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上科学,回归正法
现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用来为人类造福,但是如果人们不知道它的局限和副作用而随意滥用,它也可以毁灭人类。一百多年来。人类在所谓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方面取得的成就越来越巨大,与此同时,自然界也在日益
增大报复人类的力度,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温室效应、臭氧空洞、能源危机、食品短缺等诸多难题,也正在日益困扰人类。这是 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人类将地球和大自然作为征服对象,破换了生态和自然平衡,自己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人类,不得不努力进一步寻找和开发新的科学技术来缓解因无序开发自然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并反思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增大环保投入,强化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以维护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关系。
科学与谬误只有一步之遥。虽然在生活中“科学”一词代表了“实事求是”,是“真理”和“正确”的化身,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它给我们带来的却还有谎言和迷信。科学虽然在日益进步,但是还有更多的事实真相没有被发现和证实,数不清的假设、猜测和未经验证的推理依然充满了各种科学领域。在普通民众心里,很多似是而非的“科学”观念被人们当做金科玉律来奉行。在商业广告里,各种“科学”概念、“科学”理论在推销药品、保健品以及日用百货的过程之中大行其道,进行着种种误导,其中粉墨登场的专家教授更是以权威自居,以貌似科学的言论骗人钱财,打着科学咨询的幌子行忽悠之实。今天,人类对“科学的迷信”似乎并不比当年的“宗教迷信”或者是“封建迷信”减少多少。人类得益于科学,同样也受害于科学。
佛法与科学不是互相背离的,二者在很多方面是互补共融的。特别是在全局性、大时间跨度的问题里,佛法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对科学进行增上,消除其负面作用。孙中山先生就曾经说过:“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学是哲学之母,宗教是造成民族和维持民族一种最雄大的自然力,人民不可无宗教之思想。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 ”
在理论上来讲,科学家或科学工作者以及应用者如果是勤修不懈、慎勿放逸的佛法修行者的话,就不但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研究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使科学研究及其应用保持在文明、健康、正确的轨道之上。这样才可能使的科学成果真正造福于人类而不是为害人类,才能给人类带来幸福而不是灾难,才能美化人类生存的环境而不是破坏甚至毁灭这个环境。
进一步讲,佛教强调开发人本有的般若智慧,洞彻虚幻假相,证悟真如实相。佛教经论无处不在强调智慧,只不过佛教推崇的不是一般科学技术所推崇的逻辑智能,而是超理性的般若智慧——直接体证宇宙真相的智慧。佛陀并不是真理,佛陀只不过是真理的觉悟者。正如《杂阿含》所言:“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所以佛教更强调“以法为师”,以宇宙人生“法尔如是”的真实为最高目标,教人“如理作意”,使主观思维契合客观真如。没有契合真如的正思维,是修不到正果的。由此,佛教要求自净其心,按世界本来面目去把握世界,消解主客能所的分割对峙。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每一个勤修不懈、慎勿放逸佛法修行者都是一个研究宇宙——人生的高级科学研究人员,而每一个高僧大德就是这方面科学研究的教授和导师,我佛释迦牟尼则是指明前进方向的总指导。
佛教崇智尚真,因而也就尊重理性和实证。在佛教义理中虽然理性思维不是最高层次的修行内容,但理性思辨(一般称之为因明学)是不可或缺的。而修行实践的成果,就是不断提供着的实证经验。所以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仅靠圣典的独断说教,反观很多其他宗教都不鼓励甚至反对信众运用自己的智慧去体证。所以佛教提倡和追求符契客观真实,表现出一种冷峻的客观精神。虽然佛教之所谓客观属于其“万法唯心”的范畴之内,但其心已经不是主观染污偏执之心,所以佛教透过其几千年的不断的修行实践表现出了重智尚真的特质,而这一点与现代科学的精神非常契合。
比如我佛释迦牟尼说过“芥粒之中有三千大千世界”。这不仅可以从哲学意义上来理解,而且也可以与现代科学技术互相印证,证明这是颠扑不破、历久弥真的真理。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证实这是个真命题。
我们知道,电脑的硬盘可以储存很多信息,如一块象巴掌一样大的芯片,就可以把一整座图书馆的藏书内容都全部装下。但这还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极致,以后还可以生产出更小的芯片,而且可以装下更多的信息,直至在非常微小芯片中装下一个大英图书馆的所有的藏书的内容。因为信息是没有体积的,而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信息同样是没有物质体积的,因此,芥粒之中完全可以装得下三千大千世界的全部信息。
