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二)
——以《印光大师文钞》为中心
能 利
第二节 净土法门的原理与往生之理事
净土法门,印光大师云为特别法门,不可以通途教理而论,通途教理皆须断烦恼而出三界:断见惑证须陀洹果;断思惑证阿罗汉果;断尘沙惑者为权教菩萨;断无明惑者为圆教初住以上、别教初地以上的法身大士。而净土法门,虽不重在断烦惑,但其修持也有理论与方法。净土法门,理极高深,事甚简易[1]。净土法门历来是被认为知难行易,足见其理甚深。
首先,众生人人本来成佛,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念阿弥陀佛即是念自性中阿弥陀佛,自性佛本是果地佛,念佛即是以弥陀名号为缘,引发自性之佛也。大师在《棲真常住长年念佛序》中云:
念佛一法,乃以如来万德洪名为缘,即此万德洪名,乃如来果此所证之无上觉道,由其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如蜾蠃之祝螟蛉,外久则化之,即身成佛,转凡成圣。其功能力用,超过一代时教一切法门之上。[2]
同样,自古即有“弥陀名号不可思议”之说。即是由佛力以引发自力,以佛力、法力、自心本具之力,三法契合,故得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3]。阿弥陀佛不但是自性中佛,而且也是实有之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发弘誓愿,久远劫来修习功德,成就不思议广大庄严清净平等世界,其为果地之佛。大师如此诠释“果地觉为因地心”: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者,以阿弥陀佛所证之菩提觉道,即阿弥陀佛一句万德洪名,包摄净尽,念佛众生,果能恳到执持忆念,则以弥陀果德,熏染自己来识忘心,熏之久久,业尽情空,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全众生心,成如来藏,因该果海,果彻因源[4]。
其次,众生虽原本成佛,却为妄心所覆。“想念”便成为修行的枢纽,大乘经常所谓“一切法从心想生”者也。妄心念贪、嗔、痴,便成饿鬼、地狱、畜生。当然,心想佛时,便转妄成佛、转烦恼成菩提。《四十二章经》云:“夫心者,置之一处,无事不办”。《弥陀经》云:“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观无量寿佛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又《楞严经》有文殊选圆通偈谓:“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大师例之曰:反念念自性,性成无上道[5]。众生烦妄不断,不念佛便念贪、嗔、痴,所以念佛法门实际上是念佛成佛的殊胜不思议法。
念佛法门,其来尚矣。以吾人一念心性,犹如虚空,常恒不变,虽常不变,而复念念随缘:不随佛界之缘,便随九界之缘;不随三乘之缘,便随六道之缘;不随人天之缘,便随三途之缘。由其缘之染净之不同,致其报之苦乐迥异。虽于本性了无改变,而其相用固已天渊悬殊矣!譬如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虽虚空之本体,不因云日而为增减,而其显障蔽之相,固不可以同年而语也。如来以是义故,普令众生缘念于佛,故曰:“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夫随佛界之缘,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6]
古德曾云:弥陀名号,犹如摩尼宝珠,投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名号功德如慧日,照破烦恼阴云,可直见本性妙真如也。念佛息妄,且诚念之,则觉得心中种种妄念皆现,不念佛则不显。譬如屋中,清净无尘,窗孔中透进一线日光,其尘不知有多少,屋中之尘,由日光显,心中之妄,由念佛显。若常念佛,心自清净。孔子慕尧舜周公之道,念念不忘,故见尧于羹,见舜于墙,见周公于梦。此常忆念,与念佛何异?佛以众生心口,由烦恼惑业致成染污,以“南无阿弥陀佛”之洪名圣号,令其心口称念,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念之久久,业消智朗,障尽福崇,自心本具之佛性,自可显现[7]。正是古人所谓:净土法门暗合道妙也。
