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教与庄严国土
(1992年5月8日写于重庆慈云寺)
一、净土教与净土宗
净土教的阐扬源自释迦牟尼佛。根据大乘经的指示,有西方弥陀净土,东方药师佛净土、兜率弥勒净土、毗卢遮那佛的华藏净土等,本文所提的专指弥陀佛净土。
作为佛教徒,是相信净土的存在的,因为虚空无边,世界无边,国土有染有净,根据现量的实证,比量的推理,圣言量的指导,完全是可以确信无疑的。佛陀是亲证亲知者,佛陀具有最高的智慧,为悲悯五浊恶世受苦的众生,而说此“一切世间甚深难信之法”。
净土的经典,通称三经一论:(1)《无量寿经》二卷,曹魏康僧铠译,叙阿弥陀佛因位愿行和果上的功德;(2)《观无量寿经》一卷,刘宋僵良耶舍译,指示修十六观等往生净土的行业;(3)《阿弥陀经》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明净土庄严和持名念佛的利益。
在清代咸丰八年(1858),又有魏承贯,名源,道光进士,经济文章为世所重,编集《净土四经》刊行流通,即于以上三经外,加入《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他认为净土法门以《无量寿经》而发源,以《观无量寿经》而观想,然后导于《阿弥陀经》之持名,最终归于《普贤行愿品》。
在近代,印光法师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又于四经外加入《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编辑《净土五经》刊行。他认为“此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印光法师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他所编的《净土五经》为缁素喜读,影响极为深远。
除以上五经外,在古印度,有世亲菩萨造的《往生论》(北魏菩提流支译)总摄三经,阐述净土依正庄严,正明往生旨趣。有龙树菩萨造的《十住毗婆沙论》,分修行方法有难行道和易行道,难行道指菩萨凭自力在三大阿僧祇劫的长期苦行中方证佛果;易行道指修行者仗佛力量即能横超三界,得生净土。世亲为瑜伽行派的祖师,龙树为般若性空派的祖师,故后世亦将此二大士列为在印度的净宗祖师。
佛教各派教义,都源于佛说,源出一流,分支各异,但毕竟仍归大海。因此,各宗祖师,不过就其所学所证,发表不同的特殊创见,契合佛心,达到成佛的目的,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故有各宗派的建立。
中国各宗派建立,肇始于魏晋,成熟于隋唐。东晋时代慧远大师(334-416)在江西庐山,与当时文人学士刘遗民、周续之等一百二十三人,在般若台精舍阿弥陀佛前,建斋立誓,结社念佛,共期往生西方。慧远大师提倡修持念佛三昧,曾于定中三次见佛,临终于七日前即预知时至,制定遗嘱,告别徒众,圆寂年八十三岁。慧远大师德高学博,通达大小乘经论,而独弘净土,后人尊奉为净土宗第一代祖师。
唐初善导大师(莲宗二祖)首倡持名念佛,一生演说净土法门,手写《阿弥陀经》十万余卷,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壁。因念佛时口吐白光,故又号光明和尚。其提倡专称名号的理由,曾说:“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佛语故。”大师作有《观无量寿经疏》四卷(亦称《观经四帖疏》),阐发净土奥义,为世称诵学习,流传海外。
自善导大师开始,持名念佛的净土宗确立,流传至今一千三百多年,宋永明延寿禅师提倡禅净双修,明末的莲池、憨山、紫柏、蕅益四大师,融合诸宗,发扬净土。这种优良传统,一直持续到现代,确是中国佛教的一大特色。
二、浊土与净土
(一)何谓浊土
根据佛经指示,内涵有二:
1.指五浊恶世。浊者污秽,其体不净;恶者凶狠,其行不善。污秽与凶狠,这是有漏的有情和器世间的现象。
五浊:
(1)劫浊,指时间的转移变化,发生各种灾害。
(2)见浊,指知见上的愚暗,分别有身见(我执)、边见(执常执断)、邪见(拨无因果)、戒禁取见(非因计因)、见取见(非果计果)。
(3)烦恼浊,包括六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
(4)命浊,指息暖识合成的命根,刹那变化无常。
(5)众生浊,此指凡夫的五蕴报体,为众苦之本。
2.三杂染:此就众生本身讲。
(1)生杂染,即报体染污不净。
(2)业杂染,即有漏的业力。
(3)烦恼杂染,即随无明而起的根本烦恼、随烦恼等。
《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众生所处的就是这个世界。
(二)何谓净土
净土:
1.性离染垢,纯属清净。
2.无有痛苦烦恼,享受妙乐。
3.依报、正报,美好庄严。
往生极乐世界,都是莲华化生,不受胞胎之苦。
在极乐国土的众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逍遥自在,如《阿弥陀经》说:“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无世间因衣食等生活困难问题引起的忧患。
在极乐国土,有栏网行树、池阁莲华、天乐华供、化禽说法、风树协韵等美妙环境,无世间的污染、斗争、混乱等现象。
