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品第二第二章是讲说有关般若的真谛。般若是梵语,称为智慧,体就是实相,不论在什么环境因缘,都以实相智慧来观照一切诸法整理,就能勘破虚伪,还我本来面目。也就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保住自己本来具有的真性,应用一切,清净无为,真心智能常放寂光,证悟方法妙理。释品题:六祖因韦刺史的请教而为大众开演大智慧度的法义,故以“般若”为品师竟。次日,韦使君请教。师升座,告大家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知道!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第二天,韦刺史又虔诚地向六祖请求教益。“请教”是已经受教而仍然有疑难的问题请求指示而获益的意思,称为请教。六祖大师就上堂升法座而告诉大家说:“你们全体要澈澄清净自心,来念取内在智慧的观照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摩诃又作莫诃,译为大。船若译智慧,波罗蜜是到彼岸,波罗是彼岸,蜜多是到,也就是乘此大智慧就能由生死苦海渡到涅槃的彼岸,译为大智慧度。净心念是以自己真正的大智慧,明悟心性的本体。大师接着说“你们这些有善知善见的读书人,觉悟智慧的智体,世间所有的众生本来都具有,只因一念妄缘不觉,真心的性体受迷,自己就无法体悟智慧的妙理。只好凭借大善知识的,先知先觉者启示或教焉,豁然开悟,明见真性。”应当要了知愚蠢的人和智慧的人,妙觉真性本来没有差别,只因六尘初缘或者沉迷执着或是明悟了达的不相同,由此而有愚痴和智能的殊异。我现在为你们说大智慧到彼岸的无上妙法,使你们各自得以开发智慧,经说:“佛性人人具足,个个圆成,本来是佛,与佛无异。”由此可见惠能大师指示大众能得智慧,要大众专心一意的倾听说法,然后增长信念,闻见修整,任何经法若不凝神静究,就无法行深般若,得大智慧,而觉悟心性。因此我为你们说。“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善知识是指了悟一切、知识渊博的学者。世间的人一天到晚口中念诵大乘佛经,却不认识自己的妙明真心,就像饥饿的人谈论山珍美味而终不能饱尝一样。如《楞严经》说:“于未予不修得,多闻亦如是。”如人设美膳,自饿而不食。因此,学佛的人光是口说与心不修行,就是经历多少劫数也还是见不到真性,悟不到真理,到头来究竟一点益处都没有。前面讲的这一段,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是指离一切妄念之念,亦即无念之念,净心念是为了制心一处,使听法时容易领悟。”初念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这一术语。正是净心的方便工具。六祖说:“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此说确是根据佛说,亦即宗门最原始最根本的佛说。《八十华严经
#8226;如来出现品》中说:“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重颂》中说:“佛智亦如是,遍在众生心。妄想之所缠,不觉亦不知。”以上经文,实为禅学的真正起源处。六祖所说正与《华严经》佛旨相合,亦正是所谓“般若非心外新生,一切人脚跟下,无不圆成,无不具足,于自己悟处,以平等印,一印印定,更无差别。”这些都是指示着“觉智只在自己内证彻悟,非从他人得”的顿禅心源。参学人于此,须要从自心上好好明辨,当下识取本来面目,不要粗心错过为是。“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也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剎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印度语言的雅言。古印度人,认为自己所说的语言,是禀承大梵天王所说而来的,称为梵语,梵是净。华言译为以广大的智慧就能到达光明的彼岸。修学佛法必须从内心的实际去行持,达到心行一境,不是只在口头上去念,那是无补于事的。由此可见净心念的重要所在。主要指明嘴巴说的好听,头头是道,心中却不去实行的人,就像梦幻、化境的现相,如空中花,水中月,都不实在。无有自性、性相称为如幻如化,犹如晨朝的露水,阳光照射当即消逝;如空中闪电剎那疾过,都无实体,毕竟虚无。《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如果口念而能心中实行,心口相应契合,表里一如,言行一致,才能获得豁然悟道的智慧妙用。当这一念清净的菩提自性就是人所本有的佛性。如古德说:“离住佛之外,即无有佛。”这就是离开自己的心性外就没有别的佛可言,进一步指明众生原本的觉性与佛无殊的道理,只须自家言下承当就是。什么叫作摩诃呢?摩诃的意义是大。这里说明我们的菩提心是无可限量的广大,甚到像那太虚空一样的没有边际,更没胡方形或是圆状,没有大的或者小的计量,也没有青的、黄的、红的、白的颜色,也没有上面和下边,长远和短暂,也没有真恨和喜悦,没有是或者不是,没有善或者不善,没有开始和结束等对立性的分别。