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空海(惟传)法师:四念处修行法要(福建闽南佛学院)

更多文章 2020-09-24

四念处修行法要

时间:2003年10月14日

地点:福建闽南佛学院

主讲:空海(惟传)法师

闽南佛学院教务长

引言:

日前邀请空海法师莅临,为我们闽南佛学院举办一场题目“修行次第简介”讲座,获致热烈回响,尤其是法师讲述到有关「四念处」修行的这一部份,要我们先从自己的身心,还有自己的感受,与对法界的观察做起,从自身出发去观察我们整个身心的活动状态,然后培养我们的正知正念。其实,我们身为人,经常是妄思、妄念,而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但是如果能够具足时时提醒我们的这种正知,明白当下我的动作、明白你的心态、明白你的觉受,包括你跟外面接触的状态如何,我们都应该清醒明觉。而所谓的「明觉」其实就是正知,也是修行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我们能从此处着手,就能够开发出正知,然后再从正知一直往上提升,此是学佛修行一个最起码的基础。

如果我们连这点基础都无法建立起,则妄谈如何契入空性、如何达到有觉无知、超越能所,则有若「缘木求鱼」,甚期契入空性的境界就更不用谈了。兹因空海法师是透过亲证的实修过程,而认为修行以「四念处」而行,并依循【阿含经】为本。法师与【阿含经】具足深厚的因缘,当然我们每一个修行佛法者,所依循方法的因缘各有不相同,却是可以互相切磋探讨,日前那场讲座学员所提出的问题相当多,约有五、六十个问题之多,但因时间有限,就只回答了几个问题而已,我认为既然大家有很多的问题,学院内部就召开一个座谈会,如此可以藉此培养一个气氛,学员若有不同的看法,或对法师所讲的有不清楚、甚或有质疑之处,都可以提出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我觉得这种充分交流讨论的气氛应该要多多培养。

在知见上的坚持方面,我曾对北京几个中国佛学院的几派想法上提出一些质疑,造成很多人对我的极其不满,觉得我是跟他们过不去,专挑他们的刺〈吹毛求疵〉,包括向前法师也对我很不满,我就告诉他们说:以佛法而言,是宁可破戒如须弥山,但不能够破见如芥子,因为「见」是非常重要的。在佛教来说,推倡「见、修、行、果」,「见」本身就是放在第一位,不管你的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一举一动中都是受到「见」的引导,因为你抱持着什么样的观点,你就会有什么样的态度,也就有什么样的行为。

其实,针对这一点,在我们汉地这边是都忽略掉了,造成我们很多东西学起来的,都是含糊、不清楚的,没有得到一种辨析,即无法辨析清楚。因此,你若在「见」上是不清楚的话,修行就不可能修得上去,这一点是太重要了,我们都应该大力宣扬、提倡,尤其更是不能让步。当时,因为有几百个人在场,其实我也是在期待着会不会有人能提出问题,但是却没有人提出。本来身为一位教赞及评委职务,在态度上是不应该如此激烈,但那次的激烈是一点也不过分,藉此次的批判、争论,可以澄清了很多问题,以免造成很多人因此中毒。中了毒之后,要再排毒就太难了,这种病毒是起码比SARS还厉害,因为会影响到以后的修行。

诚如【永嘉禅师证道歌】里面所提及的,不是老僧增是非,而是恐怕「修行人落断常坑」。在修行理念上有了质疑,就必须探究求证;该坚持的,一定要有所坚持,而培养阳刚气势。在知见上也要有所确立及建立,如果你放弃了这一点,修行是没法修的,因此我们今天邀请空海法师来与我们做一个交流,同时也请法师就「四念处」这一部分,为我们再深入的讲解,尤其是「观法」方面,如何观「四圣谛」、「三法印」?空海法师所讲述的「四圣谛」,我在听闻之后,觉得是相当正统,也能契合我们的基础,我们不能因为学了大乘佛法,就觉得那是基础而否定之,我们必须要具有这些当做基础,才可以一步一步的走上来,我们包含了它,但是同时没有它,你也爬不起来。

我今天所讲的,就像一个宝塔,你光有塔肩、不要塔基,这样是不行的。整个塔基支撑着塔肩的,要是没有塔基,要嘛悬着,要嘛掉下来,变成不伦不类的。还有,我们要虚心的学习,今天主要是针对研究生,因为研究生是学习阶段,在研究、做学问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问题;同时我们部分法师,也是一起参加我们的讨论,非常欢迎!

空海法师非常的辛苦,这两个月来每天都跟大家讲课,真的是为法忘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这种精神。法师近来老是提倡发菩提心,而且非常在鼓动、在呐喊,但是我们不要光是呐喊,不要喊了几次,心力就喊完了,而菩提心的关键要在行,行得起来这才是最关键的,但是要如何从哪里入手或者做起来,这是我们都应该去思维的方向,不然我们就经常会被别人骂了,说我们学了大乘,行的是连小乘都不如,随时经常都会给别人骂,我们都应该做一个反省。

我们现在就请空海法师,给我们对「四念处」做深入的开示,而我们再针对他的开示,或那天听了有问题,我们再提问或交流。

*空海法师开示:

在今年二月下旬,第一次与我们教务长交谈时,就觉得他是满敢谈的,满有自己的看法见解,觉得他有那一种道风、道骨,希望能够说对的、就说对,不对的、就说不对,不会和稀泥,就是有具备那种求真求证的精神,这是很好!这一次有因缘来到闽南佛学院,跟大家做一番互动之后,由于那天晚上大家所提出来的问题也满多的,因为时间的关系只做部分的回答。今天再有因缘跟各位法师,以及研究生们互动,我想是可以再深入更具体的讨论,你们有问题可以提出来。

像【永嘉大师证道歌】里面就有提到「圆顿教。没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所以,刚才教务长有跟大家提过,我们修行真的不要和稀泥,修行是真的要求真求证,不是马马虎虎,这样什么是究竟法、方便法,大家不知道、不清楚,那修行也是这样没办法分辨出来。在中国的禅宗里面,永嘉大师的【证道歌】,一方面他的歌词是非常美,这要有相当的文学基础,包括都要有唐诗、宋词的这些基础。再来,最重要的是他里面所说的都是实修实证,是属于证量方面的,里面可以说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句是抽象的,都没有空洞的,里面讲的都是实相、实际的。

问题是,你怎么样才能够来到「绝学无为闲道人」?怎么样才能够来到「动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像我以前在读这些的时候,都觉得非常好,很向往大禅师那种洒脱自在的禅风,问题是我们怎么样才能做到?所以,后来就不断的去找寻,我怎么样才能够来到他们所体会的这种境界?就方法方面是非常重要。一般人很容易就把【四部阿含】或是「四念处」,认为说「这是很基础的,这是小乘的」事实上,那样的界定是不正确的。如果你没有那些基础,没有那些逐步「有为法」上来,你要体悟到【永嘉大师证道歌】里面所体会的境界,几乎几乎是微乎其微啦!所以,包括永嘉大师他这一样有讲,他以前也是一样下过很多很多的工夫。

