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一、佛教的进取思想 2、怎样进取 八万法门,安心而入

更多文章 2020-08-19

1、怎样进取

怎样才可以做到慎勿放逸、勤修不懈呢?我们在这里所关注的是最一般的情况,即就一个普通的特别是入门不久的佛

法参修者而言,怎样才可以做到慎勿放逸、勤修不懈呢?

先贤在实践中走出了很多条进取的道路。如何才能寻求到着手之处?每个人的情况不尽相同,所偏重的修行法门也不尽相同,这里只能够说一说大概。结合笔者的粗浅修行和心得体会,把几个主要的修行法门以及方便技巧说一说,有说的不对的还要请方家指正。

对初学者而言,最易于着手的就是“日行一善”。每天做一件善事,坚持不懈,才能够逐渐地,进而完全改变生活的心理的状况,最终实现“诸恶不做,诸善奉行”。还有一条简近的道路可以选择,那就是“以戒为师”。这是佛祖的临终遗言。把种种不善之事逐一戒除。比如贪执,比如各种不良嗜好,以及各式各样的虚妄的想法。只有把这些遮蔽人性本质的东西去掉,才能够恢复本性的光明,照见自身自性。

在修行之初,也可以以“宏愿大誓”鞭策自己,激励实践。这些“宏愿大誓 ”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呼喊,反映了我们内心深处对觉悟的渴望。不可忽略这种力量,它会随着我们修行的进益而一天天长大,会成为修行中无坚不摧的力量之源。有了这种力量,我们就可以“克忍力行”,难忍能忍,难行能行,难持能持,难修能修。比如你持嗔戒,大庭广众之下,一个人平白无故的一个大嘴巴子扇在你的脸上,你能够不怒吗?相信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但是作为修行者,你就应该一定能够做到。

所以说,真正的修行不仅是在理论上说得通、讲的透,更要在实践上做到理事圆融,出入无碍,这才是真正的“圆融无碍”。当年苏东坡做了一首偈语,自诩“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台”,派人过江专程把这个偈语送给佛印,本来希望佛印会夸奖两句。可是谁知佛印立即批了“放狗屁”三个字送回。苏东坡见信大怒,立即匆匆过江,跑了几十里路来当面质问。佛印莞尔一笑,这才缓缓送出一句评论:“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东! ”

所谓八风是指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其中称、讥、毁、誉是他人对自己的四种评论:称许、讥讽、毁谤、赞誉;两种自己的境遇:顺利、衰运,两种自心感受:痛苦、快乐。苏东坡自诩“八风吹不动”,但是一遇到别人的诋毁,心中就怒火万丈,气冲冲跑过江东来找人算帐!这早已经是大动特动!可见苏东坡其实一点定力都没有,都是在纸上的功夫。

这个小故事很值得修行的人认真回味。三藏雄文数万卷,每一个佛法修行者至少都读过几卷经文,也都会讲几句佛法理论,但是我们从经文中读到的话,我们身体力行究竟做到了多少?我们每天都要对别人讲很多话,这些对他人的要求我们自己究竟能够做到多少?而这些能够切实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的,才反映了我们参研佛法的真正水平。

八万法门,安心而入

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对治着众生八万四千烦恼。这些法门虽然彼此不同,其根源在于各自所针对的人心状态不同,因而各个法门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异,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即修行者应用它能否根治各人自心的种种烦恼,最终是要使得修行者的自心能够常常处于寂然无住的状态中。

下面谈一谈几个主要的修行法门。

比如我佛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经常为四众弟子开示“四念处”法门,就是要时时刻刻保持自心的空无寂静,达到对任何事情都“心中了了分明”的状态。

这种修行法门在南传中部《四念处经》记载的比较详细:

若有比丘,步入林间,或树下,或于空寂无人处,跏趺而坐,身躯端直,当前奋起正念,专心系念于出息入息。彼入息时,知道自己正要入息。彼出息时,知道自己正要出息。彼作长入息时,心中了了分明,“我正在作长入息”……。

