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环保,摄护生态
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思想文化风靡了整个世界。究其根由,是由于两百年来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西方思想文化又是与这些科学技术相伴而生,所以给绝大多数人造成这样一种认识:似乎西方思想文化是人类唯一正确的或者说是先进的思想文化。但是,近些年来世界上许许多多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在西方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表面上兴旺发达的背后,实际上它已经把人类文明和地球生态推到了毁灭的边缘。
比如以西方思想文化中的“斗争”、“竞争”为核心理念,伴之以现代武器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已经制造出可以把人类和地球彻底毁灭几十次的核武器,人们有理由怀疑:人类所谓的文明发展和科学进步就是为了彻底毁灭自己吗?人类的发展进步就是为了学会全人类集体自杀吗?
再比如以西方思想文化中的“征服”为核心理念,伴之以现代生产技术以及商品消费的飞速发展,人们正在对地球环境进行着不断扩大的破坏和污染。这不仅使普通民众和后代子孙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断恶化,而且随时可能连锁爆发的生态或自然灾害使得全体人类都笼罩在无法预测的、随时都可能导致全球覆灭的危机之中。
佛教几千年来一直是奉行节俭、保护生态环境的楷模,佛教的生态思想的价值经受了历史的检验,得到了历史的肯定。在今天,在生态、环保、节能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现代社会,以勤修不懈、慎勿放逸的进取精神来践行环保、摄护生态,无疑会使得佛教发挥更大的作用,彰显其现代意义。
就日常生活所需而言,佛教提倡节俭,勤修不懈、慎勿放逸的修行佛法之人更是生活恬淡,在生态环保方面绝对可以为普通人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修行之人坚信,如果我们占有的物品超过了我们的基本需要,我们就是犯了“贪”戒,或者说是已经犯了“盗”戒,我们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沦为小偷或是强盗。因为如果放纵自己的奢侈和贪婪,我们便是偷窃或强夺别人本应该能够享受的东西,使得贫穷之人更加穷困;而且从长远来讲,我们也在偷窃和抢夺子孙后代的生存资源,会让他们缺衣少食、物资匮乏,甚至会让子子孙孙承受我们所制造的自然灾难,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后果啊!所以每一个真正修行佛法的人都应该经常反省自己,对世界常有感恩的心,知足常乐,从根本上戒除贪欲,尽量减少日常生活中无谓的消费和浪费,并且有充足的勇气来过简朴节俭的生活。每一个真正修行
佛法之人都应该尽力使得我们的生命放出光明,惜福惜物,珍惜大自然的每一分馈赠。
现在很多人对修行缺乏正确的认识,以为修行就是为了自己,其实不然。修行是入世,也是济世,是做慈善,也是做事业。想一想现在人类面对的主要问题,比如能源短缺,生态恶化。如果这个世界四五十亿人口之中认真修行佛法的人再多十倍,就会有很多资源会被节约下来,很多污染根本就不会发生。修行的人生活简单,对物质性的需求都非常恬淡,一点儿也不会铺张浪费。很多道德高深的僧人几粒米掉在地上还要捡起来吃掉呢,你想一想,这些人怎么会去坐高档车出风头、吃山珍海味满足口腹之欲?更别说请一堆佣人再安装十来个空调住别墅了,那多麻烦哪!又费空调又费电。修行之人只要在小山沟沟儿里面有几间小房子一呆,小风一吹多凉快,那多舒服,还用盖别墅占良田那么麻烦吗?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修行的人要那么多乌七八糟的东西干什么?《心经》说:“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修行者不追求这些,这些对勤修不懈的修行者都没有什么意义。
比如对一个勤修佛法的人而言,他对食物的要求必然会大大降低,他不再会象常人那样努力去追求菜肴的色、香、味,而是饮食简单,以果腹充饥为基本要求。从古到今,中国的很多佛法参修者都是以米粥、馒头为主食,更多的僧人能够坚持一日一餐,过午不食。南传佛教的很多参修者都戒掉了肉食,不吃甜点,不喝饮料,而且蔬菜一律生吃,既有营养成分,又节省了烹饪。随着修行的提高,他们也从每天三餐减少为每天二餐,最后甚至是每天一餐。佛法修行者们努力修行,他们是为了生存去吃饭,而不是为了吃饭而生存。禅宗门里很多农禅高僧信奉的是“一日不劳作,一日不得食”,很多其他宗派的法师也是“吃少,用少,多奉献”。这个世界上的佛法修行者如果能够越来越多的话,人类的生活也就更加生态环保。即使在大城市里,我们仍然可以在更多的地方看到古朴、宁静的街道,映入眼帘不会尽是一个又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服装店、鞋帽店、化妆品店等奢侈消费之所。