「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如果以前有闽南佛学院研究所,他也会补上一句话-「我在闽南佛学院研究所研读过、深造过」。以前也是一样,经历过「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却被如来苦诃责。数他珍宝有何益」这里都是他过来人的那种心路历程。我们再看「从来蹭蹬觉虚行。多年枉作风尘客」「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壅塞。有人问我解何宗。报道摩诃般若力。或是或非人不识。逆行顺行天莫测」。但是,记住这几句话,「吾早曾经多劫修,不是等闲相诳惑」。

像他那种证量,也都是经过实修实证,下过很多的工夫,才能够上来啊!如果你没有基础、功夫不够,真的只是流于空谈。禅宗到了后来,渐渐的变质,变质到成为口头禅,或是有的成为诳禅,都是疏忽了那个基础,疏忽了很多这些扎扎实实的功夫。因为禅宗所讲的境界,可以说是来到那种飞天钻地的境界,问题是,如果你是走路都还不会走,没办法一步一脚印的走,你在谈那些飞天钻地的境界,都是在「数他人珍宝」啊!所以,不要一刀两断,把南传的或北传的就截然划分,认为说南传的是小乘的,我们北传的才是大乘的,这样的划分很不好。

我以前也曾经经历过这样的过程,但是我到后来才发现:这两者要做完整的结合。真的要做完整的结合,才能够真正把佛法的精神、佛法的特色发挥出来,而且佛法才能够完整的结合。北传一样有北传的优点,也有北传的缺点;南传一样有南传的优点,但一样有南传的缺点。这两方面,我空海经历过廿几年的摸索之后,到后来发现两方面的优点要把它们综合起来。但是,所谓的综合,不是透过头脑的思辩思维,而是因为我很重视实修,因此是透过修行证悟方面,发现原来这两方面,他们到最后是要来到溶合的。

先讲说我们北传的优点在于:在般若系统方面,境界方面讲得都非常高、非常好,正是佛教里面那种精华、精髓,不可言说的那一部份,正是把它阐扬出来、叙述出来,像龙树的大智度论,都是在阐扬【阿含经】里面很深的地方,都在阐扬【阿含】的深义啊!真正早期大乘的经典,都是在阐扬【阿含】里面的深义。因为原始佛法里面,是经过靠大家背诵,于是都尽量越精简越好,而真正很重要的地方,事实上佛陀讲到很重要的地方,都是三言两语、几句话啊!再加上大家的浓缩背诵,就变成都很精简。

一方面很精简就不容易理解,一方面这些都是来自于佛陀实修实证的功夫,如果你没有透过实修实证,就算你会记录、会背诵,那个精华、精髓方面,你还是没办法留传下来。所以,虽然【阿含】有那样的纪录,把佛陀的一些言行录下来,但是里面很多的精华、精髓,你是可以看到文字记载,但是就象是你把玉兰花的种种特征、特性都写下来,但是经典里面就是没办法把真正玉兰花的香味留在里面,这就是「捻花微笑」的深义,就是禅宗所讲的「不立文字」的深义。真正佛法的精髓,没办法留在语言文字堆里面,那是要来到实相、来到实证。所以,后来我发现北传所讲的,尤其是般若系统方面的,正是要把佛法里面很深的这一部份阐扬出来,就像【心经】、【金刚经】、【大般若经】这方面的。

包括禅宗所讲的,都是直接要契入那个核心。问题是,北传所讲的这些次第方面,就比较欠缺详细的一个步骤。南传原始佛法里面,因为佛陀以前带领大家,都是有次第、有次第的上来,当然面对一些老修行,你的根基已经很好了,就像说包括舍利佛、目腱莲他们,已经是用生命在修行了,像这样基础相当好了,佛陀只要跟他们讲很重要的,就像六祖惠能,他有相当好的根性,当五祖一跟他讲一些重点核心之后,他们很快就开悟。但是,自古以来,能够具有这样的智慧、具有这样德行的人,不多啦!真的不多。包括永嘉大师他都承认,他自己也是一样,都是用功夫这样累世修来的,都是实实在在这样修过来的,绝没有投机取巧的。

所以,南传所流传下来的次第步骤就很清楚、很明显。后来当我在这两方面深入去探讨,然后结合南传的这种实修,一步一脚印的这样上来,到后来慢慢的再体悟到北传所讲的这些,真的作完整的结合。今天在此也希望大家放下宗教、宗派的那种框框范畴,我们大家在研究所研读,就是要有这种研究、求真求证的精神。像我以前在学院里面就是这样,因为在我还没有进入学院以前,就已经有很多的疑惑、很多的困惑,为什么我所了解的佛法跟当今佛教界所展现出来,让我看到的,竟然有那么大的落差?

这是在1981、1982年左右,等于说是在22年前,那时候就发现为什么我所了解的佛法,跟今天佛教佛法所所展现出来的,会有这么大的落差?内心除了对制度方面怀疑,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再来,包括对教理方面,这里面一定有很大的问题。如果没有很大的问题、没有很大的流变,不会有这么大的落差的。所以,很好奇!然后到学院之后,不断的去研讨、不断的去研究,不断的去找寻很多的问题,这时候慢慢的揭开很多很多的问题。因此,我学佛修行是这样,就象是一条长江下游,因为我们在台湾所接触的,都是我们这边大陆所流传过去的,我在经典论点里面,包括现行的制度里面,一样会有很多的疑惑,所以我那时候就有那种求真的精神。

我是觉得说,今天就好像我们在长江下游,我觉得这些水质,不是最初佛陀所讲的那些水质,不是最初的那些法味,因此我就去探讨:为什么今天长江下游的水质,会变得这样的受污染?慢慢地往中游、一直往上去探讨,来到中游的时候,发现中游的水质,已经要比下游的水质要纯净多了,然后觉得这样还不够,继续的往上探讨、往上去探讨,想要追本溯源。我要到佛法的源流、原始源头,就是有这样不断的求真精神,从佛教的历史上面,从中国佛教史…。

我们以前最初研读的是「中国佛教史」,但是我发现这样不对、还不够,不是说不重要, 而是要继续再往上,印度佛教史到底是怎么样?然后再深入去研究印度佛教时,很多的疑问当然破除。但是,发现为什么印度的佛教、早期原始的佛教,跟中国的佛教会有这些的落差呢?然后再继续去探讨,后来再追溯到西域佛教。关于西域佛教,很多人、包括在台湾,很多人都疏忽了这个环节,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转圜,一个转变的过程。所以,后来也继续再追溯到西域佛教,从中国佛教史、西域佛教史、印度佛教史这些,去了解整个的理路脉络,包括制度上面,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变革?然后在教理方面,台湾的印顺长老有两本书,一本是「印度之佛教」,另外一本是「印度佛教思想史」,有因缘可以拿到的话,这两本大家一定要看。

