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
唐代末期,禅师义玄(?-867)创立了临济宗。临济宗人忠实地继承了马祖、希运等禅师的心性思想,在平常心是道、无心是道的思想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一念心清净即是佛和无事是贵人等心性命题。临济宗人的心性命题,一方面着重否定外在于生命,外在于心的超越理想,否定念念向外驰求,力主超佛越祖,肯定现实的人和人心的无限价值,强调禅的真正理趣内在于众生的生命之中,必须向内自省,重视开发现实人的「活泼泼地」创造精神;一方面又注重超越经教,独立穷究人生的奥秘,直观体认宇宙的真实,在禅修中普遍运用棒喝方式,甚至呵祖骂佛等种种在一般人看来是超常、反常的做法。这是佛教内部涌现出来的一种新的人文主义人生观,其核心思想是对主体内在个性和外在行为的充分尊重。富有特色的临济宗的心性理论是对禅宗心性学说的发展。论述临济宗人的心性理论有助于深入认识临济宗人的禅修实践。
临济宗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创始人义玄,后来此宗又分别演出不同的派别,并产生出了黄龙派创始人慧南(1002-1069)和杨歧派创始人方会(992-1049),以及杨歧派的传人大慧宗杲和无门慧开等人物。我们的论述就以这些人的言行为主要依据。
第一节 心清净与自信心
禅修毕竟是为了成佛,怎样才能成佛呢?临济宗人也同样注意从心性方面去寻找成佛的根源,义玄说:
尔欲得作佛,莫随万物。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一心不生,万法无咎。世与出世,无佛无法,亦不现前,亦不曾失。〔注释:《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卷,502页中。〕
「法」,此指佛法。这是说,佛和佛法都是随心而生,随心而灭的。一心不生,也就无佛无法。若要作佛,只能从心上去寻找解脱的根源。一个人能否成佛,关键是心。又史载:
问:「如何是真佛、真法、真道?乞垂开示。」师曰:「佛者,心清净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处处无碍净光是。三即一,皆是空名,而无实有。」〔注释:同上书,501~502页上。〕
这里进一步说心清净是佛,心光明是佛法,处处无碍净光是佛道。「佛者,心清净」,这是义玄对佛的界定。他认为佛不是别的,就是心清净。什么是心清净呢?从思想渊源关系来说,义玄讲的心清净实际上和义玄老师希运的「本源清净心」,以及洪州禅师的如来藏佛性说是一脉相承的。其实质都有是指本原性的清净心而非迷妄之心。义玄对心清净也有自己独特的论述,在这方面,他的「心心不异」和「心如幻化」的说法是特别值得注意的。义玄说:
唯有听法无依道人,是诸佛之母。所以佛从无依生。若悟无依,佛亦无得。若如是见得者,是真正见解。〔注释:《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卷,498页下。〕
古人云:平常心是道。大德,觅什么物?现今目前听法无依道人,历历地分明〔注释:义玄常用「历历分明」、「孤明历历」等语,「孤明」,即「精明」,指心,清净心,无分别心;「历历」洞察分明,明了一切。「孤明历历」是既无分别,又能分别一切。〕,未增欠少。尔若欲得与祖佛不别,但如是见,不用疑误。尔心心不异,名之活祖。〔注释:《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卷,499页下。〕
这里所讲的「无依」是指不攀缘任何对象,无所依托,无所依恃,具体一指不依菩提,不依涅槃,不依佛,不依各种内外条件。义玄认为,无依是佛法的精髓,成佛的原因,佛从无依而生。众生若真正悟解无依的意义,就会明白:佛无依无待,不依恃任何条件,是空无所得的,修佛修禅者便不应依恃或追求菩提、涅槃,以至成佛这样的实有目标。义玄认为,懂得这样道理的人,便是真正「无依道人」。这个「无依道人」,不依于任何事物,包括凡圣、染净等。可见这里讲的「无依」实质上也就是清净。无所依托,无所依恃,也就是心清净。「无依道人」就是心清净,就是体现众生此心本来面目的人。所谓「心心不异」,就是修持者始终保持心清净,不生变异。也就是众生现实的心无有间断,始终清净,不变不异,历历分明。具有这种活生生的平常心、清净心才是活祖佛,才是真正的佛。可见在义玄看来,人的现实的心性本质就是人的理想人格,「心心不异」的人,即无有间断地始终保持心清净的人,就是理想人格的体现者。
心清净的又一层意义是「心如幻化」。义玄说:
尔若达得万法无生,心如幻化,更无一尘一法,处处清净是佛。〔注释:《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卷,498页中。〕
义玄认为,一切事物和佛法都是随心而生,随心而灭,心变即有,不变即无,即本身都是无生、无自性的。也就是说,从本质上看都是空的,都是空相。心如幻如化,心显现万物犹如魔术师的化作,所作并非真实的东西,不过是如梦如幻的假相,心本来不存在任何事物,甚至不存一切佛法,是处处清净的。众生若能具有这种见解,懂得万物和佛法是无生的、空的,懂得「心如幻化」,这就是佛了。可见,心清净就是从主观上排除执着万物和佛法为实有的观念,排除把心视为能实生万物和佛法的实有心的观念,如果不能做到这点,心就不清净,当然也就不能获得解脱了。
心清净是众生作佛的根据,由此义玄进一步提出一念心上清净就是佛的思想,他说:
尔要与佛祖不别,但莫外求。尔一念心上清净光,是尔屋里法身佛;尔一念心上无分别光,是尔屋里报身佛;尔一念心上无差别光,是尔屋里化身佛。此三种身,是尔即今目前听法底人,只为不向外驰求,有此功用。〔注释:《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卷,497页中。〕
「祖」,祖师,指开创宗派的人(开祖),或传承开创者教法的人(列祖)。「一念」,极短的时间,一瞬间。「一念心」,即一瞬间的心态。「无分别」,指主体对外界不作任何分别。「无差别」,指客观事物的平等一如,没有任何差异区别。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要想作佛、作祖,切莫刻意向外追求佛果、佛境,而要向内开掘自心功用。只要一念心清净、无分别、无差别,这就是法身佛、报身佛和化身佛三身佛了。三身佛也就是现实的一念心清净的人。义玄认为,人们之所以在六道中轮回,受种种苦难,就是由于受世俗情智的阻隔而不得解脱。人们如果停止向外追求而转向内求,回光返照,当即就与佛、祖没有区别。这就是「一念心上清净即是佛」,也就是临济宗的基本命题和根本思想。临济宗的各种教学方法和禅修实践以及呵祖骂佛等超常行为,都是这一基本命题和根本思想的具体表现。
