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讲义
圆瑛大师著
圆瑛法汇序一
圆瑛法汇序二
圆瑛法汇序三
圆瑛法汇序四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卷上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卷下
民国三十六年农历五月十二日,为
圆瑛老法师七十初度之辰,弟子辈以祝暇请;
师曰:吾侪修出世法,尔等欲以世俗陋习相渎,修持谓何矣?顾弟子辈以师德腊俱高,无以将意,若有不能已者。斌曰:法师一生,说法度人,愿力弥广。所著阿弥陀经讲义乃度生宝筏。原阿弥陀佛大愿,普摄十方念佛众生,同往西方授记作佛;与佛同一无量光寿命。法师讲义,即宏此义,以此言寿,何寿如之!以此为祝,则世法转成佛法,且可宏法于无尽。吾侪印送此书,以当祝暇,庶几不违诰诫,而弟子尊师之意,亦可得达。乃以此意请,幸蒙首肯,弟子亦欢喜无量。乃书其缘起于此,即以为
老法师寿。
民国三十六年孟春乐慧斌敬述
圆瑛法汇序一
圆瑛上人,吾闽产也。幼失怙恃,依季父教养,颖悟绝人。甫成年,即受牒度,于石鼓山之涌泉寺,早参三昧,夙擅谭经,素以宏化利生为本愿。初主宁波接待寺,倡办宁波佛教孤儿院;次至泉州,重兴开元寺,创办开元慈儿院,孤露子弟,薰育者众。旋历内地,并南洋群岛,周流说法,于大乘教义,多所阐明。生平著作,编成法汇。近被推为宁波天童、七塔,二大丛林及中国佛教会首席。去年天童寺不戒于火,上人则奔走四方,募化重修,规模闳敞,为四明道场之冠。间亦稍治生产,为发展化育基金,是皆躬行实践,以求达其利济宏愿,固不仅以舌粲莲花见称也。今秋上人,莅京说法,持示所讲‘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经讲义\’。其所发挥演绎,皆切于护国爱人,旨趣之宏,足维风化,爰乐而为之序。
民国二十二年十月
闽侯林森敬撰
序二
如来知见,众生同具,佛若不说,谁能自知?故我
世尊,示生世间,成等正觉;普为九界众生,随机宣说妙法,必使机理双契,解行俱圆,以致断惑证真,复本心性而已。又以钝根众生,断证难期,一经再生,进一退万;一乘上士,亲证法身,不历僧祇,速成佛道等因缘;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法门。俾九法界上圣下凡,同于现生往生西方。上士则圆满菩提,下根亦亲登不退。其保护抚育之恩,穷劫说不能尽矣。是知净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也。当此末法,人根陋劣,寿命短促,知识希少,魔外纵横;若无此法,其何能淑?以故法流震旦二千年来,所有智识,或专或兼,或显或潜,各修此法,以期究竟自利利他也。圆瑛法师,宿具慧根,久研教观。迹虽住持宗门,心实注重净土。然圆人受法,无法不圆;随人意乐,为讲诸经。佛学书局,汇集诸著,排印流通,名为圆瑛法汇,首以阿弥陀经注,以示法师注重净土之意。窃以浙江昔有云栖法汇,近有谛闲讲录,圆瑛法汇,同为险道之导师,苦海之慈航;有缘遇者,何幸如之!光粥饭庸僧,除念佛外,一无所知;承师不弃,命为序引。只得略陈所知,以塞其责。而文不贴题,一任大通家之指斥讥诮云尔。
民国二十二年癸酉首夏
古莘常惭愧僧释印光 谨撰
序三
闽中山川磅礴,灵气所钟,高僧辈出,黄□心要,百丈清规,古德流风,至今犹有存者。圆瑛法师,籍隶古田,蚤岁脱俗,真参实学,孜孜弗懈,卒能成就其德业,光明俊伟,与先哲同揆,乡人士皈依座下者,如水趋壑。比岁卓锡浙东,先后住持七塔、天童二寺,法雨覃敷,三根普被。余今夏会诣天童,参承道席,是时方演讲楞严,缁素翕集,法师阐明义趣,机辩纵横,听者无不悦服!又以持戒为学佛之要,每反复诰诫而不已。信乎宗说兼通,行解相应,足为学者之模楷也。今海上佛学书局,以法师平生撰著,汇刻行世,征序于余。夫我佛设教,法门虽广,无非使人解黏脱缚,明心见性而已。学道之士,真积力久,有悟于第一义谛,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虽不立文字可也;其或明宗弘教,发为文辞,等身著作,亦可也。何以故?此心既空,则文字与实相,不相违异,故法师愿力宏毅,所至修废举坠,钜细靡遗;至于挺身卫道,处事变艰危之会,不怵不挠,尤为难能可贵!惟其真理既彻,应物无方,虽炽然有为,而不著有为之相。故观法师之文,即事即理,圆融无碍,而佛法之体用彰明,具可于言外得之。呜呼!魔说害教,鱼目混珍,大法之陵夷甚矣!有如法师言句,引经据论,涵义深广,而归于平实,是能灿真灯于既昏,续慧命于将坠者,余安得不为之往复赞叹也哉!
民国二十二年十月
闽侯林翔敬撰
序四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云:‘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中观论云:‘诸佛或说我,或说于无我,诸法实相中,无我无无我’。由是观之,可知佛之对机设教,原无定法之可言也。是故众生中有应闻四谛而得度者,佛即为之说四谛。有应闻十二因缘而得度者,佛即为之说十二因缘。有应闻六度万行而得度者,佛即为之说六度万行。乃至有应闻空而得度者,佛即为之说空。有应闻有而得度者,佛即为之说有。佛法自汉明帝以后,传至东土,迄今二千余年,各宗次第建立。大乘教中,三论宗、禅宗,多属空之法门,法相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士宗、真言宗中,多属有之法门。如金刚般若经、仁王护国般若经、心经等,则空之类也。阿弥陀经、法华经、大乘起信论等,则有之类也。以俗谛言:说空则不应说有,说有则不应说空。然而以真谛言:则说空正不妨说有,说有正不妨说空。此则超情离见之旨,非凡夫思量所能测度者也。圆瑛法师,既具智慧,复有辩才。于金刚般若经、仁王护国般若经、心经、阿弥陀经、法华经及大乘起信论,演讲之余,并加注释,陈义精深,属词雅畅。不知者观之,以为空有并谈,未免矛盾。而知者观之,则赞叹其空有双融,正符我佛对机设教,无有定法之深旨矣。今上梅佛学书局,取法师之名著述,汇刻而流通之,宏法功德,曷其有极哉!
***二十三年仲秋
南昌梅光羲序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卷上
闽泉州大开元寺 沙门圆瑛 讲
讲解此经分为三科 甲初释题目 二 叙译人 三 解经文 今初
佛说阿弥陀经
此六字题目,为一经之总纲;下全卷经文,乃一题之别目。故解经者,必宜先释题目;如提纲者则众目自彰,揭领者则众缕自直。本题具有能说所说、能诠所诠,两种能所。按古德七种立题,当判属第一种、单人立题。佛是此土娑婆教主,能说的入;阿弥陀是彼方极乐导师,所说的人。能说所说,二皆是人;以佛是已证究竟极果之人故。题中并无法喻。二、单法立体,如大涅槃经,涅槃是不生不灭之法,并无人喻。三、单喻立题,如大宝积经,题中惟喻,并无人法。四、人法立题,如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题中无喻。五、人喻立题,如如来说狮子吼经,题中无法。六、法喻立题,如妙法莲华经,题中无人。上三单三复为六种。七、人法喻具足立题,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喻;以万行之因华,庄严一乘之果德。本题无法无喻,故属单人立题。
佛是觉义,自觉、觉他、觉满,方称为佛。何谓自觉?自觉者,对不觉而说。一切众生,具有本觉真如佛性,由无始无明所蔽,迷而不觉。一但闻经领解,或承知识开导,豁然觉悟:自己及与众生,本来是佛,与佛无二无别。诸佛如已磨之镜,众生如未磨之镜,虽是未磨,光明本具,从此磨之,垢尽明生,自可与佛之镜,同其照用,此即是自觉;自觉异于凡夫。何谓觉他?自觉之后,怜悯一切众生沉迷不觉,即以自觉之道,广演流布,觉悟一切众生,欲令各各反迷还悟,舍妄归真,此即是觉他;觉他异于二乘。何谓觉满?此有二种:一、自觉智慧圆满;最初发菩提心,起始觉智,依智断惑,先断我执,次断法执,终破无明;惑尽智圆,而得慧足。二、觉他功德圆满;自从觉悟之后,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利他道心),利生为事业,宏法是家务。经三祇劫,修六度行;六度者:一、布施度悭贪,二、持戒度诸恶,三、忍辱度嗔恨,四、精进度懈怠,五、禅定度散乱,六、智慧度愚痴;功圆果满,而得福足。福慧两足,二利圆满,此即是觉满;觉满异于菩萨。三觉圆,万德具,乃称为佛。
佛有三身:一、法身佛,梵语毗卢遮那,此云遍一切处。在有情分上,谓之佛性,即众生本具自性天真佛。在无情分中,谓之法性,即一切诸法实相。古德云: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者此也。二、报身佛,梵语卢舍那,此云净满。烦恼惑净,权实智满,能现自他受用之身者此也。三、应身佛,梵语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能仁是姓,寂默是名。若约佛德,能仁属利他德,寂默属自利德。随可度机缘,示现八相成道,如月印水,无处不现者此也。
说者:乃释迦如来金口之所亲宣也。经通五人共说,一佛,二弟子,三天,四仙,五化人。此经拣非余人所说,乃佛无问自说。因净土法门,至方便,至直捷,至圆顿,不可思议,无人能问。佛智鉴机,鉴定众生,能信是法,故无问自说。又说者悦也,悦所怀故。因观众生机熟,于此圆顿法门,自能信愿受持,是以畅悦本怀而说也。
阿弥陀:译云无量寿;经云: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又译无量光;经云: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故名阿弥陀。实则弥陀非但光寿无量,而智慧神通功德,一一皆无量也。弥陀因中,为大国王;闻世自在王佛说法,即捐王位,发心出家,名曰法藏比丘。对佛发四十八愿,庄严极乐依正二报。第十二愿云: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第十三愿云:设我得佛,寿命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行满果圆,随愿所成,故光明寿命,悉皆无量。此约事相而论,若约理性:弥陀法身理体,常住不变,即无量寿义。弥陀根本实智,遍照法界,即无量光义。极乐净土,即众生唯心之净土;弥陀如来,亦众生自性之弥陀。果明此理,则亲见弥陀矣。
