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之深究﹞(一)蕴苦永息之涅槃:
惟有甚深的空(无我)慧,才能破除我见。等到此生的报体结束后,不再受生死果,就是入涅槃了。”
生死永灭不再轮回相续才叫涅槃。这里点出一个重点:要用什么来破除我见?惟有般若的空慧才能破除我见。什么是空慧?空就是诸法实相,体证诸法实相(即空性)的智能叫空慧。要了解缘起,才能建立空慧。我们上课那么久一直在谈缘起,缘起就是条件的组合,没有永恒不变性,没有单一性,缘起就是在否定永恒存在的我执。破了永恒存在的单一性就叫破除我执,不懂缘起就不懂空慧,没有空慧就不能破我见,这都是相依相缘的。
“一般人想:入涅槃,到哪里去呢?证了涅槃,是什么样子呢?”
很多人都在问:涅槃到底是什么?人死了,涅槃到哪里去?有这个问题的人根本就不懂涅槃,还是门外汉,连皮毛都不知道。我见破了才能涅槃,难道我见破的人会问:“那一个我到哪里去?”众生想到哪里去,是因为有“我”自性见的执着。破了我执我见入涅槃,一切法永灭,哪里还有一个“我”在来去的问题?证了涅槃是什么样的?涅槃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我们都没有证过涅槃,同样无法表达,只能藉圣贤古德佛菩萨流传下来的经论来大体了解。其实涅槃唯有亲证才能了解的,贪瞋痴烦恼真的不起,我执真的破了,真的清净自在大解脱了,这是活着就能体证的。你体证到了就知道了,还好是能知能证的,而不是不可说、不可知、不可证的。
“圣境,无法推测,也不易说明。经中譬喻说:冷气消除了,冰便溶化为水而归于大海。这如入涅槃一样。这时,如问:冰到那里去了,现在那块冰是什么样子,那是多余的戏论。”
海水因气温冷结成冰块,就像众生由于我见执着而产生个体。体证到涅槃,就像冰融化而归于大海。哪里还会问:原先的那块冰到哪里去了?如果将冰块的个体比喻形容成“我”,破除了我执,那就像冰块融化入大海,与整个大海的水融合一体时,哪里还会问:那个叫“我”的冰块到哪里去了?那是多余的戏论了!明白这个就不会执着了,不会再问:我死了到哪里去?涅槃了到哪里去?过去上课或演讲时,讲完后大家听得很欢喜,让大家发问:“师父,你讲得很好很对,我们都明白了,那我们死了到底要到哪里去?”最后还问死后到哪里去,我就知道前面都白讲了,没有解决问题嘛!照样我执坚固。涅槃了,就像冰融于大海,既已融化,就不能再想象为过去的个体了。
“既已溶化,就不能再想象为过去的个体;水入大海,遍一切水中,所以是「无在无不在」。证入涅槃也是如此,不能再以旧有的个体去想象他。到达涅槃,便是融然一味,平等平等。”
由于众生有我执我见,所以总认为这个身体是我,是个别单一的,因而会疑惑:“我到哪里去了?”其实冰块已溶入大海遍一切水中,就不能再像过去有单一个体的观念了。大乘佛法常讲尽虚空遍法界,法性一味如虚空性,比喻平等无差别相,没有个体分别,证入涅槃也是如此。
“经说:「灭者即是不可量」。涅槃(灭)是无分量的,无数量,无时量,无空量的。平等法性海中,不可分别。”
涅槃体证到的寂灭法性是空寂平等一味无差别相的,不可用时空数量大小或世俗的观念来衡量。
“从前,印度有一外道,能见到某人死了生天,某人生人间,某人堕地狱。但一位阿罗汉入灭了,外道看来看去,不知道在什么地方。”
这就是重点:有些外道因修禅定有神通,能看到人死后因善报生天、人间或因恶业而下三恶道。但阿罗汉入灭时却怎么看也看不到。通过这种比喻而明白,真正的解脱涅槃不是一般人的见解所能了知的,没有来去、生灭、大小,没有善恶业报及受报投生,涅槃的境界是我们无法衡量的。所以千万不要以为解脱者死后到某个地方去享福消遥。如果还有这种个体的观念,离开人间的痛苦,在哪里享福,这都还在相对的观念中,根本不懂涅槃的深义。真正的解脱入涅槃不是一般所想象的,到一个没有痛苦烦恼非常自在享福的好地方,在那里要吃要用,随意念一想就应有尽有,这哪里是涅槃解脱!如果连这个都搞不清楚而执着,就是不知道佛法的究竟意义。《金刚经》真正的本义:菩萨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实无灭度者。这才是真度,不是度你们到某一个地方享福哦!