复次,诸比丘,彼于走路时,心中了了分明,“我在走路”。彼于站立时,心中了了分明,“我在站立”。彼于坐时心中了了分明,“我在坐着”。……彼于行、住、坐、卧、醒、语、默之际,对所有这一切都施以圆满觉照,心中了了分明。

诸比丘,彼正感觉乐受时,心中了了分明,“我正感觉乐受”。彼下感觉苦受时,心中了了分明,“我正感觉苦受”。彼正感觉非苦非乐受时,心中了了分明,“我正感觉非苦非乐受”……。

诸比丘,彼贪欲炽盛,心中了了分明,“我贪欲炽盛大”。彼心离贪欲,心中了了分明,“我心离贪欲”。彼嗔恚炽盛,心中了了分明,“我嗔恚炽盛”。彼心离嗔恚,心中了了分明,“我心离嗔恚”。彼愚痴炽盛,心中了了分明,“我愚痴炽盛”。彼心离愚痴,心中了了分明,“我心离愚痴” ……

就是说,无论是修行的人还是普通人,心中也有很多念头,这个修行法门的要求是要修行者对自己的一举一动“了了分明”,对于心中喜怒哀乐等所有变化也都要“了了分明”,这样,才算是有了一个修行的基础,用功的根基。很难想象,一个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没有把握,对自己心中的各种变化毫无觉察的人也可以谈修行,这种人其实还根本不知何为修行,修行为何,是个彻彻底底的“门外汉”。所以,这个“心中了了分明”的“四念处”法门是修行的一个大法门,可以说是修行的必由之路。

有很多学佛的人总是觉得压力大。为什么呢?他说,你看三藏有经、有律、有论那么多经书,我只读了几卷,还有很多很多没有读过,很多很多的佛教理论没有搞懂呢!实际上大家学佛,特别是在家修行的居士,其实你不需要明白那么多佛教理论,什么唯识啊,华严的,都是要花很多精力下去才有弄清楚的可能,而这些高深理论自然有专业的佛法研究者去搞,而你是要修行应用,应用在当下,即刻就要有受益,所以还是要把大部分的力气和心思用在修行实践上,完全不必苦读经书、死读经书。

但是只要你想要修行,这一条你就必须要努力抓住:当你自己面对一件事情或处在一个地方的时候,对于你内心的起心动念你要能够觉察到、把握到!只有做到了这一条才能够谈修行!如果你认为自己的修行状态非常好,但是当你面对一个人、一件事的时候,你对自己内心的反应完全觉察不到,稀里糊涂,那说明你的修行连门还没有入!所以,这个“心中了了分明”的“四念处”法门就是佛法修行入门关窍之所在。

而且,从这个“心中了了分明”的“四念处”法门来看,我们修行的人应该做到的是七情六欲越来越淡,越来越少,并不是完全没有。

比如说你今天生气了,和人吵架,所以你就很难过:自己修行了半天,这不是白修了吗?然后你就要后悔半天……然后又遇到一个类似的事情,你又要情绪起伏,你的情绪也总是这样反反复复,浪费了很多时间……

其实就修行的基本要求而言,并不要求修行的人完全不生气、不吵架、不骂人——当然如果你能够一下子做到这些要求最好——而是要求修行的人在他生气、吵架、骂人的时候他自己能够看清自己此时的生气、吵架、骂人的这些念头,

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心里都有些什么样的反应,想做些什么事,不想做什么事情……这样“心中了了分明”之时,他就不仅能够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行为举止,而且很快的他就能够从自己的情绪中摆脱出来,然后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也就是普通人所说的“刚刚生完气,就跟没事儿人似的”,心中平和,完全看不出刚才的情绪对他的影响。这才是一个修行者的基本情绪状态。

