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停心观7月17日各位善知识,各位法师(请放掌)!今天非常的吉祥,禅七现在开始了。本寺的大和尚圣印长老,他的大悲愿力,出现这样的清净道场,举办禅七的法会,这是非常值得赞叹的。各位法师肯抽出来时间到这儿来参加禅七,也是非常值得赞叹的。我们出家人发心修行,这是我们的本分事。但是能发心修行,的确是值得赞叹的。因为不是一个人、二个人,我们是多数人在一起用功,所以难免这主办者会有些规定,我向各位念一遍。禅七的期间全部止语,不要说话,专心地用功修行。第二样、请注意时间表,准时上下坐。有特殊疾病的人请事先提出,以便照顾,这是主办者的慈悲。第四样、有关参禅的问题,请于小参时间发问。禅七的期间,不准会客、外出、接听电话及打电话。这是有这么五样。小参的时间,是禅七的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第七天;每一天的下午四点五十五分到五点三十分举行。前三天不安排小参,这是一样。第二样、第一个禅七于第七天药石后结束,就是可以出堂了。第三样、第二个禅七在报到这一天晚间八点钟的时候开始行香,八点一刻止静,到九点一刻开静。这是开始报到的这一天是这样。第四样、第二个禅七第七天是停止小参的。第七天这一天的四点五十五分到六点三十分,禅七的心得报告。或者一个七,或者是二个七,你修行了这么多天的心得报告,这是一样。第五样、就是第二个七的最后一天,就是八月一日,是六点半到七点药石,药石完了的时候就是禅七圆满了,就结束了。7月18日各位善知识,各位大法师!我们今天是禅七的第一天,这一堂是讲开示。我们出家人放弃了世间的五欲,来到佛法里面来修学圣道。打禅七这件事,应该说就是修学圣道。可是修行这件事在今天的佛教来说,的确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我这话的意思,如果说是生在佛世,我们拜佛为师,像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那些人,他们遇见佛了,随佛出家,或者是我们拜一位大阿罗汉做师父,或者是拜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做师父,那这话可以不要说,用不着说。但是在今天来说修行这件事,就不是那么容易。我们从事实上来开始讲这句话,也不是今天开始,也很久了,我们出家人的修行,就是上早晚殿,平常除了上早晚殿之外,或者是我们再念念《金刚经》,或者念念《法华经》,或者是念咒,或者怎么样,那么这就是修行了。也是的,这也是修行,不能说不是。但是,从经论上看,不管是《阿含经》也好,从《般若经》上、《法华经》上、《华严经》上,这些大小乘的经律论上看,我们这样的修行算什么修行呢?我看,我们大家都可能是在佛学院住过的,我们应该会知道,经论上说修行的次第是从闻思修得无生法忍,经论上说的修行次第是这样子。那么我们今天上早晚殿,就这么念一念,这在经论上说的修行上看,只是在闻慧上,闻、思、修在闻慧上有一点,还不是圆满的闻慧,就是闻慧的一点,一少部分,这就是修行了。但是这样的修行,我看应该是赞叹才是对,但是事实上,出家几十年就停留在这里,我认为是很可惜,我倒不是反对这件事,只是很可惜。这是一件事。其次,我们看古代的大德,从《高僧传》上看,从禅师的语录上看,那些高僧怎么修行呢?他们怎么修行?有的地方当然说得很明白,有的地方也很含蓄,不是太明白。但是在禅师语录上,有的地方是非常明白的,究竟怎么修行,一看也就知道了。禅师语录上怎么说的呢?我举出几段,我们看一看他们怎么修行。我以前曾经是讲过的,洞山禅师在解夏,四月半到七月半的时候,也可能是七月十六,洞山禅师为大众僧说法,他说:「各位善知识!三个月的安居今天结束了。有的人东去、西去。有的人向东边走,有的人向西边去,有的人向南边去,到各地方去参学去了,但是应该究竟是向那边去呢?万里无寸草处去,应该到这个地方来。」但这个话,「万里无寸草处去」,这个话应该是容易懂?是不容易懂?这是一回事。但是,我本人是在佛学院里面住过,是旧时代的佛学院,不是今天的,就是拿着经本读经的这么一种情形。去读这句话,当然就是要分别了,就是要用心去分别,分别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向第一义谛上去。「万里无寸草处」这句话就是第一义谛,明白一点说,就是第一义谛。如果你们各位若是考一考我,或者问一问我,为什么这句话当第一义谛讲呢?我可以姑妄地解释一下。《维摩诘经》上有一句话:「毕竟空寂舍」。《大悲心陀罗尼经》上也有一句话:「愿我速入无为舍」;无为就是舍,舍就是房子,房舍,无为是个房舍,无为就是个房子。《维摩经》说「毕竟空寂舍」。毕竟空寂就是个房子,我们愿意在房子里面住,在外面太阳晒、下大雨、风吹、雨淋,或者还有老虎、有毒蛇,不安全,在屋子里边安全一点,这个舍。但是在出家人,在我们学习佛法的人来说,什么是房子呢?就是什么地方是我们安居的地方呢?是「毕竟空寂舍」,应该在这个地方住,就是这个意思。那么「万里无寸草」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房子里边是没有草的,你若是从门出去了,今天现时代的房子,可能门前还是没有草的;但是旧时代可能不是,你出门迈一步就是草,离开门一步,从门走出一步就是草。但是不必执着这件事,意思就是,「无寸草」就是房子里边没有草,你要到房子里边去。什么是房子呢?就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是我们所居住的房子。当然,这话说的是对的,也符合经论上佛菩萨的法语。所以,这禅师说的话,我们若不读经论,禅师说的话可能不大容易懂。若是读过经论,禅师说的话没有什么,多少可以说是隐语,但是也是很明白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到这里去参学,你到那里去参学;你到这个禅师去参学,到那个禅师去参学,但是,不管到那里去学习佛法,出家人是要到第一义谛那里去,也就是苦集灭道的灭谛,就是到那里去,也就是涅槃。「万里无寸草」也就是涅槃的地方,我要到涅槃那里去,是这么意思。《金刚经》上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其实这句话是二句话,一切贤圣皆因觉悟了无为而成就的,但是觉悟的有深、浅,所以有差别,这其实是二句话。和这句话是一样。从这句话来说,修行就是要观第一义谛,就是应该这样修行。从天台宗、华严宗来说,法相宗、唯识宗,天台宗的止观,一心三观,或者次第三观,华严宗的法界观,唯识宗的唯识观、四寻伺、四如实智,这样的修行,乃至三论宗的修行,也都是到第一义谛中去,也都是这样子。但是说的不完全一样,就是这样修行。我也相信古时代的人也的确是这样修行。所以在南北朝时代也的确是,我认为是有圣人的,中国是有得圣道的人的,得禅定的人、得圣道的人是有,但是不是很多。等到后来逐渐地逐渐地,恐怕不多了,恐怕少而又少了。如果说一天就是上早晚课这个情形,自从这样做早晚课以后恐怕更少了,得圣道的人是更少更少了。禅宗说是看话头:念佛是谁?但是看话头以后也是一样,就是得圣道的人更少更少。可是,在今天的禅宗来说,当然还有很多人提倡这一点──看话头,当然这也是禅宗的大善知识的善巧方便。「万里无寸草处去」,这是一个修行,就这样修行嘛,但是把这句话改变了,「念佛是谁?」这样修行。我在想,我们学过经教的人,学过佛法的人,我们去读禅师语录,比较容易懂的。如果经教没有学,就直接去读禅师语录,这句话能不能懂?懂得对不对?都有问题。如果是完全没有学过佛法,来到佛教里面来,你到禅堂去,就是「念佛是谁?」这样子修行,可以吗?说我这样修行可以,有人开悟了;那个事情也不一定,我看。若你开悟了,经论上说,你要和修多罗合,和佛菩萨说的法要相契合才可以。如果相违背,就是邪知邪见了。我们照佛法去学,照文字上去学习,我们能够得到佛法的正义都还不是那么容易。说没有学,我就坐在这里「念佛是谁?」就能明白佛法,也可能,也不是不可能。并且你为什么要这样修行呢?为什么说「念佛是谁」?为什么要这样修行?目的何在?喔!我要开悟!什么叫开悟呢?明白点说,得无生法忍就是开悟了;浅白一点说,就是明白佛法了,叫做开悟。这个悟从教义上看,就是分二部分:一个是证悟,一个是解悟。明白佛法了,你要能与修多罗合,这可以名之为解悟。若是你断惑证真了,就是证悟就是圣人了。就是分这二种。若是我坐在这里看话头就开悟了,那也很好,也是好。可是,经论上的佛法,佛菩萨的法语,我们那样去学习,不是很容易也就可以明白佛法吗?为什么不那样做?我举一个例子,就说怀让禅师。怀让禅师到六祖这里来,怀让禅师这个人,他初出家还和天台宗的人有关系,但是由别人的介绍就是到六祖这里来。六祖就问他:「你从什么地方来?」「从嵩山来。」从嵩山这地方来。「什么物恁么来?」是个什么东西,怎么样能够从那边到这儿来呢?就回答不上来。答不上来,就在那里住了八年,怀让禅师在六祖那里住了八年。这一天对六祖说:「我现在可以回答了。」就说:「好!」六祖就问:「什么物恁么来?」这时候怀让禅师说:「说似一物即不中。」我说是一个东西就不对了。这时候,六祖就给他印证了。假设你若是读一读《金刚般若经》,自己若是读不懂,可以看一看大德的注解,有世亲菩萨的《金刚般若论》,有无著菩萨的《般若论》,还有各位大德的《般若经》的解释。《般若经》说:「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从文字上的佛法,一下子就可以知道了,就可以知道「什么物恁么来」,就可以知道,这句话就可以答复了。但是,如果你不看经,你坐在那里想,那么就是会缓慢了,就是很慢、很慢的,也可能明白了,也可能还是没有明白。