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你们各自回去观照自己的智慧,智慧是华言,梵语为般若。。此智慧并非经验性的世智分别的有为知识,乃是超越分别知识的无为智能。为了要别于世智,所以保存原来的梵音。也就是你们要通达真如的道理,一定要有智慧,以智慧来透视一切诸法的事理,才能有所领悟,般若之性就是智慧。智慧怎么能取呢?无非是说真正地明察秋毫发自心底的实性,经过真知灼见的智慧抉择诸法,成为澄清如水、光洁如玉,不含一切污垢,舍离一切虚妄的心性,证悟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的一觉三德,然后各自再作一首偈颂来给我看。如果谁的智慧对佛法的通盘大意能够了悟透彻,我就把“衣钵”传授给他,作为第六代祖师。所谓衣法“衣”指出家僧之袈裟,“法”指正法眼藏,内传法以印证宗门的佛心宗旨,外传衣以表示师承的信实无虚。也就是把师的袈裟衣钵授与传人,以免后代人生起疑虑,奠定宗旨。实质上是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如达摩祖师所传的是心法,佛陀在灵山会上密咐迦叶涅槃妙心也是如此。法是遍诸恒河沙界,一切众生的本体、本相、本用,本心是佛,以佛传佛,祖祖亦然,还有什么其他的佛可言。可惜后人明了事理的多,真参实究的少;讲说道理的多,真正通达却又很少。“火急速去”是中国历史军事战备边疆焚火墩,以为信号,犹如现代军事信号弹,是从上到下传达军令的信号,在每一墩上点燃烽火,称为十万火急,传递边关以火传令。速度要快,不可以延迟停留片刻,滞是留和止的意思,这里是说赶快去,不得延迟停滞。然而佛法的妙谛,若没有清净智慧的人,任凭搜肠刮肚而穷思乱想都不能过达个中真义的。《法华经》说:“佛法并非思量分别就能了然”。由此思量卜度是不中用的,不中用就是无济于事。弘忍大师又说,若彻见佛性的人,在我讲话的剎那就可见到佛,所以领悟佛法何意。“见性”就是彻见本心的佛性。如《悟性论》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众生迷惑于心性,就沉沦于轮回六道受苦。诸佛觉悟心性,就得大解脱而超越六道,不受轮回。“言下须见”是指见性的人自然不是凡夫,而是上乘菩萨,就能顿然领悟,超性离见,迷人与事理修证才能相信。悟人不必多言,从无得无求的心理顿彻诸法事理,超生死与苦海。若具有如此顿悟见性的人,心境湛然决无一丝疑悟恐惧,就算拿刀喻根机太利的人,如刀刃锋利精锐,上阵如精进勇猛不退追求真谛的紧要关头,也能于言下大悟,见性成佛。所以,参禅见性要求的是现量凝清,由思量而知,经过考虑而得,那是比量,不是实门的自家珍实。因而截断思流,在棒喝否定下顿见自性,才称得上不虚为人。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诸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处分作吩咐、安排解。众徒们从大师嘱咐后退下来,更是互相传语议论,一刻也不敢延迟。递是辗转相传,相谓是你对我,我对你说,大家互相直说;“看来我们不必把心净得像清水一样澄清,竭尽心思来作偈颂,将是呈献给和尚也不过是白费心机,事实上与我们又有什么利益呢?”这是一种极端消极的言词。和尚是梵语译为力生、轨范师、亲教师。以师力而生法身慧命者称为和尚。众徒相互议论说,神秀上座现在是我们教授师。五祖衣钵一定是传给他,衣法让他得去,我们也不必费神轻慢冒昧来作颂词,那不过是徒劳无功枉费心力罢了。神秀,俗姓要,东京洛阳尉氏地方人。少览经史等书,博学多闻,知识丰富渊博,后立志超脱红尘,在蕲州双峰东山寺依五祖忍大师,认为大师禅风高昂,敬叹无止,礼拜入座下,以苦行服务于道场,谨向忍大师求道。他身高八尺,相貌龙眉秀目,威仪万千。唐高宗上元中,忍大师入灭后,神秀出住荆州江陵当阳山,缁徒向风,道誉甚盛,称为北禅之始。武后则天闻神秀的声望召赴长安,供养厚礼,请在皇殿内上座,亲自跪拜,虔诚供养礼敬。其他文武百官礼拜教多不可数,又敕在当阳山建筑度门寺,以表扬神秀的禅德。神秀禅师于唐中宗神龙年中卒,谥号“大通禅师”。《旧唐书》卷一百九一有《神秀传》,传中亦略述六祖事。上座是位在住持之下,除住持外更无高出其上,也就是专门说法之纲,称之上座。教授师是五种阇黎的第三种,其职专门教授弟子威仪作法的轨范师,自然最为沙门所尊敬。诸人指大众,闻语是听语。众人听后颇以为然,全都息了继传五祖衣法的雄心,齐声言语:“我们自此以后一心一意听从神秀上座的教导就好了,何必又我此一举呢?”依止是依赖止住,依靠大德大善知识依法止观,何必耗精费神自找麻烦去作偈颂呢?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们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这一段主要描述神秀自己的思想和心理状况。神秀暗中默想,大家不想呈偈颂给和尚,都认为我是他们的教授师,按理说我应当必须作偈颂献呈给师父上人。假使不这样做,和尚如何能晓得我心中见解的深浅呢。但我献呈偈颂的用意,是想求印证心法这就好,若为了想求传继祖位,那就用心不良了,那和一般世俗贪名图利争夺祖师圣位的凡夫心又有什么差异呢?