现在很多人参禅,而打坐是禅修的基本功,为了禅修更快更好,我们就要注意方法,这里再谈一谈坐禅的一些方便法门。

比如坐禅时肉体痛苦,或者是打瞌睡,这些都是最基本的问题,即如何使得身体能够被调伏。平时我们只要坐一坐禅,就知道我们这个肉身或者叫做色身,很是不容易驾驭。在日常生活中举手投足间我们好像已经对于这个身体完全控制,似乎可以为所欲为、指哪儿打哪儿,用这个身体去实现我们的各种各样的目的,不断地满足我们心中所产生的种种愿望和要求。但是到了我们想要禅定,需要我们的身体完全静下来的时候,可以说这时候我们与它狭路相逢,真真切切地看清楚它的表现之后,我们这才发现它并不听我们的,我们并不是它完全的主宰。比如有很多人一盘腿就会腿痛,痛得让你受不了,让你一定要把它放下来!你想让它不痛,做不到!它一定要疼,疼个没完没了,疼得你龇牙咧嘴,你的腿盘多久它就疼多久,让你的心很难定下来。

所以一个真正修禅的人,一定要掌握一些调节自己身体的善巧方便,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和法门,即要对自己的身体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可能有的人说:我自己的身体难道我还不了解吗?确实未必。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身体,也很难把握住它。比如现在你的身体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这个状态是不是有些上火,你的身体有什么慢性疾病,它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会发作,那一种身体状态最不舒服,以至于令你容易生气甚至发怒,林林种种的这些事情你都要非常清楚,而且还要知道对应的解决办法。

比如在坐禅中,身体的这里热,那里凉,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很多人在坐禅的时候,身体总会不由自主地发生冷热变化、松紧抖动以至于突然的大幅度的震动。这些情况在禅修理论中都可以得到比较充分的解释,这都是因为坐禅对人的身体所发生的调整作用。在这种调整作用之下,人的身体各自不同,所以有些人这样,有些人那样,总体看来就会出现前面所讲的种种身体反应和现象。一般来讲,这种现象很多,我们也不必一定去追根究底为什么我这里热,为什么他那里凉,为什么我今天热,为什么他那天凉,这些感觉都是什么意思,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等等。你只要知道,每一天的坐禅会对我们的身体有一种很好的调整作用,比如你以前紧张的部位可能今天突然放松了,这样就会有一种很不同的热的感觉,或者是一个你以前一直不通畅的地方今天经过坐禅突然一阵痛,最后不痛了,其实就是通了,气血变得通畅了。

如果要坐禅用功,与我们坐禅的效果关联最密切的几件事情是什么呢?坐禅的效果当然与饮食和睡眠有关,饮食过饱、睡眠不足都可以影响坐禅的效果,这都容易掌握,多注意一下也就不容易出问题。但是有一点特别要注意,就是坐禅时候的用功程度。这个用功程度要因人因时而异,仔细揣摩,用心掂量。用功要有轻有重,有猛有舒,有急有缓。

对于身体很健康,身体状态掌握得又比较好的人,他坐禅的时候进取可以非常勇猛,一旦坐下来就会很长时间不起来,就几乎是天天这样坐下去,在修行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不回头,也不向两边看,身体也不会出什么问题有什么反应。这样的人可以说是资粮具足,坐禅的效果也就会很好的,他就是越坐越精神,越坐越爱坐。

但是还有一些人,他们对自己的身体并不能够那么掌控得住,痛啊痒啊麻烦事情很多,他总是忍不住,身体也不是那么好使,总是有这样那样的毛病。这种人一旦用心过猛,用功过急,就可能出现很大的反应。这就像是弹簧在压力下反弹,身体的病痛有时候会反弹得非常严重,以至于比原来严重得多,或者是身体疲倦非常不听使唤,心中也是极为厌倦、疲乏,甚至感到修行了无趣味,内心厌烦修行之事。

我们的身和心对修道来说都是工具,一般来讲,它都有一个承受能力和承受范围,这样一个极限是因人因时而异的。一般都是在刚刚开始修炼的时候承受力最小,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增长。所以我们要懂得在修行中把握你身心的承受极限,必要时做出调节,可以停下来休息,甚至明天再来。