但是说怀让禅师八年以后他明白了,禅师的语录上没有详细说,也没有详细说他是坐在那里自己想明白的呢?是读《金刚经》明白的呢?就不说了。这禅师语录,我是读禅师语录,这些大禅师的语录生欢喜心,但是我也感觉到心里也有不欢喜,就是禅师语录执笔的这个人有心机,很有心机,他就是要强调一点:离文字,不用文字就明白佛法了,就强调这一点。比如说临济禅师,看这个语录、看那个语录,有一个地方说临济禅师是学过教的,是在一个大法师那里学过经教的。当然我认为学得也不是太好,后来到黄蘗禅师这里,经过几次的教导就是开悟了。开悟了,临济禅师非常的利,根性是很利。但是他说的修行的方法,我就是不满意。临济禅师在禅师里面是非常有名的大禅师,可是你看禅师语录,看他的禅师语录,他说的那个修行方法,我就是不满意。所以,我感觉:你目的是要明白佛法,那么为什么不学习经论呢?学习经论,佛菩萨说经论的目的,也就是叫我们明白佛法!现在学习经论,不学,就是坐在那里,闭上眼睛:我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这样子。也是一种方便,也是可以,也不能说不对,但是完全都这样做,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吗?是一个正常的学佛之道吗?正常的成佛之道吗?这是一个问题。现在说修行,这件事跟修行当然有直接的关系。我们看优波毱多尊者,他教导他弟子的修行方法,我们从那上看也会知道一些消息,关于修行的事情知道一些消息。优波毱多尊者他教导他的弟子,有来跟他学习的人,他怎么样教导呢?从那上看,他还是教人修不净观、修数息,就是修四念处,就是这样修行的。我初出家的时候,听老法师讲经,后来稍稍有进步了,也会看各位大德的注解,讲这个「如是我闻」的时候,就提到这件事。佛临入涅槃的时候,阿难尊者问佛:佛在世的时候,我们依佛而住,佛若入涅槃了,比丘、比丘尼这佛弟子,其实在家佛教徒都是一样,是依什么而住呢?佛说:「依四念处住。」「依四念处住」这句话怎么讲?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住」这个字,当然就是在这里居住。譬如说我们现在台湾住,你在什么地方住?我在台湾住,这个广大的地方就是你活动的范围,就是叫做住。现在说比丘以四念处住是什么意思?就是你的身口意,当然主要是你的第六意识,你活动的范围就在四念处这里,在四念处这里住。你在这里正忆念,就是学习修行四念处,就是这样子叫做依四念处住。优波毱多尊者教导他的弟子,也就是用这个方法,但是他是很灵活地运用的,当然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比如有一件事,有一个大法师,常常讲经说法的人,讲久了他就厌烦,就不愿意讲了。不愿意讲,就是想去亲近优波毱多尊者想要修行,用功修行,他就来到这里来。和优波毱多尊者见面了的时候,就是表明他的来意:「我愿意跟大德,听你的教导,我想要修行。」优波毱多尊者就是:「可以!但是有个条件。」「什么条件?」「要听我的话,我叫你怎么地,你就怎么地,你要同意这个条件才可以,不然你不要在这里修行。」优波毱多尊者那个时候是一个有名的无相好佛的境界,那不是平常人,是大圣人。当然,这样说,他当然是接受了。接受了这个时候,优波毱多尊者立刻就命令他:「你去讲经说法。」他本来是讲得都厌烦了想要修行,但是现在还继续叫他讲经说法,他已经厌烦了,但是已经答应了,就等于写了合同签了字是一样,只好听命令还是要讲,去讲经说法,就是这样子。这个事情,这是什么意思?佛在世的时候,罗睺罗尊者出家也多久了,就请教佛:「我应该怎么用功修行?」佛说:「你给来的在家居士讲五蕴没有?」他说:「没有」,「没有,你给人解释什么叫做色、受、想、行、识,什么叫做蕴,你给人家解释。」佛不再说你怎么修行,不说。过了多久了,他又向佛请求,佛说:「你为人讲一讲六处。」佛还是不告诉他怎么修行。这是什么意思呢?在《大智度论》上,龙树菩萨说是四悉檀,佛说法是有四悉檀: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这就是佛菩萨是圣人的境界,凡夫所不能及。就是他在教导学人的时候,教导众生的时候,他会观机,观察这个人的情形,不是一味地说第一义谛,不是这样子。不是古代禅宗的人,别的话不说的,就是第一义谛,你接受就接受,不接受就算了。当然表达第一义谛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来跟他学禅的时候,他拿着箭,这个禅师:「看箭!」就放箭射你,这就是开示第一义谛,就只是这样子。但是佛菩萨说法不是,他是观机的。这里面有什么分别?有的人虽然有善根,但是有业障,这个罪业障碍他不能够修行。那么,他要来学习佛法怎么办呢?要给他破障才可以,这就是对治悉檀了。若是有人来修行的时候,他想要修学四念处,还不能直接修行,需要把他善根的力量再加强,再加强才可以,再加强才能修行。像佛叫罗睺罗尊者:「你为人说五蕴、说六处」,就是加强你对无我的认识,然后你才可以。像优波毱多尊者对那位三藏法师,他不愿意讲法了,不过还叫他继续讲法,就是他对于佛法的认识还不够,在这方面还要继续加强才可以。这时修行才能得道。有一个人也是来向优波毱多尊者学禅要修行,优波毱多尊者也是照样提出一个条件:「你要听我的话,我才教你修行的。」说:「好!」那么有一天,优波毱多尊者带他到一个地方,有棵大树叫他上树,当然要听命令嘛!他就是两个足、两个手攀缘这棵树就上去了。上去了,这个手就抓住树的枝干,两个足也是蹬在树干上。优波毱多尊者说:「你把这个脚放下来,不要蹬在那棵树上。」「好!」他把一只脚放下来。「把那只脚也放下来!就是悬空在那里,不要蹬在那里。」说:「右手也放下来!」他就剩一只手了。优波毱多尊者说:「你把左手也放下来!」他这个时候看见树的下面周围都是深坑,很深很深的坑,他就想:我若是这只手也放下来,掉下去就是死了嘛!但是,预先说明了要听话,他想了一想还是听话,就把手放下来。一放下他就落在地上,并没有坑,是平地。那么,这是什么呢?就是优波毱多尊者观察他,对这个身体的爱太重了,想要修四念处还是困难,不容易相应,就是这样子来断他这个爱,对这个身体的爱,然后再修行就得阿罗汉果了。所以,这些圣人的办法是这样子。他教人修行,不是独孤一味,不是这样子,他是有些方便,也就是用对治悉檀,或者用为人悉檀,或者用世界悉檀。由这样以后,才得第一义悉檀。这才能得道,是这样子。当然,这是圣人才能办到这件事。你拜一个凡夫做师父,凡夫那能办到这件事?办不到!所以只好认命了。这是说,我们没有生在佛世,也没有能够拜圣人为师的悲哀,就是影响到我们的修行,修行就是有问题,这是一样。我刚才说到,我们中国佛教的宗派,这个宗派、那个宗派,大家也都是讲修止观,其实止观就是禅。我们说这是禅宗、这是天台宗,其实,那个不是禅宗呢?天台宗也是禅,华严宗、法相宗、唯识宗都是禅,那有不是禅的?都是禅,而且是能够根据经论,以经论为依据来解释怎么样修禅是最合适、最好,我认为是最好的。说我坐在那里不看经论,我开悟了,你说的禅,若叫我来说,我妙境是很平凡的人,我平凡的人,我还都不相信这件事,我不相信那个是禅,我宁可相信文字禅,从印度翻译的经论还是可信的。这是一个意思。其次呢,这还是个凡圣的问题。我们这些各宗派把修行的方法说得妙而又妙,深而又深,说得好。当然,佛法的微妙也是我们中国祖师大德的大智慧境界。可是,我们众生能学习还都不容易,把那个学通了都不容易;结果,学通了,也未必去修行。所以始终还是不容易成就。我有一天去见印顺老法师,我说:「我们中国有佛法以来,有没有圣人?修学佛法有没有圣人?」印老不出声,默然。印顺老法师不出声,也不说有,也没有说没有,就是不出声。我们平常赞叹佛法,佛法发源于印度,发扬光大在中国,但是,我们看看成绩,有几个圣人?这是一个问题。我刚才说了,我们现在就是上个早晚殿,或者就是这样念念经,这就是修行,只是在闻慧的一部分而已,就这样修行。若是在佛学院学过的,应该知道这件事,就是应该是由闻而思、而修,应该这样修行比较合适。这样子,我们有希望能到圣谛,到圣人那边去,有这个希望。若停留在闻慧,那就不行,那就是小小种点善根。这是一样。我现在回头,还是说这个事,「依四念处住」这件事。当然,四念处,我们若在《阿含经》上看四念处,讲的是一个样;若是在《俱舍论》上看,也是一样。若是读《般若经》、读《涅槃经》、《华严经》讲四念处,那又是一样。看《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或者《大般若经》去看四念处,它也包含了《阿含经》的意思在内的。《阿含经》说四念处,当然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大般若经》也提到,也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但是更有深义,它不只于此,它这样的意思,我就认为特别圆满。我们可以这样子,就是从观身不净开始,一直到观法无我。观法无我,有人无我、法无我,那么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了。就是有深也有浅,我们由浅而深,不是很好吗?我们容易迈出第一步,浅一点。我们不要一下子:我是实相无相,这是最高深的法门,不要说这种话。我就是最钝的人,我就是最愚蠢的人,我就是从小小的地方开始,这不是也很好吗?只要开始向前进,就是好了。我的看法是这样。所以不妨修四念处,用四念处这样去学习,先学习四念处,然后就按照四念处去修行。假设能够把世间上的杂事能放下一点,能放下,我认为修行它十年、二十年,能有一点意思,这个四念处,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你说这是小乘,就是小乘也好,我认为还是这样子,它能有一点意思。