净土往生,以信、愿、行三为资粮,那么,净土的修持与往生的现象与道理又是如何的呢?大师是这样阐述的:众生心如水,佛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嗔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耐动,月虽不违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月乃世间色法,尚有如此之妙,况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者乎?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坐”。故知遍法界感,佛实未起心动念,有来去相,而能令缘熟众生,见其来此接引以往西方也[8]。这是从理上所说,但实际的修持,则有事持与理持之别: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决志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未达此理性,而但依事修持也。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心具者,自心原具此理;心造者,依心具之理而起修,则此理方能彰显,故名为造。心具即理体,心造即事修;心具即是心是佛,心造即是心作佛;是心作佛即称性起修,是心是佛即全修在性,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此种解法,千古未有,实为机理皆契,理事圆融,非法身大士,孰克臻此?[9]
以上乃大师继承红螺山慕莲法师《便蒙钞》之思想而发挥,可以说大师此种见解事理圆融,不信净土法门者,读此文后也必有所反省也。但是,以净土法门本身之信愿行三而论,蕅益所谓: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之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其强调信愿,实则更表明净土之实难信也。大师非常赞同蕅益大师的观点,认为此说:乃三世不易之常谈,三根普被之妙道[10]。总而言之,净土法门虽为特殊法门,大师仍引经据典,通过不同角度法说、喻说,令众生信此、修此而直登九品成佛也。但净土难信诚难信,其理难信,其事难信,究其根本,非吾等凡夫所能了知者也。大师如是说:
原夫净土法门,理极弘深,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勿道博地凡夫不能测度,即久证法身之菩萨,亦不能尽知。以故世尊说此法门时,十方恒河沙数诸佛出广长舌,同声赞叹,普令众生,同生信心,全深叹释迦世尊能为甚难希有之事,世尊变亦谓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众生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11]
但是,如果是真信佛者,应如斯信,以此法门乃为我佛世尊释迦牟尼亲口所宣也。如斯信,如斯行,必不谬也。
第三节 四土与三辈九品
佛教修行的目的是了生脱死,而方法则是破执、遣相,而西方极乐世界乃为有相,而又云有“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之说,对于此种疑惑,比比皆是。大师在《文钞续编卷下·答曲天翔居士问》中阐明得十分明确:
有唯心净土,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以十声佛即得往生者,由念佛之净心感生西方之净土。世多以唯心则无土,便是魔外知见,此种似是而非之邪见,居其大半,致念佛之人,不得实益,尚自以为高明,而不知其为执理废事,自误误人之邪见也。由自性弥陀故,必须念西方弥陀,以求往生,渐进而可以亲证自性弥陀,偿单执自性弥陀,而不念西方弥陀,纵令真悟,尚未能即了生死,况说此话者,皆是一班担板汉脱空汉乎!一而二,系未成佛前事;二而一,乃已成佛后之事。[12]
大师的意思十分明了,西方净土乃心净而有。反之约染心而言,无净心自然不能生净土,且只好在五浊恶世搞六道轮回也。又约净土而言,若无净土,则净心亦无,因净土乃净心所感故,若言圣者得净心而言无心,是于法(即心)说断灭相,这是不合佛理的,乃属断见。《金刚经》有云:“于法不说断灭相”,断见乃为恶见、邪见也。大师在《复马宗道居士书》中讲得更明白:“由有净心方有净境,若无净境何显净心,心净则佛土净,是名心具。若非心具,则因不感果矣![13]”所以净土为净心之果相,净心乃净土之因,否定净土即否定净心。以净心为体,净土为相,体、相、用三,三而一,一而三也。
大师对心、土的关系纳于理、事总结而言:净土约事,则实有至极庄严之境象;约理则唯心所现,良以心净故,致使此诸境界悉清净,理与事固不能分张,不过约所重之义,分事与理耳![14]
极乐净土于事上实有,也有四土与三辈九品之说。
大师认为,虽极乐世界有四土,乃约所往生之众生本身因行所感果相而言,实则约佛力加被则同一寂光也:
极乐四土,带业往生者,居同居;断见思惑者,居方便;破无明者,居实报;无明尽者,居寂光。又实报约所感之果报说,寂光约所证之理性说,本属一土,讲者冀人易晓,故以分证者居实报,满证者属寂光,实则二土中,俱有分证、满证……虽属带业往生之人,不可以凡夫定名之,以皆得三种不退故也。[15]
虽生极乐净土,实乃带业凡夫(甚至有五逆十恶者),而论佛力所加、佛愿所护,皆得三不退(《弥陀经》称为阿俾跋至),而证三不退之人,实当属圆教七地以上果位的大士之境界。此等大士当然是居四土中的实报、寂光了(按大师之意),所以若约佛加而论,极乐世界之众生,皆居全体寂光土也[16]。
