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你们各自回去观照自己的智慧,智慧是华言,梵语为般若。。此智慧并非经验性的世智分别的有为知识,乃是超越分别知识的无为智能。为了要别于世智,所以保存原来的梵音。也就是你们要通达真如的道理,一定要有智慧,以智慧来透视一切诸法的事理,才能有所领悟,般若之性就是智慧。智慧怎么能取呢?无非是说真正地明察秋毫发自心底的实性,经过真知灼见的智慧抉择诸法,成为澄清如水、光洁如玉,不含一切污垢,舍离一切虚妄的心性,证悟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的一觉三德,然后各自再作一首偈颂来给我看。如果谁的智慧对佛法的通盘大意能够了悟透彻,我就把“衣钵”传授给他,作为第六代祖师。所谓衣法“衣”指出家僧之袈裟,“法”指正法眼藏,内传法以印证宗门的佛心宗旨,外传衣以表示师承的信实无虚。也就是把师的袈裟衣钵授与传人,以免后代人生起疑虑,奠定宗旨。实质上是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如达摩祖师所传的是心法,佛陀在灵山会上密咐迦叶涅槃妙心也是如此。法是遍诸恒河沙界,一切众生的本体、本相、本用,本心是佛,以佛传佛,祖祖亦然,还有什么其他的佛可言。可惜后人明了事理的多,真参实究的少;讲说道理的多,真正通达却又很少。“火急速去”是中国历史军事战备边疆焚火墩,以为信号,犹如现代军事信号弹,是从上到下传达军令的信号,在每一墩上点燃烽火,称为十万火急,传递边关以火传令。速度要快,不可以延迟停留片刻,滞是留和止的意思,这里是说赶快去,不得延迟停滞。然而佛法的妙谛,若没有清净智慧的人,任凭搜肠刮肚而穷思乱想都不能过达个中真义的。《法华经》说:“佛法并非思量分别就能了然”。由此思量卜度是不中用的,不中用就是无济于事。弘忍大师又说,若彻见佛性的人,在我讲话的剎那就可见到佛,所以领悟佛法何意。“见性”就是彻见本心的佛性。如《悟性论》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众生迷惑于心性,就沉沦于轮回六道受苦。诸佛觉悟心性,就得大解脱而超越六道,不受轮回。“言下须见”是指见性的人自然不是凡夫,而是上乘菩萨,就能顿然领悟,超性离见,迷人与事理修证才能相信。悟人不必多言,从无得无求的心理顿彻诸法事理,超生死与苦海。若具有如此顿悟见性的人,心境湛然决无一丝疑悟恐惧,就算拿刀喻根机太利的人,如刀刃锋利精锐,上阵如精进勇猛不退追求真谛的紧要关头,也能于言下大悟,见性成佛。所以,参禅见性要求的是现量凝清,由思量而知,经过考虑而得,那是比量,不是实门的自家珍实。因而截断思流,在棒喝否定下顿见自性,才称得上不虚为人。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诸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处分作吩咐、安排解。众徒们从大师嘱咐后退下来,更是互相传语议论,一刻也不敢延迟。递是辗转相传,相谓是你对我,我对你说,大家互相直说;“看来我们不必把心净得像清水一样澄清,竭尽心思来作偈颂,将是呈献给和尚也不过是白费心机,事实上与我们又有什么利益呢?”这是一种极端消极的言词。和尚是梵语译为力生、轨范师、亲教师。以师力而生法身慧命者称为和尚。众徒相互议论说,神秀上座现在是我们教授师。五祖衣钵一定是传给他,衣法让他得去,我们也不必费神轻慢冒昧来作颂词,那不过是徒劳无功枉费心力罢了。神秀,俗姓要,东京洛阳尉氏地方人。少览经史等书,博学多闻,知识丰富渊博,后立志超脱红尘,在蕲州双峰东山寺依五祖忍大师,认为大师禅风高昂,敬叹无止,礼拜入座下,以苦行服务于道场,谨向忍大师求道。他身高八尺,相貌龙眉秀目,威仪万千。唐高宗上元中,忍大师入灭后,神秀出住荆州江陵当阳山,缁徒向风,道誉甚盛,称为北禅之始。武后则天闻神秀的声望召赴长安,供养厚礼,请在皇殿内上座,亲自跪拜,虔诚供养礼敬。其他文武百官礼拜教多不可数,又敕在当阳山建筑度门寺,以表扬神秀的禅德。神秀禅师于唐中宗神龙年中卒,谥号“大通禅师”。《旧唐书》卷一百九一有《神秀传》,传中亦略述六祖事。上座是位在住持之下,除住持外更无高出其上,也就是专门说法之纲,称之上座。教授师是五种阇黎的第三种,其职专门教授弟子威仪作法的轨范师,自然最为沙门所尊敬。诸人指大众,闻语是听语。众人听后颇以为然,全都息了继传五祖衣法的雄心,齐声言语:“我们自此以后一心一意听从神秀上座的教导就好了,何必又我此一举呢?”依止是依赖止住,依靠大德大善知识依法止观,何必耗精费神自找麻烦去作偈颂呢?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们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这一段主要描述神秀自己的思想和心理状况。神秀暗中默想,大家不想呈偈颂给和尚,都认为我是他们的教授师,按理说我应当必须作偈颂献呈给师父上人。假使不这样做,和尚如何能晓得我心中见解的深浅呢。但我献呈偈颂的用意,是想求印证心法这就好,若为了想求传继祖位,那就用心不良了,那和一般世俗贪名图利争夺祖师圣位的凡夫心又有什么差异呢?