心境寂然清静,了无一物,灵灵分明即是佛性。诸佛剎士,即诸佛国土,尽皆等同虚空一样,世人的妙真如性本来空寂无碍,并没有微尘许的佛法可以得到,清净自性的真如空体也是这样的。这说明修行者着相心外求佛,就无法见到自己真正的本性理体。“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业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变复如是。”善知识!你们不要听到我说空就又去执着于空。第一切莫妄执着空,倘若有人认为什么心思都不去想,静静地坐在那里,仍然是落在无记空的执着上去了。所谓“无记空”,是说善不善都不记忆分别的空。虽不缘善不善等事,但住着无记,这并不是自性的真心。非善不善非无记性,才是本来面目的光境。换言之,昏住的境相,称为无记空。这里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很多修行人都犯此病,如气功、外道等都落此无记空时,不依上亲近善知识的指点,多以认贼为父,妄执为真心现前而无法摆脱此境。着魔是一句话,将错就错,错在何处,自家不能明了。因此必须参访明眼人为此引证,以免上当受骗的过失存在。这一点是每个修学者特别注意的关键所在。善知识!有情的依正国土称为世界。世为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名是迁流。界指界限方位。整个世界的虚空包含着一切万物的种种色像,天空中的太阳月亮和满天星门,连绵的山峰和海河,辽阔的大地,清泉的源头和山谷的溪流涧水,以及繁茂的野草森林,修善的人、作恶的人、般若智慧的妙少、五逆十恶的邪知邪见之法。“天堂”,是指天界的宫殿称为天堂,是天人所处的地方,能有随心享乐的环境,都可比喻为天堂。“地狱”是指地下牢狱为地狱。凡所处的地方,只有受苦而没有喜乐的环境,都可比喻为地狱。上天堂,坠地狱都由自己业报决定。毕竟是有还是无?禅宗却有另一种解释,明朝达观禅师曾有一种见地,我们不仿拿来看看如何?“向无中说有,好像眼见空花;就有中说无,却又手捞水月。可笑的是,眼前见牢狱不出,心外见天堂欲生。殊不知铁怖在心,善恶成境,但了自心,自然无惑。”可见天堂地狱原是“世道人心”的反映,历行十善的菩提心的人世间就反映出天堂境像,五逆十恶的人世间就反映出地狱的恶境,那只是随机善巧方便超越有无之说,不须问天堂地狱在何方。在银河系中对每一个星球来说,一边是高广无边的山峰,一面是一望无际的海。以地球看来,海洋比例并不亚于陆地的广阔。“一切大海”,是指无涯无际的世界上许多大海。《华严经》对海有十种相的概括说:“一、依次序渐渐深邃。二、其余支流流水入大海,使原来的大海名改作支流的名。三、大海将尸化沉海底,又被群鱼所噬,故不受死尸。四、所有大海同一海味。五、海中蕴藏无穷珍宝之物。六、大海是没有底的深。七、广大得不可限量。八、是容纳巨大得无可形容,如鲸鱼等大身惟一地方。九、潮浪不会超过极限。十、即使如何大雨还是普遍的收容下来,再说还有又高又妙可颂可赞的群山。”“须弥山”就是铁围山,是天帝释居住的地方,又名金刚山。在大海的中间,又作须弥楼、修述楼山等,也是大自然的腾景。巍巍象征无比高超的修行圆满的人格。在古印度的世界观,认为器世界的最下层为风轮即是大气,其上为水轮即是大洋,再上为金轮即是大地。在金轮上有九座山八个海,互相间隔围绕,以须弥山为中心。依次的外围是持双、持轴、檐木、善见、马耳、象鼻、持边、铁围等八山。须弥诸山是指须弥山及其外围的八个山,考之于现时的地理学,须尔楼山即今的喜马拉雅山,山峰为珠穆郞玛的峰顶。诸山则凡属帕米尔一带向四面展延的诸大山脉,诸大主峰都是。此亦可以发源于此的四大河流印度河、恒河、博叉河、斯徒河作为证明。然而无论是山或海,总都含藏在虚空中屹立着。世人的妙性真空,也如同这样能含藏的一切诸法。“善知识!自性能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日摩诃。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兴语,为邪见故。”善知识!从上面所说,可明白自性能够包含万法无穷即说为大,一切万法就在每个人的本自妙性中显现。如果有人能够觉悟光明的心性,无论见到任何人不好的或好的行为,完全有不受取也不舍弃,也没有一点执着着所染的观念存在。整个心性清净犹如虚空一样,就称之为大,也就是摩诃的真义。善知识!那些沉迷不悟的人,只用口说说而已,真正觉悟了的大德心中念念清净,待持一如,定慧平等。但还有一种迷昧所执的人,为装作整个心思放空,静静地坐在那里沉空滞寂,死死执着于无记空,什么都不去思维,自以为了不起,这就叫“夜郞自大”。这种装模作样的人,并非真正懂得摩诃般若的行持方法,实在不可与他交谈往来,因为他执着于不合正法的无记空顽空。禅宗叫黑鬼窑窟,拔无因果的外道见,称为邪见。这一段主要说明修“心行”须在自性上见,切莫着“机境”,佛也是机境,法也是机境,若说心论佛,谈迷说悟而有一法可得,就是有所着。此处“闻说空便着空”。就是很好的例证,因为所著的机境虽然不同,而这个“着”却仍然是相同的,故在心行上自然毫无是处。“第一莫着空”是为了破空见。《中观论》说:“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空见也是诸见之一。若已离诸见,也须离却空。否则,欲离诸见而反着诸见一。若已离诸见,也须离却空。否则,欲离诸见而反着空见,那就仅等于以见易见罢了,仍然没有远离诸见。