在极乐国土,常依止教主阿弥陀佛,还有诸大菩萨、诸阿罗汉、诸上善人,聚会一处,闻经听法,一应和谐,无世间的猜疑忌妒、怨憎会苦。
印度世亲菩萨所著《往生论》,叙述西方净土有三种庄严。即:
(1)佛庄严,具八种功德。
(2)菩萨庄严,具四种功德。
(3)国土庄严,具十七种功德。从清净句(佛号)出生三种庄严,此三种庄严,包括净土的无量庄严,清净微妙,不可思议。
三、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观无量寿经》里佛的此两句教言,代表了佛法的真谛,也是净行者趋向解脱求生净土的径路。
心有真实心、虚妄心、肉团心。肉团心指主司血液循环的心脏和主管触觉的神经系统。虚妄心指第六意识的虚妄分别,是颠倒真相因之而起惑造业的错谬认识。真实心即众生本有的真心,即是佛心(是心是佛),然此佛心,被虚妄的无明烦恼所遮盖,以致沉沦生死,不得解脱,必须用修持(三慧、三学)的力量来显发,恢复此心(是心作佛)。
经云:“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心染则国土染,心净则国土净。”前两句说明诸法由心生,心是原动力。后两句说明由于心的染和净,而有六凡四圣的十法界。
如何心净?修行者要做到外不染六尘、内不起我执,扫荡一切妄情执著。如何实现净土?必须修持五戒十善、八正道、四摄、六度之行,求得转依,即是转染成净、转迷成悟。净是涅槃,悟即菩提。唯识法相有转八识成四智的具体解说。
弥陀净土的往生,历代净宗大德根据经典的指示,不出信、愿、行三法。信即对极乐净土的依正庄严坚信无疑。愿即愿生极乐,愿离娑婆。行即持诵洪名,一心不乱,配合修三福业。行要以清净心持诵名号,如《往生论》说,持诵佛号即清净句,由清净句而产生净土的无量庄严。故一句佛号,可代表戒定慧三学,代表无量的修持法门,其义甚深,不能以凡情测度。
四、趣向净土的净业
(一)《观无量寿经》的三福业
经云: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1.父母生养教育子女的恩情很重,孝养父母,是人伦道德的根本,所谓“德以孝为先”。佛教是很重视和提倡这一点的。奉事师长,才能重道,才能如法行持,培养德性。本慈悲心,不杀众生,有悲天悯人的胸怀,才能济世救民。行此三种,结合修十善业道,就是人天乘的基础。
2.以上是世间善的道德,进一步必须具有出世的解脱善的道德。就是首先以三宝为身心性命皈依处,如法奉行。结合受持众戒,即居士、沙弥、比丘、菩萨所受诸戒,约束身心,清净三业,达到身不造业,不为业累——身解脱;心无虚妄分别,不为烦恼所障——心解脱;心远离无明,通达缘起性空——慧解脱。此种境界,就是阿罗汉的解脱道。
3.发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深信因果,方能明彻心性,洞见三世。读诵大乘经典,有利于开拓心胸,悲智双修。并能策发其他修行者,同发菩提心,同证无上菩提,这是趣向佛乘的菩萨大行。
念佛结合三福业,循人天乘阶梯到发菩提心趣于佛乘,由渐修到顿超,顿渐是结合的。净行者积累福德智慧资粮,足踏实地,不存空想,不是一步登天。老实念佛,也老实修行。自力与他力结合,决生净土。
(二)宗喀巴大师的三士道
宗喀巴是西藏建立黄教的祖师,藏密自有宗喀巴整顿后,根据教理和戒律修持密法,才走上正轨。
宗喀巴大师写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分道前基础、共下士道、共中士道、共上士道。
1.道前基础指出欲学佛必须先依止善知识,听闻正法、启发知见。
2.下士道说明要保持人身、不堕三恶趣,必须念死殁无常、皈依三宝、知因果、修十善。
3.中士道旨在修解脱行,必具出离心(愿离世间、不受轮回)、观十二因缘、勤修四谛。
4.上士道以发菩提心、具真空见为主,修持四摄、六度之行。在此段中,宗喀巴对引发菩提心的次第,修习止观法门,有精辟的阐述。
宗喀巴另著有《密宗道次第论》,即在上士道的基础上,建立密乘,故密乘的修持,仍不能脱离三士道。
(三)太虚大师的三级三宗、三依三趣
近代人生佛教倡导者太虚大师,学贯中西,融合诸宗,主张八宗平等。他判摄佛法,总括为“教之佛本三期三系,理之实际三级三宗,行之当机三依三趣”。
三期三系:指佛灭度后初五百年为小乘教盛行时期,形成上座部的巴利语系。次五百年为大乘显教盛行时期,形成空有诸宗的汉文语系。后五百年为大乘密教盛行时期,形成密教系统的藏文语系。
三级三宗:指佛教教理根据行持阶段分为三级,初为五乘所共的因缘生法;次为三乘所共的三法印;后为大乘不共的空有诸教法。依之而建立法相唯识宗、法性空慧宗、法界圆觉宗。
三依三趣指:
1.依声闻乘行果趣发大乘心(佛住世及正法时代)。
2.依天乘行果趣发大乘果(像法时代)。
3.依人乘行果趣修大乘行(末法时代)。
太虚大师认为:现在处于末法时代,依前二乘行果已不能适应时代的机宜。今日的情况,所向的应在进趣大乘行,而所依的是确定在人乘行果,实行人生佛教。其中心思想是:阐扬因果道理,提倡五戒十善以化民,广修六度四摄以福利人群。
无论显密诸宗,遵循佛的指示,修持佛法不离三个阶段,而其特有的共同点是以人乘为基础,以大乘的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证得佛果,为圆满究竟的归宿。因此,趣向净土的净业,都是一致的。
五、以净业庄严国土,净化世界
现实的世界,是五欲尘劳污染的世界,是人我纷争、战斗频繁扰攘不安的世界,是重重灾难、身心痛苦的世界,是一个无常变化、极不安宁的世界。
