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无住,圆融无碍
什么是“无住”?
《金刚经》有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所以“无住”是心的“无住”,即无所停住,是相对于心中的“执著”而言的。我们世间之人虽然各种各样,但是却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执著”。他们的心总是处在“停住”的状态中,甚至是一刻也不肯放松。比如有人于执著身体的感觉,身体的一点点不舒服就当成是天大的事情。还有人执著于自己的服装穿戴,生怕有一点点的不靓丽。家庭亲情、名誉地位、饮食用具、财产花费、爱情婚姻等等,这些都可以是我们苦苦执着的东西。而在诸多执著中,最大最直
接的执着就是“我执”。
所谓“我执”,就是执著于一个虚无的“我”。“我”是常人进行所谓思想的主体和依托,是起始点和基准点。比如我们一张口往往就是“我”需要什么,“我 ”喜欢什么,“我”厌恶什么,“我”要怎样怎样……“我执”深重的人一切皆以“我 ”为中心,一切都以“我”为度量,一切都以“我”为标准……这样的思维,不是“正”思维,这样的见解跟佛法修行是不相契合的,应该加以改正。
那么“我”究竟是什么呢?
我佛释迦牟尼谆谆教导我们说:“五蕴无我”。“我”是空无自性的,在我们心中的“我”其实是“五蕴”所生的一种虚妄的感觉,实际上并不是实相存在。因为“五蕴”都是“因缘所生法”,“凡因缘所生之法,究竟无实体,故谓之空。 ”
那么,什么是“五蕴”呢?
五蕴又称为五阴,是指构成我们身心的五种要素——色、受、想、行、识。现在我们一提“色”很多人就认为是指女色,其实不对。在佛教教义里“色”是指一切物质存在,包括我们的身体与物质世界,跟女色之“色”没有什么关系。“受”是受纳的意思,是指人的各种感官与外界发生接触时所产生的感觉,比如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或者说是六种器官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接触后所引起的感觉,这些感觉有些是比较舒服的,有些不舒服,或苦或乐,这些感觉就可以统称为“受”。“想”就是基本的想象、思维,包括认识到的影像、概念等。“想”是人类的一个很基本的活动,我们现在一般认为人类是使用头脑来思维的,实际上这种理解并不确切,它应该是人作为一个整体所发生的功能。“行”就是行为,一切思想活动和意志活动都可以叫做“行”。简单讲,“识”就是指我们认识事物的主体。
五蕴具有虚幻不实的性质,《增一阿含经》就称:“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梦幻”。这就是说我们所处的五蕴如同奔腾的河流,各种感觉纷纭杂乱一起把我们包围,而这些感觉又变幻不休,互相连贯。这样就使得我们生出一颗妄想之心,随着这些感觉而时时刻刻地都在活动跳转,前念未灭,后念又生,念念不断,这样就虚拟出一个好像是实实在在的“我”,其实这个“我 ”所反映的就是虚幻不实的五蕴。
比如我们现在就可以静下来仔细想一想,到底什么是“我”呢?是现在这个正在思索的“我”,还是刚刚才转过念头的“我”呢?是这个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是“我”,还是那个脾气暴躁、烦恼无穷的是“我”?如果说肉体是我,那么实际上现代生理学已经证明,我们身体内的所有细胞几个月内就会全部新陈代谢一遍,而随着新陈代谢每时每刻我们的肉体都在发生变化。那么,这个变动不已的肉体怎么能是“我”呢?如果说精神是我,那么,是高兴时候的我是我,还是生气时候的我是我?是悲哀时候的我是我,还是快乐时候的我是我?如果这个“我”是在身体外面,那么为什么我们即使闭上眼睛也能够感到它的存在呢?如果这个“我”是在身体里面,那么为什么我们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它所在的位置呢?所以,由肉体到心识,我们天天说的这个“我”其实是虚幻不实全不可得的。
如果我们想通了这个“无我”的道理,那么修行中所遇到的很多很难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没有了“我”就不会起贪心:谁贪?贪什么?为什么贪?没有了“我”就不会起嗔心:谁嗔?嗔什么?为什么嗔?没有了“我”就不会起痴心:谁痴?痴什么?为什么痴?因为“我”已经没有了,还会有什么问题!?
