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这是第七,尊重己灵发菩提心。“己灵”就是指我们人人本具的这种灵性、本觉,有时候叫佛性、一真法界,每个人都有,我们要尊重它。那么尊重它就要有一些认知,也要有一些方法把它显发出来。所以这里我们首先要看到,就是佛跟我们说的:我们现前介尔一念、非常微小的一念心性,当下跟释迦如来以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是平等的,是无二无别的。这一点是佛教提出来的,一切生命都是非常尊严的,在理体上我们跟佛完全平等,在大乘经典当中不断的谈到这一点。比如在《如来藏经》,佛告金刚慧菩萨说:“善男子,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趺坐,俨然不动。乃至德相具足,如我无异。”佛以五眼圆明的佛眼观察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不仅包括人道的众生,而且包括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的众生。这些众生在轮转过程当中都具足贪、瞋、痴所有的烦恼,就在这些烦恼当中有如来的智慧、有如来的五眼、有如来的相好光明,在这些烦恼的众生心里结跏趺坐,俨然不动,乃至于如来的一切功德、德相,完整具足,与我释迦牟尼没有两样。
所以佛经常常用种种比喻,就好像粪土里面有黄金,就好像贫贱妇女怀孕了一个转轮圣王,就好像一块破布包了一尊精美的佛像,就好像地下有七宝的宝藏,来比喻我们凡夫众生烦恼当中有这么尊严的佛性。当我们认知这个情况时,我们竟然有这么尊严的佛性,我们应该怎么样?应该走向成佛的目标啊!如果用这个尊严的佛性还去造杀、盗、淫、妄,那真的是太不好意思了、太可耻了!所以这一点对我们发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如果我们没有佛性,我们再发菩提心也没有办法,煮沙不能成饭。现在我们有佛性,有佛性成佛,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像煮米成饭一样的自然。所以在佛菩萨看来,一切众生成佛是不难的,因为它是本具的。但是佛性虽然直下跟佛无二无别,但这是从理上说的,从事上说又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天台说六即佛:理即佛一切凡夫众生跟佛是一样的,但是那个佛性叫理性,理体是佛。理体是佛这是你的性德,一定要借助修德,通过修行才能把理即佛显发出来。所以这个过程要经过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到究竟即佛。到究竟即佛,你才是福慧双足,圆成佛果。
所以下面又思惟:“又佛世尊则具有无量神通智慧,功德庄严。而我等则但有无量业系烦恼,生死缠缚。心性是一,迷悟天渊。静言思之,岂不可耻。”思惟什么呢?平等的理上的佛性在佛那里,他经过无量劫发菩提心勤修六度万行,他早已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就像释迦牟尼佛是尘点劫以前、无央数劫以前,早已实成的一尊古佛。那么我们也许跟佛一样发过心,但是由于懈怠放逸,又在迷惑颠倒当中,到今生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凡夫。佛经过他积功累德的修行,成就了如来正等觉,所以他就在佛的果地上成就了无量无边的神通、智慧、功德庄严。所以我们要走向成佛的道路,要了解如来的功德,了解如来功德才使我们发心要成佛的心更为恳切。你看在《华严经》里面,他常常用很多的文句,用很多的偈颂不断地说如来的功德,如来的十力、四种无畏、十八不共法……等等这些。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也是先要称赞如来的功德之后,才谈十大愿王。一个菩萨修十大愿王的动力是什么?就是对如来无量无边的功德,他有无限的神往。好,那你要得到如来的功德,一定要修十大愿王才能得到,他就顺利成章的开显出来了。你看《入法界品》最后,普贤菩萨告诸菩萨言:汝等谛听,我今欲说佛功德海一滴之相。佛的功德像大海,就说一滴水的相,都穷劫难尽。佛有这么大的功德啊!这一点滴之相用偈颂就说了很大一段偈颂。我们选几句出来看佛的这种功德:
“佛智广大同虚空,普遍一切众生心,了世妄想皆非有,不起种种异分别。一念悉知三世法,亦了一切众生根;譬如善巧大幻师,念念示现无边量。随诸众生心行异,往昔诸业愿乐力;令其所见各不同,而佛寂然无动念。随诸众生心智业,靡不化度令清净……。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若有闻斯功德海,而生欢喜信解心,如所称扬悉当获,慎勿于此怀疑念。”我们来看看这些偈颂,佛的智慧广大就像虚空一样没有边际。那么佛的智慧光明,为什么会显现虚空一样的广大?是由于他要度众生,所以这样的智慧之光就普遍入到了一切众生念头里面,所以我们每个念头里面都有佛的智慧。那么佛的智慧能够了解世间众生种种的妄想,众生种种的念头、妄想佛都知道,这叫“如来悉知悉见”。所以我们不要认为自己念头能够保密,佛都太清楚了,你起什么念头佛都会知道。不起种种异分别,佛知道你种种妄想,乃至于十方无量无边微尘数众生的每一个念头他都知道。但是佛不会着意要知道某个众生的念头,他不着意,他是无分别心的,但是他能知道。有点类似于电视台知道收视率一样。佛这种智慧,就是无量劫以后什么时辰下一场雨,这个雨多少雨滴,每个雨滴有多少微生虫,佛都知道,佛有这样的智慧。
“一念悉知三世法,亦了一切众生根。”佛在一念当中就能够了解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的法,也了解十方三世一切众生种种的根性,种种的好乐,种种的需求。知道种种根性、种种好乐,佛就示现种种救度他的事情,示现种种身份去救度他,就像善巧的大幻师,幻师做幻事——游戏神通。随着众生的心显现种种不同的形;随着众生种种业力的不同,显现种种的相状;随着种种不同的需求,他所见到的如来各有不同。或者见到佛示现八相成道,或者看到佛修苦行,或者看到……众生看到都不一样。众生看到种种不一样,包括音声,都能够作种种不同的音声示现,但佛没有动念,佛本来无动念。无动念就能够顺应一切众生的念头,显现种种的佛事,这是如来的功德啊!所以随着众生种种的心理状态,他的智慧,他的业力都给予教化救度,令一切众生的心得到清净,令一切众生脱离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在这个过程中,如来展开度化众生的种种善巧、神通、智慧的显现,那是太多太多了。
所以最后总结,如来智慧有多少呢?“剎尘心念可数知”,就是三千大千世间,乃至于十不可说不可说微尘数佛刹那样的微尘,可以把它算清楚,一切众生的念头可以算清楚,所有大海的水可以把它喝尽,虚空可以测量它的范围,风可以把它绑起来、系住。这些都是很难的。但是这些很难的事情你都能做,但是对佛的功德,你没办法说尽。所以我们内心对佛的功德有无限的神往啊!所以若有众生闻到佛这样的功德大海,他就生起欢喜心,他能相信,他能理解,他一念的欢喜心生起来之后,也回光返照,如来一切功德之海,我是具足的,我没有减少一点。就像普贤菩萨所称扬的如来无量无边的功德,我都可以得到的。“如所称扬悉当获”。千万不要在这个事情上有怀疑。你看看我们尊重己灵,要尊重到这个程度。我们了知了佛世尊具有的无量神通、智慧、功德,我们都本具,所以我们要生起上求佛道之心。但同时观照目前我们还在这轮转过程当中,我们要生大惭愧心。目前我们还有很多的烦恼、很多的业力把我们系缚在三界六道出不去。虽然跟佛的真如自性平等无二,但是佛已经觉悟了,已经证到了,我们还在这里迷惑,甚至借着这种佛性,还造作更多的恶业。所以迷和悟就有天渊之别,一个在天上,一个在深渊下面,事相上就有这样的差别。所以深更半夜,我们静业思之,可耻啊!真的可耻心就出来了。我都是像佛一样具有如来功德之海,现在怎么搞成这个样子?通过佛跟凡夫的对照,把我们迷惑颠倒、自卑的心激活起来。佛具有种种神通有解脱德,然而我们却是业障;佛有种种智慧有般若德,我们却有烦恼障、见思惑;佛有种种庄严法身德,我们却有报障;佛是三德具足,我们是三障具足,具足三障。所以还有比这更可耻的事情吗?
