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与佛教的关系问题应提到思想史的高度
(金易明 上海佛学院教师)
导语:女性在佛教信徒中占有绝对多数的现实,与女性在佛教出家僧团中的从属性地位之间,其落差之大,确实十分显着,也令以倡导男女平等为伦理准则的当代世界颇为费解。而这一现状的形成,其源头在于着名的“八敬法”。
刚从宝岛台湾参访法鼓山、慈济功德会、佛光山和中台禅寺回来,就碰到两件事情:一是单位里的女同事们正在兴致勃勃地准备着出游,自娱自乐地庆祝她们的节日;二是庵堂中的尼僧们正在热热闹闹地张罗着为百岁老师太观性法师举办寿诞。由此,我猛然想到,全世界女性的节日——三八妇女节即将到了。
无可争辩的事实是,全世界佛教信徒中,女性占了绝对的多数。回顾此次访问台湾,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台湾四大道场的中坚力量,基本系女性出家众。确实,佛教与女性之间的缘分实在是十分深厚的,也是源远流长的。
其实,佛教从最初的创觉者世尊出发,到由世尊所创立的僧团,都是一个基本由男性所主导的宗教信仰世界。从佛教史料的考证角度分析,直到世尊圆寂后五百比丘进行第一次结集之际,在佛教僧团中,尚未见女性的踪影。根据《大爱道比丘尼经》的记载,比丘尼的出家,始自佛陀出家成道后十四年,佛陀的姨母,也是佛陀实际上的养母摩诃波阇波提,即大爱道女,在佛陀回乡省亲之际,向佛陀请求出家为尼僧,但未得佛陀应允,后经佛陀的堂弟阿难的再三说情,据说她还发誓谨守“八敬法”,才勉强被佛陀接纳,僧团中始有尼众,这可谓是尼众僧团之滥觞,由此,大爱道女成为历史上第一位比丘尼。但此段记载与阿难尊者出生于佛成道日的记载,在时间上不相吻合,有待学者进一步研究。而中国的出家尼僧则是滥觞于西晋时代,距离佛教传入中国,已经有三百余年了。《比丘尼传》卷一记述到:西晋建兴年间,即公元三一三至三一七年间,尼僧净检随西域沙门智山剃发受沙弥戒。升平元年即三五七年二月,请昙摩羯多立比丘尼戒坛,净检等三人共于坛上受具足戒,这是中国比丘尼僧团的开端。而发展到如今,在汉传佛教流传的地区,大陆和港澳地区虽然有相当数量的尼众道场存在,更有以隆莲法师和她老人家的法子如意法师、如瑞法师为代表的尼众精英,在中国的佛教界已经并正在继续发挥着意义深远的影响。由她们所创办的尼众佛学院,以及福建、上海等地的星罗棋布的尼众学院,正在为中国佛教界培养造就新一代拥有良好文化素养、精深佛学造诣、虔诚精神信仰的尼众队伍;但从总体上说,大陆中国的尼众法师继续以“二部僧”的角色,在中国大陆的佛教界处于配角地位。这与我国台湾地区尼众法师在四大道场逐步走向寺院主角地位,形成了鲜明的差异;在台湾佛教世界中,证严法师作为比丘尼领袖和事业成就者,昭慧法师具有深邃思想、义理根基、引领佛学之思潮而着称;如此的景象,在世界各地汉传佛教流传地区尚未出现。
众所周知,女性在佛教信徒中占有绝对多数的现实,与女性在佛教出家僧团中的从属性地位之间,其落差之大,确实十分显着,也令以倡导男女平等为伦理准则的当代世界颇为费解。而这一现状的形成,其源头在于着名的“八敬法”。问题是,以倡导“众生平等”而名震寰宇的佛陀,在其深邃的教理中,理所当然的对男女平等持肯定态度;但事实上,由佛陀对自己姨妈的出家这一事件的顾虑重重,以及流传于世的“八敬法”,无疑给人以男女不平等的印象。对此现象如何理解,似乎是了解女性与佛教之关系的一个重要结点,此结不解,就无法心悦诚服地接受佛陀的男女平等观,更进一步难以服膺于佛陀的众生平等观。
在台湾,关于“八敬法”的争议,到目前尚未尘埃落定。此争议发轫于2001年,由台湾具有相当学术修养、并且特别重视社会公益、在教界拥有相当地位的昭慧法师发起。她系一代佛学泰斗印顺导师的弟子,对于佛教教理有精深的研究和相当高的造诣,特别难能可贵的是,昭慧法师具有无限的悲悯慈心,关心社会公益事业,能够将严谨博大的佛教哲学思维与身体力行的济世情怀圆融结合,很少有男性宗教领袖做的如此天衣无缝。昭慧法师在2001年4月发表的《八敬法显非佛说》的文章中。以犀利的笔法列举三大理由以证明“八敬法”非佛说:
第一、佛陀在世时,就以极其开明的态度,打破弟子对他“个人崇拜”的迷思……毕竟所有经典都不是佛在世时逐字记录的。佛灭之后,经典的结集权与解释权,又都掌握在男性手里。
第二、退一步言,即使在当时当地为“维持僧团秩序”而制定之法,一旦时空背景不同,反而会造成僧团两性的对立,就应予以废除,这就是遵循佛陀遗教“小小戒可舍”,而不是违逆佛戒。
第三、就以戒学原理而言,也可肯定“八敬法非佛制”,原因是: (一)、八敬法非“随犯而制”,独独在尼众尚未出家前就预制在那里,连罚责都订好以伺候未来之不依从者,实在太例外了。(二)律典中记载比丘尼不行八敬法应受的惩罚与更古老的戒经冲突。(三)所谓“比丘尼不得说比丘过,比丘得说比丘尼过”来源可疑,亦与以往史实不符。(四)“比丘尼不得骂谤比丘”,这是多余的。(五)最不合理的就是:“受具百岁,应迎礼新受具比丘”。根据以上情形,显然原是僧尼团刚成立时,佛陀交代比丘们担任教师,所自然产生的“师生伦理”,却不幸……形成“两性伦理”。
