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二)
——以《印光大师文钞》为中心
能 利
第二节 净土法门的原理与往生之理事
净土法门,印光大师云为特别法门,不可以通途教理而论,通途教理皆须断烦恼而出三界:断见惑证须陀洹果;断思惑证阿罗汉果;断尘沙惑者为权教菩萨;断无明惑者为圆教初住以上、别教初地以上的法身大士。而净土法门,虽不重在断烦惑,但其修持也有理论与方法。净土法门,理极高深,事甚简易[1]。净土法门历来是被认为知难行易,足见其理甚深。
首先,众生人人本来成佛,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念阿弥陀佛即是念自性中阿弥陀佛,自性佛本是果地佛,念佛即是以弥陀名号为缘,引发自性之佛也。大师在《棲真常住长年念佛序》中云:
念佛一法,乃以如来万德洪名为缘,即此万德洪名,乃如来果此所证之无上觉道,由其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如蜾蠃之祝螟蛉,外久则化之,即身成佛,转凡成圣。其功能力用,超过一代时教一切法门之上。[2]
同样,自古即有“弥陀名号不可思议”之说。即是由佛力以引发自力,以佛力、法力、自心本具之力,三法契合,故得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3]。阿弥陀佛不但是自性中佛,而且也是实有之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发弘誓愿,久远劫来修习功德,成就不思议广大庄严清净平等世界,其为果地之佛。大师如此诠释“果地觉为因地心”: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者,以阿弥陀佛所证之菩提觉道,即阿弥陀佛一句万德洪名,包摄净尽,念佛众生,果能恳到执持忆念,则以弥陀果德,熏染自己来识忘心,熏之久久,业尽情空,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全众生心,成如来藏,因该果海,果彻因源[4]。
其次,众生虽原本成佛,却为妄心所覆。“想念”便成为修行的枢纽,大乘经常所谓“一切法从心想生”者也。妄心念贪、嗔、痴,便成饿鬼、地狱、畜生。当然,心想佛时,便转妄成佛、转烦恼成菩提。《四十二章经》云:“夫心者,置之一处,无事不办”。《弥陀经》云:“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观无量寿佛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又《楞严经》有文殊选圆通偈谓:“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大师例之曰:反念念自性,性成无上道[5]。众生烦妄不断,不念佛便念贪、嗔、痴,所以念佛法门实际上是念佛成佛的殊胜不思议法。
念佛法门,其来尚矣。以吾人一念心性,犹如虚空,常恒不变,虽常不变,而复念念随缘:不随佛界之缘,便随九界之缘;不随三乘之缘,便随六道之缘;不随人天之缘,便随三途之缘。由其缘之染净之不同,致其报之苦乐迥异。虽于本性了无改变,而其相用固已天渊悬殊矣!譬如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虽虚空之本体,不因云日而为增减,而其显障蔽之相,固不可以同年而语也。如来以是义故,普令众生缘念于佛,故曰:“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夫随佛界之缘,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6]
古德曾云:弥陀名号,犹如摩尼宝珠,投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名号功德如慧日,照破烦恼阴云,可直见本性妙真如也。念佛息妄,且诚念之,则觉得心中种种妄念皆现,不念佛则不显。譬如屋中,清净无尘,窗孔中透进一线日光,其尘不知有多少,屋中之尘,由日光显,心中之妄,由念佛显。若常念佛,心自清净。孔子慕尧舜周公之道,念念不忘,故见尧于羹,见舜于墙,见周公于梦。此常忆念,与念佛何异?佛以众生心口,由烦恼惑业致成染污,以“南无阿弥陀佛”之洪名圣号,令其心口称念,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念之久久,业消智朗,障尽福崇,自心本具之佛性,自可显现[7]。正是古人所谓:净土法门暗合道妙也。
净土往生,以信、愿、行三为资粮,那么,净土的修持与往生的现象与道理又是如何的呢?大师是这样阐述的:众生心如水,佛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嗔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耐动,月虽不违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月乃世间色法,尚有如此之妙,况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者乎?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坐”。故知遍法界感,佛实未起心动念,有来去相,而能令缘熟众生,见其来此接引以往西方也[8]。这是从理上所说,但实际的修持,则有事持与理持之别: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决志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未达此理性,而但依事修持也。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心具者,自心原具此理;心造者,依心具之理而起修,则此理方能彰显,故名为造。心具即理体,心造即事修;心具即是心是佛,心造即是心作佛;是心作佛即称性起修,是心是佛即全修在性,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此种解法,千古未有,实为机理皆契,理事圆融,非法身大士,孰克臻此?[9]
