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佛教学术会议(1985-1999) 杨曾文
1980 年以来,中日两国文化交流迅速发展,佛教学术交流也日益频繁。促进中日两国佛教学术的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是中日两国佛教研究者的共同的愿望。1985 年 11 月,日本《中外日报》社为纪念创刊 90 周年,经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协商,在日本京都举办了第一次中日佛教学术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此后,日本《中外日报》社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商定,每两年轮流在两国合作召开会议一次,迄今已召开过 8 次,为促进两国佛教研究成果的交流和学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中日第一次佛教学术会议
1985 年 11 月 9 - 10 日在京都的佛教大学四条中心举行,是《中外日报》社创立 90 周年纪念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心议题:“中日佛教的特点和古代中日佛教文化的交流”。两国代表和发表论文是:
任继愈(北京图书馆馆长、世界宗教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佛教的特点》、杜继文(当时任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佛教和中国文化》、方立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华严宗哲学范畴体系简论》、楼宇烈(北京大学教授)《中国近代佛学的振兴者--杨文会》、杨曾文(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主任)《隋唐时期的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中村元(东方学院院长、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日本佛教的服务精神》、道端良秀(光华女子大学名誉教授、日中友好佛教协会会长,现已去世)《中国的净土宗和玄中寺》、牧田谛亮(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在日中文化交流史中<参天台五台山记>的意义》,盐入良道(大正大学教授,现已去世)《日中佛教寺院形态的相异点》、镰田茂雄(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在中国撰写碑文的日本僧--邵元的伟业》。
(二)中日第二次佛教学术会议
1987 年 10 月 7 - 8 日在北京大学举行。中心议题:“佛教和中日两国的文化”。两国的代表和发表的论文是:
中村元《日本佛教的特点》、福永光司(北九州大学教授、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佛教与道教》、镰田茂雄《禅和日本武道》、沟口雄三(东京大学教授)《阳明学与佛教(禅)》、荒木典俊(大阪大学教授)《中国对佛教的接受-“理”的一大变化》;
任继愈《禅宗与中国文化》、杜继文《毗昙的哲学基础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方立天《佛教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冲突与融合》、楼宇烈《杨度的“新佛教论”》、杨曾文《中日的敦煌禅籍研究和敦博本<坛经>、<南宗定是非论>等文献的学术价值》。
(三)中日第三次佛教学术会议
1989 年 11 月 20 - 21 日在东京有乐町朝日会馆召开。中心议题:“中日两国佛教的民族化”。两国代表及论文是:
孔繁(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当时任所长)《谭嗣同与佛学》、周绍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当时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弥勒信仰在佛教初入中国阶段和其造像意义》、黄心川(当时任亚州太平洋研究所所长,因故未能出席,书面发表)《密教的中国化》、郭朋(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从汉僧生活看佛教中国化》、杨曾文《天台宗“性具善恶”的心性论》、蓝吉富(台湾福报周报社总顾问、中华佛学研究所研究员)《现代中国佛教的反传统倾向》;
中村元《生活在自然中》、田村圆澄(九州历史资料馆馆长、九州大学名誉教授)《古代日本的佛教吸收》、荒木见悟(九州大学名誉教授)《儒家何以畏禅?》、镰田茂雄(爱知学院大学教授、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华严思想的接受形态--中国、朝鲜、日本华严的特点》、山折哲雄(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关于中世的日本佛教》、伊藤瑞睿(立正大学教授)《<法华经>在日本佛教中的传播和发展》。
(四)中日第四次佛教学术会议
1991 年 10 月 14 - 15 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报告厅召开。中心议题:“十至十四世纪的中日佛教”。出席会议的代表和论文是:
镰田茂雄《东亚的佛教交流》、竺沙雅章(京都大学教授)《关于白莲宗》、柴田泰(札幌大谷短期大学教授)《宋代的净土思想》、木村清孝(东京大学教授)《圆悟克勤的禅和华严教理》、土田健次郎(早稻田大学教授)《道学与佛教》;
