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
此宗以专修往生西方阿弥陀佛净土法门得名,又因慧远大师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西方净土,所以该宗又名莲社宗。
晋慧远 住匡庐 结莲社 德不孤
慧远大师,东晋雁门楼烦(今山西平原一带)人,俗姓贾,自幼博览群书,尤其对老庄之学有较深研究。成年后从道安出家。二十四岁时登坛说法,颇负盛名。孝武帝太元三年(378),前秦符坚兵陷襄阳,道安亦被符坚所留,慧远率弟子数十人下荆州,途经浔阳(今江西九江),见匡庐风景优美,清净宜人,就定居匡庐,初住庐山龙泉精舍,后又迁至东林禅寺。大师一心一意在匡庐倡导净土法门,名声远播,一时门下道俗问法者,靡然成风,如刘遗民、雷次宗等十八人,皆是有学之士,因而有东林十八高贤的传说。慧远大师还与一百二十三人于精舍无量寿佛前建斋立誓,以求来生生西方净土为期,并提倡以观想为内容的念佛法门。龟兹沙门鸠摩罗什到了长安后,他即遣人致书通候,并常向罗什寻问经典和大乘深义,罗什亦赞许他的好意,往返酬答,互相切磋。原在庐山亲近他的道生、慧观等,都受了他的影响,相继北行入关向罗什问道。义熙元年(405),鸠摩罗什在长安译《大智度论》一百卷告成,姚兴特遣送论书,请他作序。他以此论文繁义隐,不易研习,乃加以删节,约为二十卷,并为序文,以便初学。先是罽宾律师弗若多罗在长安译出《十诵律》,没有译完而去世。慧远听说有昙摩流支来华,亦精于律藏,就致书劝请补译,由是《十诵律》得有完备的译本。他又一再遣使到长安,迎中印禅师觉贤到庐山,劝请传出禅经。及知觉贤在长安因误会被摈,他就写信给姚兴和长安僧众,为之调解,使所传之学继续在南地弘播,不受影响。由是中观、戒律、禅、教诸典以及关中胜义,都仗慧远的热心而流播南地。
慧远隐居庐山,历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迹不入市,平时经行、送客常以虎溪为界。义熙十二年(416)卒于东林寺,年八十有三。浔阳太守阮侃,在庐山西岭营圹安葬,门下著名文士谢灵运为撰文立碑,庐山东林寺就因为曾经是慧远率众行道之所,遂成为中国著名的佛教净土宗发源地。
魏昙鸾 修妙观 生品高 瑞相现
昙鸾大师,南北朝时山西雁门(今山西代县)人。生于北魏承明元年(476),少年出家,对《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以及《佛性论》等,颇有研究。后读《大方等大集经》,因感词义深奥,难以领会开悟,发心为作注疏,遂患大病。病后感觉人生短暂,生死无常,欲先学长生之术,后再学佛法。乃往江南向陶弘景求仙术。弘景授以仙经,昙鸾在回北方路过洛阳时,遇到菩提流支,因问佛法中有没有胜过仙经长生不老之法时,菩提流支说:纵得长生不老之仙方,亦属暂时不死,不能跳出生死轮回。乃授以《观无量寿经》一卷,昙鸾大喜拜受,遂把外道仙经一火焚之,便发愿专修妙观(净土),从此自行化他,逐渐得到广大群众的皈依,所以东魏孝静帝尊号他为神鸾。东魏兴和四年(542),昙鸾因疾入灭于平遥的山寺,时年六十七岁。昙鸾曾作《往生论注》二卷,也就是对印度世亲的《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的注解,上卷解释偈颂,下卷专释长行,其间随处发表他的见解。其特创的见解,有二道二力、名号为体、往还二向等义。这些都体现出昙鸾净土教的思想。
同时还著有《略论安乐净土义》、《赞阿弥陀佛偈》等。据说昙鸾后半生专修净土,临命终时便现出种种奇特瑞相:华盖幢幡,高映庭宇,天乐盈空,异香满室。从这些瑞相看,可以想象他往生的品位一定是很高的。
唐道绰 及善导 唱专修 为妙道
唐代道绰,俗姓卫,并州汶水(今山西太原)人。十四岁出家,对《涅槃经》有深入的研究,曾开讲二十四遍。后于太原蒙山开化寺研究禅学。隋大业五年(609),道绰禅师见到记载昙鸾念佛往生种种瑞应的碑文时,极为感动,于是即舍《涅槃》讲说,而转修净土,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观想礼拜,精勤不断,并为信众开讲《观无量寿佛经》约二百遍。讲时词义流畅,辩才无碍。每当讲经散席,大众欢喜赞叹、念佛之声响彻林谷。唐贞观二年(628),他曾大集僧俗于寺中,祝佛圣诞,七十岁的道绰忽然门齿新生,一如童年,弘讲净土,滔滔不绝,贞观十九年(645)圆寂于寺中,终年八十七岁。