而且我们还知道,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虽然我们难以想象芥粒之中的空间是多么的微小,但是,由于时间与空间对于物质的依存关系,芥粒之中的空间却可以像太阳系直至银河系那样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只是我们没有身在其中而已。
老子云:“为学日增,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科学往往是有着极强的求知欲和追求欲为驱动和背景,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外向扩张。这种“有我所做”的、以满足自身欲望(特别是物质欲望)为目的的精神和行为,在佛法中称为“有为法”。它是苦的、束缚的、虚妄不实的!佛法所宏扬的是回归人的本源,以无为的精神思维活动来修正自身的不当行为,从而达到无为无不为的知慧境界。所以佛法修行是内向的、乐的、真实的、解脱的。在佛法中称为“无为法”。
由于人类感官和认识方法的局限,使得科学研究只能是将宇宙万象分解成条条块块来孤立地进行某一方面的专门研究,不能够站在把握宇宙全体的境界上来认识事物。这种情况正如佛经中的一个广为人知的譬喻——“盲人摸象”所阐释的那样。
比如人类能看到的最远的星体离地球有 180亿光年,换句话来说,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是 180亿年以前星体,它现在是个什么样,则只能等到 180亿年以后光线传播到地球之后我们才知道!而释迦牟尼佛在 2500年前就对三千大千世界了如指掌,并告诉我们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中一共有三十三个“天”,每一个“天”都是一个空间层次范围,而各种生命则以十种不同的形式和等级遍于三界之中,乃至于三千大千世界之中。想一想我们现代科技所要破解的外星人和外星文明之谜,想一想现代科技刚刚发现了一个自然环境与地球非常接近的星体,比较之下,就会发现佛法对于科学的殊胜之处。我佛释迦牟尼还告诉我们,在华藏世界内有十种不可说佛刹微尘香水海,无极无尽,有无数个象西方极乐世界的星体,并且还仔细详尽地解说了那里的情况。当时我佛释迦牟尼曾经告诉人们,我们生活的地球就象一个椭圆形的庵摩罗果——这是 2000年之后才被科学技术逐步证实的!他还说一碗水中有八万四千条虫——如果人类没有发现显微镜,恐怕到现在还有人认为这是迷信了!
我佛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讲述种种方便,对真如长说短说、横说竖说、百般譬喻,并非是想告诉我们宇宙这只大象身体上的细枝末节的小问题,而是教我们这群闭着双眼的人睁开眼睛——然后自己去看宇宙这只大象的全体!我佛释迦牟尼是用正法观察宇宙,这就像是一个视力正常的人观察大象一样,一目了然,一清二楚;而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则是一群盲人在各自摸象,就是在大象鼻子尖硬不硬、耳朵尖有几根毛等这类细枝末节的小问题上纠缠,他们研究的成果无论如何也不是大象的全体和真实,自然也就是互相矛盾,夹缠不清。从这个意义
来说,佛法修行就是教我们要“但求本,不愁未”,勤修不懈、慎勿放逸地追求正法。
第三篇 回归内在的声音 - 这愚蠢的我是真的吗?这愚蠢的我是真的吗?从佛法的观点来看,「我」是一连串业力、因果循环的现象呈现;自己所造的业,再由自己接受那个果报。造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1
第三篇 回归内在的声音 - 心与物的调和第三篇 回归内在的声音心与物的调和哲学上有所谓的「唯物论」和「唯心论」,但是心和物其实是分不开的。人的心,是属于精神层面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1
三十九、鸡贩鱼贩恶报三则俞仁溥在东北仙台的地方,有一个开业不久的医生,医道很高明。一天,来了个四十多岁的妇人,咽喉有病,请求治疗。医生仔细瞧着她的容态,这病者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4
回归本性一个人是否高贵,并非自我标榜;而是需要好好地努力,回归自己的本性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尚。人的本性是自然、平等的,世间上之所以有分别,就是因为有我,而且自以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三十四、爆竹起火烧焦惨死邱安德有一位黄老士官,平常就喜欢吃香肉(狗肉),被他残杀的狗,不计其数。无论大小狗,都把它杀来吃,可说心狠手辣。自从他退伍后,在民国五十二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3
三十一、引人杀狗 偿命暴亡莲芬我住的里中东门某人,养一只狗,很温驯,某日偷吃食物,主人痛打欲致之死,狗逃入其女儿夫家。其女儿正吃饭时,看到狗跑入躲于床下,乃将狗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2
佛教鼓励发菩提心的人赚大钱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今天,我要讲的经典是《佛说十善业道经》。这是一部大家比较陌生的经典。有人可能会问:佛教的经典很多,就我们平常比较熟悉的如《普贤行愿品》、《金刚经》、《地藏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 怎么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做生意赚钱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事业。”这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没有看破放下的时候,真正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2-08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沙弥是出家身份的起点。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个人来说,当好如法的沙弥,将给未来僧伽生涯奠定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6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第二节 劝说出家的利益这一部分,律祖引用《华手经》、《大智度论》等经论,进一步阐述劝说或辅佐他人出家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5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第五节 出家者之凡福行谓有比丘出家已后,但知持戒,不志尚道。以戒为上,余悉不为。用为非道,内多嗔怒。自污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5