在《观无量寿佛经》中,论极乐世界有九品之别,而在《无量寿经》中则有三辈之不同。王龙舒曾会集支娄迦懺、康僧铠、法贤、支谦四译为《大阿弥陀经》,当时大兴,后因莲池大师指其有不依经文之失,从此便无人受持[17]。王氏之误,莲池大师当时尚未说其何以如此,印光大师指出,其误在于死执三辈九品也[18]。大师指明,无量寿经的下辈约理而言,当属观经中九品中的中品之类。所以三辈与九品并不可以平齐对等的(即上辈即上品,中辈即中品,下辈即下品),而王龙舒正是犯此错误,硬要将下辈作下品,违失经义。王认为:上辈不说发菩提心,中辈则有发菩提心,下辈则云不发菩提心。实际上据《无量寿经》经文之义,三辈通有发菩提心。王却自意谓下辈罪业深重,何能发菩提心,但他却没观察到《无量寿经》所说的下辈绝无一语云造业之事。大师据经文之义,说此辈乃系善人,实乃为九品中之中品也。大师分析后认为:王之错在于,佛定将一切众生摄尽,而不知佛只摄善类而不及恶类。王以善人为恶人,故云不发菩提心也。而对于九品之下三品,大师说明:此等人,是临终苦极,一闻佛名,其归命投诚,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奋感激,比临刑望赦之心,深千万倍。虽未言及发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与诚,实具足菩提心矣[19]。所以大师总结为:往生者均须发菩提心,而无量寿经三辈皆善类而往生,观经下三品乃属恶人猛回头者,实亦发菩提心也。
另外,善觉法师曾问及《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有唯除五逆之句,但是《观经》文中又许五逆者往生,二者有互相冲突之疑。还有,四十八愿中除五逆后尚有“诽谤正法”四字,而《观经》无,此为何故。大师答云:
《无量寿经》,乃至十念,咸皆摄受,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者,此约平时说,非约临终说,以其既有五逆之极重罪,以加以邪见深重,诽谤正法……由此极大罪障,纵或有一念、十念之善根,由无极惭愧、极信仰之心,故不能往生。《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阿鼻地狱相现时说。虽不说诽谤正法,而其既五恶十逆,具诸不善,必不能不谤正法,……(其人见地狱相现)恐怖不可言宣,一闻佛名,哀求救护,了无余念,唯有求佛救度之念,虽是乍闻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故虽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20]
总之大师对净土之事理皆明若观火,一一通达,故辨之无碍也。
-------------------------------------------------
本文发表于:觉群佛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2006年
--------------------------------------------------------------------------------
注释:
[1] 文钞续卷下p118,《嘉言录题词并序》。
[2] 文钞正卷三序p75,《棲真常住长年念佛序》。
[3] 文钞续卷上p78,《复习怀辛书》。
[4] 文钞三卷下p1050,《答丁福保居士代友人问一则》。
[5] 文钞正卷一书p43,《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6] 文钞正卷三序p75,《棲真常住长年念佛序》。
[7] 文钞正卷二书p64,《复冯不疚居士书》。
[8] 文钞正卷三序p41,《初机净业指南序》。
[9] 文钞正卷二书p34,《复马契西书九》。
[10] 文钞正卷一书p22,《复高邵麟书四》。
[11] 文钞正卷四记p23,《九江居士念佛林莲社缘起碑记》。
[12] 文钞续卷下p219,《答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则》。
[13] 文钞三卷下p581,《复马宗道居士书一》。
[14] 文钞三卷下p581,《复马宗道居士书一》。
[15] 文钞正卷下二书p34,《复马契西书九》。
[16] 文钞卷一书p45,《复永嘉某居士书五》。大师云:“以凡圣同居、方便有余二土,乃约带业往生之凡夫、与断见思惑之小圣而立,不可约佛而论,若约佛论,非但西方四土,全体寂光……”。
[17] 文钞三卷上p524,《复王子立居士书二》。
[18] 文钞三卷下p526,《复王子立居士书三》。
[19] 文钞三卷下p526,《复王子立居士书三》。
[20] 文钞续卷上p260,《复善觉大师书》。
来不及的悔恨在汉朝韩婴所著《韩诗外传》卷九中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人子希望侍奉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无法尽孝。来不及侍奉父母,真是遗憾的人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8