具有善良知见的人们的心理,需要光明,需要和平,需要安定,需要解脱。这就需要以佛法净化心灵,庄严国土,净化世界。
从上面净业修持的内容中,提取几项,作为医治众生疾病,转五浊恶世为人间净土的良药。
(一)明因识果
这是佛教最重要的一法,是五乘共法,也是培养人生道德、提高人的价值的重要法则。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善受福,作恶遭殃。人们能明于此,则能消灭罪恶于无形,建立起真正的道德观。
慧远大师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印光大师说:“因果一法,为佛教入门之初步,亦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图。”又说:“今时若不以因果为救国救民之急务,任汝智巧技术,如何高超,皆属虚设……。若能明因果之事理,举心动念,唯善是从,决不敢有非分之念及举动,则天下太平,人民安乐矣。”
历代净宗大德弘扬净土,都要阐发因果道理。慧远大师写有《明报应论》、《释三报论》等;印光大师写有《印光大师文钞》及《嘉言录》,均处处提到因果。唯因果可以警惕人心,从而止恶行善。
(二)奉行五戒十善
五戒谓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十善谓身业有三,即不杀、不盗、不邪淫;语业有四,即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业有三,即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合身口意共成十种。反此十善,即成十恶。五戒是做人的道德和保持人身的基础。履行十善,则进一步可获生天趣,享受天趣的福报。
此五戒十善不仅是世间的善行,即出世三乘的声闻、缘觉、菩萨之菩提果,亦无不以此为根本而得成就的。故《十善业道经》中佛说:“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
太虚大师说:“世界上凡有思想的人,无论是宗教家,或各种学问家,都希望构成相亲相善之安乐世界。只要能行十善业,则古今圣贤理想中的天国,如中国所谓的大同之世,和西洋人理想的黄金世界,皆不难实现。只要将十恶改成十善的行为,即可转五浊恶世成清净的乐国,这实是今日世界人类刻不容缓的要求。”又说:“庐山慧远大师,谓十善业,若能从一家一乡推行到一国,立可成为‘风和俗美,刑措政清’的清净国家。如此推行于全世界,则可成为和平友爱的人间净土。”
人们都希望趋吉避凶,转祸为福。但灾祸之来,推究其因,都是造十恶业所感。故欲避免灾祸的危害,乞求于神灵、或只是利用科学上的物质力量来救济,仅凭借外力是不行的,不彻底的。必须反求诸己、净化心灵、修行人类互相资助的十善业,使福报增长,则转灾为祥、转祸为福。行此人类本性的十善,不假他力,人人都可做到,这是解救灾难、净化世界的根本办法。
(三)实行四无量心,四摄之法
这是发菩提心的大乘菩萨所应修学的。学佛者能如此,推广而普及世界,则可以制止贪婪、杀机、欺骗,使人类心地善良,真诚相处,消灭战争。
1.四无量心
即慈、悲、喜、舍。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包括无缘慈,同体悲。喜谓见善随喜。舍谓无分别计较心,对众生平等。
2.四摄
以如下四法摄受众生,团结群众。
(1)布施:分财施、法施、无畏施,求经济文化、安宁生活之共享。
(2)爱语:说真实语、安慰语、和合语、正直语,求团体之和乐。
(3)利行:本利他精神,积极献身于公益事业,尽义务而不谋权利。
(4)同事:与群众同甘苦,共同生活,共同工作。
此四摄法,据报载,在日本有些企业单位,依此原则订章程实行,收效很好。
明因果,修持五戒十善、四无量、四摄,是净行者求生净土的主因,也是庄严国土、净化世界的主因。
(刊于《台州佛教》54期)
你想想看,银河对齐这个事情,科学家知道,束手无策,佛法知道有办法改变它,为什么?整个宇宙是我们自己心现识变的,我要想改正它一点毛病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吗?我能创造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05
什么是真念佛?在家自修。世间第一道场现在社会变化跟从前不一样了,变化之大、变化的快速没有人能想像得到,在这个时候找一个同参道友都不容易。所以我们修行自己一定要发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所以宇宙出现不是爆炸,大爆炸讲不通。佛讲的是一念不觉,就是这个波动现象出现了,一出现的时候,整个宇宙同时现前,叫一时顿现,没有时间间隔的。照弥勒菩萨讲,这速度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发菩提心重要,菩提心,真诚心是菩提心的体,真诚心就是真心,就是自性,就是法性,就是诸法实相,就是常寂光。它起作用,对自己自受用,就是我们经题上所说的「清净平等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西方极乐世界绝对不是释迦牟尼佛的理想国,它是事实。