做到了“无我”,也就基本做到了“无住”。常俗之人有“住”有“我”,所以才有烦恼。人都具有思考的能力,但是由于有“住”有“我”,所以他们往往
对于自身利益攸关之事作出了过多过滥的无谓思考,这就牢牢地把自己陷在泥淖之中了。更要命的是,人的这种所谓“思考”能力不需要有事实依据,只要凭借自己的想象就可以了。所以人们就像是被桩子拴住的牛一样,越转越紧,始终被许多烦恼痛苦缠缚着,一直到死不得解脱。由于心中起了烦恼,所以即使是在社会上很有地位、很有财富,那些人的生活也是困顿空虚的。由于对心中的烦恼执著不忘,所以那些人所住的即使是华屋大厦也无异于身处监狱,所面对的美酒佳肴也无异于难咽糟糠。
所谓“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做到“无住”、“无我”,能够使我们减少无谓的妄念,能够使我们保有一颗清净之心、解脱之心、进取之心,使我们直面宇宙人生的真实。这也就是《心经》所说的“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在修行中,怎样才能做到圆融无碍呢?
要做到圆融无碍,就是要我们在佛法修行中把出世而入世二者互相融合,互为辅弼,既要“高高山顶立”,也要“深深海底行”,潜修于芸芸众生之中而与众生合同,实现修行生活化、生活修行化,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圆融无碍,处处通达,
一说到修行,很多人就会想到诵经、坐禅、拜佛等等,总之都是那些专门的形式和法门。诚然,我们不能否定这是修行,但修行二字,包含的范围非常之广。修行修行,就是要修正我们的“行”。五蕴中的“行”实际上包括身、口、意三业之行,即使我们在清规戒律中勉强守住了“身”和“口”,但是我们心中仍然会有各种各样错误的念头不断地升起,这样“意”中的贪、嗔、痴以及各种烦恼,仍然会使得我们不断造作杀、盗、淫等诸业。修行要进步就必须对错误的思想、语言和行为进行全面、彻底的修正,而这种要求是在单一的诵经、坐禅中无法达到的。我们必须把生活中自己身、口、意的一举一动都纳入到修行锻炼的范围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够将自己的身心里里外外清理得干干净净,身、口、意三业纯纯净净,再无错误。那就要求我们必须从自己日常生活的琐事中下手,一点一滴地脚踏实地的修行。许多生活上被轻忽的不良习惯,也要用心把它纠正过来。这样以来,我们的修行就会慢慢的见出实效,我们对身心的改造也会由浅至深、由粗到细,只要是锲而不舍、勤修不懈,那么,我们的起心动念、一举一动也就会越来越纯净无瑕,自然也就圆融无碍、处处通达了。
通达就是要顺境不喜,逆境不悲,而通达的关键就是要保持“无住”、“无我 ”的状态:不管身处何地,干净也好,肮脏也好;不管任何遭遇,褒扬也好,诟病也好。“无住”则随缘不变;“无我”则不变随缘。当然为了入世就必须与众俯仰,就必须和光同尘,那么大家高兴你就高兴,大家悲伤你就悲伤,但是这时候你面喜而心不喜,面悲而心不悲,只不过是随顺世情而已,你的本心不动,这就是无住无我、圆融无碍。
如果你真的看明白了,人生其实就是一出戏,而且还你要认认真真的把这出戏演好。别人要你做这些事,虽然你知道它们本来毫无意义,但是你也要高高兴兴去做,鼓鼓掌,握握手,你好你好,幸会幸会……所以善于修行的人到处都可以修行,根本就不用往深山老林里面躲藏。滚滚红尘就是我们最好的清净道场,我们也一样同这些人高高兴兴在一起玩乐,但是我们其实是在修定修慧。如果真正做到了生活修行化,那么修行就是这么简单,这么自然,到处都可以运用自如,圆融无碍。
摘自净土法门《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203集 2015年6月24日 我们修净土,真正能得受用是清净心现前,得小受用;平等心现前得大受用。清净心现前,生凡圣同居土;平等心现前生方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与人相处当中,要怎么去圆融?如果家人不能同意,那你就不要来, 这是很重要的! 因为这一方面不能圆融的话,连生活中都会有问题,菩提道怎么走上去呢?刚才讲的「观照、照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6
一代文豪鲁迅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和佛教文化的滋养,他的人格力量与创作成就跟佛教有着重要的关系。鲁迅生于1881年,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时已37岁,在此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26
佛教是公元前6至5世纪由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大致与我国的孔子、老子时代相当),最初由西域传入我国,东汉初年开始广为流传,在隋唐和盛唐时,全国已经有了很多的佛教寺院,寺
禅宗公案时间:2025-01-25
每年的岁末年初,总能听到很多人谈论“生肖和犯太岁”的话题。提到“太岁”,很多人都会想到“太岁头上动土”“太岁当头坐,无灾恐有祸”等民间流传的老话。在中国几千年的
佛答时间:2025-01-23
归纳上面这些外道的观念就是三大主要思想,与佛陀的思想再作一番比较。“﹝三大主义及佛陀的思想﹞印度当时的思想界,可归纳为三大思想,即:修定主义、苦行主义、快乐主义。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8
问: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无论念佛还是为人处事,常常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没有恒心和毅力,最后常常一事无成。请问如何摆脱这种焦躁的心态,真正做到与世无争,与世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7
请购佛教饰品有什么讲究 第一, 佛教饰品不宜说买,应说请,或者说请购。表示一种尊重。第二, 佛教饰品如果在不佩戴的时候,不要随便放在裤子口袋里,放在上衣口袋,或者
佛珠文化时间:2025-01-16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它主要说明两个问题:1、因果相续,贯通三世,不会中断。我们今生所受吉凶祸福,都是自因自果。明白此理,自然不怨天,不尤人。2