经者: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谓上契诸佛所说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此一字是通题,通于经藏故,属能诠。上五字是别题,别在本部故,属所诠。此为第二重能所。能诠不出声名句文;佛说此经以音声而作佛事;阿难结集,以名句文而为教体;以此四法,皆能诠也。所诠不出信愿持名;佛说此经,先详陈依正庄严以起信,次特劝应求往生以发愿,三正示执持名号以立行;以此三法,皆所诠也。合能所二诠,无非如来被下之教,为教经。教中所依实相之理,竖穷三际,无始无终,横遍十方,无障无碍,即无量光寿义,为理经。依理所起持名妙行,一心不乱径登不退,为行经。
又经具贯摄常法四义:贯则如线贯珠,贯穿所应知之义,令不散失。摄则如经持纬,摄持所应度之生,令皆得度。常则三世不易,经云过去诸佛,法皆如是。法则十界同遵,论云:一切菩萨,皆依此法到如来地。又经者,径也,持名念佛法门,真修行成佛,径中捷径也。初释显目竟。
甲二 叙译人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姚秦:纪时也。周时有嬴秦,周孝王封非子于秦,是为嬴秦。东晋时,有苻秦、姚秦。苻秦即苻坚僭据关中,国亦号秦,谓之苻秦。时太史奏曰:有异星现于西域分野,当有大德智人入辅中国。坚云:朕闻龟玆国有罗什者,得非其人耶?遂遣大将吕光率兵伐龟玆,谓曰:朕非贪地用兵,闻罗什深解法相,为后学宗。若克龟玆,宜驰驿送什以归。后果得什载归,中途,闻苻坚为姚苌所害,光即据凉不返。姚苌亦据关中僭号,是谓姚秦,又名后秦。苌亦闻师名,要请入关,而光不允。苌卒,子兴复请,不允。发兵讨之。光侄吕隆降秦,方得迎师入关。今云姚秦,拣非余秦也。
三藏法师:显德也。有二释:一、通达经律论三藏之法,依法为师故。二讲演经律论三藏之法,以为人师故。鸠摩罗什出名也。具云鸠摩罗耆婆什,上五字此云童寿,谓童年而有耆德也。什者,深善此方文字之谓也。若华梵合举,称为罗什。按师本传:父名鸠摩罗琰,家世相国,弃荣出游龟玆,王以妹妻之,生师,幼而神异,七岁随母入寺,见铁钵试取加顶,俄念钵重,我何能举?遂力不胜。豁悟万法唯心。博通三藏,人莫能及,故以三藏法师称之。译者,易也。易梵语为华言,音字俱翻,不同咒等。汉时掌四方之语,各有其官。北方之官曰译,兼善西语,腾兰初至,由其证译,故至今皆称译。什师入关之后,秦主礼遇特隆,延入西明阁,敕肇睿等八百沙门,咨受什旨,于草堂寺参订众经。后道宣律师问天人陆玄畅曰:什师一代所译经论,至今若新,受持转胜何耶?答曰:其人以悟达为先,得佛遗寄之意,七佛以来,为译经师。又什师所译经论,三百九十余卷,咸共流通。临终对众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当使焚身,舌不焦烂。后弘始十五年八月廿日卒于长安,阇维火化也薪尽形灭,舌根俨然。此经译于什师,足证实语可信。○问:此经共有几译?答:更有唐三藏玄奘法师所译,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二经文义,大同小异。时所宗尚,皆弘秦本。二叙译人竟。
甲三 解经文分三 乙初 序分 二 正宗分 三 流通分 此三,始于道安法师,证于亲光菩萨论,世称弥天高判。故后代解经,悉皆依之。 序分分二 丙初 通序通于诸部故 二 别序别在本经故 通序又分二 丁初 标法会时处 二 列圣凡听众 今初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经首通序,亦名证信序;以有六种成就,证明此法可信,故曰证信。六种成就者:信、闻、时、主、处、众也。如是,为信成就;凡事相信,则言如是。我闻,为闻成就;面命耳提,机教相扣。一时,为时成就;际遇良时,师资道合。佛,为主成就;人天教主,以法利生。祇园,为处成就;不有精蓝,安成法会。下大比丘等,为众成就;圣凡毕集,如星拱北。如是六事,阙一不可,具足六事,方成法益;故以成就名。
又如是指法之词,乃阿难结集者之语气;云如是持名念佛,圆顿妙法,乃我阿难亲从佛闻。彼一时,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园所说,有若干人在会。阿难唱此六成就,内含四义:一、遵佛旨,佛将临涅槃,阿难问佛:结集之时,一切经首,当安何语?佛云:如是我闻等,后则谨遵佛旨。二、断众疑,阿难结集经藏,高升法座,忽感相好同佛,众起三疑:一疑释迦再来,二疑阿难成佛,三疑他方佛至;迨唱如是我闻,三疑顿断。三、息诤论,阿难位居罗汉,既曰如是我闻,则法有所宗,显非臆说,故止息诤论。四、拣邪教,外道经典,首用阿忧二字,阿者言无,忧者言有,以一切法不出有无,故用此冠顶。佛经用如是我闻,则拣异邪教也。
下更分解:如是二字,古解甚多,玆不繁引。但据本部经义,如者不异之义,是者无非之义;以显念佛法门,心不异佛,佛不异心;心佛虽有二名,心佛无非一体,故曰如是。又万法俱寂,一心不乱,为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为是。
我者:阿难自称,非同凡夫妄执实我。一切凡夫,因执四大妄身,以为实我。我执既起,贪嗔痴慢无不从之而生。贪财为我受用,贪色为我娱乐,贪名图我荣耀,贪食养我形体,贪睡为我安息。由此诸贪,则靡恶不造。若人妨碍我所贪,或剥夺我所贪,则嗔痴慢,炽然并作。是我执,乃诸恶根本。身心因此不得安乐;世界因此不得和平。阿难已得无我,故不同彼妄执之我,亦非同外道妄计神我。外道有二十五谛,最后曰神我。彼妄计有一神我,周遍十方。阿难已证罗汉,能破外道,故不同彼妄计之我。乃同菩萨假我,及如来法身真我,不妨随顺称我。
闻者:从耳根亲闻如来声教。入耳达心,忆持不忘。阿难本是多闻第一,忆持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今以闻慧,闻持净土无障碍法门也。一时,乃说听始终,心境俱一之时。佛字,梵语具足应云佛陀。译为觉者,即大觉悟之人。此方好略,单称为佛,乃十号之一。从本觉理,起始觉智,觉至心源,为究竟觉。五住烦恼断尽,二种生死不受,方得称佛。此指释迦牟尼佛。在,即住也。
舍卫国译云丰德,是波斯匿王所都。古解谓国丰四德:解脱、多闻、财宝、五欲是也。愚意财宝五欲,不可言德。当以具足财宝五欲曰丰,人多解脱多闻曰德。祇树者,只即只陀,乃匿王太子名,译云战胜。树,即园中所种花果林木。给孤独,是须达多长者之善名,长者生平乐善,周给孤独,令得饱暖,故得是名。园,即金砖布地,所买只陀太子之园。因树根金砖铺不到,故树属太子,园属长者,因共成请佛功德,故并存嘉名也。一标法会时处竟。
丁二 列圣凡听众分三 戊初 声闻众 二 菩萨众 三 天人众初分三 己初 明类标数 二 表位叹德 三 列上首名 今初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自此至诸天大众俱,即六成就中众成就。与者,共也。大比丘,拣非小机初心之侣,具大、多、胜三义,异余比丘故。能为天王大人所共敬仰,曰大,非小德也。如梵王师陈如,帝释师迦叶也。博通内外典籍,多闻广识,曰多,非寡解也。超出九十六种外道,法高德重,曰胜,非劣器也。比丘梵语,此含三义:一、乞士,外乞食以养色身,内乞法以资慧命。二、怖魔,受具足戒时,登坛白四羯磨,地行夜叉称善;于是空行夜叉,天行夜叉,以及天人,各皆称善。辗转传唱,声达六天。魔王闻已,心生怖畏;怖惧佛界增多,魔众减少。三、破恶,正慧观察,修持出世净法,破除一切烦恼之恶。含此三义,故存梵语。即五不翻中,多含不翻也。
僧,梵语具云僧伽,译云和合众。四人以上,多至无量,同一羯磨,不相违诤;犹如水乳相和,函盖相合,故名和合众。有理和事和:理和惟一,同证无为解脱道故。事和有六: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出家人称六和僧,自当顾名思义也。○千二百五十人者,于鹿苑初度陈如等五人。于木瓜林度优楼频螺迦叶师资五百人。于象头山度伽耶迦叶,于希连河度那提迦叶二人,师资合五百人。度舍利弗目犍连二人师资合二百人。度耶舍长者子朋友等五十人。合计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今但言一千二百五十人者,略零数也。○问:佛出世间,所度之众,其数无量,何以独举此数?答:以此等最先归佛,直至佛灭,常随不离,故独举也。一明类标数竟。
己二 表位叹德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上句表位,下句叹德,皆是者,纯一无杂也;即法华经所云:此众无枝叶,惟有诸贞实。阿罗汉亦含三义,比丘为因,罗汉为果,与比丘三义因果相对。一、应供,梵行已立,为世福田,堪受人天供养;即乞士果。二、杀贼,四住已空,见思惑断,杀尽烦恼之贼;即破恶果。三、无生,所作已办,不受轮回,超出三界生死;即怖魔果。始则受戒愿出生死,令魔生怖,今证无生。故云怖魔果。阿罗汉,有实行、权示、定性、回心之别。今云大者,非专求己利得少为足之实行阿罗汉。乃大权示现,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身,深本难思者是也。又非厌有趣空,耽寂灭乐之定性阿罗汉,乃回小向大,发大乘心,求菩提道,助佛转轮者是也。众所知识者:众、即天人大众。知识二字,有两解:一、约大众说:闻名仰德曰知,见面聆教曰识。诸阿罗汉,道高望重,为天人大众所共知共识者,洵是人天师范。二、约罗汉说:深解谛理曰知,博通法相曰识。诸阿罗汉,断惑证真,为天人大众中多知多识者,堪作人天眼目。二表位叹德竟。
己三 列上首名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那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
