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净宗法师:唯说念佛(六)

汉传人物 2025-01-12

唯说念佛(六)

正定业与助业

这五种正行,包括了我们在此土愿求往生极乐世界的所有行法。这五种正行互相之间的关系如何呢?是不是五种平等呢?五种都要做呢?如果是那样,有人心中仍然有所不安,比如说读诵正行,年纪大,眼睛花,不识字,那就没有读诵正行了,还能往生吗?又如观察正行,哎呀,我经典都不会读诵,极乐世界种种庄严也想像不到、思惟不来,那还能往生吗?又如礼拜正行,腿脚不便,重病卧床,不能拜佛,这样还能往生吗?又如赞叹供养正行,我这个人也不会唱赞,不知道怎么赞叹,这样还能往生吗?如果说五种都要做才能往生,那很多人心中一定还会不安。

善导大师在这里又把五种正行重新做了一番解释,归纳为两类,即正定业与助业。

我们看文,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一者是正定之业,其它是助业。五种正行中,别选第四称名作为正定之业,其余四种称为助业。

正定之业是什么意思呢?正定之业就是决定往生的行业,行此决定往生,没有丝毫不定。正定有二种含义,一个叫正选定,一个叫正决定。正选定是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的时候,选择确定称念我成佛时之名号,往生我的净土,是法藏菩萨选好了的;正决定是我们今天来念佛,随顺彼佛誓愿,决定往生。

助业是什么含义呢?或许有人要问,称念弥陀名号既然称为正定业,那干吗还需要助业?助是帮助的意思,好像正定业还不足,还要其它来帮助这样理解就错了,按照这样的理解,正定业就不叫正定业了。正定业就是说:你专门行念佛就够往生了,决定了。那为什么还要助业呢?助业是帮助你进入正定业。如果没有其余四种,像我们这样的人,很难进入正定业,所以,为了进入正定业而有四种助业。

读诵之义

为什么这样说呢?比如说第一读诵,通过读诵《阿弥陀经》、《观经》、《无量寿经》,我们知道净土三部经的宗旨是要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名号,往生极乐世界,这样就通过读诵助业进入念佛正定之业。如果不读诵净土三部经,你就不了解要专修念佛 (或者自己虽然不识字,听到法师来讲解,也算是有读诵正行)。毕竟经典的实义是要我们依教修行,并不是要我们每天把它读多少遍。你读百遍千遍,不了解经典的意义,不能依教奉行,那虽然有读诵的功德,但是不能得到这部经的利益。只有了解这部经的宗旨、方法,依教奉行,才能得到这部经的利益。《无量寿经》读很多遍,但是问你《无量寿经》讲什么呢?你不清楚,那损失就大了。

打一个比喻说,儿子在外地读书,离开父母很远,父母很挂念他,给他写了一封家书,千里寄家书。儿子读到家书当然很感动,上面是父母殷勤的嘱咐,孩子,你应该注意身体,天冷了要注意保暖,天晴了要把被子晒一晒儿子很孝顺,每天把信反复读,八遍到十遍,但是,他不知道父母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按父母的要求去做,这个儿子会不会读诵呢?不会呀。知道父母要他注意身体,天晴了就把被子拿出去晒晒,这才叫做看懂了。

释迦牟尼佛讲这部《无量寿经》,你每天读三遍五遍,然后不知道干什么,这样就不了解经义了。这部经是告诉你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你懂得这个经义,经文就可以放下来,来专念弥陀名号了。这就是通过读诵助业进入一向专称正定之业,通过这个台阶一搭,你就能够专修念佛了,不然,你还是糊糊涂涂。

所以古人讲:经典就好像药方,六字名号就好像是药丸,药方是告诉你药的成分、功能和服用方法,可是,如果你只拿到这个药方,研究得滚瓜烂熟,你不吃药丸,病能不能好呢?(不能。)对呀,大家去医院,从来没有人拿来医生的药方研究一番而不取药的,那样能治好病吗?不能。一定是依方取药,把药拿来,吃药。如果我们不懂药方子,人家把药拣好了(是对症下的药),我们吃下去,能不能治病?也一定能治。所以,大家即使不了解三部经,不能识得一个大字,如果你能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是净土三部经开给我们的阿伽陀药),你能老实念,一定往生极乐世界。

