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处修行法要”问答(四)
25.问:法流脉动好像就是身心脉相的放大,对吗? 从一个角度说,这是对的,如果我们从点、线、面、空,这样逐步扩大来讲是正确的,一个人你从丹田的收缩膨胀,然后再慢慢地觉察到全身的随着呼吸在收缩膨胀,慢慢再觉察到整个全身的波动、脉动,随着心脏在跳动、脉动,慢慢地你会感觉到全身好像熔化掉了,这时候也是进入法流,但是这只是一种进入法流的一种叙述之一,并不是说出了定、下了打坐,你就不在法流里面。平常无所不在,不管你在哪里,不管你到哪里,你都是处在这法流里面。
就像海中的鱼,不管什么时候,它都是跟大海一起在脉动,不是我这个身体脉动,海水才动,不是我这个身体脉动,而溶入海水里面海水才跟着我这个身体一起流动、一起脉动,不是这样。而是海水它在流动、脉动,我们这个小宇宙跟着这个大宇宙一起在流动、脉动,所以那一种流体流动脉动的清况,要逐渐的深入而且遍及一切,而且要不管是打坐或是平时,你就是浸泡在法流里面。这是属于实修的一种情况,必须要有相当的深入用功。
《阿含经》所有讲的入流、入法流,含意都很深,如果你光只是停留在闻思的阶段,没有实修实证,是不可能入流的,都只是头脑的观念知见,你一定要实修实证,身心全然的放松,安住在每一个当下,你才能够入流,当你能够入流,要见法就很快。
26.问:内心深层不安,一个人面对空的时候,那一种孤寂感很害怕,如何对治?
这个问题很好,是很深入的问题。你要能够来到面对“空”、孤寂感消失,你要深刻的去了解“空”的特征、特性,以及“空”对我们的重要。但是你要真正了解“空”之前,因为那是涅槃智,你必须先从“世俗谛”方面下手,先从“有为法”下手,如果能够深入的去体证世俗谛,你就能够体证到第一义谛;如果能够先知法住智,你就能够知涅槃智。
你真的能够来到面对“空”,把你丢入到“空”里面,你能够很安详自在,那是来到涅槃智的世界。但是你要先知法住智,而你要能够来到安详自在、面对一切境界,一样要有深厚的闻思跟实修实证,你一定要亲证到,你内心的害怕才会消失。为什么一个人面对“空”的时候,他会有所孤寂感呢?因为众生习惯抓取有,就好像一个习惯很热闹这一种环境的人,你叫他到山中来,住在一个很宁静的地方,他觉得很孤单、很不安全、很害怕。
像前几天我住的地方,为了安全,在旁边屋顶上做一些栏杆,那个工人来做,他看我周遭的情况说:喔!你这里这么安静,叫我一个人住在这里,我不敢住、不敢住。我们是觉得很难得宁静的地方,觉得这是很殊胜,像天堂、像净土,对空海来讲是天堂、是净土,但是对不适应的众生,他却是不敢住。
讲到这里,我们要引申出来一个问题,净土是来自于心的清净,心净佛土净,你真的了悟真理实相,你的心清净了,不管你到哪里都是净土啊!所以你要面对空,然后那一种孤独感要能够完全消失,你必须要了悟真理实相、了悟整个法界大自然,跟我们的密切关系。如果你知道什么叫做天地父母恩,如果你能够体会到整个大自然,包括虚空,就像天地父母这样的在养育我们、爱护我们,你还会害怕吗?
如果你了解这个虚空就是我们的家,我们无边无际的家,我们的最广大的舞台,任我们翱翔、任我们发挥,你感恩都来不及了,你怎么还会怕?所以那种孤寂感那种怕,是来自于我们不了解,不了解,就是因为无明。今天修行就是要把这些无明一一的破除,为什么要闻思?就是让你去了解什么叫做究竟归依处?什么叫做涅槃彼岸?所以大家逐渐的深入,你就可以来到大安心、大自在。如果你没有深入的闻思修证,把你带到净土的地方,你会很怕的。大家要一步一脚印的用功,你就可以体证到什么叫做心净佛土净。
问:如何让身心安住,能够觉知持续?
