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八?一一一虽有内识,而无外缘,由何有情生死相续?
【疏翼】
第一释违理妨难中,第二﹝第十九颂﹞释有情不续生死难。文分为二︰一、问起颂文,二、以颂作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七】
自下第二、释诸有情续生死难。
前颂[1]所明︰虽无外境,而诸分别皆缘所生,不离内识[2]。
外人问曰[3]。
此初寄问,以发论端。
虽知论主唯有内识,而既无有心外实缘,假说我、法,一切有情由何法故,生死相续?若无心外缘,生死不续难。
【颂文】
八?一一二颂曰: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疏翼】
第二第十九释有情续生死难中,第二以颂作答。文分为二︰一、直出颂文,二、长行广释。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七】
上二句、答相续所由,下二句、正答相续。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云︰
若唯识者,今当显示现在世灭已,于未来世如何结生相续?故颂曰︰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论文】
八?一一三论曰:诸业谓福、非福、不动,即有漏善、不善思业。
【疏翼】
第二以颂作答中,第二长行广释。
【述记?卷四十七】
长行答中,有四「复次」,至文当知。
初、释中[4],有二︰初、别解颂文,后、总结颂意。别解颂中,文分为四︰上二句别解为二,下二句合解为一,第四总牒第一句「由」字,第三句「既尽」字,第四句「复生」等字,合解其颂。
解第一句中,先解「诸业」,次解「习气」,后总解[5]之[6]。
以业有三,故言「诸业」。此解业义,如第一卷解[7]。
福等三业,如《对法》第七[8]、第八[9]、《大论》第九[10]、五十三等解[11]。
「福」者,胜义。自体及果俱可爱乐,相殊胜故。「非福」者,不可爱乐──自体及果俱不可乐──相鄙劣故。「不动」者,不可改转义。其业多少,住一境界不移动故。又设[12]移转境如生得散善,亦从于定,总名不动。
《对法论》[13]说:欲界系善业名福。《瑜伽论》[14]言:谓感善趣异熟,及顺五趣受善业名福。前、是人天总业,后、是五趣别业。
然说地狱亦有别善业者受等流果,如凉风触身等。与别报[15]相似,业名为善也。又令地狱诸苦轻微,名为善业,如不断善等。又约六趣为论,除地狱,取非天五趣有善业果也。
非福业[16]者,《瑜伽论》卷九云︰谓感恶趣异熟,及顺五趣异熟[17]不善业[18]。初、是三恶趣总业,后、是五趣别业。
不动者,谓感色、无色界异熟,及顺色、无色界受业。前、是总业,后、是别业。
《对法论》[19]说︰何故色、无色业名为不动?答︰如欲界余趣业遇缘转得余趣处受。彼业不尔,定于自处受故[20]。问曰︰何故尔也?定所[21]摄故,非同散业。若尔,如何熏禅资下故业生五净居?非不转移业,故此解非。又定地摄,名为「不动」,以定能住于一境故。
且福之名,应通三界善[22]业。以上善业,别有胜能,名为「不动」。欲界善业,别得总名也[23]。
然不动中顺受别业[24],《瑜伽论》[25]少别,如彼抄解[26]。
然此三业通身、语、意。意通三界,身、语唯二地。有寻伺故。
此体性者,即有漏善、不善二思为此业体。游履身、语,身语动作,故亦[27]名为业。身、语唯无记,非善恶性,故唯以思为体。
【论文】
八?一一四业之眷属,亦立业名,同招引、满异熟果故。
【疏翼】
第一解「诸业」中,第二属眷亦立业名。
【述记?卷四十七】
此中、为唯以思为业?为复有余?
即五蕴性善、不善律仪,实业眷属故[28]。
何意眷属亦说为业?
以皆与业「同招引、满异熟果故」,不同小乘具十随转[29],无过、未世,实四相故。
此总、别果,如第二卷已广具解[30]。
【疏翼】
以上初「复次」第一解第一句中,第一先解「诸业」讫。
【论文】
八?一一五此虽才起,无间即灭,无义能招当异熟果。
【疏翼】
初「复次」第一解第十九颂第一句中,第二解「习气」。于中分三︰一、外难无理招当果,二、答有功能熏起,三、解习气非曾现。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七】
上来所说,谓初作时,即现起法。若异熟因,非即受果,现既久灭,如何感果?非过、未有故。
为答此问,故次论文,下解「习气」。
现行此业,虽才起已,更无住[31]异间,而便即灭。无别义理可如萨婆多虽现用无,有过去体,能招当来真异熟果。若尔,如何?
【论文】
八?一一六而熏本识,起自功能,即此功能,说为习气。
【疏翼】
第二解「习气」中,第二答有功能熏起。
【述记?卷四十七】
现行之业当造之时,熏于本识起自业之「功能」。「功能」即是颂中所说为「习气」者。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云︰
论曰︰业者,谓福、非福及不动思。于阿赖耶识中生起功能,是名业习气,此业能引未来生身。
【论文】
八?一一七是业气分,熏习所成,简曾、现业,故名习气。
【疏翼】
第二解「习气」中,第三解习气非曾现。
【述记?卷四十七】
何以名「习气」?