长老,德腊俱尊之号。或但具一,亦可通称。如年高腊久,位居上座,是谓耆年长老。若智深德重,证罗汉果,是谓法性长老。此二字,贯下十六尊宿,非独指舍利也。此中有有德有腊者,有无腊有德者,并无无德有腊者。
舍利弗:舍利是其母名,译云鹙鹭。弗、即子也。鹙鹭眼目伶俐,其母如之。连母为名,故曰鹙子。诸弟子中,智慧第一。初在母胎,已能寄辩母口。八岁登座,论胜十六大国论师。七日之内,遍达佛法,故称智慧第一。亦姑显一德,非身子之外,余皆无智;亦非身子不具余德。以表法门无量,各举一长而已。
摩诃目犍连:摩诃译云大,目犍连译釆菽氏,姓也。先人入山修道,采菽而食,因是命族。本名拘律陀,系树名,祷此树而生故。其族出家者多,故以大别之。诸弟子中,神通第一。如化身大小,降伏毒龙,一城释种举之梵天等。
摩诃迦叶:译云大龟氏,其先世学道,感灵龟负图而应,因以为姓。本名毕钵罗,亦树也。又云大饮光,由宿世为冶金师,与一贫女,将黄金庄严塔像。自尔以来,九十一劫,身常紫金光聚。金光晃耀,吞乎余光,故名饮光。加以大者,拣余迦叶。此尊者财富无量,看破出家,常行苦行,头陀第一。梵语头陀,此云抖擞,以十二行头陀,抖擞尘劳烦恼。迦叶年老,不舍头陀;佛悯其衰,劝令休息;迦叶头陀如故。佛赞有头陀行,我法久存。此尊者未曾入灭,佛嘱传衣弥勒;现在鸡足山入灭尽定,待弥勒佛出世。
摩诃迦旃延:译云文饰,南天竺婆罗门族,论议第一。凡人论议,若无文采而修饰之,终非善于论议。此尊者才藻词华,纵横善巧,外道闻之,无不悦服。外道问:恶人死后受苦,应当回还;死而不还,知无他世。答言:如世罪人,被系牢狱,宁得归否?又问:善人生天,何亦不归?答言:堕厕得出,肯再入否?如是善论,故称论议第一。
摩诃拘絺罗:译云大膝。舍利弗母舅,平日论辄胜姊,自姊怀身子后,机辩迅发,论不及姊。知所怀必是智人,寄辩母口。遂发愤游学,往南天竺读十八经,四围陀典,不暇剪爪,世呼长爪梵志。繇精勤故,得四无碍辩,触问能答,故称答问第一。
离婆多:译云星宿,父母祷星宿而生故。又译假和合。释论云:夜宿空亭,见二鬼争尸,告其分判。设依理枉理,皆不免害,故据实答。大鬼怒拔其手足食之,小鬼取尸手足补之。因此烦恼,遂疑此身非我;若我本身,眼见拔去食讫。若他身者,云何复随我行?逢人即问:汝见我否?众僧云:此人易度。语云:此身本是他遗体,非己有也。遂悟此身假和合,即得道果,无倒乱第一。
周利槃陀伽:周利是兄名,译大路边,槃陀伽是弟名,译继道,相继周利于道路而生故。西域风俗,女人欲产,当同娘家。其母生二子,皆在路边。继道性愚钝,出家诵一偈,经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兄遣还俗,哭泣不已,佛怜而录之,使诵扫帚,日久忽悟,得阿罗汉,义持第一。
难陀:译云喜,即佛胞弟孙陀罗难陀,连妻为名,曰艳喜。四月九日生,身黄金色,其三十相,短佛四指。若入众中,有不识者,谓言佛来。此尊者仪容第一。摩竭提国有裸形外道,世称智者,与身子论议结舌,深信佛法,有欲出家。见难陀色貌殊伟,叹曰:短小比丘,智慧难概,况堂堂者乎?遂从出家。
阿难陀:译云庆喜,是佛从弟,佛成道日生;王闻奏欢喜,故字庆喜。至二十岁,佛度出家,为佛侍者,多闻第一。迦叶译云: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悉能记忆受持,后结集经藏也。
罗侯罗:译云覆障,因塞鼠穴六日,报感在胎六年,故云覆障,是佛之子。佛为太子时,十七岁纳妃,十九岁出家,并未行欲事,何以有子?因太子请愿出家,王到宫中苦留,语曰:汝若有子,当许出家。时太子以手指耶输陀罗腹曰:已有子,耶输一惊,即觉成孕。后太子出家,在胎六年乃生;恶声盈路,诸释皆嗔,欲治欲杀。耶输虽能自信,欲雪不白之冤,请焚火坑,发大誓言:我若为非,母子俱灭,若真遗体,天当为证。抱子投坑,火化为莲,捧耶输体,母子无损;国人始信,从此息谤。罗侯罗出家,密行第一。
憍梵波提:译云牛司。司者,牛虽不食,恒事虚哨,由过去世,轻弄圣僧诵经如牛吃草,从此五百世为牛,今余报未尽,犹事虚哨。佛恐世人睹形不知观德,讥笑遭愆,饬居天上,诸天敬奉,受天供养第一。
宾头卢颇罗堕:上三字译不动,名也;下三字译利根,姓也。先名后姓,以别同族。昔树提长者,以旃檀钵置刹顶上,号于众曰:能以神力取者,即与之。尊者现通取钵,佛呵责不许入灭,留身应末世供,福田第一。
迦留陀夷:译云黑光。身形粗黑有光,夜行人见惊骇,佛禁夜行因之而始。此尊者,为佛使者,教化第一。
摩诃劫宾那:译云房宿,父母祷房宿而生;知星宿第一。
薄拘罗,译云善容。由昔持不杀戒,九十一劫寿不中夭,颜貌端正。又昔会施一病僧诃梨勒果,感五不死报;初生现异,母以为怪,置之熬盘不死;复置釜中不死;复置水中;巨鱼吞之;鱼为人获,刀破子现;竟无所伤。火不能炮,汤不能煮,水不能淹,鱼不能噬,刀不能割,名五不死。享寿一百六十岁,寿命第一。
阿冕楼驮:一名阿那律陀,译云无贫,亦云如意;由昔饥世,以稗饭施辟支佛,九十一劫不受穷贫之报,得如意乐,故以名焉。亦是佛之从弟。佛说法时,常好睡眠,佛呵云:咄咄何为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闻呵发愤,经七昼夜,眼不交睫,精进失目;佛教修习乐见照明金刚三昧,遂得半头天眼。观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是为天眼第一。
如是等诸大弟子者:如是、指上十六尊宿,等者、等余未列之众。学在师后曰弟,解从师生曰子。弟子以大称者,即大比丘大阿罗汉,堪称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皆是助佛转轮,当绍佛位也。一声闻众竟。
戊二 菩萨众
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首句明类。并者及也,承前起后,言佛说此经,而在会听众,不仅声闻弟子,更有许多菩萨,亦所同闻也。菩萨,梵语具足应云:菩提萨埵,此方好略,称菩萨。译云觉有情,当作三义解释:一、约自利释,虽证佛觉,识情未尽故,即使等觉菩萨,八识中一分生相无明未破,犹属有情。二、约利他释,发心觉悟一切有情故。有情,即六道众生之通称。菩萨视大地众生,犹如一己,不分人我,罔闲亲疏。观众生之苦,即己之苦,平等普觉,悉令离苦。三、约两利释,上求觉道,下度有情故。即所发四宏誓愿,断无尽之烦恼,求无上之佛道,学无量之法门,度无边之众生。烦恼未尽,法身不显,佛道不得圆成,法门未学,自救不了,众生焉能普度?故必四宏并发,六度齐修,方成两利。
梵语摩诃,此云大。摩诃萨,即大菩萨也。拣非权教菩萨,一一皆实教菩萨,破无明见法身,亲证真如实理。发大心、运大悲、修大行、求大果,故称大菩萨。又称大道心众生,大具四义。清凉疏谓:一者愿大,求大菩提故。二者行大,二利成就故。三者时大,经三无数劫故。四者德大,具足一乘诸功德故。菩萨于十法界中,属第二法界,超过诸天二乘之上。世间神祇与之比较,则相去远矣。今世人不知,称土地、城隍、亦称菩萨者,非也。若世人能解大理,能发大愿,能修大行;志在利他,不求利己;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忍能忍;亦可谓修习菩萨之道矣。
文殊师利法王子:文殊师利亦云曼殊室利,译为妙首,又云妙吉祥,又云妙德。准华严宗,此三名,表信、行、智、三法门。妙首者信也,信为万行万德之首故。妙吉祥者行也,真谛云:于冤亲中平等利益,不为损恼故。妙德者智也,由其智德内充,能为七佛之师故。法王子者,佛为法王,于法自在。菩萨入法正位,绍隆佛种,当继佛位;犹如太子,今在东宫,当绍王位。又不仅文殊独当此称,即弥勒等,亦可称法王子。此中以文殊居首者,表净土不思议法门,若非第一勇猛根本大智,不能证解。前身子属权智,此文殊属实智;以此权实二智,为净土法门自化化他之本也。
阿逸多菩萨:即弥勒菩萨,弥勒姓也,译慈氏,阿逸多名也,译无能胜。昔为婆罗门,号一切智,于八千岁修习慈行。又弗沙佛时,与释迦如来,同发菩提心,常习慈定。悲华经云:发愿于刀兵劫中,拥护众生。是则慈隆即世,悲臻后劫,至极之慈,一切权小皆无能胜,故以名焉。
乾陀诃提菩萨:译云不休息菩萨。谓常修万行,广度众生,尽未来际,不休不息。如金刚经所云: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乃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又如楞严阿难愿偈云: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是也。
常精进菩萨:即经历多劫,修行六度,精进度生,常不退转。如宝积经云:此菩萨,为一众生,经无量劫,随逐不舍,犹不受化,曾无一念弃舍之心。若为多众生,经多劫,随逐教化,犹未为难;今为一众生,若一众生,经多劫而肯受化,亦未为难;今犹不受化,若不受化,不遽舍,犹未为难;今无一念弃舍之心,是真精进,是真善行菩萨之道。
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如是者结上,等者例余。前所举四位菩萨,表净土信、愿、行、三资粮也。文殊表信,以文殊为根本大智,今净土不思议法门,惟智能信故。弥勒表愿,以弥勒昔遇大慈如来,愿同此号,即得慈心三昧。念佛众生,各各愿生西方,同佛无量光寿故。不休息、常精进,表行,以二菩萨常修利生之行,长时无间。今执持名号,实在念念相续,精进无疲,一心不乱故。等者,等余万行,庄严净土也。二菩萨众竟。
戊三 天人众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及者并及,以净土法门,圣凡同秉,承前言,不独诸圣在会,并及凡众,亦皆均沾法益。释提桓因:译云能为主;即忉利天主。忉利天此云三十三天,系欲界第二层天,在须弥山顶。天主居中一天,东西南北各八天,合成三十三天;如中国二十二行省,是约横论。若约竖论,三界共二十八天;俗云天有三十三层者,讹也。忉利天主宿因:迦叶佛时,是一女身;发心修塔,欲令高广庄严,为世福田,三十二人助之。塔成,作福者众,以此福德,同生此天。等者下洎四王天,上洎夜摩、兜率、化乐、他化、四禅、四空等无量诸天。曰大众者,该尽修罗八部,人及非人,一切众生。俱字,通结菩萨以下诸天人等,俱会一处。初通序竟。