“这说明了:入了涅槃,是无所从来,也无所去的,无所在,也无所不在。”
这是离有无来去的缘起中道观,不是一般的思惟模式能了解的。
“我们总是把自我个体看为实在的,听到消除了自我的涅槃,反而恐怖起来。”
众生执着这个“我”是很深的,告诉他真正涅槃就是体证无我而销溶一味时,就不能接受而恐惧:“涅槃了,这个我不就消失了吗?”那种我执实在是深重至极!殊不知,永恒的实有感就是我们生死轮回痛苦的根本。不破除自我的实有感,一直保持那样的心态,如何能解脱受用?
“所以,涅槃无法用与我有关的事物去拟想。入了涅槃,身心都泯寂了。这并非说毁灭了,而是慧证法性,销解了相对的个体性,与一切平等平等,同一解脱味。”
身心都泯寂即能所俱寂,这不是毁灭一切的空无,而是不落有无的涅槃。“有”与“无”是众生执着的相对观念,涅槃了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只是个体性的销溶,消除了自我的观念而已。
“小乘学人,做到生死解脱,便算了事。苦痛既已消除,再也不起什么作用了。这是小乘者的涅槃观。大乘却有更进一步的内容。大小的涅槃,分二点来说:”
以小乘的根本佛法来谈,证阿罗汉即生死永灭而究竟解决。下面谈的是大乘的涅槃观,与小乘的根本佛法有一点差别。
“1、 依体证的现 (相)实(性)一味说:
声闻者证入法性平等时,离一切相。证见时,不见一切相,惟是一味平等法性。故说:「慧眼于一切法都无所见」。”
看到这些内容,你们就知道导师对法的了解深刻到什么程度!像这些证入法性的内容,没有亲身相当体证的人是无法举证表达的。声闻学人证入法性平等时是离一切相,也就是证入空性时,一切相不现,即能所俱寂俱泯:“慧眼于一切法都无所见”。真是连相都不起的,有人就叫证入空性或法性寂灭,或叫身心脱落的境界,用“大寂灭海”来形容。声闻进入平等空寂性时,体证到的是一切法不现。
“声闻学者的生死涅槃差别论,性相差别论,是依据古圣者的体验而推论的。但大乘学人的深悟,在证入一切法性时,虽也不见一切相,但深知性相不相离。”
注意,导师点出了大乘与声闻的不同处:大乘学者证入法性时也同样不见一切相,但他的空观更深,因有更深的知见——性相不相离。声闻是性相差别,性是性,相是相,性相二者不同相对的,即生死与涅槃相对有差别。但大乘的深观消弭了这种差别,而认为性相是不离的,生死涅槃是不相离的,这一点不同喔, 注意听,这就是深观的深度不同。十年前我们同样上这个课,题目是“解脱之道——四圣谛与缘起之开展”。这一次是“解脱之道——四圣谛与缘起与大乘不共慧。”注意哦,是为了要点出大乘与声闻的不同处,否则大家只了解声闻乘,对大乘菩萨的深论就不了解。这里就点出大乘不共慧(即差别)的地方:声闻是性相差别,大乘是性相不离,深观故。
“由此进修,等到证悟极深时,现见法性离相,而一切如幻的事相,宛然呈现。”
这就完全不一样了:声闻证到空性时一切法不现,也就是空性是空性,一切法相是一切法相,性相完全不相即。但大乘的深观就不一样,很深刻体证法性时,虽然也一切法不现,但是由于知见的了解,一切幻相会宛然又呈现出来,因而成为一切相与性是相依而不离的。所以声闻学者体证空性后重于禅味,不喜欢外面的纷扰而喜欢修禅定。大乘菩萨见法后虽也体证到一切法不现的境地,由于更深刻了解一切法的无碍,所以宛然有的事相还是呈现出来了,不一定沉在一切法不现的状态中。