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可修,无果可证
世人有句俗语,说:“穷,穷不过三代,富,富不过三代”,这是说民间富穷转换的规律。佛经里面在讲到世界万物的大周期时也说到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同样的,禅宗作为一种佛法宗派,在经过几百年的传承之后,
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能说是禅宗本身给我们带来的,应该说是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恐怕还是要归咎于后来人越来越不能理解祖师们的本意,后来的人对于佛法修行越来越糊涂颠倒。
比如很多人一听说禅宗提倡“不立文字”,就以为修禅的人完全不用读经了,就可以轻视文字经典。这是对禅宗的一种很大的误解。六祖之后,禅宗大兴之时,确实以“诸佛妙理,非关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标榜,但是,这主要是针对盛唐时期的佛教修行者们普遍沉迷于对经论的理论研究、极端忽视真修实证这一现象而痛下针砭。比如唐朝的玄奘大师,虽然他历尽千难万险赴印度取经,进而创立了唯识宗,其教义深奥完备,堪称绝学,但是一传而终,于民间毫无影响。玄奘本人虽然三藏皆通,但是他的后半生是以翻译经文为主,又有俗事牵扯,几乎没有什么精力去修证佛法,令人惋惜。当时出家人对经教教义普遍都有比较深入的学习,所以当时一定要提倡打破文字相,转身去专务实修,这才真正可以起到光大佛法的作用。但是,有宋以后僧团的情况却已经是大大不如从前,会昌法难之后,大量经文被毁,出家人当中,受过良好经教训练的人远远不如隋唐时那么普遍,所以禅宗与其他佛教宗派一样,也就日见衰落了。
在现代社会里,认真读经的人更加少了,即使是忙着著书立说的大学教授们,戴着有色眼睛在胡读乱读经文的也大有人在。这时,误以为修禅就要“不立文字”,拒绝对佛经经文进行深入学习,只会起到消极的作用。很多口中说是参禅的或者是喜欢禅宗的人,其实都非常缺乏对佛法的正确理解和对修行的基本认识,连禅宗修行的基本方式都不明白,这样盲目的修禅又要妄加评论,这最后会有什么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比如有很多人口口声声说是修习禅宗,结果一点点修行的功课也不做,居然还理直气壮、振振有词,甚至引经据典。这些人是读了一点点佛经的,可惜对经文的理解不对。比如《坛经》中有一首偈子:“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付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禅”的确不是坐的,坐仅仅是修炼的一部分,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都包括了“禅”。但修禅你不坐也是不行的。坐是最简单的最基本的入手之处,一个人如果在打坐的时候不能用功,那么其它三个方面,即“行、住、卧”,在行走时,在停住时,在安卧时,这三个时候能用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个人也就根本没有在修禅。这些不打坐的人现在离“行、住、卧 ”本性不动的时候还差得太远,就把“坐”这个最粗浅的修行方法放弃了,岂不可笑?为什么我们在静坐的时候会发现自己一个念头跟着一个念头很散乱?那是因为我们坐下来以后才有了一点点清静,才发现自己的乱七八糟的杂念很多。当一个人在静坐时能达到一心不乱,然后在其它三方面也做到一心不乱,这样才能逐渐体验到何为修行,何为佛法。
在《坛经》出现以后,很多修行佛法的人都是先去读《坛经》,然后就都不去打坐安心,并出现了许多五花八门的说法。有的居士躺在自家床上睡觉“修禅”,有的和尚不忌酒肉、不守丛林清规戒律,而且他们所能找到理论根据,往往就是《坛经》中的话。但是你要知道,《坛经》中的绝大多数话语都是六祖慧能在明心见性之后说的话,那么作为一个修行的人,你还没有明心见性,你就不可以按照已经明心见性人的修行方法去修行。对于六祖来说,他已经找到了他“本自圆满、本自具足”的自性,所以他可以不把打坐作为功课,但是我们不行。我们没有找到自性,也没有感受到自性,只是听别人说自性而已。我们打坐还坐不了多久,一点点功课都完不成,妄想没有放下,淫心没有消除,定力也没有,慧还没有证得,这就更不要提“无持戒、无犯戒、无禅定、无散乱”的境界,而六祖惠
能当时确实已经达到了这种境界。
比如根据《坛经》记载,六祖慧能在点拨一位比丘尼的时候,曾经亲手去摸这位比丘尼的乳房。按照一般人的看法,那就是你这个大和尚老不正经,对一位女士“非礼”、“袭胸”,这不是耍流氓吗?那么我们就可以问一问这些读过《坛经》而不做功课的修行者,你们能够象六祖那样“以手摸乳”却“没有这个”吗?你能做到见色不乱、自心不动吗?这时候如果你自心澄明,对此丝毫不在意,才算是到了“无持戒、无犯戒、无禅定、无散乱”的境界,才可以按照《坛经》里面的说法去修行。
现在人们所议论的禅,现代学术著作里面写的禅,绝大部分都是“口头禅”、“文字禅”。所以有位高僧就告诫身边的佛法修行者:刚刚学佛的人千万不要先读《坛经》,而应该先读《圆觉经》、《楞伽经》,《坛经》一定要放到以后再去读。否则就容易产生很多迷惑,就往往会认为既然《坛经》里面说了“无法可修、无果可证”,那么我参禅就不用刻苦下功夫了,似乎放下这刚刚读罢的经文就可以立刻登临圣果……“无法可修、无果可证”确实是痛快淋漓,但是我们应该想一想,修行如果真像六祖慧能所说的一开始就是“无法可修、无果可证”,那六祖慧能在 24岁时为什么去找五祖弘忍求法?五祖给他印证后,六祖慧能又为什么隐藏于猎人队伍中默默潜修十五年之久?所以至少我们要等到大彻大悟之后再默默潜修个十几年,然后才可以谈“无法可修、无果可证”。
六祖惠能讲过:“一切经书,乃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著,因智慧性故,故然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元不有。故知万法本因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在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迷人问于智者,智与愚人说法,令彼愚者,悟解心开;迷人若悟解心开,与大智人无别。”就是说,语言文字是人以智慧写就,“因人说有”,“本元不有”,其目标是为了让人“悟解心开”。惠能并没有完全否定文字语言的作用,这里他只是强调,语言文字仅仅是工具,要悟得自性,要“悟解心开”,不能以文字代替“真如自性”。