「是业气分」,解「气」;由现「熏习所成」,解「习」。
此[32]业熏成,不同无惭计业皆宿作,并是「曾」有。
化地部宗[33]等,业入过去,现皆有体[34]。
又此习气,简萨婆多过去有体之曾业也[35]。及简顺世外道说一切果唯现业所得,作时即受。
今此「习气」,理则不然。由过去无间灭现行业[36]熏习故,种子念念前灭、后生,恒现在有故,简彼曾世有用,于过去世现有业体。即此种子,非作时即受果,后时或一生多年,或多生等,方始受果故,故[37]简现作业时即受果。由此义故,有诠,有遮,故名「习气」。即解颂中「习气」二字。
总合此上,解第一句下四字[38]讫。
【疏翼】
以上初「复次」第一别解第一句颂文中,第二解「习气」讫。
【论文】
八?一一八如是习气,展转相续,至成熟时,招异熟果。此显当果胜增上缘。
【疏翼】
初「复次」第一别解第一句颂文中,第三总结之。
【述记?卷四十七】
此善、不善业能感当来若别、若总异熟之果。「胜增上缘」,非同性故,非亲能办果体生故。
【疏翼】
以上初「复次」第一别解第十九颂颂文中,第一别解第一句「诸业习气」下四字讫。
【论文】
八?一一九相、见,名、色,心及心所,本、末,彼取皆二取摄。
【疏翼】
初「复次」第一别解第十九颂颂文中,第二别解第二句颂文。于中分四︰一、解「二取」,二解「二取习气」,三、解「俱」字,四、先说业种所以。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七】
次、解二取。
此有八解︰
一、「相、见」:谓即取彼实能取、实所取,名二取。
二者、取「名、色」:「色」者,色蕴;「名」者,四蕴;即是执取五蕴为义。前言「相」中,亦通取无为以为本质[39]故。今此唯显取亲所缘,不能缘得心外法故。又变无为之影相分,亦「名」所摄,不离心等故。
三者、取「心,及心所」:一切五蕴法,不离此二故。
四者、「本、末」:谓取现果。第八识是诸异熟之根本,故名之为「本」;余识中异熟,名之为「末」,是第八识之末果故。即取二异熟也,谓爱乐执取,所[40]缘取也[41]。或第八识总报品名「本」;余识别报品名「末」,摄一切法尽[42]。唯简异熟,以极狭故,前解为「本」[43]。
第五、「彼取」者,即彼上四取也。即一「取」言,通上四处,是单取;及通「彼」上,是重取──谓有「取」取前第一能、所取之取,如重缘心;取下[44]三取,亦然。故有八解。此八,皆是二取所摄,即现行之取也[45]。
或前四是境,「彼取」能取,但有四也。
【论文】
八?一二○彼所熏发,亲能生彼本识上功能,名二取习气。
【疏翼】
第二别解第十九颂第二句颂文中,第二解「二取习气」。于中分二︰一、显所熏发名言种子,二、显新生亲因缘种子。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七】
何以名习气?
即彼八所熏发,「亲能生彼」八,居在第八识上功能,名「二取习气」。即前八中皆具二义,名为「习气」。皆有所生,能生义故。
本、末若为异熟解者[46],取为所取[47]──即名言种由取二而生,故能生本识[48]。此非善不善,但是无记亲生之种。此中二取通七识所熏,随其所应,生第八识相、见分等[49]。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云︰
二取﹝藏文作「dzin pa gbis/」﹞者,谓所取取,及能取取﹝藏文作「dzin par dzin pa/」﹞。此中坚执实有离识以外,别自安住所取者,为所取取。又即此决定由识能取,谓能知能识者,为能取取。若诸种子由先前生起之能取取,及所取取所熏发﹝藏文作「btab pa/」﹞,能生起未来彼同类所取取,及能取取,是名「二取习气」。
【论文】
八?一二一此显来世异熟果心,及彼相应诸因缘种。
【疏翼】
第二解「二取习气」中,第二显新生亲因缘种子。
【述记?卷四十七】
此「二取」言,欲显何义?
此[50]显当「来世异熟果心及心相应」法,各望自果为因缘种子,亲能生果故。简前业种,即显名言种子生果无尽。随所欲生[51],便能生故。以心为主,但言生心,实通五蕴。
此「当来世」言,或一分位三世,或生死三世等,可知[52]。
解第二句颂上四字讫。
【疏翼】
以上第二别解第二句颂文中,第二解「二取习气四字」讫。
【论文】
八?一二二「俱」,谓业种,二取种俱,是疏、亲缘互相助义。
【疏翼】
第二别解第二句颂文中,第三解第五「俱」字。
【述记?卷四十七】
颂言「俱」者,谓前诸业及后二取之种子俱[53],即是同时感生果也,非如小乘异熟因果必不同世也[54]。作时、受时,虽世不同,种正受果时,必与果同世。以过、未世无体性故。
【论文】
八?一二三业招生显,故颂先说。
【疏翼】
第二别解第二句颂中,第四先说业种所以。
【述记?卷四十七】
问︰于生果位,亲者因缘;若论感果力能胜者,唯是业种,或二种既俱。何故颂中先说业种,后说因缘?