以上乃大师继承红螺山慕莲法师《便蒙钞》之思想而发挥,可以说大师此种见解事理圆融,不信净土法门者,读此文后也必有所反省也。但是,以净土法门本身之信愿行三而论,蕅益所谓: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之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其强调信愿,实则更表明净土之实难信也。大师非常赞同蕅益大师的观点,认为此说:乃三世不易之常谈,三根普被之妙道[10]。总而言之,净土法门虽为特殊法门,大师仍引经据典,通过不同角度法说、喻说,令众生信此、修此而直登九品成佛也。但净土难信诚难信,其理难信,其事难信,究其根本,非吾等凡夫所能了知者也。大师如是说:
原夫净土法门,理极弘深,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勿道博地凡夫不能测度,即久证法身之菩萨,亦不能尽知。以故世尊说此法门时,十方恒河沙数诸佛出广长舌,同声赞叹,普令众生,同生信心,全深叹释迦世尊能为甚难希有之事,世尊变亦谓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众生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11]
但是,如果是真信佛者,应如斯信,以此法门乃为我佛世尊释迦牟尼亲口所宣也。如斯信,如斯行,必不谬也。
第三节 四土与三辈九品
佛教修行的目的是了生脱死,而方法则是破执、遣相,而西方极乐世界乃为有相,而又云有“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之说,对于此种疑惑,比比皆是。大师在《文钞续编卷下·答曲天翔居士问》中阐明得十分明确:
有唯心净土,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以十声佛即得往生者,由念佛之净心感生西方之净土。世多以唯心则无土,便是魔外知见,此种似是而非之邪见,居其大半,致念佛之人,不得实益,尚自以为高明,而不知其为执理废事,自误误人之邪见也。由自性弥陀故,必须念西方弥陀,以求往生,渐进而可以亲证自性弥陀,偿单执自性弥陀,而不念西方弥陀,纵令真悟,尚未能即了生死,况说此话者,皆是一班担板汉脱空汉乎!一而二,系未成佛前事;二而一,乃已成佛后之事。[12]
大师的意思十分明了,西方净土乃心净而有。反之约染心而言,无净心自然不能生净土,且只好在五浊恶世搞六道轮回也。又约净土而言,若无净土,则净心亦无,因净土乃净心所感故,若言圣者得净心而言无心,是于法(即心)说断灭相,这是不合佛理的,乃属断见。《金刚经》有云:“于法不说断灭相”,断见乃为恶见、邪见也。大师在《复马宗道居士书》中讲得更明白:“由有净心方有净境,若无净境何显净心,心净则佛土净,是名心具。若非心具,则因不感果矣![13]”所以净土为净心之果相,净心乃净土之因,否定净土即否定净心。以净心为体,净土为相,体、相、用三,三而一,一而三也。
大师对心、土的关系纳于理、事总结而言:净土约事,则实有至极庄严之境象;约理则唯心所现,良以心净故,致使此诸境界悉清净,理与事固不能分张,不过约所重之义,分事与理耳![14]
极乐净土于事上实有,也有四土与三辈九品之说。
大师认为,虽极乐世界有四土,乃约所往生之众生本身因行所感果相而言,实则约佛力加被则同一寂光也:
极乐四土,带业往生者,居同居;断见思惑者,居方便;破无明者,居实报;无明尽者,居寂光。又实报约所感之果报说,寂光约所证之理性说,本属一土,讲者冀人易晓,故以分证者居实报,满证者属寂光,实则二土中,俱有分证、满证……虽属带业往生之人,不可以凡夫定名之,以皆得三种不退故也。[15]
虽生极乐净土,实乃带业凡夫(甚至有五逆十恶者),而论佛力所加、佛愿所护,皆得三不退(《弥陀经》称为阿俾跋至),而证三不退之人,实当属圆教七地以上果位的大士之境界。此等大士当然是居四土中的实报、寂光了(按大师之意),所以若约佛加而论,极乐世界之众生,皆居全体寂光土也[16]。
在《观无量寿佛经》中,论极乐世界有九品之别,而在《无量寿经》中则有三辈之不同。王龙舒曾会集支娄迦懺、康僧铠、法贤、支谦四译为《大阿弥陀经》,当时大兴,后因莲池大师指其有不依经文之失,从此便无人受持[17]。王氏之误,莲池大师当时尚未说其何以如此,印光大师指出,其误在于死执三辈九品也[18]。大师指明,无量寿经的下辈约理而言,当属观经中九品中的中品之类。所以三辈与九品并不可以平齐对等的(即上辈即上品,中辈即中品,下辈即下品),而王龙舒正是犯此错误,硬要将下辈作下品,违失经义。王认为:上辈不说发菩提心,中辈则有发菩提心,下辈则云不发菩提心。实际上据《无量寿经》经文之义,三辈通有发菩提心。王却自意谓下辈罪业深重,何能发菩提心,但他却没观察到《无量寿经》所说的下辈绝无一语云造业之事。大师据经文之义,说此辈乃系善人,实乃为九品中之中品也。大师分析后认为:王之错在于,佛定将一切众生摄尽,而不知佛只摄善类而不及恶类。王以善人为恶人,故云不发菩提心也。而对于九品之下三品,大师说明:此等人,是临终苦极,一闻佛名,其归命投诚,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奋感激,比临刑望赦之心,深千万倍。虽未言及发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与诚,实具足菩提心矣[19]。所以大师总结为:往生者均须发菩提心,而无量寿经三辈皆善类而往生,观经下三品乃属恶人猛回头者,实亦发菩提心也。
另外,善觉法师曾问及《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有唯除五逆之句,但是《观经》文中又许五逆者往生,二者有互相冲突之疑。还有,四十八愿中除五逆后尚有“诽谤正法”四字,而《观经》无,此为何故。大师答云:
