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法善行,惭愧增进
佛经上讲,学佛的人有七种善法,非常重要。这七种善法是:信、闻、戒、舍、慧、惭、愧。有了这七种善法,我们就能够精进不懈地修行,把自己从凡夫转变为圣贤。这些善法,可以说是我们修行的必备资粮,所以这七种善法也叫做“七圣财”。
“信”是第一种善法。所谓信就是信仰,信奉,也就是皈依。什么叫做皈依呢?这个“皈”字,同“归”字读音一样,意思也是相通的。所以这个“皈”字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投入,二是回归。所谓投入,就是说从你开始修行佛法的那个时刻起,你就已经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了佛法的怀抱;所谓回归,就是说我们的身心要认同佛教这个精神家园,就像是迷途的游子,终于有一天找到了来时的路,从而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这时候你的信从感就会特别的强,就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力量来支持你鼓舞你,无论前进的路途上有什么苦难,你都有决心去克服,这就是“信”的力量,是我们修行成佛的牢固根基。一切修行行为都是因“信”而成就,没有“信”,任何修行都无从谈起。
“闻”是第二种善法。所谓“闻”,就是学识、知识,特别是关于修行的知识。在我佛释迦牟尼身边侍从多年的阿难尊者,博闻强记,能够背诵很多释迦牟尼的教诲,所以在诸位弟子中被尊称为“多闻第一”,就是说阿难的学识最好。前面提到过,我们的智慧是从三个方面来的,即所谓闻慧、思慧、修慧。闻慧即听闻他人讲法而生出智慧,在文字印刷不发达的古代,这是僧人修行佛法的一个主要方法。就现在而言,自己阅读佛经所生发出的智慧这也是属于闻慧。第二个来源叫做思慧。所谓思慧就是通过自己的反复思维,贯通佛理佛法。使得自己的思维与佛法契合从而增长的智慧。第三种叫做修慧,即通过修行实践,身体力行,在修炼的过程中产生的智慧。
第三种善法“戒”,就是持戒。前面我们已经讲过持戒的问题,这里就不重复了。简单而言,你的“信”如果足够坚固,那么持戒也就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我佛释迦牟尼在进入涅槃时,承侍在我佛释迦牟尼身旁的阿难曾经问:“我佛释迦牟尼涅槃后,以谁为师?”我佛释迦牟尼说:“阿难!你和大家好好记住,你们应以戒为师。有一人依戒律修行,佛教就有一份光明。有十人就有十份光明。有百人、千人、万人、以至人人都依照戒律修行而不毁犯,这时佛教就有无量无边的光明,照破消灭世间所有黑暗。 ”
第四种善法是“舍”。舍,就是舍弃或者施舍。舍什么呢?无外乎舍弃两种东西,一是舍弃身外之物,二是舍弃内心的想法及烦恼。所谓“为道日损”,所以简单而言,修行的过程就是一个“舍”的过程。我们都羡慕鸟儿能够自由飞翔,但是如果它的翅膀上挂上一些东西,比如金子,金银财宝之类的“难得之货”,那它就根本没有办法飞翔。所以修行之人必须要舍弃,只有舍弃才能够使得你轻装上阵,才能够使得你勇往直前。很多人不就是要钱嘛,要钱就给他好了,你留着那么多干什么呢?有时候花钱也是给人提供帮助,可以让他们生活得好一点,
快乐一点。酒色财气、功名利禄你如果样样都想要,一个也不能舍,那你也就不用修行了,回家找门路升官发财去吧!舍是第一步,修行是第二步,第一步你都迈不出去,第二步怎么可能迈得动?在世俗生活中,你注意观察一下就可以发现,很多人都把各自的一些主张和想法死死地抱住不放,即使已经生出万千烦恼他也不肯舍弃。正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在很正常的生活里由于这些人心里根深蒂固的主张和想法,于是这也不对,那也不对,无事找事,没有气生也要找些闲气来生,这就叫自找烦恼,烦恼无穷。
“舍”可以是财物布施方面的舍,施舍可以消除我们的贪执之心。贪执之心越强,烦恼相应也就越多,修行也就越是难以进步。所以为了对治这贪、嗔、痴三毒,我们必须在修行的过程中一点一点把内心清理干净,一定要去舍。舍一点,就进一小步,舍去一大块,就前进了一大步。只有你心里装的东西少了,你才能够装得下一些智慧,如果你把所有的想法都舍弃,心里什么都不装,什么都没有,那你才能够有大智慧。
在修行实践方面,特别是随着修行层次的不断提高,更加要注意“舍”的道理。舍掉初步的东西才能够进到第二步,舍掉第二步的东西才能够进到第三步。比如修四禅八定的人,只有舍掉初禅的所见才能够进到二禅,舍掉二禅的所见才能够进到三禅……修行的路很长很长,前面的风景还多得是,所以你要不断地往前走,不能停留耽搁。