如果说我们读《大般涅槃经》,狮子吼菩萨、迦叶菩萨和佛说话非常的真实;就是有很多的话,若我们现在的心情去想:唉呀!怎么可以向佛说这种话,对佛没有恭敬!可能会这样想。但是,他们不是这样意思。这表示什么?就是非常的认真,这个态度非常的认真。你读《楞伽经》也会感觉到这里,有问题的时候就真实的说出来,而不是「这个事情不可以说」,要隐藏着。在《阿含经》里面说到一个小小的故事,《阿含经》说那个故事,是《中阿含》说那个故事。什么故事呢?尼干子外道,他有一个徒弟,有一天到佛那儿去,和佛辩论,当然他输了,他怎么能辩论过佛,他就回来。回来以后,尼干子就问他:「你到那儿去了?」他也就是一五一十地、很坦白地报告了尼干子。报告了尼干子以后,但是这个时候……当时的集会里面有一个优婆离,也是尼干子的弟子,但这个人是个在家人,但是在那个地区是一个非常有地位的人,不是平常人。这个人就说:「我可以和瞿昙辩论,我一定能胜利。」尼干子说:「好!你去辩论。」这时候,刚才说的那个是出家的外道,尼干子的徒弟,说他不可以去,他若去准是输了,准是有可能信仰都会动摇了。这一段话我们少说。那么,他就去了!果然,他就被佛度化了,就归依佛了。归依佛了,回来以后,那么就回到家去了。这个人是特别富贵的人,就对看门的人说:「从今天开始,尼干子他若来,来的时候,如果他要同我乞食,你报告我,就给他食,若是其他的事都拒绝,不准他进来。」就是不相信尼干子了。当然这时候…,这是从《中阿含》,这一段经还非常有意思,但是现在没有时间,我不多说。那么这个时候,尼干子听到他这个优婆离的徒弟很久都没有消息,就是派人去调查一下,果然是听说向瞿昙投降了。那么他就亲自来了。亲自来了,我们还是长话短说。这个时候,优婆离就说一个譬喻。说什么呢?说是有两夫妇结婚了,结婚了生孩子,还没有生孩子,这太太就对她丈夫说,去买个玩具,要给她将来生的孩子玩。先生就不同意,说生了孩子以后再买嘛,现在还没有生,何必这么着急买呢?就是不同意。太太非要买不可,后来先生只好随顺太太的意思,就买了。买什么玩具呢?要买一个猴子作玩具。买猴子作玩具,说是不能就这样子作玩具,要到那个染房,染衣服的地方,把那猴子染一染,把那颜色染成金色,然后才做玩具。他只好这样做,就拿到染房去染。染房那个服务的人说:「这个东西不可以染的,比如说有什么名贵的衣料,先要捣一捣然后再染,染好了看上去就非常的美妙,你愈捣它,它愈好。这猴子你若一捣它,它就死了,把它的脏腑都捣烂了就死了,臭气熏天了,所以不可以捣。」那么这时候优婆离就说这个故事,然后就说归正传了:「尼干子!你说的道理,就像用猕猴做玩具要去捣,一捣就臭了,你这种道理经不起智慧人的观察。一看,你就立不住了。佛法的真理是愈捣它愈光明,它非常的伟大,就像真金不怕火炼的意思,你愈炼它愈光明,佛法就是这样。」我刚才说迦叶菩萨、狮子吼菩萨和佛辩论也是这个意思。佛法的真理,不怕你辩论,你怎么样说什么丑话都不能染污佛法的,都是真实不虚的。我们读经论,你看《般若经》上,须菩提尊者、舍利弗尊者、释提桓因和佛辩论,都是这样子。所以,我们说学习佛法,修习四念处,它就是非常的圆满。我这里的意思,我还是说出来。从事实上看,我们出了家的时候我们就这样修行,修行几十年了以后回想自己,观察自己怎么样,看看自己怎么样。我们从经论上看,有的人出家几个月就得阿罗汉果,当然佛在世的时候,也有的比丘不得圣道,也是有,但是很多是得圣道。现在为什么得圣道的人少,或者说没有,原因在什么地方?我认为就是修行的方法有问题。第一个、比如说我们现实上一个问题,我们出家人自己就不和,人与人不和,我和你不和,你和我也不和。你若是特别的有什么荣誉的事情出现,我就不高兴;你若倒楣了我心里就快乐,这就是个问题。很多的事情,心就容易动,容易动心。这表示什么?我们修行几十年了,没能改变自己。那么,这个原因在那里?就是修行方法有问题。假设我们能够修四念处,你说这是小乘,先不要这样说。我们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你能这样多修行一个时期,不要说修行几十年,你修行三年,再看看自己是什么样子。我们不要说大话:我三个月得阿罗汉果,不必这么说。就是修三年,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就用《阿含经》的方法这样修,会怎么样?我认为会好得多。就算没得初果须陀洹,会好得多,会好得很多,心里面就平静一点。就说我们这男女的问题,这个欲的问题,你常常观身不净,观白骨观,一看见任何人都是个骨头。我们不说是女人来了,就是闭上眼睛就可以,不是这个问题,闭上眼睛也不行,还是不行。你非要有一个不净观成就了,你看见人就是个骨头嘛!髑髅骨、头骨,一直到脊骨、肋骨,牙齿、两个眼睛是个窟窿,一直到指骨,就是一节一节的骨头连接,它会走路就是了。你熟了,常常这样观,看到任何人都是一个骨锁人而已,它就是会走路就是了。这样你一看见人的时候,你这个不净观熟了,一看见就现前,这个骨锁观,这个白骨就现前,现前,心里什么事没有嘛!自然就是这样子,自然就平静,心里面不浮动的。你修无我观,时常观察无我的时候,这一切嫉妒障碍的事情都没有,都没有了,自然是没有了。我们在寺院里面,其实和国家一样,没有这有大福报、有能力的人来住持,你这寺院能维持好吗?你能维持好吗?一个团体就是要有个大福德、有本领的人、有能力的人,他来这里做住持、做监院、做知客,当执事,大家合作拥护这些人,这个寺庙一定是很兴盛。说是嫉妒障碍,把这个人打倒了,打倒了,我不行,我没有这个本事,没有本事,自己不认识,自己还要去担那个位子,你能搞好吗?这很明白的事情。但是,我们本身烦恼在那里,嫉妒障碍在那里,他就是要这样子,在历史上也是这样子。历史上,你看这个春秋战国的时候,那个战乱的境界一样,乃至到现在还是一样,都是一样的。唯有释迦牟尼佛的大智慧,无我,修四念处,这个问题根本就解决了,就没有问题。你不修无我观,你就有我,有我就有你,就对立起来,加上贪瞋痴烦恼的活动,我们能和吗?不可能和嘛!不可能和,所以就是佛法要衰了,就是要衰了。说是小乘,我的看法,你发无上菩提心,就是大乘;你没有发无上菩提心,你就是小乘。倒不在乎我修无常、无我,就说我是小乘,我不认为是这样意思。你修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你能发无上菩提心,这就是摩诃衍,这就是大乘。如果没有发无上菩提心,也没有发出离心,我们的贪瞋痴还放在那里,这件事是什么事情?是不是佛法呢?所以从佛在世的时候,从优波毱多尊者教化他的弟子来看,从我们中国佛教各大宗派,都是高扬第一义谛,当然是对,不然你也很难得道。可是,我们要知道方便。所以我们的古德也是大慈悲,编辑了很多的忏法,是很对的,很好。我们多拜忏,多拜忏就能忏悔业障,多磕头,我们没有悟入第一义谛,就是要多磕头才可以,多忏悔,忏悔业障。我们不是圣人,没有神通,不知道这个人宿世有什么业障,但是我们可想而知,我们是有业障,所以就是多忏悔,也要多读经来熏习,从文字上的方便,熏习这个第一义谛,再加上多忏悔,不能一条路跑到黑,我就是光是静坐,不行,是不行的。所以打禅七,我们应该也加上一点忏悔,多拜佛,向佛求忏悔,忏悔业障,然后其实也应该读经。如果你修般若法门,你应该读《般若经》,你若修唯识观,就读唯识的经论。这样子,你内心对于佛法的解,加上经论法水的滋润,逐渐地逐渐地,你的智慧才增长,它就有力量,再加上忏悔业障,它就更会强一点、顺一点,这也就是属于四悉檀了。我们读经,能增长我们的智慧,就是为人生善悉檀;我们拜忏,忏悔就是对治悉檀;我们观法无我,就是第一义悉檀;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这也是一个对治悉檀。所以,修行不能够就是一定是「万里无寸草处去」,不能独孤一味。你一定要多方面的,这样子使令我们才能够容易有成就的。我刚才这一段话,我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现在是由这里的主持人决定是打二个禅七,我想我们就学习这五停心。在经论上的修行次第,四念处之前,是五停心。我们就学习五停心,其实五停心和四念处是有连带关系。修这个…多贪众生不净观,这不净观怎么修?乃至到数息观怎么修?我现在就是选《瑜伽师地论》上说的,根据这个,我们来学习。我刚才这一段话,就等于是一个缘起。因为什么要这样学?原因就在这里。我们不要好高骛远,一定怎么怎么地。我们从头来,从头来很容易向前迈一步。从第一义谛那里开始,你第一步不容易迈,你不容易迈这第一步。你从五停心这里,你第一步容易迈。迈出去,第二步、第三步也都容易了,是这样意思。我刚才这一段话,我的用意是这样。但是我自己知道我是一个很惭愧的人,有些说不对的地方,希望各位大德指教,希望各位大德原谅。好!我今天就说到这里。7月19日各位法师!我昨天说的话里面,关于参话头这件事,我讲完了以后,我又再想一想。再想一想,我有二句话要说。第一句话,我们出家人是相信佛、相信法、相信僧,相信三宝的。但是,佛,我们看不见了,也听不见他说话;其余的大菩萨、大阿罗汉亦复如是。我们所能见到的,就是纸画木雕泥塑的佛像,能看见的白纸黑字的经律论,就是书。我们因为对三宝有信心的关系,所以对佛像也有恭敬心,对印度翻译过来的经论也是有恭敬心。因为有恭敬心,所以要拜佛、菩萨、阿罗汉,对经论也欢喜学习。因为不断地学习,就知道了佛开示我们的修行法门很明白很明白的,明明白白的,非常的明白。有人向我提出个问题说:「南传佛教好,说到修行方法,说得清清楚楚。大乘佛教,这么多的经书,就没有提到一个明明白白的修行方法。」我说:「你出家多少年?你在佛学院住过没有?」他怎么回答就不必说了。我们读《金刚经》,《金刚经》就是修行方法嘛!那就是说止观嘛!并且和《阿含经》也是一致的,所说的很多经论都是一样。尤其是《瑜伽师地论》,它说得非常的明白。《大智度论》、《大般若经》也是,说的修行方法也是非常明白。