道绰的著述主要有《安乐集》。据林子青先生说:道绰净土学的特色,是他重视经证。他在《安乐集》的卷首就说:此所引用的经律论释,多至四十余部。其中常引用的除《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的净土三经外,还引用有《大集》、《涅槃》、《华严》、《维摩》、《法华》、《般若》、《大悲》、《增一阿含》、《十地》、《观佛三昧》、《十方随愿往生》、《法句》、《大乘同性》等经;《大智度》、《大乘起信》、《俱舍》、《往生》等论;以及此土昙鸾《赞阿弥陀佛偈》等。由此可以窥见他的博学。但他志在阐扬净土教义,并不讲求著述形式,文字不免有堆砌之嫌。因而迦才曾批评《安乐集》说:近代有绰禅师,撰《安乐集》一卷,虽广引众经,略申道理。其文义参杂,章品混淆,后之读之者,亦踌躇未决。(见迦才《净土论序》)
道绰主张教法应该和时机相应。他在《安乐集》卷上根据《大集月藏经》所说:佛灭度后有五个五百年末法开始时期,主张应该修福忏除罪障,并认为念佛一门最为应机。他把佛的教法分为圣道、净土二门。圣道门非末法钝根众生所能悟证;只有净土门简要易行,乘佛的本愿力即能往生净土。所以他一生宣扬净土法门。
关于净土生因的问题,道绰主张以菩提心为其根本,以念佛三昧为其要行。并引天亲《净土论》发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的说法以为证明。他更广引诸经证明念佛三昧的不可思议功德,修此三昧必能见佛,命终之后即生佛前。又念佛三昧具足一切四摄六度。能消灭过去、未来及现在一切诸障。从他所引《般舟经》的常念我名及《观佛三昧经》的观佛相好文字看来,道绰的念佛三昧包含着称名和观相两种念佛的意味,这和昙鸾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唐代善导,山东淄博人,俗姓朱,幼年出家。受具足戒后与妙开律师共阅《观无量寿佛经》,认为往生净土是易行道,乃专心念佛。后去玄中寺(今山西贡城境内)向道绰参礼请益,得《观无量寿佛经》的精义,遂到长安各地专倡净土法门。唐永隆二年(681)三月十四日,忽患微疾,怡然长逝,年六十九。他的弟子怀恽等葬其遗骸于长安终南山麓神禾原,建寺立塔纪念,即今香积寺与崇灵塔。
善导日常持戒极严,常事乞食。澡浴以外,不脱三衣。每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后来宋芝晓法师取异代同修净土功高德盛的七人立为莲社七祖,置善导于慧远之次,列为莲宗第二祖(见《佛祖统纪》卷二十六〈净土立教志〉)。
善导的著述,现存五部九卷。即《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往生礼赞偈》一卷、《净土法事赞》二卷、《般舟赞》一卷和《观念法门》一卷。《观无量寿佛经疏》,亦称《观经四帖疏》。此疏主要叙述净土法门的教相教义,故又称为教相分或解义分;其《往生礼赞偈》等四部,叙述净土法门的行事仪式,故又称为行仪分。《观经四帖疏》于八世纪时传入日本,流传甚广,后来日本高僧法然(源空)即依他创立日本净土宗,并尊善导为高祖。
善导在长安广行教化时,曾将所得的净财,书写《阿弥陀经》数万卷,又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壁。近代新疆吐峪沟高昌故址发掘出的许多古代写经中,即有他写的《阿弥陀经》的断片,卷末记有愿生比丘善导愿写一段题记(见园田宗惠《善导大师与舍身往生》)。
古来关于弥陀的净土问题,有报土和化土的异说。迦才等人认为:西方极乐净土有报土和化土两种,地上菩萨生于报土,凡夫二乘生于化土。慧远大师认为:净土是众生的自业所感,随凡圣阶位而有高下之别。善导则坚决主张弥陀净土为报土,并认为凡夫能入弥陀报土。依笔者见,慧远大师的见解是正确的。
道绰及善导都是以提倡持名念佛、往生西方弥陀净土为学佛者的最终归宿。他们认为一般凡夫根钝慧浅,念佛一门是最直接方便的,可以速超生死,不同其他法门须经长劫修行才能圆满。
此法门 三经说 大经赅 小经切
