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净土思想之特色
伍先林
关于善导的净土思想,国内已经出版的魏磊《净土宗教程》、陈扬炯《中国净土宗通史》和释印海所译日本望月信亨《中国净土教理史》等都有章节论述,但总的说来,国内佛教界、学术界对善导思想还研究得不多、重视得不够,这与善导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实际地位不相称。善导(613——681),是中国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他俗姓朱,山东临淄人。根据《续高僧传》第二十七卷、《佛祖统记》第二十七卷和《往生西方净土瑞应传》等资料记载,善导受戒后与妙开律师共研《观无量寿经》,觉得只此观念法门最易超脱,其他行业迂僻难行,便修习十六观。他慕庐山慧远结众念佛之高风,曾亲往庐山叩寻遗范。后来又周游各地,访问高德。听说道绰在西河盛弘净业,即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赴石壁玄中寺相访。道绰即授以《观无量寿经》奥义。他从道绰听讲,修学方等忏法,专事念佛,笃勤精苦,得念佛三昧,于定中亲见净土之庄严。后到长安,在光明、慈恩等寺宣扬净土,着有《观无量寿经疏》(一称《观经四帖疏》)四卷,《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二卷,《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往生礼赞偈》、《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各一卷等,实际上完成了净土一宗的教义及仪轨。
一、他力本愿说
善导的净土思想是在继承昙鸾、道绰他力本愿思想的基础上,同时批判地论学者净影慧远(523——592)、天台智者大师(538——597)和三论元匠吉藏(549——623)等人的净土思想的过程中而得到确立和完善的。善导净土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他力本愿说。隋代以来,有关弥陀净土的位格,有种种不同的说法,这大体又可以分为三种:一、慧远、吉藏等人认为弥陀净土是属于化土,是事净粗国土,为凡夫往生所居者。二、摄论师认为弥陀净土是报土,凡夫无法往生其土。三、迦才、道世、元晓等人主张弥陀净土通于报、化二土,地上圣人生报土,凡夫二乘生化土。这三种都不承认凡夫能往生报土,他们都认为净土是众生自业所感。①如慧远认为,弥陀净土是属于事净土、相净土、真净土这三种净土中的事粗净土,阿弥陀佛只是应身佛或化身佛,弥陀之寿量极长,凡夫二乘不能测度,故称无量寿。《观世音受记经》说:“彼佛灭度之后,观世音、大势至相次补处成佛”这也说明阿弥陀佛是应身佛或化身佛,寿量 有限。慧远认为,阿弥陀佛除应身、应土之外,还必另有一真身、真土,他说:
弥陀佛国,更有妙刹,此经(《观无量寿经》)不说,《华严》具辨。②
就是说阿弥陀佛除《观无量寿佛经》中的应身、应土之外,还更有真身、真土(妙刹),《华严经》中具辨此义。阿弥陀佛其实早已久得真土,西方净土只是应土,是阿弥陀佛现修四十八愿及诸所行所庄严的极乐净土。也就是说,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及诸所行只是作为西方应土同类之因的应土之行。这样,慧远就把阿弥陀佛真身、真土与四十八愿及诸所行割裂开来。
慧远的观点很有代表性,智者、吉藏等人看法与此相似。他们都把阿弥陀佛和西方净土只当作应身、应土,从而与弥陀真身、真土割裂开来,因而也就只是从字面一般的意义上来理解弥陀净土,贬低了净土法门的意义。
善导则透过文字表面的意义,以其自身的深切的宗教体验继承了道绰关于西方净土是报非化的观点。道绰曾破斥以弥陀为化身、极乐为化土的看法,他说,如果秽土是化身所居,净土亦化身所居,那如来报身究竟应居于何土?这岂不是没有报身所居之土?所以西方净土应是报土(报身所居)。而且如来报身常住,《观世音受记经》说阿弥陀佛命有终尽,其实这只是报身示现隐没相,不是真的灭度,如此经中还说阿弥陀佛入涅?后,复有善根深厚众生还见如故,即是明证。道绰认为弥陀为报身常住,极乐为报土,这样就避免了将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与真身真土割裂开来的弊病。善导继承了这一观点,他还进一步论证说:
如《大乘同性经》说,西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又《无量寿经》说,法藏比丘在世饶王佛所行菩萨道时,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又《观经》中,上辈三人,临命终时,皆言阿弥陀佛及与化佛来迎此人。然报身兼化,共来授手,故名为与。以此文证,故知是报。③
善导据《大乘同性经》认为,阿弥陀佛是在净土中成佛者,所以应是报身。而《无量寿经》中法藏比丘于因位中发四十八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即显示阿弥陀佛是酬因之报身。弥陀净土既是佛因位中愿行所得,所以不是众生自业所能感得。这就与慧远、智者和吉藏等人的弥陀净土观划清了界限。善导特别强调阿弥陀佛是酬因感果之报身,如他说:
然报应二身者,眼目之异名,前翻报作应,后翻应作报。凡言报者,因行不虚,定招来果,以果应因,故名为报。又,三大僧祗所修万行,必定应得菩提,今既道成,即是应身。斯乃过、现诸佛辨立三身,除斯以外,更无别体。纵使无穷八相,名号尘沙,克体而论,众归化摄。今彼弥陀,现是报也。④