“奚别”奚是又,别,是分别,就是与争夺圣位者又有什么分别呢?然而,不呈偈颂请和尚即证吧,便有违和尚用意,终就得不到法,作也不好,不作更不好,矛盾至极,真是好大的为难啊?太难啊,太难啊,阿弥陀佛。五祖堂前胡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庐珍书《楞伽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流汗,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前面说神秀的心情矛盾,不知所措,这里又描述当时秀上座所处的环境。五祖大师率众做课诵的正殿堂的前面,有三间走廊,原来要请供奉庐珍来绝绘画《楞伽变相》及五祖大师的《血脉经传图》,以更日后传承绵延,让后世的人恭敬供养。庐珍:人名,唐为内供奉,又称处士,画丹表的艺匠。供奉也是官名。凡有一才一廷供奉,这是唐代所设的官员。庐珍工艺甚好,任当时的内廷供奉官职。《楞伽经》,楞枷是印度城名,其城在南海摩罗山顶,即在今锡兰岛。佛陀于此处说未予,名为《楞伽经》,相传没有神通的沙门到不了楞伽。《楞伽经》到现在存有三种译本,一是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的四卷本,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二是为元魏菩提流支译的十卷本,名《入楞伽经》。三为唐宝叉难陀译的七卷本,名《大乘入楞伽经》。达摩祖师传授二祖慧可,一直传到五祖的《楞伽经》是剂宋译的四卷本,所以卷数各不相同。“变相”是画《楞伽经》中佛陀说法会时的地点处所、人物、听法众等事实情景绘成图形,称为变相。《五祖血脉图》,是把初祖达摩到五祖弘忍的嫡传世系谱绘成图像,叫作《五祖血脉图》,也就是楞伽宗的世系图。然而血脉指的是体内流通血液经络。供养:是凡看见佛陀在楞伽法会变相图及五祖血脉图的人,能生出欢喜、观想、恭敬、宣传等心,都是供养,随喜功德。《华严经》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为重要。神秀上座作好了偈颂之后,曾经数次想呈献上让弘忍大师印证,但每次走到五祖法堂前时,心中总是恍恍惚惚、神志不清,甚至全身流汗,想呈献上去而不敢,呈献不成。这样先后经过4天之久,共有13次要当面呈偈颂给五祖,结果没有勇气呈上去。这正是秀上座呈不得,不呈也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着,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去是秀作;若道不堪,则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神秀上座默默思想,不如我把偈颂写在法堂前的步廊下,静静等待弘忍和尚从这廊里经过时就会看见。假使弘忍和尚忽然称赞此偈颂作得好,那我就出来礼拜说是弟子神秀作的;若是和尚认为这偈雾颂不够资格,只怪自己枉来山中数年,还受众人顶礼膜拜,更谈什么候选论道呢?这表明秀上座的心意,偈颂作得不好,显然是自己修学未成,那就真的要愧煞自己了。在古代并没有钟表发明,社会上大都有更夫守更。每更由更夫敲响铜锣,每一更代表若干时辰,三更时分即是深夜之时,(即现在的零点)那晚的三更时辰,神秀上座偷着避开众人,在他们不觉时,自己拿着灯,把偈颂写在南廊的墙壁上,以表心中的见解。然秀上座作偈时未免得失萦心,呈偈时又复犹疑恍惚,可知他尚未得见自性。因为有心有虑是有为法,即他所修证仍然未到无为境界,早已与自性相隔十万八千里之遥。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白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此段主要讲秀上座所写的偈颂说:身体是毕钵罗树,往昔是佛坐在此树下成正等觉,称为菩提树。树为青翠常绿亚乔木,属桑科,高十多丈。茎杆黄白色、叶作心形,花隠于花托中,子实圆形,盛产东印度,一年四季光彩不变,到佛涅槃纪念日,树叶却会凋谢萍落下,不久又恢复其光艳。心犹如明亮的梳妆镜台,比喻圣人的心境不凡,像镜子一样,没有形象就无地映照出形象,忽然身忽现,没来没显,心境空寂光明鉴照本性的意义。既然身像毕钵罗树,心如光明的镜台,又性染上尘污,蒙蔽镜面不清洁,因此要保持经常拭抹干净,让本有的光洁就映照不出景物的影像,还是模糊不清。这里的尘垢是人的妄念,勤拂拭尘污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的妄念尘埃,若一尘不染心地清净,光明自然能鉴照诸法事理。然而神秀上座将偈颂写完之后,马上回到房中,心想大家都不会知道觉察此事,却又翻复地思想着。如果五祖明天看见此偈颂而很高兴的话,那就是我和衣钵可能有缘。正如《观无量寿经》说:“有缘众生,皆悉得见。”说明佛是接引有缘人,无缘虽逢佛也会当面错过。假如这偈颂不达真实义理,自然是我淡定昧,实未见性,宿世的业障深重。宿业是过去所作善恶业因,与烦恼障所执使我理所当然得不到衣钵,只能怪自己罢了。圣间难测,如《后汉书》说:“五经久远,圣意难明。”