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教的进取思想
佛教具有丰富的进取思想,在理论上其进取思想就直接体现在经论中对“慎勿放逸”或“勤修精进”的系统表述中。很明显,“放逸”和“精进”是一对含义相反的词汇,“不放逸”即是“精进”,“放逸”即是不“精进”。
《妙法莲花经》卷七有“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得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在佛教中,“精进”很重要,也有很高的理论地位。“精进”是“六度”之一。“六度”即六波罗蜜多,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是佛教名词,指的是六种从生死此岸到达涅彼岸的方法和途径。是大乘佛法修习的内容。三国时吴国康僧会编译的《六度集经》其中就专门有一章为精进度无极章。南朝梁僧祐编《弘明集·卷十三》解释说:“六度:一曰施,二曰戒,三曰忍辱,四曰精进,五曰一心,六曰智慧……勤行所习,夙夜匪懈,精进也。专心守意,以约敛众,一心也。”这里的“五曰一心”与“四曰精进”分别是一度,“精进 ”也即勤奋不懈,也即“慎勿放逸”。比如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无常偈说道: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如果要精进,要“慎勿放逸”,就必须要谨慎忍耐,这样才能够成就修行。《金刚经》有云:“一切法得成于忍。”稍有不慎或忍耐不住,就会放逸;而一旦放逸,人就对贪、嗔、痴三毒不能够再加以节制,这样人就会任性放荡,沉湎堕
落。所以要精诚集中,不能放逸。
佛教对人生的态度是直面人生中的种种问题,通过锐意进取来解决这些问题。佛教之中不仅有着完备的理论系统,而且还包含着丰富的实践内涵。可以说,佛教是为人提供精神乐园的一方净土。失意的人诚然可以在其中得到世间难以觅求的休憩和慰藉,而真正对真理对人生对宇宙具有探索精神的人又何尝不可以在其中得到理论的充实和研究方法的指导以及实践中的着力之处呢?很多人的生命在经历过种种曲折之后,在佛教这里总是会豁然开朗,进而发出由衷的感叹:此处原来别有洞天!
1、为什么进取
对于一个佛学修习者而言,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建立慎勿放逸、勤修不懈的进取观了。修行是个大事,它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业,也是生命中其他各个事情最基础的平台。修行得好,许许多多的个人问题、家庭问题以至于社会问题都会得到比较圆满的解决。当然,首先最基本的就可以保证这个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健康,更加自由。良好的修行是人生进步的牢固基础,是实现生命意义的坚强柱石,是开拓智慧空间的无形利剑。超越小我,融入大我。只有修行,人才能够超越愚昧与虚妄,才能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所以,修行这件事实在是太重要了,半点也马虎不得。
下面,我们来详细谈一谈为什么一定要树立慎勿放逸、勤修不懈的进取观。
时光易逝,来日无多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是感觉到时间在匆匆流逝。就如同当年孔子在河岸上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如果你今年三十岁,那么你可以问一问自己,你二十岁的时候是不是有这样一种想法:“三十岁,太遥远了! ”结果似乎什么也没有来得及做你就已经三十好几了,用时下流行的话讲就是“奔四”了。同样的,如果你今年四十岁,你也很可能会有这样类似的想法:“五十岁,还早着呢! ”其实十年时间也会过得很快。时光总是在不知不觉之中悄然逝去,很多人连它的尾巴都抓不到,忙忙碌碌的整天不知在做些什么,或者是做一些事后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太大意义的事情。因为这些事情对我们生命本身没有什么根本的帮助。死生事大,无常迅速,这是生命中亟需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
关于时间的宝贵,我们先来听一听佛祖释迦牟尼是怎么说的。
有一次,一个人问:“世界上面,什么东西是最长而又最短,最快而又最慢,最能分割而又最广大,最不受重视而又是最容易让人追悔,倘若没有了它,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它使一切渺小的东西归于消灭,使一切伟大的东西生生不息?”
佛祖释迦牟尼回答道:“世界上最长的东西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是无穷尽的;最短的东西也莫过于时间,因为人们所有的计划都来不及完成就一命呜呼了;在等待着的人们看来,时间是最慢的,在寻欢作乐的人们看来,时间是最快的;时间可以扩展到无穷大,也可以分割到无穷小;当时不知道时间宝贵的人们,在人生将近暮年的时候都会惋惜追悔;没有了时间,什么事情都做不成;那些不值得后世纪念的人,时间的洪流会把他们冲走,在历史的长河里不留一点痕迹,而那些伟大的的人物,尽管他们的肉体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时间会把他们的功业凝固起来,使他们永垂不朽。 ”
所谓“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年忧”,很多人所做的计划都很大,都是不切实际、好大喜功,最终也都是在浪费时间。所以切莫等到垂垂老矣的时候,也就是彻底失去时间的时候才知道拥有时间、有青春是一种最大的幸福。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回头,时间是这样,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也都会被时间带走!把握住生命,把握住时间,把握住现在,才是最为重要的!