一般人因为妄念纷飞,我们这一匹心猿意马奔跑习惯了,安不下来、停不下来,所以在打坐的时候,人在禅堂内但是这一匹心猿意马,却到处在外面游荡、游晃,有时候跑到后山去,很不容易找回来,所以在寻寻觅觅的过程。但是,请你有爱心、有耐心的,一次一次的用慈悲心把它呼唤回来,在这个过程一定是有进有出、有进有出,你只要有耐心一次一次的练习,从以前你的觉知力很少停留在当下,以前是很少停留在当下,我现在用功的时候,能够停留几分钟,停留几分钟之后它跑掉了,没关系!又耐心的把它拉回来,再停个几分钟之后,它又跑掉了,没关系!你要给自己鼓励。以前它连几秒钟都停不住,我现在能够停几分钟,已经不错了啦!当你给自己鼓励的时候,你会对自己越有信心,不要订太高的标准。当你订太高标准的时候,你会修得很挫折,我们把标准订低一点,然后你能够达到标准,又超过的时候,你就会越有信心。
在你的爱心跟耐心的呼唤之下,慢慢你的觉察力就会越来越稳定,而且你那种觉知力,会越来越深、越稳定,这没有什么快速的秘方,再什么加持、灌顶那些,都是比不上我们一次一次的用爱心耐心呼唤回来,然后有毅力的、有恒心的做下去,不怕挫折、不怕失败,失败了再从头来。所以说随时归零,让自己每次都重新开始,让自己能够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生命、新的开始。
问:在观呼吸久了之后,心胸会闷,甚至呼吸停止,请问如何化解?
如果你呼吸停止、不呼吸、忘了呼吸的时候,你就提醒自己不要忘掉。观呼吸的时候久了,心胸会闷,这是初学者很正常的现象,也是在打坐的过程之中很常有的现象,为什么会闷呢?打坐的姿势不正确有关系,你弯腰驼背、胸部被压着,这也会容易胸闷。因为你不是自自然然的呼吸,你在呼吸的当下,本来是请你来当一位如实的观察而已,但是你那个“自我”不甘寂寞,要当起导演来,他要去指挥。本来只是要请你来当观众,本来别人导演是做得好好的,但是你看不惯。原来导演的作为,你要去干涉他、你要去指挥,本来呼吸是自主神经,很自然地随着我们身体的需要量自然在调整,自然在吸、自然在呼啊!你不看的时候,还会呼吸啊!但是一观呼吸的时候,糟糕啦!就不会呼吸,呼吸得这样不顺畅,这是因为你本来是要如实观、要很客观啊!嘴巴说客观,但是你却是变成很主观的要去主宰,很无意中就会进入。
连这个都是要让大家去看到我们那个“自我”,常常是不甘寂寞,就是闲不下来,它不搅局,就不甘心啦!不能够保持客观、不能够保持如实观,它就是要去干涉、要去引导,但是你这个引导又是外行来指挥内行,人家身体本来就是自然在呼吸,进行得很好,你这个自我是外行,就是要操控它,所以导致呼吸不顺畅,就会产生胸闷。这个胸闷就是告诉你,你那个“自我”哦!拜托!不要干涉我啦!这样知道吗?拜托你饶了我啦!放了我!让我自由自在的呼吸好了。所以胸闷的时候,也是众生在告诉我们,这时候检查一下坐姿,有没有坐得放松?有没有坐正?如果放松坐正,然后再检查我们自己有没有在用力?有没有在干扰?通常你检查之后,胸部再稍微活动一下,再动一下,这现象就会消失。
27.问:经行的提、移、落、触,有何意义呢?
本来你每个脚步都是在提、移、落、触,我们只是把这个过程分解动作进行,只是分解开来把它扩大,像平常连贯这样过来,你看不清楚。我们现在把它分片段片段这样,让大家可以看得清楚,如果你没有把动作慢下来,你的行走都是无明行,是在冲动啊!你能够这样从慢动作开始,清清楚楚的觉察、觉察,在慢动作觉察到之后,再把动作慢慢地加快、慢慢加快,你加快的速度要多快呢?只要在你能够清楚觉察的范围,你能够渐渐地加快,然后能够多快都可以。
当你慢慢地熟练、慢慢稳定之后,你平常在工作、历缘对境之中,你的走路快速,一样都可以保持清醒明觉。有一次禅修的时候,一位学员很率直问我,老师你教我们走路要慢一点,但是我怎么有一次看你走路很快呢?刚好那一次我是有些急事要去办啦!有事要去办,难道我脚步就不可以快吗?只要你能够保持清醒明觉,可以快的,甚至你也可以跑步,你跑步的当下,我一样很轻松、清醒明觉,但因为快动作,你不清楚,所以要让你从慢动作开始、从分解动作开始。就像要打太极拳,你从分解动作把要领、诀窍抓到之后,再来就可以行云流水的打出来。
28.问:为什么要打坐?