圣人的用心又岂是我等凡夫之辈能预料到的。神秀上座在房中一再地想,越想越不安宁,真是坐也不是睡也不是。这样一直到了五更时分,东方快要破晓的时候,足见秀上座的当时心境烦乱如麻。从他偈中句句相,如时时勤拂拭是看心?看心则心有所住;勿使惹尘埃是看净?看净则心往净相,所以看也是妄,妄在,哪里能得见性?这是明显表达出渐次进修的方便上,由勤息烦恼而弃进入觉的法门,可以称作渐修禅,实际未悟祖师的顿悟大意。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庐供奉来,向南廊壁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芝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诗。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其实有先知先觉的弘忍大师早已知道神秀对佛法修证尚未入门,日常中观察他没有真正了悟自性的见地。天亮后,五祖请庐供奉来,吩咐在南廊的墙壁上绘画《楞枷经变相》和《五祖血脉图》。真巧,当在庐供奉正要画时,五祖大师忽然看见到神秀的那首偈颂,就对庐供奉说:“您不必画了,烦劳您远道而来。佛经中本来说,凡是世俗上所有能表现于外和想象于心的东西,实际上全都是无有自性本体的,倒不如保留神秀所作这首偈颂,给大家念诵受持吧。”虚是虚而不实的假相,妄是变化无常的想。无论任何精巧玲珑的珍贵的抑或普通的物品,都要腐朽变质的,无非是凡情认假为实有。《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世人能依照此偈颂去行持,至少能避免堕落到三恶道中,故然依着偈颂去实行,进一步修持能得无穷广大的利乐好处。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当时就吩咐门下所有徒众燃起香炷,恭敬礼拜,每个门徒都读这首偈颂。不仅是依着去修,更重要的是渐渐得见真如自性。这就是大师权且应机方便的托解,但这不是真的内涵写照。然而诸门人按照上人嘱咐,恭敬地读诵这首偈颂,异口同声不绝口地说:“很好,很好。”但是要知道本体办界的自性是无相的,一落有相,已经离了自性,都是幻有的现象界。所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五祖还未见神秀的偈,就已知他未见自性,为什么呢?上面五祖说:“见性之人,言下须见,上阵也须现成立见,思量即不中用。这不是已经交代得很清楚了么?思量拟议的人都不得见自性,何况前后经4日13度拟呈不得,更何况有心在深浅善恶功过得失上打转,如何还能见得自性?所以五祖不必看偈就知道他不见性了。当五祖见到神秀的偈后,分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神秀写的是无相偈还是有相偈呢?五祖见他功夫未离有相,所以举引经文来论定此偈不见自性。因此,连那“未免有相”的“变相”“血脉”两图都不画了。这正是五祖亲切表示要着眼在无相上,才能得见自性啊!因此,五祖说“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尽颂此偈即得见性”等语又作何解呢?凡是不能从顿宗直指进入的人,可以依此偈渐修,是约渐宗说,然神秀之偈自有其可贵可用之处。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你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由此看,五祖表面上是赞神秀的偈颂,众人皆知神秀的才能,如试金石,目的在试探神秀等众内真才实学的反应如何。内里则到三更时分,令人叫神秀进入法堂室内,问说:“南廊的那首偈颂是你写的吗?”神秀恭敬而谦逊地答道:“是的,实在是弟了作的,不敢妄求祖位,愿望您老慈悲指示吧,请看弟子是否有点微不足道的智慧?”慈悲就是给与一切众生快乐称为慈,能拔除一切众生苦厄称为悲,名曰慈悲。五祖当机点破玄关,对神秀说:“你作的这首偈颂,可惜还未见到自家本性,譬喻只能是一个未曾进入室内的门外汉,还能谈什么登堂入室吗?像你这种见地要想寻求无上菩提大道,恐怕是终究不会得到的。”了不可得的一语,就一目了然地坦陈了对神秀的想法实在有点惋惜。佛陀宏广行六度而后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然“菩提”上冠以“无上”两字,古来大德说:菩提在什么地方?并不在佛那儿,也不在众生那儿,不可以用身体或心地去强求,一切众生自然而然即是菩提。这样的见解,于经所说:“一切众生,本具真如,与十方佛,无二无别。”明知众生本是菩提,本具佛性,还求什么菩提呢?“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自识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然而对无上菩提,五祖说:“必须是当下能明了自己的本心,彻见自己的本性。”这就说明众生迷时把佛性当成心识,众生悟时把心识转佛性,犹如水寒时成冰,冰溶时为水,并不是多了或少了。