从一般的理论来讲,见法是前半段的“从假入空”;后半段的“从空出假”则是宛然有的事相呈现出来。也就是说,在万法中当下也能体证到法性空寂,而不是一定要一切法不现。这就是与二乘圣者不同处,是大乘深观更超越的地方。所以大乘圣者不会执着在深定禅观寂静中,因为性相不二,在相的当体就能体证它的空,而不是一定要离相才有空。刚开始先体证一切法不现,但由于深观的不同,知道性相不二,所以缘起的一切如幻相宛然而有,性相就无碍了。从空出假,还是如如不动性相不二,这就是大乘不共的地方,注意!要明白大乘不共法到底不共在哪里?大乘的伟大在哪里?不能嘴上会讲而对大乘的实质却茫然无知。与声闻共的是前半段的体证法性即一切法如幻不现;不共的是后半段的从空出假即一切法宛然而现的性相不二。
“这种空有无碍的等观,称为中道。故说:「慧眼无所见而无所不见」。依据这种体证的境地,安立教说,所以是性相不二论,生死涅槃无差别论,证到了这,名为安住「无住涅槃」,能不厌生死,不着涅槃,这是小乘证悟所不能及的。”
大乘真正的实相就是中道观即中道实相观。无所见是前面的半段,到无所不见时就是事理不二空有无碍,这就是超胜处。注意听,大乘的性相不二论与二乘的性相差别论就不一样了,这个重点要明白。所以大乘说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如果是差别论,烦恼是烦恼,涅槃是涅槃,要断烦恼才能证涅槃;不二的话,烦恼即涅槃,这就是重点。
证到了这,名为安住“无住涅槃”,涅槃分有余及无余。这里说到无住,就是没有一个实在的涅槃可以安住,所以无所住而住叫无住,就能不厌生死,不着涅槃,这是小乘证悟所不能及的。菩萨道愿生生世世来人间,缘苦众生救度众生,就是根据性相不二、空有不二的体证,悟解生死如幻,所以才不住生死,不厌生死,涅槃也同样如幻如化,哪里还会安住!这就是证入空性不同处。所以真正要行菩萨道,来人间缘苦众生,是要有内涵的,不是信口而说的。
“但大小的涅槃,并非完全不同,而是大乘者在三乘共证的涅槃(法性)中,更进一层,到达法性海的底里。”
前半段都一样,只是深度不同而已。“而是大乘者在三乘共证的涅槃(法性)中,更进一层,到达法性海的底里。”导师这一句话太棒了!法性的大海是形容,大乘更深刻地沉到大海的底部,更肯定明白深刻体会法性而已。所以在法性的体证涅槃上不能说有所不同,只是体证的深度不一样而已。不管是在大海表面浅尝品味,或到最深处去品尝,海水的味道都是咸的。我们不能说大乘的涅槃与小乘的涅槃不同,其实法味是一样的。所以三乘共证的涅槃是一样的,只是大乘更深一层到法性大海的深部而已,质是一样的,仅是量的不同。
“2、 依修持的悲愿无尽说:
小乘者的证入涅槃,所以(暂时)不起作用,除了但证空性,不见中道以外,并且他们在修持时,缺乏了深广的慈悲心。”
大乘与小乘哪里不同?在于悲愿的不同。大乘要批评声闻,唯一的所谓不共就是慈悲度众生的悲愿不同而已。但话又说回来,佛陀时代的圣弟子们真的没有悲心不想救度众生吗?从富楼那尊者的那一经看到,他要到边地去度化众生。佛陀劝说:那里的人很野蛮,如果打你怎么办?他回答:还没有杀我呀。又问:如果杀你怎么办?回答:省得自己麻烦了。佛陀答应他去,就是看他有很大的悲愿。其实声闻与大乘悲愿的差别只是没说生生世世而已,这一生证到阿罗汉后就不再来了。