“奚别”奚是又,别,是分别,就是与争夺圣位者又有什么分别呢?然而,不呈偈颂请和尚即证吧,便有违和尚用意,终就得不到法,作也不好,不作更不好,矛盾至极,真是好大的为难啊?太难啊,太难啊,阿弥陀佛。五祖堂前胡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庐珍书《楞伽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流汗,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前面说神秀的心情矛盾,不知所措,这里又描述当时秀上座所处的环境。五祖大师率众做课诵的正殿堂的前面,有三间走廊,原来要请供奉庐珍来绝绘画《楞伽变相》及五祖大师的《血脉经传图》,以更日后传承绵延,让后世的人恭敬供养。庐珍:人名,唐为内供奉,又称处士,画丹表的艺匠。供奉也是官名。凡有一才一廷供奉,这是唐代所设的官员。庐珍工艺甚好,任当时的内廷供奉官职。《楞伽经》,楞枷是印度城名,其城在南海摩罗山顶,即在今锡兰岛。佛陀于此处说未予,名为《楞伽经》,相传没有神通的沙门到不了楞伽。《楞伽经》到现在存有三种译本,一是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的四卷本,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二是为元魏菩提流支译的十卷本,名《入楞伽经》。三为唐宝叉难陀译的七卷本,名《大乘入楞伽经》。达摩祖师传授二祖慧可,一直传到五祖的《楞伽经》是剂宋译的四卷本,所以卷数各不相同。“变相”是画《楞伽经》中佛陀说法会时的地点处所、人物、听法众等事实情景绘成图形,称为变相。《五祖血脉图》,是把初祖达摩到五祖弘忍的嫡传世系谱绘成图像,叫作《五祖血脉图》,也就是楞伽宗的世系图。然而血脉指的是体内流通血液经络。供养:是凡看见佛陀在楞伽法会变相图及五祖血脉图的人,能生出欢喜、观想、恭敬、宣传等心,都是供养,随喜功德。《华严经》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为重要。神秀上座作好了偈颂之后,曾经数次想呈献上让弘忍大师印证,但每次走到五祖法堂前时,心中总是恍恍惚惚、神志不清,甚至全身流汗,想呈献上去而不敢,呈献不成。这样先后经过4天之久,共有13次要当面呈偈颂给五祖,结果没有勇气呈上去。这正是秀上座呈不得,不呈也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着,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去是秀作;若道不堪,则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神秀上座默默思想,不如我把偈颂写在法堂前的步廊下,静静等待弘忍和尚从这廊里经过时就会看见。假使弘忍和尚忽然称赞此偈颂作得好,那我就出来礼拜说是弟子神秀作的;若是和尚认为这偈雾颂不够资格,只怪自己枉来山中数年,还受众人顶礼膜拜,更谈什么候选论道呢?这表明秀上座的心意,偈颂作得不好,显然是自己修学未成,那就真的要愧煞自己了。在古代并没有钟表发明,社会上大都有更夫守更。每更由更夫敲响铜锣,每一更代表若干时辰,三更时分即是深夜之时,(即现在的零点)那晚的三更时辰,神秀上座偷着避开众人,在他们不觉时,自己拿着灯,把偈颂写在南廊的墙壁上,以表心中的见解。然秀上座作偈时未免得失萦心,呈偈时又复犹疑恍惚,可知他尚未得见自性。因为有心有虑是有为法,即他所修证仍然未到无为境界,早已与自性相隔十万八千里之遥。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白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此段主要讲秀上座所写的偈颂说:身体是毕钵罗树,往昔是佛坐在此树下成正等觉,称为菩提树。树为青翠常绿亚乔木,属桑科,高十多丈。茎杆黄白色、叶作心形,花隠于花托中,子实圆形,盛产东印度,一年四季光彩不变,到佛涅槃纪念日,树叶却会凋谢萍落下,不久又恢复其光艳。心犹如明亮的梳妆镜台,比喻圣人的心境不凡,像镜子一样,没有形象就无地映照出形象,忽然身忽现,没来没显,心境空寂光明鉴照本性的意义。既然身像毕钵罗树,心如光明的镜台,又性染上尘污,蒙蔽镜面不清洁,因此要保持经常拭抹干净,让本有的光洁就映照不出景物的影像,还是模糊不清。这里的尘垢是人的妄念,勤拂拭尘污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的妄念尘埃,若一尘不染心地清净,光明自然能鉴照诸法事理。然而神秀上座将偈颂写完之后,马上回到房中,心想大家都不会知道觉察此事,却又翻复地思想着。如果五祖明天看见此偈颂而很高兴的话,那就是我和衣钵可能有缘。正如《观无量寿经》说:“有缘众生,皆悉得见。”说明佛是接引有缘人,无缘虽逢佛也会当面错过。假如这偈颂不达真实义理,自然是我淡定昧,实未见性,宿世的业障深重。宿业是过去所作善恶业因,与烦恼障所执使我理所当然得不到衣钵,只能怪自己罢了。圣间难测,如《后汉书》说:“五经久远,圣意难明。”圣人的用心又岂是我等凡夫之辈能预料到的。