黄薜禅师说:“百种求知,不如无求为第一。”由此无求心就不生,无着心就不灭。所以佛法实际是不生不灭,从无始以来到现在的“一切时中”间,要剎那之间顿悟就行。《维摩经》说:“是身如电,念念不住。”每念都是变化疾过,而有层出不穷,称为念念。“自见”是彻见自性本体,自性本来清净,当体空寂无染,必须在清净心中,才有此中见解。万法是指万事理的总称,《金刚经》说:“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所以说万有一切都不滞碍的。若无一切妄心。当下即得解脱。“一真一切真”,一真是绝对的了知真如自性的实体。每一念之间都是清净无染,念念空寂与自性相应。一发诸法整理,真实不虚,了然分明称为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万境是指包罗万象为万境。如大海中映现日月山川的万象,如是前物并没有分别,体性一如。如月映山川,而月体是一如的。如如是不动,寂然是平等无二,不起颠倒分别的自性境界。由如理知证得的真如实相,称为如如。然而佛性是如如不动,而无有生灭的。这如如不动的心境,离绝人法二执就能显现了真实的面目。倘若能有这样的看法,心中智慧开发,离却尘劳妄念,心地显明寂照,不教而悟等正觉,称为无上菩提的自性了。“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神秀作礼而去,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恩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五祖对神秀开示说,你暂且回去利用一两天工夫,再加思索,透彻一点,言下能明心见性,然后再作一首偈颂,拿来过目。“如果你再做的偈颂确实很得法而入门的话,我就把衣法传付给你。”神秀奉师之命,只好恭敬顶礼退出丈室。又经过好几天,神秀始终再作不出偈颂,心中恍恍惚惚,难免焦虑,精神上意志不清,总觉得思虑不得安宁,又好像在梦中似的,行住坐卧都很纳闷而不得快乐。然而我们知道见性是自己内证的事,当内心自证得已,不落于善恶功过得失的对待分别中,正恁么时,就能只得自家本心,见到自家本性了。若不明了在内心自证自见,向外求法,执着于空有,那等于缘木求鱼了。所以五祖对神秀又加一番开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或煞期望心切!若去一两日思惟,是让他思惟自性,亲见是自性,亲证自性的道理,而不是去思惟臬作偈。神秀在自性方面领悟的实证上,终于没有见地,似乎令五祖大有失望。虽然如此,神秀也是跃闻饱参已久,不得五祖这番开示,纵然顿机一时不达,终不失为楞伽宗的继承者啊!复两日,有一童子于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曰:“尔这葛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画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上此偈修,有大利益。”又过了两天,突然看到一个依僧学法未受具足戒的小孩从惠能的舂米小房经过,边走边唱这首偈颂。根器非凡的惠能,一听此偈颂的内容便知作偈之人不得法,没有见到真如本性,虽然没有人讲解什么经教给他听,但他早就无师自通地辨识经教大概意义了,就情不自禁问那小孩:“你诵的是什么偈呀”?孩童天真直畅地告诉惠能说:“你这个蛮夷有所不知”。因为全寺人都知大师吩咐惠能碓切作杂务的老粗,并不教他研学经典,自然谁也看不起他,连这个小孩童也是如此不客气地说:“我们的大和尚说,世间的人生死的事最大,意欲想要传付自己的衣钵妙法,他老人家命令所有门徒各作一首偈颂送来看。如果谁的偈颂确实有开悟的境界,就把衣钵传托给谁,继登第六代祖师的宝座。而神秀教授师在南边走廊的墙壁上写下这首无相偈颂。五祖很是赏识,命大家都诵持此偈颂,并一再指导说谁依照这首 偈颂修行的话,一定能避免堕入三恶道,要是修得高的话,可以得广大无边的福德利益。
1927年秋,弘一法师到上海,寓江湾丰子恺家。印光大师阴历七月十七下普陀山,七月十九到上海,处理《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等书的印送事务。七月二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云南有一位秤锤祖师,明朝人,姓蔡,住昆明小东门外。父母去世,遗下财产田园,生活过得很好,勤俭劳动,自种菜蔬出卖作零用。妻年轻貌美,好吃懒作,和野汉子私通。蔡虽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1
世尊的开示:警惕——若谤法师即是谤佛 若以嗔心看法师者,恶业过彼挖一切众生眼罪聚看到多有一些学佛的同修,言语极其的随意、浅薄无智、斗争坚固,真的是造业无量,自己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4