「印度之佛教」是从佛教史这方面来解析;「印度佛教思想史」是从佛法的流变,怎么样从量变到质变?他都有做过满深的解析。所以,从佛教史以及思想史方面去了解之后,才发现很多的疑问就破除,知道什么才是佛法的核心?什么是究竟法?什么才是真正我们所要掌握到的根本核心?后来我就一直深入到【四部阿含】原始佛法上面,当然经过这一番的闻思之后,最重要的是我们怎么样来到实修实证?如果我们没有透过实修实证,我还是一样啊!看得到、吃不到,肚子还是一样饥饿啊!如果你画饼充饥,真正的饥饿还是没办法解决。所以,后来就继续再把闻思与实修实证方面做结合,当然这个过程又经历过十几年。

现在就跟大家介绍「四念处方面的修行法要」。以前我都会仔细去思考,为什么六祖惠能听到一句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生起很大的那种震撼?他就要去求法、找法,他为什么从这句话就能够有所很深的体悟?【金刚经】里又特别强调,你要来到「无所住而生其心」。包括以前在1985年,那时候常接近北投农禅寺,他们门口也写一句话要「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些话对我来讲是有很大的吸引力,问题是我怎么样去做到?我怎么样才能够真正做到这么样的一个境界?我不希望这只是形成一个口头禅,包括【心经】所讲的,你要来到「没有苦集灭道」的境界,你要来到体悟到「五蕴皆空」,你要来到「远离颠倒梦想」,当我在颂读【金刚经】时,我是觉得这样的境界是很好,问题是我怎么样才能够做到?什摩时候才能够做到?

所以,当我接触到大乘佛法所普遍流传的这些经典之后,一方面赞叹,一方面不断的在找寻方法。现在就跟大家介绍:为什么「四念处」的修法非常重要?在「念处经」里面,这在【四部阿含】里面是有,我们这一本书里面,把它集中在第廿四章-修四念处。在北传最具代表的【杂阿含】,当然也有好几经,但是【杂阿含】所讲的,比较没有那么详细,【中阿含】九十八经讲的就很详细,【中阿含】的九十八经是「念处经」,在大正藏或佛光版的都有。如果你有「阿含解脱道次第」这本书,是一百九十六页,「念处经」就是南传的「大念处经」,这里佛陀就很清楚的讲出来。

一、「身念住」的开发

「有一道净众生,度忧畏,灭苦恼,断啼哭,得正法,谓四念处」就是有一个解脱道,它能够「度忧畏」,所有的忧悲苦恼、所有的畏惧、所有的苦恼这些,包括你所有哀伤、不安,「断啼哭」都可以帮助你。这一条解脱道,他可以协助你来到大安心、大自在,让你能够走在正确的解脱道上,得到正法;而这条道路就是「四念处」。佛陀再继续补充「若有过去诸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悉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若有未来诸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悉断五盖」「我今现在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我亦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

如果大家从佛教史上面去了解,就会知道事实上【四部阿含】,在所有经典最早出来的是【杂阿含】,再来是【中阿含】,再来是【长阿含】,再来是【增一阿含】。在【四部阿含】全部编集出来之后,这是在第二次结集,后来慢慢的再经过一些时空的演变、流变,其他的经典再陆陆续续的出来。所以,大家要了解一点,如果没有【四部阿含】,就没有所谓的大乘经典,就像说没有父母亲,就没有你的存在,就这样。因此,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说【四部阿含】是属于小乘的,绝对不是这样。我们要重新来认识它,历史的实相是这样,我们不要道听涂说,别人怎么说、我们就怎么信,而是历史的事实、实相是这样,我们要让它澄清出来,呈现出历史的原貌,这是中外佛教学者、历史学者他们,都有去考证这些源流、演变,如果你不相信,你要下工夫,也可以下工夫去探讨,去追本溯源,看是不是真的这样。

我只能够跟大家讲说:我所探讨、体悟过来的,就只是这样,我直接跟大家讲这历史的事实,没有【四部阿含】,就没有所谓的大乘经典,就好像没有你的父母亲,就没有你的存在,就这样!不能以你的存在、你的辉煌成就,而否定父母亲。在最早期的【中阿含】里面,佛陀就很清楚的跟我们讲,过去的如来、过去那些解脱者,他们所走的解脱之路,是透过「四念处」、「修七觉支」,然后才能够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佛陀也预判未来真正走在正确解脱道的那些解脱者,那些大彻大悟的人,他们也一样会经历过这条「四念处」、「修七觉支」的。

而且佛陀本身也讲:「我今现在如来」,我释迦牟尼佛也是一样,也是「断五盖、心秽、慧羸」,而且「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才能够得到「无上正尽之觉」,这都是佛陀一方面以身作则,而且他本身也预言,不管未来什么再高的成就者,如果你是走在究竟解脱之路上面,你一定是会经历过四念处、七觉支的。

至于「四念处」要怎么样修?第一段就是跟我们讲说,像前面这些都是告诉我们「四念处」的这些修行,「行则知行,住则知住,坐则知坐,卧则知卧,眠则知眠,寤则知寤,眠寤则知眠寤。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正知出入」注意!这都是要用功的地方。「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仰,仪容庠序,善者僧迦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

以上的这几行,是修行「四念处」非常重要的关键,也是你要觉醒过来很重要的一个基础,如果你这个基础没有打起来,你要来到无心、无境,你怎么无啊?你只是嘴巴在说无啊!因为你内心里面,还是处在无明里面。你在无明的情况,是看不到你内心里面在起贪、起瞋、起我慢。所以,这一段就是在告诉我们「身念处」修行的要领,怎么样掌握这个要领呢?

「行则知行」,大家从现在开始,你的行、住、坐、卧,当下的比较明显动作,你就要保持清楚觉察。在走路的时候清楚的知道,你在走路的这些情况、状态,可慢、可快,慢的时候一样清楚觉察,快的时候一样要清楚觉察我现在正在快,每一个脚步要觉察到。再来,你各种动作呢?如果走路不是很明显,包括说各位是当老师,当你在上课,这时候你没有明显的走路,你有可能要写或是要讲,如果是写的时候,一样你清楚的知道我正在写的是什么。如果你在讲的时候,一样清楚的知道我正在讲的是什么,这个都是身行、口行,这个都要正知、正念啊!