所以必须要进一步破空见。接着又用“世界虚空能含万物”比喻,“世人性空能含万法”,借以说明心量的大就是摩诃般若,故称摩诃。这正是前文中“自性能生万法”一句的六祖自注,也正是从“无相偈”到“五个何期”后心行历程的六祖自白。因系实际新验得来,说得格外透彻极了。换言之,如何能彻底远离诸见?在使“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连此“虚空”一念也不执着,才真正能广大无碍,才真正能自证菩提。《华严经》曰:“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见,令心所向皆无碍。”“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用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善知识是正能善知善解诸法事理,识心达本的人称为善知识。自性的心量是非常广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周遍整个法界。所谓法界,梵语达摩驮都,译为法界。有二种义,一约事言,法即诸法,界谓界分,现象界一切事物,各有其殊相和界分,就是法的一一即称为法界。二约理言,有依生圣道的因义,有诸所依的性义,有诸缘起相不杂的分齐义,一一之法,法尔圆融,具足一切诸法,称为法界。华严宗建立四法界,《清凉大疏》云:“统惟一真法界,总该万有即是一心”。然心融万有便有四种法界,一、事法界,界是“分”义,一一差别有分齐。二、理法界,界是“性”义,无尽事法同一性。三、理事无碍法界,界具“性”分义,性分无碍。四、事事无碍法界,一切分齐事法,一一如性融通,重重无尽,总称为四种法界。真如自性的妙用,当同时就了解分明,抉择诸法无有障碍,心得相应,妙用现前便觉知一切圆融性相。“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指明法住法位。法性就是诸法差别位上见,在诸法差别现象上也显出法性的本体来。所以说:“一法即是一切法,一切法即是一法。”若能于一切中了知一,就得一切智;若更于一中了知一切,就得一切种智,也是佛教中最究竟的智慧了。天台、华严二宗对此“法法本印,法法相入”的理论,发挥的最多。例如“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之说。“一破一切破,一立一切立,一权一切权,一实一切实”之说。“一尘一切尘,一毛孔一切毛孔,一相一切相,一身一切身”之说。“一门一切门,一种一切种,一智一切智,一理一切理,一佛一切佛”之说,都是启人深省。佛法主要讲一切圆融无碍,也就是妙法毕竟与佛性契合一如,六通自在。不论是去或来自由自在,真心的性体无有停滞止住,于诸法中无有障碍就是大智慧的般若义理。善知识!一切般若智慧,都是从自性中而产生,并不是从外面得来,不要错用心意,就叫作真如自性本体而起的妙用。从一真法界的立场上,能观照一切诸法皆真的光明。转迷悟开,真心能量的大事因缘。心量是指离一切能缘所缘,离一切诸见,离相无相,离性非性,而无心自在的真如心量。大事是指转迷开悟之事。心量大事是说开发真如心量,是转迷开悟的大事因缘,千万不能错过,并且不在修行空心静坐等小道观念。修行的人不要口中整天说空的道理,心里面根本不按口说去修真空的行持。口是心非,恰好像是一个极其平凡老百姓,秘书却妄称是一国的天子,事实上终究不可以得到王位。这种人怎能算是我的弟子呢?善知识!空间什么叫作“般若”呢?般若是梵语,中国话叫作智慧,就是明了一切世间真谛名为“智”能够照见通达明了真义的名为慧。无论相住在任何诸缘万境之外,能于书夜二六时中心行念念了达诸法体空,而不作遍计愚妄、常观、真心修行的智慧,这就是行深般若的智慧。倘若一念愚昧无智,就是般若智慧全然断绝。如果一念灵知,回光反照,就是般若智慧生起圆满。由此可以明了心量实是般若的心体,广大无边,是无心之真心,是离量之真量。它含摄了法,而万法也生在其中,亦即本体存在一切差别事相中,而一切差别事相上正好荐取本体。所以说:“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心即一切,一切即心。心境无二,更无罣碍”(见《传心法要》)虽然如此,也只有“无心而心,无量而量的智慧心量,才能广大无边,遍周法界。学佛参禅,在修心行而见自性,不修沉空守寂的小道。若口念而心不去实修。或者只知空心静坐,纵能诵得一大藏教或做到灰身不智,又怎能体悟自性真空的境界呢?正如石头希迁所说:“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进步非近远,迷隔山河固,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
1927年秋,弘一法师到上海,寓江湾丰子恺家。印光大师阴历七月十七下普陀山,七月十九到上海,处理《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等书的印送事务。七月二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云南有一位秤锤祖师,明朝人,姓蔡,住昆明小东门外。父母去世,遗下财产田园,生活过得很好,勤俭劳动,自种菜蔬出卖作零用。妻年轻貌美,好吃懒作,和野汉子私通。蔡虽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1