「业招生显」:由业感生胜故,显故,故颂先说,非因缘也。
解第二句五个字讫。
【疏翼】
以上初「复次」第一别解颂文中,第二别解第二句讫。
【论文】
八?一二四「前异熟」者,谓前前生业异熟果;「余异熟」者,谓后后生业异熟果。
【疏翼】
初「复次」第一别解第十九颂文中,第三合解第三四句。于中分二︰一、解第三句前三字及第四句,二、解第三句后二字等。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七】
颂中所言「前异熟」者,「谓前前[55]生业异熟果」。「异熟果」者,显通总、别。颂文狭故,但言「异熟」,意亦通也。以过去世多生之业,同于一身得受果,故谓「前前生业异熟果」也,非唯一生名「前前」也。又前前异熟,体非一故,后亦当尔。
【论文】
八?一二五虽二取种,受果无穷,而业习气,受果有尽。由异熟果,性别难招,等流、增上性同易感。
【疏翼】
第三合解第十九颂第三四句中,第二解第三句后二字等。
【述记?卷四十七】
既第三句中,不解下二字,解第四句,先解下三字,谓「余异熟」等,将欲解颂[56]「既尽」等言,故先发言云「二取种子」,「受果无穷」。
《摄大乘》第三[57]说「无受尽相[58]」。业习气有尽,彼论说为「有受尽相」故[59]。
所以者何?「由异熟果」:一者、「性别」:与业性殊,不多相顺。二者、「难招」:业难招得,异熟[60]谓必异世果方熟也。故习气有尽,如沉麝、秽草,有萎歇故。
其「等流」果及「增上」果:一者、「性同」:体性相顺。二者、易感:同时生故,此念熏已,即能生果故[61]。故二取种而易感果也。
何者为等流?何者为增上?
增上宽,但等流,必增上。等流者,谓种子与现行及自种为俱生同类因故也。增上更无别体,即等流故[62]。
又解︰是等流果,故「性同」,是增上果,故「易感」,以具二果故具二义也。又种望现行,是增上,望自类种是等流。业种望彼现及种,皆异性故,但是「异熟」。
上来已别解颂文讫。
【疏翼】
以上第一「复次」释第十九颂文中,第一别解四句颂文讫。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云︰
此中由业习气差别,不同诸趣中能得生身各异,喻如种子不同,而芽各异。二取习气者,谓如一切业习气能自感生所依身,如是能参预为俱起性因,喻如种子生芽俱时水分等。若如是者,当显示谓非唯业习气,且亦由二取习气所摄持﹝藏文作「zin pas/」﹞故,异熟得生。是故颂说「二取习气俱」。
别抄卷三云︰
问︰何故等流、增上易感,异熟难招?
解云︰等流同性,熏时同世即能生果。异熟性异。
又解︰异世方始果生,非造业时,即能得果。增上更无别体,即等流性。
又解︰种望现行──等流,亦增上;种子望自类种──但是等流,非增上;但约一边,非尽理也。
若尔,现报业,岂不同世耶?
解云︰现非总报,故不论也。
【论文】
八?一二六由感余生业等种熟,前异熟果受用尽时,复别能生余异熟果。
【疏翼】
第一「复次」释第十九颂文中,第二总结颂意。文分为三︰一、总解「由」「既尽」「复生」等字,二、结答续生死难,三、意归不离识。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七】
下、欲解意,并解第一句「由」字、第三句「既尽」二字、第四句「复生」字故。
「由感」当来「余生业等种子」「熟」故,于今身中「前异熟果受用尽时」──即是此身临终之位──彼所熟业「复别能生」后余果起。即先果尽时,后果业种熟,其「异熟果」而复得生,所以生死不断绝也。
「由感余生」者,解「由」字。「由」者,缘由也。前果尽时者,解「既尽」。复别生果等者,解「余异熟」复生也。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云︰
「前异熟既尽,后生余异熟」者,谓由前世所积集业引生异熟齐至所引终限──所谓尽时,如业习气力,如是此由具有﹝无受尽﹞二取习气故,即从此已受尽异熟能生起余新异熟。即此阿赖耶识,离阿赖耶识,无别异熟故。由所说「前异熟既尽」言,遮破常边。由所说「复生余异熟」言,遮破断边。
【论文】
八?一二七由斯,生死轮转无穷,何假外缘,方得相续?
【疏翼】
第二总结颂意中,第二结答续生死难。
【述记?卷四十七】
下、结答难。
由此所说业果无断,「生死」相续,「轮转无穷」,何假藉心外之缘,方得生死相续?