修行之人淡泊名利,处身行事以修道为本,对于身外的财产就是应该恬淡处之。我佛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是一年四季粗衣蔽体,随身长物只有一钵,乞食以为生养,其座下的常随的三千弟子也都是如此。今天的佛法修行者们的生活方式同我佛释迦牟尼时代有了根本的转变。现在的出家人不仅衣食住行样样有保证,而且有了财物。若与我佛释迦牟尼时代的比丘相比,他们几乎个个都是富翁,试问有哪一位出家人没有十件二十件衣服呢?有哪个出家人没有几百元钱呢?至于在家修习的居士就更加不用提了,具有几十万元几百万元财产的人到处都有。虽然行乞修行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是我们还是要学习我佛释迦牟尼时代的比丘们,至少在我们的心境要尽量地接近他们那种无牵无挂的状态,可以说,他们过的是一种更加纯粹的修行生活,真是三衣一钵行化天下,一心一意只为修行。大舍之后必有大得,他们的修行更加容易进步。
第五种善法是“慧”。“慧”就是智慧,或者说是般若,以及佛的智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智慧或般若,是我们成就一切世间善法和出世间善法的根本保证。没有智慧,一切修行都无从谈起。
第六种善法和第七种善法是“惭”和“愧”。那么这就有一个问题:“惭”和“愧”二者有什么区别吗?当然有区别,只不过在现代汉语里面由于“惭”和“愧 ”连用,所以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二者的区别。所谓“惭”,就是因为发现自己的错误而感到羞耻,这个错误你原来并不知道;而所谓“愧”也是为自己的错误而感到羞耻,但是这个错误你心里一直都知道。当你心里有了“惭”的时候,经常是由于和他人进行交流或对比而发现了你的错误,而这个错误你原来并不知道,这叫做“惭”。这个“愧”就不一样了,从字面的意思来讲就是你心中有鬼,它是你心里知道自己有意无意地犯了错误,或者是由于你的努力不够而犯下了过失,而这个错误或过失不管别人知不知道,你心里很清楚地知道,这个就叫做“愧”。就修行的问题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比如你与其他修行者交流,一谈话,你知道自己修行很差,心里有很多错误见解,没法跟人家比,所以你就自惭形秽,这叫“惭”。所谓“愧”,就是你修行了好几年,忽然有一天一个人说
了一句话,你就大怒,虽然你并没有口出恶言、拳脚相加,别人也不知道你的心里活动,但是你知道你是动心了,而且是犯了嗔戒,心有愧疚,这就是“愧”。
“惭”和“愧”是对于所犯错误的内心活动,就是你犯错之后,如果你的心中还有“惭”和“愧”,那么恭喜你,你还可以进步,还可以继续修行,正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但是还有些人,他们对于自己所犯的错误既没有“惭 ”也没有“愧”,或者说,他认为自己所犯的错误都是理所应当、天经地义,根本就不认为这是错误,那么这种人就非常危险了。因为他们已经觉察不到自己的错误,也就没有再改进的地方,也就根本不会再前进了,他们的修行也就到此结束了,他所余下的生命都已经是垃圾时间了。
所以“惭”和“愧”能够守护我们的修行之心,使我们的信、闻、戒、舍、慧都能够不断地增进。所以,佛教把“惭”和“愧”两种善法比作守护“圣财 ”的人。财富固然重要,但没有守护财富的人也是不行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惭”和“愧”同样也是“圣财”。所以,佛教就把“惭”和“愧”列为第六种和第七种圣财。
“惭”和“愧”就是守宝的人,守护这其他五种圣财并使得它们不断增长。有“惭”和“愧”就能增长信心,有“惭”和“愧”就能持守禁戒,有“惭”和“愧”就能行舍,有“惭”和“愧”就能发明智慧。我们天天都在打坐,如果惭愧心具足,必定能保持一种精进的力量。能精进,一切事都好办,所谓“不怕慢,就怕站”,只要肯用功,一切困难都可以克服。没有精进,不下功夫,就是混日子等死,过了一天又一天,虚度光阴,浪费粮食。
所以,佛教里讲,世间有两个最有力量的男子汉:一个是惭,一个是愧。有惭愧的人就有力量。为什么呢?因为他总是知道自己的不足,总是要发奋图强,总是要向着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培养自己的惭愧心,使这两种善法能够在我们的心地深深的扎根。每天自问反省,每天就能够升起惭愧心,那样,我们就能够天天进步,成就善法,成就修行。我们要开悟,就必须依靠“惭”、“愧”这两位最有力量的健儿,推动我们的修行前进。
普通的财富可以用来办世俗的事业,而圣财是佛法修行者们发达其修行事业的无形财富,是我们发明本心的内心资粮,其宝贵之处就在于它们最终能够帮助我们从迷惘困顿的此岸度越到觉悟解脱的彼岸。这七种圣财能够救济贫穷---善法的贫穷。我们天天修行,到底要修什么,就是要修信、戒、闻、舍、慧、惭、愧这七种善法善行。
所期望于佛教整理委员会者一、在佛教界内所争论的佛教问题,其实还没有真正关涉到佛教的本身,不过是僧徒的吃饭问题而已。长老们要维持他们传统的地位,不得不顽固地和环境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论佛教革新运动中的困难问题关于佛教的整理或改革,一般人都认为是一桩艰巨的工作,有人并且说足一切改革工作中最困难的一环,我近来也深深觉得。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你若能没有贪、瞋、痴,也就把这阴魔都降伏了。没有自私、自利、求、贪、争这五种的毛病,什么魔也没有办法你。宣化上人慈悲开示:这种阴魔,其实不止五十种,五百种、五千