大乘讲的悲愿是生生世世不入涅槃,众生的苦就是我的苦,因为了解缘起性相不二的相依相缘,人间不圆满,自己也不能圆满。自己曾经苦过,所以也不忍众生的苦,慈悲心油然而生:“众生那么苦,我自己涅槃安乐有何意义?”再看到佛法这么衰弱逐渐在变质,也许有一天也像印度那样佛教灭了,更加不忍圣教衰!体证无我就不再自私,与众生一体的慈悲感油然而生,众生不尽不入涅槃。如果一定要分大乘与二乘彼此的不同,就在这里的悲愿不同。但不是阿罗汉没有慈悲不度众生,是没有说到生生世世而已,他解脱入涅槃,后面就不来了。大乘佛法的差别是证到法性空寂,一样可以入涅槃,但是他不入。能入而不入,叫不住,到门前,但不进去,还是到三界去救度众生去,这就非常了不起!为什么有这样的智能及力量?是体证到性相不二、空有不二,才不厌生死,不住涅槃。所以注意喔,大菩萨来人间不是没有条件的,前边的这些条件不具足,说生生世世要来,那是业力的身不由己而不得不来哦。我们真的要行菩萨道,一定要具备这些本钱与条件,要体证到空有不二、性相不二、自他不二,这样才有本钱而不会堕落,这很重要!
“而菩萨虽圆满的证入涅槃,但因度生无尽的悲愿,成为不动本际而起妙用的动力,无尽期的救度众生,这大大就不同于小乘者的见地了。”
这一次上课加上大乘不共慧,因为很多人误解我们在弘扬小乘。我们回到根本佛法来探讨,就是希望建立佛法的正见,明白根本佛法的特质,不共在哪里,才有能力去抉择与大乘相应的部分及不相应的部分。否则大乘因为法门无尽,我们很容易迷失,搞不清楚什么是真正与佛法相应的。当我们从源头去了解后,回过头来沿流就不会迷失,重点是在这里。明白正确的因缘条件,就更能深切了解大乘的悲愿从何而来,凭什么能生生世世不怕生死而愿意来人间度众生。
“佛的涅槃,是无在无不在,是有感必应,不用作意与功力,自然起用。”
我们不能落于实有与实无,佛涅槃了,不是什么都没有。众生由于无明而执着在实有实无的自性见中,才会论有论无:“死了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如来灭后是有是无?”佛陀时代也在探讨这种问题,佛陀都是不回答,先让你体证了法性再说,其实真正体证了空寂性,绝对不会再有这个问题了。否则怎么说你都不会安心:说有,你就执着在常见;说无,你就落在断见。所以唯一的最好的办法是引导你先去体证,一旦明白了宇宙真相,就消失了这种疑惑。
这里点出一个重点:佛的涅槃不是有为的,不是众生的那种执着。一个心地真正清净不染着的人,说见法见佛都是一样的,这就叫相应。一个真正明白法的人,比谁都更了解佛菩萨是什么,真正见法的人对佛法僧三宝不疑。这个不疑是因为清楚明白亲证而对佛法僧都不再有疑惑了。这是见法破了疑惑、身见、戒禁取,叫断三结,所以见法就能像见佛一样:“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佛是悟了缘起法而开悟的,你见了缘起法不就是见佛了吗?
“所以,现一切身,说一切法,都是随众生的根基及善根力所感而起应化的。因此,如想象圆证涅槃的佛,是一个个的,在这里那里的,寿长寿短的,便不知大乘涅槃的真义,不知应化身的真义了。”
你们有没有发觉这几句话语重心长?导师点出了我们众生的盲点:如果你把证了涅槃的佛陀还当作一个一个的,是住在这里或那里的,寿命有多长多短的。这样的理解其实是不知道大乘涅槃的真义。这句话太重要了!