我对未来中国佛教抱有很大的愿心,同时,我长期以来一直在尼众学院从事尼众教育工作,因此,对于尼众的力量也特别关切,对尼众在未来中国佛教事业中的作用寄予殷切的期望。但想到“八敬法”,就使我感到困惑,因为“八敬法”的规定,使尼众失去了独立性,变成了男众的附属品,比如受戒、出僧残罪、安居,以及作见、闻、疑三自恣,均要向比丘僧中作,把尼众的一切行事作法,全部纳入男众的安排之下。这从佛陀本不许女性出家的观点上看,是有理由的;若从佛法的根本精神上看,似乎是相违背的,因为那等于是否定了女性的独立人格。如果此乃佛在世时即盛行于僧团的规制,那佛在世时的尼僧中,也不可能产生如此众多的成就非凡的圣比丘尼了。而佛教历史的事实是,部派佛教之后的佛教发展史,特别是佛教思想史上,有着许多的伟大的比丘罗汉及比丘菩萨,但很少见到比丘尼的记载了,尤其是在佛教思想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开拓上,尼众的功绩更是出奇的难得一见。
对于“八敬法”是否尚需坚持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应慎重考量,须在充分讨论争辩的基础上,达成共识之后再予决定。但涉及女性与佛教之关系的问题,必须提到思想史的高度,进行认真全面的讨论,以澄清事实,厘清佛陀就此问题的教诲的历史背景及当时的现实因缘。佛陀的教诲,在许多涉及修学戒行、僧团规范的具体举措问题上,是十分注重当时、当地的风俗、习惯和社会背景的。无疑的,佛陀以自身制定戒行和僧团规制的实践,揭示了一切诸法在因缘中流转、不可逆缘而为的真理。无怪乎佛陀一再告诫“小小戒可舍”,一再叮咛众生要“随缘”而“不变”。问题的症结在于,需要“随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似乎后来者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倾向,导致了佛教发展史上的众说纷纭、众彩纷呈的景观。
了解印度历史和现状的人们都十分清楚,印度社会不仅存在独一无二的“种姓制度”,而且也存在着十分严重的性别歧视,男女之间的不平等,一直是其主要社会矛盾之一。佛陀的时代更是如此。佛陀所开创的僧团,在组织形式和修学方式、生活模式上,与印度传统的“沙门”有着密切的承续关系,这是一个纯粹的男性世界。在佛教尚在北印度地区兴起之际,弱小的佛教沙门僧团如果接受女性出家为僧,进入僧团,将会在传统而保守的印度社会,引起轩然大波。如果一意孤行,不顾及印度社会的时机因缘,接受女性进入僧团,则那弱小的佛教僧团就必将遭遇一叶扁舟航行于波涛汹涌的汪洋之中的命运,其被淹没或掀翻的结局是没有悬念的。众人都清楚地知道,佛教在印度,到了十三世纪后就基本消亡了。固然其中有很多原因,笔者在专文中有论述,此不予赘述,但有一条是明确的,佛教在“种姓制度”根深蒂固的印度社会,倡导众生平等的观念,矛头直指“种姓”隔阂,是其最终被印度社会边缘化的主要原因。由此,我们能够理解佛陀当年接受大爱道女出家时的那份顾虑了,也能理解佛陀及以后的僧团始终将女性僧团置于男性僧团的从属地位的一番良苦用心和无奈了。也许,这就是女性僧团与男性僧团形成师生关系,以至于后世佛教称呼尼众僧团为“二部僧”之渊源。不同的时机因缘造就不同的僧团建制,对此,我们当能理解佛陀对男女平等观念的肯定,也能理解佛陀对社会因素、时机因缘的随顺善巧!
当今时代,女性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女性的社会地位也有了根本性的改观。为此,女性与佛教的关系,也应当顺应时代,作出切实的随缘转化。笔者相信,佛教界的大德们当能如佛陀那样,在当今时代因缘中,适应社会伦理的变化,顺应时代道德风尚的进步,对二十一世纪的女性与佛教的关系,作出适当、恰如其分的调整了吧!
所期望于佛教整理委员会者一、在佛教界内所争论的佛教问题,其实还没有真正关涉到佛教的本身,不过是僧徒的吃饭问题而已。长老们要维持他们传统的地位,不得不顽固地和环境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论佛教革新运动中的困难问题关于佛教的整理或改革,一般人都认为是一桩艰巨的工作,有人并且说足一切改革工作中最困难的一环,我近来也深深觉得。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让女性面若桃花的5大养血法女性因其生理有周期耗血多的特点,若不善于养血,就容易出现面色萎黄、唇甲苍白、肢涩、发枯、头晕、眼花、乏力、气急等血虚症。严重贫血者,还
