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宝知道,断臂求法
二祖慧可大师(487-593),法名本叫做神光,俗家姓名是姬武牢,今河南洛阳人。慧可大师从幼年时代开始就聪颖好学,对于儒家学说以及各种子学书籍都有研究,悟解很深。可以说慧可大师出家就前已经是一位知识广博的学者,学识素质很高,所以慧可大师是在长时间的学习中理解了佛法的宝贵,也是在对当时的多种学说进行比较研究之后才决心皈依佛法,实践解脱。
慧可大师出家后修行勤奋,很快就是一位精通佛典的大法师。他多年研修佛经,精通佛教大乘和小乘教义。正是由于多年对佛教法理勤修不懈的研究和实践,慧可大师对佛法的领悟才非常高,所以在逢遇达摩后才能够“怀宝知道”,奉之以为师,从学六载。而达摩“自离南印来此东土,见赤县神州有大乘气象,遂逾海越漠为法求人”,“虽际会未谐”,中间有很多曲折,但最终遇到慧可大师能够传授他禅宗“正法眼藏”心法。在此之后,达摩大师说自己“化缘已毕,传法得人”,“吾意已终”。这次堪称伟大的传法终于圆满完成了!东西一万里,上下几十年,说句实在话,这次对接堪称高难!
这个传法过程的关键在于慧可大师是否能够“识得金镶玉,拜倒有道僧”,就是说在慧可大师在逢遇达摩后,能否知道达摩这个长相行止堪称怪异的天竺僧人就是世间活佛,进而坚决奉之以为师,恭敬向他学习。
武功门中有句话叫“师傅找徒弟要三年,徒弟找师傅也三年”,这就是说武艺传承的不易。师傅找的徒弟既要身体素质好,又要悟性强,还要肯吃苦,最为关键的一条就是心地善良、为人正派,千万不可心术不正,以至于把自己的一身武术误传匪类而贻害无穷,所以有些本事的师傅要找个称心如意的徒弟至少要三五年;而就一个一心学武的年轻人来讲,要找一个有真本事的师傅肯传授他武艺,也是非常不易,因为江湖上有名无实、欺世盗名、骗人钱财的假把式太多了,看一看小说《偷拳》,就知道这里面的种种艰辛。
就佛法以及禅宗的传承来讲,与武功门的情况比较类似,但其传承之间的种种艰辛,比武功的传承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还要艰难很多倍。为什么呢?因为武功高低比较容易看到,只要伸手一比划,所谓“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但佛法以及禅宗的学习和参研就要难上很多。就比如达摩大师不远万里一路行来,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找一个能够教授禅宗心法的徒弟,或者用武功门的话来说就是找一个能够接得住他那一招的人,哪怕是一个经过几年修炼之后才能够接得住他那一招的人。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达摩大师遇到的和尚不知道有多少,可惜没有一个人知道他达摩身怀异宝,而且是无价之宝!所以达摩大师迫不
得已,到了嵩山少林寺,一坐九年,才把慧可等来。
关于达摩大师与慧可大师——当时叫神光——是如何相遇的,流传有好几种说法。
比较流行的一种是,有一天,神光法师正在讲经说法,他讲的正在兴头上,忽然间看到有一个怪异的印度和尚正在座下听法,居然还露齿而笑,心中着实气恼,就升起了一念:一会儿要好好问一问他为何发笑,如果他回答不出来就要留下这个天竺僧的两颗亮闪闪的门牙。结果神光法师讲经结束刚一下座,就看到两颗门牙已经放在面前的盘子里面了,于是神光法师知道这是个有道僧人,自己实在是浅薄……
还有一种说法,与第一种比较接近,就是神光法师正在讲经说法,他正在大讲特讲如何堪破生死,忽然间看到有一个怪异的印度和尚正在座下露齿讥笑,心中着实气恼,就挥起手中念珠打了过去,结果打落达摩大师两颗门牙,达摩大师躬身而退。结果当天晚上黑白无常就来拘拿神光法师。神光法师说:我已经“了生死”了呀,你们怎么还来拘拿我呢?黑白无常说:你这是“不怕死”,不是“了生死”。神光法师说那么你们告诉我谁已经“了生死”了呢?黑白无常说就是你白天打的那个天竺僧人。慧可大师于是知道达摩是佛法高人,自己见识短浅,无礼冒犯了他……
还有第三种说法,相比之下就显得平淡一些。当时达摩抵魏,游嵩山少林寺,在那里独坐禅定,时人都不理解,称他为“壁观婆罗门”。道育、神光两个和尚拜见达摩并跟从他学习数年。达摩后来传授神光法师以衣法……
这些说法到底那一个是准确的,现在已经是难于剖断了,我们也不必纠缠于此。总之,无论是达摩大师还是神光大师,在二人相遇相知之前,各自都是有一番磨难、一番曲折,现在看来,这也是禅法传承中必然的一个过程。从佛教进取观的角度来讲,无论是达摩大师还是神光大师在这个禅法传承的过程里都保持住了勤修不懈,精进不息,所以这次千年一次的心法对接才能够成功。
接下来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神光法师立雪求道,并斩断左臂的故事。在神光法师毅然斩断左臂之时,达摩大师说:“过去的诸佛,在最初求道的时候,无不是为了求法而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肉体以至于自己的生命。你现在为了求法,宁肯斩断自己的一条左臂,与他们相比,实在也算是可以了!”于是给达摩大师给神光改名为“慧可”,就是“智慧可度”之意,收下他作为弟子。
在此之后,慧可大师跟从达摩大师坚持不懈地学习了六载,精究大乘禅宗,尽得禅法玄奥。在菩提达摩将要回国之前,他对门人弟子们说:“我要回国的时间就快到了,你们都各自说说自己的心得吧! ”