佛法有通俗的善巧方便,它的八万四千法门是为引度外道或执着我见深重的众生,先以欲勾牵,这是方便。但如果谈到解脱涅槃的境界时,还用那一套方便,就是真的不懂法了。
“必须放弃小我个体的观念,才有悟解证入涅槃的可能。入了涅槃,如说永恒,这即是永恒,因为一切圆满,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说福乐,这便是最幸福、安乐了。说自由,这是毫无牵累与罣碍的。所以,有的经中,描写涅槃为「常乐我净」。”
如果很深地执着有个体的“我”来来去去,要到哪里去享福自在解脱,这是连小我的观念都不能破的,怎能体证大乘涅槃的真义?我执不破是无法体证涅槃的!一定要打破小我的单独个体的观念。何时破除了我执真正体证到涅槃,那真的是永恒,因超越了常断及时空,一切都圆满了,不会增多或减少;也是最幸福安乐的;是自由而毫无牵累挂碍的,所以经中才描写涅槃为“常乐我净”。导师为什么用常乐我净这四个字?这四个字很容易与外道执着的自性见相混淆啊!其实导师是在点拨我们:佛法中谈到的常乐我净,不是讲一个真常的东西永远在那边幸福快乐永恒不变。只是说进入了涅槃后,一切的相对及执着消失了,贪瞋痴烦恼止息了,所以才感觉到安住在一种所谓清净自由自在的状态。这样的描写,以众生的知见来讲就是“常乐我净”。这是说涅槃的境界,千万不要以为有一个自性的“我”是常乐我净,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佛性是常乐我净,有一个真我、大我、主宰叫常乐我净,那就和外道一样了,一定要区别清楚。
“这里的我,是自由自在之意,切不可以个体的小我去推想它。可是众生愚痴、执我,多数害怕涅槃(因为无我了);也有不满意涅槃,以为是消极的。”
这个解释很重要!我们都执着有自性有我,涅槃就无我了,所以会感到恐惧:“无我怎么可以?”之所以会认为涅槃是消极,会害怕无我,其实很简单——我执在作祟。有我执的人就会反抗、不满、恐惧,这是难怪的,因为众生在我执里面惯了,会产生害怕。
“纯正而真实的佛法,众生颠倒,可能会疑谤,真是没法的事。”
这几句话我很赞同,因为感受也很深,真是无能为力。我们要讲的是佛法的正见真义,目的是要让每一个人能破我执,离开邪见,而得真正的解脱安乐,所以讲的是声声如法的真话。但是众生都深深执着一个“我”,害怕听到真话——无我。所以从人间的现象来讲,说真话的是冷门,生意很不好,不象热门那样门庭若市的。不符合众生的欲望,不满足他们的需求,恰恰是要破你的执着我见,把自尊心拿到地上踩,怎么受得了!“无我怎么可以?我是高高在上的,我是无限尊贵的!”如果有人说:“你们来归依,我给你加持,授你一个密法加一个灌顶,再特别给你一些别人没有的,你回去就受用不尽了。”保证每个人都去!但我们告诉你:“这是不可能的,你一定要破我执,不能在人间的欲望中颠倒执着。”这个谁要?与我们的欲望相反嘛,生意怎能会好?所以讲真话要破我执的,要痛苦地把那个“我”消掉,没人要的。导师写到这里,我就有好深的感受,真是这样,讲真话生意一直好不起来。有时候想用一下方便又不忍心,什么叫方便?“菩萨啊,你们很伟大很发心喔,你们功德无量,未来会大受用,这支柱子让你出。”大家便很欢喜地刻个名字在寺庙的龙柱上。可是我们不忍心啊:“不要执着哦,要破我见我执,这样是不行的, 那样也不行……” 那谁要!欲望中已经习惯的人他受不了的。我曾用一个很难听的比喻——厕所里的粪虫:过去厕所是一个深坑,里面整团的粪虫钻来钻去在蠕动,在粪便中很自在。你看了会说:这里面实在够可怜够脏的,你们怎么在这里不出来呢?你慈悲点把它抓出来,用清水洗干净。可是它一定会爬回粪坑的,我不骗你。注意啊!众生的我执及欲望的染着之深与粪虫是一样的,你把他抓出来用清水洗一洗,受不了的,他绝对钻回去。那种我执欲望染着之深真是这样,很恐怖!你把粪虫蛆子抓出来,它如果会讲话,一定会骂你。从这里我们就不会见怪了,众生颠倒,可能会疑会谤,这是没办法的事,跟粪坑里的蛆虫是一样正常的。站在客观的立场,众生在我执颠倒里,就是正常的事。那真的就无奈了吗?不会的:
“好在佛有无量善巧方便,为这种深执我的众生,又作另一说明。
汝自记说是须陀洹果我们继续,我们现在看13369经,下册第741页,这一经就谈到给孤独长者,给孤独长者我们大家在经典上常常看到,我们今天这一经就跟他有关系,我们来看经文。“如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7
“﹝二大理则﹞佛法的因缘论,虽有此三层,而主要的是事待理成,依此而成为事实,依此而显示真性。如上面说到的「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7
“〔第一项 无明〕一、无明的含义即无知、不明,不是什么都不知,反而是充满错误的知,是与正智相反的知。为生死流转的根本。”我们不仅不知道真理法则,反而自以为是,错误认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7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大家早,请坐。大家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佛(三称)。法师,各位菩萨大德,我们今天哪难得又有这样一个好的因缘,在悟空法师的发心之下,我们有一个新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7