在一念心清净即是佛的思想基础上,义玄又强调人要有高度的自信心,坚信人自身就是祖,就是佛。他认为人们所以没有成为祖、佛,关键是缺乏自信心。
如山僧提示人处,只要尔不受人惑,要用便用,更莫迟疑。如今学者不得病在甚处,病在不自信处。尔若自信不及,即便茫茫地徇一切境转,被他万境回换,不得自由。尔若能歇得念念驰求心,但与祖佛不别。尔欲得识祖佛吗?只尔面前听法底是。学人信不及,便向外驰求。〔注释:《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卷,497页中。〕
「山僧」,山野之僧,禅师自谦之称。义玄认为,人们没有成为祖、成为佛,根本问题是在于没有自信。所以强调自信,是因为人们自身本来就是祖、佛。听法的每一位都是祖、佛。义玄鼓励号召人们要有充分的自信。
所谓自信,就是断除怀疑、疑惑,自立自主,不依他人,不受人惑,不向外驰求。据此他又公开宣称:「如大器者,直要不受人惑,随处作主,立处皆真。」〔注释:同上书,499页上。〕「不受人惑」,就是坚信自己,独立自主,不依靠他人,不崇拜权威。「不受人惑」的人,也就是祖、佛了。在义玄看来,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人们要自我主宰命运,也就是不仅不要迷信他人,盲从权威,而且还要胜过他人,超越佛祖。自怀海、希运以来,禅宗人就提出超过祖师的主张,到了义玄时代,更是明确地主张「超佛越祖」,强调禅修主体应该也能够高于佛祖权威,从而把主体自立自信的思想推向了极致。
第二章 本书的内容和任务第一节 从佛法跟非佛法差别的标准说到本书的内容和任务佛教跟外道的不同,凡有三说:①主见论,即最古的主张,谓承认三法印的即佛教徒,反之即外道;②主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所期望于佛教整理委员会者一、在佛教界内所争论的佛教问题,其实还没有真正关涉到佛教的本身,不过是僧徒的吃饭问题而已。长老们要维持他们传统的地位,不得不顽固地和环境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论佛教革新运动中的困难问题关于佛教的整理或改革,一般人都认为是一桩艰巨的工作,有人并且说足一切改革工作中最困难的一环,我近来也深深觉得。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香是什么?是中国人心中的一个情结。在禅堂之上,袅袅的一缕香包含多少肃穆庄严,多少祝福祈祷;在书斋之中,香伴着书卷,有多少典雅,多少心意的流连;在小姐的闺房里,香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2-21
佛教与女性女孩也能证明她们比男孩强。女性在佛教的地位是独特的,佛陀给予女性参与宗教的自由和权力,佛陀是给予女性宗教自由的第一位宗教导师。在佛教成立之前,女性活动
南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夫教育者,遵从诸佛之教理,发育群迷之正智也。然群迷之正智,为何而欲发之耶?良以众生本无种种诸苦,以不了世间一切事物之实相,故惑无为有,惑妄为真,惑好为丑,惑善惑恶。以被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马旭:分毫积攒 千万捐赠的老人2018年,武汉一位退休老人向家乡木兰县教育局捐赠1000万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笔巨款是马旭与丈夫一分一毫几十年积累而来。他们至今生活
心灵触动时间:2025-02-18
道人也包括僧人,“心无义”是假佛学,关于佛教你不知道的小历史今天继续和大家说一些关于佛学的小知识,希望加深你对宗教,对佛的理解。1、 道人原来也包括僧人“道人”这
金玉良言时间:2025-02-13
二六、怎样叫做清净怎样叫做清净?现在把它分作五段来说明:甲、清净的内容清净这一句话,在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单纯,其实,分开来也有好几种:(1)一般人所说的清净,以为是只要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在神的眼中,人不贪色,处处与人为善,就是贵人,必得福报。本人就从古代典籍中,举两则实事,以为例子:费枢是广都(今四川广安)人。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進京城时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12
五、佛教与宗教有一班人以为佛教是宗教,还有一班人又以为佛教是哲学,又有一班人还说佛教是合乎科学。佛教究竟是不是哲学和科学,现在暂时撇开不说;至于佛教是不是宗教,倒要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二七、佛教与佛学佛教、佛学、佛化、佛法,从普通的一般眼光来看,似乎没有什么分别,但是过细思索一下,它每一个名词,都有它的用意与解释的,否则为什么不用一个就够了呢?诸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佛教不相信定命论,但是相信因果论。因果是可以改变的,过去已造的因加上现在的因,可以改变它的结果。但是佛说:定业不可转,重业不可救。所谓定业,是造了极大的恶业,如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11
一、念佛须明真理生死何来?因有妄念;欲了生死,须断妄念。怎断妄念?莫如念佛,念佛者:以一念而制多念,以净念而代染念。日久功纯,即有念而达无念,念既无,云何妄?妄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9