《无量寿经》,乃至十念,咸皆摄受,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者,此约平时说,非约临终说,以其既有五逆之极重罪,以加以邪见深重,诽谤正法……由此极大罪障,纵或有一念、十念之善根,由无极惭愧、极信仰之心,故不能往生。《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阿鼻地狱相现时说。虽不说诽谤正法,而其既五恶十逆,具诸不善,必不能不谤正法,……(其人见地狱相现)恐怖不可言宣,一闻佛名,哀求救护,了无余念,唯有求佛救度之念,虽是乍闻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故虽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20]
总之大师对净土之事理皆明若观火,一一通达,故辨之无碍也。
-------------------------------------------------
本文发表于:觉群佛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2006年
--------------------------------------------------------------------------------
注释:
[1] 文钞续卷下p118,《嘉言录题词并序》。
[2] 文钞正卷三序p75,《棲真常住长年念佛序》。
[3] 文钞续卷上p78,《复习怀辛书》。
[4] 文钞三卷下p1050,《答丁福保居士代友人问一则》。
[5] 文钞正卷一书p43,《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6] 文钞正卷三序p75,《棲真常住长年念佛序》。
[7] 文钞正卷二书p64,《复冯不疚居士书》。
[8] 文钞正卷三序p41,《初机净业指南序》。
[9] 文钞正卷二书p34,《复马契西书九》。
[10] 文钞正卷一书p22,《复高邵麟书四》。
[11] 文钞正卷四记p23,《九江居士念佛林莲社缘起碑记》。
[12] 文钞续卷下p219,《答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则》。
[13] 文钞三卷下p581,《复马宗道居士书一》。
[14] 文钞三卷下p581,《复马宗道居士书一》。
[15] 文钞正卷下二书p34,《复马契西书九》。
[16] 文钞卷一书p45,《复永嘉某居士书五》。大师云:“以凡圣同居、方便有余二土,乃约带业往生之凡夫、与断见思惑之小圣而立,不可约佛而论,若约佛论,非但西方四土,全体寂光……”。
[17] 文钞三卷上p524,《复王子立居士书二》。
[18] 文钞三卷下p526,《复王子立居士书三》。
[19] 文钞三卷下p526,《复王子立居士书三》。
[20] 文钞续卷上p260,《复善觉大师书》。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 〈十〉南亭法师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十一愿。“厄难”,范围甚广,诸如王难、盗贼难、水火难、毒蛇猛兽难、山行迷路难。如果我们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二)逐妄执:吾人内之身心,外之器界,无不唯心所现,如空花水月,本无实体。众生迷而不知,随逐妄想,执我执法;如阿难七番妄执,计心在内、在外、在中间,乃至推穷寻逐,名之为心。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十七)南亭法师见无忧林,当愿众生,永离贪爱,不生忧怖。行脚僧见到“无忧林”。无忧,草名。草多则以林名之。人处无忧林,可以忘忧。而出家人“永”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九〉南亭法师妻子集会,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永离贪著。第三愿由父母说到妻、子。“妻”是妻室,“子”是子女。《中庸》上说:“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学习净土法门,对一般的信众来说,或者一般没有接触佛教的人,还是要有一定的善根的,因为他猛的一听、不容易相信,就是西方极乐好像不可琢磨,虚无飘渺。 再加上我们受的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20
居士:修净土的居士,在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认识与实践上,应持什么看法、做法,请指示!法师:修净土的居士,首先,要建立一个与净土念佛法门相应的心态与知见,净土法门是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20
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二卷南亭法师此文殊师利菩萨赞美智首菩萨提出来的问题,其利益之广大、深远,非可言喻。善哉,赞美之辞。饶益、安隐,皆利益之相也。哀愍世间,所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9
(九)本生:是说及佛与弟子等,本因地中,曾生何处,作何佛事。如须菩提云: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舍利弗亦云: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9
印光大师是位非常厉害的高僧大德,我们平时学习佛法的时候是可以多多的看一看印光大师的佛法讲解,这样我们是可以避免少走一些弯路,而且这对我们今后的修行是有很多的好处
学佛感应时间:2025-02-18
以上总明相妄。或问:九界之相,可谓虚妄;佛界妙相,全由修得,云何亦名虚妄。佛顶文句云:对迷说悟,对染说净;其体虽真,其名则妄。譬如演若达多,忽悟本头,非从外得;头虽是实,而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7
