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生死的确是身为佛教徒,无论出家在家都应慎重面对的根本大事。此语并非表示佛教徒是出世的、是逃避社会责任的;相反的,身为一个佛教徒,更应该作为表率,尽心尽力去,一般公民所应承担的种种责任义务。但是,既然要从佛教立场来谈.宗教所能发挥的功能性及价值自与一般人的“责任义务”有所不同。
笔者以为,弘扬佛法、实践佛法的慈悲精神就是佛教的社会责任。以佛法来教导民众解除烦恼、净化心灵、协助医疗所不及之处;让民众实际了解宗教的价值;宗教提升心灵层次后所能发挥的周边效应、佛法教育对社会产生哪些良善的作用,这是佛教徒在一般公民责任之外.更进一步所能做到的。
让佛法的真意广为社会群众所认识,这是佛教的社会责任;让世人知道佛教徒并不是一群逃避世间的边缘群众,这也是佛教的社会责任。佛教徒的行为深深影响社会人众对佛教的认识,因此身为佛教徒都应该有这样的认知--将佛法从内而外地表现在自身的言行上,就是一种社会责任!
每一个佛教徒,首先从教化自己做起,依佛法修学,持戒修行,表现出佛法利人助人的慈悲精神,身体力行佛陀所教导的法义,自然而然就会感动你身边的人,带动身边的人更进一步认识佛法。佛教徒的终极责任,并不单单只是遵守法纪、服务社会、扶弱济贫、兴办慈善机构以及赈灾救难等慈善活动,心灵层面、生命层次的整体提升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这忙碌的社会中,佛教所能扮演的“心灵导师”角色更显重要。然而,光是浅显的信众教育还是不够,必须更进一步加强僧伽教育与佛弟子的社会教育。因此,笔并以为,对僧众,应落实僧伽教行;对广大的社会群众,应开放佛学教育,让佛学成为一门通识课程。唯有持续摄化信众、使人接近佛教。让佛法真正兴盛起来,而每个佛弟子更以净化人心、建没祥和社会为已任,佛陀的正法才能久住世间。
自利才能利他,大乘佛法讲求菩萨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乃是佛教徒最基本的情怀。从经证上来说,大乘佛法教导佛弟子应学菩萨道、应报四重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家恩、三宝恩。这四重恩中就广摄父母、师长、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知恩报恩是佛弟子不容推诿的社会责任。菩萨道六度四摄的具体行为,是在深入众生、利乐众生中净化自他,祥和社会中展现。
佛教的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恒顺众生、利乐有情,以及五戒、十善等教义,既与现代社会的法律道德规范相通,又与人们了生死的终极关怀相吻合。如果能以佛法教义协助世间法律,以最彻底的感恩报恩之心来而对每一个人,潜移默化地净化社会大众的心灵,祥和社会,其责任之重,又岂止是单单承担社会的个人义务所能比拟的!
人间佛教的定义,太虚大师说得很透彻,“人间佛教,是表明并非教人离开人类社会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里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补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
简而言之,现今佛教徒的社会责任就是努力以种种方便弘扬佛法,使世人广泛了知佛法的智慧,这是佛教对人类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身为佛弟子,无论出家在家,在这混乱的五浊恶世,更肩负着净化社会大众心灵的伟大使命。期待佛教徒能如法修行,不离佛法本意.能适应时代变辽,多研究佛法,能引导信众走向正当的生活,使人众得到佛法的利益,这就是佛教的社会责任。
中国将成为影响世界发展的国家,冀望藉由佛教的教育让国人更具有坚忍、包容以及谦让等人格特质,要世界更趋向真善美的境地。
西方极乐世界绝对不是释迦牟尼佛的理想国,它是事实。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介绍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也许有人要问:十方世界无量无边,像阿弥陀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法眼文益禅师初参长庆,不大发明。后同绍修法进三人欲出岭,过地藏院,阻雪少憩。附炉次,藏问:此行何之?师曰:行脚去。藏曰:作么生是行脚事?师曰:不知。藏曰:不知最亲切。又同
禅宗公案时间:2025-02-01
清是清净,听到不生染浊心,浊染心,看到也不生染浊心,这个很重要。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起正念,不生邪念,这一点非常重要。“扬者宣扬,由能宣扬实相法故”。这个音声讲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第一个就是运用参话头的方法来停心!就一个修行人来讲,行住坐卧它都是禅。站也是禅、坐也是禅、卧也是禅,行住坐卧,四大威仪都可参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7
沉香精油是高浓缩的植物精华,由珍贵的沉香木经过蒸馏萃取后提炼而成的,除了是制造高级香水、化妆品的重要原料外,在医药上也有广泛的用途。例如,调和理气,护肾养颜,收
沉香文化时间:2025-01-27
其中有一不清净者如是道场,多不成就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于初七中,至诚顶礼十方如来、诸大菩萨、阿罗汉号。恒于六时,诵咒围坛,至心行道,一时常行一百八遍。第二七中,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4
什么是文化?常闻这人文化高,那人没文化。到底什么是文化呢?文是指人类的智慧、道德、修养和人格。在欲望与愚痴的黑暗中,文就如太阳一样明亮,光照大千,所以称文明。化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1