丙二 别序,亦名发起序。持名念佛,圆顿不思议法门,无人能问。由如来权智,鉴众生机宜,应闻净土妙门,而得四益。故无问自说,直唱净土依、正名字,以为发起也。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尔时:即六种成就之时。时至机熟,宜开法会。而持名念佛,净土妙门,四益普施,三根普摄,不可思议,甚深难信之法;非第一智慧者,不能直下承当,故特告舍利弗:从是娑婆世界,西方经过十万亿佛土,彼处有世界,名曰极乐。此自唱依报,为下正宗广陈依报妙果之发起序也。依报属世界,即佛愿行所成,众生净业所感,公共依止之报土,故名依报;亦名佛土。土字,当读度字音。合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世界有小千、中千、大千之别。先从一小世界说起,小世界大海之中,有一须弥山译云妙高山;须弥山外,七重香水海,七重金山;七山之外,即碱水海。现世界,在须弥四面,碱水海中,浮有四大部洲。一洲中,有无量小洲,无量国土。海外围以铁围山,同一日月所照,名四天下,亦名小世界。上有六欲天,覆以初禅天。合集一千个小世界,覆以二禅天,为小千世界。合集一千个小千世界,覆以三禅天,为中千世界。合集一千个中千世界,覆以四禅天,为大千世界。因三次言千,故曰三千大千世界。共有万亿须弥山,万亿四天下,为一佛化土。
有世界名曰极乐者:世以迁流为义,约时分说;有过去、现在、未来。界以方位为言,约处所说;有四方四维上下。时、处,合称为世界。彼世界名极乐,梵语须摩提,此云极乐,亦云安乐,亦云安乐,亦云清泰;名虽小异,义则大同。 其土:指西方极乐世界。有佛者:有一界,必有一界之教主。号阿弥陀:解在前即教主万德洪名。此自唱正报,以为下正宗广陈正报妙果之发起序也。正报属根身,即佛愿行所成,众生净业所感,各别正受之报体;故名正报。
今现在说法者:彼佛度生之轨,亦不外说法也。大本云,彼佛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但以酬其志愿,现在西方。大云经,佛告大云密藏菩萨言:‘西方世界,有国名安乐,佛号无量寿,现在说法,告一菩萨言:“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今说大云经,汝可往听。”今彼菩萨将来至此。’则正当释迦说法时,弥陀亦在彼说法,故曰现在说法。以上依正二皆现有,非同化城权现,的标实境也。胜缘难遇,可不深信、愿求往生亲觐乎?但欲冀往生,当持名号,以符彼佛本愿,接引往生。此中寓有劝信、劝愿、劝行之意;故判为发起序。发起正宗三资粮即信愿行故。
蕅益大师云:二有现在,劝信序也;世界名极乐,劝愿序也:佛号阿弥陀劝持名妙行序也。复次弥陀序佛;说法序法;现在海会序僧。佛法僧同一实相序体;从此起、信、愿行序宗;信愿行成,往生见佛、闻法序用;唯一佛界为所缘境,不杂余事,序教相也。释迦如来彻底悲心,不待启请,自唱依正,良繇此经,急救众生,横截生死,唯恐不及,故不待请。即十二部中,无问自说部。初序分竟。
乙二 正宗分,为一经所宗之正义也。本经以信、愿、行、三资粮为宗。交分为三。
丙初 详陈依正庄严以起信 二 特劝应求往生以发愿 三 正示执持名号以立行 初分二 丁初 征释极乐 二 别示庄严 今初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此即征起发问之词。呼当机舍利弗之名,征云:彼佛国土,因何之故,名为极乐,汝其知之乎?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此先约正报众生释极乐。众生者,和合众缘而生。极乐众生,则以多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无有一切苦事,但受种种乐报,故名极乐。苦者,逼恼身心之义。众苦,谓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三苦者:一、苦苦,人洎修罗地狱鬼畜,现受有漏之身,不得自在,已名为苦;更加种种逼恼,仍属苦中之苦。二、坏苦,六欲天受衣食如意,宫殿随身之乐;初禅天,得离生喜乐定;二禅天,得定生喜乐定;三禅天,得离喜妙乐定;但属有漏之禅,总有变坏终尽之时,犹如仰箭射空,势力尽箭还堕;乃属坏苦。三、行苦,四禅天以上,苦乐双亡,舍定现前。虽然无苦无乐,难免行阴念念迁变流转;乃属行苦。又云:欲界具三苦,色界除苦苦,无色界惟行苦。
八苦者,约人间说:一、生苦,居于胎狱之中。二、老苦,现其衰朽之像。三、病苦,诸根痛患。四、死苦,四大分散。五、爱别离苦,欲合偏离。六、冤憎会苦,欲避偏逢。七、求不得苦,欲得偏失。八、五阴炽盛苦,五阴烦恼之火,昼夜炽然,焚烧功德之林,而坏菩提之种。是为八苦。无量诸苦,说之不尽。而极乐众生,众苦皆无,但受一切诸乐,故名极乐。
问:乐者苦之对也,极乐既无众苦,何以显乐?答:正以娑婆极苦,对彼西方极乐;二土较量,令知胜劣,而生忻厌。如三苦者,则彼国众生,但受身心安泰之乐,而无苦苦。但受依正庄严之乐,而无坏苦。但受三昧寂定之乐,而无行苦。如八苦者,则彼国众生,但受莲华化生之乐,而无胎狱生苦。但受相好具足之乐,而无衰朽老苦。但受自在晏安之乐,而无痛患病苦。但受寿命无量之乐,而无分段死苦。但受海会相聚之乐,而无爱别离苦。但受上善俱会之乐,而无冤憎会苦。但受所欲如意之乐,而无求不得苦。但受观照蕴空之乐,而无烦恼炽盛之苦。二土对较,苦乐悬殊,净秽自分,取舍宜定。
慈云忏主,开此土彼土修行难易十种,今以苦乐对之: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但受华开见佛常得亲近之乐。二者、此土有不闻说法苦,彼土但受水鸟树林皆宣妙法之乐。三者、此土有恶友牵缠苦,彼土但受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四者、此土有群魔恼乱苦,彼土但受诸佛护念,远离魔事之乐。五者、此土有轮回不息苦,彼土但受横截生死,永脱轮回之乐。六者、此土有难免三涂苦,彼土但受恶道永离,名且不闻之乐。七者、此土有尘缘障道苦,彼土但受用自然不俟经营之乐。八者、此土有寿命短促苦,彼土但受寿与佛同更无限量之乐。九者、此土有修行退失苦,彼土但受入正定聚永无退转之乐。十者、此土有佛道难成苦,彼土但受一生行满所作成办之乐。
问:厌秽忻净,舍苦求乐,全同凡夫心行,何得称圆顿法门?菩萨不取涅槃之乐,不舍度生之苦;苦乐见泯,取舍情亡,方合大乘之道。而念佛往生者,何独不然?答:未得无生法忍,必定不能度生,喻如破船拯溺,难免自他俱陷。念佛求生净土,见佛闻法,得无生忍已,普入尘刹,救度众生,方成自他两利。据此则舍苦者,正欲拔众生之苦,即菩萨之大悲心。求乐者,正欲与众生以乐,即菩萨之大慈心。岂小乘独善其身者所可及耶?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此次约依报世界释极乐。栏楯、罗网、行树,皆西方庄严之乐境。横曰栏,直曰楯,即栏干也。此方园林胜地,多亦有之,但为防护,或壮观瞻。彼土则不然,人皆尚道,全无侵损之行为,亦无玩好之思想。皆为弥陀愿行功德之所成就。罗网行树,亦复如是。行者,次第行列而不杂乱。七重者,一重行树,一重栏楯,重重相间,而至于七。上覆以七重罗网。此方栏楯行树,虽然亦有,其质不出木石铜铁;彼则一一皆是金、银、琉璃、玻璃、四宝所成。七重宝,亦但略言而已。七重,表七科道品三十七分;四宝,表常、乐、我、净、四四德。实则重重无尽,宝宝交错,周匝围绕,佛菩萨等无量住处也。大本云:七宝诸树,遍满世界,所谓金根金茎,枝叶花果,亦皆以金,则名一宝。金根银茎,枝叶花果,亦分金银,则名二宝。如是三宝四宝,其宝间错,辗转增多,乃至七宝。又法藏第四十愿云: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愿,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睹见面像。
观经云:七宝行树,一一高八千由旬,一一花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等。又云: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三经核对,详略稍异。此但言四宝,彼言七宝。此但言行树,彼言树中照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此但言罗网,彼言网间现妙华宫殿。此中文略,以约该博也。末句结名,以是种种依报庄严之故,名为极乐。初征释极乐竟。
丁二 别示庄严分二 戊初 依报 二 正报初中二 己初 明所受用境 二 明能所受境 初又二 庚初 各出其相 二 结由佛力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
此释迦如来重呼舍利弗之名,告以极乐国中所受用境。即池水之类,亦皆殊胜庄严。池称七宝者,拣非土石所成。大本云:内外左右,有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犹如大海。一宝二宝乃至七宝所共合成。今不言由旬数量者,略也。
八功德水者:一、澄净,异此方污浊。二、清冷,异此方寒热。三、甘美,异此方咸淡。四、轻软,异此方沉重。五、润泽,异此方枯涩。六、安和,异此方急暴。七、除饥渴,异此方饱胀。八、长养诸根,异此方增病。充满其中,即德水常时充足盈满其宝池之渠,异此方有时枯竭,有时泛滥也。底纯金沙,亦只略言;观经云:真金为渠,其下皆杂色金刚,而为底沙。大本云:纯一宝池,底沙亦以一宝。黄金池者,白银底沙;水晶池者,琉璃底沙;二宝为池,底沙亦二。乃至七宝,亦复如是。
此中池水,但言八德。未言宝成,以及随意说法、进业等,姑顺凡情,略显八德,实则宝水功德无量,观经云: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妙色。其摩尼水,流注花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
大本云:诸上善人,入七宝池,澡雪身体。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乃至欲令灌身,悉如其意。欲令还复,水辄还复。调和冷暖,无不顺适。开神悦体,荡除心垢。清明澄洁,净若无形。是水本无心,能随人意,岂思议所能及哉!