此结答也。
【论文】
八?一二八此颂意说:由业、二取,生死轮回,皆不离识,心、心所法为彼性故。
【疏翼】
第二总结颂意中,第三意归不离识。
【述记?卷四十七】
总此颂意[63]︰「由业」及「二取」为缘、为因故,「生死轮回,皆不离识」,非心外法令生死续。以「业、二取」不离「心、心所」而得相续,为生死因果之体性故也。
【疏翼】
以上第二长行答生死相续难中,第一「复次」释讫。
--------------------------------------------------------------------------------
[1] 谓第十八颂。
[2] 此即释「外境既无,妄应不起」难。
[3] 即外难「由何有情生死相续」。
[4] 即初复次中。
[5] 「解」字,《金藏》作「结」。
[6] 解业有二︰一、三业以思为体,二、眷属亦立此名。此即初中初文。
[7] 如本论卷一云︰
然心为因,令识所变手等色相,生灭相续,转趣余方,似有动作,表示心故,假名身表;语表亦非实有声性。一剎那声,无诠表故,多念相续,便非实故;外有对色,前已破故。然因心故,识变似声,生灭相续,似有表示,假名语表,于理无违。能动身思,说名身业;能发语思,说名语业;审、决二思,意相应故,作动意故,说名意业。起身、语思,有所造作,说名为业。
《成业论》云︰
随作者意,有所造作,是为业义。能动身思,说名身业。思﹝藏文作「sems pa/」﹞有三种︰一、审虑思﹝藏文作「gro bar byed pa/」。贤慧戒解云「谓如是思由此此审虑」﹞,二、决定思﹝藏文作「ves par byed pa/」。贤慧戒解云「谓如此如此当作,如彼者不当作,如是伺察行相转起故」﹞,三、动发思﹝藏文作「gyo bar byed pa/」。贤慧戒解云「谓决定已,所谓后时之思」﹞。若思能动身,即说为身业。此思能引令身相续异方生因风界﹝藏文作「dei rgyud gyur pai rluv de/」﹞起故。语谓语言,音声为性。此能表了﹝藏文作「go bar byed pa/」﹞所欲说义,故名为语;能发语思,说名语业。或复语者,字等所依,如带字等能诠表义,故名为语;意者,谓识。能思量﹝藏文作「va yir byas pai/」﹞故,趣向﹝藏文作「g?ol bar byed pa/」﹞余生及境界故,说名为意;作动意思,说名意业,令意造作善不善等种种事故。
[8] 如《对法》卷七云︰
福业者,谓欲界系善业;非福业者,谓不善业。不动业者,谓色、无色界系善业。
问︰何故色、无色系善业名不动耶?答︰如欲界中余趣圆满善﹝藏文作「rdzogs byed dge ba/」﹞、不善﹝藏文无「不善」﹞业,遇缘﹝藏文无「遇缘」﹞转得余趣异熟,非色、无色系业有如是事。所受异熟﹝藏文作「果」﹞界地决定故。是故约与异熟不可移转﹝藏文作「gyo ba med pa/」﹞,名为不动。又定地﹝藏文作「mbam par g?ag pai sa/」﹞摄故,名为不动。
[9] 如《对法》卷八云︰
云何可思议?谓诸善业于人天趣,得可爱﹝藏文作「dod pa/」﹞异熟,是可思议。诸不善业堕三恶趣﹝藏文列出别名﹞,得不爱异熟,是可思议﹝藏文多「由此业所,谓诸有情感得种种身不可思议」一段﹞。由善、恶业往善、恶趣,感得可、爱不可爱异熟,世间智者能思议故﹝藏文无此八字﹞。由此能引发正见等﹝藏文有「nus pa dav/」﹞功德故。即由此业感诸有情自身异熟等种种差别,不可思议。谓内身等异熟有形色等无量差别,难可思议。除一切智﹝藏文并除「mi nus pa/」﹞,不能思议。强思议者发狂等过故﹝藏文此五字作「由能引发蒙蔽过失故」,依上文看,应从﹞。
[10] 如《瑜伽》卷九云︰
福业者,谓感善趣异熟,及顺五趣受善业;非福业者,谓感恶趣异熟,及顺五趣受不善业;不动业者,谓感色、无色界异熟,及顺色、无色界受善业。
[11] 《瑜伽》卷五十三初云:
复次,云何表业﹝藏文「rnam par rig byed pa/」﹞?谓略有三种︰一、染污,二、善,三、无记。若于身语意十不善业﹝《对法》卷七云「谓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虚诳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贪欲、瞋恚、邪见」﹞道﹝本论卷一云「是审、决思所游履故。通生苦乐异熟果故」﹞,不离﹝藏文作「ma spavs pa/」﹞现行增上力故,所有身、语表业,名染污表业。若即于彼誓受﹝藏文作「yav dag par len par byed pai/」﹞远离所有身、语表业,名善表业。若诸威仪路、工巧处一分所有身、语表业,名无记表业。若有不欲表示于他,唯自起心内意思择﹝藏文作「nav gi yid kyi rnam par rtog pas/」﹞,不说语言,但发善、染、无记法现行意表业。
此中唯有身余处灭,于余处生,或即此处,唯变异生,名身表业。唯有语音﹝藏文作「vag tsam/」﹞,名语表业。唯有发起心造作思﹝藏文作「sems mvon par du byed pa skyes pai sems pa tsam/」﹞,名意表业。何以故?由一切行皆剎那故,从其余方徙至余方,不应道理。又离诸行生﹝藏文作「du byed byuv ba/」﹞,余实作用﹝藏文作「bya ba g?an/」﹞由眼、耳、意皆不可得。是故当知一切表业皆是假有﹝藏文作「btags pai yod pa/」﹞。
[12] 《金藏》作「设」,余作「复」。
[13] 见《对法》卷七。
[14] 见《瑜伽》卷九。
[15] 「报」字,《金藏》有,余无。
[16] 「业」字,《金藏》无。
[17] 「异熟」原作「受」。
[18] 《金藏》有「不善业」三字,余略。
[19] 即《对法》卷七。
[20] 以上引论意,「受」原作「异熟」。如前具引。
[21] 「所」字,原作「地」。
[22] 《金藏》作「善」,余作「满」。
[23] 总名谓「福业」。
[24] 《对法》卷八云︰
顺不苦不乐受者,谓第四静虑以上所有善业等。
[25] 见《瑜伽》卷九云︰
顺不苦不乐受业者,谓能感一切处阿赖耶识异熟业及第四静虑以上不动业。
[26] 《略纂》卷七云︰
顺不苦不乐受业中,别报唯第四静虑以上业者,此有二义︰一云︰三定以下有别报受果。此及《对法》不说有业者,据多分善业感乐受果,少分善业感舍受果,故略不论。不尔,何故下地善业不得彼果?二云︰三定以下无别善舍业?第六识中舍果寂静,下业粗故。善但招乐,故无舍果。
问︰下善业粗,不招舍果,第八舍果,下业不招?答︰总别异故,不应为例。
[27] 「亦」字,《金藏》有,余无。
[28] 智周《演秘》云︰
律、不律仪既名为色,为业眷属,助招引、满,何理相违?