宣化上人时间:2025-02-21
佛教与女性女孩也能证明她们比男孩强。女性在佛教的地位是独特的,佛陀给予女性参与宗教的自由和权力,佛陀是给予女性宗教自由的第一位宗教导师。在佛教成立之前,女性活动
南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夫教育者,遵从诸佛之教理,发育群迷之正智也。然群迷之正智,为何而欲发之耶?良以众生本无种种诸苦,以不了世间一切事物之实相,故惑无为有,惑妄为真,惑好为丑,惑善惑恶。以被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道人也包括僧人,“心无义”是假佛学,关于佛教你不知道的小历史今天继续和大家说一些关于佛学的小知识,希望加深你对宗教,对佛的理解。1、 道人原来也包括僧人“道人”这
金玉良言时间:2025-02-13
二六、怎样叫做清净怎样叫做清净?现在把它分作五段来说明:甲、清净的内容清净这一句话,在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单纯,其实,分开来也有好几种:(1)一般人所说的清净,以为是只要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五、佛教与宗教有一班人以为佛教是宗教,还有一班人又以为佛教是哲学,又有一班人还说佛教是合乎科学。佛教究竟是不是哲学和科学,现在暂时撇开不说;至于佛教是不是宗教,倒要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二七、佛教与佛学佛教、佛学、佛化、佛法,从普通的一般眼光来看,似乎没有什么分别,但是过细思索一下,它每一个名词,都有它的用意与解释的,否则为什么不用一个就够了呢?诸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佛教不相信定命论,但是相信因果论。因果是可以改变的,过去已造的因加上现在的因,可以改变它的结果。但是佛说:定业不可转,重业不可救。所谓定业,是造了极大的恶业,如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11
佛教饰品保养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具体的材质和种类而分别来说,大致来说有以下要注意的方面: 一、檀木类的佛教饰品比如紫檀、绿檀、檀香等材质,不能沾水,如果沾上要马
佛珠文化时间:2025-02-05
邪YIN思想导致我破钱伤神抱着邪淫的思想怎能招来好运? 我是在校的研究生,今天跟微信网友见面,我承认被她网上的美色诱惑了,我也想着见面以后熟了能行淫。唉,谁知看到以
戒邪淫故事时间:2025-02-05
摘自净土法门《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203集 2015年6月24日 我们修净土,真正能得受用是清净心现前,得小受用;平等心现前得大受用。清净心现前,生凡圣同居土;平等心现前生方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一代文豪鲁迅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和佛教文化的滋养,他的人格力量与创作成就跟佛教有着重要的关系。鲁迅生于1881年,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时已37岁,在此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26
佛教是公元前6至5世纪由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大致与我国的孔子、老子时代相当),最初由西域传入我国,东汉初年开始广为流传,在隋唐和盛唐时,全国已经有了很多的佛教寺院,寺
禅宗公案时间:2025-01-25
每年的岁末年初,总能听到很多人谈论“生肖和犯太岁”的话题。提到“太岁”,很多人都会想到“太岁头上动土”“太岁当头坐,无灾恐有祸”等民间流传的老话。在中国几千年的
佛答时间:2025-01-23
归纳上面这些外道的观念就是三大主要思想,与佛陀的思想再作一番比较。“﹝三大主义及佛陀的思想﹞印度当时的思想界,可归纳为三大思想,即:修定主义、苦行主义、快乐主义。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8
问: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无论念佛还是为人处事,常常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没有恒心和毅力,最后常常一事无成。请问如何摆脱这种焦躁的心态,真正做到与世无争,与世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7