又云:微澜洄流,转相灌注,不迟不疾,安详徐逝,波扬无量,自然妙声,或念佛声,或闻法声,或闻僧声,寂静声,空无我声,大慈悲声,波罗蜜声,乃至众妙法声;称其所欲,无不闻者。发清净心,成熟诸根,永不退于无上菩提。是水本无情,而能说法,又岂思议所能及哉!
又云:既皆浴已,或坐于莲华之上;有在地讲经者,诵经者,自说经者,授经者,听经者,念经者,思道者,坐禅一心者,经行者。有在虚空中讲经者,乃至坐禅经行者。各随其质,而有所得。未得四果者,因得四果。未得不退转地菩萨,得不退转。是水本触尘,能令进业,又岂思议所能及哉!
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
四边即池之四岸。陛级名阶,践之上升;坦途曰道,履之游行;若阶若道,皆四宝所成。四岸之上,更有楼阁。重屋曰楼,岑楼曰阁。此即佛僧诸上善人所居之处。以者用也,非同此方楼阁,乃用土木砖石为之;彼则皆用七宝庄严而较饰之。大本云:阿弥陀佛,讲堂精舍,宫殿楼阁,皆以七宝,胜于此界第六天上天帝所居百千万倍。菩萨所居,亦复如是。诸天及人,宫宇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以一宝二宝,至无量宝。今言七宝,又不云高下大小,皆省文也。金有四义:其体坚固,其性柔软,其色光明,其价贵重。银为白金,四义皆所不及,当距数十倍。琉璃,译云青色宝,又云不远,(山名)山出此宝,以近波罗奈城,故名不远。玻璃,译云水玉,即水晶。砗磲,译云大贝,贝为海中介虫,大者为宝;有云非梵语,以其形似车之渠,渠者网也。赤珠,乃赤虫所出之珠,与蚌胎、蛇脑、鱼腹,所出之珠稍异。玛瑙,有山水二种之别,其色不一;红者,暗中触之,则能生光。如上七宝,但取名同此方,实则一一超胜百千万倍。
问:尧处茆茨,禹卑宫室,回居陋巷,古圣贤祗贵其德,不重宝严。即令读古者,无不景仰其风。西方佛圣,何为不然,独尚外观耶?答:此弥陀大开方便,俯就机宜;顺众生厌秽忻净,舍苦求乐之心理;以大愿行,庄严极乐净土,令知取舍。正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疏钞云:喻如正厄饥寒之国,忽闻饱暖之乡;方沉幽暗之崖,乍睹光明之境;岂不身心踊跃,舍故即新。但得往生,终成解脱。方便接引,当如是耳。
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七宝池中,莲华无量。其形之大,犹如转轮圣王千辐金轮,大一由旬,且据最小者言之。若据观经大本所云:尚不止此。观经云:一一池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大本云:池中莲华,或一由旬,乃至百由旬,千由旬。不可局定常人所御车轮,而为限量。随十方众生,念佛之力,有勤惰不等;故所感莲华,有大小不一。举喻车轮者,非但状莲之形,而且表莲之德。轮有运载义,而华轮能遍至十方,接引念佛众生,出离苦海,往生乐国。即此华轮,可为弥陀大愿船,普载众生,同赴莲池会也。
华分四色,色各有光。青色曰优钵罗,黄色曰拘勿头,赤色曰钵头摩,白色曰芬陀利。十方众生,发心念佛,宝池中即时生一莲蕊;随其念力,而为增长;命终往生,即托质此莲,是谓莲胎。乃以莲华为父母,清净受生,华开见佛。是莲华者,乃卸凡壳之玄宫,安慧命之神宅。故西方极乐,亦称莲邦。净土法门,是为莲宗;念佛之会,名曰莲社;同行之侣,称为莲友。
微妙香洁:特举莲之四德。微者,幽微;根产金沙,华浮德水,形量不定,各随念力,是谓幽微。又微者,精微;七宝所成,光色相称,炜烨焕烂,明耀日月,是谓精微。○妙者,此方念佛,华即标名,勤惰才分,荣枯顿异,是为感应冥符妙。又上中下品,各随功行,无量往生,不相错谬,是为胜劣分明妙,○香者,此方之莲,濯清涟而不妖,清风徐来,馨香远闻。况彼土之莲,光色既异,而香气自不待言。○洁者,此方之莲,出污泥而不染,翠盖轻摇,莹然清洁。况彼土之莲,产自宝池,其洁净何可为喻,初各出其相竟。
庚二 结由佛力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成就二字,当分能所。以弥陀愿行,为能成就;以上文池水、阶道、楼阁、莲华,为所成就。如是二字,即指池水等所受用境。一一庄严殊胜,皆是阿弥陀佛,因中所发大愿,及道前所修大行,无量功德之所成就也,因中为法藏比丘,对世自在王佛,发四十八愿,第三十二愿云: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是谓大愿。
大行者,大本云: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所,摄取二百一十亿佛刹清净之行,如彼修持。又云: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已,住真实慧,勇猛精进,阿僧祇劫,修菩萨行,护身口意,修行六度,了空无相无作,以行教化,致无量众生,发菩提心,是谓大行。即此愿行功德,为能成就庄严所受用境。大本云:如是积功累德,无量千万亿劫,功德圆备,方得成就斯愿,而入佛位。
功德者:乃无漏称性功德。性本自具一切庄严,非由佛力,不能成就。佛在因中,发愿起行;愿行圆满,庄严净土,为众生作增上缘。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为所缘缘。众生缘此庄严净土,起忻厌心,而修净业。由此净业,仗自他力,而生净土;一一皆不离自性。弥陀亦以大愿大行,成就自性无漏功德庄严。离性之外,能所皆不可得。初明所受用境竟。
己二 明能所受境分二 庚初 通约五根五尘明受用 二 别约耳根声尘明受用初中二 辛初 各出其相 二 结由佛力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
此明诸根对境,无非乐受。彼土众生,虽受诸乐,却不妨道,反能助道,观下自知。根为能受,尘为所受,故科名能所受境。先举耳声、眼色:彼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上则天乐鸣于空,下则黄金严其地。天乐有二:一、天人之乐,大本云:第一四天王天及诸天人,百千香华,百千音乐,以供养佛及诸菩萨声闻之众。于是第二忉利天王,乃至一切诸天,香华音乐,转相倍胜。二、天然之乐,大本又云:亦有自然万种伎乐,无非法音,清畅嘹亮,微妙明雅,一切音声,所不能及。常作亦二义:一、诸天之多,常修供养,故致天乐,音无间歇。二、天然乐音,不鼓自鸣,不同世乐,或作或辍。今人念佛,临终之时,天乐来迎,亦精修净业所感而然。
黄金为地者:与大本观经稍异。大本云:彼刹自然七宝,体性温柔,相间为地。或一宝,光色晃耀,超越十方。恢廓旷荡,不可穷尽。在皆平正,无有须弥及诸山海,坑坎井谷,幽暗之所。观经云: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界以七宝,分齐分明。据两经参考,彼土具足众宝。黄金琉璃,皆各约一隅而言,不必定执。
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上天乐,是耳根对声尘;金地,是眼根对色尘。此处雨华,是眼鼻两根,对色香二尘。六时者:昼三时,夜三时;昼夜各分初分、中分、后分,合为六时。又按此方时分,子丑至戌亥十二时,昼夜各六时也,极乐世界,不假日月光明,不过随顺此方而云昼夜。日月有无,大本诸译,亦皆不定。后汉支娄迦谶与吴支谦二译,俱云日月处空,因彼土无须弥山故。龙舒居士王日休,参会诸译,而云处空而不运转。元魏菩提流志及宋法贤二译,直言无有。极乐国中,当不定以日月而分昼夜也。
雨字去声,落也。曼陀罗,此云适意;妙好天花,适悦人意。故天人雨华,以表供养、赞叹之意。供养,则如大本所云:一切诸天,皆赉天上百千华香,来供彼佛及诸菩萨声闻之众。赞叹,则如空生晏坐,帝释散华。空生问云:散华是谁?帝释答曰:我乃天帝。空生又问:散华何为?帝释又答:以尊者善说般若。空生云:我乃无说。帝释曰:尊者无说,我亦无闻。这正是善说般若,与善听般若。净土众生,念空真念,正与般若相应,故感天人雨华供赞也。
其土众生下,明持华供佛,神足自在。众生者:菩萨以下,乃至初生彼国者之通称也。清旦者:东方始旦,而有清明之气。净土众生,常于此时,盛华供佛。盛字平声。衣祴即盛华具,或如此方之香袋也。华以众妙言,则不止曼陀罗一种,当如法华所云: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译适意华大适意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译柔软华大柔软华,或盛诸宝树华。大本云:四方自然风起,出五百音声,吹诸树华,华生异香,随风四散;是彼方亦雨树华,亦堪供佛。以华供佛,乃表真因趋向佛果也。他方者,对本国言。先供本师,后供他佛;自迩而遐,广及十万亿佛土,一一诸佛,无不遍供。本来十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也。
食时者:早斋之时。即以者,不逾多时也。以清旦至早斋,为时至少。能于少时,而供多佛,明其神足不可思议。如一食顷,遍至十方,不假逾时,回还本国。此种神力,固由众生净业所感,亦由弥陀愿力所致。因中第二十三愿云: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数无量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饭食经行者:受斋之后,一心行道。大本云:诸往生者,其饭食时,金钵、银钵、种种宝钵,随意现前。百味饮食,充满其中,酸碱甘淡,各如所愿,不余不缺。不以美故,过量而食。食已自消,而无遗滓。或见色闻声,意以为食,自然饱适,无所味著,身心轻利。食毕化去,时至复现。
经行:即优游自在,循环往复,络绎不绝。或一心念佛,成辗转参究,非徒散虑逍遥也。饭食,是舌根对味尘。经行,是身根对触尘。当知饭食经行,头头无非是道。又不独西方为然,莲池大师云:拈匙放著,口口不离,举足动身,步步踏著;何得埋头吃饭,空过一生。玩水观山,徒劳万里。味哉言乎!初各出其相竟。
辛二 结由佛力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此如来重呼当机之名,告以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天乐天华,众生神足往还,饭食经行,一一无非弥陀愿行功德之所庄严。愿者,大本愿云:我作佛时,刹中菩萨,以香华等种种供具,欲往他方世界供养诸佛,一食之顷,即可遍至。又愿云:我刹中人,欲食之时,宝钵之中,百味饮食,化现在前,食已自去。今者成佛,一一所愿,皆悉成就。行者,大本云:法藏比丘,既发愿已,天雨妙华,而散其上。因中既感天华之庄严,何况果上?又云:或为比丘,或为天王,或为轮王,或为大臣,恒往佛所,承事供养。故感果上国中人民,一食之顷,遍供多佛,神足之庄严。又云:手中常出衣服、饮食、幢幡、宝盖、一切音乐,供养于佛。故得成就佛果位中天乐鸣空,国中众生自然衣食等之庄严。初通约五根五尘明受用竟
庚二 别约耳根声尘明受用分二 辛初 有情法利 二 无情法利初中分三 壬初 众鸟说法 二 闻音获益 三 别释疑难 今初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
种种者不一之谓也。奇妙,言品类异常。形殊众鸟曰奇,音能说法曰妙。杂色,则毛羽光彩,形形色色,多而且美也。下略出六种,前四种,此土亦有,人所常见。而鹤有玄黄苍白四色,以纯白为正,世亦不多。孔雀形色多同。鹦鹉亦有红黄白绿灰紫黑色之类,以红嘴绿羽为贵。此鸟解事人语,古诗云:鹦鹉前头不敢言。又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应禽狱。则于人道尚且未通,安能同彼土之宣演妙法也。舍利解见在前。
迦陵频伽,译云妙音。大论云:如迦陵频伽鸟,在壳中未出,声超余鸟。又正法念处经云:此鸟出妙音声,若天若人紧那罗等,无能及者;唯除如来音声。共命之鸟,一身两头,报同识别。梵语耆婆耆婆迦,此译为生。胜天王经云生生。或译命。法华经云命命。杂宝藏经云共命。虽然心识各别,同一报命也。后二种西竺亦有。是诸众鸟,在此土西竺,已称珍异。然名虽相同,实则相远。彼土诸鸟,乃弥陀愿力化生,形体色音,转更奇妙。所出之音,柔和而不暴,幽雅而不俗。由不暴故,能令听者躁心自释。由不俗故,能令听者欲心自祛。疏钞云:由之瑟尚缺于和,郑之声大背于雅。鸟兼二美,是黄钟大吕所不及也。
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
其字指上众鸟,非仅音声和雅可爱,且能演扬宣畅一切佛法道品。五根等,即修行入道之品故。他经共有七科三十七分,此经惟列二十五分。寻常判属小乘,实则可通大乘。智度论云:‘三十七品,无所不摄,即无量道品,亦在其中。’涅槃经云:‘若人能观八正道,即见佛性,名得醒醐。’此皆大乘说。念佛法门,横截生死,永断轮回,正属大乘。五根等,可通一切修门;今一一皆约念佛法门解。
