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南亭法师: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二卷

汉传人物 2025-02-19

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二卷

南亭法师

此文殊师利菩萨赞美智首菩萨提出来的问题,其利益之广大、深远,非可言喻。善哉,赞美之辞。饶益、安隐,皆利益之相也。哀愍世间,所以说其广大;利乐天人,所以说其深远。

佛子!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当如普贤色相第一。一切行愿皆得具足,于一切法无不自在,而为众生第二导师。

善用其心句,微妙至极。禅宗亦以心不附物为指示学人的入处。疏钞曰:心觉,神明之奥。心正,则万德攸归。1善用者,即后面之一百四十一愿,触境入玄。触境之境,事也;入玄之玄,理也。也就是于一切事,皆能会归于心,心亦理也。如菩萨在家,家,事也;知家性空,性空,理也。会事入理,为修行之要。

文殊菩萨的意思是说:佛子!若诸菩萨善用其心者,则获一切胜妙功德。菩萨在日用平常之间善用其心就可以获得一切胜妙功德。胜谓独尊,妙谓离相。又,德无不备曰胜,障无不尽名妙。一百一十门功德,皆在其中。然胜妙功德是总,总酬第一个十句中十种三业也。

于诸佛法下九句是别。句虽有九,义亦有十,如次酬上十段之德〈第二、十个云何〉。一、于诸佛法心无所碍者,即初、第一、堪传法器德。第二、十云何中第一个云何,以其具足念、慧、觉悟故。二、住去、来、今诸佛之道,即第二、云何成就众慧德,三世诸佛唯以佛慧为所乘故。三、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即第三、云何具道因缘,成就种性,欲乐方便,常以众生为所缘故。四、如诸法相,悉能通达,即第四、云何得十善巧,义无惑也。五、断一切恶,即第五云何,七觉、三空,拣择弃恶,无越此故。六、具足众善,即第六云何,得六度、四等〈四无量〉。七、当如普贤色相第一,即第八云何,由此故得十王敬护。八、一切行愿皆得具足,即第七云何,成就十力,得佛果位,方具足故。九、于一切法无不自在,即第九云何,与一切众生为依、为救、为炬、为明等。十、而为众生第二导师,即第十云何,于一切众生,为第一、为大等。今才发心,道亚至尊,故为第二导师。然晋译本云2 ,而为众生第一导师。故知第一、第二,译者意也3 。以第十何末为无等等,乃以第一为得当也。

余以为疏钞将佛子!若诸菩萨善用其心下之十句配合上文智首菩萨所问二十何所得功德,也就是将第一个何得无过失身、语、意业,乃至第十何得智为先导身、语、意业,将这十件事做好,则获得一切胜妙功德;再将善用其心下之第二句以下之九句配合第二、十云何如于诸佛法心无所碍者,即得第一堪传法器德,甚无谓也,则第一、减少了智首菩萨二十云何问题之重量,第二、也分化了下文一百四十一种行愿之功德。智首菩萨深为重视二十云何,文殊菩萨似乎很轻松地以善用其心一语了之。其实,善用其心一语为答文之总纲。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一切胜妙功德又为以下九句之总,九句又为一百四十一愿之总,一百四十一愿又为二十云何之答辞,前后锁,益见意趣之深远。

佛子!云何用心能获一切胜妙功德?

此二、指事显因,分三:一、总征,二、别显,三、总结成益。指事,如菩萨在家,指事也。当愿众生下三句,即显因也。经文中的云何用心一句,即上文善用其心句。此文即也一、总征也。也就是如何善用其心,而能获得一切胜妙功德呢?

二、别显

一、菩萨大愿,深广如海,在〈十回向品〉中详为宣说,不止一百四十一愿,此仅示于体式而已。惑障虽有轻重,然皆凭此为净。所有胜行,由此能行。

二、然此诸愿,句虽有四,事但有三,义开为六。言三事者,谓初句为众所依事,依此事而发愿也;次句愿所为境,即当愿众生句中之众生,以众生为发愿之对象;后二句是愿境成益,就是愿对象的众生成就利益,如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再开为六者,即愿所依中有二种人:一者是发愿者自己,二是他人或其他的事物等;次句愿所为境亦有二种,即能发愿者及所愿众生;三句愿境成益亦有二种;一者自益由此诸愿成前诸德故,即第二十个云何;二者益他由此发愿,愿众生故〈待续〉。

【注】:

1《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三:今初,先标其因,谓善用其心,心觉神明之奥,心正则万德攸归。

2.出自晋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净行品〉第七:悉如普贤大菩萨等,成就如来,一切种智,于一切法悉得自在,而为众生第二尊导。

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三:十而为众生第二导师,即是上文于众超胜,上求第一唯佛一人,今才发心,则道亚至尊,故云第二。然旧经中,亦云而为众生第一尊导,故知第二译者意也。

更新于:2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