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章 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 第一节 心清净与自信心

居士人物 2024-10-22

第二十章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

唐代末期,禅师义玄(?-867)创立了临济宗。临济宗人忠实地继承了马祖、希运等禅师的心性思想,在平常心是道、无心是道的思想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一念心清净即是佛和无事是贵人等心性命题。临济宗人的心性命题,一方面着重否定外在于生命,外在于心的超越理想,否定念念向外驰求,力主超佛越祖,肯定现实的人和人心的无限价值,强调禅的真正理趣内在于众生的生命之中,必须向内自省,重视开发现实人的「活泼泼地」创造精神;一方面又注重超越经教,独立穷究人生的奥秘,直观体认宇宙的真实,在禅修中普遍运用棒喝方式,甚至呵祖骂佛等种种在一般人看来是超常、反常的做法。这是佛教内部涌现出来的一种新的人文主义人生观,其核心思想是对主体内在个性和外在行为的充分尊重。富有特色的临济宗的心性理论是对禅宗心性学说的发展。论述临济宗人的心性理论有助于深入认识临济宗人的禅修实践。

临济宗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创始人义玄,后来此宗又分别演出不同的派别,并产生出了黄龙派创始人慧南(1002-1069)和杨歧派创始人方会(992-1049),以及杨歧派的传人大慧宗杲和无门慧开等人物。我们的论述就以这些人的言行为主要依据。

第一节 心清净与自信心

禅修毕竟是为了成佛,怎样才能成佛呢?临济宗人也同样注意从心性方面去寻找成佛的根源,义玄说:

尔欲得作佛,莫随万物。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一心不生,万法无咎。世与出世,无佛无法,亦不现前,亦不曾失。〔注释:《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卷,502页中。〕

「法」,此指佛法。这是说,佛和佛法都是随心而生,随心而灭的。一心不生,也就无佛无法。若要作佛,只能从心上去寻找解脱的根源。一个人能否成佛,关键是心。又史载:

问:「如何是真佛、真法、真道?乞垂开示。」师曰:「佛者,心清净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处处无碍净光是。三即一,皆是空名,而无实有。」〔注释:同上书,501~502页上。〕

这里进一步说心清净是佛,心光明是佛法,处处无碍净光是佛道。「佛者,心清净」,这是义玄对佛的界定。他认为佛不是别的,就是心清净。什么是心清净呢?从思想渊源关系来说,义玄讲的心清净实际上和义玄老师希运的「本源清净心」,以及洪州禅师的如来藏佛性说是一脉相承的。其实质都有是指本原性的清净心而非迷妄之心。义玄对心清净也有自己独特的论述,在这方面,他的「心心不异」和「心如幻化」的说法是特别值得注意的。义玄说:

唯有听法无依道人,是诸佛之母。所以佛从无依生。若悟无依,佛亦无得。若如是见得者,是真正见解。〔注释:《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卷,498页下。〕

古人云:平常心是道。大德,觅什么物?现今目前听法无依道人,历历地分明〔注释:义玄常用「历历分明」、「孤明历历」等语,「孤明」,即「精明」,指心,清净心,无分别心;「历历」洞察分明,明了一切。「孤明历历」是既无分别,又能分别一切。〕,未增欠少。尔若欲得与祖佛不别,但如是见,不用疑误。尔心心不异,名之活祖。〔注释:《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卷,499页下。〕

这里所讲的「无依」是指不攀缘任何对象,无所依托,无所依恃,具体一指不依菩提,不依涅槃,不依佛,不依各种内外条件。义玄认为,无依是佛法的精髓,成佛的原因,佛从无依而生。众生若真正悟解无依的意义,就会明白:佛无依无待,不依恃任何条件,是空无所得的,修佛修禅者便不应依恃或追求菩提、涅槃,以至成佛这样的实有目标。义玄认为,懂得这样道理的人,便是真正「无依道人」。这个「无依道人」,不依于任何事物,包括凡圣、染净等。可见这里讲的「无依」实质上也就是清净。无所依托,无所依恃,也就是心清净。「无依道人」就是心清净,就是体现众生此心本来面目的人。所谓「心心不异」,就是修持者始终保持心清净,不生变异。也就是众生现实的心无有间断,始终清净,不变不异,历历分明。具有这种活生生的平常心、清净心才是活祖佛,才是真正的佛。可见在义玄看来,人的现实的心性本质就是人的理想人格,「心心不异」的人,即无有间断地始终保持心清净的人,就是理想人格的体现者。