为什么要打坐?我要解脱难道不打坐不可以吗?打坐就是帮助我们把躁动不安的身心,能够让渐渐地宁静、沉淀下来,你的身心能够宁静、沉淀下来,才能够渐渐地来到止观,才有观察能力。你的心宁静下来之后,才有反观以及深观的能力,这时候才能够看到真理实相,众生是习惯一直冲动、一直冲动,你停不下来,然后忙忙碌碌的一直追、一直追寻,追寻一个崇高的理想目标,追寻一个遥远的未来的理想。但是,佛陀呼唤我们,请你停下来,停下来!停下来!因为你一直急急忙忙要找的最终目标就在当下、就在眼前、就在这里。打坐,不只是让身宁静下来、稳定下来,是让你这个一直往前冲的心,能够停下来。只要你能够停得下来,就有深观的能力,就能够看清楚你以前一直在追的,原来是追个梦幻世界;你以前一直在逃跑、一直在抗拒的,原来是梦幻泡影。这时候你认清了实相,就会远离颠倒梦想,这样请劳驾你来这里打坐,可以吗?
29.问:打坐的时候,上身保持挺直,这样就必须用力、出力,以致於呼吸急促,无法觉知丹田的收缩、伸缩,对初学者如何修正呢?
上身保持挺直,我讲的是自然的正直,我们的脊椎是有自然的一个稍微曲线,并不是说像笔这样一个笔直,如果你要让它笔直、很挺直的话,变成你是矫枉过正,脊椎是有一个自然稍微自然弯曲,但是坐得弯腰驼背,是不正确的;如果你这样抬头挺胸、腰都很直,这样也不正确的,这个不是自然的直,你要自己要去拿捏,要去找那个角度出来,很放松情况之下,身体不会向前倾,也不会向后仰。
当你自己上坐的时候,可以前后左右自己稍微调整一下,等于说对焦、对一下角度,然后调一下,慢慢地调到你觉得一个很适中、很舒服的一个角度,所以这个挺直不是用力,唯有你坐到自然的那一种直的情况之下,才能够全然的放松。如果你没有坐到自然那一种直的清况,你的挺直里面会用力,用力呢?你的肌肉就会容易僵化、会酸痛,而且呼吸也会不顺畅。所以你打坐调整好姿势,又掌握到放松的要领,当然你必须要自己琢磨过好多次,才能够拿捏到那个分寸,拿捏到放松的要领,当你能够放松、姿势又坐正,很快的你就可以觉察到丹田的起伏。
所以,要觉察到全身的收缩膨胀跟全身的脉动,记得一个要诀就是要全然的放松,我们全身的脉动,是本来就存在,只是我们因为平常身心绷得太紧,身心太粗糙,在紧的情况之下,肌肉都比较僵化、欠缺弹性,气血的循环脉动不是很通畅,只要你放松,气血就很自然的在循环。当你一放松的时候,气血它自然的畅通,呼吸收缩膨胀以及脉动,它都自然在运作,这时候你就可以清楚的感觉到,这不是修出来的,而你只是还原,回到它本来该有的现象这样而已。
这个波动脉动不是我修炼出来的,而是它本来就有,只是因为你的身心太迟钝,而没有觉察到,只是因为你的身体、心理太僵化,所以它不容易波动而已,只要放松,那个自主神经,那个“自我”不要去干扰它,不要去紧绷、不要去操控它,自然就会在波动、脉动、流动,所以真正到后来最高级的修行方法是什么方法?无为法。真正最高级的修行方法是“无为法”,这时候你才会来到“无修之修”。
但是要来到这种情况、这种境界,必须经历过“有为法”,如果你不经历过“有为法”,你想直接契入“无为”,只是空谈、空论而已,或是在展现我慢而已。所以,从“有为”到“无为 ”、从“方便”到“究竟”,但不要错把“方便”认为就是“究竟”。
30.问:当进入细的禅相时,这时候要进入起观之际,往往观不起来,或被腿的酸拉着走,不易起观,怎么办呢?