善导特别突出地强调弥陀报身是由四十八愿因行所感得的果报,故是报身。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是法身、报身、化身三身具足的,不只是应化身。善导通过弥陀报身说继承了道绰关于弥陀净土不离真身(法身)真土的思想,他突出地强调了弥陀净土作为弥陀愿力成就而接引众生往生的真实报土的意义,从而避免了净影慧远将弥陀真身、真土与弥陀本愿割裂开来的缺陷。他认为一切凡夫都可入于弥陀报土,《观经》中所说的三辈九品都是凡夫,他说:
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籍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到彼花开,方始发心,何得言是始学大乘人也。若作此见,自失误他,为害兹甚。今以一一出文显证,欲使今时善恶凡夫同沾九品,生信无疑,乘佛愿力,悉得生也。⑤
慧远认为《观经》中的三品人分别为大乘机、小乘机和大乘始学人,善导则认为他们分别是遇大凡夫、遇小凡夫和遇恶凡夫,认为《观经》是专为对治未来世众生为烦恼贼所害而说的,他说:“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⑥但问题是,罪恶凡夫是怎么能进入弥陀净土的呢?因为罪恶凡夫与弥陀净土差距太大了,善导回答说: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⑦
正是由于弥陀救度众生的本愿作为增上缘,所以凡夫众生能够凭借弥陀本愿的他力往生弥陀净土。善导凡夫直入报土之说,是出于自己深切的宗教体验,所以正如望月信亨博士所说,善导“着疏之中充满热烈信念与深切体验”,不象净影慧远等人,“只依净土经典之文义,而作解说,对其法门,并未作客观的探究。”⑧善导认为凡夫凭借他力可以一超直入真佛报身之地,这也充分说明了善导净土教“超出常伦诸地”的横超顿入的特征。善导曾说:“今此《观经》,菩萨藏收,顿教摄。”⑨所以他本人也认为他的净土教是大乘顿教所摄,这与禅宗注重顿超的倾向有一致之处,这也表明了中国佛教的一个共同特征。但善导净土教“横超”的特点是建立在他力本愿的理论基础之上的,这是与禅宗等其他宗派所不同的。
二、称名正行说
弥陀的他力本愿只是众生往生的外缘,众生要往生其土还必须具有内因,内外相应才能往生。所谓内因包括安心、起行和作业三个方面。安心是指必须具备至诚心、深心和回向发愿心三心,善导解释“至诚心”说:
至者真,诚者实,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嗔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10]
所谓“至诚心”就是真实心,以真实心起身、口、意三业之行,虚伪作善是不能往生的。所谓“深心”就是:
深心,即是真实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一声十声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11]
深心即是深信之心,可分为二:一、信根机,二、信法。信根机者,信知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流转三界,无缘出离。信法又有就人立信和就行立信之分。就“人”立信者,决定深信弥陀、释迦以及诸佛所说,即深信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摄受众生,为极乐本师,释迦牟尼佛是说《观经》赞叹弥陀净土的娑婆教主,深信十方恒沙诸佛劝证一切凡夫决定往生;就“行”立信者,是深信口称弥陀名号是往生净土之方法。其中信根机是信法的前提,只有深信自己是处于末法时代的劣机凡夫,才能深信净土修行法门,我们可以看出善导的净土教末法意识特别浓厚。
所谓“回向发愿心”就是:
过去及以今生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随喜他一切凡圣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彼国,故名回向发愿心。[12]
又言回向者,生彼国已,还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众生,亦名回向也。[13]
回向发愿心就是将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向发愿往生之心;生彼国后,仍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众生,亦名回向。前者为往相回向,后者为还相回向。这是继承了昙鸾的回向说。昙鸾认为,此回向心是《无量寿经》之三辈往生中的无上菩提心,不发此心,只为求彼国安乐之享受,是不可能往生的。昙鸾、善导的回向发愿心是建立在弥陀他力本愿基础之上的。
安心之后就可以起行了,也只有起行才能真正安心,起行与安心是不可分的。善导解释“起行”说:
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赞叹供养,是名为正。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14]
所谓正行就是读诵、观察、口称、礼拜、赞叹。除此之外,其余诸善,都是杂行。五种正行中,又以口称佛名即“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为正定之业,其余四行读是助业。善导认为《观经》十六观中的前十三观为定善,后三观为散善(三福九品),他说:
一切众生,机有二种:一者定,二者散。若依定行,则摄生不尽,是以如来方便,显开三福,以应散动根机。[15]
定善就是观想念佛,只适合特定的根机,摄生不尽,只有散善的三福九品才能摄散动根机,而尤其九品中下下品的称名念佛才是易行而且摄一切根机的,他说:
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也。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号,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佛语故。[16]