心清净的又一层意义是「心如幻化」。义玄说:

尔若达得万法无生,心如幻化,更无一尘一法,处处清净是佛。〔注释:《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卷,498页中。〕

义玄认为,一切事物和佛法都是随心而生,随心而灭,心变即有,不变即无,即本身都是无生、无自性的。也就是说,从本质上看都是空的,都是空相。心如幻如化,心显现万物犹如魔术师的化作,所作并非真实的东西,不过是如梦如幻的假相,心本来不存在任何事物,甚至不存一切佛法,是处处清净的。众生若能具有这种见解,懂得万物和佛法是无生的、空的,懂得「心如幻化」,这就是佛了。可见,心清净就是从主观上排除执着万物和佛法为实有的观念,排除把心视为能实生万物和佛法的实有心的观念,如果不能做到这点,心就不清净,当然也就不能获得解脱了。

心清净是众生作佛的根据,由此义玄进一步提出一念心上清净就是佛的思想,他说:

尔要与佛祖不别,但莫外求。尔一念心上清净光,是尔屋里法身佛;尔一念心上无分别光,是尔屋里报身佛;尔一念心上无差别光,是尔屋里化身佛。此三种身,是尔即今目前听法底人,只为不向外驰求,有此功用。〔注释:《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卷,497页中。〕

「祖」,祖师,指开创宗派的人(开祖),或传承开创者教法的人(列祖)。「一念」,极短的时间,一瞬间。「一念心」,即一瞬间的心态。「无分别」,指主体对外界不作任何分别。「无差别」,指客观事物的平等一如,没有任何差异区别。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要想作佛、作祖,切莫刻意向外追求佛果、佛境,而要向内开掘自心功用。只要一念心清净、无分别、无差别,这就是法身佛、报身佛和化身佛三身佛了。三身佛也就是现实的一念心清净的人。义玄认为,人们之所以在六道中轮回,受种种苦难,就是由于受世俗情智的阻隔而不得解脱。人们如果停止向外追求而转向内求,回光返照,当即就与佛、祖没有区别。这就是「一念心上清净即是佛」,也就是临济宗的基本命题和根本思想。临济宗的各种教学方法和禅修实践以及呵祖骂佛等超常行为,都是这一基本命题和根本思想的具体表现。

在一念心清净即是佛的思想基础上,义玄又强调人要有高度的自信心,坚信人自身就是祖,就是佛。他认为人们所以没有成为祖、佛,关键是缺乏自信心。

如山僧提示人处,只要尔不受人惑,要用便用,更莫迟疑。如今学者不得病在甚处,病在不自信处。尔若自信不及,即便茫茫地徇一切境转,被他万境回换,不得自由。尔若能歇得念念驰求心,但与祖佛不别。尔欲得识祖佛吗?只尔面前听法底是。学人信不及,便向外驰求。〔注释:《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卷,497页中。〕

「山僧」,山野之僧,禅师自谦之称。义玄认为,人们没有成为祖、成为佛,根本问题是在于没有自信。所以强调自信,是因为人们自身本来就是祖、佛。听法的每一位都是祖、佛。义玄鼓励号召人们要有充分的自信。

所谓自信,就是断除怀疑、疑惑,自立自主,不依他人,不受人惑,不向外驰求。据此他又公开宣称:「如大器者,直要不受人惑,随处作主,立处皆真。」〔注释:同上书,499页上。〕「不受人惑」,就是坚信自己,独立自主,不依靠他人,不崇拜权威。「不受人惑」的人,也就是祖、佛了。在义玄看来,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人们要自我主宰命运,也就是不仅不要迷信他人,盲从权威,而且还要胜过他人,超越佛祖。自怀海、希运以来,禅宗人就提出超过祖师的主张,到了义玄时代,更是明确地主张「超佛越祖」,强调禅修主体应该也能够高于佛祖权威,从而把主体自立自信的思想推向了极致。

更新于: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