五根者: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根有能生义,如树有根,能生花果,而得成熟,故以根名。信根者,信有西方极乐世界,无有众苦,其国人民但受诸乐。信有弥陀现在说法,接引念佛众生、往生彼国。此皆实事实境,非同化城之喻设也。信有愿求往生执持名号,临终决定得生;古德先贤,不一而足。信释迦必无妄语,弥陀岂有虚愿?六方诸佛定无谬赞。而此念佛法门,的可依承也。此皆约事言信也。
信西方依正庄严,本不出当人念佛心外;无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何况祗十万亿佛土乎?净土本唯心之净土,弥陀乃自性之弥陀;此二语须善会之!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非拨无净土弥陀也,乃谓现在极乐依正,皆不离心性之外;以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而极乐岂在空外耶?此则约理言信也。能起事理二信,是名信根。
进根者,既深信念佛,依信发愿,依愿立行,精勤不懈,是名进根。念根者,既求往生,精进念佛,念念无间,心口相应,是名念根。定根者,既专念弥陀,系缘一境,万虑顿销,一心不乱,是名定根。慧根者,既定心成就,慧照现前,不住有念,不落无记,是名慧根。以此五法次第调治,譬如阴阳和适,能令诸根增长。
五力者:即前五根增长,具大力用:一、不为他伏,因于念佛法门,生深胜解,他法所难制伏。二、而能伏他,因其念力成就,具大威势,而能摧伏一切。信力者,深信念佛成佛,因果相契;如大势至法王子所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信根增长,能破疑惑,不为动摇;能拒邪说,不为迷乱;自断烦恼,不为侵害:是名信力。进力者,进根增长,能破懈怠,不存身见。昼夜六时,执持名号:是名进力。念力者,念根增长,能破邪念,单提正念,专念弥陀,念念相续:是名念力。定力者,定根增长,能除一切乱想分别;惟是一佛,印在心头:是名定力。慧力者,慧根增长,能破邪解;决定了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名慧力。
七菩提分:亦名七觉支,梵语菩提,此译为觉。分,即是支。瑜伽云:诸已证入正位者,如实觉慧,用此为支。由前根力既固,后须觉慧,合宜而用。一、择觉支:观诸法时,善能觉了,拣别真伪,不谬取诸虚伪法故。今于八万四千法门中,拣择念佛一法,至简易,至直捷,是为圆顿不思议法门也。二、进觉支:修道法时,善能觉了,不谬行于无益苦行故。今依忻厌门,而修念佛行;自可舍秽趋净,离苦得乐也。三、喜觉支:心得法喜,善能觉了,不随顺倒之法而生喜故。今闻持名念佛,往生净土,心生法喜,依教修持也。四、除觉支:除诸见烦恼时,善能觉了,断绝虚伪,不损真正善根故。今持名念佛,以一念而除众念,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也。五、舍觉支:舍所见念著境时,善能觉了,所舍虚伪,永不追忆故。今系心一佛,众缘俱舍,于此娑婆极生厌离也。六、定觉支:发诸禅定,善能觉了,诸禅虚假,不生见爱故。今念佛功深,一心寂然而不***,心亦不著也。七、念觉支:修出世道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若心沉没,当念用择、进、喜三支,察而起之。若心浮动,当念用除、舍、定三支,摄而伏之。今修此念佛法门,时起觉照,不著二边。若住有念,是谓有边,即念用除、舍、定而调之。若住无念,是谓无边,即念用择、进、喜,而治之。恒令定慧平等,中中流入。古德云:‘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果能跳出有无这两关,则终日不念而念,念而不念矣。
八圣道分:亦名八正道分。圣,即无漏圣德;由前择法觉分,故入正道。不依偏邪名正,能至涅槃为道。共有八分:一、正见:以无漏慧,见理分明,而不错谬。见此持名一法,乃为径中捷径,可以横超三界,永脱轮回。二、正思惟:以无漏慧,除诸邪思,住清净正意业中;系缘净土,求愿往生。三、正语:以无漏慧,摄诸口业,住清净正语业中;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四、正业:以无漏慧,除身邪业,住清净正身业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五、正命:以无漏慧,除五邪命,住清净正命中;不求利养,放下念佛。五邪命者:一、为利养故,现奇特相。二、为利养故,自说功德。三、占相吉凶,为人说法。四、高声现威,令人敬畏。五、说得供养,以动人心。以此五者活命,为邪命。六、正精进:以无漏慧,除诸懈怠,勤行精进;昼夜时六,一心念佛。七、正念:以无漏慧,除诸杂念;专念洪名,以为正修;兼念万善,以为助行,心不动失。如永明寿禅师,每日弥陀十万;兼修万善,庄严净土。八、正定:以无漏慧,除诸散乱;一心念佛,决定不移。念得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忘身忘境,三昧现前。
如是等法者:如是、指法之诃,指上列根力觉道,四科二十五品。等者,等余四摄、六度、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法。
问:此经不列念处正勤神足者,何也?答:念处中,一身念处,是观身不净。彼土众生,清净莲华所生,相好庄严,不必作不净观。二受念处,是观受是苦。极乐国中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不必更观苦受。
又正勤中,未生恶勿生,已生恶令断;其国众生,皆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不至起恶,不必更断于恶。
又神足中,第一欲神足,谓于所求境,希向慕乐。今彼土众生,由厌秽祈净,厌苦求乐,已得往生极乐净土、则所求愿满,不必更起乐欲。为此故,不列前三科,但演四科二十五品。初众鸟说法竟。
壬二 闻音获益
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是音:即前众鸟所说一切法音。能令闻者悉念三宝,足知说法有方,善能开示悟入于人也。佛法僧而称三宝者,以其可尊可贵也;佛福慧两足,为两足尊;法离欲清净,为离欲尊;僧众中福田,为众中尊。三宝有住持一体之别;住持者,世间三宝也。金银土木,雕铸塑绘,为佛宝;黄卷赤牍,三藏圣教,为法宝;严净毗尼戒律,绍宏佛化,为僧宝。一体者,自性三宝也,灵觉体性,圆明照了,为佛宝;性具恒沙,称性功德,为法宝;理智不二,和合无违,为僧宝。住持是相,相即性中之相。一体是性,性即相中之性。性相一如,不分而分,二而不二也。○念三宝亦有自他之分:念他者,念弥陀愿力广大,变化诸鸟,即念佛也。念恒令法音宣流,闻者生解,即念法也。念菩萨所修行门,无量差别,即念僧也。念自者,念真如本觉佛性,人人具足,即念佛也。念一真法界之心,能生万法,即念法也。念心法虽有二名,和合不二,即念僧也。若但念他而不念自,犹是未悟真理;念念还归自心,是名真念三宝也。二闻音获益竟。
壬三 别释疑难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
汝勿谓者:诫其不可作是说也。恐人疑云:法藏第一大愿,即云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今有众鸟,岂不相违耶?故诫其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此鸟非但不同世间之鸟,以愚痴为因,不能说法;尚且不同诸天之鸟,虽能说法,未离业报也。
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
此征释;首句征,以下释。所以不可说此鸟实是罪报所生者,何也?因彼佛愿力广大,成就庄严,国中无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此三道,依五逆十恶,为地狱因;悭贪嫉妒,为饿鬼因;愚痴暗昧,为畜生因。由恶因所感恶果,故名恶道。法藏愿云:我刹中人,皆不闻不善之名,何况有实,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故今成佛,其国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何况反显意,显其必无也。非唯目所未睹,亦复耳所不闻也。
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此出其所以。彼国既无恶道,何以现有诸鸟?当知此鸟,皆是弥陀愿力,欲令法音宣布流传,以不思议之力,所化作耳。十六观经云: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如意珠王,亦即彼佛不思议力之所化也。
问:法藏愿后偈云:地狱、饿鬼、畜生,皆生我刹中,何云尚无恶道之名?答:彼偈次云:一切来生者,修习清净行,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则知未生之前,早植净缘;既生彼国,皆成上善;相好同佛,岂复存恶道之形体耶?初有情法利竟。
辛二 无情法利分二 壬初 各出其相 二 结由佛力 今初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行树罗网,本依报无情之物,风吹出音,能令闻者皆念三宝,是为法利;同前鸟音说法无异。风而曰微者,风之美也。轻清醇和,令人可爱;非同此土之暴风猛作,飓风为灾,令人可厌可惧也。行树罗网,既皆诸宝所成,则微风吹动,戛玉敲金,铿然出声,如百千乐同时并作,宫商什奏,律吕克谐;又何止巍巍洋洋,志在高山流水也。其音亦宣根力觉道种钟道品,人天之乐,所不能及。故令闻者,咸念三宝。经中不言说法者,文略也。但含在微妙音中。柔和幽雅曰微,音能说法曰妙。如大本所云:微风徐动,吹诸宝树,或作音乐,或作法音;即其证也。闻念三宝,而曰自然,正由音中赞扬三宝功德。或赞佛具一切智,能开众生道眼;赞法如阿伽陀,能治众生心病;赞僧修如实行,能作众生标榜。故令一闻,自然兴念。华严台网,皆出颂言;雷音宝林,咸宣妙偈;即其类也。
此土情无情声,亦皆说法。迷者茫然不知,达者豁然悟入;如闻莺声击竹声而悟道者是也。头头显露,物物全彰。鸟语莺鸣,总是深谈般若;松声竹韵,无非咸演真诠;此土尚然,况清净庄严之佛土乎。初各出其相竟。
壬二 结由佛力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此结上化禽风树,法音庄严,亦皆彼佛愿行功德之所成就。愿所成者,法藏第四十六愿云: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故化禽风树,皆演法音,行所成者,大本所云:愿后修行,常以和言爱语,饶益众生,是以得成微风吹动树网,皆出妙音。又云:于佛法僧,信重恭敬;是以得成众生闻者咸念三宝。愿行、为能庄严之因,情无情之法音,为所庄严之果。初依报竟。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卷下
闽泉州大开元寺 沙门圆瑛 讲
戊二 正报分四 己初 征择名号 二 成道时劫 三 化伴二众 四 结由佛力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上明依报之胜,此明正报之妙。正报有主有伴,先征释化主名号,乃重呼当机舍利弗,问以在汝之意,以为云何?彼佛因何之故,建号为阿弥陀?审其毕竟能解与否。以此经的示持名妙行,征释名义,为一经之宗要,欲人因名思义,深信万德宏名,即不思议境,一心执持,无复疑异也。
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先征此释。彼佛名号,具足万德;今本师释迦特以光寿二义释之,光则横遍十方,寿则坚穷三际。以二义横竖该彻,即法界体,一切万德,无所不摄,欲令持名众生,由持名而悟入体性,了知心佛一体,则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如古德云:‘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即法界。’玆先约光明释: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光。由彼佛光明无量,遍照十方国土,自他不隔,无所遮障留碍。以是之故,号为阿弥陀。
光明,有智光、身光之别。此二种光,皆约报身言。报身梵语曰卢舍那身,此云光明遍照。自受用报身,照一真法界,是名智光。他受用报身,照众生机宜,是名身光。○身光,复有常光、放光之别,此二种光,约应身言。常光者恒常如是,如佛圆光一寻,或一由旬,乃至无量由旬等。放光者,或于肉髻,或于白毫,或卍字脐轮等。此中言无量者,显所照之广也,不同他经但照几世界。言十方者:显所照之周也;不同他经但照于一方。无障碍者:显所照之彻也;不同日光犹有障碍。日光虽明,不照覆盆;铁围山间,不睹日光。准彼佛光明,穿山透壁,通幽达冥,最为远著;故号无量光,亦称无边光、无碍光、乃至超日月光等,皆光明无量义也。