请购佛教饰品有什么讲究 第一, 佛教饰品不宜说买,应说请,或者说请购。表示一种尊重。第二, 佛教饰品如果在不佩戴的时候,不要随便放在裤子口袋里,放在上衣口袋,或者
佛珠文化时间:2025-01-16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它主要说明两个问题:1、因果相续,贯通三世,不会中断。我们今生所受吉凶祸福,都是自因自果。明白此理,自然不怨天,不尤人。2
昌臻法师时间:2025-01-14
清明,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几乎与佛教的历史一样久远。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0
编者按:再过几天是清明节,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有很多传统习俗,当然主要还是祭奠已故亲人。原本清明节与佛教并无直接联系,但一个孝字将两者紧密相连。虽然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0
惟贤法师答:不矛盾。佛教讲五明,五明里面就有科学。《瑜伽师地论》讲:菩萨当于五明中求。五明中的内明是佛学,其它医方明、工巧明、声明、因明,都是世间上的,不过,要以佛法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惟贤法师答:法门很多,但是走的路是相同,目标是相同,佛教在唯识学来说,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啊,各宗各派都是贯通的。资粮位就是广集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由此可知,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应当全心全力依靠净宗经论的教诲,认真努力的学习,求生净土,这才是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净土怎样能够有把握的取得?你要记住「心净则佛土净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5
法字的梵语是达摩(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任持自性:指法能保持自体的自性(各自的本性)不改变,例如,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自体性相,花草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现在的教育只教人做事,没有教人做人,现在的人会做事不会做人。不会做人,事做得再好,纵然享受,心不安,提心吊胆,怕出祸乱,不安、不稳,死了之后叁途受果报。人不知道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我们出六道轮迴,比他们简单、比他们容易、比他们彻底。他们离开六道轮迴到哪裡去?到四圣法界声闻法界去。我们到极乐世界去了,四圣法界跟极乐世界不能比,差太远了。我们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众善奉行——佛教思想与企业的和谐发展惟贤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一.善的定义善者以利他为前提,利他必利已而致自他俱利,性纯净此世后世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2
魏德东:佛教的婚姻观 婚姻的条件 在婚姻的条件上,佛教强调尊重当事人的意志,明确反对将自己的信仰强加于婚姻,主张可以与不信仰佛教的人士通婚。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反对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5-01-01
01『真正的护法居士』什么是护法?有不少人认为在寺庙、念佛堂或道场干义工,帮助筹办法会,或者是给寺院布施、募捐等等就是护法,这仅仅是一个方面。护法绝不只意味着物质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12-26
黄念祖老居士谈怎样忍辱 人生总不免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有许多冤枉,有许多无理横加,种种的这些事情。但我们要怎样忍辱呢?第一种叫“力忍”,要用力量才能忍。也就是说
悟性时光时间:2024-12-24