不要说哎呀,你只会念佛,不会诵经,那样不能往生;我念佛,还会诵经,这样才能往生,那是你不懂得念佛的尊贵,也不懂得念佛是正定业、诵经是助业。

如果为往生而读诵净土以外的经典,不仅不叫助业,还叫杂行。

观察之义

那么,怎样通过观察助业进入正定业呢?啊,极乐世界这样好、那样好,我愿意去往生怎么去往生?这样就来到念佛往生,通过观察助业进入正定业。

《般舟三昧经》记载:有一位跋陀诃菩萨,他先观想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观想成就了,定中见到阿弥陀佛,就问:要往生极乐世界,用什么方法最好?阿弥陀佛跟他讲:欲生我国,当称我名,莫有休息。想来到我的净土,你就称念我的名号,不要改变题目。你看,他就从观察助行进入正定业。他观想见到阿弥陀佛了,阿弥陀佛亲口告诉他,他怎么样?肯定就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不会观想,也不必观想,我们知道来专念弥陀名号,也是进入正定之业。

礼拜之义

我们礼拜阿弥陀佛,也能够进入正定之业。天天在那里礼拜,什么叫礼拜?礼拜就是归命,归命就是依靠。你天天拜佛,不依靠佛,那就不叫拜佛了。深深地拜下去,我某某是罪恶凡夫,我靠我自己不能解脱生死,我一定要靠您这一尊大慈大悲阿弥陀佛,您老人家一定要救度我往生极乐世界那么,阿弥陀佛怎样救度我们呢?他说念我名号就好,那我们就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在这里拜佛拜得再多,还不如赶紧称名念佛到极乐世界拜个够,不然的话,这辈子没有去往生,下辈子就没得拜了,所以,由礼拜助行进入称名正定业。

赞叹供养之义

赞叹供养也一样,这样赞叹、那样赞叹,你如果觉得绝对能往生,才是如实赞叹,不然就不叫做真实赞叹,知道:但称佛的名号,佛不嫌弃,烦恼再重,罪业再深,无有障碍,像我这样的人也可以往生那样高妙的净土,这样卑贱的凡夫,也可以和那样高贵的菩萨在一起,太好了!这尊佛太慈悲了!这叫赞叹,用语言已经无法表达了,只是一句接一句地念南无阿弥陀佛,进入正定之业。

称名无有不足

你只要专称弥陀名号,五种正行无有不足。

当然,如果你不知道念佛必生的道理,必须要了解,那要读诵净土三部经,听在这方面修学依经教、有传承、有心得的法师的讲解。

誓愿所选取

关于称念弥陀名号是正定之业,乍听起来,任何人都有些怀疑,因为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非常简单,任谁都会口称,这样简单的修行,怎么能够成为决定往生之业呢?所以,必须加以解释,若不解释,人们难以理解,难以理解就不能实行,下面的部分就是解释: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后面五个字就是解释为什么称名称为正定之业,是因为顺彼佛愿故,是随顺了彼阿弥陀佛因地誓愿的缘故。

阿弥陀佛因地为法藏比丘之时,超发四十八大愿,其中第十八大愿乃是念佛往生愿,愿文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因地誓愿选择称名一行作为十方众生往生的因行。我们现在来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就顺了他的誓愿,当然决定往生。相反,不顺彼佛誓愿,当然不能往生,道理在这里。这么简单容易,是因为阿弥陀佛誓愿所选取的缘故。

因地誓愿与果上度生

菩萨在因地发誓愿,然后到果上成正觉、度众生,因愿和果地的正觉、度众生是什么样的一层关系呢?当知,成佛之后度众生的方法、效果完全取决于成佛之前所发的誓愿,和誓愿完全吻合,没有差别。法藏菩萨因地发愿说称我名号来往生,那果地就光明摄受称念名号之人往生净土。