原文 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觅安下处,却出干事,抵暮昏黑,则有投宿之地。先觅安下处者,修净土之谓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来之谓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莲华中,不落恶趣之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7
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此明缘生性空,即假即中,以是舌识,非根自生,非他尘生,非空非共生之故,当知根尘识三处都无实体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见觉指眼识,舍利弗,虽然生生世世心见清净,于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即通,获无障碍,但未得圆明。今再见佛闻法,顿断思惑,识精得以圆明,不但成阿罗汉,且具足总持,知根,决疑,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且今与汝,坐只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壬二破斥汝言二句是佛按情执。世间虚空是依报,水陆飞行是正报;依正二报,所有物象,名为一切。为在为无,应是为有为无。佛告阿难,汝言分别觉知之心,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修净土的重点在修孝道吗?居士:我是一名修净土的佛子,可是弟子觉得修净土着重在孝道,净业三福也教给我们修行的规范,是否对呢?更深入一点讲,《地藏菩萨本愿经》是讲孝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6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此佛嘱阿难,转教末世初心修学三摩提者,亦即修习耳门圆通者,必须先断淫心,不但身不行淫,心亦不起淫念。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佛问圆通以下,是结答。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是了妄,悟菩提心,入三摩地,是证真。菩萨由定慧力,妄尽真现,从此得入三摩地。契合十方诸佛,所传妙觉明心。如前文佛告文殊:十方如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癸二正示审详分二。子初立喻初三句喻妄,后五句喻真。世间解结之人,喻修菩提欲断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阿难及诸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如是乃至有二义,一菩萨行门甚多,何止六度。法华经云: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华严经云:一切法门无尽海。又云: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初神通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七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4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为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4
马祖道一大师开示大珠慧海禅师大珠慧海禅师,初次到江西见马祖道一大师的时候,马祖大师问他:“你从什么地方来?”大珠慧海禅师回答:“我从越州大云寺出发到这里来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5-02-14
印光法师:因是种因,果是结果。由此因而得此果,是因果义。又因是所作者,果是所受者。种善因必得善果,种恶因必得恶果。因果为入道之初门。修净土者,不信因果,何以警其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14
伍、八识规矩颂讲话《八识规矩颂》为玄奘大师所造。“圆”必依“规”,“方”必依“矩”,此造物的法则。玄奘大师欲在“八识”之下,分配“心所”的多寡,以及“性”、“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3
玖、因明入正理论讲话大前提——凡主张断欲者,都是会灭种族,小前提——佛教是主张断欲,断 案——故佛教是会灭种族。这是对于“民族主义”相冲突。大前提——凡主张戒杀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3
七、几个小问题今天我要随意讲的几个问题:(1)宣传佛教与国家有没有关系?(2)佛教徒对于国民有没有利益?(3)要国家还要佛教否?(4)要国家不要佛教可以吗?希望在座诸君,以学者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3
二、迷信的辩论在一个野外,遇到一班远足的朋友,我们的辩论会,就在一条小溪边,濯足的濯足,洗脸的洗脸,拭目的拭目情态下开始了。起初由一个在旁边乱石上坐着而颇为滑稽的甲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3