既然末法时代的众生垢障深重,观想念佛难以成就,所以善导反复强调只有称名念佛才最符合弥陀本愿,如他说:
上来虽说定善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17]
善导还广引净土诸经证明称名念佛的重要性,他曾说“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又此经(《观无量寿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此例非一也。”所以善导特举称名为正定之业是有经典依据的。他认为愿行具足才能往生,而称名念佛恰是愿行具足的,他说:
但有其行,行即孤,亦无所至;但有愿,愿即虚,亦无所至。要须愿行相扶,所为皆克。[18]
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19]
这样,善导的称名正行说通过以《观经》中上上品的安心法为着眼点,而从下下品的称名念佛着手起行,将上上品的安心法与下下品的称名念佛融为一体,使得他的称名正行成为三根普被、信愿行具足的净土修行法门,净土一宗到了善导才最终完成。善导净土教将修行方法分为正杂二行,又把正行分为正助二行,以称名念佛为正定之业,这就大大简化了净土教的修行方法,与禅宗祖师禅的看话头一样,表现了中国佛教尚简易重实践的总持智慧。
三、称名念佛与禅宗看话头
称名念佛与祖师禅看话头的修行方法在实质上有相通、一致之处,二者都是通过单提一句简易的佛号或话头作为破除执着而从凡夫顿入佛地的总持法门。二者都强调对自身的修行方法要有决定信或大信心。所不同的是,看话禅的决定信是信自力,而且信是与疑联系在一起的,信与疑是不可分的[20],即所谓“疑以信为体,悟以疑为用”,但善导称名念佛的深信则是决定深信自身无力,深信弥陀他力本愿。所以看话禅是以疑为门径,重视自力觉悟的,是接引上根利器的,善导净土教则是以深信为前提,依赖他力救度的,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这二者看似不同。但是禅与净土都以了脱生死为目的,而且净土教称名念佛与祖师禅看话头的修行方法是从两个不同的方向破除我、法二执的,在实质上有相通、一致之处,二者其实是可以互补融通的。所以中峰明本(1263——1323)在融通禅与净土时说:
学者不识建立之旨,反相矛盾,谓禅自禅,净土自净土。殊不知参禅要了生死,而念佛亦要了生死。原夫生死无根,由迷本性而生焉。若洞见本性,则生死不待荡而遣矣。生死既遣,则禅云乎哉,净土云乎哉。[21]
这就是说,在洞见本性、了脱生死的根本目的上,禅与净土是一致、相通的,中峰明本是在禅宗明心见性的基础上融通禅与净土的。然而由于善导净土教被机更广,中国佛教禅净二宗互补融通的结果是禅净双修,禅最终融归于由善导奠定基础的净土教,而由善导奠定基础的净土教在以后的发展中也最终由于融会了禅宗和天台、华严等中国佛教其他注重圆顿思想的宗派而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22]
注释:
①参见释印海译望月信亨《中国净土教理史》第94页,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倡印发行。
②《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大正藏》第三十七卷第182页。
③《观经玄义分卷第一》,《大正藏》第三十七卷第250页。
④《观经玄义分卷第一》,《大正藏》第三十七卷第250页。
⑤《观经玄义分卷第一》,《大正藏》第三十七卷第249页。
⑥《观经玄义分卷第一》,《大正藏》第三十七卷第248页。
⑦《观经玄义分卷第一》,《大正藏》第三十七卷第251页。
⑧望月信亨《中国净土教理史》第99——100页。
⑨《观经玄义分卷第一》,《大正藏》第三十七卷第247页。
⑩《观经散善义卷第四》,《大正藏》第三十七卷第270——271页。
[11]《观经散善义卷第四》,《大正藏》第三十七卷第271页。
[12]《观经散善义卷第四》,《大正藏》第三十七卷第272页。
[13]《观经散善义卷第四》,《大正藏》第三十七卷第273页。
[14]《观经散善义卷第四》,《大正藏》第三十七卷第272页。
[15]《观经序分义卷第二》,《大正藏》第三十七卷第259页。
[16]《净业专杂二修说》,《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三册第290页,中华书局1991年10月第3次印刷。
[17]《观经散善义卷第四》,《大正藏》第三十七卷第278页。
[18]《观经玄义分卷第一》,《大正藏》第三十七卷第250页。
[19]《观经玄义分卷第一》,《大正藏》第三十七卷第250页。
[20]有关看话禅对于疑与信的说法,可以参看大慧宗杲(1089——1163)的语录。
[21]《天目中峰和尚广录》卷五下。
[22]比如永明延寿等人融会禅净,倡禅净双修,云栖宏以华严教理融会净土法门,藕益智旭以天台教理融会净土法门,都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净土法门。
学习净土法门,对一般的信众来说,或者一般没有接触佛教的人,还是要有一定的善根的,因为他猛的一听、不容易相信,就是西方极乐好像不可琢磨,虚无飘渺。 再加上我们受的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20
居士:修净土的居士,在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认识与实践上,应持什么看法、做法,请指示!法师:修净土的居士,首先,要建立一个与净土念佛法门相应的心态与知见,净土法门是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20