《往生论注》所引用的一段经文很能说明因地誓愿和果上度生的关系的:菩萨度众生,就好像农民灌溉田地,而田地有高有低,首先他要察看地形,选一个高的地方、有水的地方,做一条水库大坝,把水储存在水库里,然后根据地形挖很多沟渠,让每一块田地当中的禾苗都能得到滋润。水装满之后,到了灌溉季节,这位农民就很省心了,就不用一担水一担水地挑了,他把闸门一拉,水就顺著渠道自然地流到每一块田地当中,是很自然的,不需要费心费劲的。

菩萨度众生也一样,在因地的时候,他观察众生的根机,为了让根机高低不等的十方众生普尝功德法水,法藏菩萨就修行成就了六字名号,储存起来,然后通过十方诸佛宣扬他的名号,让一切众生听闻,就好像水库的水通过沟渠通到每一块田地一样,用十方诸佛的沟渠,通到每一位众生的心田当中。果上成佛之后,功德已经圆满,只要拉开闸门,水自然就会流布任何地方。除非我们众生的心田不向弥陀开放,自己也设一个小闸门。如果你把小闸门打开,水是不是自然就淌进来了?所以,佛度众生是很容易的,我们只要心向弥陀开放,任凭弥陀救度,称念弥陀名号,自然往生极乐世界。

我们想一想,水会不会离开沟渠淌到外面来?不可能的,它一定会沿著沟渠的方向运动。阿弥陀佛成佛救度众生,四十八愿就是沟渠,不可能离开四十八愿去度众生的,他一定要实践当初的誓愿。所以,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是很容易获得救度的,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不要著急说:我这么大的罪业,怎么救度我?早就看好你的根机了,你在什么位置、水怎么放,已经看好了,所以,很简单容易地救度你,这就是因地的誓愿成为果上的正觉而来度众生,所以,经中讲自然之所牵,是自自然然的,不加勉强造作的。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千万人念佛,千万人往生,临终念佛的,临终往生,平生念佛的,平生就决定往生,善人念佛亦往生,造罪之人念佛也往生,无有遗漏。

怎样念佛

那么,专称佛名是怎样的念佛呢?我们来看:

一心专念,一心就是无有二心,就是没有怀疑的心(你心中怀疑,就有二心了,这个我们对自己应该是很了解的,如果起了疑心了,就是有二心了)。同时,一心还表示没有两个对象,只有一个对象,只信靠阿弥陀佛一佛,仰靠这尊佛的誓愿和名号,这叫一心,如果觉得单称阿弥陀佛一佛不足以让我们往生,还必须靠其他的佛菩萨或经咒,这样就叫做二心、三心、四五六七八心了,太多了。所以说一心专念,专是不杂,念就是念弥陀名号。怎样念呢?

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不管是走路,是乘车,是居家,是旅行,是坐著,是躺著,都可以念佛,四大威仪毫无限碍,这是说明念佛非常容易,在任何场合、任何地点、任何因缘、任何心情下都可以念。

如果念佛一定要心如何的清净,那可能就要选择打坐的姿势了,可是并不讲究啊,走路也可以念──走路就是散心;有人说晚上睡觉不能念,睡觉也能念!也应该念,睡觉前不出声念比较好,出声念伤气。睡觉时衣服穿得比较少,显得不太恭敬,这是做人的人情,并不是阿弥陀佛怪罪你。比如说,我们躺下休息,如果来了一位朋友,那一定会坐起来,把衣服穿得整整齐齐,对不对?这是做人应有的礼貌。我们念佛也是这样,并不是说如果衣服穿得不整齐,佛就会责怪我们,何况人命无常不定,也不可能等到衣服穿得好好的、板板正正的然后再死掉,如果人已经病了,身上没什么衣服穿,躺在床上不能起来,又不能打坐,又不能拜佛,那不许念的话,只有掉地狱了,所以,这个时候也可以念。在我们身体健康的时候,知道恭敬就好了。

明天出车祸

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不管时间长还是时间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只要念佛,一定往生。时节久,比如说我们今天听到净土法门,二十年才往生,那就比较长了;今天听到这个法门,今天开始念佛,明天就出车祸了,你们会觉得太倒楣了!── 太恭喜你了!遇到这个法门,一天就往生了,你福报太大了!我们各位没那么大福报,所以还要挨五年、八年、十八年,不问时节久近,念一天也往生,念十句也往生,十句念不到,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多好啊,多快乐,多自在呀!这叫不问时节久近。