专心持名、观像等修习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的法门,在《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人称净土三经里说得极为详细。如《无量寿经》记载: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大约万二千诸大比丘并诸大菩萨一时来会。这时世尊姿色清净,光颜巍巍,阿难启请,佛即为说过去世自在王佛时,有一国王闻佛说法出家,名号法藏,发无上心,五劫思维,摄取诸佛国土的清净之行,并发四十八项庄严佛土、利乐众生的宏誓大愿,经过漫长的时间,积累了无量功德,在十劫以前,便已成佛,号无量寿,光明寿命,最尊第一,并已成就无量功德庄严的安乐净土。其土声闻、菩萨无量无数。国中讲堂、宫殿、宝池、行树都以七宝严饰,随意演唱无上妙法;国中众生但受诸乐而无一苦;国中观音、势至等诸大菩萨皆是一生补处。众生生彼国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种种殊胜,说不能尽。总之此经所讲都是称赞阿弥陀佛以及国土的无量功德,十方无量众生只要发愿往生彼国,弥陀大愿咸能摄受。所以后来净宗学人称此经为大本。
小经:即是无问自说一千八百余言的《佛说阿弥陀经》,人称小本。此经主要显示西方净土依正二报的功德庄严,显示弥陀的慈悲大愿,劝人广种善根,执持名号七日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如经中佛对舍利弗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后世一般净宗学人,主要是以《佛说阿弥陀经》中教导的信、愿、行(行中包括广种善根、执持弥陀名号、临命终时心不颠倒)三要点行持。
观经语 最惊人 许五逆 得往生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就是对犯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的五逆重罪者,只要临命终时诚心忏悔,至心称念弥陀十声圣号,都得往生极乐世界。如《观无量寿佛经》中叙述下品下生者说:若有人造十恶五逆等罪,应堕地狱。但于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作安慰,教令念佛。此人为苦所逼,不能念佛。善知识便教令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令声不绝,以此功德,便见金莲花现其人前,于一念顷,往生极乐。可见弥陀大愿的不可思议。这就是观经语,最惊人,许五逆,得往生的经典根据。但是经中虽说造十恶五逆的人能十念念佛可以往生,此是指未闻佛法以前曾由无知而造十恶五逆等罪,其后闻知佛法,深切悔改,所以十念能得往生。若已闻法,后又造罪,那是不能往生的。说到这里大家应该特别注意这个问题,不要以为弥陀慈悲,就连那些造了五逆重罪的人,只要临命终时至诚称念十声圣号,皆可往生极乐国土。而我们也就可以任情纵欲,不畏因果,把人间没有享受过的五欲之乐一一尽享,把别人做不出来的坏事一一尽作,到了临命终时,再来念佛忏悔,求阿弥陀佛保佑,同样可以往生极乐净土。如果这样起心动念,那真是果报不可思议。你若不懂佛法,不明因果,当然不同;如果你明知故犯,就成了罪上加罪,不说往生净土不可能,就是来生想保住人身恐怕也不容易了,这一点,大家定要注意。《佛说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观无量寿佛经》中也说要具备一定的福德正因才能生彼国土。如云: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是三者,是为福德净因。可见念佛求生净土的人,应该对《佛说阿弥陀经》及《观无量寿佛经》中所说的这两段话结合来看,才符正理。
再者,有两点还须注意:一是造五无间业有两种,除上说一般凡夫所造杀父母等属于十足的五无间罪业外,还有菩萨所造的五种无间业,如《大乘入楞伽经》卷四云:贪爱名为母,无明则是父,识了于境界、此则名为佛,随眠阿罗汉,蕴聚和合僧。断彼无余间,是名无间业。也就是说,菩萨把断贪爱、无明称为杀父母;因为贪爱、无明能使众生长期流转于三界之中,不得出离(有漏之身是由贪爱、无明为父母所生),犹如人趣胎生有情的身体是由父母所生一样。把贪爱、无明去掉,是名杀父母。同时菩萨把了别境界的识称为佛,转识成智,名为杀佛(出佛身血)。