门人道副首先说:“依我现在的见解,文字是用来阐明真谛,所以不要拘泥于文字,但也不离弃文字,这便是道的妙用。 ”
道副所说的道理是不错的,文字以及语言都是通往佛法的桥梁,与同时代的修行人相比他的认知已经算是比较高明,但是这距离禅法真谛还差得很远。所以达摩大师说:“你得到了我的皮毛。 ”
总持比丘尼第二个说,她的回答是:“依我现在的理解,犹如庆喜看见了阿闪佛国(佛经中所说的东方另一佛国之国土)的情景一样。见过了一次,认识实相以后,更不须再见了。 ”
这句话的含义有些接近于唐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味,就是说一旦见到真如实相,也就不需要什么其他东西了,万卷佛经都是在讲实相非相。应该说,尼总持的认知水平已经很高,但是她还是没有最终弄清楚什么是
真如实相,所以达摩大师对她说:“你得到我的肉了。 ”
第三位门人道育说:“四大(在印度传统哲学中指的是地、水、火、风四种物质,有些类似于中国人所说的金、木、水、火、土五行)本来是空无自性的,五阴(色、受、想、行、识)也并非是实有的。依我所见,实际上并无一法可得。 ”
就佛教理论而言,道育的回答已经是很彻底了,道育说他所见已经没有一个实物存在,几乎已经是言说的极限。但是道育有“我”有“见”,还是差了一点,因为这还只是“理入”,而不是真正的“行入”。所以达摩大师评价说:“你得到我的骨了。 ”
最后轮到慧可大师汇报。慧可只是静静地走上前去,向达摩大师作礼叩拜,而后默默退回,依然站立在原位,一直没有说话。
慧可大师之所以这样做,正是禅宗以心印心的不二法门。虽然默默不语,达摩大师却完全明了慧可大师的心中见地。对于这种情况,《庄子》上的一些话可以作为一种方便的解释:得道之人只要目视而不必言说,即可明了对方的意思。达摩大师就曾经讲过:“外息诸缘,内心无端。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无有内外,也就不用这些口舌来议论、头脑来思索,而且就佛法真谛而言,真如无相,不可言说,也就是施弟子礼就可以了。总之,经过数年勤修不懈的参研,慧可大师已经把达摩大师的禅法精髓完全掌握,研修得透彻明了,其心与达摩大师的心相印相同。所以达摩大师见到慧可如此作为之后,就说:“你得到我的真髓了!”达摩大师完全放心了,他十数年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东行传法到了这里才真正结束。
接下来达摩大师又说:“从前佛祖释迦牟尼拈花微笑,以‘正法眼’传给了摩诃迦叶大士,千年来代代辗转嘱咐,累积至今而到了我这一代。我现在把它传给你了,你应当好好地护持它。同时我把我的袈裟(金缕袈裟,从佛祖释迦牟尼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一件传授给你,以为传法的凭信之物。这样做,表示了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禅宗的这种代代传授,保证了心法的纯正和修持成就的标准正确,实际上每一代传授几乎都是经历了禅法实践上的千锤百炼以及师父、徒弟的长期互相找寻的过程,就像是达摩与慧可之间的传承一样,都是千难万难,一线牵连。
“请师父明白指示,”慧可大师恭敬回答。慧可知道,这代代传授的袈裟一定很重要。而在禅宗门里,老师父的嘱咐往往包含了很多的预言,牵涉到兴衰大事。常人对此很难理解,那是他们不理解佛法,或是以常俗的道理来理解佛法。
达摩大师说:“内在的传授法印用以契合心地,而外在的传付袈裟用以确定禅宗的传承。因为后代的人们心地愈来愈狭窄,多疑多虑,难免有人认为我达摩是印度人,而你慧可是中国人,凭什么说你慧可已经得法了呢?你有什么证明呢?你现在接受了我传授的衣法,以后一定会有诘难。届时,你只要拿出这件正信的僧衣和我所传的偈语来表明事实,这样对于将来的教化,便无多大妨碍了。 ”
所以禅宗的祖师之所以留下袈裟作为禅宗代代相传的物证,也是迫不得已。我们现在虽然已经找不到当时的这件禅宗法衣了,但是禅宗的传承已经处处留香,不需勘证了。
达摩大师接着说:“到我灭度后两百年,那个时候,禅宗的法门已经传遍各处。已经不需要袈裟作为凭证,所以也就不再传授此衣。不过那时候知道禅道的人多,践行禅道的人少;口头讲道理的人太多,肯身体力行的人少。在千万人中,沉潜隐秘地修行,因此而证得道果的人也会有的。所以应当阐扬此道,不可轻视没有开悟的人。要知道,任何一个人,只要在一念之间,回转了向外驰求的机心,便会等同于得到禅法的境界。”我们现今这个时代也确实是谈论禅的人多,践行
禅的人少。另外,达摩大师最后这句话几乎就跟佛祖释迦牟尼证道成佛后所说的“奇哉!奇哉!世人为何不见自性”是一个意思。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把禅宗的代代传承看做是佛祖释迦牟尼慧命的代代延续也无不可,他们都是实证实修,在智慧上具有一致性。
达摩大师最后说: “《楞伽经》便是直指众生心地法门的要典,可以开示一切众生,由此悟入佛法。我到中国以后,有人在暗中谋害我,曾经五次用毒。我也曾经亲自排吐出毒药来试验,把它放在石头上,石头就裂开了。其实我离开南印度,东渡到中国来,是因为中国有大乘的气象,所以才跨海而来,以求得继承心法的人。到了中国以后,因为机缘际遇还没到,只好装聋作哑、如愚若讷地等待时机。现在得到你,传授了心法,我此行的本意总算有了结果了。 ”