「住」就是你站立、静止、停在那里,不动的时候你也一样要保持清楚觉察。坐,包括你现在的坐姿,或是说你在打坐的时候,你也都清楚的觉知到你当下的状态,行、住、坐、卧,包括睡觉,也都是要清楚觉察。你要上床、要睡觉的整个过程,动作都要保持明觉。你不要认为说「这个太麻烦了啦!这个太慢了啦!」太慢?我要告诉各位:这是最快的,这是个很重要的基础,是让我们醒过来。我们的心虽然是无形,但是这个心却是跑东跑西,平常很少跟这个身体结合。

记得!我们的身体都是活在当下,我们的色身都活在当下,但是我们的心呢?却都跑到过去、跑到未来。今天「身念处」的修行,就是让你这一匹心猿意马跟你的身对焦,让你的身心合一,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要领,你的身体也是一个修行的工具,它也是一个舟楫,一个船、一个舟楫,它可以渡你过河,而且它本身就是一个修行的工具。如果说还有其他什么的法器,其他很多的坛城、法器、道场那些,现在假设你认为说我们紫竹林的大殿,才是你专修的道场,其他地方不是,变成你要进到大殿里面,你才觉得有色身,才觉得有禅修的效果,当你出来了之后,你就觉得没有。

但是,这个大殿你带不走,因此当你出了大殿之后,你就认为已经离开了那个地方。现在假设大殿是一个净土,当你出了大殿之后,你就觉得其他地方不是净土,你的心就会有苦、有不安。很多的基督教徒、天主教徒就是这样,进到大礼堂、大教堂,才认为是到大殿;出了那里之后,就觉得不是。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真正最神圣的大殿,第一个最神圣的大殿就是你的色身,你的色身就是第一个最神圣的大殿。如果你的心能够安住在你的这个色身上面,你到哪里都是处在很庄严的大殿里面,你到处都可以用功。

这是初步,因为初步这个最能够掌握。再来,第二个真正无形的大殿,是整个法界。但是你要来到整个法界,我走到哪里都是庄严的法堂,都是庄严的大殿,这个必须要具足前面的这些工夫、基础。那些大禅师,为什么能够来到洒脱自在?因为整个山河大地、整个法界大自然都是他们的大殿,都是很庄严的地方啊!所以,前面这些「身念处」的基础,你要逐步从这里开始,把你的心安住在此神圣的大殿里面,我们是来到珍惜而不抓取。

记得!对我们这个色身呢?我们感恩、珍惜,因为它们是协助我们渡向彼岸的一个很重要的舟楫,但是我们不抓取它,如果你珍惜、善用它,它就像一匹马,帮助我们、协助我们迈向彼岸。所以,「身念住」的开发,因为身体是活在当下,当你身、心结合,活在当下的时候,把你这个攀缘的心、心猿意马,系缚在这个身体上面之时,慢慢的,你那个不良的习性就会渐渐改变,渐渐变成良好的习性。一颗心猿意马跑东跑西,我们称为是「不良的习性」。当你这不良的习性,慢慢的把它安住在这个身体上之后,它就会转变成「良好的习性」,这是很重要醒过来的第一步。

如果你没有安住在这个很重要的基地,我们讲说航空母舰,那些飞机必须要有一个基地,人类要发展外太空,一样都需要有一个基地。你要来到以整个法界、整个宇宙为舞台,你也要有一个基地。佛陀就告诉我们:要自依止、莫异依止。「自依止」就是来到以你这个身心为基地,这是你最重要的基地,不要把你的所依去系缚在一个大师身上。当然在学习的过程,我们是要向大师学习,但是不要把你的所依,系缚在一个大师身上,不要把你的所依系缚在外境,那就叫做「心外求法」,这样知道吗?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

如果你的所依,你的心是系缚在外境,这个就叫做「向心外去求」,这样就没有来到「自依止」,包括大殿也是一样,最神圣的大殿就是你自己,你的色身、你的身心结合,这是一个最完整、最神圣的大殿。所以,把你的身心作结合之后,然后当下你的身体在做什么样的动作,你都清楚的觉察。当你有清楚觉察的时候,你的心就会渐渐从粗糙、烦躁不安的境界,慢慢就会安止在当下,心就会慢慢的安静下来。从一匹心猿意马,到处奔跑的野马,它会慢慢的乖巧下来、温驯下来。

「身念住」方面就是你的心渐渐的静下来之后,才能够从无明的心,慢慢转为渐渐觉醒过来的一个过程。

二、「受念住」的开发

当第一步做到的时候,你才能够觉察到第二步「受念住」。我身体的苦受、乐受,我内心隐隐约约的不安,隐隐约约的苦,那种静不下来,那种微细的恐惧…,你才能够真的看到。学佛,如果你的心静不下来,是看不到我们深层潜意识的那种不安。一般众生遇到这种深层潜意识不安的时候,他又怎么样呢?又会找其他的各种理由来让自己忙碌;心静不下来,但是他会找其他各种的理由,来让自己忙碌,因为继续忙碌下去的时候会掩饰,等于说你内心里面有痛苦,你继续吃一些兴奋剂、吃一些麻醉剂,让你掩饰掉你内心的痛。

所以,不是说行菩萨道不好,如果你的心静不下来,然后在一直在忙碌,行善、菩萨道方面,很多你要静下来去看,是不是自己停不下来、静不下来?因此,如果我们能够静下来去观察,很多人他是透过忙碌;当自己有空闲的时候,就找一些事情来让自己忙碌、攀更多的缘,表面上我好像忙得团团转,我很重要、我很忙,但是却不知道,很多都是因为静不下来,然后去攀一些事情,让自己忘掉内心的痛苦,忘掉内心的不安,然后因为不知心归何处,不知道究竟皈依处在哪里,不知道来到「自依止」。

那个心,一方面向外攀缘的时候,他就是要去抓个所依,抓个心外的境,让他能够有所安心、有所系缚、有所依靠。但是,就算心向外,一样没办法安下来的,没多久!那个麻醉药还是会消失,兴奋剂还是会消失,你的苦、不安还是会存在。所以,关于「受念住」,大家要慢慢静下来、去觉察,你身体的痛苦、你心里的痛苦,都会透过这个感受来传递信号,「受念住」就是我们身心的反应,反应出来啊!它会发射出那个信号,告诉你「喔!我现在里面是有苦、有不安啊!」就象是说小孩子、婴儿,在他还不会讲话的时候,他会透过哭啊!这个哭就是小孩子的语言。

当父母听到小孩子在哭的时候,就知道有什么不舒服,不是肚子饿,不然就是尿布湿了,他不舒服了。所以,这个「受念住」,你要去看到、要去觉察到,你身体当下里面有什么样的状态,是苦受?是乐受?是不苦不乐受?要清楚的觉察。你是在喜?还是在乐?你内心里面是在烦躁不安?你内心里面是有所恐惧?你都要去觉察到,因为它都会有信号在告诉你的,它都会发出信号的。

三、「心念住」的开发

因为你前面这两个步骤有做到之后,才能够来到第三个步骤-「心念住」的开发。这就是禅宗所讲的「明心」阶段,现代的心理学也是要帮助大家去了解这个心,这个心是无形、无色、没有形状,但是他却能够起作用。那个心虽然是无形,但是一般众生的心却是很僵化、很僵硬,如果你的观念很固执、很执着,就是你的心很僵化的展现。佛教所要来到的不老、不病、不死,讲的是你这个心,不是色身啦!佛陀的色身一样会老、会病、会死,但是修行人所追求的是要来到这个心,他是不老、不病、不死,他不会成为境界的奴隶。