这里面还有一个调节心趣的问题。就是说,你的心里要保持住对修行之事的兴趣,或者说,你要能够在看似干巴巴的用功中找到乐趣。修行不能仅仅是枯燥乏味的苦行,其实也不是。为了调节好心趣,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在修行进取中发现你的进步,找到你的乐趣。当然,这种乐趣是平平淡淡的,是意气舒展的。比如有的人打坐的时候,百无聊赖,结果越坐越闷,受不了了,最后就不想坐了。其实就身体来讲他还是能坐,如果你让他继续坐在那里,前面给他放一个非常精彩的电影或者是电视剧,保准他能行,甚至是再坐两三个小时他也能够坚持下来,哪里都不会疼。这是什么问题呀?这就是我们的心理不肯就范,不肯老老实实地修行下去。因为它已经习惯于世俗的乐趣,所以你让它跟着世俗的东西走可以,按照它原来的习性走它一点毛病也不犯,但是你现在让它来修道它就不干了。就像是一匹骡子或一匹马,它不听你的话,尥蹶子不干活,它罢工了。可是你还不能蛮干,你说这匹骡子这匹马它不干活,你就狠狠地打它,硬让它干,那最后它往往就失控了。所以如果你要打坐修行,你就一定要学会跟你的身心周旋,用力用功不要太猛。比如我们打坐可以坐一坐再走一走,打坐的时间要量力而行,开始一般不超过一个半小时,一般也就是一个小时。打坐完你应该是比较精神,心上还有余力,这样才能够不闷不倦。我们这个身心,就像小孩子一样,有时要哄着他往前走,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能贪功冒进。

我们在生活中有时会有一些心灵的结,有一些大喜、大怒、大哀、大忧的问题郁集于胸,没有完全解决掉,这是因为我们在事理上没有完全把它想得开,在心气上没有完全理的顺。这些问题平时还看不出来,自己往往还不知道,但是等到你在禅堂里一坐,让你静下来内观自心的时候这些心结立刻就出现了,很快很猛,就像是一个定时炸弹一样突然爆炸,能够把你吓一跳。比如说,这个人在某个时候说了句什么话当时曾经让我非常恼火,本来已经过去了,我也没有多想,今天一白天都没有事,但是等到我静坐的时候就把他这句话想起来了,怎么这么气人呢!立刻火气就上来了,出气都喘不匀了,怎么办呢?你想把它压制住,结果压了一会儿,根本没有用,脑子里想的就是怎么回击他、报复他,想扇他一个大嘴巴……算了,只好不坐了,休息了。

进一步而言,除了这些大喜、大怒、大哀、大忧的问题之外,我们心里其实还有很多小一些的情结,比如有些事物我们一想就特别高兴,或者是特别向往,或者是心特别浮动。每个人的心结都根据个人的习气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不一样。比如一个有文才的人,他就很可能在打坐的时候突然文思泉涌、妙语连珠,恨不得马上拿笔拿纸,唰唰唰都写下来……另一个人比如说爱下象棋,也许他打坐坐到深处,突然冒出很多灵感,以前想不出来的招法忽然都想出来了:这个局

其实可以这么解,我这么一下,他就一定会这样,那我就这样……有的人也许是个搞数学的,打坐的时候,突然对一个数学问题狂想不止,数学公式在脑子里乱飞,那演算比平时可真是快多了……打坐遇到这些问题怎么办?打坐明明就是求静的,结果静还没有静下来,动倒是动的飞快。

这时候就要靠你自己的心力来破解它。一旦接触到这个心结,要能够用空的智慧来观照它,要想得开,也要能放得下。其实使你生气的那个事情早已经结束了,都是你的心理还停留在那里,你的心里有了沾染,这都是留在你心里的那些影像在作怪。如果你讨厌的人,在你心里出现的时候,你就要多想一想他对你的好处,你要用感恩的心,来平复你心中的这个记恨的念头。如果是你非常贪著的那个东西在你心里出现,你就要能够看到它的无常、它的苦、它的令人厌恶的一面。