入了无余涅槃的阿罗汉,身智俱灭,只有阿赖耶识中一分声闻菩提的智慧潜能和其他与此相关的一分净法潜能还存在,此诸潜能(种子)不生不灭,也不消失,犹如有漏种子储藏于阿赖耶识中,虽未遇缘,不生现行,但它随逐有情,眠伏于藏识中,而永不失坏一样,故把阿罗汉称为随眠阿罗汉;把有漏藏识中的杂染种子去掉,故名杀阿罗汉。五蕴中的蕴是聚集义、和合义,而僧也叫和合僧,所谓有理和合与事和合两义;破除有取五蕴魔,而成就其清净无漏的无取五蕴,是名破和合僧。把上面所说的贪爱(母)、无明(父)、虚妄分别的识(佛)、随眠(阿罗汉)、有取五蕴(和合僧)速速无间断除,是为菩萨所作的五种无间业。二是凡夫在最初未信佛法、未明因果的情况下所作的五种无间业,后虽在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作安慰,教令具足十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以此功德,便见金莲花现其人前,于一念顷,往生极乐。这种虽能往生,但一般多是下品下生,在往生极乐世界的时间上,于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观世音、大势至,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见《净土论》卷二)十二大劫,是很长很长的时间,莲花开后,还要广闻诸大菩萨宣示讲说诸法实相的灭罪之法,来除灭其罪,同时还要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广积福慧,最终功行圆满,才能成佛。并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无论有多重的罪业,只要往生极乐世界,不闻正法、不发大心、不修正行、不除罪业,而诸罪自然消灭,功德自然圆满,佛果自然成就,所谓皆是阿鞞跋致,一生补处而成佛。实际上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因此,希望学人正确理解下面一称名,众罪灭,既往生,得授记之说。另外,佛在《金刚经》中说: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由此说明学佛者受持读诵《金刚经》,同样能消灭应下堕恶道的极重罪业,同时还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这种灭罪成佛是在现世,而非来世;是在此土,而非彼土。这也是佛在大乘经中亲口宣说的,所谓:是真语者、如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写道这里,笔者并不是反对念佛生极乐世界,而是反对的一少部分人把学佛修行、解脱生死完全寄托在来生和他方。笔者常说:释尊初、中、后三转*轮都讲说的有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为何今生不依释尊所说的这些正法来修习,定要等到来世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中才听那些由阿弥陀佛神力变现的众鸟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呢?如果不抓当下,未来是未知数,谁也保证不了将来一定怎样;于现世中连释迦牟尼佛的话都不听,又怎敢保证今后一定会听阿弥陀佛的话呢?所以我奉劝那些依弥陀法门行持的个别初学者,一、做学佛者,不做求佛者;二、抓今生,抓当下,依大乘经教如法行持;三、发大菩提心与时时发愿、愿生彼国;四、止息一切诸恶,勤修一切诸善,成就广大善根(戒学);五、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定学成就念佛三昧);六、临命终时心不颠倒(慧学);七、时时回向、生彼极乐国土。果能如是行持,是真修学净土法门。而绝不能说:一句弥陀横超三界,一句弥陀常享极乐。也不能说:三藏十二部浓缩到最后只有四个字阿弥陀佛。或者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当然就更不能说只有念阿弥陀佛,释迦佛才会高兴,如果离开阿弥陀佛四字而学释迦佛所说的其他经典,释迦佛就不高兴。要知道这些都是带个人感情色彩的极端之言,岂有远离中道、偏堕一边而是佛法哉?!