有一位高僧大德曾经语重心长地告诫弟子:假如人的一生以平均接近七十年计算,那么至少会有三分之一时间是在睡梦中,那么其实只有四十多年是清醒着的而已。这四十多年中,除去童年年幼无知有十余年,老病之时风烛残年有十余年,最多只剩下二十年可以给人留下来认认真真地做事情。而在这二十年中,还要有养家糊口的工作操劳,有人事往来的必要应酬,再有就是少年时候游戏流连的放逸荒废,那么可供用度的时间就只剩下十年了!如果不下决心抓紧时间修行,那么这一辈子就是一事无成了!
再进一步说,又有谁敢保证自己一定能活到七十岁呢?在我们身边,死亡事件几乎每天、每时、每刻都在难以计数地发生,其中又有多少人不是寿终正寝、尽享天年而中道夭亡呢?有机会的话,人们应该都到医院的太平间以及殡仪馆、火葬场去看一看,死者中有多少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俊秀,有多少人是充满幻想的少年儿童!医院其实是最好的人生教育基地,随便什么时候,那里总是有很多的重病之人,其中不乏身强力壮者,他们整天痛苦不堪,呼天抢地,承受着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折磨。这时候他们只是觉得身处地狱,哪里还会有时间去修行呢?我们再到医院妇产科看看,不少新生婴儿呱呱坠地不久就夭折了……前不久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几个小时就死了数万人,其中有很多还是中小学生。幸好,现在我们中国人身处于一个太平盛世,还可以太太平平地过日子。所谓“宁为太平狗,不为乱世人。”你可以看看这个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由于战争、饥荒、水灾、火灾、地震、疾病、瘟疫以及各种事故所导致成百上千的生命的结束,几乎每天都有,那真是人命如草芥,人死如灯灭。
所以,秉持着“我将来还有时间”这种想法的人,实在是非常愚昧!
我佛释迦牟尼早就深刻阐明:人命其实不是以年或月或日来计算的,准确的应该是以呼吸来计数的。因为人的生命只是悬诸于呼吸间,人的呼吸不能有停顿,一呼一吸持续不断,只要有一口气上不来,人就死去,就成为隔世!因此,净土宗印光法师直截了当地提醒:要时时刻刻将一个“死”字贴在脑门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实“死”在我们一出生时就如影随形地紧紧贴在我们背后。我们只有认识到它的存在,才能够督促警策我们,使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而猛利修行。如果我们能够时时刻刻记住它,把它当作是最威严刚毅的老师,那么我们就可以慎毋放逸、勤修不懈,这样才可能渡过生死大海,到达无生无死、究竟涅槃的彼岸!
密宗的一位上师曾经对弟子们说:“我当初就是因为怖畏生死才去住山修行。虽然吃了不少苦,但是,一想到死后堕地狱的痛苦,我所受的这点苦根本就不觉得什么了……”
这位上师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之苦,在雪山里长年累月地修行最终成就了很高的果位。
还有一位大师,他在深山的一个洞窟中修行,而岩洞入口处荆棘丛生,几乎把洞口都遮蔽了。他每天进出这个洞口时都往往被荆棘挂住衣襟。开始时他还打算把这些荆棘全部铲除掉,但是他转念又想:我现在是进洞,也许我根本就等不到出洞,今天就会死在洞中,还是抓紧时间修行要紧!当他出洞看到荆棘时又想:
不知道我现在出了这个洞口,还能不能再进洞,这些荆棘还是不要管它了……如此多年,一直到他修行有了成就而最终离开,这个洞口依旧荆棘丛生。这个上师修行成功的一个关键之处就是他懂得:时不我待,把自己拔出生死苦海要比铲除洞口的几个荆棘紧迫得多!
古人说:“吾日三省吾身。”对修行者而言,每一天甚至每一刻都很重要,必须经常反省自身。古代有一位佛学修行者,他每天入睡前,总是要严格反省自己一天来的修为进益。他有时候会发现自己今天没有用功或是毫无收获,就痛苦地对自己说:“一天又过去了,我又空过了一天啊! ”其实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用心做好每个事情就是一次提高自己的机会。在用心、用功之后我们其实都应该像这位修行者一样问问自己,我是不是又进步了,有没有又空过了这一天?