“譬如无价宝珠,没在淤泥。视同瓦砾,不加爱重。”这就用比喻来说,我们的这种本觉佛性,就好像无价的摩尼宝珠。这摩尼宝珠价值连城,而且放光照天照地。但是这宝珠却被汩没在淤泥里面,就好像佛性堕在了我们众生见思惑的烦恼里面。这本具佛性堕到烦恼里面,那就不是佛性了,那就是神识了,有时候称为灵魂了。无价宝珠没在淤泥里面,沾了很多的尘垢、很多肮脏的东西,一般的人就以为不值钱,就像那个烂瓦片,不加爱重、不珍贵它。但是对于佛眼所看,沾满了淤泥的圆鼓鼓的东西,原来里面是无价宝珠啊!所以他会尊重它,会从很肮脏的,甚至茅坑里面把它请出来,然后用干净香水给它洗、擦,给它磨,给它刮,把尘垢刮掉、磨掉了,恢复了它本有的摩尼宝珠的体性,它的光亮、它的尊严就显现出来了。所以我们要了解我们具有这样的佛性,我们要尊重自己还在烦恼当中的己灵。那怎么办呢?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的自暴自弃了,对这么贵重的己灵,我们没有一点的爱惜。所以要把它请出来。
“是故宜应以无量善法,对治烦恼。修德有功,则性德方显。如珠被濯,悬在高幢,洞达光明,映蔽一切。可谓不孤佛化,不负己灵。是为发菩提心第七因缘也。”了解这桩事情,我们自然就会做什么?用无量善法,就是佛的八万四千法门,来对治我们的烦恼,这烦恼就是淤泥,把我们本有佛性的摩尼宝珠给变得好像没有价值的瓦砾。现在我们就要对治烦恼,烦恼就是贪、瞋、痴。种种的烦恼,以这三毒烦恼为根本。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对治烦恼的药方,我们都可以用这些善法来对治。一般我们讲有五停心观,最根本的一个对治,就是直接从根本上下手,了达一切法,尤其是我五蕴的身心,无自性、无所得、空。有一个我空,就没有我执。一切烦恼、能贪所贪都没有,它可以直接对治烦恼。但这种境界一般人不一定能做得到,做不到就用一些事相上的方法来对治:比如多贪众生不净观,多瞋众生慈悲观,愚痴众生因缘观,多障众生念佛观,用五停心观的方法。
在净土法门当中,它直接可以用一种方法,就是念佛,阿伽陀药六字洪名,这里面具足阿弥陀佛的光明,它能对治我们的烦恼。比如弥陀名号里面有清净光,这清净光就对治我们的贪欲心、淫欲心;弥陀名号里面有欢喜光,欢喜光就对治我们的瞋恨心;弥陀名号有智慧光,对治我们愚痴黑暗的心;弥陀名号有无边光,对治我们边见的颠倒;弥陀名号有不断光,对治我们的懈怠放逸。所以我们一定要善于用佛法针对自己的烦恼加以对治,这样我们修德有功,修德就是我们起心修行,起心修行如果有功夫了,有功德了,借助这个功德,我们本具性德就显彰出来了,因为性德是本具的。但性德被遮盖在无量烦恼里面,从烦恼当中把它透显出来,需要经过修行。这修行就是修德。这个修德的过程,就好像把已经被污秽了的摩尼宝珠请出来,慢慢地擦洗,刮磨。这就是“洗濯垢污,显明清白。”《无量寿经》这两句话也是谈宝珠,洗它的垢污,显现它本有的清白、光亮。把它一洗干净,它本有的尊严价值马上就显现出来,然后你就把它悬在高幢上,很尊严的请出来。这时候摩尼宝珠自然就放出自身的光明,能够洞达一切,能够隐蔽一切物质和其它众生的光明。由于摩尼宝珠是最胜第一,就是我们本有的佛性。如果能这样做,就可以说我们没有辜负释迦牟尼佛无量次地来我们娑婆世界示现八相成道,不断地给我们说明这桩我们有己灵、要修行,把本有佛性显发出来的这样的一大事因缘。佛每一次来到世间,无非就讲这些,叫做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没有第二桩事情。如果我们不是称佛本怀地去认知佛性,显发佛性,那就是辜负了佛的教化。如果我们对佛的开示,对现前一念心性,与佛性平等无二,当下承担,而且听话去依教奉行,把自己的佛性显发出来,那佛就高兴了。依教奉行供养,法供养为最,就没有辜负佛的教化。同时我们本具的佛性、己灵,也就没有辜负。
在修行方法当中有二句话,叫做“内重己灵,外慕诸圣。”对内心我们要尊重自己本具佛性的这种灵识,“内重己灵”。如果一个修行人对自己有佛性这一点都不敢承担的话,那他就很难修行,他就很自卑。如果你问:你修行,迟早你能成佛。他会觉得我不行,我哪能成佛啊!某某他能成佛,我不行。好像其他人有佛性,他没有佛性似的,他就不敢承担,卑劣。这是佛不高兴的,佛要我们当下承担,“彼亦丈夫我亦尔”。一切众生的自性都能解脱的,只要有情识,必能成佛的。我们对这一点,一定要有“内重己灵”的那种自尊、自重、自信的尊严感,同时我们也不要听到这个就傲慢起来,佛说我跟佛无二无别,我现在就是佛了。那你不能这样说。你现在还是凡夫,你要持戒,你要修行,你最终能成佛,但不是说你当下的身份。现在我们还是罪恶生死凡夫,我们要生起大惭愧心、大忏悔心、大勇猛精进之心来修行。这就需要我们尊重己灵,来发菩提心。这样就是“不孤佛化,不负己灵。是为发菩提心第七因缘也。”
“内重己灵,外慕诸佛”,惟有内重己灵,才能够外慕诸佛;惟有外慕诸佛,借助佛力的加持,才能够显发己灵。在净土法门,就是外慕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通过念佛显发我的己灵。声声唤醒梦中人,声声把我们本具的无量光寿的性德显发出来。那么无量光寿的性德,也在名号中具足。也就是说我们每一声佛号是开发自性的功德,也是开发名号的功德。名号的功德和自性功德完整开发,我们念佛人就是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无量寿。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这种己灵的尊严,有这种己灵的尊严,我们就能非常恳切地发菩提心。因为成就佛道,是我们份内之事,应该做的事情。成佛度众生也是法尔自然的份内的事情。所以一念回光,还同本得。我们这些流浪很久的浪子,终于有一念回头——我有佛性。我们本具的本觉的父母,在呼唤我们。我们这些流浪的儿子,要回来,天然父子相逢,我们也就成佛了。
好,南无阿弥陀佛!