怎么能说不明白呢?这就是不对的。佛菩萨开示我们的修行方法明明白白的,我们就按照那依教奉行,不是很好吗?说是去参话头,这话头不知道说的什么,那么为什么去学习一个不大明白的法门?把明白的法门丢在一边,这件事对不对?这是我的第一句话。还有第二句话,还有第三句。第二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刚才说了,我们相信祖师的话,相信佛菩萨的话;对比起来,相信谁的话?应该是相信佛的话。我们祖师的话也应该相信。但是,祖师自己怕我们不相信,怎么知道呢?我看天台智者大师讲的《法华玄义》、《摩诃止观》,他讲的道理,他就是怕人不相信所以他引证,有引证这一条,说《楞伽经》怎么怎么说的,《般若经》怎么怎么说的,《大智度论》怎么怎么说的,然后和他说的道理也是相契合的。这样子,我们才可以相信你的话。不然的话,智者大师就是这个意思,若不引证的话,我这样说谁相信?人家都是相信佛的话,怎么可以相信你的话呢?这就表示这个意思,表示这样的意思。所以,我们可以想一想,我们应该学习那一个法门去修行?从这里应该想一想。这是第二句话,还有第三句。第三句是什么呢?第三句就是,我们若学习了佛法的人,学习过佛法的人,你在佛学院里学了多少年的人,这是另当别论,和那没有学过佛法的人不一样。譬如说是「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的本来面目?」这也是一个话头;「念佛是谁?」这也是个话头;还有说这个「无」(有无的无),就看这个无,这也是个话头。如果你学过佛法的话,这就是修止观嘛!若是没有学过佛法,佛经你没有读过,就「念佛是谁」、「如何是我本来面目」,那就是一个问题。还有第四句,第四句怎么说呢?我初到香港的时候,和从金山、高旻这些禅宗的道场,还有南京狮子岭什么,也是禅宗道场,这些参禅几十年了的禅师来到香港的大屿山打禅七,我这个人笨,就随着人去学习。那么,从他们说出来的话,我就得到一个消息。什么消息呢?譬如说是「念佛是谁」,其实,那个主持人开示这个话头的时候,若按教下、按经论上的话来对比的时候,其实他是用它来当作止的作用(止观的止),用它代替了止的意思。就是用这句话头把你的心集中在这里,不要有其他的一切杂念,就是这么回事。止了以后,今天也止,明天也止,如果你真能够专注一心不乱的止,慢慢地、慢慢地,他就是能得定。得了定的时候,如果你不去阅读经论,你不阅读经论,你去看祖师的语录。看祖师的语录,我在想,早一期的大禅师的语录是可以读的,后来的人就是另当别论。那么,从祖师的语录里边有契合佛法的这些语录。他若是得了定以后,他拿到了一句祖师的法语在定里面一想,这是有可能开悟的,那这样还是圣言量了,还是要依据圣言量的,还是这样意思。但是这样的人,我认为是少,不是很多。真能专注,用话头当止,这样慢慢慢慢能得定的人是有,但是不多,不是很多的。所以这个话头对后期禅宗的办法,不是太合适。你看民国以来,早一个时期的人也是有批评。永明寿禅师似乎是对六祖都有批评。早一时期的不说,就是民国以来的人,有些人的文章也在批评禅宗,也是在批评的。但是,人的因缘不同,我们通常说是人的背景不同,就是人的因缘不一样,也有人参话头感觉到好,那么当然还是你就参好了。如果你相信佛的话,以佛经作修行法门的依据,那也是好。我现在要说的这几句话,说完了。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六云何名为净行所缘?谓不净、慈愍、缘性缘起、界差别、阿那波那念等所缘差别。现在这个本子上面,这是影印《瑜伽师地论》上面的,现在我拿的这个本子是《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六上面的。另外,在卷第三十、三十一上面还有。但是这个在先,我们就看这个好了。「云何名为净行所缘?谓不净、慈愍、缘性缘起、界差别、阿那波那念等所缘差别。」「云何名为净行所缘」,就是在这一段文的前面就提到,提到这个修行人修止观,要有所缘境,就是所观察的境界。就是不管你修止也好、修观也好,一定要有一个所缘境。有个所缘境,把这个心安住在这个境界上,修止的时候要有一个境界是我们这一念心所安住的,所以修止也要有所缘境,修观也要有所缘境。所以静坐这件事不是就坐在那里,好像不知道干什么,心里面忽天忽地,乱打妄想,不是那么回事,要有一个所缘境的。没有所缘境,这定慧是很难成就的。这个所缘境有净行所缘、有善巧所缘、还有净惑所缘,分了多少的。现在这底下是说净行所缘。净行所缘这里边一共就是分五种,就是五停心,我们通常说的五停心。「行」这个字是什么呢?其实后边文自己有解释。「行」就是贪行,贪、瞋、疑、慢,贪行、瞋行、愚痴行、慢行(骄慢的慢),还有一个是寻伺行,就是散乱。这个「行」明白点说,就是心理的活动,心理的活动但是属于不清净的,就是属于贪瞋痴这样的活动,这样的活动不清净,所以现在要用这五种所缘境的修行方法来清净它,清净我内心的不清净,把这不清净的排除去,把它除灭了它,所以叫做净行。「云何名为净行所缘」,这个净行的所缘境是什么呢?「谓不净、慈愍、缘性缘起、界差别、阿那波那念」,「阿那波那念」就是数息观,这个息的入、息出,梵语叫做阿那波那念。就是这五种所缘为净行所缘的差别。这是把这五种所缘的名字标出来,下面就是一样一样地解释。云何不净所缘?谓略说有六种不净:一朽秽不净、二苦恼不净、三下劣不净、四观待不净、五烦恼不净、六速坏不净。「云何不净所缘」,怎么叫做不净所缘?就是以不净为所缘。能缘就是我们现在的一念心,应该说就是第六识,第六识是能缘,不净是第六识的所缘。「缘」或者说是所观察的境界、所思惟的境界,在这里这个「缘」就是攀缘,也就是思惟的意思,注意的意思,观察的意思。「谓略说有六种不净」为所缘:第一个是朽秽不净、二苦恼不净、三下劣不净、四观待不净、五烦恼不净、六速坏不净,有这六种不净。这是标出来这不净有六种。云何名为朽秽不净?谓此不净,略依二种:一者依内,二者依外。「云何名为朽秽不净」,这个「朽秽不净」怎么讲呢?「朽」就是腐朽、污秽不净。「谓此不净,略依二种」,从二方面说朽秽不净。「一者依内,二者依外」,从这二方面来说朽秽不净。云何依内朽秽不净?谓内身中发、毛、爪、齿、尘垢、皮、肉、骸骨、筋、脉、心、胆、肝、肺、大肠、小肠、生藏、熟藏、肚、胃、脾、肾、脓、血、热痰、肪、膏、肌、髓、脑、膜、洟、唾、泪、汗、屎、尿。如是等类,名为依内朽秽不净。「云何依内朽秽不净?」这个「内」,「谓内身」,就是自己这个身体,内身中的「发、毛、爪、齿」。还有「尘垢、皮、肉、骸骨、筋、脉、心、胆、肝、肺、大肠、小肠、生藏、熟藏、肚、胃、脾、肾、脓、血、热痰、肪、膏、肌、髓、脑、膜、洟、唾、泪、汗、屎、尿。如是等类,名为依内朽秽不净」。「生藏、熟藏」听以前的法师解释,说胃是生藏,大肠是熟藏。但是,这上面已经说肚、胃,也有提到肠,所以,那个解释也不太好。那么应该怎么解释,我去问过医生,医生解释的我看与这个也不相合,所以就暂时放在那里好了。「如是等类,名为依内朽秽不净」,这是内身的不净,这一段文如果真想要修不净观的话,应该背下来,底下这些文都应该背下来才对。修不净观,怎么修法呢?从下文上看,《瑜伽师地论》的意思,是在等引地里面修。等引地,什么叫做等引地?等引地就是四禅八定、八解脱、三三昧,这都叫做等引地,就是得定,在四禅八定、在禅定里面修不净观,是这样子。可是我们在经论上说这件事的时候,我们知道一件事。若是得了色界定的话,就是对欲界的欲就没有了,对欲界的五欲就没有欲心了。那么,为什么得了定,又在定里面修不净观呢?这是一个问题。我讲一个小小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有一个国王带领他宫里面很多的女人,到旷野里面去游玩,在那里没有别的人,他有种种的放逸的境界。这个时候,在天空里面过来有五百个仙人,仙人从天空里飞过来,乘着神足通飞过来,一看见这些女人,神通就失掉了,就从天空掉下来了,有这种事情。有神足通的人,一定是有色界定的,若是没有色界定,他是没有神通的。那么,有了色界定,为什么看见女人还会动心了呢?动心了,那就是还有欲的问题,还有这个问题。这是怎么回事情呢?如果这个有神通这个人是佛教徒,依据佛法修行而得定,就没有这件事。因为依据佛法而修定,一定是修了不净观。修了不净观,他把欲界的欲断了,而得到色界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他这时候乘着神通,乘神通、不乘神通,看见女人没有事,怎么样都没有事,他心里没有欲。不依据佛法修禅定的人,他不修不净观,当然他的欲也要轻的人,他可能在旷野、深山里面,常是寂静住,慢慢也能得定。得了定是得定,但是因为没修不净观,这个欲潜伏在那里,遇见特别因缘的时候,这个欲还是会动的。所以这就是有这种差别。佛教徒若是得了禅定,和非佛教徒得禅定不一样,不是一样的,就是有这种问题。现在虽然是后边的文,《瑜伽师地论》现在是二十六卷,后边的文就有提到在等引地里面修不净观,还是修不净观。就是已经修过不净观而得了禅定,得了禅定以后,还是修不净观。我们在《阿含经》,舍利弗尊者答复人家的问题的时候,也提到这里,他还是修不净观,阿罗汉还是修不净观,还是这样修的。这是一件事。其次,你们各位什么境界,我不知道。我们姑且这样说,我们没有得定,没有得禅定,我们要修不净观,怎么修呢?应该是这样,就是先修数息观,先修数息,使令我们的心静下来,心里面静下来。你修数息观,修它一刻钟,或修它三十分钟也可以。假设你修得相应,修它一个钟头也可以。修了一个钟头,心静下来了,然后就修不净观。修不净观,最好是把这个文完全背下来,不能看本子的。你一方面背这个文,一方面思惟这个义。修完了不净观的时候,然后再修数息观,使令心里面不动就静下来,就是这样子修,不能够一直地思惟。你一直地思惟,我们没有得定的人,生理上受不了。我们一直地思惟,头就会痛。