三藏教 所不摄 佛愿力 诚难测
三藏教,所不摄者,前面说过,经藏、律藏、论藏,称为三藏。三藏教,所不摄,这一句犯有自语相违过。因为一切诸法皆由三藏教所摄,三藏教以外,再无有如来所说的另一法可得,就是《观无量寿佛经》也摄在三藏教中,岂能说这一部经是三藏教以外之教?当然赞叹净土教的殊胜是可以理解的,但也不能把它划在三藏教以外。
佛愿力,诚难测者,此显阿弥陀佛的无量功德、慈悲愿力,不可测度,不说凡夫二乘不可测度,就是修积多劫的登地菩萨亦不能测度。
一称名 众罪灭临终时 佛来接
众生的根机真是千差万别,有一闻佛法而心生智慧、即时豁然的上根众生;也有障深慧浅、愚鲁顽钝、久学而不开悟的下智愚人。但是无论根机如何利、钝,而阿弥陀佛的慈悲大愿都是无有分别的,对一切众生视如独子,平等摄受,只要是诚心念佛,具足善根,一心不乱,时时发愿往生西方净土,并在临命终时心不颠倒,这样就可以得到往生。
既往生 皆不退 亲见佛 得授记
念佛求生西者,只要生到阿弥陀佛净土中去了,皆是阿鞞跋致,永不退转。如果往生的品位是上品上生,或上品中生,还可亲见阿弥陀佛的圣颜,并能蒙佛授记,乃至一生补处而成佛。
净土宗 真简要 协时机 妙中妙
纵观大乘诸宗,在修行上再没有像净土宗这样方便简易的了。只要对佛法有信心的人,一心发愿念佛往生,皆可收到离三界之苦,受净土之乐的美满功效。这种方便法门,对慧根浅薄、业障深重的众生来说,真是太协时应机了。
问:佛教在中国最易普及的宗派是什么?赵朴初答:净土宗。此宗的特点,简单易行,普能摄受广大群众。修学此宗不一定要通达佛经,广研教乘,也不一定要静坐专修,行住坐卧皆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第卅三课 净土宗 (四)十一、作观想以留印象观想念佛,在净土法门中,颇居重要,能使行者存留甚深印象,在识田中,以引动极乐国的整个庄严境界。观法虽然广大深玄,然而观其少分,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6
明代的净土宗蔡惠明在明代佛教各宗中,净土宗已成为「共宗」,拥有信众,影响最大。这是因为禅丶教丶 律丶密各宗的传人对自宗的「解脱之道」缺乏信心,觉得只有净土念佛法门,仗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0
五蕴色受想并行识此五蕴本空寂蕴之一名含有积聚、和合二义。每一蕴皆由同类的许多法积聚而成,也就是许多同类法的归纳总合,故称为蕴;同时每一有情皆由五蕴法和合而有,故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08
转八识成四智末那识 为第七 阿赖耶 第八识眼等八识在前五蕴中都已谈过,今不重释。现就末那、赖耶二识的异名和作用,略作介绍。末那名意,意是思量义,思量阿赖耶识见分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08
六度布施度 持戒度 忍辱度 精进度禅定度智慧度 自他苦 从此度梵语六波罗蜜,汉译六到彼岸,或六度。意谓以此布施等六法认真修学,自能由生死苦海的此岸,度化到解脱自在的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08
在汉传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中,因为观念不同,所以平常要求信徒进行念诵的内容也不大相同。以密宗的咒语与净土宗的佛号为例,二者似是相同但是却又有所不同,常常将人们搞得晕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11
大家都知道佛教内部因为思想的差异而被分为了八个大的宗派,分别是禅宗、净土宗、瑜伽宗、天台宗、贤首宗、三论宗、律宗、密宗。其中要数与佛教传统的思反差是大的,也是在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08
大家都知道,因为佛教思想文化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需要与各地不同的人文文化进行融合及凝华,从而才能在本地进行长久的发展和兴起,而这也是佛教八大宗派出现的最根本原因。那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07
索达吉堪布:净土宗的目标就是往生,但往生的条件到底是什么 索达吉堪布:净土宗的目标就是往生,但往生的条件到底是什么?问:净土宗的目标就是往生,但往生的条件,很多
佛学常识时间:2023-08-23
问:净土宗的目标就是往生,但往生的条件,很多法师讲得不一样:有人说要念到一心不乱 问:净土宗的目标就是往生,但往生的条件,很多法师讲得不一样:有人说要念到一心不
佛学常识时间:2023-07-08
净土宗(佛教宗派)净土宗(朝鲜语:/净土宗;越南语:TnhTng/浄土宗),汉传佛教十宗之一。根源于大乘佛教净土信仰,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法门而得名的一个宗派。中国净
佛教名词时间:2023-07-07