陈高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前所长、教授)《元代大都的皇家佛寺》、何兹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宋元寺院经济》、石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宋代正统儒家反佛理论的评析》、蓝吉富(台湾现代佛教学会理事长)《关于白云宗之形成及灭亡的若干考察》、李富华(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副主任)《赵城金藏研究》、陈来(北京大学教授)《南宋的心学与佛教》。
(五)中日第五次佛教学术会议
1993 年 10 月 17 - 18 日在日本京都的佛教大学四条中心举行。中心议题是:“鸠摩罗什与中日两国文化--纪念鸠摩罗什诞辰 1650 周年”。《中外日报》前社长本间昭之助以《创造“太平洋文明”的基础--鸠摩罗什》为题致词。出席会议的代表和发表的论文是:
杜继文(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大乘大义章>析略》、余敦康(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鸠摩罗什与东晋佛玄合流思潮》、杨曾文《鸠摩罗什的“诸法实相论”》、牟钟鉴(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因故未出席,书面发表)《鸠摩罗什与姚兴》、丁明夷(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鸠摩罗什与龟兹佛教艺术》;
中村元《基于现实生活的思考》,梶山雄一(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佛教大学教授)《<大智度论>中的宇宙观与佛陀观》、镰田茂雄《鸠摩罗什对东亚佛教史的影响》、牧田谛亮《罗什外传--关于七寺一切经中<大乘菩萨入道三种观>等问题》、汤山明(日本国际佛教研究所所长)《从中亚地区对佛教典籍的接受情况来看罗什汉译<妙法莲华经>》。
(六)中日第六次佛教学术会议
1995 年 10 月 17 - 18 日在北京万寿宾馆举行。中心议题“佛教与儒、道二教的关系”。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授予当时的《中外日报》社长本间昭之助以世界宗教研究所名誉顾问的称号。其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授予镰田茂雄教授荣誉教授的称号。会议代表和发表的论文是:
镰田茂雄《宗密的三教观--以<原人论>为中心》、福井文雅(早稻田大学教授)《佛教与全真教的成立》、冈部和雄(驹泽大学教授)《<父母恩重经>中的儒教、佛教、道教》、荒木典俊(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从汉晋壁画及副葬物中发现佛像的意义》、中嶋隆藏(东北大学教授)《佛教的接受与传统命运的改变》;
张立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佛教与宋明理学的和合人文精神》、许抗生(北京大学教授)《南朝佛教论中印文化之异同--析宋齐之际佛道的夏夷之辨》、蒙培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教授、中国哲学史研究室主任)《儒、佛、道的境界说及其同异》、马西沙(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道教研究室主任)《林兆恩的三教合一思想》、魏道儒(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教授)《从伦理观到心性论--契嵩的儒释融合学说》。
(七)中日第七次佛教学术会议
1997 年 10 月 19 - 20 日在京都佛眼针灸理疗学校讲堂举行,协办单位是京都佛眼协会。此是纪念《中外日报》创立 100 周年的重要庆祝活动之一。中心议题:“法华经思想和中日两国文化”。应邀赴日出席会议的除学者代表外,尚有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吴云贵、副所长戴康生、曹中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郑文林、副总编辑宋立道作为特邀来宾出席会议。代表和发表的论文是:
任继愈《<法华经>和中国佛教》、方立天《<法华经>与“一念三千”说》、楼宇烈《<法华经>与观音信仰》、杨曾文《日莲心目中的<法华经>》、方广锠(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教授,佛教研究室副主任)《敦煌遗书中的<法华经>注疏》;
中村元《日本人能拓展抽象思维吗--超越鸠摩罗什译<法华经>的一个思想动向》、梶山雄一(创价大学国际佛教学高等研究所所长、教授、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法华经>的空、神变、佛身》、镰田茂雄(国际佛教学大学院大学教授、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海东天台宗的形成--朝鲜佛教和<法华经>》、渡边宝阳(立正大学前校长、立正大学日莲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日莲对<法华经>“一念三千”的继承》、池田鲁参(驹泽大学教授)《道元“法华转法华”的传统》。
(八)中日第八次佛教学术会议
1999 年 11 月 9 - 10 日在北京温特莱酒店举行。中心议题是“21 世纪的佛教和佛教研究”。新任《中外日报》社长轰照次首次出席会议。两国代表及发表的论文是:
楼宇烈《“无我”与“自我”--佛教“无我”论的现代意义》、潘桂明(苏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从太虚的“人间佛教”展望新世纪的中国佛教》、王雷泉(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宗教研究室主任、教授)《面对 21 世纪的中国佛教》、尕藏加(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教授)《新中国的藏传佛教研究--回顾与展望》、杨富学(敦煌研究院副教授、《敦煌研究》编辑)《敦煌文献对中国佛教史研究的贡献》。
镰田茂雄《21 世纪的佛教》、赖富本宏(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因病未能出席,由中国学者代读)《佛教图象学的成果和问题点》、落合俊典(华顶短期大学教授)《写本一切经的资料价值》、菅野博史(创价大学教授)《中国法华思想研究的诸问题》、下田正弘(东京大学副教授)《佛教研究的现状和课题--以佛陀观的变迁为例证》。
从 1985 年至 1999 年的每隔两年召开一次的中日佛教学术会议,共有两国著名学者 80 多人次出席会议并发表论文。在两国举行会议的时候,都有来自各地的学者出席会议,并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在两国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世界宗教研究所的《世界宗教研究》和《中外日报》刊登了历次会议的论文,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编的《中日佛教研究》、杨曾文、镰田茂雄编的《中日佛教学术论文集》分别集中刊载了前二次和前六次会议发表的论文。
1997 年 12 月底本间昭之助先生卸任《中外日报》社长之职,由轰照次先生继任社长,郑重表示要继续与世界宗教研究所合作将两国佛教学术会议举办下去。1998 年 6 月 11 日至 13 日,《中外日报》轰照次社长与镰田茂雄教授、形山俊彦编辑局长特地到北京访问世界宗教研究所并拜访北京图书馆任继愈教授,再次表示:《中外日报》社虽然社长更换,但今后仍将大力支持并将与世界宗教研究所密切协作将日中两国佛教学术会议继续举行下去,为促进两国佛教学术发展和增进国民之间的友谊不断作出贡献。
在中日佛教学术会议的筹备和召开历次会议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和有关部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单位亲切指导和帮助,也得到北京和各地佛教研究学者的关怀和大力支持。在此谨向一切为中日佛教学术会议做出贡献的部门、朋友和同志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这世纪之交,衷心祝愿中日两国在各方方面的友好交流进一步发展,建立真正的睦邻友好关系,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做出无愧于崭新时代的贡献。
(1999 年 10 月 5 日撰写,11 月 16 日修改,增加第八次会议)
所期望于佛教整理委员会者一、在佛教界内所争论的佛教问题,其实还没有真正关涉到佛教的本身,不过是僧徒的吃饭问题而已。长老们要维持他们传统的地位,不得不顽固地和环境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论佛教革新运动中的困难问题关于佛教的整理或改革,一般人都认为是一桩艰巨的工作,有人并且说足一切改革工作中最困难的一环,我近来也深深觉得。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佛教与女性女孩也能证明她们比男孩强。女性在佛教的地位是独特的,佛陀给予女性参与宗教的自由和权力,佛陀是给予女性宗教自由的第一位宗教导师。在佛教成立之前,女性活动
南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夫教育者,遵从诸佛之教理,发育群迷之正智也。然群迷之正智,为何而欲发之耶?良以众生本无种种诸苦,以不了世间一切事物之实相,故惑无为有,惑妄为真,惑好为丑,惑善惑恶。以被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道人也包括僧人,“心无义”是假佛学,关于佛教你不知道的小历史今天继续和大家说一些关于佛学的小知识,希望加深你对宗教,对佛的理解。1、 道人原来也包括僧人“道人”这
金玉良言时间:2025-02-13
五、佛教与宗教有一班人以为佛教是宗教,还有一班人又以为佛教是哲学,又有一班人还说佛教是合乎科学。佛教究竟是不是哲学和科学,现在暂时撇开不说;至于佛教是不是宗教,倒要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二七、佛教与佛学佛教、佛学、佛化、佛法,从普通的一般眼光来看,似乎没有什么分别,但是过细思索一下,它每一个名词,都有它的用意与解释的,否则为什么不用一个就够了呢?诸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佛教不相信定命论,但是相信因果论。因果是可以改变的,过去已造的因加上现在的因,可以改变它的结果。但是佛说:定业不可转,重业不可救。所谓定业,是造了极大的恶业,如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11
佛教饰品保养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具体的材质和种类而分别来说,大致来说有以下要注意的方面: 一、檀木类的佛教饰品比如紫檀、绿檀、檀香等材质,不能沾水,如果沾上要马
佛珠文化时间:2025-02-05
一代文豪鲁迅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和佛教文化的滋养,他的人格力量与创作成就跟佛教有着重要的关系。鲁迅生于1881年,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时已37岁,在此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26