不久之后,达摩大师第六次被人下毒。正如达摩大师自己所说的“化缘已毕,传法得人”而“吾意已终”,所以达摩大师这次中毒就不再解毒,端坐而寂。
一代文豪鲁迅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和佛教文化的滋养,他的人格力量与创作成就跟佛教有着重要的关系。鲁迅生于1881年,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时已37岁,在此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26
佛教是公元前6至5世纪由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大致与我国的孔子、老子时代相当),最初由西域传入我国,东汉初年开始广为流传,在隋唐和盛唐时,全国已经有了很多的佛教寺院,寺
禅宗公案时间:2025-01-25
佩戴文玩菩提子的究很多,包含了各类文玩菩提子的意义以及不同数目串珠的穿法。实际上,文玩菩提子的颗数,在佩戴时多者千颗以上,少者唯有一颗而已。串珠的颗数不同,其所
佛珠知识时间:2025-01-23
每年的岁末年初,总能听到很多人谈论“生肖和犯太岁”的话题。提到“太岁”,很多人都会想到“太岁头上动土”“太岁当头坐,无灾恐有祸”等民间流传的老话。在中国几千年的
佛答时间:2025-01-23
请购佛教饰品有什么讲究 第一, 佛教饰品不宜说买,应说请,或者说请购。表示一种尊重。第二, 佛教饰品如果在不佩戴的时候,不要随便放在裤子口袋里,放在上衣口袋,或者
佛珠文化时间:2025-01-16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它主要说明两个问题:1、因果相续,贯通三世,不会中断。我们今生所受吉凶祸福,都是自因自果。明白此理,自然不怨天,不尤人。2
昌臻法师时间:2025-01-14
黄念祖居士:我们做什么,佛都知道 我们做什么,佛都知道 黄念祖大德《观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法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佛的法身一切都入到众生心中的想念中,所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09
惟贤法师答:法门很多,但是走的路是相同,目标是相同,佛教在唯识学来说,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啊,各宗各派都是贯通的。资粮位就是广集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法字的梵语是达摩(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任持自性:指法能保持自体的自性(各自的本性)不改变,例如,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自体性相,花草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众善奉行——佛教思想与企业的和谐发展惟贤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一.善的定义善者以利他为前提,利他必利已而致自他俱利,性纯净此世后世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2
魏德东:佛教的婚姻观 婚姻的条件 在婚姻的条件上,佛教强调尊重当事人的意志,明确反对将自己的信仰强加于婚姻,主张可以与不信仰佛教的人士通婚。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反对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5-01-01
研究佛法,要相信义理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我们研究佛法,要相信义理。义理圆满,就是佛说;义理不圆满,就是魔说。这是最好的选择法,不要研究哪句经文是佛说的,哪句经文是
宣化上人时间:2024-12-24
西藏佛法乃源自大乘佛教,并且在西藏有一支独特的大乘传承。几个世纪前,印度之大成就者们汇集了佛陀教示之精华,并将之传入西藏。时至今日,在任一佛法学院,依然可能学习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7
佛教鼓励发菩提心的人赚大钱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 怎么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做生意赚钱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事业。”这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没有看破放下的时候,真正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2-08