世尊的开示:警惕——若谤法师即是谤佛 若以嗔心看法师者,恶业过彼挖一切众生眼罪聚看到多有一些学佛的同修,言语极其的随意、浅薄无智、斗争坚固,真的是造业无量,自己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4
六祖坛经 顿渐品 第八卷贾题韬按照最初的安排,我们这次学习《坛经》,学到机缘品就可以告一段落了,因为没有多的时间了。但为了使这次学习《坛经》的因缘圆满,所以有必要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六祖坛经 决疑品 第三卷贾题韬大家知道,禅宗真正兴起是在六祖的时代,也正值盛唐时期,同时也是中国佛学最盛之时。现在存在的天台、唯识、华严、禅宗、密宗、净土等几大宗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法师品第十此品明五种法师: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大论(大智度论)明六种法师:一信力故受,二念力故持,三看文为读。四不忘为诵,五宣传为说,六圣人经书难解须解释。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只要皈依三宝,能念三宝,都是修行;能这样的思想,这样的用心,不贪财,不恋色,这就叫修行。常时观身体是无常的,是不干净的,是幻化的,是要死的。你这样观,你的烦恼就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1
善恶因果不能抵消,这是一定要懂的。那不能抵消怎么办?佛教导我们,对于善因加强,对于恶的,过去所造的,不再做了。让善的力量强大,恶的力量薄弱,将来往生的时候,力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20
《瑜伽师地论》叙卷上总略第一叙曰:应学瑜伽学。瑜伽,梵语云相应,云何相应?相应者如如,相应者方便善巧,相应者菩提涅槃。学瑜伽学能自他利,曰瑜伽师。摄一切理尽,摄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8
五、在家无师范,谬也。智者大师为护比丘住持,权说在家无师范义。若遂执为真实,则有自教相违过。《梵网》卷下,第十八无解作师戒、第四十拣择受戒戒、第四十一为利作师戒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8
【解】因果相背,为是处,作恶业希望乐报,因果相背,为非处,犹言“无有是处”也。“无有是处”是没有这个道理。这一条,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没有疑惑的,“十力”这个摆在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8
大修行人指的是谁?诸佛如来、法身菩萨、阿罗汉这些人,应化到这个世间,与没有成佛时的这些众生又碰头了,有缘,都遇到了,这时候还有没有因果?有,清楚。我们在《高僧传》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附:亲教师欧阳先生事略吕澄师讳渐,字竟无,江西宜黄人,清同治十年十月初八日生。父仲孙公,官农部,历念余年,不得志。师六岁,仲孙公即世。师幼而攻苦,精制艺,年二十,入泮。薄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5
唯识二十论讲义前言如来灭度后九百年间,北印度有无著大士起,根据中道了义教《解深密经》、《瑜伽大论》等经典文献,广造诸论,以彰显法相唯识之理。特别是造《摄大乘论》以含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1
佛宝网讯 近日,首届海峡两岸佛门书画艺术展作品征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目前已陆续收到很多书法家、画家作品,投稿作品题材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佳作精彩纷呈。现选
文化资讯时间:2024-09-27
勉强找时间来学一学,不能一心一意去做,拔除“根本业缘”是不可能的,刚强众生难调难伏就在这里。不说一般的道友,我们出家弟子对这种道理人人都懂,也知道修行好,也是下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5
1在因果法则里面是不成立的。作善就在自己心田里落下善种子(善因),作恶就在心田里落下恶种子(恶因),善种子和恶种子不能互相抵消,到它们因缘成熟时,各结各的果报,不会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2
