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为今用 如虎添翼
两千五百多年前出现于世的佛教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博大精深的文化。而企业文化,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几个教授刚刚开始研究的,仅有三十多年历史的年轻文化。虽然出现时间悬殊几千年,但在这两个文化之间,却可以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若能将二者相互融合,则无论对企业的运作,还是对个人生活的指导,都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正面、积极的作用。因为佛陀的智慧一定会给大家带来光明,佛陀的爱心一定会给大家带来温暖。
从文化结构上来讲,企业文化是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四个方面构成的。其中的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当中最核心的灵魂。而精神文化,又建立在企业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之上。企业的价值观,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存亡与兴衰,所以非常重要。
佛教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融,并不是要求所有企业家都要去学佛、信佛。有没有信仰,都没有关系。能借鉴佛教的智慧,并将其运用于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用于维护员工的心理健康等等,都的确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与手段。佛教当中的绝大多数思想,确实是跨世纪的伟大思想。即使跨越了两千五百年的漫漫长路,在日新月异的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佛教思想仍然充满了活力与新鲜感,并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总说六度
浩若烟海的佛教文化,用简短的文笔实在无法一一尽述,此处只能用有限的笔墨,为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大乘佛教的六度,也即六波罗蜜多。
波罗蜜多,是外来词,为古印度梵文音译。意即从此岸到达彼岸。当然,从佛教的角度来讲,这个词汇所包含的内容更为深广。
对我们而言,一个人的成长,一个企业的成长,从无到有,从有到发展壮大,都可以比作从此岸到彼岸的过程。那么,该怎样利用六波罗蜜多,来充实企业文化呢?
六波罗蜜多,也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一,布施。也即给予。在企业宗旨、企业使命以及企业文化当中,给予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二,持戒。所谓持戒,并不是要企业家们都到寺庙去吃素、念经、受斋戒。持戒的内在含义,是一种自我约束的道德准则。是要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如今横行于世的地沟油、毒奶粉等问题,就是道德沦丧的结果。持戒,是企业的道德底线。有了道德底线,就不会有丧尽天良的事情发生。
三,忍辱。对现代人来说,忍辱尤其重要,因为我们现在面临的境况,就是物质生活空前发达,心灵自愈越来越弱。心灵危机,已经引发了各种各样的不和谐,所以,我们非常需要忍辱。
四,精进。无论做任何工作,若能热爱自己的事业,努力用心去做,就叫做精进。精进,是企业文化的动力。如果高层管理者和员工都很热爱自己的公司和事业,企业一定会蓬勃发展。日本在十九世纪以后的一百年中,原有的一百多个企业,最后只剩下两个。为什么企业的生命力竟如此脆弱?为什么企业的寿命都如此短暂?就是因为内部没有凝聚力、向心力。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缺乏精进。试想,连在公认为凝聚力最强的日本,都是这样的结局,其他国家就更不用说了。
五,禅定。虽然了解的程度可能不一样,但想必所有人都听说过禅宗、禅文化这几个字。禅文化在中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尤其是近几年,禅文化已经由东方慢慢进入西方,并引起了西方人的高度重视。事到如今,禅文化已经普及到全世界,成为妇孺皆知的心灵文化。但多数人的所谓知道,只是对名词的了解而已,至于禅文化当中有些什么样的东西,如何在生活、工作当中合理地应用禅文化,我想了解的人可能并不是很多。
大家都知道,乔布斯(Steve Jobs)之所以能推出全世界一致推崇的苹果系列产品,他的很多重大决策,都与他的修禅密不可分。关于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从乔布斯的传记当中了解到。禅定,完全可以把一个人的头脑训练到清醒、智慧的状态。在此基础上去做选择,一定会更加出色地完成企业运作与产品开发。
禅定不仅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与重大抉择有着高瞻远瞩的指导性意义,而且对企业领导者与员工的精神层面,更有着不可或缺的存在价值。试想,在没有禅定的情况下,企业高层如何去面临那么多的应酬?如何去化解那么多的压力?还有心灵空虚、浮躁的痛苦,失眠、抑郁的困扰,以及效率低下的现状?在压力重重、事务繁多的情况下,想做出一个万无一失的重大决策,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通过禅修,就能缓解甚至消除这一切的不如意。而我们平时一直推崇备至,拼命努力去挣的钱,在这个领域却是无济于事的。
六,智慧。所谓智慧,并不是指我们平时所说的在读书、赚钱等方面很有才干等等的聪明。智慧和聪明不是等同的,它们的层次和级别都不一样。智慧有着更广更深的内涵,对人生、世界的认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等,都与智慧密切相关。有信仰的人如果没有智慧, 他的信仰就会变成迷信。
爱因斯坦在晚年的著作中曾说过一句话,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他说: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的确如此,任何一个宗教,都要有智慧与证据,如果没有这些东西,那就是盲目的崇拜,就纯粹是迷信。同样,科学要正常发展,也要取决于人心。而人心,却需要用古代的智慧来纠正、挽救,这样才是完整的。
同样,发展企业的目的,原本是为了发展经济、造福人类,过上幸福的生活。但如果缺乏了智慧,这些想法都会变成幼稚的空想。
心灵演变的规律,是一个自然规律。它不是由上帝、造物主、万能神在控制,也不是由其他鬼神在控制。释迦牟尼佛也不是规律的创造者,而仅仅是发现者,他只是发现了这些自然规律,发明了相应的调整方法,并将其推而广之而已。
无论是否信仰佛教,这些调整方法,我们都可以学习。看看佛教的书籍,打打坐、修修禅,并不意味着学佛,而只是博取众家所长之举。就像某些宗教团体制造的药物,只要有疗效,能够治病,我们也可以服用一样。
我们承认,当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基本需求都得不到保障的时候,肯定大多数人也不会感到幸福。仓廪实而知礼节。在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人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吃喝的层面,而应该去追求精神乃至心灵层面的富裕。此时,哲学、艺术、宗教等精神乃至心灵食粮,就应该提到更重要的位置了。
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要懂得如何把赚钱的过程,转化为比较幸福的过程。无论高层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在追求利润与收入的过程中,如何能开心一点、幸福一点?