禅宗叫宗。我们佛教讲的宗教和我们书上读的宗教,和我们概念中的宗教不是一回事。最近我开玩笑跟大家讲,我说实际上我们讲的东西跟我们心里想的有时候不是一回事。像我们讲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印顺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佛教之涅盘观一 涅盘之意义我国佛教徒,都说学佛是为了了生死。是的,了生死是佛教的主要目标。真能了生死的,就是得到涅盘。涅盘是学佛者的最高理想,被称为「一切圣者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人间佛教要略印顺一 论题核心人菩萨佛: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念〈大悲咒〉、修持大悲法的人,切记不要生那种 desire(欲念)的妄想。护法善神都跟着修持的人,你一生那种的思想,他都知道:“这个人……,嘿!我不可以保护他!这么样子!这
宣化上人时间:2024-11-24
二、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一 东方与西方印度文明的开拓者,属于西方移入的阿利安人。印度的每一区域,都曾渗杂了阿利安人的血统;每一思想,都曾受过阿利安传统文化的熏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第六十二节 蒋总统与佛教的关系煮云法师著有人说:蒋总统是不信仰佛教的,因为他已公开承认是基督徒。关于这个,我不否认,可是我要说,总统信仰佛教也是真的呀!同时我们
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时间:2024-11-23
三、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第十七章──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索达吉堪布:无间地狱的痛苦在一切痛苦中,无间地狱之苦最为难忍。《地藏经》说:“万死千生,业感如是,动经亿劫,求出无期。”若转生无间地狱,那里没有弹指间的安乐,实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7
黄念祖:佛教中的“四依法”非常重要“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16
争什么争酒疯 - 争什么争 在今日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愈发达,佛教的教义,且有愈因而显露其无比的光辉;佛法的理论,随科学的进步而愈得到印证。科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佛教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在中国,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且与宗教有着紧密深刻的联系;这其中,佛教的用香不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持续地发挥它深远的影响力。中国香道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11
故事二: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9
论印光法师的佛教修持及其弘法取向编辑:陈永革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以印光法师(1861-1940)的佛教修持及其净土弘化为论述主体,透过其迁单南下普陀后的修学行持、刻经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6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问:佛教的确立,首先在于戒律,经过道安的努力,以后还有哪些律部的传译?赵朴初答:道安和他的弟子们寻求戒律的热心,对于律藏的充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道安在世时,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8
植物熏香、芳香疗法可以治病养心,这已有很多人知道了,但你可曾知道,植物熏香在历史上曾多次在严重的瘟疫中救过无数人的生命,称其曾拯救人类并不为过。中古时代,远东与