所以禅宗的“不立文字”并不是完全不要文字,其主旨是要佛法修行者们从语言文字的桎梏中超脱出来,其目的是为了破执解缚。对“不立文字”的正确理解是:“凡不立文字,非不用文字也。立而不立,不立而立,用而不用,不用而用;斯为不立之立,不用之用也。意超言外,道在象先;面对文字语言而不向文字语言中会,从工地上去实参实证,待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直透那边,则自可顿超生死外,不落涅槃中。 ”
还有很多人误以为修禅就是要远离世俗,或者是找个无人之处静坐默照,或者是自己一个人在参话头,认为这就是禅宗的全部。其实就离群索居而言,这不仅不是活泼泼的禅宗修行,也与大乘佛法修行的原则相悖,而静坐默照和参话头只是宋以后禅门用功的两个基本方法,它们并不是禅宗的全部或精髓。禅宗的真正精神是要对自性进行觉悟,在日常生活中起用发心,即无相、无念、无住,或者说就是六祖所说的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其活泼生动之处就在于能够即烦恼而证菩提,即日常生活而修证菩提涅槃,即世间而证解脱。禅宗是要在生活之中圆解圆行的。所谓圆解,就是不立一法,不废一法,不偏离中道。所谓圆行,就是打破出世和世间、在家和出家的分别,以一切处一切时为道场,随缘自在。
比如六祖慧能的偈子是“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而神秀的的偈子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二者究竟有何不同呢?打个比方来讲,六祖慧能的偈子是博士写的毕业论文,而神秀的偈子只是高中生作文。那么对于我们这些修行的人来讲,因为我们还只
算是小学生、中学生,都还没有明心见性,所以就不能够按照六祖慧能的偈子修行,我们还是要踏踏实实的去“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只有这样我们的修行才会有进步。这里的意思就是,对于一位博士来讲,小学的课本、中学的课本甚至大学的课本对他来说都没有什么用,因为他早就超越了这些阶段;但是对于那些正在读书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来说,这些课本还是有用的,还是必须要仔细研读。
佛法是对机而讲的,而禅宗是对大根器的人讲授的。个人的根机不同,所适用的修行法门也会不一样,各自进益也自然也会有很大差别。见地的深浅,取决于个人的修证功夫。如果你修得深,那么见地就深;如果你修证得浅,那么你的见地就浅。到了无修无证的境地,一切开示对你来说是多余的。
宋以后直到现在,很多参禅之人由于不明了禅门教理,不懂得禅宗修行的精神实质,终日坐在那里默然观照,或者就是抱着个话头,极尽思维之能事,以为这个便是真实的做功夫。这样的参禅悟道,能够得到成就的人极少极少,绝大多数都是“枯木坐”,白白浪费了许多光阴而不能堪破玄关,即使是“能断百思想 ”也是“错落顽空”,不得成就。一种比较通行教派修行方法,最关键的是需要不断的有人由此悟道证道修成正果,这也是一个修行宗派要生生不息的内在要求。宋以前的禅宗最重视师徒亲身印证和法脉代代承传,其原因也就在于此。真法不明,修行就会难以成就,而一旦修得正果的人少了,禅宗的衰落也就是必然之势,这是不可避免的重大考验。当然,整体而言,不仅是禅宗如此,佛门其他宗派也是受到时代变化的巨大影响而僧才缺乏。所以宋以后直到现在,禅门里虽然不乏高僧大德,但是比起盛唐时的群星灿耀、光芒万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就现代社会而言,随着许多寺庙的香火兴盛和大兴土木,虽然从器物上来看禅宗丛林确乎大盛,但是在古代曾经对社会精英产生过强烈吸引力的禅宗还远远没有恢复那种教化十方的森严气象,绝大多数的参禅打坐者还仅仅局限于红墙黄瓦之内,禅宗寺庙在普通民众眼中似乎总是被一层神秘的暮霭笼罩着。如果禅宗脱离了指导生活,脱离了教化大众,就会变成一种仅限于禅堂里的个人活动。对社会而言,禅宗不应该是一种为少数出家人所独有的东西,其本原应该深植于生活和大众,“勿忘世上苦人多”,以慈悲济世,法乳救人。
所期望于佛教整理委员会者一、在佛教界内所争论的佛教问题,其实还没有真正关涉到佛教的本身,不过是僧徒的吃饭问题而已。长老们要维持他们传统的地位,不得不顽固地和环境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论佛教革新运动中的困难问题关于佛教的整理或改革,一般人都认为是一桩艰巨的工作,有人并且说足一切改革工作中最困难的一环,我近来也深深觉得。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佛教与女性女孩也能证明她们比男孩强。女性在佛教的地位是独特的,佛陀给予女性参与宗教的自由和权力,佛陀是给予女性宗教自由的第一位宗教导师。在佛教成立之前,女性活动
南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夫教育者,遵从诸佛之教理,发育群迷之正智也。然群迷之正智,为何而欲发之耶?良以众生本无种种诸苦,以不了世间一切事物之实相,故惑无为有,惑妄为真,惑好为丑,惑善惑恶。以被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道人也包括僧人,“心无义”是假佛学,关于佛教你不知道的小历史今天继续和大家说一些关于佛学的小知识,希望加深你对宗教,对佛的理解。1、 道人原来也包括僧人“道人”这
金玉良言时间:2025-02-13
五、佛教与宗教有一班人以为佛教是宗教,还有一班人又以为佛教是哲学,又有一班人还说佛教是合乎科学。佛教究竟是不是哲学和科学,现在暂时撇开不说;至于佛教是不是宗教,倒要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二七、佛教与佛学佛教、佛学、佛化、佛法,从普通的一般眼光来看,似乎没有什么分别,但是过细思索一下,它每一个名词,都有它的用意与解释的,否则为什么不用一个就够了呢?诸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佛教不相信定命论,但是相信因果论。因果是可以改变的,过去已造的因加上现在的因,可以改变它的结果。但是佛说:定业不可转,重业不可救。所谓定业,是造了极大的恶业,如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11