净土宗呢就干脆不给你说什么明不明心、见不见性,就是好好念个“阿弥陀佛”,把戒律给我守好就行了,要知默念弥陀是收心,把阿弥陀佛念好,一心不乱地念,阿弥陀佛就来迎接
佛陀住世时间:2022-09-19
再说到净土啊,净土境界,念佛为了收心,那么当我们的心收断,万念俱空的时候,只有佛,一佛又不成分别,因此自然又空寂下来,又进入本性了,也就是说,念佛在佛的身上不存
佛陀住世时间:2022-09-19
问:净土祖师一出家是不是只修念佛法门?大安法师答:这不一定,各有因缘。净土十三祖里面,专修专弘净土法门的只有两位,一个是善导大师,一个是印光大师。印光大师出家后
大安法师时间:2021-09-21
持名判行行,则是助行,何名正行。答,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盖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今全由信愿持名,故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所以
大安法师时间:2021-08-29
问:净土宗如何看待持戒?大安法师答:大家都知道净业三福,净业三福的第二福小乘的戒福,这个[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就是净土宗对持戒的看法。你一定要至心地
大安法师时间:2021-05-30
净土宗祖师们传承的第三个特点就是注重戒律!念佛求生一法虽然仰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但是中国净土宗祖师,在这样的修行背景上,跟宗门教下融合的一点,还是在戒律方面。宗门
大安法师时间:2021-05-02
净土宗第一祖慧远大师大师法名慧远,俗姓贾,是雁门郡楼烦县人。大师从小爱学习,13岁时,就跟随舅父到许昌、洛阳一带游访参学。由于大师博学六经,融会贯通,尤其精通老庄
其他文章时间:2021-04-06
外道,我们看经典上,尤其是《阿含经》,其实它这个外道不是我们现在的外道了。现在外道是没什么章法,古时候印度的外道是有章法,那是九十六种外道。这九十六种外道,他们
净界法师时间:2021-04-05
来书云:《坛经》说东方人造罪求生西方等语,与莲宗有无冲突一节,如今不说冲突与不冲突,试问自己疑他做甚么?若疑诸佛菩萨说法有冲突,岂能垂教万古?实在自己不能体会经
虚云老和尚时间:2021-03-03
什么叫皈依?就是:必须要空掉自我!我们能够往生,是阿弥陀佛的摄受,所以你要相信你自己做不到。 为什么要这样思考呢?你说这样会把我们的力量都压抑了。不是! 如果你认
净界法师时间:2021-03-03
1、第一个,你要能够了解弥陀阿弥陀佛的功德有哪些?你念这句佛号背后有四十八愿,你四十八愿完全不懂,你很难产生一个强烈的皈依心。念佛最重要的就是一心归命、通身靠倒
净界法师时间:2021-02-16
宋代的志磐法师在《佛祖统记》中,除专叙天台宗以外,兼及禅宗、华严、法相、密宗、律宗五宗。净土不立宗而以慧远大师、善导大师、承远大师、法照大师、少康大师、延寿大师
其他文章时间:2021-01-24
21世纪是科技与市场迅猛发展的世纪,也是人们对精神故园安心立命寻觅最切的世纪。向外驰骋的阳刚力势越强,向内收敛的阴柔力势亦因平衡之内需而伴生。一阴一阳之谓道,二者
大安法师时间:2021-01-19
问:请问法师,专修净土的人在做早晚课的时候可以加念其它的咒语吗?净界法师答:我认为是可以的。当然这个地方净土宗的修学者,我们以我们历代祖师的开示,净土宗有两种方
净界法师时间:2020-12-22
一、绪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
一诚长老时间:2020-11-29
1.一心不乱:专注一事,使心不散乱,即是一心不乱。修念佛法门时,以虔诚之信心持诵弥陀名号,使心不散。念佛时舍弃我体,而与阿弥陀佛之念合之为一,即是一心不乱。2.一生
其他文章时间:2020-11-28
仗阿弥陀佛慈悲愿力了生死之易,易在什么地方?不一定要定慧的功夫,只要你有深信切愿。从信心下手,以信愿感通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这桩事情确实是法界里面的一桩大秘密。
大安法师时间:2020-11-18
我们先把这个净土宗的修学,做一个总相说明,我们待会再来回答个别的问题。这个地方大家有没有问题?也就是说临终的正念是要准备的。我想就是说,成佛之道,其实它是很多选
净界法师时间:2020-11-06
净土宗是比较特别的法门。我们一般人的修行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慢慢地慢慢地,点点滴滴,把烦恼跟业力给消灭了,然后那个果证才会出现。没有一个人说是不断惑可以证真的,都
净界法师时间:2020-11-02
问:为什么近代的净土宗都推广印光大师的著作?很少人推广慧远大师的著作呢?因我也很敬佩慧远大师,而他也是莲宗的初祖。 大安法师答:首先,本人作为东林寺过来的,你有
汉传法师时间:2014-01-24