学习净土法门,对一般的信众来说,或者一般没有接触佛教的人,还是要有一定的善根的,因为他猛的一听、不容易相信,就是西方极乐好像不可琢磨,虚无飘渺。 再加上我们受的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20
印光大师为什么强调“十念记数”?这种“十念记数法”就是针对意根来施设的。给意根派个任务,让它记数。在念一句名号的时候,心里记一,念一句名号,心里记二,你一边听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20
原文 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①。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于中现。或有国土,七宝②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华;复有国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20
居士:修净土的居士,在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认识与实践上,应持什么看法、做法,请指示!法师:修净土的居士,首先,要建立一个与净土念佛法门相应的心态与知见,净土法门是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20
大安法师:拜佛的十种功德利益一、得妙音色:若多拜佛,相貌也会转变为好,音声和身体都会庄严起来。 二、出言人信:拜佛若专心诚恳,培植威德,说话自然会得到别人的信服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9
居士:末学有一个亲戚在怀孕七个月后,发现胎儿发育不健全,跑了几家专科医院,医生都建议把胎儿拿掉。在这种情况下,她便伤心地把胎儿拿掉。请问法师,这是故意堕胎吗?应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9
问:弟子学佛时间较短,请问在念完阿弥陀佛圣号后,是否需要回向?如果需要,回向的内容是什么?答:需要回向。天亲菩萨讲五念门,其中就包括回向。回向是成就大悲心。如果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9
大凡修净土人,最忌是夹杂。何谓夹杂?即是又讽经,又持咒,又做会,又好说些没要紧的禅,又要谈些吉凶祸福、见神见鬼的话,却是夹杂也。既夹杂,则心不专一;心不专一,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9
原文 问:心无外佛,见佛是心,云何教中说有化佛来迎,生诸净土?答:法身真佛,本无生灭,从真起化,接引迷根。以化即真,真应一际,即不来不去,随应物心。又,化体即真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8
净土法门在佛的一代时教当中,属于特别法门,又称为胜异方便,是体现阿弥陀佛平等普度一切众生的圆顿妙法。既然是平等普度,所以他所实施的方法是“三根普被”。 “三根”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8
大安法师:法忍和生忍一个修行人修福要有忍性。忍一般分为法忍和生忍。生忍就是对一切有情众生对不起我们、诽谤我们、打骂我们的都能忍。这个忍为什么称为忍辱?因为人最难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8
居士:请问法师,如何理解《佛说阿弥陀经》中“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之中的善根福德因缘?法师:《佛说阿弥陀经》的这句经文宜从净土法门“以果地觉作因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8
原文 持戒念佛,本是一门。净戒为因,净土为果。若以持名为径,学律为纡,既违顾命诚言①,宁成念佛三昧?多缠障垢,净土岂生?夫如海无涯,岂不广大?保任解脱,岂不简易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7
居士:我每当精力专注能念佛时就会昏沉,反而是妄想多时却很精神。请问法师,这是怎么回事? 法师:众生都有这种情况。有一个偈子叫: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就是你在寂——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7
问:“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与“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请问法师如何正确理解? 答:前面的一个偈子是古德所开显的,意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7
原文 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觅安下处,却出干事,抵暮昏黑,则有投宿之地。先觅安下处者,修净土之谓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来之谓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莲华中,不落恶趣之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7
【土净能令心自空,无边妙色现其中。千灯互照身光映,十镜交辉佛土融。珠网重重悬宝树,天童历历在华宫。龟龄鹤算浑闲事,直得虚空寿量同。】——省庵大师《劝修净土诗》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7