方便与究竟我们现在芸芸众生,整个其他的宗教都一样,他们在搞什麽,先建立一个神,然後建立一个天国,建立一个理想界,一天到晚想到那里去,为什麽我们会想到那里去?因为执着有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7
“五、解脱者的生活在日常生活方面,解脱的声闻圣者,偏重禅味,而漠视外界。他们的生活态度是淡泊自足的,「少事少业少希望住」。他们的内心充实,而外表好象贫乏清苦。”早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6
“﹝八、正定﹞念是定的方便,因念的系念不忘而得一心,即是「定」。定,有禅那、等持、三摩地等同义的异名。以下区别「定」与「正定」的不同。”定即是一心而非二心、三心。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6
“六、解脱与究竟解脱二乘圣者及菩萨,从证悟而得的解脱,还有不圆满处。二乘圣者,虽断尽烦恼而证解脱,但因无始来的烦恼,多且重,深刻影响于身心,所以身心仍然不免遗留有过去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6
“※道 谛※﹝八正道﹞涅槃──苦的熄灭,是由修道而证得的。在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的实践法门,就是八正道。”四圣谛的内容是“苦集灭道”:苦是现实的一切,集是苦集起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6
十六、 四食 *一切有情皆以依食住*<<杂阿含经>>第535 (372) 经﹙中p89﹚四食之因缘观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食、资益众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5
八、 佛为何开示蕴、处、界、缘起法门(外道与众生皆于蕴、处见我)第157(45)经(上p157)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云何为五?色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5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1985年农历九月十九重庆慈云寺(壹)题前概述一、能得到观音菩萨加被的三个条件农历九月十九日是观世音菩萨成道纪念日,慈云寺举办这个观音法会是数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弟子:如何能在每个当下、在在处处都能直入解脱境?上师:时时都能说是“解脱处”,就是进入到一个“很平静的状态”,你首先在座上要多下些功夫。这两天也有很多人都在问:
文殊花开时间:2024-12-19
无须千里追寻,解脱当下即是人是什么?相貌吗?地位吗?身份吗?这些都是外在符号,暂时和我们有关而已。真正的内涵不是其他,正是我们当下的心态、性格和人格。这种心态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6
如今在座的弟子,无论是独自一人在家禅修还是跟随导师一起禅修,相信平常都在修行之中。但在修行过程中,内心的感觉可能并不稳定。因为今天内心清净并不等于明天也会清净,
文殊花开时间:2024-11-13
新娘的爱恋寂静涅槃最乐15~6无火如贪欲无恶如瞋恨无苦如五蕴无乐如寂静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他去参加一场婚礼。新郎一直看着新娘,非常兴奋,无心款待客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1
只要皈依三宝,能念三宝,都是修行;能这样的思想,这样的用心,不贪财,不恋色,这就叫修行。常时观身体是无常的,是不干净的,是幻化的,是要死的。你这样观,你的烦恼就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0-21
禅悟与实现郑石岩第七章悟、醒觉与解脱禅是一个人独一无二对生活的领悟或省发,每个人都透过领悟而肯定了真我,发现生活的光明面。这种省发不是一般所谓的知性理解,或经过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2
在初期的佛经里面,说实践的方法多,说本体的理论少。多数佛弟子都依随佛陀说法,具足信心,勤求解脱,出离生死,致偏重于证寂灭的涅槃,很少说明实相的哲理。佛陀当时教弟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05
宋朝僧人释僧俊,俗姓王,是京师人。他出家后,不守戒律,也未曾修善,结果,因为患了一点小病,就死了。他死后三日,又奇迹般的醒来,啼哭忏悔!自己说,他将要死的时侯,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5