佛为什么灭度却又说没有灭度呢?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众见我灭度 广供养舍利咸皆怀恋慕 而生渴仰心众生既信伏 质直意柔软一心欲见佛 不自惜身命时我及众僧 俱出灵鹫山我时语
宣化上人时间:2024-12-21
邪YIN多欲的人为什么命运不好? 佛如是说 ‘佛说四十二章经’说:‘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又说:‘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刃有蜜,不足一餐之
戒邪淫故事时间:2024-12-21
念阿弥陀佛,你必须得定量定时。如果你不定量不定时,你自己进取心渐渐就没有。好比你一天定一万声,不论多忙,不论做什么事情,在客堂也好,在大寮做饭也好,不论你做哪一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2-15
我曾经向一位德行极高的师父请教:“为什么像我这样善良的人还会经常感到痛苦,而那些恶人却活得好好的呢?”师父很慈悲地看着我说:“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有痛苦,那就说明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3
有的人一听到别人跟他说‘阿弥陀佛\’,他就说:‘不好意思啦,念小声一点啦,让别人听到不好意思啦!’你想想看,我们这张嘴什么不好的话都说,譬如现在最流行的什么‘伤脑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0
佛教鼓励发菩提心的人赚大钱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茶与佛教之所以密不可分,相生与共,融为一体,与共历史起源有关。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恰好与茶在中国被广为栽培同时;佛教盛于唐代,与当时饮茶习俗遍及全国又几乎同步
文化资讯时间:2024-12-09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 怎么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做生意赚钱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事业。”这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没有看破放下的时候,真正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2-08
禅宗叫宗。我们佛教讲的宗教和我们书上读的宗教,和我们概念中的宗教不是一回事。最近我开玩笑跟大家讲,我说实际上我们讲的东西跟我们心里想的有时候不是一回事。像我们讲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果报通三世。我们起心动念要纯,心地要厚。心地厚,这个人决定有后福;心地薄的人,决定有凶灾。造作罪恶的人现在没有受恶报,是他前世的福报没有享尽,他所享的是前世的福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30
震华法师是近代杰出的佛教教育家、思想家、佛教史地学家。曾任镇江竹林寺方丈、竹林佛学院院长,上海佛教会会长、上海玉佛寺方丈、上海佛学院院长等职。今年是他圆寂四十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6
我们为什么总是很难停下来去打坐呢?那是因为我们许多人总觉得打坐时的状态是一种死气沉沉的状态。相反,人们渴望着刺激。比如,如果现在闲着没事,人们便会不由自主地去打开电
禅宗公案时间:2024-11-26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印顺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佛教之涅盘观一 涅盘之意义我国佛教徒,都说学佛是为了了生死。是的,了生死是佛教的主要目标。真能了生死的,就是得到涅盘。涅盘是学佛者的最高理想,被称为「一切圣者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人间佛教要略印顺一 论题核心人菩萨佛: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文:净界法师佛者觉也,为什么以觉悟作根本呢?因为所有佛菩萨的功德,都是因为觉悟才去布施,因为觉悟才去持戒,因为觉悟才修忍辱…所以整个波罗蜜的行动力,来自于觉悟。
佛答时间:2024-11-24
二、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一 东方与西方印度文明的开拓者,属于西方移入的阿利安人。印度的每一区域,都曾渗杂了阿利安人的血统;每一思想,都曾受过阿利安传统文化的熏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第六十二节 蒋总统与佛教的关系煮云法师著有人说:蒋总统是不信仰佛教的,因为他已公开承认是基督徒。关于这个,我不否认,可是我要说,总统信仰佛教也是真的呀!同时我们
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时间:2024-11-23
三、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第十七章──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在了解菩提心的重要性之后,就应真实发起菩提心。可能大家都清楚,发心需要从根本悲心中产生,悲心又需要缘一切有情而生起。那具体应怎样修菩提心呢?应按阿底峡尊者知母、
文殊花开时间:2024-11-18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黄念祖:佛教中的“四依法”非常重要“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16
争什么争酒疯 - 争什么争 在今日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愈发达,佛教的教义,且有愈因而显露其无比的光辉;佛法的理论,随科学的进步而愈得到印证。科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佛教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在中国,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且与宗教有着紧密深刻的联系;这其中,佛教的用香不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持续地发挥它深远的影响力。中国香道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11
1.我丈夫在过去世曾经是猎人吗?为什么今世喜欢在周末打猎?他们要怎么做,才能消除此业力?2.什么业力使我大女儿和她的家婆同时出意外往生?她们往生后七天的情况是怎样的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1
故事二: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9