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介绍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也许有人要问:十方世界无量无边,像阿弥陀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学佛,无论出家在家,最重要的是修清净心。你要是懂得修清净心,一切时、一切处,不迷惑、不染污,远离邪知邪见,你就幸福,你就快乐。幸福和快乐,不是说你财富多、地位高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我们看到老化,加速度的老化是在什么时候?退休。因为没有退休的时候,他有工作,每天忙着工作,上下班很辛苦,他忘记了,没有想到他老。这一退休,没工作干了,他想到老了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世间第一等的福报是什么?修行!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这是真正的福报!有机缘天天听经、念佛,是天下最有福报的人!真正修道人,生活朴实节俭、随缘自在,诸佛护念,所以要知道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1 人生苦短,人生太苦了,人生太短暂了,愈是年岁大愈容易体会。尤其是现在这个社会,整个社会反常。反常就是违背了自性,这是从咱们佛家来说;如果从世法来说,违背了伦常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往生论》里头讲到「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是说这一桩事情。我们讲安住,实在讲也是安住在「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一句里头最重要的是「无为」,如果你有为,法身就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1我们今天学佛,我们念佛,为什么念佛?为清净心念佛。清净心现前,清净心就生智慧,然后你念佛,这个佛号才得力、才有力量。2我们的心为什么不清净?杂念太多。杂念,不管是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禅定是清净心,六根面对外面六尘境界,「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叫禅定,这是真正修禅定。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会被外头境界勾引、还会起心动念,完了!真正的功夫、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1 学佛一定是越学越欢喜,所谓法喜充满、破迷开悟、离苦得乐!2 迷惑、烦恼、妄想一天比一天少,不容易做到;至少是一年比一年少,这总是一定要做到的。功夫再好一点,一个月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后面这一句很重要,明白之后就不至於发生误会,没有得一心以为得一心。得一心是什么样子,至少要了解一些。「七日不乱后,更无趋惑造业之事」,这才叫真正得一心。打佛七,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1 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什么?是修心地清净。大家要牢牢记住六祖大师的教训,“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我们要常常看到自己的过失,不要看别人过失。看到自己的过失自己会改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缘是什么?外缘。你要想修清净心,你必须要离开外缘。这个外缘是常常在诱惑你,常常在扰乱你,你要把这些诱惑、干扰把它离开。所以古时候佛门的道场都建立在深山,为什么建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摘自净土法门《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203集 2015年6月24日 我们修净土,真正能得受用是清净心现前,得小受用;平等心现前得大受用。清净心现前,生凡圣同居土;平等心现前生方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无论用什么法门,法门无量,修行方向目标是一个,就是清净平等觉。终极的目标就是见阿弥陀佛,生极乐世界。「及彼国土」,经念熟了,想经中的境界,就是想念极乐世界。「盖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示容玉居士古德有言: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佛者觉也,乃吾人本然天真之觉性,尤见性之第一妙门也。原夫此性,先天地而不为老,后天地而不为终,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智慧、德能、相好,无量大法都从自性流出来,只要见性全都现前,那就成佛作祖了,不需要多学,放下就是。