从感恩开始一个好的社会是由无数个好的家庭凝聚而成,好家庭则奠基于良好的亲子关系,所以儒教重视修心、齐家,才可以治国、平天下。每一个人要先好好修养自己,培养慈爱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第十地 法云地菩萨道看来好像很遥远,其实只要我们有心去实行,再怎么远的路,总有到达的一天。虽然凡夫很渺小、圣人很伟大,不过,要从渺小变成伟大并不困难,只要有心、有愿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学佛即是「学佛的生活」,如果能把心照顾好,净土就在我们身边,天堂即现在我们的面前;而可怕、可恶的人生──像地狱般的苦难,同样地也是由一念心所造成的。一念之差 地狱天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对人一定要平等,而且要尊重别人,如果有了贡高我慢,时常都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别人能干,那就大错了。但是若因某些工作自己学不会时,就认为「能干是你的事,学不会是我的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陀在世时也有许多生活贫困的人,但是,也有贫中之富的人。当时有一户人家是属于贫中之贫的人,他们的生活向来已经很贫穷,而夫妻俩又非常悭贪,佛陀为了感化这户人家,于是,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经中有一则小 故事 ,有对老夫妻没有子女、亲戚,住在一个山城小镇外,没有什么邻居,只有两老相依为命,虽然生活贫困,但是生活中充满着爱的意境与满心的善解。心中有爱 贫穷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次,佛陀的弟子们在外看到人家在办丧事,为了祭拜亡者,杀了许多生灵,因此个个表情悲戚。佛陀知道后,悲悯地说:「这就是众生的颠倒啊!殊不知人死了,屠杀生灵的行为对亡者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头大象,体型强健、性格温顺,国王非常喜爱牠,特地为牠建造一间舒适的象舍。一群强盗看中象舍周围静僻隐密,接连好几个晚上悄悄聚集在象舍旁,商量抢劫的计划,像是如何破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在世,真正过不去的是自己,最恶毒的敌人是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反观自性,不要让恶念浮上心头。世间没有过不去的事,切勿轻视自己的生命。培养开阔心胸 预防心病良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中篇》五浊恶世度有情佛陀的苦行因缘每个人与生具来皆有那分能分辨是非的智慧:但是,若不用心,便会分辨不清、错失良机,因而招来很多障碍自己的缘。在佛经里有这样的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某一个时候,佛在一村落里,那个村落的东庄与南庄隔着一条河,东庄约有五百户人家,庄内的众生常造诸恶业,没机会听闻佛法,每天总是在吃喝玩乐、安逸懈怠中度过。佛陀怜悯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守财狗通常静坐是为了训练自己精神集中,洗涤习气,每天若以一点点的时间来训练,慢慢地累积,就能养成很好的思考习惯,调伏向外奔驰的「心念」。佛陀最关心众生的心念,所以应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最美的心境一位老先生怀抱我家门前清洁,别人家门前也该干净的心念,每天都去打扫街道。他以实际的行动来爱乡里、爱别人。二、三十年来,不管是刮风、下雨,从未曾间断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不明事理徒恼乱心中若有一点疑惑,不要累积成恼或是怨,凡事用智慧分析、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才能照顾好心念。人会有烦恼,就是因为累积不如意的事;然而世间事,十之八九都是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习气 可爱与可厌的分界同样是患了老人痴呆症的老人,一位令人心生欢喜,另一位却让人心起烦恼!年轻时心念的养成,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晚年境遇。有位中年妇人来看我,诉说家中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无价之宝方为贵我们要好好用心,把心清净之后,要善于环保,保持清净的心,切勿再染上世俗贵贱的心态;有真正超然的道心,万事万物自然无贵贱之分,而且能圆融无碍。人生忙忙碌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辑四 至爱篇人生有爱无憾事罹患癌症的慈诚队队员,在队友的细心照顾下,生理与心理上都获得了一股温馨的暖流。人与人之间,若能彼此扶持、相互关怀,社会便能呈现一片祥和!慈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学佛的好处是看开和原谅,老法师开示。不能造业,不能造业这句话容易说,不容易做到。我们试问一问,能不能原谅一个陷害我的人,羞辱我的人,毁谤我的人?能不能?不能,不能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4