道邑《义蕴》云︰
问︰染第七识为是业眷属不?答︰善、恶二业唯第六识,第七既非同聚,无力相助,非眷属摄。有义:亦名眷属。由此为依,意识生故,此虽别聚,必同对故。既能助业,何非眷属?前解为胜。若许为依及同时,故名眷属,五根、第八为例应然!
但第八、五根,皆为无覆无记,而第七为有覆无记,不得相例。
[29] 即「具十种缘名心随转」。
《俱舍论》卷六云︰
何等名为心随转法?颂曰︰心所、二律仪,彼及心诸相,是心随转法。论曰︰一切所有心相应法,静虑、无漏二种律仪,彼法及心之生等相,如是皆谓心随转法。如何此法名心随转?颂曰︰由时、果、善等。论曰︰略说由时、果等、善等,故说此法名心随转。
且由时者,谓此与心一生、住、灭,及堕一世﹝《光记》卷二十三云「问︰四相之内,何故不说异相?解云︰生在未来,令法入现在;住在现在,令法安住;灭谓灭入过去。各有胜能,是故别说。异相助灭令入过去,无别胜能,是故不说。又解︰此文言住,即异之别名,约住明异」﹞。由果等者,谓此与心一果、异熟,及一等流。应知此中前一、后一,显俱﹝时﹞、显共﹝果﹞,其义不同。由善等者,谓此与心同善、不善、无记性故。
《顺正理论》卷十五与《俱舍论》以上文同,然续有文云︰
岂不但言一生住灭即知亦是堕一世中?虽亦即知堕于一世,而犹未了此法与心过去、未来,亦不相离。或为显示诸﹝未来﹞不生法,故复说言「及堕一世」。若尔,但应言堕一世!不尔,应不令知定堕一世。岂不「等流」、「异熟」,亦是「一果」摄?如何「一果」外,说「等流」、「异熟」耶?实尔。
此中言「一果」者,但摄士用及离系果。岂不此言通故,亦摄等流、异熟?虽言亦摄,非此所明。然士用果,总有四种︰俱生、无间、隔越、不生。此显与因非俱有果,为遮唯执与因俱生,和合聚中有士用果。此和合聚互为果故,自非自体士用果故。即显非彼俱起和合士用果中,有一果义。是故别与等流、异熟。应知时一、果一,显俱、显共,其义有殊。
[30] 如本论卷二云︰
二、果能变:谓前﹝等流、异熟﹞二种习气力故,有八识生,现种种相。等流习气为因缘故,八识体相差别而生,名等流果。果似因故。异熟习气为增上缘,感第八识酬引业力,恒相续故,立异熟名。感前六识酬满业者,从异熟起,名异熟生,不名异熟,有间断故。即前异熟及异熟生,名异熟果,果异因故。
[31] 「住」字,《金藏》有,余无。
[32] 「此」字,《金藏》在前「解」字下。
[33] 「宗」字,《金藏》有,余无。此即化地部本宗计。
[34] 《异部宗轮论》云︰
其化地部本宗同义︰谓过去、未来是无,现在、无为是有。定无少法能从前世转至后世。此等是彼本宗同义。
[35] 《异部宗轮论》云︰
其说一切有部本宗同义者,过去、未来,体亦实有。
[36] 「业」字,《金藏》有,余无。
[37] 「故」字,《金藏》无。
[38] 谓第十九颂之第一句「由诸业习气」,除「由」外四字。
[39] 即疏所缘缘,或以名为本质。
[40] 「所」字,《金藏》有,余无。
[41] 智周《演秘》云︰
明取通二执之与缘,俱名为取。
即通所取取。
[42] 道邑《义蕴》云︰
第八、五数,并相分,名「总报品」。余七识中三性诸法,皆「别报品」。善、染二性虽非别报,别报类故,既非总报,皆入别中。故此总、别二品,摄一切法尽。
[43] 「前解为本」四字,《金藏》有,余无。
[44] 「下」字,《金藏》作「即」。
[45] 智周《演秘》云︰
单、重二取,各有四也。
[46] 即第一解。
[47] 智周《演秘》云︰
自不能熏,但是所取名为「取」也。亦具能生、所生二义。
道邑《义蕴》云︰
此说由六、七识等取彼本、末异熟以为所取──即相分中熏识种子,故具二义。
[48] 智周《演秘》云︰
即本、末二名言之种,而由能熏七识熏得此所熏种,而后能生本、末现识,故本、末二得有能生、所生二义。
道邑《义蕴》云︰
此本、末种设由染、净心等之所熏发,亦定无记。相分随质,唯无记故。余义可准。
第八识见、相不但需本有、新熏名言种子,更需引、满业种招感始
生,故异熟识见分,非只为前七所新熏相分名言种子所生也,无相分成见分过。
[49] 智周《演秘》云︰
问︰能熏七识,非劣无记,云何能生本、末异熟?答︰相分熏彼本、末之种,相分与见,性必不同,熏彼何失?