原文 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觅安下处,却出干事,抵暮昏黑,则有投宿之地。先觅安下处者,修净土之谓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来之谓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莲华中,不落恶趣之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7
修净土的重点在修孝道吗?居士:我是一名修净土的佛子,可是弟子觉得修净土着重在孝道,净业三福也教给我们修行的规范,是否对呢?更深入一点讲,《地藏菩萨本愿经》是讲孝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6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土法门法师《金刚般若研习报告》这几天报纸上你们看到有很多贪污的,非法得到许许多多钱财的,这都犯法。有人来问我,他们得到的这些钱,将来在因果上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9
净土释疑新论(一)净土释疑新论(二)净土释疑新论(三)净土释疑新论(四)净土释疑新论(五)净土释疑新论(一)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彻悟禅师,尝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净土一门,信尤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8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空老法师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不但世间,出世间统统离不开因果定律。世间为什么乱?世间为什么这么苦?如果诸位很冷静的去观察,一定可以找到它真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8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空老法师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编号:03-05-01这次我从新加坡回来,新加坡有个同修告诉我,他是个做生意的人,他说现在生意很难做,伙计不听话。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8
这里被称为“人间净土”是一座雄伟的古老佛刹,可容纳1000僧人楚布寺位于西藏拉萨以西60公里堆龙德庆县西北楚布河上游,海拔4300米,距西藏拉萨市西郊约七十公里外,是噶玛
悟性时光时间:2025-02-06
邪YIN思想导致我破钱伤神抱着邪淫的思想怎能招来好运? 我是在校的研究生,今天跟微信网友见面,我承认被她网上的美色诱惑了,我也想着见面以后熟了能行淫。唉,谁知看到以
戒邪淫故事时间:2025-02-05
你想想看,银河对齐这个事情,科学家知道,束手无策,佛法知道有办法改变它,为什么?整个宇宙是我们自己心现识变的,我要想改正它一点毛病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吗?我能创造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5
什么是真念佛?在家自修。世间第一道场现在社会变化跟从前不一样了,变化之大、变化的快速没有人能想像得到,在这个时候找一个同参道友都不容易。所以我们修行自己一定要发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所以宇宙出现不是爆炸,大爆炸讲不通。佛讲的是一念不觉,就是这个波动现象出现了,一出现的时候,整个宇宙同时现前,叫一时顿现,没有时间间隔的。照弥勒菩萨讲,这速度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发菩提心重要,菩提心,真诚心是菩提心的体,真诚心就是真心,就是自性,就是法性,就是诸法实相,就是常寂光。它起作用,对自己自受用,就是我们经题上所说的「清净平等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西方极乐世界绝对不是释迦牟尼佛的理想国,它是事实。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介绍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也许有人要问:十方世界无量无边,像阿弥陀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学佛,无论出家在家,最重要的是修清净心。你要是懂得修清净心,一切时、一切处,不迷惑、不染污,远离邪知邪见,你就幸福,你就快乐。幸福和快乐,不是说你财富多、地位高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我们看到老化,加速度的老化是在什么时候?退休。因为没有退休的时候,他有工作,每天忙着工作,上下班很辛苦,他忘记了,没有想到他老。这一退休,没工作干了,他想到老了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世间第一等的福报是什么?修行!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这是真正的福报!有机缘天天听经、念佛,是天下最有福报的人!