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觉大师(665年—713年),俗姓戴,温卅永嘉人。他少年时出家,读了不少经、论。在未拜见六祖大师以前,先学习天台妙法,在日常生活中,常冥想静观,深通止观法门要诣。后经慧能的弟子玄策的介绍,才前往韶州曹溪参拜六祖慧能。天台宗本是研习佛理、讲究名相的。当玄觉研读《维摩经》时,他顿悟见性,开始反对死读经书。认为只要你把握住你自己的内心,排除任何欲念、不受外物来诱惑和污染,使心灵空明,这就是见性。要是能使心不住於内,不住於外,也不住於中间,丢掉种种束缚,你就能自由自在,这就达到智慧和觉悟的境界,就成佛,就是佛。
在(坛经.机缘)有如下记载,记下了他与六祖慧能大师的一段对话。
玄觉初见慧能时,绕着慧能走了三圈,振振锡杖,然后双手合掌,直直地站立在慧能面前。
六祖慧能说道:凡信奉佛教的和尚,都应具有三千威仪,八万种戒行。你是从哪里来的,怎么能够这样如此傲慢无礼?
玄觉说道:生和死的事情才是头等大事,万物变化迅速。其他枝节问题,我没时间去考虑那么多。
六祖问道:既然担心生死无常,那你为什么不去悟不生不死的大道,去除烦恼。那才是完全没有快慢和迅迟速的。
玄觉答道:道本来就是无生无灭的,当然就没有迅速可言。
六祖赞叹道:说得对,确实如此。
当时众门人听了无不愕然。玄觉于是按照佛门的规矩,恭敬地参拜六祖,然后便迅速告辞。
六祖却说道:你怎么这么快就回去?
玄觉反问道:我自己根本没有没有动过,怎么说太快呢
六祖觉得这个和尚悟性挺高,便又问道:谁知道你自己动没有动
玄觉答道:这是大师你自己心里产生分别。
六祖说道:你己经悟透了无生之意义。
玄觉问道:既然是无生,哪里还有什么意义呢?
六祖不答而问道:如果无生没有意,谁又能分别它呢?
玄觉答道:分别本身也没有意义。
六祖赞叹道:你说得太好啦,说得太好啦。你就在这儿住一宿,明日再走吧。
玄觉就在曹溪住了一个晚上。从此,人们便称玄觉大师为‘一宿觉’和尚。
这里所谓的‘无生’即是‘有生’,也就是佛家所说的超越生死,无生无死。玄觉大师悟透了顿教思想,直指本源自性,当然就没有什么快慢和动静之分,就达到了觉悟境界,取得了智慧。
玄觉的名气很大,倒底是个文化人,不单是他对佛法有精义的理解,还在于有文字著作流传下来。他的作品有‘永嘉集’和‘证道歌’。 证道歌的内容,包涵甚广,有佛教理义、有对禅宗的精见,有求道的要领,有禅宗的历史,全诗以个人的彻悟经验而对修道人提出了劝告。
玄觉的灭寂只比六祖慧能晚两个月,灭寂于唐玄宗的先天二年十月份。谥为‘无相大师’。虽有佛教文章流传下来,但他的弟子却不多,有文字记录的仅仅一人。
【原文】《坛经》: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白话浅释】禅法本来只有一宗,人身才有南北之分;佛法本来只有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8
慧能的性净顿悟说方立天慧能(638-713)是一位文化不高的禅师,与达摩以来几代多是知识分子的禅师们不同,他更重视以文句简单且又能透彻地发挥无相、无住思想的《金刚经》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7
《六祖坛经》行由品 直讲6【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六祖大师在东山寺槽厂加工米。过两日有一个小沙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13
后人读《坛经》,一般都很在意《坛经》里面的顿悟窍门,实际上,六祖的顿悟窍门是建立在行正等于道的基本之上。没有行正等于道的平常功夫,顿悟窍门便成了空中楼阁。六祖在
向生净土时间:2024-06-22
有人认为神秀大师的不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不及六祖本来无一物高超,于是把不时勤拂拭疏忽了。谁知不时勤拂拭乃检查功夫。初发心人,不时检查自己思惟行为上的尘埃,很有
向生净土时间:2024-06-20
人生有三大悲:幼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但我更苦——中年丧子!正当我沉浸在撕心裂肺的悲伤无以慰藉、度日如年时,在一群素不相识热心人的帮助下,我顿悟到人生无常
学佛受用时间:2024-01-29
国王顿悟很久以前,龙王有个调皮的女儿,经常以各种方式跑出去玩。有一次,龙王的公主变成一条小蛇出去游玩,教一个放牛小孩给逮住了。小孩用绳子把蛇绑住,拖在地上,用树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时间:2023-09-23
佛陀时代,距祇洹精舍七里之远,有一老者嗜酒如命,佛陀的学生阿难时常前往劝谏。“我无法忍受这样的限制,所以才不去精舍。”老者不服从阿难的劝导,依然如故地喝酒。一日
佛教故事时间:2023-08-27
四种马喻——从不同根器 顿悟人生一天,释迦牟尼佛坐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里,出去托钵的弟子们陆陆续续地回到精舍,一个个威仪具足,神态安详。弟子们静静地走到水池旁边,
因果报应时间:2023-08-13
有一个刚剃度不久的小沙弥,问老禅师:一个禅者顿悟之后,是不是就成菩萨、成佛了?老禅师说:顿悟只是通过修禅发现并找回了自性,成菩萨、成佛还需努力的修行才行。小沙弥