[50] 「此」字,《金藏》有,余无。
[51] 指待缘少者。
[52] 道邑《义蕴》云︰
虽有二种三世,今论正显生死三世也。何以知者?前外难云「由何有情生死相续」?不约分位。又下论说「前异熟果受用尽时,复别能招余异熟果」。由此﹝原作「斯」﹞生死轮转﹝生死﹞。故知定取生死三世,《疏》云「可知」,是此意也。
[53] 「俱者」至「种子俱」十四字,《金藏》无。
[54] 《顺正理论》卷十六云︰
言异熟者,或离因熟,或异因熟,此二属果。或所造业至得果时,变而能熟。此一属因。
[55] 「前」字,《金藏》有,余无。
[56] 「既尽」,为第十九颂三句「前异熟既尽」之下二字。
[57] 见《摄论》卷一末,及两《释》卷三。
[58] 《摄论》卷一云:
无受尽﹝藏文作「ma spyad pai/」﹞相者,谓名言熏习种子──无始时来种种戏论流转﹝藏文作「byuv bai/」﹞种子。此若无者,又新名言熏习生起,应不得成。
《摄论?世亲释》卷三云︰
若无旧熏习,今名言﹝藏文作「mvon par brjod pai/」﹞亦无故。若于世间本来无者,本无今有,不应道理。
《摄论?性释》卷三云︰
即彼种子随缘增长﹝藏文作「rgyas par gyur ba/」﹞,能起﹝藏文有「无有初际」四字﹞名言﹝藏文无此二字﹞戏论因故。一切名言本旧名言﹝藏文作「mvon par byed pa/」﹞种子。
[59] 如《摄论》云︰
有受尽﹝藏文作「spyad zin pai/」﹞相者,谓已成熟异熟果善不善种子。此若无者,已作已作善恶二业与果受尽,应不得成。
《摄论?无性释》卷三云︰
善恶种子既成熟已,不可重熟﹝藏文作「yav smin par mi nus te/」﹞。犹如种子既生芽已,不可重生。
[60] 「异熟」二字,《金藏》有,余无。
[61] 「故」字,《金藏》有,余无。
[62] 即性同、易感同故。
[63] 「意」字,《金藏》无。
我说几个例子。一个例子是:儿子遇到难了,是被冤枉了,他妈妈到五台山来诚诚恳恳地求那是真正的诚恳,母子连心嘛,她对这个儿子特别爱。她朝完五台山回去,问题就解决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8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12-26
过 河 那是地处险恶的峡谷,涧底奔腾着湍急的水流,几根光秃秃的铁索横亘在悬崖峭壁间,这就是过河的桥。一行四人来到桥头,一个盲人,一个聋子,两个耳聪目明的健全人。四
为人处世时间:2024-11-30
我们现在处于什么时代呢?叫末法。末法是什么情况呢?魔胜法弱,邪说横行。明明是正法,他给你说成邪的,添加很多,不标奇立异,显不出来他的道德。他总要说得跟别人不同,“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18
黄念祖:抓住这一生机会永超生死 任何一个人,如果不愿意醉生梦死,一直糊涂到进火葬场,那就首先必须明白这一件事:为什么要活着?活着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人身难得,哪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08
在一座中经历轮回生死学习“生与死的禅法”,还需要学习认识轮回和六道。这对现代人来说是一个很富争论性的命题。到底有没有六道(六种特质不同的生命形态),须先从有没有轮回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2
【论文】八?八一本识中种,容作三缘,生现分别,除等无间。【疏翼】第二答外问种现缘生分别相中,第二广生分别相,即第十八颂第四句「彼彼分别生」。于中有二︰一、解「生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03
【论文】一○?一此十一障,二障所摄。【疏翼】第三解十重障中,第二重以二障摄十一障总明断位。【述记?卷五十八】自下第二、以十一障即彼二障。文势有三︰一、总明现种伏断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03
【论文】九?七七次加行位,其相云何?【疏翼】第二举颂文正释五位,即别举五颂别解五位中,第二段别举﹝第二十七﹞颂别解第二加行位。于中分二︰一、因问兴起,二、举颂别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03
第二卷 第十章 生死轮回乃虚妄《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文: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伏
楞严经感应时间:2024-08-25
导读:福报和罪报,使我们在生死海中沉沉浮浮。佛陀鼓励人们善行,却不鼓励人们假善行的福报在轮回中过的更好,因为那都仅仅只是昙花一现。佛陀真正的视角在于——导向漏尽
学佛导航号时间:2024-08-18
『劫』是(梵语kalpa)『劫簸』的简称,有大中小之别,华译为时分或大时,谓用通常年月日,所『不能算』之『极长时间』也。原为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佛
佛教知识时间:2024-08-15
佛法的基本知识日慧法师第五章 观察生死谈寂灭第四节 入道的方便持息念最后,想藉此提供一个最简单易行的修四念处法门,这法门就是念息十六行。念息一词,新译持息念,亦有依音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31