真正修道人,生活朴实节俭、随缘自在,诸佛护念,所以要知道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1 人生苦短,人生太苦了,人生太短暂了,愈是年岁大愈容易体会。尤其是现在这个社会,整个社会反常。反常就是违背了自性,这是从咱们佛家来说;如果从世法来说,违背了伦常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往生论》里头讲到「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是说这一桩事情。我们讲安住,实在讲也是安住在「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一句里头最重要的是「无为」,如果你有为,法身就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1我们今天学佛,我们念佛,为什么念佛?为清净心念佛。清净心现前,清净心就生智慧,然后你念佛,这个佛号才得力、才有力量。2我们的心为什么不清净?杂念太多。杂念,不管是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禅定是清净心,六根面对外面六尘境界,「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叫禅定,这是真正修禅定。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会被外头境界勾引、还会起心动念,完了!真正的功夫、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1 学佛一定是越学越欢喜,所谓法喜充满、破迷开悟、离苦得乐!2 迷惑、烦恼、妄想一天比一天少,不容易做到;至少是一年比一年少,这总是一定要做到的。功夫再好一点,一个月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后面这一句很重要,明白之后就不至於发生误会,没有得一心以为得一心。得一心是什么样子,至少要了解一些。「七日不乱后,更无趋惑造业之事」,这才叫真正得一心。打佛七,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1 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什么?是修心地清净。大家要牢牢记住六祖大师的教训,“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我们要常常看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过失。看到自己的过失自己会改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缘是什么?外缘。你要想修清净心,你必须要离开外缘。这个外缘是常常在诱惑你,常常在扰乱你,你要把这些诱惑、干扰把它离开。所以古时候佛门的道场都建立在深山,为什么建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摘自净土法门《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203集 2015年6月24日 我们修净土,真正能得受用是清净心现前,得小受用;平等心现前得大受用。清净心现前,生凡圣同居土;平等心现前生方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无论用什么法门,法门无量,修行方向目标是一个,就是清净平等觉。终极的目标就是见阿弥陀佛,生极乐世界。「及彼国土」,经念熟了,想经中的境界,就是想念极乐世界。「盖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示容玉居士古德有言: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佛者觉也,乃吾人本然天真之觉性,尤见性之第一妙门也。原夫此性,先天地而不为老,后天地而不为终,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智慧、德能、相好,无量大法都从自性流出来,只要见性全都现前,那就成佛作祖了,不需要多学,放下就是。在哪里放下?眼在色尘放下,耳在声尘放下,让六根对六尘的时候不起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我们供佛,供养佛,什么是真供养?要用心去供养,这是真的。要用心去修行,真修。凡是有生有灭都是假的,不生不灭是真的。佛用水做比喻,我们看海水、江水、湖水,有染污、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我们身有病痛,这是讲内忍,有内忍,功夫不错,但是如何把这些病痛化解这更重要。病痛的化解就是从念头,错误的念头、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要放下,要把它修正过来,心裡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你看菩提心,我在三十年前在美国的时候讲的,我讲大家好懂。古人解释不好懂,我说的好懂,我说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真诚是体,下面这四个:清净、平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清是清净,听到不生染浊心,浊染心,看到也不生染浊心,这个很重要。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起正念,不生邪念,这一点非常重要。“扬者宣扬,由能宣扬实相法故”。这个音声讲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归纳上面这些外道的观念就是三大主要思想,与佛陀的思想再作一番比较。“﹝三大主义及佛陀的思想﹞印度当时的思想界,可归纳为三大思想,即:修定主义、苦行主义、快乐主义。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8