你就是修一个钟头,以后不修了,那无所谓。如果你一天修七、八个钟头,你天天这样用功修行,你的头受不了,就会出毛病。所以,一定是修了一个短时期的不净观,然后就再静下来,心里面修止,心静下来、不分别。不分别,也是安住在所缘境上不分别,或者是半小时,或者一小时,然后再修不净观。修不净观,假设腿子痛,不要紧,你就放腿子,经行,一方面经行,一方面思惟这个不净观,思惟这个文,这样修。你经行它一刻钟,你就思惟它一刻钟,然后再坐下来修定。要这样配合着修,也是可以,就好了,就这样修就可以。但是,其中有一个问题要知道。什么问题呢?因为我们没有得定,没有得定的时候,心思惟这个……心里面缘这个不净,以不净为所缘境的时候,心里面按照这个文去思惟不净,这样思惟,忽然间它会变。心里面这个思惟,本来是思惟不净,忽然间出来一个净。假设你是个比丘,可能忽然间就出来一个美女,在你静坐、闭上眼睛修的时候,忽然间心里面就会出现这个事情,就会变,这个地方有问题。有问题,你应该怎么办呢?你立刻把这个心收回来,你还是思惟这个不净观的所缘境,你不要随那个女人去,不要想它。所以,经论上有一句话,叫「忘圣言」,这是个障碍,忘了圣人的法语。就是你在修的时候,出现一个特别境界的时候,你就把圣人的法语忘了。圣人的法语是什么?就是不净观,就是不净。你就是以不净为所缘,你不要以女人为所缘,以美女为所缘,这是不可以。如果你抓不住这个不净的所缘境,你把握不住,你随着那个变化的境界去了,就是危险,就容易出问题的。所以你不能变,你一定按照原来的,你怎么样修,就怎么修,你不可以变。所以修这不净观这个地方你要……其实别的观,你修别的观也是一样,你不能忘圣言。就是你修这个法门,你要把握住才可以。你若转变别的事情去了,哦!这里有什么微妙,你就随它去,那就是糟糕了。我说一个念《金刚经》的故事,有一个书生十年寒窗苦,那么就去考试,考了多少次都考不上。忽然间,有一个出家人来了,来见这个书生,说:「你念《金刚经》,你不要光读那些书,你也读一读佛经,把《金刚经》背下来,你就考上了。」这个书生一直地考了多少次,没考上,有这个困难,所以这出家人说这话,他也就接受了,就是念《金刚经》。年轻人嘛,读《金刚经》很快就背下来。背完了,到时候又去考试。考试的时候,在中途住在旅店里面,正在十五这一天,夜间的月光满地。这个地方,也很满意的这个店,他就从里边出来,在月光下走来走去。忽然间,来了一个女人,大家一见面,这个女人很有学问的,谈吐也是很高尚的,这个书生也是读书人,就谈得很投契。谈谈地,他就随着这个女人走了,走到一个旷野的地方,一看,那边有个房子,房子里面很光,愈走愈近,就看见里面也有很多女人在说话。他和这个女人谈话,不是十分的注意,走到门口,要开门进去的时候,忽然间疑惑:这是旷野,怎么会有这个房子?房子怎么会有这么多女人?女人把门一开,往里进的时候,他忽然间就把《金刚经》念出来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念,从口里面放光,放出光明,光明一放,那些女人统统变成狐狸了,都跑了,也没有房子,什么也没有,都是荒草,有这种事情。所以佛法是不可思议。我们修行也是一样,你在用功修行,难免就是有这些魔鬼来捣乱,他就是引诱你,由此而至彼,来破坏你的修行,就是这么回事。但是佛菩萨预先告诉我们,你不要忘圣言,就没有事。你忘了圣言,就有问题。所以,修不净观你还要……有的人修行不净观,就迷糊了,反倒是做了很多坏事。有这种事情。朽秽不净分二种,第一种是依内,就是观自身的这些不净,三十六物的不净。云何依外朽秽不净?谓或青瘀、或复脓烂、或复变坏、或复膨胀、或复食啖、或复变赤、或复散坏、或骨、或锁、或复骨锁。或屎所作、或尿所作、或唾所作、或洟所作、或血所涂、或脓所涂、或便秽处。如是等类,名为依外朽秽不净。「云何依外」,怎么样叫做依外来说朽秽不净呢?「谓或青瘀」,你在心静下来以后,思惟一个人死掉了,死掉了以后,他这个身体的现象就是先青瘀。「或复脓烂、或复变坏、或复膨胀、或复食啖、或复变赤」,后边有解释,我们在这不解释。「或复散坏、或骨、或锁、或复骨锁」。骨,就是一节一节的骨。骨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很多节的骨头连接起来,髑髅骨、颈骨、肩骨、脊骨、肋骨、胁骨、臗骨,乃至髀骨、膝骨、胫骨、腨骨,乃至到脚趾头的骨头,就是一节一节连起来,那就叫做骨锁。「或屎所作」的不净,「或尿所作」的不净,「或唾所作」的不净,「或洟所作」,洟就是由鼻里面流出来的不净。「或血所涂、或脓所涂、或便秽处。如是等类,名为依外朽秽不净」,依外身,死掉的身体,这个变坏的不净。如是依内朽秽不净,及依外朽秽不净,总说为一朽秽不净。「如是依内朽秽不净,及依外朽秽不净,总说为一朽秽不净」,就是这样子。云何名为苦恼不净?谓顺苦受触为缘所生,若身、若心不平等受受所摄。如是名为苦恼不净。「云何名为苦恼不净」,前面刚才说的一共有六种不净,第一个是朽秽不净,第二个是苦恼不净。这苦恼不净怎么讲呢?「谓顺苦受触为缘所生」,触、触受,因触而有受,我们的六根和六境,六根和六尘相接触,接触,心里面就有感觉,就叫做受。受有苦受、有乐受、有不苦不乐受。现在说是苦受,就是生出来苦恼、苦痛的感觉,由这样的因缘生出来苦恼的感觉有二种。「若身、若心不平等受」,苦受就是不平等受;若是舍受,就是平等受。「不平等受受所摄」,这个「受所摄」就是你心里面有苦恼的觉受,同时的身业、语业,那么就是受所摄。你身体的动作,还有语言上的事情,也都是和心有连带关系的,这都算是苦受,都叫做苦恼不净。「如是名为苦恼不净」,这些苦恼不净,只是我们欲界的人有,色界天以上的人没有这种事情。云何名为下劣不净?谓最下劣事、最下劣界,所谓欲界。除此更无极下极劣最极鄙秽余界可得。如是名为下劣不净。「云何名为下劣不净?」谓最下劣的事情、最下劣的界,所谓欲界。最下劣的事情,就是在欲界里才有。最下劣的世界,才有最下劣的事。最下劣的世界是什么世界?就是欲界。「除此更无极下极劣最极鄙秽余界可得」,除了此欲界,除此最下劣的事,更没有比它再极下极劣最极鄙秽的事了,而这种事就是欲界才有。除此欲界,其余的界是不可得的,更无余界可得,就是这么意思。「如是名为下劣不净」。这个没有标出来,实在就是指淫欲事说的。欲界的众生都有欲,都是有欲事。色界天以上就没有了。云何名为观待不净?谓如有一劣清净事,观待其余胜清净事,便似不净。如待无色胜清净事,色界诸法便似不净。待萨迦耶寂灭涅槃,乃至有顶皆似不净。如是等类,一切名为观待不净。「云何名为观待不净?谓如有一劣清净事」,这件事是清净,但是是属于劣的。怎么会名之为劣呢?「观待其余胜清净事」,就是和其他殊胜的清净事相对待的时候,就看出来有胜劣的分别了。原来不比较的时候,也不感觉它有什么叫做劣;若是与胜清净事相对待的时候,「便似不净」,就好像是不净了。这是这么说,这底下举个例子。「如待无色胜清净事」,像对待无色界天的胜清净事,「色界诸法便似不净」,色界天上的色受想行识,便似不净了。「待萨迦耶寂灭涅槃,乃至有顶皆似不净」,这里又举第二个例子。「萨迦耶寂灭涅槃」,就是阿罗汉得了圣人涅槃的境界。「萨迦耶」就是我见。我见若灭了,见烦恼灭了,爱烦恼也决定要灭的,那么就是涅槃清净的境界。与涅槃若相对待,三界以内,欲界是不清净,色界、无色界也都是不净;这都是有漏法,也都是不清净。「如是等类,一切名为观待不净」。云何名为烦恼不净?谓三界中所有一切结、缚、随眠、随烦恼、缠,一切名为烦恼不净。「云何名为烦恼不净」,怎么叫做烦恼不净呢?「谓三界中所有一切结、缚、随眠、随烦恼、缠,一切名为烦恼不净」。这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内都是凡夫。凡夫所有的一切烦恼,烦恼名之为结。「结」就是表示它像打一个扣,用绳子打一个扣,你想把它解开很难,这表示烦恼不容易断,所以叫做结。「缚」,烦恼能系缚你,使令你不自在。「随眠」,就是虽然有烦恼,烦恼也不是时时地活动,它有时侯睡觉了,眠就是睡觉,睡觉就是不活动了,烦恼就潜藏在那里不动,但是它并没有和你分开,它还随逐你的心,但是它只是不动,所以叫做随眠,就是种子的状态。这是随眠。「随烦恼、缠」,它睡觉睡醒了,它出来活动了就叫做缠,就是在活动。「随」在这里说,有根本烦恼、有随烦恼,「随」就是随逐根本烦恼而生起的烦恼,就是烦恼的枝末。像我们掉举,静坐的时候心里面掉举、昏沉,这也都是烦恼,这一类的烦恼就叫做随烦恼,不是根本烦恼。但是,在这里这个「随」字似乎是包括那个意思,也另外有一个意思,就是一切结缚的随眠,还有缠。这样,这个随烦恼也包括了根本烦恼在内了。「一切名为烦恼不净」,所有的烦恼,不管是现行也好、是种子也好,都是不清净。我说一个随眠和缠的差别。这是优波毱多尊者,有一个跟他学禅的人,他教他修不净观,他修了一个时期以后,他就不修了。因为什么呢?他就是把欲完全停下来了。有欲和没有欲,在自己内心上的感觉完全不同,完全是不一样的。譬如说我们担一个担子,担一百斤的重担走路,感觉到很辛苦,你放下了担以后,就感觉到很轻松。我们有欲的人,就像担着重担似的,如果没有欲了的时候,身体它就感觉非常轻,感觉上不同。但是,这位比丘对于教义的学习不是那么样清楚,所以,他修不净观修得很好了以后,就感觉到没有欲了,遇见什么境界的时候,心里没有欲,而且,平常身心的轻快,和以前有欲的时侯不一样。他就认为是得了圣道、成功了,所以就不再修。这时候,优波毱多尊者是知道的,见到他说:「你不可以放逸!你要继续修不净观!」这位比丘说:「我已经得了圣道了,我还修不净观?」优波毱多尊者说:「你还没得圣道,你到干陀越国,干陀越国有一个地方有一个女人,你同她见面,你就知道你的不净观没有成功。」这个比丘一听优波毱多尊者这样说,他就是整理整理自己的行装,就是到了干陀越国去,什么什么地方就去看这个女人。那个女人是一个做小生意的,这个比丘一见到那个女人,心就动了,这个欲心就动了。那个女人见到他,心也是动了。