生死是每个人都要去面对的自然规律。中国文化对于生与死的态度,自古以来真的是太沉重了,太不应该,也有些太落泊、太悲观了。世事本来无常,这些不必要的想法无形之中在每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12
问:如何出爱欲海,断生死流?答:我们要发一种心,今生得人身,闻到佛法,走上了一条解脱道路,就得要有壮士断腕的那种勇猛,一定要截断无量劫以来生死轮回的湍流、急流,
大安法师时间:2024-07-05
三伯哥进 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已有二十多天。ICU 病房,一个人人谈之色变,闻之沉重的词。曾经高大健壮的三伯哥而今已是骨瘦如柴、器官衰竭了。重症监护室每日两次半小
学佛受用时间:2024-05-01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我的堂兄“呱呱”坠地,爷爷给他起名“金鸽子”。希望他有一双金色的翅膀,飞黄腾达,带领家族走出贫寒与饥饿。两年后,我的长兄“银燕子”也来到这个世
学佛受用时间:2024-04-26
第十三课 生死一、何谓「分段生死」、「变异生死」?佛教将众生的生死分为两种:1.分段生死:又作分段死、有为生死。是变异生死的对称。指众生由于每一世所招感的果报不同
佛教问题时间:2024-04-02
庆元府(今浙江龙泉县)天童长翁如净禅师,雪窦智鉴禅师之法嗣,俗姓俞,明州(今浙江宁波)苇江人。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出生。如净禅师少时出家,一度勤习经论。十九岁开始游方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时间:2024-02-03
永嘉玄觉禅师往曹溪参访六祖惠能,振锡扬瓶,绕祖三匝,六祖说:「沙门应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是来自何方,如何傲慢?」永嘉答:「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六祖回说:「何不体取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时间:2024-02-01
人生如同一场戏,每个人拿着不同的剧本,上演着悲欢离合。我们都希望自己的故事有个完美的结局,然而现实有时往往充满了无奈和辛酸。有的人剧本开始没多久,就不得不落下了
学佛受用时间:2024-01-22
生死轮回善恶因果报应决定中国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所做的史记夏本纪上就记载著:大禹的父亲鲧,因为治水失败而被舜王在羽山处死,鲧死之后,化为三足鳌,汉书上载有:赵王如意死
佛教故事:因果报应时间:2024-01-20
有位和尚去参访雪峰义顾禅师,雪峰问他:从哪里来?和尚回答:覆船。雪峰说:生死之海还没有渡过去,为什么先要覆船呢?那位和尚无法领会雪峰的意思,便回去把经过告诉覆船禅师。覆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时间:2024-01-15
修行的目的是了脱生死修行的目的,就是要了脱生死,发菩提心,广度众生。若能不忘初心,珍惜种种善缘,舍离乱心戏论,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不仅在菩提道上能有所契悟,更能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时间:2024-01-05
生死的渴爱守成法师著从前有一个人,非常的愚騃。有一天,从家里出远门,因跑久的关系,感觉得口里很渴,于是他到各处找水吃,结果在山麓下找到一只贮水的木桶。水从高山上弯弯曲
法音集·佛教典故时间:2023-10-28
轮回生死问题——答客问七则(一)客问:人类死了,当真还有转生的机会吗?有什么证据呢? 答:人之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它的可能性,真像一件事物的作用,与反作用不能
佛学常识时间:2023-09-17
超越生死今天在路上看到满地的垃圾,就知道是那些开垃圾车的黑人在抗议了。每次只要他们想要求政府加薪,就会用这种方法。于是,他们把垃圾车上面的垃圾,一包一包的丢在路
佛教故事:大德讲故事时间:2023-09-14
第三章 一两个钟头走完一生(1)一个礼拜后,凯瑟琳步伐轻快地踏进我的办公室。该先说明,她看起来比过去更靓丽,更有光彩了。她很高兴地告诉我,长久以来害怕溺水的恐惧没有
佛教故事:探秘生死轮回的启蒙书·前世今生时间:2023-09-06
第六章 未知死,焉知生(1)我现在把凯瑟琳每周的会诊排在一天的最后,因为每次都长达几小时。过了一周她再来时,脸上仍有那种平静的表情。她和她父亲通了电话,没有特别说什么,
佛教故事:探秘生死轮回的启蒙书·前世今生时间:2023-09-06
十八、邪思退道 长沦生死诗曰:双孩共责起邪思,父母惊闻鬼怪疑;欲起乾薪烧绝患,佛言得度即今时。又云:生死关头岂可疏,升沉路异自心如;邪思罢道招愆堕,恰似沙中树静虚。在印
佛教故事:佛教圣众因缘集时间:2023-09-01