禅宗叫宗。我们佛教讲的宗教和我们书上读的宗教,和我们概念中的宗教不是一回事。最近我开玩笑跟大家讲,我说实际上我们讲的东西跟我们心里想的有时候不是一回事。像我们讲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为什么护持网站为护持正法呢?在以前年代,由于没有网络,所以经书及法宝都以手抄或印刷为主。现在网络普及很快,而且大大降低了佛法传播的成本,印一本佛书或许要几元钱一
佛教知识时间:2024-12-03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印顺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佛教之涅盘观一 涅盘之意义我国佛教徒,都说学佛是为了了生死。是的,了生死是佛教的主要目标。真能了生死的,就是得到涅盘。涅盘是学佛者的最高理想,被称为「一切圣者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人间佛教要略印顺一 论题核心人菩萨佛: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二、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一 东方与西方印度文明的开拓者,属于西方移入的阿利安人。印度的每一区域,都曾渗杂了阿利安人的血统;每一思想,都曾受过阿利安传统文化的熏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第六十二节 蒋总统与佛教的关系煮云法师著有人说:蒋总统是不信仰佛教的,因为他已公开承认是基督徒。关于这个,我不否认,可是我要说,总统信仰佛教也是真的呀!同时我们
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时间:2024-11-23
三、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第十七章──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三十多年以来,我本人在闻思修行的过程当中,密法是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觉得每一次灌顶的力量的加持,好像比听课还多得多。有时候,一灌完顶之后,相续当中很多
清净的本源时间:2024-11-18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黄念祖:佛教中的“四依法”非常重要“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16
争什么争酒疯 - 争什么争 在今日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愈发达,佛教的教义,且有愈因而显露其无比的光辉;佛法的理论,随科学的进步而愈得到印证。科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佛教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在中国,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且与宗教有着紧密深刻的联系;这其中,佛教的用香不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持续地发挥它深远的影响力。中国香道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11
故事二: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9
沉香一两、檀香末一钱细锉,鹅梨十枚刻去瓤核,如瓮子状,入香末,仍将梨顶签盖。蒸三溜,去梨皮,研和令匀,梨汁干,才得香味纯郁。这就是在热播电视剧《甄嬛传》里多次提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07
论印光法师的佛教修持及其弘法取向编辑:陈永革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以印光法师(1861-1940)的佛教修持及其净土弘化为论述主体,透过其迁单南下普陀后的修学行持、刻经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6
香道中常用的香为沉香与檀香。北宋诗人黄庭坚所作的《香之十德》中,曾说香的好处是:“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04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问:佛教的确立,首先在于戒律,经过道安的努力,以后还有哪些律部的传译?赵朴初答:道安和他的弟子们寻求戒律的热心,对于律藏的充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道安在世时,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8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虚妄”观念比较姚卫群佛教与婆罗门教在分析外部事物或人的认识时经常使用“虚妄”观念。这一观念在印度宗教哲学史上的出现频率较高。