心一动的时候,那个女人就是拿她卖的什么饼一类的就送给他。送给他同时,也就笑,一笑就把牙齿露出来了。这个比丘一看她,就看见她的牙齿,一看这个牙齿的时候,他原来的不净观就出现了。欲心是动了,但是看见她牙齿的时候,他的不净观一出现,苦、空、无常、无我的观也出现了,就得圣道了,这回真得圣道了。得了圣道以后,他说几句法语给那个女人,然后他就回来见优波毱多尊者。优波毱多尊者说:「你现在才得圣道,你以前那里得圣道了呢?没有啊!」就是随眠和缠的问题。我们没有修不净观的人,没有得圣道的人,以不净观来说得圣道,和一般的有一点不同,因为得初果的人还是有欲的,得初果、得二果的人还是有欲。但是,没有得圣道,而不净观成就了,没有欲;就是欲虽然没有断,但是被不净观的力量把它制伏在那里不动,就是这么回事。虽然是凡夫,但是可以没有欲;他是圣人,但是还是有欲。这个地方有这个问题。所以,他的不净观,把欲制伏到这个程度的时候,去见那个女人,忽然间苦、空、无常、无我的四念处的正观一出现,就证阿罗汉果。他不需要证初果、证二果、证三果、证四果,不是,一下子得阿罗汉果。这个事情,还有这个分别。所以,修行的事情,如果你没有圣人做师父,你要好好学,在教义上好好学,你也会知道这些事情,知道这些差别。不然的话,就感觉到:哦!我得圣道了、我得初果了、我得二果、得三果、我得四果阿罗汉了。就会错认消息,就有这个问题。「所有一切结、缚、随眠、随烦恼、缠,一切名为烦恼不净」。云何名为速坏不净?谓五取蕴无常、无恒、不可保信、变坏法性。如是名为速坏不净。「云何名为速坏不净」,怎么叫做速坏不净?「谓五取蕴」,就是色受想行识是五取蕴。「取」这个字是执着的意思,就是烦恼。我们色受想行识这个蕴,是因烦恼而有的,所以叫做「取蕴」。同时,它又会生出烦恼,所以叫做取蕴。五取蕴是「无常、无恒、不可保信、变坏法性。如是名为速坏不净」。这个「无常、无恒、不可保信」怎么讲呢?「无常」,我们这个色受想行识,生理的、心理的这二种东西,都是剎那剎那的变坏,剎那剎那的变异的。像这个灯光,我们的肉眼钝,看见它一直在光,实在那个光是剎那剎那灭的,我们的色受想行识也是剎那剎那的灭,所以叫做无常,它不是一个常恒的,不是个常住的。「无恒」这个「恒」是什么意思呢?「无恒」就是我们的色受想行识,假设能活一百二十岁,过一百二十岁就是死掉了,所以也不是恒,这叫做无恒。「不可保信」,就算是我们能活一百二十岁,寿命就是能活到那个年岁的左右而已,也不是决定,有时候可能多几年,也可能少几年,也会变的,总而言之,差不多到时候就要死掉的,所以叫无恒。「不可保信」,就是我们能活一百二十岁,这个一百二十岁,也不是决定不死的,遇见特别的因缘,非时而死也会死的,就是遇见一些意外的因缘也会死掉的,所以叫做不可保信,不能说我决定能活一百二十岁,也不是的,是不可保信。「变坏法性」,这五取蕴是无常、是无恒,是不可保信的,是多诸苦恼的,所以是变坏法性,这个法的体性是变坏的。「如是名为速坏不净」。如是不净,是能清净贪行所缘。「如是不净,是能清净贪行所缘。」前面说有这么多的不净,是六种不净。这六种不净,如是六种不净,你若能够如法地去修行的话,能清净贪行所缘,能把我们内心贪烦恼的活动能清除去,就使令我们不贪了,不贪。不贪的时候,心情会自在得多。我们有贪烦恼、有爱烦恼的人,一有点什么事情,心就要去攀缘,就想要知道怎么回事,怎么怎么地,心就要向外动,心里面寂寞烦躁。若没有贪烦恼的时候,没有这个事,不感觉寂寞、不烦躁,没有爱烦恼的人是这样。「能清净贪行所缘」,这个不净,是能清净贪行的所缘。贪有五种:一于内身欲欲、欲贪,二于外身淫欲、淫贪,三境欲、境贪,四色欲、色贪,五萨迦耶欲、萨迦耶贪,是名五贪。「贪有五种:一于内身欲欲、欲贪,二于外身淫欲、淫贪,三境欲、境贪,四色欲、色贪,五萨迦耶欲、萨迦耶贪,是名五贪」,有五种贪。第一个是内身,就是对于自己的身体有贪爱心。这个「欲欲、欲贪」怎么讲呢?对于内身这个身体是我们所爱的,所以叫做欲。但是分二种,一个是轻微的欲,一个是重的欲。轻微的爱,叫做「欲欲」;重的爱,叫做「欲贪」,这样意思。这二种烦恼都叫做欲,但是轻微的叫做「欲欲」,重的叫做「欲贪」。「二于外身淫欲、淫贪」,自身叫做内,外面的身叫做外。对于外身有「淫欲」,就是属于轻微的;重的,叫做「淫贪」,执着不舍就叫做淫贪了。「三境欲、境贪」,前面是指正报的身体说的,这是指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所需要的,我欢喜有好房子住,穿和吃都要好的,欢喜穿好的,衣食住各方面这些贪欲。境欲、境贪,也是分轻重的分别。「四色欲、色贪」,就是色界天的禅定,色界四禅,对于那也是有欲、有贪的分别。《瑜伽师地论》提到,你成就了色界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时候,如果你对于禅的爱着心太重,会使令你的寿命短,有这种事的。「五萨迦耶欲、萨迦耶贪」,「萨迦耶」就是我见。爱着这个我,这个爱着心也有轻、有重的不同,所以也分欲、分贪。前三个贪都属于欲界的,第四个属于色界,第五个是通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有这种欲贪的,都是爱着这个自我的。是名五贪。为欲令此五种欲贪断灭除遣不现行故,建立六种不净所缘。「为欲令此五种欲贪断灭除遣不现行故」,不活动,使令它完全清除了。「除遣」是正在行动的时候,叫除遣。成功了,是「断灭」。当然,没有这种欲贪的时候,当然就没有欲贪的现行了。所以「建立六种不净所缘」,这是佛的大慈悲。「为欲令此五种欲贪断灭除遣不现行故,建立六种不净所缘」,就是安立这六种不净所缘。谓由依内朽秽不净所缘故,令于内身欲欲、欲贪,心得清净。由依外朽秽不净所缘故,令于外身淫欲、淫贪,心得清净。「谓由依内朽秽不净所缘故,令于内身欲欲、欲贪,心得清净」,像前面列出来的三十六种物不净,你能那样去观察、思惟、修学,令于内身的欲欲、欲贪,心得清净。「由依外朽秽不净所缘故,令于外身淫欲、淫贪,心得清净」。淫相应贪复有四种:一显色贪,二形色贪,三妙触贪,四承事贪。「淫相应贪复有四种:一显色贪,二形色贪,三妙触贪,四承事贪」,分这四种。由依四外不净所缘,于此四种相应淫贪,心得清净。「由依四外不净所缘,于此四种相应淫贪,心得清净」,外面有四种不净所缘,对这四种的淫贪就能够清除了。若于青瘀、或于脓烂、或于变坏、或于膨胀、或于食啖作意思惟,于显色贪令心清净。那四外不净所缘呢?第一种,「若于青瘀、或于脓烂、或于变坏、或于膨胀、或于食啖作意思惟」,你在奢摩他里面,你修了奢摩他,然后就作意思惟这个青瘀、脓烂、变坏、膨胀、食啖,你这样思惟。「于显色贪令心清净」,这个人青黄赤白,怎么怎么地,这个贪心就没有了。若于变赤作意思惟,于形色贪令心清净。「若于变赤作意思惟,于形色贪令心清净。」「变赤」就是前面是青瘀、脓烂、变坏、膨胀、食啖,这个时候还有很多不净的东西,「变赤」就是这些不净──青瘀、脓烂、变坏、膨胀,这些都没有了,叫变赤。「赤」这个字二个解释:一个是颜色,浅红色叫赤,深红色叫朱。现在这里不当颜色讲,当什么讲呢?就是没有了,叫赤贫、赤手,或者赤体,就是身体不穿衣服了,叫赤体。就是这些青瘀、脓烂、变坏、膨胀、食啖的境界都没有了,那个死尸上面没有这些东西了,叫变赤。「作意思惟,于形色贪,令心清净」,「形色」就是长短方圆的形色没有了,你就不会有这个贪心了。若于其骨、若于其锁、若于骨锁作意思惟,于妙触贪令心清净。「若于其骨、若于其锁、若于骨锁作意思惟,于妙触贪令心清净」,就不会再贪着这个妙触了。若于散坏作意思惟,于承事贪令心清净。如是四种,名于淫贪令心清净。是故世尊,乃至所有依外朽秽不净差别,皆依四种憺怕路而正建立。「若于散坏作意思惟,于承事贪令心清净。如是四种,名于淫贪令心清净。是故世尊,乃至所有依外朽秽不净差别,皆依四种憺怕路而正建立」,依四种憺怕路来建立依外朽秽不净的差别。「乃至」就是有一段话这里面略去了,下文,就是下面再说这些话。谓若说言:由憺怕路见彼彼尸,死经一日,或经二日,或经七日,乌鹊饿狗鵄鹫狐狼野干禽兽之所食啖,便取其相以譬彼身,亦如是性,亦如是类,不能超过如是法性。此即显示始从青瘀乃至食啖。「谓若说言,由憺怕路见彼彼尸」,这个憺怕路怎么讲呢?「憺怕路」就是放死尸的地方,当然放在旷野什么地方。也有一条路,但是很少有人从这走,所以叫憺怕路。或者说这个「憺怕」就是指涅槃说的,你修不净观,就可以到涅槃那里去,所以叫憺怕路,或者这么说。「见彼彼尸,死经一日,或经二日,或经七日,乌鹊饿狗鵄鹫狐狼野干禽兽之所食啖」,食啖就是这样意思。「便取其相,以譬彼身」,就取这食啖的相貌,以譬喻你所爱着的身体。「亦如是性」,也是这样的性质,「亦如是类」,和这类是相通的。「不能超过如是法性」,不管你怎么样美的人,你不能越过这个法性的。「此即显示始从青瘀乃至食啖」,前面是若于青瘀、脓烂、变坏、膨胀、食啖作意思惟,于显色贪令心清净,就是这个意思。若复说言:由憺怕路见彼彼尸离皮肉血筋脉缠裹。此即显示所有变赤。「若复说言,由憺怕路」,前面是一个憺怕路,这是第二个憺怕路。「见彼彼尸离皮肉血筋脉缠裹,此即显示所有变赤」,「变赤」就是没有皮肉血筋脉的缠裹了,那么叫做变赤。若复说言:由憺怕路见彼彼骨,或骨或锁。此即显示或骨或锁或复骨锁。「若复说言,由憺怕路」,这是第三个憺怕路。「见彼彼骨,或骨或锁,此即显示或骨或锁或复骨锁」。是这样意思。这个就是后边「于妙触贪,令心清净」这个意思。底下是第四个憺怕路。若复说言:由憺怕路见彼彼骨,手骨异处、足骨异处、臗骨异处、膝骨异处、臂骨异处、肘骨异处、脊骨异处、髆骨异处、肋骨异处、颔轮、齿鬘、顶髑髅等,各各分散,或经一年,或二、或三乃至七年,其色鲜白犹如螺贝,或如鸽色,或见彼骨和杂尘土。此即显示所有散坏。「若复说言:由憺怕路见彼彼骨,手骨异处」,手骨在另一个地方,足骨在另一个地方。「臗骨」就是大腿骨的上一节,宽大的骨,「异处」。