现代人对拥有十几套衣服习以为常,有的人甚至拥有上百件衣服,衣服的式样更是在不断翻新,而被丢弃在垃圾堆里的仍然可以穿戴的服装鞋帽也就越来越多了。这是多么大的浪费啊!而对佛法修行者而言,他们不穿鞋子或只穿布鞋,不化妆,更不使用香水,不戴首饰。比如一个佛法修行者在接受佛法前就有上百套衣服,后来皈依修行就转变了观念:“以前我有睡衣、有外出穿的衣服、运动服,有各式各样的与衣服相搭配的鞋,我有许多袜子、帽子、牛仔裤以及其它许多条裤子。当我开始依靠几件衣服来生活的时候,我明白我可以减少奢侈。没有必要穿着各种各样的衣物。穿着现在这样的衣服(他指着身上穿的褪色棉布上衣和黑色农民裤子),我们照样可以生存。 ”对于佛法修行者来说,衣服本就是为了保暖、遮羞而穿的,不是用来显示身份、地位的,更不是为了追逐时尚、炫耀财富地位而穿的。
现代人远远不满足已有的住房,他们向往更加宽敞、豪华的房间,甚至别墅,他们还要花费几万,甚至几十万来装修房屋,房间里各种电器也是力求样样具备,这都会给大自然制造出越来越多的垃圾和负担。其实这种生活需要已经越来越荒谬和滑稽,往往是非理性的消费冲动。比如,人们要到处安装和使用大功率的空调来度过越来越炎热的夏季,却不知道正是由于不断增长的现代发电业和制造业
所产生的各种污染和破坏使得全球变暖,进而使得夏季越来越酷暑难当。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恶性循环,说到底,人们似乎都不知道自己干了些什么。
比如有一个南亚地区的佛法修行者当年也是热衷于买别墅,买高级装饰品,自己家院子里还修有假山、瀑布、水池。他非常爱慕虚荣,遇事喜欢大事铺张,经常呼朋唤友地出游就餐,以高消费炫耀自己是大亨,炫耀自己所拥有的富丽堂皇的家园。在修行后他意识到,正是由于自己的无知、幼稚、夜郎自大、欲海难填,所以才被眼前这个花花世界骗得团团转,累得吱吱叫,花了许多冤枉钱,受了很多冤枉罪。后来在一棵大树下,皈依佛法的他盖了一间茅篷,过着简朴、淡泊、宁静的生活。他说:“我的世间成就已经达到了顶峰,但我敬爱我佛释迦牟尼,他不屈服于财富、名声和享乐。所以只要我喜欢,随时都可以放弃物质享受。 ”
所以,勤修佛法可以减少消费,可以减少地球资源的消耗,减少因为争夺资源而产生的局部冲突和国家之间的战争。减少消费,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使人内心安详、平和幸福。减少消费,可以减少垃圾和废品,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宝贵资源,而人类却正在把大自然变成臭气熏天的大垃圾场。圣雄甘地早就说过:“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如果地球上的人人都像美国人那么生活,那么就需要 20个地球才能满足这种对资源的需求。佛法修行者最喜欢的是青山绿水,现在已经有愈来愈多的人认识到它的珍贵。
现代人已经越来越知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可持续发展要求不仅要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调适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人类赖以生存与延续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全面的良好的保护。佛教的众生平等观,承认他类生命的生存权利,从根本上认知到了生态的重要。佛教修行者的素食、节食以及放生等行为,有益于自己的身体健康、精神安泰,也有益于生态保护和环境恢复,有利于保护濒临灭绝的物种,维护生态平衡。佛教修行者所追求的理想世界,是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的自然风光,这体现了佛教对理想生态的追求和创建目标,所以说佛教是重视环保、摄护生态的模范集体,佛法修行者则是践行环保、摄护生态的模范先锋。
佛教五戒的第一戒是戒杀,就已经充分体现了对生命的爱惜和关注。佛法修行者都是把生命看做是无价之宝而倍加爱惜,认为这是修行的一大内容,无论这个生命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正所谓“救人一命,胜造八级浮屠”。佛经里面有一个著名的“九色鹿”的故事,讲的就是一个救人急难、反得恶报的故事,这是佛陀前世修行的事迹,其中彰显的是我佛释迦牟尼对人的对众生的生命的爱护和珍惜,是极其真挚感人的。护生的故事在佛典里有很多很多。在大乘经《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品》里,放生是菩萨行之一,从而被大力宣扬,进而在中土造成了极大影响,形成了流传千年的放生习俗。《六度集经》是按大乘修行的六度即六波罗蜜(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智慧)来进行阐释的,其中有几个故事,是根据古印度传说改编的。其中对暴虐的统治者穷兵黩武、残害生灵猛烈地加以抨击,表现了佛法修行者维护和平、摄护生态的思想。
在中国,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且与宗教有着紧密深刻的联系;这其中,佛教的用香不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持续地发挥它深远的影响力。中国香道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11
故事二: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9
沉香一两、檀香末一钱细锉,鹅梨十枚刻去瓤核,如瓮子状,入香末,仍将梨顶签盖。蒸三溜,去梨皮,研和令匀,梨汁干,才得香味纯郁。这就是在热播电视剧《甄嬛传》里多次提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07