那么《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怎么理解这句话?对这句话一般人会理解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定要多善根多福德,才能往生。他这样理解的时候,马上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6
佛法的疑心与信心梦参老和尚..我们都是佛弟子,皈依三宝了,我们对佛法有没有疑心?有没有怀疑?一般的正常生活当中,你皈依三宝,你不怀疑但是生活遇到挫折,在你人生的旅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9
惟贤法师答:不矛盾。佛教讲五明,五明里面就有科学。《瑜伽师地论》讲:菩萨当于五明中求。五明中的内明是佛学,其它医方明、工巧明、声明、因明,都是世间上的,不过,要以佛法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2007年8月9日在北京佛教居士林开示尊敬的夏林长,各位护法居士:我这次从重庆出来,经由北京到五台山,参加五台山广宗寺修建的法尊法师纪念馆落成开光典礼。法尊法师是我的亲教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3
这就是那个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的大佛寺有一天周末,闲着没事,女儿说要逛寺庙,要逛有很大很大大佛的寺庙。俺转念一想,杭州的寺庙基本都逛遍了,也没啥好逛的了,去哪
为人处世时间:2024-12-31
有心禅师德高望重,博学多闻,担任寂相寺住持,但来此向他问道的人虽多,可惜很少人能够契入,他有一位师弟名叫有得,根机迟钝,又有一目失明,平常都帮师兄做一些幕后工作
佛教知识时间:2024-12-31
雍正四年,江南举人考试,当时聘为房考官的,都是近省进士出身的官员,个个少年英俊。有个叫张垒的,中进士年份很久了,自以为是前辈,性格尤其迂腐迟滞。每天晚上,他必定
佛教知识时间:2024-12-30
在罗阅只国南边,离城一百二十多里处,有一座高山。若要往南方诸国,就非经过这座高山不可。山高谷深,地势险恶,山上有五百个强盗盘据,经常威胁行人。来往商客损失惨重,
佛教知识时间:2024-12-27
【提要】:家庭是道场,生活作佛串。慈悲感恩和为贵,忍辱包容是妙方。身体是寺院,心灵是佛像,两耳钟鼓齐鸣,呼吸梵音嘹亮。我们能如此对待家庭,对待生活,还有什么地方不能作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5
有时会听到一些香友念叨一个词:惠安水沉香,听到这我们世纪沉香坊就得多说一句,这个词其实有两个定义,一种是按照沉香结香的方式来定义,在沼泽或水中形成的沉香,称之为
沉香文化时间:2024-12-25
佛法与报恩报恩,就是要求我们对任何人、任何事都要有感恩思想。佛教的教义精神和实践内容都非常强调这一思想。我们的早晚课诵,乃至每一堂佛事结束的时候,都有报恩的内容,我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4
人生除了生活以外,没有第二件事。穿衣、吃饭、人来客往、工作上班,乃至起心动念都是生活的表现。处在迷惑的状态下,生活就是烦恼,而在生活中转烦恼为菩提,就是生活禅。工作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3
我们此生幸运得到暇满具德的人身,对于细微的取舍道理能把握的到,所以有闲暇与机会去行持。其他生命如畜生等,虽然各自具备了一些特点,但是却没有机会行持细微的取舍。因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20
争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六祖大师,开示一切众生说,各位善知识,我这个顿教的法门,以定和慧做根本、做基础。你们既然是善知
宣化上人时间:2024-12-20
第二篇 十字街头好参禅 - 佛法的政治观每当选举时节来临之际,许多候选人、助选人都很希望获得佛教团体的认同或推荐,而关心政治的民众,往往也争相了解佛教团体的想法与作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9
一日,洞山良价禅师上堂,座下有僧问:时时勤拂拭,为甚么不得他衣钵?未审甚么人合(应当)得?良价禅师道:不入门者。那僧道:只如不入门者,还得也无?良价禅师道:虽然如此,不得不与
禅宗公案时间:2024-12-18
倚楼听雨几多寒,醉卧清风几度秋。俗话常说无事不登三宝殿,可在历史长河中,佛教经历了兴盛,也经历了三宗一武的磨难,庆幸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蛰伏,佛教又走到了历史的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4
有人担心说,如果讲佛会帮我背业,可能有些人就会觉得,反正佛会帮我背业,就可以尽量放心去造业。认为佛会帮我背业,所以就放心造业,这就好像,知道船能够载行李,就尽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2
先品禅茶香,再鉴诗书画。沉下心来,打一炉香篆,你自己即是佛,自然会按佛的智慧、标准去要求自己。拜佛念佛只为忆起自己就是佛。走过这个古刹,又走过了那个庙宇,还未停
香道资讯时间:2024-12-11
五、佛教对欲望的态度佛教对欲望所持的态度是什么呢?同样是遵循中道法门。佛陀不主张偏离中道的禁欲。他通过六年苦行,体会到一味禁欲对修道并无意义。盲目的自苦,既没有理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8
一、什么是欲?欲就是人类的欲望希求,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上的希求;二是物质上的希求。前者属于心理欲望,后者属于生理欲望。人类的欲望无穷无尽,所以,经典中将我们这个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8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在我们学习实践当中,最主要是僧宝,先是依僧宝而闻法,以开智慧而见佛。所以佛法一代一代传下来,非常的不容易的,除了内在有浓浓的那份情感,那种信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2