我们当下这一念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修行人要把握这一念,祖师大德都在现前这一念加以指点。所以这一念起来,它一定会有一个受生之缘。怎么说呢?我们讲,爱因斯坦有个公式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6
修净土的重点在修孝道吗?居士:我是一名修净土的佛子,可是弟子觉得修净土着重在孝道,净业三福也教给我们修行的规范,是否对呢?更深入一点讲,《地藏菩萨本愿经》是讲孝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6
我们众生都生活在种种幻相当中,分别、执著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破四相的根本首先要破我相。 我们现在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对“我”看不破它的虚幻性。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5
贵贱贫富的原因是什么?因果的法则是决定不虚的。经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人活在这个世间上,为什么有的贫穷,有的富贵?社会地位有的高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5
居士:有人说往生西方比来世做人还容易,这句话对吗?法师:这句话是对的,这是印光大师说的。为什么呢?你来世做人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来世做人要靠你自己的力量。你一定要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5
第三章 阿那律尊者天眼第一阿那律阿那律是甘露饭王的次子,又译为阿冕楼陀,汉译无贫、如意。过去世以裨饭施辟支佛,九十一劫人天之中受如意乐,故名。他是摩诃男的亲弟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第二章 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的目犍连目犍连为婆罗门姓,因姓立名。本名拘律陀,树名,祷树神得子,因以为名 传说目犍连住过去世中,是一个捕鱼为生的渔夫。一天看到一位辟支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者,寄也,所谓“人生如寄”,寄生在这个世间;鬼者,归也,所谓“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回归于天地之间。我们读《阅微草堂笔记》《聊斋志异》等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11
因爱而生怨、生恨是很不幸的,从佛法的观点来看,这些都是愚痴的行为,因为真正的爱情要双方你情我愿,有因有缘才能成就,不是自己想要就要。假使对方已经明白拒绝你的感情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5-02-10
居士:因果观念、六道轮回是道德建设的必要前提,那么这仅仅是理论假设呢,还是真有其事?圣人为什么要以神道设教呢? 法师:善恶因果报应与六道轮回,不仅仅是道德理论的
六道轮回时间:2025-02-09
天慧实彻禅师,天隐圆修下灵鹫诚禅师之法嗣,俗姓唐,浙江兴化人。天慧禅师头上曾经长满瘌痢,十九岁出家,投本邑报恩庵贯之和尚落发,受具足戒后,即游方参学,遍历禅席,达三十年
禅宗公案时间:2025-02-02
近距离接触!西安寺庙中十大最著名的寺院大慈恩寺大雄宝殿(图片来源:凤凰佛教)大慈恩寺:大慈恩寺位于古都西安南郊,创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是唐贞观二十二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5-01-22
居士:破戒后,有补救的办法吗?破戒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真诚忏悔,也得下地狱吗? 法师:杀、盗、淫、妄、酒,前四戒为性戒,又为根本戒。毁破根本戒,称断头罪,意为头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20
居士:法师,您讲《净土资粮》时,总是提到“六字洪名”,好像印光大师也提到最好“六字洪名”。我想知道净土宗祖师和您是怎么念的?我每天早晚课百余声六字,其他时间都是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9
慈善根力的无作妙用,能顺应众生的需要,出现为众生救苦救难的神奇现象。这种感应很难说是由于佛的力量,还是由于众生的力量,还是由于佛与众生和合的力量。非自非他,非自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9
问:配偶已邪淫有年,怎么讲都不改,请师父开示怎么办?答:这是这个时代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受及时行乐的思想的误导,加上种种媒体网络的诱惑,邪淫日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9
居士:家里人反对我学佛、拜佛、诵经,怎么办? 法师:遇到这个情况,首先你要了解一下你家里的人为什么反对你学佛。通常是家里人对佛教有些偏见,认为学佛迷信,会走火入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9