什么叫心不老、不病、不死呢?有的人虽然很年轻,年纪才廿、卅岁,但是当他落入宗教宗派的框框里面时,或是落入很艰深的信仰、迷信层面时,他的很多观念未必正确,但是你要让他改变观念,或是要让他接受他们宗教不同的一些理念,他就很排斥、没办法接受,因为那种很强的宗教宗派框框把他框住,只要跟他们宗教宗派不同的那些理念,他就认为你是错的、认为你是不对的。一个人虽然是在廿、卅岁的情况,但是你的心是老化的,这个心是僵化的,你没有弹性、没有流通、没有柔软,叫做心的衰老、僵化。

一个人虽然是到了五、六十岁或是六、七十岁,他还是充满着好奇心,还是身心很柔软、会虚心学习,能够照见自己的不足,然后抱着一股赤子之心、虚心的学习,虽然他外表的年龄是五、六十岁,但是他的心呢?却是很年轻的、很活泼的。我们修行就是要来到不死、不病,所谓的「不病」是讲你的心不生病啦!你的心不要老化,不老、不病、不死啦!如果是落入断灭空,你的心就死掉啊!如果是落入顽空,心就死掉啊!落入那些很错误的观念知见,你的心就死掉啊!就严重的生病啊!

所以,佛法所要医治的,都是我们最深层的心啊!你要来到「明心」的阶段,才能够真正见法。如果你有透过「四念住」身受这些的慢慢薰习,你慢慢又觉察到当下的各种心态,你的心就会越来越清明,而且会越来越柔软,因为你的觉察力、觉性越来越高,明觉度越来越深。以前看不到,都是粗心大意,你现在呢?因为你现在有对焦了。

现在讲到「对焦」,我就再讲一个比喻。大家知道「活在当下」,它的效用、它的力道,就像阳光在外面普照,我们正在晒着很多的经书、很多的木材,当你在阳光下让它晒着这些书、这些木材,它们会不会燃烧?不会烧起来嘛!一些水分可以晒掉、晒干,可是这些木材、这些经书不会烧起来。但是,如果我们拿着一把放大镜,再把它放在书本上面聚焦,把阳光聚焦之后,纸张会怎么样?它就会烧起来。如果你把它照射在树叶上,没多久!那个树叶就会烧起来。

这里的比喻是要让大家体会:如果你的心是跑东跑西、很散漫、很散乱,你的心就没有力道、没有观察力,你的智慧眼、法眼不会开发出来,因为你对事情的看法是很模糊的、朦朦胧胧的,你的心没有聚焦,因此那个力道不会发挥出来。如果把你原来瞻前顾后的心,透过「四念处」的「身受」这些修行,慢慢这颗心就能够聚焦过来了,活在当下!所以,我们强调「四念处」的修行是要来第一个步骤,是要能够来到清醒明觉、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就是要让你这颗心慢慢的聚焦、慢慢聚焦,当它聚焦之后,就像你把阳光聚焦之后,那个力量就出来了,心的力量、智慧眼就会打开了,因为你清醒明觉活在当下,对事情的洞悉力、观察力就不一样,明觉的心就开发出来。如果我跟大家讲说无常法流、无常法印是遍一切处都存在,为什么那些祖师可以看到,你却看不到?因为你的心没有聚焦,智慧眼没有打开,力量没有发挥出来。所谓「溪声尽是广藏舌」,为什么那些开悟的人可以听得懂,而我却听不懂?我为什么听了很久,还是不知道什么叫做「广藏舌」?那是因为你的智慧眼没有打开。

当你透过这些身、受、心、法的开发之后,因为你的心那个觉性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明朗,你的心是观察越来越微细,你能够明察秋毫。所谓的「明察秋毫」,不是说变成小心眼,当你的心有聚焦能力之时,你是可小可大,心是可以收放自如,我可以小到放在鼻头的一点,我也可以放大到整个宇宙虚空。所以,当你慢慢透过这样的一个身、受的开发之后,「心念住」它会不断的一直提升、提升,当你的明觉度越来越高,你的心就会慢慢来到「明心」阶段。

当你来到「明心」的阶段,这时候还没有来到大彻大悟,你这只是一个开发,因为当你的心渐渐清明之后,你潜意识里面的那些心态才能够看得到,一般众生是看不到你潜意识里面那个微细的起心动念,很不容易看到啊!禅宗所讲的你要「参话头」,不是参一句话的话头,不是去参一句话啦!「参话头」的意思就是说你的「参」是要去看到,看到你要说话之前的最前头,也就是你一开始的起心动念。一般人都不能看到啊!在生气、骂人的时候,跟你最初在源头酝酿的时候,已经差得很远了。你是在骂人之后,才知道你在生气;但是在你还没有酝酿到骂人之前,你在内心深层里面已经在酝酿很多、很久了,这个距离、落差,看你什么时候可以把它补起来。

如果你没有透过这身、受、心、法的开发进去,里面你是看不到的,你还会掩饰自己啊!「我在贪、瞋、痴我都知道啊!我在骂人我都知道啊!…」你还会用很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掩饰自己。事实上,一个真正的解脱者,在贪、瞋、痴止息的时候,他是真的没有瞋心。跟你点出说你还有瞋心,然后你却还在那里掩饰自己说你骂人也知道,那就是没有惭愧心,是无明啊!我慢啊!如果你的「心念住」这些可以开发出来了,你当下潜意识里面有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幽微的心态,你当下就可以觉察到。

看到人家的好处(优点),我有没有起忌妒的心?看到人家发表一篇论文,表面上说「喔!你这篇论文不错嘛!喔!你下很多工夫,很好!」但是如果我们表里不一,你有没有看到我们内心里面,80﹪在说人家的好处,但是心里面的20﹪有起忌妒心,你有没有看到?这个忌妒心里面有含有「我慢」喔!你不服啊!所以,这是很幽微的潜伏心态,如果你的「心念住」没有开发出来,你是看不到的。所谓「心念住」的开发,包括说今天的心理学方面,都没办法来到这么深。

真正要来到「心念住」的开发,通常不只是停留在闻思,闻思也没办法真正来到深层「心念住」的开发,你的闻思只是一个基础,然后一定要有机缘来到实修实证,有机会让大家沉淀下来,让大家慢慢的把身、心作个结合,再继续沉淀、沉淀下来。就像一个原本动荡不安的水,渐渐的沉静下来;就像一个污垢的水,让它沉淀下来。当你的心慢慢沉淀下来之后,你的潜意识各种里面,有没有我慢、瞋心?心量有没有狭窄?你就可以清楚看到。所以,你内心各种造恶业的恶因方面,就自然的、逐渐的减少。

众生的惑、业、苦,就来自于你没有清楚看到你的内心,你以为你是善意的,但是事实上潜意识里面是含有恶的种子,你都不知道,这就是「无明」。真正的「无明」,就是你不了解你真正潜意识里面的那些心态。「无明」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无明」,就是你不了解、你不清楚,你潜意识里面的所做所为是含有恶因,但是你不知道。第二个「无明」,就是你没有真正活生生的看到些「三法印」。「无明」真正两个含意讲的就是这个。