在印度早期的宗教圣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卐的读音及其意义卐(Wan,万)字在梵文中作Sr1vatsa(室利靺蹉),意为吉祥之所集,它是佛和十地菩萨胸部之吉祥相,为佛的三十二相之一。菩提流支译此语为万字,玄奘则译作德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佛教经典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论中国佛教参与宗教间对话的《理惑论》模式董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于本土的中国文化、中国人来说,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有些人基于其本土文化的立场,特别是儒学、道家和初期道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融合的佛教第一章 宗密其人及其佛教发展观宗密,在中国佛教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撰写了大量的著作,想表达这样一个重要的观点:融合。中国佛教应走会通的一路,具体地说,禅宗诸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世之所尚者,皆沉檀龙麝等难得之物,更有奇楠之香锱铢即倍于黄金。以为如得奇香便可契道,岂知闻香悟道全在平常处积累,一旦因缘具足乃可得之。若嗜其嗅,徒慕乐受而已。乐
香道佛教时间:2024-10-24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因重于禅,主参禅,故名。禅宗的禅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禅师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三节 禅门三宗心说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为了调和禅教,分别以北宗、牛头宗和南宗为禅门的代表,以唯识、般若和华严为禅外其它教派的代表,将其互相参照、比附,以示禅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二十章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唐代末期,禅师义玄(?-867)创立了临济宗。临济宗人忠实地继承了马祖、希运等禅师的心性思想,在平常心是道、无心是道的思想基础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虽然从政治和社会的权力关系而言,现代化一重要的意义在于宗教与政治之间形成了政教分离的格局,从而把公共性的社会空间交于俗世性的政治去处理,宗教逐渐从全能性的意识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禅之和谐观的历史内蕴与现代意义以《坛经》中的惠能禅思想为中心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图书馆馆长 洪修平禅源于印度,但兴盛于中国,不仅在后来千百年的发展中成为中国文化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9
论秦巴山区佛教的几个特点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王亚荣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 李利安秦巴山区地跨汉江南北,位处川陕交界,山高水长,川岭交错,将我国西北和西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8
"无"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世间上的人总是在“有”上求,有车、有子、有钱、有名等,其实“有”还是有限、有量、有穷、有尽。佛法教我们从另外一个“无”上去思考,你“无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18
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民族和宗教的冲突仍然不断发生。特别是霸权主义的强权政治、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都是引发战争的因素。因此,我们倡导的和谐世界建设还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7
第一章、佛教如何看待宇宙有乃空现,莫讳空而执有;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本章副标题中的后一句(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是江味农居士所著《金刚经讲义》卷三第37页的一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老年人的学佛方法按照传统的说法,六十岁以上就称为老年人了。在中国佛教徒中,老年人约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因此,如何使老年人在学佛修行的生涯中,沿著正确的方向进取,得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净土九级教学次第论佛教事业的发展,首在教育。只有通过各种层次与不同方法的教育,佛法的真实修证才能如理付诸实践,佛教信仰的层次才能普遍提高,才会出现更多绍隆佛种、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可 行 性 策 划 案 编剧:邱竹林(法名:界悔) 鸠摩罗什对中国佛教思想文化的影响: 鸠摩罗什大师,天赋异禀、愿力深广,一生坎坷而传奇,是伟大佛教思想的传播者,一路从
文化资讯时间:2024-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