六祖坛经 顿渐品 第八卷贾题韬按照最初的安排,我们这次学习《坛经》,学到机缘品就可以告一段落了,因为没有多的时间了。但为了使这次学习《坛经》的因缘圆满,所以有必要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六祖坛经 决疑品 第三卷贾题韬大家知道,禅宗真正兴起是在六祖的时代,也正值盛唐时期,同时也是中国佛学最盛之时。现在存在的天台、唯识、华严、禅宗、密宗、净土等几大宗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法师品第十此品明五种法师: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大论(大智度论)明六种法师:一信力故受,二念力故持,三看文为读。四不忘为诵,五宣传为说,六圣人经书难解须解释。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只要皈依三宝,能念三宝,都是修行;能这样的思想,这样的用心,不贪财,不恋色,这就叫修行。常时观身体是无常的,是不干净的,是幻化的,是要死的。你这样观,你的烦恼就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1
善恶因果不能抵消,这是一定要懂的。那不能抵消怎么办?佛教导我们,对于善因加强,对于恶的,过去所造的,不再做了。让善的力量强大,恶的力量薄弱,将来往生的时候,力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20
《瑜伽师地论》叙卷上总略第一叙曰:应学瑜伽学。瑜伽,梵语云相应,云何相应?相应者如如,相应者方便善巧,相应者菩提涅槃。学瑜伽学能自他利,曰瑜伽师。摄一切理尽,摄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8
五、在家无师范,谬也。智者大师为护比丘住持,权说在家无师范义。若遂执为真实,则有自教相违过。《梵网》卷下,第十八无解作师戒、第四十拣择受戒戒、第四十一为利作师戒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8
【解】因果相背,为是处,作恶业希望乐报,因果相背,为非处,犹言“无有是处”也。“无有是处”是没有这个道理。这一条,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没有疑惑的,“十力”这个摆在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8
大修行人指的是谁?诸佛如来、法身菩萨、阿罗汉这些人,应化到这个世间,与没有成佛时的这些众生又碰头了,有缘,都遇到了,这时候还有没有因果?有,清楚。我们在《高僧传》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附:亲教师欧阳先生事略吕澄师讳渐,字竟无,江西宜黄人,清同治十年十月初八日生。父仲孙公,官农部,历念余年,不得志。师六岁,仲孙公即世。师幼而攻苦,精制艺,年二十,入泮。薄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5
唯识二十论讲义前言如来灭度后九百年间,北印度有无著大士起,根据中道了义教《解深密经》、《瑜伽大论》等经典文献,广造诸论,以彰显法相唯识之理。特别是造《摄大乘论》以含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1
佛宝网讯 近日,首届海峡两岸佛门书画艺术展作品征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目前已陆续收到很多书法家、画家作品,投稿作品题材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佳作精彩纷呈。现选
文化资讯时间:2024-09-27
勉强找时间来学一学,不能一心一意去做,拔除“根本业缘”是不可能的,刚强众生难调难伏就在这里。不说一般的道友,我们出家弟子对这种道理人人都懂,也知道修行好,也是下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5
1在因果法则里面是不成立的。作善就在自己心田里落下善种子(善因),作恶就在心田里落下恶种子(恶因),善种子和恶种子不能互相抵消,到它们因缘成熟时,各结各的果报,不会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2
一个大灾难来了,许许多多人丧失了生命财产,但是还有少数人很平安,没有受到大灾难。这些人,你仔细去观察,你去做一个统计,然后你就晓得,从统计上看到,绝大多数心行善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问:“佛菩萨还受不受因果报应?”答:这个问题,过去百丈大师遇到老狐狸曾经问过,问的话就是“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跟你这话的意思完全相同。老狐狸过去生中是讲经说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八大人觉经讲义[华藏上师]1961年莲华金刚藏吴润江上师在美国旧金山讲授八大人觉经讲义缘起西元一九六o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莲华金刚藏圣者吴公润江上师应美国旧金山正善佛道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2