所以,「明心」就是要破除真正深层的无明,最深层、最难破除的,就是「无明结」。「明心」就是让你越来越深层的下去,看到我们潜意识里面的种种结缚。当你能够深层的看到之后,你的这些结缚就会不断的破除、去除,于是你那种恶的因、恶的种子就会越来越少,善因、善种就会越来越多,而且因为当你「心念住」越开发之后,你越来越能够将心比心,慈悲心就越来越流露,你会体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当你「心念住」这样开发出来之后,你的智慧眼就打开了;当智慧眼打开,就能够来到「法念住」。

四、「法念住」的开发

所谓「法念住」,首先就是能够彻证「三法印」,真正深层里面的那些结缚要破除,一定是要来自于透过体证「三法印」。第一个就是「无常」,佛经里面处处都是在讲无常、无常,几乎每一本经典都在讲「无常」,问题是,「无常」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不是一个观念、不是一个理论,它是实相实际的存在。我们的身、心、内、外,不管你从多微细的到多大的,你都要去观察,是不是这些现象界的一切存在,都是符合「无常法印」?「无常」告诉我们:现象界一切的存在,它都是刹那生灭变异、生灭变异、生住异灭、成住坏空…,因此「无常法印」是大家要去亲证,然后你一方面见法,一方面要回来反观,我们有没有在对抗「无常法印」?我们有没有在抗拒「无常法印」?

(一)体证「无常法印」

你的真正深层的苦,是来自于:第一个就是你在抗拒「无常法印」。为什么你会抗拒「无常法印」?因为你没有彻证、没有了解「无常法印」,有的人他认为说「我知道、我知道『无常』啊!」你的知道只是头脑里面的一种知见而已,而不是心的体证。佛教讲的是要你来到深入你的心灵的体证、证悟,才算是叫做证悟到,头脑的思惟只是知见而已,知见方面没办法解决你深层心灵里面的问题;而心灵的问题,必须要来到用心灵去亲证。当你心灵里面去亲证「无常法印」,你才渐渐的不会去对抗「无常法印」,你的苦才会渐渐的消失。

(二)体证「缘起法则」

第二,你要好好的深入去深观、去体悟,什么叫做「缘起法」?缘生、缘灭,现象界的一切存在,现象界的形成,它都是来自于缘起、缘生,佛陀提出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则,大家要去亲证,亲证这些「缘起法」。当你能够亲证「缘起法」,才会体会到佛教所讲的,为什么佛教是「无神论」的?大家有没有听过这句话?佛教是「无神论」的,有听过吗?真正佛法讲的是「无神论」,但是所谓的「无神论」,不是一般人的认为说「这样就是否定那些佛菩萨的存在」,佛教所讲的佛菩萨他们是觉悟者,他们是智慧很高的人。

佛教所谓的「无神」,所要否定的那些神,是说:因为佛陀用他的智慧去观察宇宙人生的实相,他发现没有一个背后的大力神在主宰、在创造、在掌控。有的宗教他们会认为说背后有一个大力神在主宰、在掌控、在操控,但是佛陀深观这些之后,他发现:没有!当然空海也是一样不断的去求真求证,发现佛陀所讲的是真的,而能够证明「无神论」的,最重要的法则就是「缘起缘生法则」,现象界的存在、现象界的演变,它是因缘具足而产生,缘生缘灭啊!在我们整个上课的次第里面,包括那些我们都有提到,整个现象界这是怎么形成,也以一些幻灯片来让大家看、让大家了解,什么叫做「缘起性空」。

所谓「缘起性空」,事实上就是在告诉众生:什么叫做真正的「无神论」?当你真正能够体会到这些,你的生命、你的命运才能够跳脱原罪啊!才能够超越那些原罪啊!你才能够来到解脱的境界啊!「无神」并不是说「那这样一个人体悟无神之后,他就会来到狂傲自大,认为他就是最伟大…」绝对不是的!如果你真正能够体悟无常、缘起,本身你的「我慢」就会大大的降服、大大的消失啊!就不会落入所谓「我慢」的长养,不会有这些的。

所以,「缘起法则」一方面在破除有神在操控、掌控的那种思想,一方面也在破除你落入宿命论里面,而且「缘起法则」告诉我们种什么因、得什么果,「此有故彼有」,「缘起法」让大家很有信心,我将来要得到什么果,我现在好好掌握嘛!我现在好好播种因嘛!所以,你真正的了悟缘起法,你会很有信心,我当下好好播种成佛之因,将来很自然的就能够来到究竟解脱啊!因此大家要好好去体会「缘起法」、善用「缘起法」,才能够破除很多宗教的那些迷信,才会放下那些迷信。

还有,如果你真正了悟缘起法、了悟无常,才能够从「被催眠的世界」里面醒过来。对不起!这句话很深。当你真正体会无常、体悟缘起、体悟到无我,你才能够从「被催眠」的世界里面醒过来;当你醒过来,你才能够远离颠倒梦想。见法要深,深入到你真的彻证法之后,你才能够远离颠倒梦想。当我们还没有真正远离颠倒梦想之前,就是有很多错误的观念知见。

(三)体证「无我法印」

第三,要体悟、体证的就是「无我」。「无我」法印是建立在「无常」及「缘起」,当你体悟到「无常法印」、体悟到「缘起法印」之后,才能够真正彻证到「无我法印」,我们在经典里面有提到:如果这个「我」要存在、要成立,必须要符合哪些条件?必须要符合哪几个条件,这个「我」才能够存在?要符合「常」、「一」、「主宰」,简短的讲就是要符合「常」、「一」、「主宰」,这个「我」才会成立、存在。

但是,大家要客观的去检验:能不能维持「常」?能不能维持这个「一」?能不能维持「不变」?你能不能主宰一切?这个「一」的含意很深,包括你认为说「我不需要众生,我只要靠我一个人就能存活;我不需要外界,不需要大自然的养育,我不需要大自然的空气,法界、大自然这些我都不需要,我一个人单独存在就可以活着;我不需要喝水、不需要吸空气,我不需要踏在大地上,我不需要太阳,我不需要这些外援就可以活着…」这个叫做「一」。你可以不需要外面各种因缘的相辅相成,而你能够单独存在、活着,这个叫做「一」。你可以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就能够过得很快乐、活得很安详,这个叫做「一」。

空海以前也都有仔细去探讨、去分析,当一解析之后,发现我每天都要有很多众生的因缘协助,我才能够活着啊!我需要法界-地、水、火、风、空的支撑养育,我才能够活着啊!这是佛经里面跟我们讲:我们这个色身是由地、水、火、风、空所组合而成,那不是抽象啊!「地」就是大地,流水、阳光、空气、虚空,需要有这些因缘具足,我每天都需要这些条件,我才能够活着啊!所以,你能够去体悟「缘起」,你的我慢、自我才会真正的消失。要彻证「无常法印」,那个「常」、「一」、「主宰」的「常」才会破除掉,「无常法印」是可以彻证的。