佛教是公元前6至5世纪由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大致与我国的孔子、老子时代相当),最初由西域传入我国,东汉初年开始广为流传,在隋唐和盛唐时,全国已经有了很多的佛教寺院,寺
禅宗公案时间:2025-01-25
魏德东教授:谷歌地球时代的宗教2010年4月13日蔚蓝色的地球在屏幕上自由转动,点住任何一点,上下千万年、关系全宇宙的信息就会以声、色、图、字的方式全面呈现,这就是谷
为人处世时间:2025-01-24
每年的岁末年初,总能听到很多人谈论“生肖和犯太岁”的话题。提到“太岁”,很多人都会想到“太岁头上动土”“太岁当头坐,无灾恐有祸”等民间流传的老话。在中国几千年的
佛答时间:2025-01-23
请购佛教饰品有什么讲究 第一, 佛教饰品不宜说买,应说请,或者说请购。表示一种尊重。第二, 佛教饰品如果在不佩戴的时候,不要随便放在裤子口袋里,放在上衣口袋,或者
佛珠文化时间:2025-01-16
魏德东教授:爱与敬畏是灾难给人类有价值的启示魏德东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了9.0级大地震,又引发了海啸与核电站爆炸,诸灾相遇,创伤倍增,震惊世界。每每灾难降临,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5-01-16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它主要说明两个问题:1、因果相续,贯通三世,不会中断。我们今生所受吉凶祸福,都是自因自果。明白此理,自然不怨天,不尤人。2
昌臻法师时间:2025-01-14
惟贤法师答:法门很多,但是走的路是相同,目标是相同,佛教在唯识学来说,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啊,各宗各派都是贯通的。资粮位就是广集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法字的梵语是达摩(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任持自性:指法能保持自体的自性(各自的本性)不改变,例如,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自体性相,花草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众善奉行——佛教思想与企业的和谐发展惟贤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一.善的定义善者以利他为前提,利他必利已而致自他俱利,性纯净此世后世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2
魏德东:佛教的婚姻观 婚姻的条件 在婚姻的条件上,佛教强调尊重当事人的意志,明确反对将自己的信仰强加于婚姻,主张可以与不信仰佛教的人士通婚。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反对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5-01-01
佛教鼓励发菩提心的人赚大钱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 怎么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做生意赚钱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事业。”这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没有看破放下的时候,真正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2-08
禅宗叫宗。我们佛教讲的宗教和我们书上读的宗教,和我们概念中的宗教不是一回事。最近我开玩笑跟大家讲,我说实际上我们讲的东西跟我们心里想的有时候不是一回事。像我们讲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印顺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佛教之涅盘观一 涅盘之意义我国佛教徒,都说学佛是为了了生死。是的,了生死是佛教的主要目标。真能了生死的,就是得到涅盘。涅盘是学佛者的最高理想,被称为「一切圣者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人间佛教要略印顺一 论题核心人菩萨佛: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二、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一 东方与西方印度文明的开拓者,属于西方移入的阿利安人。印度的每一区域,都曾渗杂了阿利安人的血统;每一思想,都曾受过阿利安传统文化的熏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第六十二节 蒋总统与佛教的关系煮云法师著有人说:蒋总统是不信仰佛教的,因为他已公开承认是基督徒。关于这个,我不否认,可是我要说,总统信仰佛教也是真的呀!同时我们
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时间:2024-11-23
三、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第十七章──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黄念祖:佛教中的“四依法”非常重要“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16