叁、唯识三十颂讲话《唯识三十论》之本颂系世亲菩萨最后所作,惜自未释论。迨后由陈那菩萨等先后作释,共有十家,而以护法菩萨的正义,玄奘法师为之传译。后由窥基法师所请,遂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二六、怎样叫做清净怎样叫做清净?现在把它分作五段来说明:甲、清净的内容清净这一句话,在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单纯,其实,分开来也有好几种:(1)一般人所说的清净,以为是只要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四三、作人希望世间作人,倦眠晨作,饥餐渴饮,类皆已易数十寒暑;或望购爱国奖券作富翁,或望造时世之豪杰,诸如此类无不知之熟矣,岂尚有其他作人之希望应讨论欤?虽然,人富不易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八、人和畜究竟在什么界线上分别人和畜究竟在什么界线上分别呢?如果说人是有衣,有食,有住,有行,有工作,有生殖,有团结,有智巧;这样简单答覆的话,那么,畜生虽然没有衣,但是它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七、人类的道德究竟有没有标准人类的道德,究竟有没有标准?已成为现代一般人的疑问。例如以酒敬客,也算是宾主间道义上应有的事,算不得是一件违反道德的行为;但是,一遇到饮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四四、成佛希望四大希望——第一,作人希望,第二,脱苦希望,第三,得乐希望,业已次第讲过;今天继续来讲第四《成佛希望》。在讲《成佛希望》以前,应当讨论如何叫做佛?觉悟世间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五、佛教与宗教有一班人以为佛教是宗教,还有一班人又以为佛教是哲学,又有一班人还说佛教是合乎科学。佛教究竟是不是哲学和科学,现在暂时撇开不说;至于佛教是不是宗教,倒要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二七、佛教与佛学佛教、佛学、佛化、佛法,从普通的一般眼光来看,似乎没有什么分别,但是过细思索一下,它每一个名词,都有它的用意与解释的,否则为什么不用一个就够了呢?诸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三、责任与光阴一个人看他肯做事不肯做事,那是看他肯负责任和不肯负责任来判断。假定不肯负责任的话,连自己家庭中的事业,他也是不愿意去做,何况与他不关痛痒的事情呢?果能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一一、辩论术的结构今天在座诸位多半是知识份子,所以我今天讲的题目是辩论术的结构,作一种学理的研究,不是对普通人讲的。佛经上所谓三藏是《经藏》、《律藏》、《论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第三章 阿那律尊者天眼第一阿那律阿那律是甘露饭王的次子,又译为阿冕楼陀,汉译无贫、如意。过去世以裨饭施辟支佛,九十一劫人天之中受如意乐,故名。他是摩诃男的亲弟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第二章 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的目犍连目犍连为婆罗门姓,因姓立名。本名拘律陀,树名,祷树神得子,因以为名 传说目犍连住过去世中,是一个捕鱼为生的渔夫。一天看到一位辟支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土法门法师《金刚般若研习报告》这几天报纸上你们看到有很多贪污的,非法得到许许多多钱财的,这都犯法。有人来问我,他们得到的这些钱,将来在因果上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9
净土释疑新论(一)净土释疑新论(二)净土释疑新论(三)净土释疑新论(四)净土释疑新论(五)净土释疑新论(一)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彻悟禅师,尝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净土一门,信尤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8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唐终南山草堂寺沙门宗密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序金紫光禄大夫守中书侍郎尚书门下平章事充集贤殿大学士裴休撰夫血气之属必有知。凡有知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8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空老法师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不但世间,出世间统统离不开因果定律。世间为什么乱?世间为什么这么苦?如果诸位很冷静的去观察,一定可以找到它真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8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空老法师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编号:03-05-01这次我从新加坡回来,新加坡有个同修告诉我,他是个做生意的人,他说现在生意很难做,伙计不听话。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8
这里被称为“人间净土”是一座雄伟的古老佛刹,可容纳1000僧人楚布寺位于西藏拉萨以西60公里堆龙德庆县西北楚布河上游,海拔4300米,距西藏拉萨市西郊约七十公里外,是噶玛
悟性时光时间:2025-02-06
壬二、略明因人灭恶生善功德因人指的是菩萨,菩萨受持楞严咒有什么好处呢?灭恶生善。假设我们今天不受持楞严咒又有什么过失?癸一、明不持之失【汝等有学未尽轮回,发心至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