神秀上座在房中一再地想,越想越不安宁,真是坐也不是睡也不是。这样一直到了五更时分,东方快要破晓的时候,足见秀上座的当时心境烦乱如麻。从他偈中句句相,如时时勤拂拭是看心?看心则心有所住;勿使惹尘埃是看净?看净则心往净相,所以看也是妄,妄在,哪里能得见性?这是明显表达出渐次进修的方便上,由勤息烦恼而弃进入觉的法门,可以称作渐修禅,实际未悟祖师的顿悟大意。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庐供奉来,向南廊壁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芝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诗。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其实有先知先觉的弘忍大师早已知道神秀对佛法修证尚未入门,日常中观察他没有真正了悟自性的见地。天亮后,五祖请庐供奉来,吩咐在南廊的墙壁上绘画《楞枷经变相》和《五祖血脉图》。真巧,当在庐供奉正要画时,五祖大师忽然看见到神秀的那首偈颂,就对庐供奉说:“您不必画了,烦劳您远道而来。佛经中本来说,凡是世俗上所有能表现于外和想象于心的东西,实际上全都是无有自性本体的,倒不如保留神秀所作这首偈颂,给大家念诵受持吧。”虚是虚而不实的假相,妄是变化无常的想。无论任何精巧玲珑的珍贵的抑或普通的物品,都要腐朽变质的,无非是凡情认假为实有。《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世人能依照此偈颂去行持,至少能避免堕落到三恶道中,故然依着偈颂去实行,进一步修持能得无穷广大的利乐好处。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当时就吩咐门下所有徒众燃起香炷,恭敬礼拜,每个门徒都读这首偈颂。不仅是依着去修,更重要的是渐渐得见真如自性。这就是大师权且应机方便的托解,但这不是真的内涵写照。然而诸门人按照上人嘱咐,恭敬地读诵这首偈颂,异口同声不绝口地说:“很好,很好。”但是要知道本体办界的自性是无相的,一落有相,已经离了自性,都是幻有的现象界。所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五祖还未见神秀的偈,就已知他未见自性,为什么呢?上面五祖说:“见性之人,言下须见,上阵也须现成立见,思量即不中用。这不是已经交代得很清楚了么?思量拟议的人都不得见自性,何况前后经4日13度拟呈不得,更何况有心在深浅善恶功过得失上打转,如何还能见得自性?所以五祖不必看偈就知道他不见性了。当五祖见到神秀的偈后,分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神秀写的是无相偈还是有相偈呢?五祖见他功夫未离有相,所以举引经文来论定此偈不见自性。因此,连那“未免有相”的“变相”“血脉”两图都不画了。这正是五祖亲切表示要着眼在无相上,才能得见自性啊!因此,五祖说“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尽颂此偈即得见性”等语又作何解呢?凡是不能从顿宗直指进入的人,可以依此偈渐修,是约渐宗说,然神秀之偈自有其可贵可用之处。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你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由此看,五祖表面上是赞神秀的偈颂,众人皆知神秀的才能,如试金石,目的在试探神秀等众内真才实学的反应如何。内里则到三更时分,令人叫神秀进入法堂室内,问说:“南廊的那首偈颂是你写的吗?”神秀恭敬而谦逊地答道:“是的,实在是弟了作的,不敢妄求祖位,愿望您老慈悲指示吧,请看弟子是否有点微不足道的智慧?”慈悲就是给与一切众生快乐称为慈,能拔除一切众生苦厄称为悲,名曰慈悲。五祖当机点破玄关,对神秀说:“你作的这首偈颂,可惜还未见到自家本性,譬喻只能是一个未曾进入室内的门外汉,还能谈什么登堂入室吗?像你这种见地要想寻求无上菩提大道,恐怕是终究不会得到的。”了不可得的一语,就一目了然地坦陈了对神秀的想法实在有点惋惜。佛陀宏广行六度而后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然“菩提”上冠以“无上”两字,古来大德说:菩提在什么地方?并不在佛那儿,也不在众生那儿,不可以用身体或心地去强求,一切众生自然而然即是菩提。这样的见解,于经所说:“一切众生,本具真如,与十方佛,无二无别。”明知众生本是菩提,本具佛性,还求什么菩提呢?“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自识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然而对无上菩提,五祖说:“必须是当下能明了自己的本心,彻见自己的本性。”这就说明众生迷时把佛性当成心识,众生悟时把心识转佛性,犹如水寒时成冰,冰溶时为水,并不是多了或少了。黄薜禅师说:“百种求知,不如无求为第一。”