昌臻法师时间:2025-01-14
清明,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几乎与佛教的历史一样久远。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0
编者按:再过几天是清明节,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有很多传统习俗,当然主要还是祭奠已故亲人。原本清明节与佛教并无直接联系,但一个孝字将两者紧密相连。虽然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0
惟贤法师答:不矛盾。佛教讲五明,五明里面就有科学。《瑜伽师地论》讲:菩萨当于五明中求。五明中的内明是佛学,其它医方明、工巧明、声明、因明,都是世间上的,不过,要以佛法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惟贤法师答:法门很多,但是走的路是相同,目标是相同,佛教在唯识学来说,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啊,各宗各派都是贯通的。资粮位就是广集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由此可知,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应当全心全力依靠净宗经论的教诲,认真努力的学习,求生净土,这才是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净土怎样能够有把握的取得?你要记住「心净则佛土净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5
法字的梵语是达摩(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任持自性:指法能保持自体的自性(各自的本性)不改变,例如,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自体性相,花草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现在的教育只教人做事,没有教人做人,现在的人会做事不会做人。不会做人,事做得再好,纵然享受,心不安,提心吊胆,怕出祸乱,不安、不稳,死了之后叁途受果报。人不知道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我们出六道轮迴,比他们简单、比他们容易、比他们彻底。他们离开六道轮迴到哪裡去?到四圣法界声闻法界去。我们到极乐世界去了,四圣法界跟极乐世界不能比,差太远了。我们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众善奉行——佛教思想与企业的和谐发展惟贤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一.善的定义善者以利他为前提,利他必利已而致自他俱利,性纯净此世后世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2
今天我想讲一下粗心用功和细心用功,也就是有心用功和无心用功。什么叫粗心用功呢?就是我们刚开始修行的时候,妄想多杂、粗重,用功太粗疏,不细密,心是粗的,气是粗的,念头也是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1
魏德东:佛教的婚姻观 婚姻的条件 在婚姻的条件上,佛教强调尊重当事人的意志,明确反对将自己的信仰强加于婚姻,主张可以与不信仰佛教的人士通婚。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反对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5-01-01
01『真正的护法居士』什么是护法?有不少人认为在寺庙、念佛堂或道场干义工,帮助筹办法会,或者是给寺院布施、募捐等等就是护法,这仅仅是一个方面。护法绝不只意味着物质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12-26
黄念祖老居士谈怎样忍辱 人生总不免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有许多冤枉,有许多无理横加,种种的这些事情。但我们要怎样忍辱呢?第一种叫“力忍”,要用力量才能忍。也就是说
悟性时光时间:2024-12-24
六交报之“思报”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六者思报,招引恶果。此思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恶风吹坏国土,亡者神识被吹上空,旋落乘风,坠无间狱。”“六者思报,招引恶果”:第
宣化上人时间:2024-12-23
佛教鼓励发菩提心的人赚大钱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 怎么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做生意赚钱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事业。”这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没有看破放下的时候,真正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2-08