佛教饰品保养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具体的材质和种类而分别来说,大致来说有以下要注意的方面: 一、檀木类的佛教饰品比如紫檀、绿檀、檀香等材质,不能沾水,如果沾上要马
佛珠文化时间:2025-02-05
发菩提心重要,菩提心,真诚心是菩提心的体,真诚心就是真心,就是自性,就是法性,就是诸法实相,就是常寂光。它起作用,对自己自受用,就是我们经题上所说的「清净平等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西方极乐世界绝对不是释迦牟尼佛的理想国,它是事实。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介绍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也许有人要问:十方世界无量无边,像阿弥陀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4
1 人生苦短,人生太苦了,人生太短暂了,愈是年岁大愈容易体会。尤其是现在这个社会,整个社会反常。反常就是违背了自性,这是从咱们佛家来说;如果从世法来说,违背了伦常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往生论》里头讲到「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是说这一桩事情。我们讲安住,实在讲也是安住在「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一句里头最重要的是「无为」,如果你有为,法身就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3
1我们今天学佛,我们念佛,为什么念佛?为清净心念佛。清净心现前,清净心就生智慧,然后你念佛,这个佛号才得力、才有力量。2我们的心为什么不清净?杂念太多。杂念,不管是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禅定是清净心,六根面对外面六尘境界,「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叫禅定,这是真正修禅定。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会被外头境界勾引、还会起心动念,完了!真正的功夫、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怎么样能保持你的清净心?我觉得有一个好方法,止语,就像我刚才说的,少说、不说、无话可说,止语。我老伴在家经常跟我止语。他什么时候止语?犯错误了,说错话了,办错事了
素食健康时间:2025-02-02
1 学佛一定是越学越欢喜,所谓法喜充满、破迷开悟、离苦得乐!2 迷惑、烦恼、妄想一天比一天少,不容易做到;至少是一年比一年少,这总是一定要做到的。功夫再好一点,一个月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后面这一句很重要,明白之后就不至於发生误会,没有得一心以为得一心。得一心是什么样子,至少要了解一些。「七日不乱后,更无趋惑造业之事」,这才叫真正得一心。打佛七,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缘是什么?外缘。你要想修清净心,你必须要离开外缘。这个外缘是常常在诱惑你,常常在扰乱你,你要把这些诱惑、干扰把它离开。所以古时候佛门的道场都建立在深山,为什么建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摘自净土法门《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203集 2015年6月24日 我们修净土,真正能得受用是清净心现前,得小受用;平等心现前得大受用。清净心现前,生凡圣同居土;平等心现前生方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1
我们供佛,供养佛,什么是真供养?要用心去供养,这是真的。要用心去修行,真修。凡是有生有灭都是假的,不生不灭是真的。佛用水做比喻,我们看海水、江水、湖水,有染污、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一代文豪鲁迅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和佛教文化的滋养,他的人格力量与创作成就跟佛教有着重要的关系。鲁迅生于1881年,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时已37岁,在此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26
佛教是公元前6至5世纪由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大致与我国的孔子、老子时代相当),最初由西域传入我国,东汉初年开始广为流传,在隋唐和盛唐时,全国已经有了很多的佛教寺院,寺
禅宗公案时间:2025-01-25
每年的岁末年初,总能听到很多人谈论“生肖和犯太岁”的话题。提到“太岁”,很多人都会想到“太岁头上动土”“太岁当头坐,无灾恐有祸”等民间流传的老话。在中国几千年的
佛答时间:2025-01-23
请购佛教饰品有什么讲究 第一, 佛教饰品不宜说买,应说请,或者说请购。表示一种尊重。第二, 佛教饰品如果在不佩戴的时候,不要随便放在裤子口袋里,放在上衣口袋,或者
佛珠文化时间:2025-01-16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它主要说明两个问题:1、因果相续,贯通三世,不会中断。我们今生所受吉凶祸福,都是自因自果。明白此理,自然不怨天,不尤人。2
昌臻法师时间:2025-01-14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盘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3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读到诸多焚香场景:祭祖拜神、宴客会友,抚琴坐禅袅袅香烟,卷舒聚散,颇助于营造肃穆、亲切、高雅、温馨、恬淡的气氛。可卿的卧室里洋溢的是一股