善解包容要善解、包容,对人要懂得善解,即使对方有意伤人,只要我们无心接受,就很容易善解;对事不要存有成见,若能打开心门事事包容,内心必然轻安自在。我常说要善解、包容,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体会证悟道理明白后,倘若还是放不下,就无法体会。所以,只要真正体会了真理之后,就会很欢喜地去做,这就是证果,证得欢喜的果报,心无烦恼、很自在,就是彻底觉悟的欢喜心。最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心灵的资粮佛陀在世时,曾说过一段染布的譬喻有一天,佛陀和弟子们来到王舍城托钵。城里有一条街道十分热闹,开了各种贩卖生活用具的商店,有打铁店、制桶店、布店等等。佛陀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回归本性一个人是否高贵,并非自我标榜;而是需要好好地努力,回归自己的本性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尚。人的本性是自然、平等的,世间上之所以有分别,就是因为有我,而且自以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所生之处,果报追随,相从不舍」,这几句要记住,三句。我们的一生记住这句话,天天所遇到的,是果报追随,相从不舍。果报要受,受都不放在心上,都不会引起分别执着,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1
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然则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复次净心之要。亦无
净土法门时间:2024-12-03
净土精要法句一心顶礼极乐世界接引导师阿弥陀佛!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已愿
净土法门时间:2024-12-01
震华法师是近代杰出的佛教教育家、思想家、佛教史地学家。曾任镇江竹林寺方丈、竹林佛学院院长,上海佛教会会长、上海玉佛寺方丈、上海佛学院院长等职。今年是他圆寂四十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6
圆瑛大师文集—杂感圆瑛大师著洪启嵩、黄启霖主编世界提倡素食会十周纪念宁波佛教分部成立七周感言印光大师生西一周年感言印光大师西归二周年纪念印光大师往生三周年纪念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1
戊二 列上首名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0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此乃释疑。前说身、心、生、死,由于无明;又说无明本空,何以而有生死?故释之曰:一切众生,于圆觉本无生灭之中,妄见有生有灭,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0
集团的恶止善行昔圣天对异道庶民立论曰:吾教以恶止善行为宗。而异道论敌无以难之。夫此岂御人以口哉?以人群事实所须,要不外此,诚凡下凡愚所共喻,圣中圣智所莫逾者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0
佛学的现实论──十九年十一月在四川大学外国文学院讲──一近代两大思潮之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二现实主义为近代思想主潮三佛学现实论与现实主义之异同四佛学之现实论五现实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9
评道德学社丛书喧喧然耳道德学社、同善社之名久矣。同善社唯以延年却病诱人,以传其守窍──祇是守鼻梁尖、磕几百个头,别无他得──静坐之术,驾言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之禅宗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9
自造──十四年十二月在苏州自造寺讲──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人民种族之庞杂,学术思想之纷歧,实不可一概而论!故今抽绎讲述数项于下,以窥一斑。一、有一类知识活泼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9