六交报之“思报”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六者思报,招引恶果。此思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恶风吹坏国土,亡者神识被吹上空,旋落乘风,坠无间狱。”“六者思报,招引恶果”:第
宣化上人时间:2024-12-23
西藏佛法乃源自大乘佛教,并且在西藏有一支独特的大乘传承。几个世纪前,印度之大成就者们汇集了佛陀教示之精华,并将之传入西藏。时至今日,在任一佛法学院,依然可能学习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7
佛教鼓励发菩提心的人赚大钱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 怎么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做生意赚钱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事业。”这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没有看破放下的时候,真正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2-08
信众:我家里有一个亲戚以前学佛非常精进,可是他现在也不吃素了,也不念经了,请问师父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让他恢复精进的心。传喜法师:很多学佛的,偶尔的一个机会对佛有兴趣了,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禅宗叫宗。我们佛教讲的宗教和我们书上读的宗教,和我们概念中的宗教不是一回事。最近我开玩笑跟大家讲,我说实际上我们讲的东西跟我们心里想的有时候不是一回事。像我们讲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震华法师是近代杰出的佛教教育家、思想家、佛教史地学家。曾任镇江竹林寺方丈、竹林佛学院院长,上海佛教会会长、上海玉佛寺方丈、上海佛学院院长等职。今年是他圆寂四十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6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印顺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佛教之涅盘观一 涅盘之意义我国佛教徒,都说学佛是为了了生死。是的,了生死是佛教的主要目标。真能了生死的,就是得到涅盘。涅盘是学佛者的最高理想,被称为「一切圣者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人间佛教要略印顺一 论题核心人菩萨佛: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二、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一 东方与西方印度文明的开拓者,属于西方移入的阿利安人。印度的每一区域,都曾渗杂了阿利安人的血统;每一思想,都曾受过阿利安传统文化的熏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第六十二节 蒋总统与佛教的关系煮云法师著有人说:蒋总统是不信仰佛教的,因为他已公开承认是基督徒。关于这个,我不否认,可是我要说,总统信仰佛教也是真的呀!同时我们
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时间:2024-11-23
三、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第十七章──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集团的恶止善行昔圣天对异道庶民立论曰:吾教以恶止善行为宗。而异道论敌无以难之。夫此岂御人以口哉?以人群事实所须,要不外此,诚凡下凡愚所共喻,圣中圣智所莫逾者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0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黄念祖:佛教中的“四依法”非常重要“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16
争什么争酒疯 - 争什么争 在今日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愈发达,佛教的教义,且有愈因而显露其无比的光辉;佛法的理论,随科学的进步而愈得到印证。科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佛教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