沉香文化时间:2025-01-12
虽然现在的香与香文化还都逊于古代,但随着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品香、用香,并对香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有更多爱香、懂香的
沉香文化时间:2025-01-12
惟贤法师答:法门很多,但是走的路是相同,目标是相同,佛教在唯识学来说,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啊,各宗各派都是贯通的。资粮位就是广集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法字的梵语是达摩(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任持自性:指法能保持自体的自性(各自的本性)不改变,例如,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自体性相,花草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净土仪规里面,朝暮课诵、佛七仪规里面常讲,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一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真诚心,真诚心里头有一个念头就不真,就不是菩提心,心就不诚了。所以曾国藩,这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4
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经上讲的,一弹指有多少个念头?一个念头是一个画面,宇宙怎么来的?这个画面从哪来的?念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才是事实真相。理解事实真相是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很多人看到我的时候,问我怎么修养的?我就很简单,叁不管: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钱,心就清净了。要放下,什么都要放下。佛家讲得透彻,效果殊胜。我刚学佛的时候,跟章嘉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我们出六道轮迴,比他们简单、比他们容易、比他们彻底。他们离开六道轮迴到哪裡去?到四圣法界声闻法界去。我们到极乐世界去了,四圣法界跟极乐世界不能比,差太远了。我们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妄计清净外道的心理之解剖(1938年)不久以前,在佛化新闻报曾登有频伽君的一篇文章,名叫妄计清净外道。上面述说某地有两个出家人,因为受人的愚惑,便以妄计清净之行求道,时常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2
众善奉行——佛教思想与企业的和谐发展惟贤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一.善的定义善者以利他为前提,利他必利已而致自他俱利,性纯净此世后世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2
清净心这个时代修行要想成就,只有念佛求生净土,除这一条路之外,确实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得通的。念佛要念到什么时候,才真正有把握往生?要念到心清净。心清净了就是功夫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这些我们平常要细心去反省,观察自己,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没有定意,就是有没有定的意思,心清净、杂念少。中国古人有两句话,谚语里所说的,非常有道理,「知事少时烦恼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2
魏德东:佛教的婚姻观 婚姻的条件 在婚姻的条件上,佛教强调尊重当事人的意志,明确反对将自己的信仰强加于婚姻,主张可以与不信仰佛教的人士通婚。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反对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5-01-01
智慧光 欢喜光 清净光智慧光是对治我们的愚痴的心,让我们接纳这光明,透视诸法的性相因果,种种因缘,了了分明。欢喜光是对治众生的瞋恨。嗔恨是由于有人我的分别,有欲望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8
在文昌会文镇,聚集着100多家星月菩提佛珠生产厂家。目前国内最大的星月菩提佛珠加工基地和销售集散地,生产星月菩提佛珠等几十种佛珠产品。其中,星月佛珠产量占全国市场
行业新闻时间:2024-12-28
有一个年轻人去买碗,来到店里他顺手拿起一只碗,然后依次与其它碗轻轻碰击,碗与碗之间相碰时立即发出沉闷、浑浊的声响,他失望地摇摇头。然后去试下一只碗。他几乎挑遍了
佛教知识时间:2024-12-28
以香品防病疗疾,在我国最少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从曾经出土的文物以及古代医药典籍中都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现实。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曾有葛洪、陶弘景、张仲景、李时珍等许多
沉香文化时间:2024-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