这是在打坐方面下比较多的功夫之后,所产生的一些问题,每当进入比较细的禅相,你的打坐渐渐的比较深入了,然后要起观之际,往往观不起来,这有一种情况,如果你没有正确的闻思基础,你的打坐有时候很容易变成是一种枯木禅,你只是定在那里、静在那里、停在那里,你的身心未必能够柔软。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打坐比较偏好禅定,在比较喜好禅定的情况之下,你没有善用当下止观双运,所以你会比较容易进入深的那一种定,在深的定的情况之下,你要起观就变成比较困难。如果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来讲,当初禅的五禅支具足的时候,能够有觉、观、喜、乐、一心,在初禅的情况之下,这是对于止观双运、开智慧最有益助的阶段。如果你到第二禅,觉观停止、寻伺停止,这时候要你起观,有时候会觉得不容易起来,如果在你见法力道还没有很深之前,禅定有适当的经历过就好,但是不要一直在禅定。
喜好禅定或是偏好禅定,当下我们要维持止观双运,这样你才能够不断的见法、处处见法。再来,要想起观的时候,有时候观不起来或是被腿酸拉着走,腿的酸、痛、胀、麻,让你不容易进入深观,这也是打坐常有的现象,但是你这时候一样,如果腿、酸、痛、胀、麻,这时候酸,你也可以去观察那个酸,一方面去体会那个觉受。酸,你不要光是说:酸ㄙㄨㄢ,我知道啊!问题是,什么叫做真正的酸?你要用你的心灵去感受,这样知道吗?不是光懂一些名相啊!痛,你也一样啊!不是光会写一个名相,光知道一个名相啊!你要用心灵去品尝、去感受痛,到底是怎么样?它有时候抽痛,这个抽痛它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你把它看清楚,一样啊!酸、胀、痛、麻,都是你可以观的对象,你这个不观,不然你要观什么?那也是“受念住”的开发,而且里面一样有“法念住”,里面一样在告诉你什么叫做无常?什么叫做无我?什么叫做缘起?所以只要你有深厚的闻思基础,你当下都可以止观双运进行的。
1927年秋,弘一法师到上海,寓江湾丰子恺家。印光大师阴历七月十七下普陀山,七月十九到上海,处理《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等书的印送事务。七月二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虚云老和尚: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用功办道首要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发慧。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告诉我们,不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1
1.我丈夫在过去世曾经是猎人吗?为什么今世喜欢在周末打猎?他们要怎么做,才能消除此业力?2.什么业力使我大女儿和她的家婆同时出意外往生?她们往生后七天的情况是怎样的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1
莲池大师:弥陀疏钞续问答有当问,而前问不及。自设为或问如左。问:《大本》、此经一体,既闻命矣。然《大本》三事,此经似无。一、因地六八大愿;二、愿后广修诸行;三、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0
从前有位虔诚的佛弟子,每天都从自己的花园里摘来鲜花用以供佛,法师见了,非常欣喜地告诉她,常常用香花供佛的人,来世会有庄严的相貌。这位佛弟子听了也很欢喜,她说:这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7
世尊的开示:警惕——若谤法师即是谤佛 若以嗔心看法师者,恶业过彼挖一切众生眼罪聚看到多有一些学佛的同修,言语极其的随意、浅薄无智、斗争坚固,真的是造业无量,自己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4
药师山近期发现有些修行人,因为因果业障关系,修行上无法突破,又急于上求佛道以致于身心俱疲。由于佛菩萨的慈悲心,故而以方便法协助修行人有一个身心的避风港。这就是净土法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姜见龙居士,字元标,江苏吴县人。曾经提倡设置免费提供贫民埋葬的义冢,以埋葬许多暴露于外的尸骨。有一年饥荒,损献钱财以赈灾,家道于是中衰,后来学习眼科来养活生计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29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瞋恚,就是很大脾气,很大的无明;这种无明,就是前生造罪业的根,所以才说:“无明火,老虎神,这是前生的罪孽根。”什么叫老虎神?老虎本来已经很厉害,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6
法师品第十此品明五种法师: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大论(大智度论)明六种法师:一信力故受,二念力故持,三看文为读。四不忘为诵,五宣传为说,六圣人经书难解须解释。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打破五蕴烦恼尘劳你想要有真正般若,必须要先照见五蕴皆空;没有烦恼,没有尘劳。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你应该用你的大智慧,不要用小智慧。大智慧才能打破五蕴的烦恼尘劳,小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5
只要皈依三宝,能念三宝,都是修行;能这样的思想,这样的用心,不贪财,不恋色,这就叫修行。常时观身体是无常的,是不干净的,是幻化的,是要死的。你这样观,你的烦恼就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1