问:现在佛教各种知见斗争坚固,不仅是不同法门之间,就是净土法门内部,对于同一个问题,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都说自己是根据经典或古德说的,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该
汉传法师时间:2014-01-26
问:请问净土宗的经文有哪些?又以什么参考书籍来帮助学习经教?净空法师答:初学的人最好从《印光大师文钞》学起。至于应读哪些经论,应参考哪些祖师大德的着作,《文钞》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03
你这个心哪,它忙得很,一天到晚要找工作,不会休息的。所以我们这个心,你若不给它一件事做,它就总不自在,所以就给它找一个‘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也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17
释迦本师以大悲愿力由法身垂迹,惊入三界火宅之门,于娑婆世界示现八相成道,哀愍众生,随机施教,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拔除众生无始轮转生死苦海之本因,济度安顿众生于极乐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20
净宗寓示着真善美慧的法界文明,寄托着一切众生终极的生命关怀,使众生于一切恐怖中,获致大安乐。净宗文明在无量劫的历史长河中,以种种形式向法界无数刹土播扬,或极乐世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20
问:现在佛教各种知见斗争坚固,不仅是不同法门之间,就是净土法门内部,对于同一个问题,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都说自己是根据经典或古德说的,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该
汉传法师时间:2014-02-21
问:净土宗学人如何对待器官捐赠?净空法师答:站在净土宗的角度,基本上是不鼓励大家器官捐赠,因为临终的正念非常重要。你今天不是要求增上生,当然你有善业,来生会依止
汉传法师时间:2014-04-18
从佛陀的预言,我们现在是在一种下坡的阶段,叫末法时代。它一代不如一代──魔强法弱,正法的力量慢慢薄弱了,干扰你的、诱惑你的,邪法力量会越来越强。当然这个趋势有多
汉传法师时间:2014-05-29
净土宗作为中国佛教历史悠久的传统宗派(图片来源:资料图)净土宗作为中国佛教历史悠久的传统宗派,以其殊胜的理论和简易的修行方法,一直吸引着大多数信徒,特别是普通百
汉传法师时间:2014-09-17
彻悟禅师是净土宗十二祖,大师早年参禅得悟,归心净土后,便专志开示念佛宗旨及真实践行。《彻悟禅师语录》篇篇鞭辟入里,见地超卓。其中有一段开示尤为精辟:“真为生死,
汉传法师时间:2014-10-26
问:有些人说修学佛法,没有传承不能成就,请问修学净土是否也需传承?如何成就?答:修学佛法,没有传承不能成就,这个观点原则上是对的。吾人目前所修的无论何种行法,都
汉传法师时间:2014-11-20
一、唯识的中心是改造心地唯识是讲什么的?唯识的中心思想是改造心地。《华严经》讲:“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心地观经》讲:“心生法生,
汉传法师时间:2015-01-11
如果从《弥陀要解》的标准来看,念佛人临终的时候,他不是马上提起佛号,不是的,他要先调整心态。他要怎么样呢?“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他必须要把心先带回家。因为
汉传法师时间:2015-11-18
随念往生这是我们净土宗最期待的,就是说,我们今生造了善业,也造了罪业,但是业都不重,平常也在忏悔,也不断地对治,这时就有充分的时间培养你的念头,用念力来引导业力
汉传法师时间:2015-12-31
在发菩提心之前首先要发起出离心,出离心是菩提心的基础。从前面学习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可以知道,没有出离心做基础所发起的菩提心有三种过失:第一,它有杂染性,菩
佛学入门时间:2016-03-19
首先,恭喜大家受戒回来,成为一个如实的出家人。受戒,是出家人最基本的身份代表,至少要受过沙弥戒或者式叉摩那戒,出家没有受戒,严格来讲不算是出家人。然而我们是专修
汉传法师时间:2016-06-17
福州开元寺招生简章第一期(2016年8月13日-11月13日)一、组织主办:福建省开元佛教文化研究所协办:福州开元志业文教慈善基金会承办:福州开元寺二、宗旨从理论上、源头
新闻资讯时间:2016-07-27
问:净土祖师一出家是不是只修念佛法门?大安法师答:这不一定,各有因缘。净土十三祖里面,专修专弘净土法门的只有两位,一个是善导大师,一个是印光大师。印光大师出家后
汉传法师时间:2016-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