论印光法师的佛教修持及其弘法取向编辑:陈永革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以印光法师(1861-1940)的佛教修持及其净土弘化为论述主体,透过其迁单南下普陀后的修学行持、刻经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6
香道中常用的香为沉香与檀香。北宋诗人黄庭坚所作的《香之十德》中,曾说香的好处是:“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04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问:佛教的确立,首先在于戒律,经过道安的努力,以后还有哪些律部的传译?赵朴初答:道安和他的弟子们寻求戒律的热心,对于律藏的充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道安在世时,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8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虚妄”观念比较姚卫群佛教与婆罗门教在分析外部事物或人的认识时经常使用“虚妄”观念。这一观念在印度宗教哲学史上的出现频率较高。在印度早期的宗教圣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卐的读音及其意义卐(Wan,万)字在梵文中作Sr1vatsa(室利靺蹉),意为吉祥之所集,它是佛和十地菩萨胸部之吉祥相,为佛的三十二相之一。菩提流支译此语为万字,玄奘则译作德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佛教经典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论中国佛教参与宗教间对话的《理惑论》模式董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于本土的中国文化、中国人来说,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有些人基于其本土文化的立场,特别是儒学、道家和初期道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融合的佛教第一章 宗密其人及其佛教发展观宗密,在中国佛教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撰写了大量的著作,想表达这样一个重要的观点:融合。中国佛教应走会通的一路,具体地说,禅宗诸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世之所尚者,皆沉檀龙麝等难得之物,更有奇楠之香锱铢即倍于黄金。以为如得奇香便可契道,岂知闻香悟道全在平常处积累,一旦因缘具足乃可得之。若嗜其嗅,徒慕乐受而已。乐
香道佛教时间:2024-10-24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因重于禅,主参禅,故名。禅宗的禅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禅师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三节 禅门三宗心说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为了调和禅教,分别以北宗、牛头宗和南宗为禅门的代表,以唯识、般若和华严为禅外其它教派的代表,将其互相参照、比附,以示禅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二十章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唐代末期,禅师义玄(?-867)创立了临济宗。临济宗人忠实地继承了马祖、希运等禅师的心性思想,在平常心是道、无心是道的思想基础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虽然从政治和社会的权力关系而言,现代化一重要的意义在于宗教与政治之间形成了政教分离的格局,从而把公共性的社会空间交于俗世性的政治去处理,宗教逐渐从全能性的意识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禅之和谐观的历史内蕴与现代意义以《坛经》中的惠能禅思想为中心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图书馆馆长 洪修平禅源于印度,但兴盛于中国,不仅在后来千百年的发展中成为中国文化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9
论秦巴山区佛教的几个特点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王亚荣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 李利安秦巴山区地跨汉江南北,位处川陕交界,山高水长,川岭交错,将我国西北和西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8