由此无求心就不生,无着心就不灭。所以佛法实际是不生不灭,从无始以来到现在的“一切时中”间,要剎那之间顿悟就行。《维摩经》说:“是身如电,念念不住。”每念都是变化疾过,而有层出不穷,称为念念。“自见”是彻见自性本体,自性本来清净,当体空寂无染,必须在清净心中,才有此中见解。万法是指万事理的总称,《金刚经》说:“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所以说万有一切都不滞碍的。若无一切妄心。当下即得解脱。“一真一切真”,一真是绝对的了知真如自性的实体。每一念之间都是清净无染,念念空寂与自性相应。一发诸法整理,真实不虚,了然分明称为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万境是指包罗万象为万境。如大海中映现日月山川的万象,如是前物并没有分别,体性一如。如月映山川,而月体是一如的。如如是不动,寂然是平等无二,不起颠倒分别的自性境界。由如理知证得的真如实相,称为如如。然而佛性是如如不动,而无有生灭的。这如如不动的心境,离绝人法二执就能显现了真实的面目。倘若能有这样的看法,心中智慧开发,离却尘劳妄念,心地显明寂照,不教而悟等正觉,称为无上菩提的自性了。“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神秀作礼而去,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恩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五祖对神秀开示说,你暂且回去利用一两天工夫,再加思索,透彻一点,言下能明心见性,然后再作一首偈颂,拿来过目。“如果你再做的偈颂确实很得法而入门的话,我就把衣法传付给你。”神秀奉师之命,只好恭敬顶礼退出丈室。又经过好几天,神秀始终再作不出偈颂,心中恍恍惚惚,难免焦虑,精神上意志不清,总觉得思虑不得安宁,又好像在梦中似的,行住坐卧都很纳闷而不得快乐。然而我们知道见性是自己内证的事,当内心自证得已,不落于善恶功过得失的对待分别中,正恁么时,就能只得自家本心,见到自家本性了。若不明了在内心自证自见,向外求法,执着于空有,那等于缘木求鱼了。所以五祖对神秀又加一番开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或煞期望心切!若去一两日思惟,是让他思惟自性,亲见是自性,亲证自性的道理,而不是去思惟臬作偈。神秀在自性方面领悟的实证上,终于没有见地,似乎令五祖大有失望。虽然如此,神秀也是跃闻饱参已久,不得五祖这番开示,纵然顿机一时不达,终不失为楞伽宗的继承者啊!复两日,有一童子于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曰:“尔这葛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画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上此偈修,有大利益。”又过了两天,突然看到一个依僧学法未受具足戒的小孩从惠能的舂米小房经过,边走边唱这首偈颂。根器非凡的惠能,一听此偈颂的内容便知作偈之人不得法,没有见到真如本性,虽然没有人讲解什么经教给他听,但他早就无师自通地辨识经教大概意义了,就情不自禁问那小孩:“你诵的是什么偈呀”?孩童天真直畅地告诉惠能说:“你这个蛮夷有所不知”。因为全寺人都知大师吩咐惠能碓切作杂务的老粗,并不教他研学经典,自然谁也看不起他,连这个小孩童也是如此不客气地说:“我们的大和尚说,世间的人生死的事最大,意欲想要传付自己的衣钵妙法,他老人家命令所有门徒各作一首偈颂送来看。如果谁的偈颂确实有开悟的境界,就把衣钵传托给谁,继登第六代祖师的宝座。而神秀教授师在南边走廊的墙壁上写下这首无相偈颂。五祖很是赏识,命大家都诵持此偈颂,并一再指导说谁依照这首 偈颂修行的话,一定能避免堕入三恶道,要是修得高的话,可以得广大无边的福德利益。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 〈十〉南亭法师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十一愿。“厄难”,范围甚广,诸如王难、盗贼难、水火难、毒蛇猛兽难、山行迷路难。如果我们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二)逐妄执:吾人内之身心,外之器界,无不唯心所现,如空花水月,本无实体。众生迷而不知,随逐妄想,执我执法;如阿难七番妄执,计心在内、在外、在中间,乃至推穷寻逐,名之为心。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十七)南亭法师见无忧林,当愿众生,永离贪爱,不生忧怖。行脚僧见到“无忧林”。无忧,草名。草多则以林名之。人处无忧林,可以忘忧。而出家人“永”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九〉南亭法师妻子集会,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永离贪著。第三愿由父母说到妻、子。“妻”是妻室,“子”是子女。《中庸》上说:“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二卷南亭法师此文殊师利菩萨赞美智首菩萨提出来的问题,其利益之广大、深远,非可言喻。善哉,赞美之辞。饶益、安隐,皆利益之相也。哀愍世间,所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9
