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大愿法师:如何去度众生,去修恒顺众生?

汉传人物 2025-07-09

第一个要点是,只有善发无上的菩提誓愿,有大心量的大智慧者才能够勇于去修集三十二相业,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那些福德智慧,去努力修集。

第二个要点是,在发愿以后要注意两件事情:一个是要把所得的善果回向一切众生;第二个是要常亲近诸佛,要常供养诸佛,亲近善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他所发的菩提誓愿受持、不退失、不退转。

其实这就讲到我们最好的发愿回向文是什么?是《普贤行愿品》。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以恒顺众生第九愿为核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众生比诸佛更重要。当然,对于一个没有求迅速成佛的凡夫众生来说,诸佛是最重要的,要依靠诸佛菩萨的加被。但是对于一个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大心菩萨来说,众生比诸佛更重要。

为什么?因为无论是最初的发心、中间的修六度万行、将来的圆满成佛都是要依靠众生,没有众生可度,他就不能够圆满福慧资粮,不能成佛,所以众生最重要。

下等的人只知道求佛菩萨保佑;上等的人向佛菩萨学习,学习佛菩萨的慈悲与智慧的精神去广度众生,所以他的对境就是众生。

因此众生非常重要,要恒顺众生,要把以自我为中心,转为以众生为中心;要转我爱执为他爱执。

所以《普贤行愿品》上说: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菩提属于众生。

这有两重解释:一种是对缘事;二种是观心事。

从对缘事的角度来说,为什么说菩提属于众生?

因为没有众生菩萨不能成佛,最初的发菩提心是观见众生苦,要帮助他们超出六道轮回的苦海;而且知道这些众生过去无量劫之中都曾经做过我的父母,我们为报恩故要帮助他们超出轮回。

正如一个人自己站在岸上,而他的父母在水中挣扎,如果这个人不跳下去把他的父母救上来,这个人是完全没有孝顺心。

同样的,我们发菩提心的人知道,一切众生在生死轮回的苦海之中挣扎,他们还没有闻到佛法,他们都曾经做过我的父母,于我有恩,所以我为报恩故,一定要救度他们超出生死烦恼的河流,到达常乐我净的涅槃、解脱彼岸。这样来发起殊胜的菩提心来,为利有情愿成佛,这是愿菩提心。

中间要修六度万行,六度万行我们要修布施度,财施、法施、无畏施,施给谁呢?施给众生。我们要修持戒度、修忍辱度,对谁去忍辱呢?对众生。所以这些成就六度万行的功德也唯有依靠众生,最后圆满成佛也是为了更好地利益众生。唯有圆成佛道才有大智慧、大能力、大慈悲,真实地救度众生,因此都需要众生,这个是行菩提心。

更进一步是胜义菩提心,是与空性智慧相应的菩提心,我们可以说是观心事。众生不单单是指外在的众生,我们凡夫不能够体认不生不灭的真心,每一天都是妄心在用事、攀缘心在用事、第六意识在用事,分别、执著在用事,有众多的念头在生灭,所以这个也称为众生。

我们要在这个生生灭灭,一直川流不息的妄心、妄念里面转念。凡圣在一念之间,念头转得过来就是圣人,转不过来就是凡夫;转得过来就是菩提,转不过来就是烦恼。

六祖大师说得很透彻:前念迷即是凡夫,后念悟即是佛。最起码你后念悟那一刹那,那一个念头你就是佛,你就是觉悟,你就是菩提。

所以我在每一天,第一天能够成就十个觉悟的念头是十念佛;第二天能够成就一百个念头是觉悟的,能够转念,这是百念佛;每一天我八万四千念头都能转的过来与佛的教导相应,那我就是在圆满具足地诵如来的三藏十二部经。

我虽然从来没有捧起过经书念过,没有做过早课,也没有做过晚课,但是我可以说,把如来的三藏十二部都念了,把如来的八万四千法门都修了,这个才是法门无量誓愿学。

所以,我们如何去度众生,如何去修恒顺众生呢?

就是要将我们众多生灭的念头转过来,顺着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心、顺着我们的真如佛性、顺着我们解脱的方向,这是从心地上下功夫来修恒顺众生,来显发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心,这个是圆满成佛。

前念著境即是烦恼,后念离境即是菩提,我们念念觉就是念念成佛道,所以不要单单把众生看作是外在的,我们内心中间生灭的妄心之中有众多的念头在生起、在生灭,我们要能够转念。戒定慧生佛出世,贪瞋痴起佛灭度,我们心心念念让佛住在我们心中。

所以不是去消灭或者压制这个妄念,那还是内守幽闲,犹是法尘分别影事。而是要转念,念念转得过来就是修持的功夫,转不过来就是业障,所以念念觉就是念念成佛。

节选自大愿法师《优婆塞戒经略讲》

原标题:大愿法师:菩萨如何去恒顺众生呢?

转自微信公众号:菩萨云来集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