美容健身时间:2025-02-21
佛教与女性女孩也能证明她们比男孩强。女性在佛教的地位是独特的,佛陀给予女性参与宗教的自由和权力,佛陀是给予女性宗教自由的第一位宗教导师。在佛教成立之前,女性活动
南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夫教育者,遵从诸佛之教理,发育群迷之正智也。然群迷之正智,为何而欲发之耶?良以众生本无种种诸苦,以不了世间一切事物之实相,故惑无为有,惑妄为真,惑好为丑,惑善惑恶。以被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七、几个小问题今天我要随意讲的几个问题:(1)宣传佛教与国家有没有关系?(2)佛教徒对于国民有没有利益?(3)要国家还要佛教否?(4)要国家不要佛教可以吗?希望在座诸君,以学者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3
道人也包括僧人,“心无义”是假佛学,关于佛教你不知道的小历史今天继续和大家说一些关于佛学的小知识,希望加深你对宗教,对佛的理解。1、 道人原来也包括僧人“道人”这
金玉良言时间:2025-02-13
五、佛教与宗教有一班人以为佛教是宗教,还有一班人又以为佛教是哲学,又有一班人还说佛教是合乎科学。佛教究竟是不是哲学和科学,现在暂时撇开不说;至于佛教是不是宗教,倒要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二七、佛教与佛学佛教、佛学、佛化、佛法,从普通的一般眼光来看,似乎没有什么分别,但是过细思索一下,它每一个名词,都有它的用意与解释的,否则为什么不用一个就够了呢?诸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佛教不相信定命论,但是相信因果论。因果是可以改变的,过去已造的因加上现在的因,可以改变它的结果。但是佛说:定业不可转,重业不可救。所谓定业,是造了极大的恶业,如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11
1.与20岁时的自己作比较很少有女性到中年时依然能青春永驻,美丽依旧。中年衰老是自然规律,不必为此抑郁烦恼。与容貌相比,健康更重要。 2.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中年女
美容健身时间:2025-02-08
红豆可入汤入粥或做成消暑甜品中医认为,夏季在五行中属火,对应的脏腑是心,因此,夏季养生重在养心。夏日气温高,心火上炎容易长口疮疖肿;暑热伤阴,心血暗耗,往往表现
素食资讯时间:2025-02-08
佛教饰品保养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具体的材质和种类而分别来说,大致来说有以下要注意的方面: 一、檀木类的佛教饰品比如紫檀、绿檀、檀香等材质,不能沾水,如果沾上要马
佛珠文化时间:2025-02-05
一代文豪鲁迅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和佛教文化的滋养,他的人格力量与创作成就跟佛教有着重要的关系。鲁迅生于1881年,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时已37岁,在此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26
盐是一把“双刃剑”,虽然我们的身体绝对缺不了它,可食用不当也会带来很多伤害,尤其是女性。平日里口味比较重的女性,无论是自己下厨房还是在外面点餐,都喜欢吃盐偏多的
美容健身时间:2025-01-26
佛教是公元前6至5世纪由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大致与我国的孔子、老子时代相当),最初由西域传入我国,东汉初年开始广为流传,在隋唐和盛唐时,全国已经有了很多的佛教寺院,寺
禅宗公案时间:2025-01-25
中国佛教素食网讯 世界人口不断增长,加上生物燃料的应用大量增加,造成粮食产量也跟着提高;由于需要大量水源灌溉农田,使得原本吃紧的水供问题恶化。斯德哥尔摩水资源研
素食资讯时间:2025-01-25
魏德东教授:谷歌地球时代的宗教2010年4月13日蔚蓝色的地球在屏幕上自由转动,点住任何一点,上下千万年、关系全宇宙的信息就会以声、色、图、字的方式全面呈现,这就是谷
为人处世时间:2025-01-24
每年的岁末年初,总能听到很多人谈论“生肖和犯太岁”的话题。提到“太岁”,很多人都会想到“太岁头上动土”“太岁当头坐,无灾恐有祸”等民间流传的老话。在中国几千年的