香道与养生时间:2024-10-28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虚妄”观念比较姚卫群佛教与婆罗门教在分析外部事物或人的认识时经常使用“虚妄”观念。这一观念在印度宗教哲学史上的出现频率较高。在印度早期的宗教圣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佛教经典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论中国佛教参与宗教间对话的《理惑论》模式董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于本土的中国文化、中国人来说,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有些人基于其本土文化的立场,特别是儒学、道家和初期道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融合的佛教第一章 宗密其人及其佛教发展观宗密,在中国佛教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撰写了大量的著作,想表达这样一个重要的观点:融合。中国佛教应走会通的一路,具体地说,禅宗诸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世之所尚者,皆沉檀龙麝等难得之物,更有奇楠之香锱铢即倍于黄金。以为如得奇香便可契道,岂知闻香悟道全在平常处积累,一旦因缘具足乃可得之。若嗜其嗅,徒慕乐受而已。乐
香道佛教时间:2024-10-24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因重于禅,主参禅,故名。禅宗的禅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禅师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三节 禅门三宗心说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为了调和禅教,分别以北宗、牛头宗和南宗为禅门的代表,以唯识、般若和华严为禅外其它教派的代表,将其互相参照、比附,以示禅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二十章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唐代末期,禅师义玄(?-867)创立了临济宗。临济宗人忠实地继承了马祖、希运等禅师的心性思想,在平常心是道、无心是道的思想基础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虽然从政治和社会的权力关系而言,现代化一重要的意义在于宗教与政治之间形成了政教分离的格局,从而把公共性的社会空间交于俗世性的政治去处理,宗教逐渐从全能性的意识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论秦巴山区佛教的几个特点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王亚荣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 李利安秦巴山区地跨汉江南北,位处川陕交界,山高水长,川岭交错,将我国西北和西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8
"无"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世间上的人总是在“有”上求,有车、有子、有钱、有名等,其实“有”还是有限、有量、有穷、有尽。佛法教我们从另外一个“无”上去思考,你“无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18
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民族和宗教的冲突仍然不断发生。特别是霸权主义的强权政治、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都是引发战争的因素。因此,我们倡导的和谐世界建设还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7
第一章、佛教如何看待宇宙有乃空现,莫讳空而执有;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本章副标题中的后一句(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是江味农居士所著《金刚经讲义》卷三第37页的一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功效:消炎、抗菌、摧情、镇咳、袪痰、补身、抗痉挛, 收敛, 袪肠胃气胀, 利尿, 柔软皮肤, 镇静.心灵疗效:放松效果绝佳,可安抚神经紧张及焦虑,镇静的效果多于振奋。并且
檀香品牌时间:2024-10-15
老年人的学佛方法按照传统的说法,六十岁以上就称为老年人了。在中国佛教徒中,老年人约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因此,如何使老年人在学佛修行的生涯中,沿著正确的方向进取,得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净土九级教学次第论佛教事业的发展,首在教育。只有通过各种层次与不同方法的教育,佛法的真实修证才能如理付诸实践,佛教信仰的层次才能普遍提高,才会出现更多绍隆佛种、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