来: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痛苦,有身体上的、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痛苦。所以我们要给人体贴的爱和关心,因为你所散发出的关怀和喜乐会带给身处痛苦之中的人极大的安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1
凡是众生都有感情,从有感情开始,必得要享受变化,有聚合便有分离,这是世间的常态。那天我看见一个老菩萨很会念佛,念珠都发亮啊!我说老菩萨,你现在好好念佛,不要烦恼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1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1
佛陀开示我们说:人和鬼同一个时空,草木屋舍房宅通通都有鬼那我们又怎么办呢?在外道的做法就是赶鬼,认为他们都是不好的,邪恶的,肮脏的,把他们赶出人所居住的地方,事实上这是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30
这一节课我们谈谈各位手上这一本经典,因为整个大乘佛教的基本,就是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才符合修菩萨道的根本。大家翻开第一页,有一首文殊菩萨的赞颂,这首赞颂有个典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30
从前,有一个名叫伊利沙的富翁,他拥有万贯家财却生性吝啬,从不布施给别人任何东西,对自己也十分刻薄,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破烂衣服。伊利沙有一个邻居,钱财不多,可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30
佛过去就和我们一样,都是造恶业的。不动如来,宝生如来,阿弥陀佛,不空成就如来,过去都是破重戒要堕落地狱的,但是碰到了中间「毗卢遮那佛」的慈悲,引导他们去大忏悔,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30
所有众生都因为父母而有生命,但父母有很多种:有生我们的,养育我们的,帮助我们的。各位出生之后,所有吃的,穿的,都来自众生的辛苦,所以众生就像我们的父母一样;再说,如果没有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9
1.锻炼心智的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高尚道德的训练,第二种是高超思考力的训练,第三种是高等领悟力的训练。2.假使有人说你的坏话,你不需要心怀恶意、愤恨、轻视或者对他们不满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9
年轻人独身主义,基本上是因为,或许他们也是知道感情是苦的,看到社会上有人这么做,甚至父母,父母的感情如果不快乐, 他也排斥感情、对家庭也没有一个希望,所以他宁可独身。但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9
区分十善业正报余报进而推广身业(三)一、不杀生三善道长寿、少病放生、护生、救护一切二、不偷盗三善道富裕、人不侵损。广行布施,兴办善举三、不邪淫三善道得随意眷属、妻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9
好!我想,第一个:要求佛菩萨加持!佛力加持,我想要吃素、我想要出家、我想要怎么样,我力量不够!但是如果你自己的动机发愿,我吃素,希望能够回向给众生健康。包括你的先生,你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9
每天诵一遍净行品这就是修行如果念净行品,你一天上厕所也好、吃饭也好,一举心一动念,把文殊师利菩萨教导的“善用其心”用上,你就入法界了。看着很难,这是你能做得到的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11-27
黄柏霖:世人多杀生遂有刀兵劫慈寿禅师说啦,「世人多杀生,遂有刀兵劫。负命杀汝身,欠财焚汝宅。离散汝妻子,曾破他巢穴。影响各相似,洗耳听佛说。」这白话的意思是说,
为人处世时间:2024-11-24
一、以佛法研究佛法来宝岛一年,对于佛教的近代作品,读了不少,而最使我同情的,引起非常感想的,是这样的一句:「我们应以佛法来研究佛法」。这是绝对的正确!「佛法」,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二、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一 东方与西方印度文明的开拓者,属于西方移入的阿利安人。印度的每一区域,都曾渗杂了阿利安人的血统;每一思想,都曾受过阿利安传统文化的熏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我们是在造佛这个房子的基础,必须要从持戒着手做起。◎一九八三年六月十日晚间开示于万佛圣城妙语堂今天的题目是“佛教徒若不持戒即末法”。佛教“徒”,徒就是僧。佛讲佛
宣化上人时间:2024-11-23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第十七章──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今天(农历十一月十七日)是阿弥陀佛圣诞,我要对十方诸佛发一个誓愿,发什么誓愿呢?我所发的愿,是关于《楞严经》真伪的问题。近来有几个博士和学者们,批评《楞严经》不是
宣化上人时间:2024-11-22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为欲满足六波罗蜜,勤行布施,心无吝惜,象马七珍、国城妻子、奴婢仆从、头目髓脑、身肉手足,不惜躯命。”“为欲满足六波罗蜜”:为了想要满足这六种
宣化上人时间: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