「膝骨异处、臂骨异处,肘骨异处,脊骨异处,髆骨异处」,髆就是肩,肩膀,「肩骨异处」,「肋骨异处,颔轮、齿鬘」,这个「齿」是一个齿一个齿,就好像是鬘似的。「颔轮」就是口里面全部的这些。顶髑髅骨,就是头骨。「各各分散,或经一年,或二或三,乃至七年,其色鲜白,犹如螺贝,或如鸽色,或见彼骨和杂尘土,此即显示所有散坏」。如是依外所有朽秽不净所缘,令于四种淫相应贪,心得清净。「如是依外所有朽秽不净所缘,令于四种淫相应贪,心得清净。」由苦恼不净所缘,及下劣不净所缘故,令于境相应若欲若贪,心得清净。「由苦恼不净所缘,及下劣不净所缘故,令于境相应若欲若贪,心得清净。」前面是朽坏不净。贪有五种,对治前二种贪。这底下说:「由苦恼不净所缘,及下劣不净所缘」,这二种不净所缘「令于境相应若欲若贪,心得清净」,就是那第三种。贪有五种,那个第三种,对治那种贪心。由观待不净所缘故,令于色相应若欲若贪,心得清净。「由观待不净所缘故,令于色相应若欲若贪,心得清净」,这是色界的贪心。由烦恼不净所缘,及速坏不净所缘故,令于从欲界乃至有顶诸萨迦耶若欲若贪,心得清净。是名贪行净行所缘。「由烦恼不净所缘,及速坏不净所缘故,令于从欲界乃至有顶诸萨迦耶若欲若贪,心得清净,是名贪行净行所缘」,这是总结这一句。如是且约能净贪行总说一切,通治所摄不净所缘。「如是且约能净贪行总说一切」,总说能净贪行,「通治所摄不净所缘」。今此义中,本意唯取朽秽不净,所余不净亦是其余净行所缘。「今此义中,本意唯取朽秽不净」,主要是说朽秽不净,「所余不净」,就是苦恼的不净,乃至后面的速坏不净。「亦是其余净行所缘」,其余一切的贪行所缘。这几句话就是结束前面这一段文。「唯取朽秽不净」,就是由苦恼不净以上那个文。以下的苦恼不净所缘及下劣不净所缘这一段文,就是「所余不净,亦是其余净行所缘」。这二句话,结束前面这一大段文。阿弥陀佛!就讲到这里。
什么是文化?常闻这人文化高,那人没文化。到底什么是文化呢?文是指人类的智慧、道德、修养和人格。在欲望与愚痴的黑暗中,文就如太阳一样明亮,光照大千,所以称文明。化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2008年12月,在北京香山名苑宾馆,一个女士经人介绍来见我。可是她不停地述说自己的苦难,没完没了。我打断她的话说:你的苦还真多呀!女士:别人诉苦最多需要三天三夜,我诉苦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学员:师父呀,请问当梦想和现实冲突时,该怎么办?寂静法师:其实我们参考物理学原理就明白了,物理学中有两个力,一个叫动力,一个叫阻力,生命的前进也分为动力和阻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在你的生活中,或许见过这样的人:他们的长相不算好看,却会莫名给人带来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和他们相处会感到一股平静喜悦、简单纯粹的能量。同样,你的生活中或许也遇到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阿育王净土精品注:看到很多同修在网上忏悔自己邪淫的过往,不明白的是大家都基本对佛学有一点了解,难道就不知道因果的取舍吗?您写的帖子描写自己邪淫过程到底是劝人戒淫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依报随着正报转,如果有十朵花,那就只会吸引十只蝴蝶,如果有一千朵花,可能就会吸引一万只蝴蝶,花多蝴蝶多。同样的道理,好心和福报能够感召美好的环境。厚德才能载物,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父母需要增长家庭教育智慧,要让孩子独立自能,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把孩子当做私有财产,用私爱去伤害孩子的心灵,父母需要做的是滋养孩子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许多人都喜欢问这样一个问题:我怎样做才能让我的人生顺利,让生意顺利,让孩子顺利? 其实,拥有顺利的人生,只要八个字就可以了。按照这八个字去做,你的生命就一定顺利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我给企业家讲课,我问,你能让兔子拼命吃草吃成羊吗?你能让羊拼命吃草吃成牛吗?你的企业你不去改命,你天天想拼,兔子想拼成羊这行吗?你拼得比其他兔子肥这个是可能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关于教育教育三大原理:1、空瓶子原理2、种子原理3、唤醒原理人是什么?人什么都不是,像个空瓶子,装什么就是什么!坏人教我们掠夺,好人教我们创造,圣人教我们发现。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善士问:您好法师,我有一个问题,对于我的孩子,如果不督促他做作业,他做作业的速度就会很慢,也就没时间去看书、看电视、玩耍了,这该怎么办?寂静法师答:孩子所有的问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每个人都想家庭幸福、事业有成、生活富有、子孙成才,为此我们想出很多很多的方法来实现这些目标。这就好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数的问题就生出无数的方法。而真正的大智慧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0
从前,有一个农民赚了很多钱,他很自豪地说,我靠着一己之力,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致富了,发财了。我们仔细想想,他真的是靠一己之力吗?如果没有阳光的照射,他能发财吗?如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0
因果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规律。有一个农民在春天的时候,播种一粒冬瓜子,到了秋天的时候,它竟然结出了一个南瓜。你们说这是什么原因?他肯定把种子弄错了,把南瓜子误认为冬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0
寂静法师:绝对改善成绩与命运的秘密武器——关系管道理论【编者按】“自然的恩典”系列冬、夏令营迄今已经连续举办八期,已有6000多名参加的家长和学子直接从中受益,数不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0
所有的问题都与下列因素有关:1、前世的业力(先天)。此生前很多世前累积的恶业,在今生遇缘引爆了。就如满身炸药,又常常抽烟和烤火,最后爆炸了。所以一定要持戒,努力断恶,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9
一个装过臭水的容器需要清洗空置,一只装过牛奶的杯子同样需要清洗空置。一个肩挑狗粪的人是辛苦的,一个肩挑黄金的人同样是辛苦的。一个背负罪恶过失的人是沉重的,一个放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9
人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个问题是很高深。我们都想要健康,都想要发财,都想要家庭好,都想要子孙好,可是到底怎么样才能好?这些事情背后其实是有些特别的规律的。比如我们梅花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9
因果在我们学佛的过程中太重要了,没有因果就没有佛法。就好像高楼一样,没有地基就没有高楼,破坏地基就可以破坏高楼。破坏因果就是破坏佛法,宣扬因果就是建立佛法。因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9
夜里,在我的寮房,有人请教发财之道。我从座位上下来,走到门口电灯的开关面前,把灯全部关掉。于是房间立刻进入一片漆黑之中,停留了几秒钟,大家的心中都有一种莫名的不快。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8
「深信因果」。我早年刚刚念《观无量寿佛经》时,念到这一句就起了疑惑:三福第三条是菩萨修的,菩萨还不相信因果吗?后来念《华严经》念到「十地品」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5
人要相信命运!你命裡有多少财富,有多高的地位,一定的,否则的话你享受不了。人要懂得因果,就会规规矩矩做人,一生快快乐乐、圆圆满满。果报,最好是老年时候享,年轻时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1
现代这个社会,由于我们为科学所迷了。西方科学文明四百年,两百年前传到中国。日本人接受西方的科技文明,比我们早,他四百年。中国西方科技文明从日本传来的,二百年。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0
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依报的环境非常不好,这大家都知道的,佛在经上讲,这个世界「五浊恶世」。我们在四十年前、五十年,我学佛四十九年,讲经讲了四十一年,我初学佛的时候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7