看破生死人生了必然会死,这是恒古不变的定律。而佛家还认为:死了还会再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是没有止息的。人,从过去的生命延续到今生,从今生的生命延续到来世,主要就
佛教故事:禅理故事时间:2023-08-26
死亡是历来人们忌讳谈论的问题,但是时代的进步,“生死学”已经成为热门的话题。其实,人间最大的问题,一是“生”的问题,二是“死”的问题。 生要居处,死要去处;有的
星云法师时间:2023-08-24
仁慈寂灭,2010南无金刚坚强消伏坏散佛--得超十万亿那术劫生死之罪,疾成无上正真道!灭罪、消业、住不退转、除欲、满愿无上法宝之殊胜佛名号!【南无金刚坚强消伏坏散佛
念佛功德时间:2023-08-20
生死同参一首诗双溪布衲禅师和契嵩禅师友善,而且彼此已到了真正以禅接心的阶段。一日契嵩禅师戏以诗追悼还活得好好的布衲禅师曰:继祖当吾代,生缘行可规;终身常在道,识
佛教故事:禅是一枝花时间:2023-08-18
生死涅槃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名叫优婆先那的比丘尼,有一次在山洞中禅坐时,忽然大声呼喊在对面岩窟中的舍利弗尊者,当舍利弗来到他的面前时,他说道:舍利弗尊者!我刚才坐
佛教故事:禅是一枝花时间:2023-08-18
【原文】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
六道轮回时间:2023-08-17
佛说正见经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只国精舍。正以食时。将诸比丘五百人。菩萨及优婆塞千人。皆持供养具出罗阅只城外。[如是我闻,佛在罗阅只国的
六道轮回时间:2023-08-17
《佛说见正经》记载,一天,佛和弟子们在罗阅只城外的一棵大树下休息,有一位新出家的比丘名叫见正,心里正在琢磨一个问题:佛说人死有后世,为什么不见有人回来报告呢?我
六道轮回时间:2023-08-16
生死虽由命,富贵却在心眼见逃荒的人越来越多,王老六背起自己的全部财产一袋红薯,也加入到逃荒的队伍中来。走到半路上,老六碰到饿得只剩一口气的父子二人,父亲背上也背着一
佛教故事:微型小说时间:2023-08-15
(“站在净土宗的立场上,为什么说我们是罪恶生死凡夫?有的人认为自己信受了阿弥陀佛的救度,可他不认为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这个怎么解释?”) 修学其它一切法门要靠自
因果报应时间:2023-08-11
忘却生死一九六九年,佛光山举办第一届大专佛学夏令营时,有一位活泼美丽的少女跑到我面前,「师父!爸爸妈妈叫我来问候您!」我一看,觉得十分面善,一时也想不起是谁家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3-08-10
原文金山昙颖禅师,曾游京城,住在李端愿太尉的花园里。有一天,太尉问他:“请问禅师,人们常说的地狱,究竟是有呢,还是没有呢?”昙颖禅师回答道:“诸佛如来说法,向无中
佛教典故时间:2023-08-10
生死的渴爱守成法师著从前有一个人,非常的愚騃。有一天,从家里出远门,因跑久的关系,感觉得口里很渴,于是他到各处找水吃,结果在山麓下找到一只贮水的木桶。水从高山上弯弯曲
佛教故事:法音集·佛教典故时间:2023-08-08
参透生死之道人终归都要走向死亡,人死如同灯灭,灯灭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不要总是执著于死后如何升天,那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最好是趁生命还在之时,多为他人也是多为自己
佛教故事: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3-08-02
玉琳国师:持药师佛号度生死录自:御选大觉普济能仁玉琳琇国师语录答王泰卿居士三问问:为人容易做人难,敢问为人之道?师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问:何为知生、何为知死
佛学常识时间:2023-07-28
实证圣量派掌握生死易如反掌之间拉 珍前几天,有位叫“遍修心行”的行人在部落格留言,希望我能助他纠正一位“学佛网友”的邪见。下面这段内容摘自那网友写给他的一封信:
大德文集时间:2023-07-28
宋朝的大思想家沈括,在他写的《梦溪笔谈》里,记载了一个江南人郑夷甫的故事。郑夷甫是沈括的亲戚,这个人很年轻,而且相当有学问,但是有一次他碰到了一个算命看相的,说
念佛感应时间:2023-07-26
竺佛调 (了尽生死)竺佛调是佛图澄的徒弟,在常山寺住了好几年。他道法纯朴,不以华美言辞为装饰,时人都因此看重他。有两兄弟素来信奉佛法,住处离常山寺有百里之遥,但常
佛教故事:高僧大德的故事时间:2023-07-23
不知生死的呆子有个呆子看到几个人抬着棺木送葬,又见众人将缤纷的花洒在死去的人身上。呆子回家后在家里仿效起来,将一包花打开,让花儿落在身上,然后呼唤他的妻子说:「
佛教故事:佛典寓言时间:2023-07-20
64.生死轮转一天,在善来山的鞞沙伽罗园林坐着时,佛陀对众比丘说:比丘们,我想给你们讲说真正伟大人的八种觉证。阿耨陀尊者也曾经讲说过这些觉证的内容。它们是大智者体
佛教故事:一行禅师:《故道白云》时间:2023-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