观经云: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又云:彼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遍照十方念佛众生,摄取不舍。○问:彼佛光明遍照十方,何以众生不见?答:日月虽光,瞽者不见;岂可因瞽者不见,而谓日月之无光耶?佛光无碍,本来遍照,若众生不信念佛,宿障未除,皆不能见。果尔信心充足,精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何况佛光耶!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此约寿命释。梵语阿弥陀,亦云无量寿,彼佛非独光明无量,而寿命亦复无量也。盖寿量之修短,必以身命之生灭为标准。佛身有三,佛寿亦三。一、法身以理性为命,法身离相,无终无始者,法身寿也。二、报身以智慧为命,报身修成,有始无终者,报身寿也。三、应身以因缘为命,应机示现,有始有终者,应身寿也。彼佛寿命,若约应身,实有期限。观音次补佛位,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国名众宝普集庄严;以是而知,但是有量之无量。若约法报二身,既是无终,即无期限,乃是无量之无量也。
及其人民:者佛为法王,义如君主;其国众生,钦承佛教,例若人民。及之云者,生寿皆同佛寿故。阿僧祇,十大数之首,从百洛叉百洛叉,为一阿僧祇,译云无数。第二大数,从阿僧祇阿僧祇,为一无量。以下皆倍倍积累:第三无边,第四无等,第五不可数,第六不可称,第七不可思,第八不可量,第九不可说,第十不可说不可说。今佛生寿命,以阿僧祇劫计之,实明其数有无量无边之阿僧祇劫也。又此数不定局执,乃极赞其多,故云无复限量,无复边际之无数劫也。
劫者:梵语劫波,此云时分。有大中小之别。按人寿从十岁,过一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岁。过一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一增一灭,为一小劫。二十番增减,为一中劫,合成住坏空四中劫,为一大劫。其国人民寿命同佛无量者,由自他二力故也。他力即弥陀愿力,大本法藏愿云:我刹中人,寿命皆无央数劫,无有能计其数者。自力即众生念力。一心念佛,净业成就,往生彼国,莲华化生,离老病死,故得此寿。
又复当知:光寿名号,称性建立。佛性横遍十方,故名无量光。佛性竖穷三际,故名无量寿。佛性如是,生心亦然,即现前一念念佛之心,亦本竖穷横遍;心佛一如,圣凡平等。以此建立名号,令持名众生,易悟是心是佛之理。虽然彼佛智慧、功德、方便、神通,一一悉皆无量;举此光寿二义,则摄无不尽矣。初征释名号竟。
己二 成道时劫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上征释名号,已知得名之义。然犹未知成佛至今曾几何时?故呼当机而告之!彼佛成佛以来,于今已经十劫。当依唐译,是十大劫。此与别序中今现在说法句,遥遥相对。佛寿无量,今仅十劫,则现在说法,时正未央。十方众生,应当至心念佛,求生彼国;常随佛学。同佛寿命,一生成办也。
成道时劫,有应论不应论之分。若据法身,自性清净,离诸名相,无成不成,不可思议,岂复论劫?若据报身,因圆果满,名得菩提,成等正觉,说法利生,乃可论劫。若据应身,观察因缘,应机示现,八相成道,转大*轮,亦可论劫。又离垢妙极法身,必依修德方显;如金在矿,须假煆炼之功。修德者,即智德照理,断德断惑;智断二德究竟,名证法身。若约修德,亦可论成论劫也。报身别无新得,理所本有;既属本有,亦无成与不成。应身如水中月,应物现影,无别自体,亦无成与不成,皆不应论劫。今言十劫者,融会三身,不著理事,以显法门殊胜。下手最易,但念一句名号,收机最广,上中下根,无不普益。故下声闻、菩萨,及与补处,其数甚多;皆十劫中之所成就也。
彼佛成佛之因,不一而足,广如诸经中说。略举八者:一、大本云:定光佛前,五十三佛,名世自在王佛时,有国王舍位出家,字曰法藏,对佛发四十八愿。今阿弥陀佛即是法藏比丘所成之佛也。二、法华经云:大通智胜如来时,十六王子出家,净修梵行,求无上菩提。佛灭度后,常乐持是妙法华经,后悉成佛。第九王子于西方成佛,彼王子者,今阿弥陀佛是。三、悲华经云:无量劫前,有轮王名无诤念,供养宝藏如来。时王发愿,愿成佛时,国中种种清净庄严。佛与授记,过恒河沙劫,西方世界作佛,国名安乐。彼国王者,今阿弥陀佛是。四、大乘四等总持经云:无垢焰称起王如来时,有净命比丘,总持诸经十四亿部,随众生愿乐,广为说法。彼比丘者,今阿弥陀佛是。五、贤劫经云:云雷吼如来时,有王子名净福报众音,供养彼佛。彼王子者,今阿弥陀佛是。六、彼经又云:金龙决光佛时,有法师名无限宝音行,力弘经法。彼法师者,今阿弥陀佛是。七、观佛三昧第九经云:空王佛时,有四比丘,烦恼覆心,空中教令观佛,遂得念佛三昧。彼第三比丘,今阿弥陀佛是。八、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云:狮子游戏金光如来时,有国王名胜威尊重,供养彼佛,修禅定行。彼国王者,今阿弥陀佛是。彼佛因地修行多劫,其因亦应无量,难以枚举。二成道时劫竟。
己三 化伴二众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佛为化主,此为化伴。声闻菩萨虽分二众,皆是大心之士;何以故?他方定性二乘,不得生彼。今日声闻,曰阿罗汉,名同而实异;如别教七住,断见思之类;实是菩萨,非实声闻也。若十方众生,先习小乘,然后回向大乘,求生净土;彼佛顺其先习,为说四谛,先断见思,故名阿罗汉。究非实行阿罗汉,与论意二乘种不生,亦不相背,其数甚多,非是算数之所能知;法藏第十四愿云:设我得佛,国中声闻,三千大千世界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知其数者,不取正觉。今果成,声闻无量,故不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192006年4月4日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昨天讲到随烦恼。随烦恼分为小随、中随、大随。小的烦恼有十种,昨天讲到第四种,今天讲五种:诳。诳,是一种欺骗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0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202006年4月5日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昨天讲到八种大随烦恼。大随烦恼在心理的活动中,主要是遍于一切染污心;中随烦恼是遍于一切不善心;小随烦恼是个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0
法门无量。而有大小乘之分。小乘但求自利。独善其身。大乘志在利他。广度群品。或问念佛之人。厌苦求乐。愿生净土。舍此娑婆。取彼极乐。但求己利。是为小乘。而菩萨发心广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参禅以修止观为下手。止观功深,而得定慧。参禅以修止观为下手。止观功深,而得定慧。止观二字,必须并重,不可偏废。若止过于观,必落昏沉;若观过于止,必至掉举。昏沉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一卷圆瑛大师著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义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癸二 兼示阿难 分二 子初 阿难蹑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1
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祗因无明妄动,是为大咎。从真起妄,迷上加迷,依惑造业,依业受报。由因感果,以善恶而定升沉;随业受身,现轮回而招生死。胎卵湿化,诸趣纷然;大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1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二卷圆瑛大师著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义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卯五 教其悟圆入一 分二 辰初 令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1
圆瑛大师文集—杂感圆瑛大师著洪启嵩、黄启霖主编世界提倡素食会十周纪念宁波佛教分部成立七周感言印光大师生西一周年感言印光大师西归二周年纪念印光大师往生三周年纪念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1
戊二 列上首名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0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二十一卷圆瑛大师著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义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辛四 诸人趣 分三 壬初 蹑前警起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0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此乃释疑。前说身、心、生、死,由于无明;又说无明本空,何以而有生死?故释之曰:一切众生,于圆觉本无生灭之中,妄见有生有灭,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0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三卷圆瑛大师著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义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丑二 偈颂 分二 寅初 标颂 二 正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0
唯识二十论讲义前言如来灭度后九百年间,北印度有无著大士起,根据中道了义教《解深密经》、《瑜伽大论》等经典文献,广造诸论,以彰显法相唯识之理。特别是造《摄大乘论》以含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1
八大人觉经讲义[华藏上师]1961年莲华金刚藏吴润江上师在美国旧金山讲授八大人觉经讲义缘起西元一九六o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莲华金刚藏圣者吴公润江上师应美国旧金山正善佛道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12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五)(2)行愿功德殊胜1、校量闻经功德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布施尔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21
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十七卷◎南亭法师若受味时,当愿众生,得佛上味,甘露满足。121愿酸甜苦辣,皆是味。我们若受味时,对这些世间的味,我们也要生厌弃心。应当随时发愿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16
八识规矩颂讲义四明观宗讲寺谛闲述留云佛学研究社。开办初见。原欲先讲大乘起信论。为初机得以根本入门之学。业已登诸报端。乃因民报社讲员李君正刚。演讲一过。闻者咸谓领
汉传人物时间:2024-05-14
此经单以圆照觉相为宗,故位次不说所断,但约观行浅深,以明位之高下;若对普贤章中云: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即净解未亡,当观行位。心如幻者,亦复远离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18