其依据在哪里呢?依据的经典就是《阿弥陀经》所讲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后面是省略号,你看,就是不问时节久近,若七日一心不乱也往生,若一日一心不乱也往生。

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就是一心专念,不杂乱,不***,不怀疑,一心一意,不改变题目,就相信念佛一定往生,阿弥陀佛讲话不会骗我,发的愿不会虚假,这叫一心不乱。

念念不舍

念念不舍,前面说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一心专念,归到哪个地方?归在念念不舍。念念不舍的含义就是:有念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前一念、后一念,上一念、下一念,一念接一念,不舍弃阿弥陀佛而念别的佛菩萨名号或经咒作为帮助,是单靠这句名号去往生,这叫念念不舍,不改变题目,不改换法门。

就好像我们坐船一样,我们从烟台港到大连港,我们一脚跨上去,第二脚不要跨下来,每一念每一念都要在船上,不要舍开这条船,你半路上舍了这条船,就危险了。

我们一心靠倒阿弥陀佛之后,从我们心中,每一念每一念都信靠这尊佛,仰赖这尊佛,表现在外表行为当中,当然就是念这尊佛的名号。

有人讲了,我晚上睡著了,念不出来呀,睡觉睡著了固然念不出来,你的心不改变就可以了,如果你一睡的时候说哎,我不念佛了,我去念别的,那就是心改变了。你心未改变,作为凡夫,没有办法,还要睡觉,当然醒来念佛就可以了;若做事忙,分心,不能念佛,那你做事不忙、不分心的时候来念佛就可以了,这也叫做念念不舍。

所以,净土法门是很简单的。

总之,口称名号,有空就念,想到就念,养成念佛的习惯为原则,决定往生。

乃至十念

这是解释《无量寿经》所讲的乃至十念。乃至十念不可以随便解释。有人解释说就念十句,可是经文讲乃至十念啊,不光讲十念,还有乃至,乃至是什么意思呢?乃至多,乃至少,所以讲不问时节久近,乃至工夫浅,乃至工夫深。你念佛念的时间长,可能工夫深一点;念佛时间短,当然工夫浅一点,这叫乃至,乃至行路,乃至打坐,乃至旅游,乃至居家,乃至一切场所,大街上、佛堂里都可以念,这叫乃至十念,这个和《阿弥陀经》讲的若一日、若七日是一样的意思,所以善导大师做这样的解释。

一心专念就是《无量寿经》里讲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至心信乐就是不怀疑,也就是这里讲的一心专念。

杂行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除了这五种正行──正定业和助业之外,其余的一切修行都叫做杂行。

各位,我们大家明白了吗?仔细想一想,你每天是正行多少,杂行多少?

学法要有规矩,学净土宗就要按照净土宗的规矩,不能用自己的脑子想一套,东抓西抓,七抓八抓,觉得抓得越多越好 ── 不是那回事,它是有规矩的,因为那些行不是纯粹通往极乐世界的,杂就是杂乱、复杂,因中就杂,这个也修,那个也修,结果也杂,或者通声闻乘、人天乘,或者通别的他方净土,不是直接引导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故而称为杂。

这个杂,是以往生极乐世界为目标,修那些就为杂。刚才也讲了,如果你专门修学地藏法门,读《地藏经》就不杂了;可是你学净土法门,为往生极乐世界而读《地藏经》,那就称为杂了。你如果修禅宗、求开悟,读《金刚经》、《楞严经》就不杂了,那是你的正依经典,如果为往生极乐世界,就称为杂了。我们现在学净土宗,就依净土宗的经典为正。

杂行太多了,善导大师就不一一举出来了,一句话概括:除了这五种之外,通通叫做杂行,我们平常喜欢讲的密行、念咒、参禅打坐、朝山、拜忏等等,这些都是善法,自余诸善,不过,称为杂行。

更新于:6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