善恶因果不能抵消,这是一定要懂的。那不能抵消怎么办?佛教导我们,对于善因加强,对于恶的,过去所造的,不再做了。让善的力量强大,恶的力量薄弱,将来往生的时候,力量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20
【解】因果相背,为是处,作恶业希望乐报,因果相背,为非处,犹言“无有是处”也。“无有是处”是没有这个道理。这一条,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没有疑惑的,“十力”这个摆在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8
"无"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世间上的人总是在“有”上求,有车、有子、有钱、有名等,其实“有”还是有限、有量、有穷、有尽。佛法教我们从另外一个“无”上去思考,你“无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18
修行人应该是有感情的,我想,我们应该是容易被感动,被感化的。很多人学佛后,懂了因果报应,结果别人遇到了危难,遭到了报应,就用因果来衡量别人。好像他遇到灾难是罪有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大修行人指的是谁?诸佛如来、法身菩萨、阿罗汉这些人,应化到这个世间,与没有成佛时的这些众生又碰头了,有缘,都遇到了,这时候还有没有因果?有,清楚。我们在《高僧传》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第四章、究竟应当怎样修行佛法不离佛法行世法,不废世法证佛法。佛法之修行,被蒙上了太多的神秘色彩。结果,不仅佛门之外的人如堕五里云中,难明真象,而且连诸多佛门之内的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香在佛教修行中的作用烧香是佛教信众随缘而行的正常行为,早起一炷香,诵经礼佛要上香,节日要上香。但是到底为什么要烧香,烧香的真正作用是什么?有多少人在思考这个问题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8
前一段时间我也讲过,虽然自己修得不好,但二十多年来基本上没有中断过念《普贤行愿品》。希望道友们今后也要坚持念《普贤行愿品》。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最好是借助共修的
文殊花开时间:2024-10-02
觉悟与奉献新世纪佛教的修行与生活理念华方田说到觉悟与奉献,极易使人想起多少年来我们所经历的思想教育。这里我所说的觉悟与奉献是佛教对人生的阐释,是现代佛教徒所应提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8
佛宝网讯 近日,首届海峡两岸佛门书画艺术展作品征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目前已陆续收到很多书法家、画家作品,投稿作品题材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佳作精彩纷呈。现选
文化资讯时间:2024-09-27
我们初信佛的人有什么毛病呢?太贪心,贪大,贪多。看着《普门品》,你就念《普门品》了。一看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这也好,也念。《金刚经》也好,我要生极乐世界,又念《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7
“信佛就是指信你自己的心”,但这个心,应是清净不染心,不是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指信自己的心,也就是自皈依。‘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皈依真佛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6
勉强找时间来学一学,不能一心一意去做,拔除“根本业缘”是不可能的,刚强众生难调难伏就在这里。不说一般的道友,我们出家弟子对这种道理人人都懂,也知道修行好,也是下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5
1在因果法则里面是不成立的。作善就在自己心田里落下善种子(善因),作恶就在心田里落下恶种子(恶因),善种子和恶种子不能互相抵消,到它们因缘成熟时,各结各的果报,不会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2
一个大灾难来了,许许多多人丧失了生命财产,但是还有少数人很平安,没有受到大灾难。这些人,你仔细去观察,你去做一个统计,然后你就晓得,从统计上看到,绝大多数心行善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问:“佛菩萨还受不受因果报应?”答:这个问题,过去百丈大师遇到老狐狸曾经问过,问的话就是“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跟你这话的意思完全相同。老狐狸过去生中是讲经说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达真堪布:不取舍因果,哪里还有修行呢?只有佛法才能解决一切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佛讲出了三世因果的道理,通过这些因果关系,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前世不修今生苦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09-06
