钟都等不及;一会儿医生开了方子却不肯服药,医生请了一个又一个。印光大师笑他像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2
罗梓生居士生西记罗梓生居士,福建闽侯人,弟兄三人,排行最小。幼读诗书,八岁丧父,他侍奉母亲,善待兄弟,成年后参军。由于他忠厚老实,俭朴廉洁,从不自欺欺人,赢得军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2
黄念祖居士:广结善缘 “众生有缘,遇斯光者”(《净修捷要》)。佛的光明遍一切处,有人说,我怎么没有看见哪?这个就不奇怪嘛,有缘才遇着这个光嘛。这光是没有离开一切
布衣百姓时间:2024-09-25
黄念祖老居士:火烧功德林的真实意义!黄念祖: 修行人常犯轻敌之病,常以为自己一用功便能克制烦恼,一切太平,这实是不符合实际的主观愿望。应知贪嗔痴三毒,多劫以来,
布衣百姓时间:2024-09-25
复兴近代佛教之先行者——杨仁山居士佛学思想研究吕建福清末杨仁山居士,以其创办金陵刻经处的弘法利生事业而闻名于世,他的精印佛经、广为流通及创办“祗洹精舍”培育佛教人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3
如何看待宗教和文化的关系,这是每一个民族在发展文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我国古代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21
龚佛龙居士往生纪实二○○二年九月二十一日(中秋节)凌晨五时三十分,安徽省芜湖市居士林林长龚佛龙居士在家中安详逝世,往生极乐,世寿九十岁。 一个多月前,龚老居士就告
金玉良言时间:2024-09-15
四、密勒日巴修定为什么要讲密勒日巴修定呢 ?有两个原因。其一他是用修定的方法获得大成就的人,他是藏传佛教中实践佛法的代表人物,他自己说:“我是一个博地凡夫,此生此世,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7
问:佛教常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搞清楚佛性问题与学佛关系重大,所谓佛性究竟是什么?答:五十年代我曾和佛教青年探讨过有关佛性问题;近年来,也曾围绕这一问题,谈过我的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4
净土资粮(附:谷响集) 作者:黄念祖答三世因果并劝努力忏罪念佛大札奉悉,欣闻知难而进,甚以为慰。唯所提诸问,仍是您二十年来屡问之老问题。兹愿再贾余勇,一试棉薄,看看能否突
居士人物时间:2024-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