"无"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世间上的人总是在“有”上求,有车、有子、有钱、有名等,其实“有”还是有限、有量、有穷、有尽。佛法教我们从另外一个“无”上去思考,你“无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18
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民族和宗教的冲突仍然不断发生。特别是霸权主义的强权政治、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都是引发战争的因素。因此,我们倡导的和谐世界建设还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7
第一章、佛教如何看待宇宙有乃空现,莫讳空而执有;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本章副标题中的后一句(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是江味农居士所著《金刚经讲义》卷三第37页的一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老年人的学佛方法按照传统的说法,六十岁以上就称为老年人了。在中国佛教徒中,老年人约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因此,如何使老年人在学佛修行的生涯中,沿著正确的方向进取,得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净土九级教学次第论佛教事业的发展,首在教育。只有通过各种层次与不同方法的教育,佛法的真实修证才能如理付诸实践,佛教信仰的层次才能普遍提高,才会出现更多绍隆佛种、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可 行 性 策 划 案 编剧:邱竹林(法名:界悔) 鸠摩罗什对中国佛教思想文化的影响: 鸠摩罗什大师,天赋异禀、愿力深广,一生坎坷而传奇,是伟大佛教思想的传播者,一路从
文化资讯时间:2024-10-13
弘一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高僧,对佛教的弘扬贡献颇大,他致力于南山律学的研究,著书立说;采用西洋音乐创作佛教歌曲,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出版《护生画集》;以书法弘
文化资讯时间:2024-10-12
10月8日,首届江苏佛教素食文化博览会在无锡灵山祥符禅寺盛大开幕。此次博览会的主题为弘扬素食文化,倡导健康生活,培养素雅品味,实现五福人生,设置厨艺比赛、素食展示
文化资讯时间:2024-10-10
第十九课 探病须知 《梵网经》云:「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佛陀曾经到一位老病比丘处所探望,亲自为其洗涤身体;又在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10
第二十课 临终关怀应有的认识 有生必定有死,新生的喜悦常常令人忘记死亡的哀恸,人间也不知这边生命的结束原来是那边新生的开始。在这一生一死之间,只知道自己的悲伤,而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10
佛教的十大真理何谓真理?在古希腊,「真理」是指公开展现在人的理智之前的东西,具有确实、符合事理原则的意思。在中国老子《道德经》中论及,「道」是自然与天命相合的精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9
香在佛教修行中的作用烧香是佛教信众随缘而行的正常行为,早起一炷香,诵经礼佛要上香,节日要上香。但是到底为什么要烧香,烧香的真正作用是什么?有多少人在思考这个问题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8
其实,佛教是不兴烧戒疤的,佛教的戒律中,并没有在受教人头顶上烧戒疤的规定。因此,除了汉地的和尚以外,世界各国和中国少数民族的和尚是看不到戒疤的;即使是中国汉族
禅理故事时间:2024-10-05
9月22日上午,喀左县长寿山毗卢寺云居楼落成开光,为我市再添一处佛教文化旅游景点。省宗教局副局长赵佐贤、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玉华、市政协副主席李陌尘及我省各地佛教
文化漫谈时间:2024-10-04
古为今用 如虎添翼两千五百多年前出现于世的佛教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博大精深的文化。而企业文化,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几个教授刚刚开始研究的,仅有三十多
文化漫谈时间:2024-10-03
鼠与佛教也是“缘分不浅”!在汉语文化中,老鼠往往代表着负面的意蕴,比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可见人们对老鼠是多么厌恶和痛恨;比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硕
金玉良言时间:2024-10-03
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如何发展了佛教思想?中国佛教形成了哪些独特的佛教理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文化不仅为中华民