争什么争酒疯 - 争什么争 在今日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愈发达,佛教的教义,且有愈因而显露其无比的光辉;佛法的理论,随科学的进步而愈得到印证。科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佛教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在中国,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且与宗教有着紧密深刻的联系;这其中,佛教的用香不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持续地发挥它深远的影响力。中国香道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11
故事二: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9
论印光法师的佛教修持及其弘法取向编辑:陈永革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以印光法师(1861-1940)的佛教修持及其净土弘化为论述主体,透过其迁单南下普陀后的修学行持、刻经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6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问:佛教的确立,首先在于戒律,经过道安的努力,以后还有哪些律部的传译?赵朴初答:道安和他的弟子们寻求戒律的热心,对于律藏的充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道安在世时,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8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虚妄”观念比较姚卫群佛教与婆罗门教在分析外部事物或人的认识时经常使用“虚妄”观念。这一观念在印度宗教哲学史上的出现频率较高。在印度早期的宗教圣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佛教经典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论中国佛教参与宗教间对话的《理惑论》模式董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于本土的中国文化、中国人来说,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有些人基于其本土文化的立场,特别是儒学、道家和初期道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一、北宋云门宗的兴盛宋初在北方的佛教界以法相宗、华严宗和律宗比较有影响,在最高僧官机构――左右街僧录中担任僧官的也多是这些宗派的义学高僧。由于这些宗派的义理高深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融合的佛教第一章 宗密其人及其佛教发展观宗密,在中国佛教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撰写了大量的著作,想表达这样一个重要的观点:融合。中国佛教应走会通的一路,具体地说,禅宗诸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世之所尚者,皆沉檀龙麝等难得之物,更有奇楠之香锱铢即倍于黄金。以为如得奇香便可契道,岂知闻香悟道全在平常处积累,一旦因缘具足乃可得之。若嗜其嗅,徒慕乐受而已。乐
香道佛教时间:2024-10-24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因重于禅,主参禅,故名。禅宗的禅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禅师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三节 禅门三宗心说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为了调和禅教,分别以北宗、牛头宗和南宗为禅门的代表,以唯识、般若和华严为禅外其它教派的代表,将其互相参照、比附,以示禅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二十章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唐代末期,禅师义玄(?-867)创立了临济宗。临济宗人忠实地继承了马祖、希运等禅师的心性思想,在平常心是道、无心是道的思想基础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虽然从政治和社会的权力关系而言,现代化一重要的意义在于宗教与政治之间形成了政教分离的格局,从而把公共性的社会空间交于俗世性的政治去处理,宗教逐渐从全能性的意识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论秦巴山区佛教的几个特点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王亚荣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 李利安秦巴山区地跨汉江南北,位处川陕交界,山高水长,川岭交错,将我国西北和西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8
"无"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世间上的人总是在“有”上求,有车、有子、有钱、有名等,其实“有”还是有限、有量、有穷、有尽。佛法教我们从另外一个“无”上去思考,你“无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