众生我所要抓的那个「常」,这不是说可以去破除啊!而是说你要「抓常」,你要知道那是颠倒梦想,你可以去检验、去求证,就会知道说「无常法印」遍一切,原来要「抓常」的那种幻想就会破灭掉,你就会来到:知道一切都是「无常」,本来是我慢很厉害、很大,你认为说「我『一』啊!我一个人啊!都可以靠我一个人;你看我写这一篇论文,我写出这一本书,我多么的厉害,你看我的智慧有多高,这样以后我可以得到各方面的肯定啊!…」那个「我」喔!就认为说「我一个人很厉害啊!如果我把大家打下去,就更显现出我的厉害啊!」但是,他看不到他的存在,要有背后很多很多因缘的相助、协助、形成,他才能够存在。如果一个人能够体会到那个「我」能够存在,是要靠众因、众缘的支撑、协助,「我」才能够存在,当他有这样深层的体会,他那个「一」、「我慢」,才会消失、才会止息。

所以,「常」、「一」,再来「主宰」,要深入去破除,你认为你能够主宰一切,你认为你很厉害,但是慢慢的当你去深观之后,你就会发现:包括自己的头发,你都不能够主宰让它不长出来啊!我的指甲,我也没有办法主宰让它不长出来。如果你能够主宰,就念个咒语,让你的头发不长出来,这样不是很方便吗?都可以不用理。或是你要什么形状,你就念一念,它就固定成那个形状、就不会变,你能够主宰吗?如果你能够主宰,就可以让你的色身不老、不病、不变化,你能够主宰什么?如果你那么厉害,你就把你的鼻子捏起来捏几分钟,你不呼吸的话,看你还能够主宰什么?你不呼吸的话,看你还能不能够活着?

所以,所谓「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寂静、缘起,你要去彻证「无常」、「缘起性空」,还有「无我」,要一一的去解析、一一的去彻证。当然,当我们平常在闻思、静下来的时候,一样可以去体会。但是,如果你要更深层,有透过禅修、实修,你的身心会更沉淀,你的体悟就会更深入。因此,随着个人体悟的深浅度,以及你体悟的越深,你断的结缚就越多,你的身心就会更柔软,这是见法的深度。

于是佛陀就订下:向初果、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所谓「向初果」、「四双八辈」,就是我们见法深度的一个过程,当你见法越深,你断的结缚就会越多,你的身心就会越柔软。当然在这个过程还是有学位,不是说「喔!一开悟、我见法,一了就百了了…」不是这样。当你开悟、见法之后,还是一样,有时候你又会退回去,明觉又会退失掉,一方面你的明觉度、稳定度还不够,这过程就是在「有为法」的阶段,有修、有证的阶段,当你慢慢的闻、思、修、证,越来越深入的时候,你的稳定度就会越来越深,广度也会越来越大,深度也会越来越深,慢慢的、慢慢的用功,日积月累之后,就会真正彻证。当真正彻证「三法印」,就能够体悟到什么叫做「涅槃寂静」,那是见法非常深的地方。

所以,「法念住」见法两个重点,一个是体证到活生生的这些「三法印」,然后你又能够在历缘对境中,回来反观、回来照见。因为你真正有见法,内心又有保持清醒明觉,于是就能够看到我们内心有没有在打结?有没有在颠倒梦想?有的话,你就知道怎么样去除。「见法」第二个就看到我们内心有没有五盖?在六根跟六尘接触的时候,有没有在打结?有没有在起贪啊?有没有起嗔啊?有没有忌妒心啊?这都是见法非常重要的地方。

如果你认为说「我开悟了」,你认为说你见法开悟了,但是你的我慢却没有减少,表示你是走在错误的方向,你的开悟不是真正的开悟。真正的开悟、真正的见法,一定是他体悟到活生生的佛法,而且最重要的检验标准是当你真正见法,你的身心是会越来越柔软,越来越懂得感恩,这是很自然的,而且也会越来越慈悲。如果你真正见法,你不会去跟别人比高比低、比大比小,你有没有走在正确的解脱道上,这些都是可以检验的。为什么说你证到几果,佛陀可以知道?因为这都可以有概略的一种检验标准,这些都是可以参考的。你自己呢?有没有越来越进步?你也自己可以检验啊!

如果你来到四果阿罗汉的境界,来到真正无为、无修、无学的境界,佛陀就讲的很清楚,你是可以来到自知、自觉、自做证。像这些都是我们大家可以参考的一个指标。你真正的见法,真正走在解脱道上面,真正的来到大安心、大自在,你是可以自知、自觉、自做证。为什么呢?就像说你肚子饥饿,你有没有吃到饭?你有没有吃饱?难道还需要问别人吗?!当你口渴,我喝了水之后,我的口渴有没有止息,难道你还需要去问别人吗?!所以,如果你是来到真正四果阿罗汉的境界,真正的了悟生死大事、了悟这些真理实相,你来到安心自在,你的内心里面安不安,你很清楚啦!你里面还有没有「我慢」,你也很清楚啦!

当然,所谓的「清楚」,很多人也会有假的,也会自欺欺人,因为他没有经过「明心见性」的过程,因此他就会如此展现。但是,如果你是假的,如果是假的,一样啊!不管你的嘴巴是多么会讲,你的苦、你的不安,也还是存在的,你可以欺骗得了一般众生,你欺骗不了明眼人。

所以,我们修行就是要对自我负责,我们要来到真诚真心如实面对自己,这些都是很重要的过程,大家只要能够不断的这样,很实实在在的闻、思、修、证上来,如实面对自己,我们各方面真的就会不断的成长,它会帮助你的修、证、闻、思的正确。刚才教务长也有提到,「正见」是非常重要的,当你闻思正确之后,你的修证才会正确。你的修、证增一分之后,会帮助你的闻思的透视力会更深,于是闻、思、修、证就会不断的水涨船高,因此大家要把「解、行」做一个完整的结合,解、行要合一。

何谓「涅槃寂静」?