文化漫谈时间:2024-10-01
北京著名的夏荆山老艺术家,老居士,他说:世界看东方,东方看中国,中国看北京,北京看文化,文化看佛教。在古印度,最恐怖的事情就是,这个地方出家人没有了,他们就会生
文化漫谈时间:2024-10-01
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佛教的发展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但新形势、新环境也向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佛教提出了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特别是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30
说到佛教与女性的关系,我们马上就会联想到广为当代女权主义者所病诟甚至深恶痛绝的八敬法,因为他们将这八敬法解读为是对女性的歧视,从而有悖于男女平等。不过,我倒觉得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9
觉悟与奉献新世纪佛教的修行与生活理念华方田说到觉悟与奉献,极易使人想起多少年来我们所经历的思想教育。这里我所说的觉悟与奉献是佛教对人生的阐释,是现代佛教徒所应提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8
六、禅宗的独特思惟禅宗,这已经是众所皆知,称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法门。不立文字,便是不用语言文字,不用语言文字,则其思惟便无挂搭处,思惟尚且不能挂搭,还有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8
昆明春节期间哪里好玩?据悉,位于官渡六甲的宝华寺将举办丁酉年新春祈福系列活动,为民众奉上礼佛、祈福、迎祥的传统民俗文化盛典。历史上的宝华寺就是老昆明春节佛教和民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28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人与自我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三大基本矛盾,自古及今,这三大矛盾始终存在着。正是在努力缓解这些矛盾的过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7
惠能是我国唐代的着名和尚、中国禅宗的实际创始人。作为佛教思想家,他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特殊的影响。关于惠能及禅宗史的研究,中外学者已不乏着作问世,但观点并不一致;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7
论占卜与隋唐佛教的结合严耀中[北京]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4期30-37页--------------------------------------------------------------------------------【作者简介】严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7
佛教学第三章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原始佛教以后,佛教在印度有长达1500余年的发展,经历了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三大阶段。第一节部派佛教在释迦牟尼逝世约百年之后,佛教僧团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7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国际佛学研究中心主任魏德东近日在一个论坛上发表了《应科学理解佛教的特质与现代价值》的主题演讲。会后他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进一步解释说,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6
导读△△去年10月,东山岭迎来了每年的旅游旺季,随着纷沓而来的游客一起到来的,还有海南省旅游委副主任陈铁军对景区的视察工作,陈主任对景区的变化和佛教文化氛围的营造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26
太虚判教与中国佛教的现代化苏州大学哲学系韩焕忠引言中国佛教的判教,或称教判、教相、教相判释等,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就是将佛教的各种说法判定高下浅深和先后次序,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5
黄念祖老居士:火烧功德林的真实意义!黄念祖: 修行人常犯轻敌之病,常以为自己一用功便能克制烦恼,一切太平,这实是不符合实际的主观愿望。应知贪嗔痴三毒,多劫以来,
布衣百姓时间:2024-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