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旨试释徐恒志( 2000年5月)许洪亮编录《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文字不多,而内容丰富,妙义无尽,谨将大旨略予试释,尚祈诸方大德指正。佛在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4
近行定与安止定慈济瓦法师讲郑栢青译按:慈济瓦(Sujiva舍弃我)法师是一位马来西亚籍佛教上座部比丘,献身于佛法内观的教导。法师在1975年完成大学学业不久后,就出家。在修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9
财富是你命里有的,不用去争,命里有的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争也争不来,所以你要跟人竞争那岂不冤枉?《了凡四训》把这一桩事情讲得透彻、明白,把《了凡四训》多看几遍,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7
《佛说梵网经讲录》◎慧僧法师一九八O年讲于万佛圣城法界大学养秋堂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诸佛子。是四十八轻戒。汝等受持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3
第二章 四圣谛在佛陀的教法中,四圣谛可算是其中的心要了。他在波罗奈附近的鹿野苑(今印度沙纳特地方),向他的老同修----五苦行者作第一次说法时﹝注一﹞,所讲的就是这个。这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0
1. 总论这世间上的一般人常认为可以从财富、权力和社交活动中得到快乐、安祥与调和,也想由家庭关系、职位、朋友和感官得到快乐。他们试着运用各种方法来改变自己的物质、社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8
来看省庵大师的一首净土诗:都言净土唯心是,十万余程是外求。但执妄心居在内(若言十万亿佛国之西方是外求者,则认方寸妄心居内,便同阿难所计七处之一),不知真性体全收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没有出离心能往生吗?这是绝大多数净业行人非常关心的问题。当然这里要注意,我们以下根据《观经四帖疏》疏文作的分析,虽然是在讲中品下生是否要求出离心的问题,实际上,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元朝至顺(元文宗年号,13301333年)庚午年间,浙江西部连年饥荒,当时杭州城中有许多人饿死。于是官府就雇人把这些尸体丢到六和塔后山的大坑中。其中有一个老太婆的尸体,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三主要道佛教的经典非常的多,如果你现在去寺庙的藏经阁,或者图书馆,佛教的书整个屋子都摆不完。如果你学的是天主教、基督教,事情还好办,也就一本圣经;偏偏你接触的是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3
学习奉献自己,要用智慧去奉献自己,把最美好的自己奉献出去,奉献给你最亲爱的人,奉献给在这个世界跟我们有缘的人,甚至奉献给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喜欢的敌人。这个奉献自己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3
平衡的自在当心和外在的事物互动的过程能够保持平衡,自在才会生起。种种不满足的心、嫉妒的心、傲慢的心,当你有这些心念的时候你就会痛苦啊!是不是?我们现在生活里面经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2
护念众生一个菩萨去观照众生苦的时候,就像是看着一个迷路的小孩。他跟我们一样,想要得到一个最圆满、平安的快乐,想要远离所有人间的烦恼和痛苦,但是用错方法了,一直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2
请问:打坐过程中该怎样呼吸,才能对打坐更有帮助?法清法师:对于佛家的打坐来说,开始的时候,只是数息就可以了。就是说,你的意识要顺着呼吸走,只注意你的吸气跟呼气。但是,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0