论印光法师的佛教修持及其弘法取向编辑:陈永革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以印光法师(1861-1940)的佛教修持及其净土弘化为论述主体,透过其迁单南下普陀后的修学行持、刻经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6
虽然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佛陀涅槃后,就不再在世间住世,而出家人就承担了如来家业,代表佛向世间传播佛法,所以当佛不再住世的时候,出家人就是佛的代表,所以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2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问:佛教的确立,首先在于戒律,经过道安的努力,以后还有哪些律部的传译?赵朴初答:道安和他的弟子们寻求戒律的热心,对于律藏的充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道安在世时,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8
佛放光是为照破众生的无明。◎一九八五年十月一日开示佛说法时,常常放光。为什么?因为为令众生快点觉悟。佛在最后说《涅槃经》时,从面门放光,又由口里收回,这表示去也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8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虚妄”观念比较姚卫群佛教与婆罗门教在分析外部事物或人的认识时经常使用“虚妄”观念。这一观念在印度宗教哲学史上的出现频率较高。在印度早期的宗教圣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佛教经典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远古时期,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外在的香到本性生香(古人称为心香、性香)正是人们养生目的的诉求。古人认为,一个性命相和、脏腑气
香道佛教时间:2024-10-25
我们活着为什么?我们永远都应该以利人为前提。利人,就要从不障碍人开始做起。一九八O年三月廿一日晚间开示于万佛圣城我们活着为什么?我们人这个“我”是谁?是你、是我,也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5
净土三经的伦理思想特色第一届净土会议论文 东南大学佛教研究所 董 群净土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宗经,从大乘佛教伦理的角度看,也是重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论中国佛教参与宗教间对话的《理惑论》模式董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于本土的中国文化、中国人来说,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有些人基于其本土文化的立场,特别是儒学、道家和初期道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融合的佛教第一章 宗密其人及其佛教发展观宗密,在中国佛教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撰写了大量的著作,想表达这样一个重要的观点:融合。中国佛教应走会通的一路,具体地说,禅宗诸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世之所尚者,皆沉檀龙麝等难得之物,更有奇楠之香锱铢即倍于黄金。以为如得奇香便可契道,岂知闻香悟道全在平常处积累,一旦因缘具足乃可得之。若嗜其嗅,徒慕乐受而已。乐
香道佛教时间:2024-10-24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因重于禅,主参禅,故名。禅宗的禅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禅师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三节 禅门三宗心说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为了调和禅教,分别以北宗、牛头宗和南宗为禅门的代表,以唯识、般若和华严为禅外其它教派的代表,将其互相参照、比附,以示禅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二十章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唐代末期,禅师义玄(?-867)创立了临济宗。临济宗人忠实地继承了马祖、希运等禅师的心性思想,在平常心是道、无心是道的思想基础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虽然从政治和社会的权力关系而言,现代化一重要的意义在于宗教与政治之间形成了政教分离的格局,从而把公共性的社会空间交于俗世性的政治去处理,宗教逐渐从全能性的意识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支遁大师的般若性空思想蔡惠明支遁大师(三一三—三六六)字道林,俗姓关,陈留(今河南开封市南)人。他是东晋时代的高僧,当时佛教般若学六家七宗之一郎色宗(学派)的代表人物。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0
禅之和谐观的历史内蕴与现代意义以《坛经》中的惠能禅思想为中心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图书馆馆长 洪修平禅源于印度,但兴盛于中国,不仅在后来千百年的发展中成为中国文化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9
论秦巴山区佛教的几个特点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王亚荣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 李利安秦巴山区地跨汉江南北,位处川陕交界,山高水长,川岭交错,将我国西北和西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8
【解】因果相背,为是处,作恶业希望乐报,因果相背,为非处,犹言“无有是处”也。“无有是处”是没有这个道理。这一条,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没有疑惑的,“十力”这个摆在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8
"无"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世间上的人总是在“有”上求,有车、有子、有钱、有名等,其实“有”还是有限、有量、有穷、有尽。佛法教我们从另外一个“无”上去思考,你“无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18
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民族和宗教的冲突仍然不断发生。特别是霸权主义的强权政治、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都是引发战争的因素。因此,我们倡导的和谐世界建设还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