(九)本生:是说及佛与弟子等,本因地中,曾生何处,作何佛事。如须菩提云: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舍利弗亦云: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9
以上总明相妄。或问:九界之相,可谓虚妄;佛界妙相,全由修得,云何亦名虚妄。佛顶文句云:对迷说悟,对染说净;其体虽真,其名则妄。譬如演若达多,忽悟本头,非从外得;头虽是实,而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7
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此明缘生性空,即假即中,以是舌识,非根自生,非他尘生,非空非共生之故,当知根尘识三处都无实体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见觉指眼识,舍利弗,虽然生生世世心见清净,于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即通,获无障碍,但未得圆明。今再见佛闻法,顿断思惑,识精得以圆明,不但成阿罗汉,且具足总持,知根,决疑,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且今与汝,坐只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壬二破斥汝言二句是佛按情执。世间虚空是依报,水陆飞行是正报;依正二报,所有物象,名为一切。为在为无,应是为有为无。佛告阿难,汝言分别觉知之心,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6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此佛嘱阿难,转教末世初心修学三摩提者,亦即修习耳门圆通者,必须先断淫心,不但身不行淫,心亦不起淫念。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佛问圆通以下,是结答。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是了妄,悟菩提心,入三摩地,是证真。菩萨由定慧力,妄尽真现,从此得入三摩地。契合十方诸佛,所传妙觉明心。如前文佛告文殊:十方如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癸二正示审详分二。子初立喻初三句喻妄,后五句喻真。世间解结之人,喻修菩提欲断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阿难及诸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如是乃至有二义,一菩萨行门甚多,何止六度。法华经云: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华严经云:一切法门无尽海。又云: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初神通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5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七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4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为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4
谛闲大师碑铭大师讳古虚,字谛闲,号卓三,浙江黄岩朱氏第三子。父度润,母王氏。师九岁入塾,聪慧异常。未几父病殁家贫,奉母命随舅氏习药业。舅氏精岐黄,一日有壮者就诊,师素稔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4