信众:我家里有一个亲戚以前学佛非常精进,可是他现在也不吃素了,也不念经了,请问师父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让他恢复精进的心。传喜法师:很多学佛的,偶尔的一个机会对佛有兴趣了,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禅宗叫宗。我们佛教讲的宗教和我们书上读的宗教,和我们概念中的宗教不是一回事。最近我开玩笑跟大家讲,我说实际上我们讲的东西跟我们心里想的有时候不是一回事。像我们讲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震华法师是近代杰出的佛教教育家、思想家、佛教史地学家。曾任镇江竹林寺方丈、竹林佛学院院长,上海佛教会会长、上海玉佛寺方丈、上海佛学院院长等职。今年是他圆寂四十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6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印顺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佛教之涅盘观一 涅盘之意义我国佛教徒,都说学佛是为了了生死。是的,了生死是佛教的主要目标。真能了生死的,就是得到涅盘。涅盘是学佛者的最高理想,被称为「一切圣者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人间佛教要略印顺一 论题核心人菩萨佛: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二、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一 东方与西方印度文明的开拓者,属于西方移入的阿利安人。印度的每一区域,都曾渗杂了阿利安人的血统;每一思想,都曾受过阿利安传统文化的熏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第六十二节 蒋总统与佛教的关系煮云法师著有人说:蒋总统是不信仰佛教的,因为他已公开承认是基督徒。关于这个,我不否认,可是我要说,总统信仰佛教也是真的呀!同时我们
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时间:2024-11-23
三、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第十七章──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黄念祖:佛教中的“四依法”非常重要“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16
争什么争酒疯 - 争什么争 在今日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愈发达,佛教的教义,且有愈因而显露其无比的光辉;佛法的理论,随科学的进步而愈得到印证。科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佛教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在中国,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且与宗教有着紧密深刻的联系;这其中,佛教的用香不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持续地发挥它深远的影响力。中国香道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11
故事二: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9
论印光法师的佛教修持及其弘法取向编辑:陈永革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以印光法师(1861-1940)的佛教修持及其净土弘化为论述主体,透过其迁单南下普陀后的修学行持、刻经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6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达真堪布:怎样对治盲修瞎练的风气学佛、修行一定要有方法。如果真想解脱、真想成佛,你修的法要具足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一个也不能缺少,如果缺少了,修行就不圆满、不完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4-10-29
问:佛教的确立,首先在于戒律,经过道安的努力,以后还有哪些律部的传译?赵朴初答:道安和他的弟子们寻求戒律的热心,对于律藏的充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道安在世时,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8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虚妄”观念比较姚卫群佛教与婆罗门教在分析外部事物或人的认识时经常使用“虚妄”观念。这一观念在印度宗教哲学史上的出现频率较高。在印度早期的宗教圣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佛教经典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净土三经的伦理思想特色第一届净土会议论文 东南大学佛教研究所 董 群净土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宗经,从大乘佛教伦理的角度看,也是重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论中国佛教参与宗教间对话的《理惑论》模式董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于本土的中国文化、中国人来说,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有些人基于其本土文化的立场,特别是儒学、道家和初期道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融合的佛教第一章 宗密其人及其佛教发展观宗密,在中国佛教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撰写了大量的著作,想表达这样一个重要的观点:融合。中国佛教应走会通的一路,具体地说,禅宗诸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世之所尚者,皆沉檀龙麝等难得之物,更有奇楠之香锱铢即倍于黄金。以为如得奇香便可契道,岂知闻香悟道全在平常处积累,一旦因缘具足乃可得之。若嗜其嗅,徒慕乐受而已。乐
香道佛教时间: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