(990423早餐开示) 【见和同解】 新加坡净宗学会是由李木源会长领导,他非常热心于弘法利生的事业。此道场很难得,这么多人上下一条心,没有意见,这真正是希有难逢。谚语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6
前面一段讲的四个字,我们一定要记住,自性的体是「湛寂」,自性的用是「虚灵」。佛教没有传到中国来,中国儒家、道家的圣人都懂得用「虚」,高明到了极处。你要用实就错了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6
一念时间多长?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秒钟有多少个念头?有一千二百八十兆的念头。所以我们能肯定这一生当中,一念清净的时候决定有。但是第二念就迷惑。一念清净还来不及感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6
由此可知,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应当全心全力依靠净宗经论的教诲,认真努力的学习,求生净土,这才是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净土怎样能够有把握的取得?你要记住「心净则佛土净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5
一切诸佛如来,为什么没有像阿弥陀佛这样做呢?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十方诸佛刹土是佛与众生共业所现的,所以这个业非常复杂,有佛菩萨的净业,有众生的善业、恶业、无记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净土仪规里面,朝暮课诵、佛七仪规里面常讲,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一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真诚心,真诚心里头有一个念头就不真,就不是菩提心,心就不诚了。所以曾国藩,这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得为叁界雄』,「雄」是对佛的尊称,就是大英雄。英雄两个字怎么解释?一般普通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这个人叫英雄。世间什么事情人做不到?了生死出轮迴的事情,没有人能做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现在的教育只教人做事,没有教人做人,现在的人会做事不会做人。不会做人,事做得再好,纵然享受,心不安,提心吊胆,怕出祸乱,不安、不稳,死了之后叁途受果报。人不知道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经上讲的,一弹指有多少个念头?一个念头是一个画面,宇宙怎么来的?这个画面从哪来的?念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才是事实真相。理解事实真相是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很多人看到我的时候,问我怎么修养的?我就很简单,叁不管: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钱,心就清净了。要放下,什么都要放下。佛家讲得透彻,效果殊胜。我刚学佛的时候,跟章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理搞清楚了,我们相信会有这种现象产生,我们不怀疑了。所以在这个世间,有人衰老得很快,有人衰老得很慢,什么原因?古人有句话说「忧能使人老」。忧虑就是烦恼,有忧虑的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我们出六道轮迴,比他们简单、比他们容易、比他们彻底。他们离开六道轮迴到哪裡去?到四圣法界声闻法界去。我们到极乐世界去了,四圣法界跟极乐世界不能比,差太远了。我们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清净心这个时代修行要想成就,只有念佛求生净土,除这一条路之外,确实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得通的。念佛要念到什么时候,才真正有把握往生?要念到心清净。心清净了就是功夫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顺境善缘,就是善人,在这个境界里头最容易生的贪恋,你要在这里头放下贪恋,就是没有贪爱的心,没有留恋的心,你心清净,修这个功夫。逆境恶缘,遇到人都不是好人,都常常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这些我们平常要细心去反省,观察自己,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没有定意,就是有没有定的意思,心清净、杂念少。中国古人有两句话,谚语里所说的,非常有道理,「知事少时烦恼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佛法里头,古谚语所谓的「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看到大家互相赞叹、互相合作,兴旺的气象;互相瞧不起、互相批评、互相毁谤,决定败亡。兴旺的教学,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1古大德教给我们,“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没有必要知道的事情,不去接触,不去打听,我们的烦恼就少;没有必要认识的人,不去攀缘,不去认识,我们的是非就少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1
印光祖师常劝导人,出了家若是想当法师,那就要先好好的念佛。你把佛念好了,将来就会有能力当法师。你若没有修持福慧就想在经教上研究,学当法师,以为法师坐在法座上好威风,哪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6
来不及的悔恨在汉朝韩婴所著《韩诗外传》卷九中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人子希望侍奉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无法尽孝。来不及侍奉父母,真是遗憾的人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8
从感恩开始一个好的社会是由无数个好的家庭凝聚而成,好家庭则奠基于良好的亲子关系,所以儒教重视修心、齐家,才可以治国、平天下。每一个人要先好好修养自己,培养慈爱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第十地 法云地菩萨道看来好像很遥远,其实只要我们有心去实行,再怎么远的路,总有到达的一天。虽然凡夫很渺小、圣人很伟大,不过,要从渺小变成伟大并不困难,只要有心、有愿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学佛即是「学佛的生活」,如果能把心照顾好,净土就在我们身边,天堂即现在我们的面前;而可怕、可恶的人生──像地狱般的苦难,同样地也是由一念心所造成的。一念之差 地狱天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对人一定要平等,而且要尊重别人,如果有了贡高我慢,时常都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别人能干,那就大错了。但是若因某些工作自己学不会时,就认为「能干是你的事,学不会是我的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陀在世时也有许多生活贫困的人,但是,也有贫中之富的人。当时有一户人家是属于贫中之贫的人,他们的生活向来已经很贫穷,而夫妻俩又非常悭贪,佛陀为了感化这户人家,于是,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经中有一则小 故事 ,有对老夫妻没有子女、亲戚,住在一个山城小镇外,没有什么邻居,只有两老相依为命,虽然生活贫困,但是生活中充满着爱的意境与满心的善解。心中有爱 贫穷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次,佛陀的弟子们在外看到人家在办丧事,为了祭拜亡者,杀了许多生灵,因此个个表情悲戚。佛陀知道后,悲悯地说:「这就是众生的颠倒啊!殊不知人死了,屠杀生灵的行为对亡者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