第三章 阿那律尊者天眼第一阿那律阿那律是甘露饭王的次子,又译为阿冕楼陀,汉译无贫、如意。过去世以裨饭施辟支佛,九十一劫人天之中受如意乐,故名。他是摩诃男的亲弟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第二章 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的目犍连目犍连为婆罗门姓,因姓立名。本名拘律陀,树名,祷树神得子,因以为名 传说目犍连住过去世中,是一个捕鱼为生的渔夫。一天看到一位辟支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弟子胜雨记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讲义序此章邻观音章。不于七大空大之后者。实以观音势至同为弥陀上首。其法皆合末世又皆易修。使娑婆末世众生不修彼则修此。文殊虽有念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9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土法门法师《金刚般若研习报告》这几天报纸上你们看到有很多贪污的,非法得到许许多多钱财的,这都犯法。有人来问我,他们得到的这些钱,将来在因果上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9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空老法师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不但世间,出世间统统离不开因果定律。世间为什么乱?世间为什么这么苦?如果诸位很冷静的去观察,一定可以找到它真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8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空老法师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编号:03-05-01这次我从新加坡回来,新加坡有个同修告诉我,他是个做生意的人,他说现在生意很难做,伙计不听话。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8
你想想看,银河对齐这个事情,科学家知道,束手无策,佛法知道有办法改变它,为什么?整个宇宙是我们自己心现识变的,我要想改正它一点毛病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吗?我能创造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5
什么是真念佛?在家自修。世间第一道场现在社会变化跟从前不一样了,变化之大、变化的快速没有人能想像得到,在这个时候找一个同参道友都不容易。所以我们修行自己一定要发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所以宇宙出现不是爆炸,大爆炸讲不通。佛讲的是一念不觉,就是这个波动现象出现了,一出现的时候,整个宇宙同时现前,叫一时顿现,没有时间间隔的。照弥勒菩萨讲,这速度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发菩提心重要,菩提心,真诚心是菩提心的体,真诚心就是真心,就是自性,就是法性,就是诸法实相,就是常寂光。它起作用,对自己自受用,就是我们经题上所说的「清净平等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西方极乐世界绝对不是释迦牟尼佛的理想国,它是事实。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介绍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也许有人要问:十方世界无量无边,像阿弥陀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学佛,无论出家在家,最重要的是修清净心。你要是懂得修清净心,一切时、一切处,不迷惑、不染污,远离邪知邪见,你就幸福,你就快乐。幸福和快乐,不是说你财富多、地位高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我们看到老化,加速度的老化是在什么时候?退休。因为没有退休的时候,他有工作,每天忙着工作,上下班很辛苦,他忘记了,没有想到他老。这一退休,没工作干了,他想到老了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世间第一等的福报是什么?修行!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这是真正的福报!有机缘天天听经、念佛,是天下最有福报的人!真正修道人,生活朴实节俭、随缘自在,诸佛护念,所以要知道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1 人生苦短,人生太苦了,人生太短暂了,愈是年岁大愈容易体会。尤其是现在这个社会,整个社会反常。反常就是违背了自性,这是从咱们佛家来说;如果从世法来说,违背了伦常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往生论》里头讲到「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是说这一桩事情。