文革时,一女被剃了阴阳头,公众批斗,当众羞辱,该女是一位有身份的人,虽学佛多年,但还是难忍如此大辱,当时死的念头都有了。禅门大师贾题韬当时递一纸条,该女豁然开朗
佛教知识时间:2024-09-06
1 四念处是观慧,戒定慧三学,它是属于慧。学佛没有智慧,你就入不了门,至少有四念处的智慧你才能入佛门,入佛门你才能够精进。我们今天学佛,学了几十年,功夫不得力,什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05
常想睡觉就是业障,如何克服?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为什么好睡眠呢?就因为饮食不调。或者是吃得很多,就生出一种食困,吃完东西就想要睡觉。你若是把饮食调得恰到好处,吃东西
宣化上人时间:2024-09-02
修行三秘诀若不能谦虚忍让,不肯承认自己的过错,就会有很多障碍。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修行不可各处卖修行,卖广告;一卖修行,就会着魔。有些修行人是诸佛来护持,有的是菩
宣化上人时间:2024-09-02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我们想要影响其他人生一种信心,自己就要实实在在地去行持佛法,所谓“依教修行”,依佛所说的教法去修行。这个修行,我们知道一点就修行一点,知道多少
宣化上人时间:2024-08-31
近行定与安止定慈济瓦法师讲郑栢青译按:慈济瓦(Sujiva舍弃我)法师是一位马来西亚籍佛教上座部比丘,献身于佛法内观的教导。法师在1975年完成大学学业不久后,就出家。在修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9
财富是你命里有的,不用去争,命里有的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争也争不来,所以你要跟人竞争那岂不冤枉?《了凡四训》把这一桩事情讲得透彻、明白,把《了凡四训》多看几遍,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7
《应作慈爱经》的利益在佛陀时代,有五百位居士出家成为比库,他们的修行很好。有一天,他们请求佛陀允许他们前往森林里禅修,佛陀许可之后,他们就出发,从一个村庄到另一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5
《佛说梵网经讲录》◎慧僧法师一九八O年讲于万佛圣城法界大学养秋堂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诸佛子。是四十八轻戒。汝等受持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3
第二章 四圣谛在佛陀的教法中,四圣谛可算是其中的心要了。他在波罗奈附近的鹿野苑(今印度沙纳特地方),向他的老同修----五苦行者作第一次说法时﹝注一﹞,所讲的就是这个。这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0
四念处内观智慧禅法定:定如何选择目标四种护卫止禅法舍弃我禅师一般上,修禅者会有意或在潜意识里都把定列为修禅的目的。又由于这些人不了解定可分为正定和邪定,因此导致许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9
1. 总论这世间上的一般人常认为可以从财富、权力和社交活动中得到快乐、安祥与调和,也想由家庭关系、职位、朋友和感官得到快乐。他们试着运用各种方法来改变自己的物质、社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8
佛陀传授给我们许多慈观的方法。有一次,一群僧侣对佛陀说,他们丛林寺院附近有精灵作祟,造成许多困扰。佛陀于是对他们说了《慈经》:希望达到安乐平静的人,应学行正直、谦恭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8
修行人最需要的品质是什么呢?就是知足心。知足,是我们修行必不可少的因缘。我们修行时,会出现不知该如何修行的违缘,但若我们有知足心,则不会出现违缘,反之若没有知足
藏传佛教Buddhism时间:2024-08-18
修行,不一定要到寺院,也不一定要像老僧入定,其实在我们的生活里,做人处事都应该要有修行,有修养。日常生活的修行包括:一、衣食住行的修行:例如,穿衣只要朴素、保暖
佛答时间:2024-08-18
文:成刚法师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
佛答时间:2024-08-18
有的居士具备善知识的特点,可以帮我们更好的修行。而有些居士表面上“学佛”,但实际上却障碍我们!如果你身边有这四种“居士”,一定要注意了!一、跑跑居士跑跑居士,修
佛答时间:2024-08-18
来看省庵大师的一首净土诗:都言净土唯心是,十万余程是外求。但执妄心居在内(若言十万亿佛国之西方是外求者,则认方寸妄心居内,便同阿难所计七处之一),不知真性体全收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没有出离心能往生吗?这是绝大多数净业行人非常关心的问题。当然这里要注意,我们以下根据《观经四帖疏》疏文作的分析,虽然是在讲中品下生是否要求出离心的问题,实际上,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元朝至顺(元文宗年号,13301333年)庚午年间,浙江西部连年饥荒,当时杭州城中有许多人饿死。于是官府就雇人把这些尸体丢到六和塔后山的大坑中。其中有一个老太婆的尸体,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4
知道佛教修行基本理性判断正说邪说【正信佛说,不入邪见】——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
佛教知识时间:2024-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