佛教故事:哲理故事时间:2023-08-09
10年前,张顺是个专职屠夫——专门为附近的人宰杀大小牲畜。他说,干他们这一行的,在每次“行刑前”,心里都念叨这么一句话:别人不吃我不宰,别人不吃我不宰。即使是这样
因果报应时间:2023-07-30
佛陀时代,距祇洹精舍七里之远,有一老者嗜酒如命,佛陀的弟子阿难时常前往劝谏。我无法忍受这样的限制,所以才不去精舍。老者不听从阿难的劝导,依然如故地饮酒。一日,老
佛教故事:佛经故事时间:2023-07-20
舍利弗听闻佛法,像朗日照耀,面前立时光明,心中疑云,一网打尽。出生的前后在南印度的摩竭陀国,离首都王舍城大约有二三里的路程,有一个迦罗臂孥迦的村落,茂林修竹,山
佛教故事时间:2023-07-08
“家中有三象,神鬼不敢撞”,意思是说家里如果出现了三个现象,那么一家人就会其乐融融,而且吉祥如意。这句话其实是老祖宗的生活经验之谈,同时也暗含着对子孙的训诫之意
圣严法师时间:2022-04-30
释鉴空,俗姓齐,俗名君房,吴郡人。少年时,家庭贫穷,他虽然勤于学习,但却难以持久。到了壮年,他吟诗作文,自然朴实,不求靡丽。经常游历于吴、楚之间,已经四五年了,
其他文章时间:2021-05-14
以法身是以心体绝待离缘故;心的体性,这个是真实义,所以,法身亦非空无义,乃有其自体性。所以讲真如有其自体性,是站在它一直存在,亘古以来,我们的体性;可是它是无相
慧律法师时间:2020-11-13
顿渐的问题,许多人都要误解,总以为顿教的法门与渐教的法门,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修行法,许多贪图便宜的人,也都偏爱顿教而妄斥渐教。大家都知道,禅宗是主张顿悟的,是主张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6
我们在此打禅七,就修禅本身来说,它是不拘形式、不拘环境的,处处是道场。但是在刚入门的时候,还是需要一定环境的,特别是在专修的时候,环境非常重要。我们这一期一会,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8
佛陀(图片来源:资料图)佛祖释迦牟尼有个弟子叫般特,他生性迟钝,佛祖让五百位罗汉天天轮流教他学问,可是他仍然一点也不开窍。佛祖于是把他叫到前面,逐字逐句的教他一
佛教故事时间:2014-03-27
编者按:在三藏典籍中有很多精彩绝伦的故事,包括本生故事、本事故事、因果故事、修行故事等等。下面这个故事,选自《经律异相》,原始出处则是《金色女经》。《经律异相》
佛教故事时间:2014-10-02
编者按:今天这一则故事出自《历代名人与佛教》,由喻汉文先生编译,主人公是北宋文豪、政治家王安石。王安石有两大标签最为后人熟知,一是神宗时期主持改革,称王安石变法
佛教故事时间:2014-12-16
相对于渐悟的修行者,顿悟的修行者智慧很高,慈悲心很强,对三宝、对传承、对上师的信心非常稳固,而且少欲知足,心中所想皆是佛法,听到深奥的大乘佛法时,如中观的离一切
藏传法师时间:2015-07-23
1997年,65岁的稻盛和夫因身体不适住进医院,经诊断为胃癌。手术进行得很顺利,然而身体上的癌细胞虽然被切除了,精神上的苦闷却不能随着手术刀的起落而烟消云散。在日本,
佛学入门时间:2015-11-19
问:或许我们无法在三年内证得菩提,但许多上师提及,相对于漫长的修道过程,究竟的证悟可以在一刹那之间发生请就此发表您的意见..答:顷刻间证悟﹝顿悟﹞确有其例,但唯有
藏传法师时间:2017-06-20
释鉴空,俗姓齐,俗名君房,吴郡人。少年时,家庭贫穷,他虽然勤于学习,但却难以持久。到了壮年,他吟诗作文,自然朴实,不求靡丽。经常游历于吴、楚之间,已经四五年了,
其他文章时间:2018-04-26
佛学视频时间:2020-03-14
佛学视频时间:2020-03-14
第四日贵眼正不贵奇特行履贪神通,好奇特,几乎成为学佛人的共同心理倾向,而禅宗宗师却认为这是大病。他们只贵眼正,不问行履〔1〕,也就是只重明心见性地见地,不尚神通
更多文章时间:2020-06-22
开释余疑分第二十五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伏愿弘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
更多文章时间:2020-07-02
大乘佛法简易解月溪法师目录集十三经提要佛性真如法身净智妙圆菩提自性佛身空如来藏见性成佛圆觉辨真妄(由其起妄?返妄归真?)婆伽婆见闻觉知(小乘断六根)妄念无明(中乘修
更多文章时间:2020-07-24
以法身是以心体绝待离缘故;心的体性,这个是真实义,所以,法身亦非空无义,乃有其自体性。所以讲真如有其自体性,是站在它一直存在,亘古以来,我们的体性;可是它是无相
慧律法师时间:2020-07-31
燃灯授记,顿悟成佛在《金刚经》中,释迦牟尼坦言,说他自己当时在燃灯古佛处修行,实际上并无一法所得,所以燃灯佛才为他授记,认为他将来修行一定会大成。我佛释迦牟尼还
更多文章时间:2020-08-19
禅就是指顿悟 佛教的的三大语系有汉语系佛教、巴利语系佛教和藏语系佛教,这三大语系的修行都是依照佛陀的言教次第修行而得解脱证涅槃的。比如南传佛教坚持佛陀的原本教法
更多文章时间:20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