请问:在家里如何供佛?法清法师:大家在家里供佛,如果有专门的房间当然很好,如果没有,可以供在书房。供在书房很好。如果没有书房,供在客厅也可以。如果房间很小,没有客厅,那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0
请问:法师今天讲到出家修道就要“断爱去欲”,爱有大爱小爱之分,断爱去欲断的应该是小爱吧。经常也听到一些人说,人如果没有爱和欲了,是不是就会变得冷酷无情?法清法师:这里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0
他不修行,你也不修了?皈依僧,是皈依整个僧团,不是皈依某个僧人。任何一位僧人的言行,都不能代替整个僧团。不必因看不惯个别出家人而退失学佛的信心,除非你觉得所有的出家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9
从搁置的电子表突然走动谈起我的一位学生送给我一只新加坡出产的电子表,据他说,价格不贵却耐用,走时也准,换上新电池,至少可用两年。可是到了我的手上,换上新电池,仅使用了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9
常听一些学佛的居士说:某某人的脸色又白又亮,所以她修的好;某某人的脸色发黑,所以她业障现前,修的不好,因为相由心生。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相由心生是很正确的道理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经常教人家打坐,主要是按照智者大师《小止观》一书中来讲的。在与很多亲朋好友的联系中,自己也常常要他们学学打坐。但是,他们往往因缘不具足,不能来寺院,自己就没有机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自己很喜欢禅修,所以也经常带领别人禅修,所以通过禅修后的人得到的好处自己是经常能看得见的。身体的好转、疾病的减轻、记忆力增强、专注力的提高、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减轻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第八觉知原文: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八大心普济觉我们学佛皆知「依惑必造业,依业必造报」,有业报果报身即有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随境转,心就会变质 师父说:我们常常喜欢用心生气,用心烦恼,又用心谈恋爱,用心做事业,用心做善事。 我们一直在用心呀!怎么会找不到呢?原来是你在烦恼,心一烦,念头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7
生命为什么会苦?为什么会轮回?其实,这些都是我们自己造来的。因为迷惑而造了轮回的因果,这些因果成为生命的因、生命的业力。如果没有佛陀的引导,我们终将不知因果业力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7
把念头停泊在心的机场学佛就是学习戒定慧,戒就象是飞机导航,飞机如果没有导航,就无法飞到停机场,所以戒就是导航,让我们航向成佛之路的导航系统。导航系统有了,接下来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7
在泰国这个佛教国家,供养三宝,请出家人到家里用斋,是最平常的事,因为学佛的弟子相信这是累积福报最好的机会。为什么供养法师会有福气呢?因为出家人所做的事情就是佛陀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7
居士百年之后骨灰能否进入寺庙存放?答:完全可以。不过要看那些寺院有条件存放,目前国内寺院并不是所有的寺院都具有存放骨灰的“海会塔”。近几年也有不少寺院建了“普通塔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6
慧是指佛法的般若妙慧,这种智慧能够洞彻宇宙人生真相。佛法的般若妙慧并非从学习中获得,而是从实践修行中证悟到的。我们常把世间的聪明与佛法的智慧混淆,其实二者是有区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5
由口念弥陀心散乱 喊破喉咙也枉然谈如何选择修学净土的善知识我们如果遇到其他不同的知见,不同的观点,来障碍我们净土法门,我们要有个标准,就是:唯信佛语,不可相信菩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5
如何理解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这段话即是说明佛法的核心缘起法。佛陀告诉我们:宇宙世间的万事万物,包括精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