我们讲安住,实在讲也是安住在「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一句里头最重要的是「无为」,如果你有为,法身就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1我们今天学佛,我们念佛,为什么念佛?为清净心念佛。清净心现前,清净心就生智慧,然后你念佛,这个佛号才得力、才有力量。2我们的心为什么不清净?杂念太多。杂念,不管是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禅定是清净心,六根面对外面六尘境界,「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叫禅定,这是真正修禅定。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会被外头境界勾引、还会起心动念,完了!真正的功夫、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1 学佛一定是越学越欢喜,所谓法喜充满、破迷开悟、离苦得乐!2 迷惑、烦恼、妄想一天比一天少,不容易做到;至少是一年比一年少,这总是一定要做到的。功夫再好一点,一个月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后面这一句很重要,明白之后就不至於发生误会,没有得一心以为得一心。得一心是什么样子,至少要了解一些。「七日不乱后,更无趋惑造业之事」,这才叫真正得一心。打佛七,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1 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什么?是修心地清净。大家要牢牢记住六祖大师的教训,“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我们要常常看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过失。看到自己的过失自己会改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缘是什么?外缘。你要想修清净心,你必须要离开外缘。这个外缘是常常在诱惑你,常常在扰乱你,你要把这些诱惑、干扰把它离开。所以古时候佛门的道场都建立在深山,为什么建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摘自净土法门《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203集 2015年6月24日 我们修净土,真正能得受用是清净心现前,得小受用;平等心现前得大受用。清净心现前,生凡圣同居土;平等心现前生方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无论用什么法门,法门无量,修行方向目标是一个,就是清净平等觉。终极的目标就是见阿弥陀佛,生极乐世界。「及彼国土」,经念熟了,想经中的境界,就是想念极乐世界。「盖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智慧、德能、相好,无量大法都从自性流出来,只要见性全都现前,那就成佛作祖了,不需要多学,放下就是。在哪里放下?眼在色尘放下,耳在声尘放下,让六根对六尘的时候不起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我们供佛,供养佛,什么是真供养?要用心去供养,这是真的。要用心去修行,真修。凡是有生有灭都是假的,不生不灭是真的。佛用水做比喻,我们看海水、江水、湖水,有染污、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我们身有病痛,这是讲内忍,有内忍,功夫不错,但是如何把这些病痛化解这更重要。病痛的化解就是从念头,错误的念头、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要放下,要把它修正过来,心裡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你看菩提心,我在三十年前在美国的时候讲的,我讲大家好懂。古人解释不好懂,我说的好懂,我说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真诚是体,下面这四个:清净、平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清是清净,听到不生染浊心,浊染心,看到也不生染浊心,这个很重要。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起正念,不生邪念,这一点非常重要。“扬者宣扬,由能宣扬实相法故”。这个音声讲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