佛答时间:2025-01-23
所有的问题都与下列因素有关:1、前世的业力(先天)。此生前很多世前累积的恶业,在今生遇缘引爆了。就如满身炸药,又常常抽烟和烤火,最后爆炸了。所以一定要持戒,努力断恶,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9
慈善根力的无作妙用,能顺应众生的需要,出现为众生救苦救难的神奇现象。这种感应很难说是由于佛的力量,还是由于众生的力量,还是由于佛与众生和合的力量。非自非他,非自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9
请购佛教饰品有什么讲究 第一, 佛教饰品不宜说买,应说请,或者说请购。表示一种尊重。第二, 佛教饰品如果在不佩戴的时候,不要随便放在裤子口袋里,放在上衣口袋,或者
佛珠文化时间:2025-01-16
魏德东教授:爱与敬畏是灾难给人类有价值的启示魏德东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了9.0级大地震,又引发了海啸与核电站爆炸,诸灾相遇,创伤倍增,震惊世界。每每灾难降临,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5-01-16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它主要说明两个问题:1、因果相续,贯通三世,不会中断。我们今生所受吉凶祸福,都是自因自果。明白此理,自然不怨天,不尤人。2
昌臻法师时间:2025-01-14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现代女性生活方式的转变,包括饮食习惯、穿衣戴饰、空调使用、作息颠倒、工作忙碌、压力膨胀、运动失当、修身养性的缺陷,造成血气通畅的障碍,体质有偏
沉香知识时间:2025-01-11
惟贤法师答:法门很多,但是走的路是相同,目标是相同,佛教在唯识学来说,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啊,各宗各派都是贯通的。资粮位就是广集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佛教讲修行的道路,离不开信解行证,什么是信解行证呢?一、信在佛教四众弟子里边,在家信众约占百分之九十,出家僧众只占百分之十,是少数。出家僧众专门讲修学佛法,就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法字的梵语是达摩(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任持自性:指法能保持自体的自性(各自的本性)不改变,例如,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自体性相,花草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众善奉行——佛教思想与企业的和谐发展惟贤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一.善的定义善者以利他为前提,利他必利已而致自他俱利,性纯净此世后世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2
魏德东:佛教的婚姻观 婚姻的条件 在婚姻的条件上,佛教强调尊重当事人的意志,明确反对将自己的信仰强加于婚姻,主张可以与不信仰佛教的人士通婚。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反对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5-01-01
时至今日,我们国家的古玩依然盛行不衰,佛珠的魅力更是与日俱增那么你知道吗?佛珠和你的出生年份竟然有这些关系,一起走进去了解了解吧!比如 1924及1984年出生的男人和
文玩知识时间:2024-12-16
一位童子说:“之前,听说至诚念佛一句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如果一个人他业障深重,肯念佛,这还是不可能消罪灭愆的吗?”请问为什么不是念自己的名字来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1