在哪里放下?眼在色尘放下,耳在声尘放下,让六根对六尘的时候不起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我们供佛,供养佛,什么是真供养?要用心去供养,这是真的。要用心去修行,真修。凡是有生有灭都是假的,不生不灭是真的。佛用水做比喻,我们看海水、江水、湖水,有染污、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我们身有病痛,这是讲内忍,有内忍,功夫不错,但是如何把这些病痛化解这更重要。病痛的化解就是从念头,错误的念头、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要放下,要把它修正过来,心裡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你看菩提心,我在三十年前在美国的时候讲的,我讲大家好懂。古人解释不好懂,我说的好懂,我说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真诚是体,下面这四个:清净、平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清是清净,听到不生染浊心,浊染心,看到也不生染浊心,这个很重要。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起正念,不生邪念,这一点非常重要。“扬者宣扬,由能宣扬实相法故”。这个音声讲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深信因果」。我早年刚刚念《观无量寿佛经》时,念到这一句就起了疑惑:三福第三条是菩萨修的,菩萨还不相信因果吗?后来念《华严经》念到「十地品」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5
净土法门是易行道,用难行道来解释,那是不合理的。往生极乐世界,善导大师的解释,都以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为标准。传承不同,解释不同,得到的效果也不同。我们之所以学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4
人要相信命运!你命裡有多少财富,有多高的地位,一定的,否则的话你享受不了。人要懂得因果,就会规规矩矩做人,一生快快乐乐、圆圆满满。果报,最好是老年时候享,年轻时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1
现代这个社会,由于我们为科学所迷了。西方科学文明四百年,两百年前传到中国。日本人接受西方的科技文明,比我们早,他四百年。中国西方科技文明从日本传来的,二百年。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10
问:何谓唯识中道?惟贤法师答:唯识中道,依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三相建立。此三相包括世出世间,染、净、有为无为诸法,实为佛教完整的宇宙观。1.遍计执:谓义相之颠倒妄相,如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7
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依报的环境非常不好,这大家都知道的,佛在经上讲,这个世界「五浊恶世」。我们在四十年前、五十年,我学佛四十九年,讲经讲了四十一年,我初学佛的时候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7
惟贤法师答:分为几种:有德行好,在道德方面引导的善知识;有佛法广博的善知识;有同行的善知识,在一起同修的互相可以做善知识。当然一般来说,德行学问都好,才叫做善知识,这是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1985年农历九月十九重庆慈云寺(壹)题前概述一、能得到观音菩萨加被的三个条件农历九月十九日是观世音菩萨成道纪念日,慈云寺举办这个观音法会是数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惟贤法师答:不矛盾。佛教讲五明,五明里面就有科学。《瑜伽师地论》讲:菩萨当于五明中求。五明中的内明是佛学,其它医方明、工巧明、声明、因明,都是世间上的,不过,要以佛法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惟贤法师答:法门很多,但是走的路是相同,目标是相同,佛教在唯识学来说,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啊,各宗各派都是贯通的。资粮位就是广集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990423早餐开示) 【见和同解】 新加坡净宗学会是由李木源会长领导,他非常热心于弘法利生的事业。此道场很难得,这么多人上下一条心,没有意见,这真正是希有难逢。谚语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6