改命,永远是从孝顺供养父母开始什么是戒,孝顺父母就是戒,如果没有佛,就把父母当做佛来侍奉,你一念孝顺,供养一次父母一点东西,这样的福德就远超你的想象。孝顺供养父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5-02-10
鬼与农夫 (一个平凡的小故事,给人的震撼却无法形容) 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当时只是抱着姑且看看的心态,但在看完后带给人的震撼,却绝不是笔墨可以表达、言语可以形容的,
为人处世时间:2025-02-07
佛教饰品保养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具体的材质和种类而分别来说,大致来说有以下要注意的方面: 一、檀木类的佛教饰品比如紫檀、绿檀、檀香等材质,不能沾水,如果沾上要马
佛珠文化时间:2025-02-05
一代文豪鲁迅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和佛教文化的滋养,他的人格力量与创作成就跟佛教有着重要的关系。鲁迅生于1881年,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时已37岁,在此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26
佛教是公元前6至5世纪由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大致与我国的孔子、老子时代相当),最初由西域传入我国,东汉初年开始广为流传,在隋唐和盛唐时,全国已经有了很多的佛教寺院,寺
禅宗公案时间:2025-01-25
每年的岁末年初,总能听到很多人谈论“生肖和犯太岁”的话题。提到“太岁”,很多人都会想到“太岁头上动土”“太岁当头坐,无灾恐有祸”等民间流传的老话。在中国几千年的
佛答时间:2025-01-23
请购佛教饰品有什么讲究 第一, 佛教饰品不宜说买,应说请,或者说请购。表示一种尊重。第二, 佛教饰品如果在不佩戴的时候,不要随便放在裤子口袋里,放在上衣口袋,或者
佛珠文化时间:2025-01-16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它主要说明两个问题:1、因果相续,贯通三世,不会中断。我们今生所受吉凶祸福,都是自因自果。明白此理,自然不怨天,不尤人。2
昌臻法师时间:2025-01-14
惟贤法师答:法门很多,但是走的路是相同,目标是相同,佛教在唯识学来说,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啊,各宗各派都是贯通的。资粮位就是广集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法字的梵语是达摩(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任持自性:指法能保持自体的自性(各自的本性)不改变,例如,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自体性相,花草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众善奉行——佛教思想与企业的和谐发展惟贤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一.善的定义善者以利他为前提,利他必利已而致自他俱利,性纯净此世后世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2
魏德东:佛教的婚姻观 婚姻的条件 在婚姻的条件上,佛教强调尊重当事人的意志,明确反对将自己的信仰强加于婚姻,主张可以与不信仰佛教的人士通婚。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反对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5-01-01
西藏佛法乃源自大乘佛教,并且在西藏有一支独特的大乘传承。几个世纪前,印度之大成就者们汇集了佛陀教示之精华,并将之传入西藏。时至今日,在任一佛法学院,依然可能学习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7
佛教鼓励发菩提心的人赚大钱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 怎么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做生意赚钱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事业。”这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没有看破放下的时候,真正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2-08
禅宗叫宗。我们佛教讲的宗教和我们书上读的宗教,和我们概念中的宗教不是一回事。最近我开玩笑跟大家讲,我说实际上我们讲的东西跟我们心里想的有时候不是一回事。像我们讲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印顺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佛教之涅盘观一 涅盘之意义我国佛教徒,都说学佛是为了了生死。是的,了生死是佛教的主要目标。真能了生死的,就是得到涅盘。涅盘是学佛者的最高理想,被称为「一切圣者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人间佛教要略印顺一 论题核心人菩萨佛: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二、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一 东方与西方印度文明的开拓者,属于西方移入的阿利安人。印度的每一区域,都曾渗杂了阿利安人的血统;每一思想,都曾受过阿利安传统文化的熏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第六十二节 蒋总统与佛教的关系煮云法师著有人说:蒋总统是不信仰佛教的,因为他已公开承认是基督徒。关于这个,我不否认,可是我要说,总统信仰佛教也是真的呀!同时我们