佛教鼓励发菩提心的人赚大钱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 怎么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做生意赚钱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事业。”这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没有看破放下的时候,真正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2-08
1、 现世因果与宿世因果互为助缘形成六根残缺等问题ㄧ个佛弟子,能够生生世世不失人身,『生而不残』,是成佛道上必备的行道资粮。而要获得尽未来际在菩萨道上,『生而不残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08
禅宗叫宗。我们佛教讲的宗教和我们书上读的宗教,和我们概念中的宗教不是一回事。最近我开玩笑跟大家讲,我说实际上我们讲的东西跟我们心里想的有时候不是一回事。像我们讲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印顺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佛教之涅盘观一 涅盘之意义我国佛教徒,都说学佛是为了了生死。是的,了生死是佛教的主要目标。真能了生死的,就是得到涅盘。涅盘是学佛者的最高理想,被称为「一切圣者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人间佛教要略印顺一 论题核心人菩萨佛: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二、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一 东方与西方印度文明的开拓者,属于西方移入的阿利安人。印度的每一区域,都曾渗杂了阿利安人的血统;每一思想,都曾受过阿利安传统文化的熏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第六十二节 蒋总统与佛教的关系煮云法师著有人说:蒋总统是不信仰佛教的,因为他已公开承认是基督徒。关于这个,我不否认,可是我要说,总统信仰佛教也是真的呀!同时我们
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时间:2024-11-23
三、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第十七章──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谈中印古代关系之偶感中印学会、国联同志会、国民外交协会,在中央图书馆欢迎新近返国之文化教育访印团顾一樵、吴俊升、吴文藻,沈宗濂氏,朱骝先氏主席。邀顾、吴、沈四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9
“量子纠缠”揭示一个事实,当两个相互关系的粒子,其中一个粒子(状态)发生变化,另一个粒子即刻发生相应的变化。佛弟子呵护自己的“三皈体”,就要每天念三皈依,跟佛建
道了法师时间:2024-11-18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黄念祖:佛教中的“四依法”非常重要“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16
争什么争酒疯 - 争什么争 在今日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愈发达,佛教的教义,且有愈因而显露其无比的光辉;佛法的理论,随科学的进步而愈得到印证。科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佛教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第五章 马哈咖沙巴与佛陀的关系我们已看到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尊者与佛陀之间有深刻的内在关系。根据传统资料,这关系在他们的前世中就已缔结了。根据本生故事,马哈咖
佛陀的圣弟子传时间:2024-11-14
在中国,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且与宗教有着紧密深刻的联系;这其中,佛教的用香不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持续地发挥它深远的影响力。中国香道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