前面一段讲的四个字,我们一定要记住,自性的体是「湛寂」,自性的用是「虚灵」。佛教没有传到中国来,中国儒家、道家的圣人都懂得用「虚」,高明到了极处。你要用实就错了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6
一念时间多长?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秒钟有多少个念头?有一千二百八十兆的念头。所以我们能肯定这一生当中,一念清净的时候决定有。但是第二念就迷惑。一念清净还来不及感
因果报应时间:2025-01-06
惟贤法师答:这个你就不要着相,要因机施教,在名句上不要执着,那就是辩才,因机施教就叫辩才。懂文学的人来问,你要跟他说内行话,要通达文学;一个做生意的人来问,你要有商业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5
惟贤法师答:静坐中保持静心,保持真实心,保持如来心,这样就可以起观。以静心、如来心摄持一切,那就小中有大,大中有小,一中有多,多中有一,众人即我,我即众人,空间、时间、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5
问:唯识法相所明何事?有何重要意义?惟贤法师答:唯识法相系说明染净因果缘起事,此因果缘起不离于心。佛法重点是指出心灵的修养,达到心灵净化,证得解脱。无论大小显密,尽管修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5
惟贤法师答:容就是心胸要像大海一样,能容纳百川。心胸广大就是佛的境界,就是佛心。能够容纳一切、包容一切,心量要大,心量大所感的果报,容貌上也庄严。因此这个容字有两个含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5
惟贤法师答:善恶是有一定分别的,善恶分明,不能混淆。在佛法里解释,善以利他为前提,恶以害他为前提。能够利他就能够自利、自他两利,那么对眼前和将来都有好处,这就是善。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5
由此可知,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应当全心全力依靠净宗经论的教诲,认真努力的学习,求生净土,这才是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净土怎样能够有把握的取得?你要记住「心净则佛土净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5
佛教讲修行的道路,离不开信解行证,什么是信解行证呢?一、信在佛教四众弟子里边,在家信众约占百分之九十,出家僧众只占百分之十,是少数。出家僧众专门讲修学佛法,就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自古以来,无论是世间的道德还是出世间的宗教都对欲望持否定的态度。传统的宋明理学甚至将欲望和道德完全对立起来,提出灭人欲,存天理的主张。以佛法的观点来看,欲望从伦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正行就是执持名号,六字洪名功德很大,以佛名消除妄想,以佛名净化自己,我念佛,我想成佛,必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下是两种念佛的方法:(一)口念、心观、耳朵听三结合《观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法字的梵语是达摩(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任持自性:指法能保持自体的自性(各自的本性)不改变,例如,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自体性相,花草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礼赞大雄降伏四魔称大雄,庄严妙相展慈容;多生受苦修福慧,累世积德立殊功。娑婆度生本悲愿,凌空骑象诞王宫;宫庭歌舞不迷恋,火宅无安似牢笼。四门游历哀苦厄,田野静观悯老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一切诸佛如来,为什么没有像阿弥陀佛这样做呢?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十方诸佛刹土是佛与众生共业所现的,所以这个业非常复杂,有佛菩萨的净业,有众生的善业、恶业、无记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净土仪规里面,朝暮课诵、佛七仪规里面常讲,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一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真诚心,真诚心里头有一个念头就不真,就不是菩提心,心就不诚了。所以曾国藩,这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