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此直示妄源也。谓若心起智照见,此是寿命相。一切觉者,此是前三相。皆为尘垢者:无论能觉与所觉,皆为清净心中之尘垢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18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三 方便品第二《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三方便品第二 方便品第二 以上所说佛国一品是佛陀开示唯心净土的法门,但并不是生硬的否定了缘起的幻相,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1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三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三: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阿閦是梵语,译为无动,此是从佛的法身而言,即诸佛法身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1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一《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一 静波法师 一.《维摩诘经》的翻译和弘传 《维摩诘经》是《维摩诘所说经》的简称,也简称《维摩经》,或者也称《不思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1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七 不思议品第六《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七不思议品第六 不思议品第六 关于“不思议品”,回忆“方便品”中维摩现疾,意为集不思议众说不思议法,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1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二 菩萨行品第十一《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二:菩萨行品第十一 菩萨行品第十一 所谓菩萨行,不同于众生的业感缘起,是随顺法性不假造作的性空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1
静权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义静权法师讲述·倪宏证记录 了然法师参校·倪正和成文法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印公亲书、静公讲义)合本流通序 净土法门,自古迄今,著述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1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 入不二法门第九《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入不二法门第九 入不二法门第九 一切现象界的本质,都是空无自性,虽然缘起法历历现前,却不是真实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0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一 香积佛品第十《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一:香积佛品第十 香积佛品第十 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即差别相见空性,即生死流见涅槃岸,即器器皆金,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0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九 佛道品第八《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九佛道品第八 佛是梵语,全称佛陀,译为觉者。佛道就是佛所觉悟诸法的真实相,也就是诸法的本来面目,而这个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0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二 佛国品第一《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二佛国品第一 佛国品第一 前面已经叙述说,此品中释迦牟尼佛在毗耶离城外庵罗树园与众集合,长者子宝积说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0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八 观众生品第七《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八观众生品第七 观众生品第七 或许听完“不思议品”之后,我们有些感动,觉得非常非常的不好意思:学佛,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0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五 菩萨品第四《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五菩萨品第四 菩萨品第四 菩萨是成佛的正因,所以又是回因向果,入一实乘,否则乃是权乘,不能成佛,也即不能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0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六 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六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了法如梦,理解仗剑逼佛。文殊大智士,深达法源底,手中握利剑,逼持如来身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0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四 弟子品第三或或叹大褒圆品《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四弟子品第三或或叹大褒圆品 弟子品第三或叹大褒圆品 “弟子”的名义:1,法性平等,本无高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7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四 法供养品第十三《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四:法供养品第十三 法供养品第十三 “法供养品”是用以阐述实践与流通的内容,所以称“法供养”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07
圆瑛法师修持《楞严经》、楞严咒的感应缘余年二十四,听讲斯经(指《楞严经》——金刚慧剑按),愧学识之浅陋,感注疏之繁多,用心过度,致患血疾。乃于佛前发愿,仰叩慈光
念佛感应时间:2023-07-23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吴润江) 西康诺那呼图克图法嗣大持明金刚上师阿 阇黎耶莲花金刚藏班智达吴润江居士讲授 目录 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 二、金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12
金刚经讲义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金刚经讲义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江味农居士著 (壬)次,约灭罪显。分二:(癸)初,标轻贱之因;次,明灭罪得福。 (癸)初,标轻贱之因。 【‘复次,须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12
金刚经讲义 法会因由分第一金刚经讲义法会因由分第一 江味农居士著 (甲)次,别解文义,分三:(乙)初,序分。次,正宗分。三,流通分。 (甲)次,别解文义。 义因文显。且观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12
金刚经讲义金刚经讲义 吴润江居士 西康诺那呼图克图法嗣 大持明金刚上师阿阇黎耶 莲花金刚藏班智达 吴润江居士讲授 金刚乘弟子 顾寂曜 笔录 目 录 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12
金刚经讲义 释经题金刚经讲义释经题 江味农居士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欲说此经,先当科判。大科分二。 (甲)初,总释名题。次,别解文义。 (甲)初,又二:(乙)初,释经题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12
此次北来讲经,辱承诸位欢迎,并聘为本会名誉会长,不胜感谢之至!本会创立,专以提倡戒杀放生为务,圆瑛无任赞同!年来南北各善团,时有聘为名誉各职,概辞不就,惟戒杀放
圆瑛法师时间:2022-03-15
序 分这一部经,是我从佛那里亲自听到的。当时,释迦牟尼佛正在舍卫国中的祇树给孤独园,和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僧在一起。这些大比丘僧都是大阿罗汉,德高望重、远近闻名
其他文章时间:2021-06-08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他是福建省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阙氏,因祷于观世音菩萨,梦观音送子至,于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
其他文章时间:2021-05-10
一直到现在,我们很多人的主观认知里,还是依然把佛教、佛法、信佛的人,当做一种避世的,或者说离群索居的,是一种山林文化,这样的一种宗教。实际上我们往往只看到了佛教
宏海法师时间:2021-02-25
编者按:相传几年之前,国际联合宗教会(ICARUS)票选佛教获得全球“最佳宗教世界”奖。国际联合宗教会为提高并促进宗教和灵性的融合与交流,一致表决佛教才是“世界上最好
汉传法师时间:2014-08-18
一1.弥陀大悲,彻底哀愍,能令一切众生,常蒙护念,心生希望。2.佛愿虽无人不救,为与信心者同在。3.如来大悲于苦者,心偏怜念长没众生。4.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
汉传法师时间:2014-10-01
西方世界,有恒河沙数诸佛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
汉传法师时间:2015-01-23
特劝应求往生以发愿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我见者:释迦以佛眼观见。是利:即是持名念佛,临终往生之利。故说二字,承上句
汉传法师时间:2015-01-23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其中即三不退中,多有一生补处。菩萨补处者,止此一生,即补佛位;
汉传法师时间:2015-01-23
1932年12月,天童寺里正在为修复庙院工作的两位油漆工,住在天王殿东面的阁楼上。一天中午11点许,一根香烟头儿丢在棉被里燃烧起来,火势汹汹,一下子迅速蔓延。乱梆声骤起
佛教故事时间:2015-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