「深信因果」。我早年刚刚念《观无量寿佛经》时,念到这一句就起了疑惑:三福第三条是菩萨修的,菩萨还不相信因果吗?后来念《华严经》念到「十地品」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5
净土法门是易行道,用难行道来解释,那是不合理的。往生极乐世界,善导大师的解释,都以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为标准。传承不同,解释不同,得到的效果也不同。我们之所以学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4
人要相信命运!你命裡有多少财富,有多高的地位,一定的,否则的话你享受不了。人要懂得因果,就会规规矩矩做人,一生快快乐乐、圆圆满满。果报,最好是老年时候享,年轻时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1
现代这个社会,由于我们为科学所迷了。西方科学文明四百年,两百年前传到中国。日本人接受西方的科技文明,比我们早,他四百年。中国西方科技文明从日本传来的,二百年。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0
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依报的环境非常不好,这大家都知道的,佛在经上讲,这个世界「五浊恶世」。我们在四十年前、五十年,我学佛四十九年,讲经讲了四十一年,我初学佛的时候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7
惟贤法师答:不矛盾。佛教讲五明,五明里面就有科学。《瑜伽师地论》讲:菩萨当于五明中求。五明中的内明是佛学,其它医方明、工巧明、声明、因明,都是世间上的,不过,要以佛法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990423早餐开示) 【见和同解】 新加坡净宗学会是由李木源会长领导,他非常热心于弘法利生的事业。此道场很难得,这么多人上下一条心,没有意见,这真正是希有难逢。谚语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6
前面一段讲的四个字,我们一定要记住,自性的体是「湛寂」,自性的用是「虚灵」。佛教没有传到中国来,中国儒家、道家的圣人都懂得用「虚」,高明到了极处。你要用实就错了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6
一念时间多长?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秒钟有多少个念头?有一千二百八十兆的念头。所以我们能肯定这一生当中,一念清净的时候决定有。但是第二念就迷惑。一念清净还来不及感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6
由此可知,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应当全心全力依靠净宗经论的教诲,认真努力的学习,求生净土,这才是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净土怎样能够有把握的取得?你要记住「心净则佛土净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5
一切诸佛如来,为什么没有像阿弥陀佛这样做呢?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十方诸佛刹土是佛与众生共业所现的,所以这个业非常复杂,有佛菩萨的净业,有众生的善业、恶业、无记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净土仪规里面,朝暮课诵、佛七仪规里面常讲,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一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真诚心,真诚心里头有一个念头就不真,就不是菩提心,心就不诚了。所以曾国藩,这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得为叁界雄』,「雄」是对佛的尊称,就是大英雄。英雄两个字怎么解释?一般普通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这个人叫英雄。世间什么事情人做不到?了生死出轮迴的事情,没有人能做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现在的教育只教人做事,没有教人做人,现在的人会做事不会做人。不会做人,事做得再好,纵然享受,心不安,提心吊胆,怕出祸乱,不安、不稳,死了之后叁途受果报。人不知道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经上讲的,一弹指有多少个念头?一个念头是一个画面,宇宙怎么来的?这个画面从哪来的?念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才是事实真相。理解事实真相是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