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时间:2024-11-23
三、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第十七章──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黄念祖:佛教中的“四依法”非常重要“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16
争什么争酒疯 - 争什么争 在今日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愈发达,佛教的教义,且有愈因而显露其无比的光辉;佛法的理论,随科学的进步而愈得到印证。科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佛教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在中国,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且与宗教有着紧密深刻的联系;这其中,佛教的用香不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持续地发挥它深远的影响力。中国香道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11
故事二: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9
论印光法师的佛教修持及其弘法取向编辑:陈永革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以印光法师(1861-1940)的佛教修持及其净土弘化为论述主体,透过其迁单南下普陀后的修学行持、刻经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6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问:佛教的确立,首先在于戒律,经过道安的努力,以后还有哪些律部的传译?赵朴初答:道安和他的弟子们寻求戒律的热心,对于律藏的充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道安在世时,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8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虚妄”观念比较姚卫群佛教与婆罗门教在分析外部事物或人的认识时经常使用“虚妄”观念。这一观念在印度宗教哲学史上的出现频率较高。在印度早期的宗教圣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佛教经典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论中国佛教参与宗教间对话的《理惑论》模式董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于本土的中国文化、中国人来说,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有些人基于其本土文化的立场,特别是儒学、道家和初期道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融合的佛教第一章 宗密其人及其佛教发展观宗密,在中国佛教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撰写了大量的著作,想表达这样一个重要的观点:融合。中国佛教应走会通的一路,具体地说,禅宗诸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世之所尚者,皆沉檀龙麝等难得之物,更有奇楠之香锱铢即倍于黄金。以为如得奇香便可契道,岂知闻香悟道全在平常处积累,一旦因缘具足乃可得之。若嗜其嗅,徒慕乐受而已。乐
香道佛教时间:2024-10-24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因重于禅,主参禅,故名。禅宗的禅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禅师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三节 禅门三宗心说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为了调和禅教,分别以北宗、牛头宗和南宗为禅门的代表,以唯识、般若和华严为禅外其它教派的代表,将其互相参照、比附,以示禅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二十章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唐代末期,禅师义玄(?-867)创立了临济宗。临济宗人忠实地继承了马祖、希运等禅师的心性思想,在平常心是道、无心是道的思想基础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虽然从政治和社会的权力关系而言,现代化一重要的意义在于宗教与政治之间形成了政教分离的格局,从而把公共性的社会空间交于俗世性的政治去处理,宗教逐渐从全能性的意识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论秦巴山区佛教的几个特点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王亚荣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 李利安秦巴山区地跨汉江南北,位处川陕交界,山高水长,川岭交错,将我国西北和西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8
"无"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世间上的人总是在“有”上求,有车、有子、有钱、有名等,其实“有”还是有限、有量、有穷、有尽。佛法教我们从另外一个“无”上去思考,你“无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