问:何为大平等性自解脱?答:自性与本基的自性无二无别,一体无离合。可以理解为证到了基的一切本来面目,即证悟了本来。大用现前,即道的功德一切圆满,远离阿赖耶的所有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0
主讲:楼宇烈先生主题: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时间:2006年11月4日上午地点:昌平随园国学会所主持人傅桦: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来到优雅别致的随园,来到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2
无我与涅槃关于涅槃「有」、「无」的辩证缘起、缘灭的教法是中道的真理,超越「有」、「无」的二边。证入涅槃为轮回的止息、「有」的寂灭,由于无明与渴爱的止息,而结束了新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0
此世虽苦难,亦有乐可寻;虽存在实有,亦应觅非有;此世虽热恼,亦有清凉地;虽三界如火,亦有涅槃城;此世虽恶浊,亦有至善境;虽实有生者,亦有无生地。《本生故事》涅槃是佛法的圆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7
【原文】迄高宗永徽辛亥岁闰九月四日,忽垂诫门人曰:一切诸法,悉皆解脱。汝等各自护念,流化未来。言讫安坐而逝。(据《五灯会元》卷一)【译文】到了唐高宗永徽辛亥年(651)闰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13
道证法师:声闻:佛的声音听得入耳,还会照做实行,所以他会开悟,解脱自在声闻法界 “声闻”这两个字,单由文字表面上来看,声就是声音,闻就是听闻。 听闻什么声音呢?听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4-08-09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十(9)改变人生命运的秘笈九、方便庄严经文: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我们都想修行,都想度众生,可是要想度众生必须有善巧方便,有了这种善巧方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14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十(4)改变人生命运的秘笈四、五根我们读《阿弥陀经》有没有听到五根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都属于三十七道品里面修行的内容。先讲五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14
第七章威德自在菩萨章世尊在本章为威德自在菩萨等大众开示修行的方便,依着众生的根性而有三种次第差别:一、奢摩他、二、三摩钵提、三、禅那。此三法门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02
第九章 净诸业障菩萨章世尊在本章为净诸业障菩萨等大众开示觉性本净,但由众生从无始以来,妄执有我、人、众生、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妄生瞋爱,生妄业道,不能入于清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02
后记:六祖之后的禅门六祖惠能大师门下悟道者共四十三人,各化一方,所谓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因为,六祖之后不再传衣钵,晚唐至北宋初期,曹溪禅共分临济宗、曹洞宗、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02
阻碍解脱的十种业障究竟是那一些业障缠绕我们解脱不了呢?归纳起来,有下列十种:一、无惭:一般人根本不知道惭愧,也就是儒家讲的无耻,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了不起,难得有一
禅理故事时间:2024-06-22
第四章 正宗分在第二章中已将序分的证信序和发起序诠解,从本章起讲正宗分。一、说净土因果:1、长者发问: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已发阿耨多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19
第五章 方便品一、方便本义方便,就是权宜。圣人为教化故“以沤和之智,通权达变”,妙适时宜,随方曲济,利益众生。如疏赞云:“利乐仪轨曰方,应时而济曰便。”有三层意思: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19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十)净界法师讲述好!请大家打开讲议第11面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前面一章念等本空,说明大乘佛法的修学,身口意应安住在非空非有的中道实相。本章对中道实相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18