所谓的「涅槃寂静」,一样又有两方面,一个是法界大自然的「涅槃寂静」,都是无时无刻存在的;但是,很重要的「涅槃寂静」就是你的贪瞋痴、我慢要止息,你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这些通通消失、止息,这时候你内心里面没有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内心里面也没有贪、没有瞋、没有不安、没有痛苦,你的内心才能够来到大安心、大自在,这时候你体悟到什么叫做「空」,体悟到什么叫做法界的涅槃,也了悟真理实相之后,你的内心才会真正来到涅槃寂静。

内心要来到「涅槃寂静」,没有那么容易的。如果你还有二元对立的思想观念,当你还在二元对立,你的内心里面就会有冲突、就会有磨擦,还有对立、还有冲突磨擦,就不会真正的寂静啦!如果你还有贪、还有瞋、还有我慢,你的内心就不会有真正的「涅槃寂静」。所以,「涅槃寂静」讲的都是很深的境界,【心经】所讲的就是直接叙述涅槃寂静世界的境界,【金刚经】所讲的,是从三果迈向四果,以及四果的境界。所以,佛教所讲的「涅槃寂静」,不是死板板的。

一般因为很容易跟「大般涅槃」连在一起,很多人一提到「涅槃」,就会认为说要到死后才称为「涅槃」,或是坐得要像如同木头,这样才叫做是涅槃。大家对「涅槃」都有很深的误解,认为说「『入涅槃』的人,他就到达彼岸去了,就不回来此岸来度众生啦!他这样就不慈悲啊!」因此在台湾有一些很有名的大师,都还在劝人家不要入涅槃,认为「入涅槃」是小乘人的修行。拜托啊!这么有名的大师,你后面有多少人、几百人、几千人在追随你,但是你竟然还劝人家不要入涅槃。

如果大家好好研读【阿含经】的内容,佛陀都有讲说是为了协助众生入「涅槃」而讲经说法,这一本「阿含解脱道次第」书里面,我们有搜集出来。「入涅槃」就是说佛陀是为了众生来到远离颠倒梦想,把我们的心病都治好,来到健康、自由自在、解脱,就叫做「涅槃」。佛陀是为了这样的一个目的而讲经说法,因此大家对于「涅槃」的理解,真的不要存有过去的观念知见,要重新来认定。

当然,你要真正来到「涅槃」,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一定要具有前面的基础,因此佛陀也有跟我们交代,你要先知「法住智、后知「涅槃智」。你要经过初果、二果、三果,才能够来到四果阿罗汉的境界;你要先经历过有为、有学、有修、有证,才能够来到无为、无学、无修、无证的境界。大乘佛教所讲的,大部分是偏重在后面无为、无学、无修、无证的境界,【心经】是最具代表,所讲的是来到「无苦集灭道」。所谓「无苦集灭道」,纵使你从文字上再怎么去解析,还是解析不出来的;或许可以会有一大堆的解析,但是你解析不到什么是真正的「无苦集灭道」,那都是实证的境界,是来到真正远离颠倒梦想、涅槃的境界。

所以,我们大家就是重新来过,好好的深入闻、思、修、证,一步一脚印的去做,这是迈向解脱最快的方法。今天跟大家的分享就到这里,再来就是让大家问问题互动。

教务长开示:

针对刚刚法师所讲的「入涅槃」,以我的理解可能是不完全同,「入涅槃」如那些老参老论讲的,就是进入涅槃可能是要做的,解脱生死、烦恼止息可能是要做的,而他们的意味可能就是说你进入了空性,或是进入了涅槃之后,而不住在空性或是住在涅槃上,不躲在尊贵处,而应该是说从空性或境,去缘起、去起悲心而渡化众生,他可能是有这样一个劝的意味,这句话可以是这样去理解,不是说不要进涅槃,认为进了就出不来了,不是啦!那是一般人对涅槃的误解。一般人认为死后才是入涅槃,绝对是误解的,我们不会这么想,对于老参的话,看我们用什么样的角度去解释,刚刚我对这些的理解,应该是不住在里面的意思,因为在我们的修行过程中,在某种境界…当然到那时候应该是没有境界才对,有了境界也不对了,那也是落入能所的状态当中。

【问题回答】

「刚刚法师所讲的,『修行要落实于对当下清醒明觉,然后把身体作为我们的基础,作为殿堂来修行,而不要向外求法』这一点是对的,还有一种是我们把身体当作殿堂,把法界也当作殿堂,我想请问的从我们身心的殿堂如何广大,扩大到法界的殿堂?在这一步是怎么样跨越的?是怎么广大的?请法师为我们开释一下」。

法师回答:不愧是教务长啊!第一个就是,我们修行是要从点、线、面、空间,你这个「点」能够清楚觉察明觉,然后我们修行的层面要慢慢的扩大、扩大,觉察的范围要慢慢的扩大,点、线、面、空。如果你能够慢慢扩大到「空」的时候,就能够以整个法界为殿堂,但是这个觉察力必须要从清楚的觉察这个「点」开始,如果身心能够来到「四念处」的开发稳定、明觉、清醒,你能够清醒明觉,才能够来到「空」。当扩大到「空」,这时候事实上你是来到能够见法的力道,你也去体会到法界大自然跟我们身心的关系,这时候要体悟到活生生的佛法。

如果你没有体悟这活生生佛法,你没办法来到以法界为殿堂,你要体会这个小我、 这个色身,跟法界大自然有什么密切的关系,佛经里面所讲的「无常法印」,在我这个色身里面,我能不能去彻证?在法界大自然之中,我能不能在一花一草一木,在溪声、在风声、在雨声、在鸟叫声里面,我能不能去彻证「无常法印」?所以,我们说要闻法,闻法第一个要听闻无常法音,要彻证无常法印。我在这个身心里面,也要去证明无常法印,这个不是别人在跟我们暗示!而是你要去求证啊!佛陀讲的,那是佛陀的事,我能不能推翻呢?只怕你是没有去认真求真求证、不愿意求证,你就否定,那就还是没办法真正了悟啊!你要去求证。

佛陀讲的无常法印,我在五蕴里面,去体悟是否真的无常吗?我能不能找到常恒呢?再来,你从五蕴里面去找了之后,慢慢的在范围要扩大,难道只有这个五蕴身心才能找到「无常」吗?所以,「四念处」里面一样有讲到,内身、外身、内外身,你都要去体悟啊!内心、内法、内外法,内心、外心、内外心,内受、外受、内外受,都要去觉察啊!外身、外心、外法、外受,这个就要慢慢去扩大到整个法界大自然。真正的法印,你要遍一切处,都要去体悟、去体验啊!所以,这就是从修行的觉察力、明觉度,从一个点开始,然后慢慢的点、线、面不断的扩大。

教务长:「法师是说从一个点观察之后,再慢慢的空间扩大,觉察的范围不断的扩大,逐步的往外扩,但法界实在太广大了,我们这辈子是否能完成?」

空海法师答覆:像我们在台湾引导大家来参加禅修的,都要有上过这套课程,也就是说他们都要有闻思基础的才来上课,有一次我们带一场【永嘉大师证道歌】的一系列禅修,因为这是来到比较高级的禅修班,他们前面的这些闻思基础、见法基础也都有,然后带领比较高级的禅修班时,有到户外禅修,有告诉他们何谓「法身」,什么叫做「外法」,什么叫做「外身」,什么叫做「外心」、「外受」。只要你具有这些基础之后,然后你去看、去体悟,很快!很快!不是说一样一样的去看、去检查,你很快的就会看到什么叫做「法身」,什么叫做「虚空」,什么叫做「遍一切处」。

所谓大小乘的分别,一般都是来自于理解,来自于经论的说法,我所讲的是来自于体悟、体证,是实际的,我讲的不是空洞、不是空谈,不是用经论在比较的。

更新于:2020-09-24 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