菩萨行与新生活运动──二十九年四月在星洲中正中学讲──中国平常人的观念,以为菩萨就是偶像的代名词,其实偶像很多不是菩苈,菩萨也不一定有偶像;立像不过表示恭敬的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9
谈中印古代关系之偶感中印学会、国联同志会、国民外交协会,在中央图书馆欢迎新近返国之文化教育访印团顾一樵、吴俊升、吴文藻,沈宗濂氏,朱骝先氏主席。邀顾、吴、沈四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9
鉴古叹今论者说明之亡于流寇与满州,实由于朝野上下之腐败招之:官府坏于胥吏;地方坏于乡绅;兵不教练而肆抢;将无学术而欺诈;贪鄙奢淫者,相望于社会;所谓清流名士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从中国的一般教育说到僧教育中国的教育较之日本及欧、美诸国,固然不普及而且低下得很,有急须推广开去和提高起来的需要。但若照二三十年来的教育样子继续办下去的话,不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斋余法语一今天这个聚餐会,是就这饭食之食,而成聚会之会,要知饭食之法相,为众缘所生,唯识所现,自性本空,本不生灭的──自性即真实性,普遍平等,本无差别──,今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反侵略要有坚强力量──三十年一月作──从民国二十年日本在中国东北开始侵略以来,引起侵略国各种侵略行动,到去年可算已达到了侵略的最高潮;一如今年,转为侵略热焰的逐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梦参老和尚《占察善恶业报经》讲记念我名号(地藏名号)这个人他这个报身尽了死了,终不堕恶道八难之处。死后不会堕三恶道,也不会堕八难。还能够听闻正法习信修行,亦能随愿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18
戊四 阿难问增益己一 佛问信不尔时、世尊告阿难言:如我称扬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所有功德,此是诸佛甚深行处,难可解了,汝为信不?此为消灾周中第四,世尊与阿难互相问答以增信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7
己三 灭妒碍罪得解脱益复次、曼殊室利!若诸有情悭贪、嫉妒,自赞毁他,当堕三恶趣中,无量千岁受诸剧苦!受剧苦已,从彼命终,来生人间,作牛、马、驼、驴,恒被鞭挞,饥渴逼恼,又常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7
己五 得戒清净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前二愿明慧与定,此明得戒清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7
己二 指陈效益庚一 获福益随所乐求,一切皆遂:求长寿,得长寿,求富饶,得富饶,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此获福文略,下免难文稍广。由前建立药师七佛道场,七日七夜,斋戒沐浴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7
楞伽经义记(卷第一)太虚大师讲述十四年夏在宁波天童寺讲释题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释题一 释经题甲 出题名1 别题(一) 出今本今所讲之四卷本,为藏中现存三译之最古者,乃六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7
1、与佛有缘,一切生命平等受用有友问了一个问题,俺就这样为您作答吧。先认识什么叫佛教?佛教——是佛陀对生命的教诲而不是仅对佛教徒。所以,若信佛、若敬佛、若学佛、若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7
印光法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二、老实念佛(二)判别教法2.出世本怀(1)入佛知见大事因缘出兴于世原夫诸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大事因缘者,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6
印光法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四)念佛实益1.现世利益重在往生亦有现益念佛所重在往生,念之至极,亦能明心见性。非念佛于现世了无所益也。昔明教嵩禅师,日课十万声观音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