我们念佛一定要有一种平实的心,不能去走极端。我们对十天百万佛号闭关,只要求斋戒清净,守八关斋戒,过午不食,但不能不吃。不吃不睡不是尔我凡夫所堪能。走极端或许会出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8
阿弥陀佛旧业新业一揽子解决-大安法师开示问:请问师父,弟子烦恼不断,意恶重重,甚至还造作身口意罪业,这种情况下信愿持名能够往生吗?带业往生是否只带旧业不带新业?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8
居士甲: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下手修学,方得真实利益? 法师:初学净土者,宜以培植坚固信愿为要务。信有事信与理信二种。事信(或曰仰信)是相信二有,即《阿弥陀经》所云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8
“〔第一项 无明〕一、无明的含义即无知、不明,不是什么都不知,反而是充满错误的知,是与正智相反的知。为生死流转的根本。”我们不仅不知道真理法则,反而自以为是,错误认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7
大安法师 这两者并无冲突,印祖在这里这个开示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往生只要信愿真切感通佛力,一定能够往生。你如果总是怀疑,哎呀怕我功夫不够啊,我功夫没有成片啊,我没有得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7
问:有些人说修学佛法,没有传承不能成就,请问修学净土是否也需传承?如何成就?答:修学佛法,没有传承不能成就,这个观点原则上是对的。吾人目前所修的无论何种行法,都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7
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总是会选择很多法门,在七觉分里面,择法觉支是摆在第一。所以我们读很多经典,接触了很多法师,跟我们讲了种种的法,搞得我们眼花缭乱啊。我修这个念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6
那么《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怎么理解这句话?对这句话一般人会理解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定要多善根多福德,才能往生。他这样理解的时候,马上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6
第六条原则:慈心不杀,吃素念佛念佛之人,当吃长素。如或不能,当持六斋,或十斋。由渐减以至永断,方为合理。虽未断荤,宜买现肉,勿在家中杀生。以家中常愿吉祥,若日日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6
修道的时候要有助道因缘,什么是助道因缘呢?你修道的时候要穿衣,也要吃饭,也得有个住处。这就是助道因缘,资助你修道的缘。没有所依的资粮,这样去修行是成功不了的。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0
妙容尼师的出家因缘我出生在一个极普通的工人家庭,父母双方家境均差, 庆幸的是母亲是在一个信奉举头三尺有神明,且遵奉东方传统道德的家庭中长成。这可能与外婆家祖上极有关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1-07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二十四愿:供具自皆如意)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译文】如果我成佛,国中菩萨,在十方诸佛前,显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1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十四愿:声闻广多无量)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知其数者,不取正觉。【译文】如果我成佛,国中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31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第十二愿:光明遍照十方)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译文】如果我成佛,光明有限量,最低限度不能照百千亿亿佛刹的话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31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第十八讲)这个深信就是对三种不可思议的深信。这样特殊的凡圣同居土,是阿弥陀佛因地的大愿。大愿所成就的力量显现的这种凡圣同居土,不是一般他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31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第三十二讲)好,那么最后总结性的劝勉。净土法门大不可思议,难以相信,难以了知,没有一个人能够发问,释迦牟尼佛,以一切种智观照与会大众的根机,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