一个大灾难来了,许许多多人丧失了生命财产,但是还有少数人很平安,没有受到大灾难。这些人,你仔细去观察,你去做一个统计,然后你就晓得,从统计上看到,绝大多数心行善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问:“佛菩萨还受不受因果报应?”答:这个问题,过去百丈大师遇到老狐狸曾经问过,问的话就是“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跟你这话的意思完全相同。老狐狸过去生中是讲经说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八大人觉经讲义[华藏上师]1961年莲华金刚藏吴润江上师在美国旧金山讲授八大人觉经讲义缘起西元一九六o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莲华金刚藏圣者吴公润江上师应美国旧金山正善佛道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2
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旨试释徐恒志( 2000年5月)许洪亮编录《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文字不多,而内容丰富,妙义无尽,谨将大旨略予试释,尚祈诸方大德指正。佛在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4
近行定与安止定慈济瓦法师讲郑栢青译按:慈济瓦(Sujiva舍弃我)法师是一位马来西亚籍佛教上座部比丘,献身于佛法内观的教导。法师在1975年完成大学学业不久后,就出家。在修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9
财富是你命里有的,不用去争,命里有的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争也争不来,所以你要跟人竞争那岂不冤枉?《了凡四训》把这一桩事情讲得透彻、明白,把《了凡四训》多看几遍,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7
《佛说梵网经讲录》◎慧僧法师一九八O年讲于万佛圣城法界大学养秋堂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诸佛子。是四十八轻戒。汝等受持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3
第二章 四圣谛在佛陀的教法中,四圣谛可算是其中的心要了。他在波罗奈附近的鹿野苑(今印度沙纳特地方),向他的老同修----五苦行者作第一次说法时﹝注一﹞,所讲的就是这个。这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0
1. 总论这世间上的一般人常认为可以从财富、权力和社交活动中得到快乐、安祥与调和,也想由家庭关系、职位、朋友和感官得到快乐。他们试着运用各种方法来改变自己的物质、社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8
来看省庵大师的一首净土诗:都言净土唯心是,十万余程是外求。但执妄心居在内(若言十万亿佛国之西方是外求者,则认方寸妄心居内,便同阿难所计七处之一),不知真性体全收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没有出离心能往生吗?这是绝大多数净业行人非常关心的问题。当然这里要注意,我们以下根据《观经四帖疏》疏文作的分析,虽然是在讲中品下生是否要求出离心的问题,实际上,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元朝至顺(元文宗年号,13301333年)庚午年间,浙江西部连年饥荒,当时杭州城中有许多人饿死。于是官府就雇人把这些尸体丢到六和塔后山的大坑中。其中有一个老太婆的尸体,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三主要道佛教的经典非常的多,如果你现在去寺庙的藏经阁,或者图书馆,佛教的书整个屋子都摆不完。如果你学的是天主教、基督教,事情还好办,也就一本圣经;偏偏你接触的是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3
学习奉献自己,要用智慧去奉献自己,把最美好的自己奉献出去,奉献给你最亲爱的人,奉献给在这个世界跟我们有缘的人,甚至奉献给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喜欢的敌人。这个奉献自己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3
平衡的自在当心和外在的事物互动的过程能够保持平衡,自在才会生起。种种不满足的心、嫉妒的心、傲慢的心,当你有这些心念的时候你就会痛苦啊!是不是?我们现在生活里面经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2
护念众生一个菩萨去观照众生苦的时候,就像是看着一个迷路的小孩。他跟我们一样,想要得到一个最圆满、平安的快乐,想要远离所有人间的烦恼和痛苦,但是用错方法了,一直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2