你光明解脱的正念我们修行首要要去观察是那些什么把我们的身心障碍住了。是环境?是人事?还是我们个人的习气?基本上我们人在环境与人事的一波波的牵扯中,真正能下手去转化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03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受持品第五对于任何一个教法,若不依经典来修持,来实践,来观察,我们就无所依从,尤其是世尊灭后,经典是我们所依的唯一法宝来源,虽有其他善知识设教,亦不离经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02
不空绢索像出自《不空绢索续》,不空绢索实为观世音菩萨诸多化现之一,也即三面四臂之观世音大士。凡见此像者,其功德如续部所云,有如下种种:亲睹此像即同现量观见观世音
清净的本源时间:2024-05-24
今天是九月二十五日,是个非常殊胜的日子。今天我们能够进到大圆满法房间网络共修讲堂一起学习佛法,这也是个非常殊胜的机缘。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要好好地听闻佛法。今天
清净的本源时间:2024-05-24
涅槃这两个字,很深奥,一般人不容易了解,以为涅槃就是死亡的意思,这是错误的。涅槃就是人不死亡,才叫做涅槃。涅槃是不生不灭,没有生死,超越时间和空间,泯除人我的对
佛教知识时间:2024-05-11
三伯哥进 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已有二十多天。ICU 病房,一个人人谈之色变,闻之沉重的词。曾经高大健壮的三伯哥而今已是骨瘦如柴、器官衰竭了。重症监护室每日两次半小
学佛受用时间:2024-05-01
《净土决疑论》讲记(十二)释印光造论 释传印讲记(2)答释①释有禅有净土【论文】余曰: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者,其人彻悟禅宗,明心见性。又复深入经藏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8
三十五、 正知正念、正观、正念与正智第57 (60) 经﹙上p90﹚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何等为五?所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8
二十二、 四谛第542(379)经﹙中p106﹚自知.自证.三转十二行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抖鹿野苑中仙人住处。尔时、世尊告五比丘:「此苦圣谛,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8
十九、 八不缘起第456 (335)经﹙上p414﹚ 不生不灭﹙有业报无作者﹚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28
2017 年 5 月,因缘和合下我去到了一个佛堂,恭闻到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法音。佛陀说法圆融无碍,我被深深吸引了,想要探寻人生真谛的答案。由于工作时间受限,我去佛堂的
学佛受用时间:2024-04-24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厌舍品第三)太虚大师讲述二十一年十二月在闽南佛学院丁二 色无色天乘之三乘共法戊一 出家戒之超欲界法──十信己一 厌舍出家厌舍品第三‘厌舍\’即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18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序品第一)太虚大师讲述二十一年十二月在闽南佛学院释 经甲一 教起因缘分乙一 证信序丙一 五重证信丁一 略叙闻时主处序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18
佛经有云,念一声“阿弥陀佛”灭恒河沙罪。作为一个佛弟子,我深知佛号的力量,不仅自己平时勤念佛号,甚至看到动物我也会为它们念佛号,特别是狗狗。为狗狗念佛号是源于一
学佛受用时间:2024-04-07
心、慧解脱篇 七、结语如果说世间有屹立不摇、八风无法撼动之巨树,那就是五根、五力所成就之圣巨树。如果说世间有坚固盘稳、永不倾倒之古城堡,那就是由四圣谛、八正道所
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时间:2024-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