比如就是色欲的问题。你不是喜欢美女吗,比如上午你看到了一个美女怎么怎么样,如果你的心一动,往往等到你打坐,想要把心定下来的时候,头脑里面很多乱七八糟的念头就出来了。这时候你就应该想起佛祖教的“不净观”法门。你美女不也是人吗,也是七窍流脓的一块臭肉,浑身也都是微生物,肚子里面一条大肠,肠子里面装着那么多脏东西……想到这里你的性欲就应该没有了。还有更直接的“白骨观”法门,你看那美女,就是一具白森森的一具骷髅!咯嗒咯嗒地在动,还对你笑呢……你怕不怕?既然怕,那你还对她念念不忘干什么呢?

所以当你的心力足够的时候,一个心结的出现,正是你彻底解决这个心结的时刻,也就是你可以取得进步的时候。所以我们修行不是要绕开心中的或大或小或显或隐的这些问题,而是要真正地解决它们。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面都可以说是曲折幽深,或者说是盘根错节,里面藏着很多很多没有舒畅的或者是没有松开的东西,平时我们都很难觉察到它,而在静坐时它就可以直直地冒出来,这正是我们修行要解决的问题。

不要以为这些不是修行,这些才是真修行,才是真正解决我们烦恼的时候,才是根治我们的我执的时候。我们都知道“众法空相”,都知道要消除“我执”,但是这仅仅是“理”,关键是“行”。“我执”在不同的人心里不一样,其具体的直接的表现就是这些心结。这就是你的分别心、好胜心、贪执心,就是你的我执、我慢、我疑,就是这些让你心动不已的事物,所以打坐首先要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解决的越好,我们身心就越健康、越舒坦。你的修行就会进步越多,对佛法的证见也就会越深。

在有的情况下,这个突然出现的心结力量过于强大,比如就是你非常讨厌的人或事在心中这么一出现,你的怒火立刻就上来了,想忍也忍不住,心力功夫想用也用不上,那么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可以放松一下,把你从修行的事情上游离开,找一个不相关的事情去做一做,看看书,写写字,都可以。本来这个心结是要往你去破除的,但是目前它过于强大,你暂时没办法排解它,没办法掌控它,那你就先让一让,退一退,让你的心先轻松一下,玩一玩,等到因缘具足、心里充足的时候再来解决它,特别是找一个心力最足的时候来解决它。

那么,什么时候心力最足呢?

在禅修的过程中,要提高你的心力,有几件事情特别重要。第一,不能吃得太饱。你吃得太饱就容易打瞌睡,气血都在肠胃里面。这时候心力就提不起来。所以吃饭一般只能吃七八分饱,刚刚好,这时候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就应该坚决放下碗筷。第二,不能事情太多。人每天总是有几件事情要处理的,但是你如果要心力高、心力强,就一定要事情少,做事情总是要消耗心力的,而且事情多

就会对修行有很多打扰。比如你刚刚盘坐出一点滋味儿,有个电话来了,你接还是不接。还有一些也比较重要,比如睡眠要比较充足,情绪比较稳定,心无旁骛,这时候的心力就可以调的比较高。如果以上的这几个方面都做到了,那么,在这个时候修行打坐,如果你的心结突然出现,由于你的心力强,所以你就比较容易控制住他,把它消除掉。反过来讲,当你的身心不是处于最佳状况的时候,你的心力很差,这时候你用功修行,结果你的心结出现了,由于你心力弱,所以它就显得非常强,那么你就很难把这一关度越过去。总体上来说,禅修是一项非常精密、精细、精微的工作,需要长期的耐心的努力,付出很多很多的精力。我们总是在跟自己的身心周旋,我们是在跟自己多生多劫的习气周旋。所以你既要有耐心还要有韧性,要精进不息、慎勿放逸,一直坚持下去。

以上讲的这些都是打坐禅修时调整身心的善巧方便。就修行而言,如果能够保持住慎勿放逸,常修不懈就已经很好了,太急太猛反而不能够保持长久。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大致定下来一个用功的标准。

更新于:2020-08-19 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