请问:打坐过程中该怎样呼吸,才能对打坐更有帮助?法清法师:对于佛家的打坐来说,开始的时候,只是数息就可以了。就是说,你的意识要顺着呼吸走,只注意你的吸气跟呼气。但是,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0
请问:在家里如何供佛?法清法师:大家在家里供佛,如果有专门的房间当然很好,如果没有,可以供在书房。供在书房很好。如果没有书房,供在客厅也可以。如果房间很小,没有客厅,那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0
请问:法师今天讲到出家修道就要“断爱去欲”,爱有大爱小爱之分,断爱去欲断的应该是小爱吧。经常也听到一些人说,人如果没有爱和欲了,是不是就会变得冷酷无情?法清法师:这里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0
他不修行,你也不修了?皈依僧,是皈依整个僧团,不是皈依某个僧人。任何一位僧人的言行,都不能代替整个僧团。不必因看不惯个别出家人而退失学佛的信心,除非你觉得所有的出家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9
从搁置的电子表突然走动谈起我的一位学生送给我一只新加坡出产的电子表,据他说,价格不贵却耐用,走时也准,换上新电池,至少可用两年。可是到了我的手上,换上新电池,仅使用了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9
常听一些学佛的居士说:某某人的脸色又白又亮,所以她修的好;某某人的脸色发黑,所以她业障现前,修的不好,因为相由心生。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相由心生是很正确的道理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经常教人家打坐,主要是按照智者大师《小止观》一书中来讲的。在与很多亲朋好友的联系中,自己也常常要他们学学打坐。但是,他们往往因缘不具足,不能来寺院,自己就没有机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自己很喜欢禅修,所以也经常带领别人禅修,所以通过禅修后的人得到的好处自己是经常能看得见的。身体的好转、疾病的减轻、记忆力增强、专注力的提高、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减轻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第八觉知原文: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八大心普济觉我们学佛皆知「依惑必造业,依业必造报」,有业报果报身即有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随境转,心就会变质 师父说:我们常常喜欢用心生气,用心烦恼,又用心谈恋爱,用心做事业,用心做善事。 我们一直在用心呀!怎么会找不到呢?原来是你在烦恼,心一烦,念头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7
生命为什么会苦?为什么会轮回?其实,这些都是我们自己造来的。因为迷惑而造了轮回的因果,这些因果成为生命的因、生命的业力。如果没有佛陀的引导,我们终将不知因果业力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7
把念头停泊在心的机场学佛就是学习戒定慧,戒就象是飞机导航,飞机如果没有导航,就无法飞到停机场,所以戒就是导航,让我们航向成佛之路的导航系统。导航系统有了,接下来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7
在泰国这个佛教国家,供养三宝,请出家人到家里用斋,是最平常的事,因为学佛的弟子相信这是累积福报最好的机会。为什么供养法师会有福气呢?因为出家人所做的事情就是佛陀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7
居士百年之后骨灰能否进入寺庙存放?答:完全可以。不过要看那些寺院有条件存放,目前国内寺院并不是所有的寺院都具有存放骨灰的“海会塔”。近几年也有不少寺院建了“普通塔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6
慧是指佛法的般若妙慧,这种智慧能够洞彻宇宙人生真相。佛法的般若妙慧并非从学习中获得,而是从实践修行中证悟到的。我们常把世间的聪明与佛法的智慧混淆,其实二者是有区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5
由口念弥陀心散乱 喊破喉咙也枉然谈如何选择修学净土的善知识我们如果遇到其他不同的知见,不同的观点,来障碍我们净土法门,我们要有个标准,就是:唯信佛语,不可相信菩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5
如何理解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这段话即是说明佛法的核心缘起法。佛陀告诉我们:宇宙世间的万事万物,包括精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