每个商业界、企业界、娱乐界的名人,都有两个空间。一个是大众看到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充斥着钱财、地位、荣誉、辉煌,大家都很羡慕、很渴望。但这些人同时还有一个更小的、属于自己的空间。除了成功者自己与身边极少数的人以外,没有人知道这个空间里面是什么样。或许,在这个小空间当中,陈列着旁人所难以相信的压力、痛苦、彷徨、狂躁、焦虑、抑郁,很多高层人士在小空间故障过多的时候,就会在无形当中,把自己不好的能量,传递到下属每个员工的身上。有些是有意的,有些是无意的。传递的结果,就是所有人都不开心,严重的结果,甚至会导致某些人走上绝路。
虽然普通老百姓因为不出名,知道的人非常少,所以没有太多层次的空间。基本上只有自己的空间,而没有外围的空间。但即便如此,让自己的小空间保持良好的氛围,也会有利于家庭、社会的和谐与平安。而作为一个企业家,若能先理顺自己的空间,再把这个良性发展的空间复制到每个员工的小空间里,就能让公司上上下下的所有人,都体会到经济富裕与内心幸福的双重快乐。企业也会更有向心力、凝聚力与生命力。
如何打理、创建一个优良的内部空间,取决于当事人的智慧。在这个空间中,依靠聪明而创造了外在辉煌的人,却不一定能成功。所有这些问题,都必须用智慧来解决。因此,智慧就是企业的向导。此时,佛教智慧就派上用场了。
可能有些人会想:佛教不是吃斋念经吗?企业不是赚钱吗?这完全是两个相反的方向,怎么会有关系呢?虽然佛教也提倡吃斋念佛,但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不同的是,大乘佛教是非常开放、非常人性化的。我们不能认为,菩萨就是高高在上,没有七情六欲,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其实,就像一个人的照片并不是这个人一样,我们在寺庙里看到的泥塑或绘画的佛菩萨像,也并不是真正的佛菩萨,而只是佛菩萨的象征。真正的菩萨,就是愿意为了其他生命的幸福,而无私奉献的活生生的人。无论是谁,只要修学大乘佛法,都有可能变成菩萨。这与吃斋念佛不一定有关系,与工作、外貌、身份也没有关系,而是与内在的思想有关。过去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在佛教当中,人这个字要换成生,毫不利己,专门利生,如果利益的对象单单只有人类,范围就有点狭窄。此处的生,是指所有的生命。若能做到这一点,就变成菩萨了。老百姓形容一个好人,往往会说他是菩萨。其实,好人和菩萨还是有一定层次上的差异。可以说好人就像菩萨的种子,好人一升级,就变成菩萨了。那么,如何才能成为菩萨呢?
所期望于佛教整理委员会者一、在佛教界内所争论的佛教问题,其实还没有真正关涉到佛教的本身,不过是僧徒的吃饭问题而已。长老们要维持他们传统的地位,不得不顽固地和环境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论佛教革新运动中的困难问题关于佛教的整理或改革,一般人都认为是一桩艰巨的工作,有人并且说足一切改革工作中最困难的一环,我近来也深深觉得。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佛教与女性女孩也能证明她们比男孩强。女性在佛教的地位是独特的,佛陀给予女性参与宗教的自由和权力,佛陀是给予女性宗教自由的第一位宗教导师。在佛教成立之前,女性活动
南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夫教育者,遵从诸佛之教理,发育群迷之正智也。然群迷之正智,为何而欲发之耶?良以众生本无种种诸苦,以不了世间一切事物之实相,故惑无为有,惑妄为真,惑好为丑,惑善惑恶。以被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道人也包括僧人,“心无义”是假佛学,关于佛教你不知道的小历史今天继续和大家说一些关于佛学的小知识,希望加深你对宗教,对佛的理解。1、 道人原来也包括僧人“道人”这
金玉良言时间:2025-02-13
五、佛教与宗教有一班人以为佛教是宗教,还有一班人又以为佛教是哲学,又有一班人还说佛教是合乎科学。佛教究竟是不是哲学和科学,现在暂时撇开不说;至于佛教是不是宗教,倒要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二七、佛教与佛学佛教、佛学、佛化、佛法,从普通的一般眼光来看,似乎没有什么分别,但是过细思索一下,它每一个名词,都有它的用意与解释的,否则为什么不用一个就够了呢?诸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佛教不相信定命论,但是相信因果论。因果是可以改变的,过去已造的因加上现在的因,可以改变它的结果。但是佛说:定业不可转,重业不可救。所谓定业,是造了极大的恶业,如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11
佛教饰品保养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具体的材质和种类而分别来说,大致来说有以下要注意的方面: 一、檀木类的佛教饰品比如紫檀、绿檀、檀香等材质,不能沾水,如果沾上要马
佛珠文化时间:2025-02-05
一代文豪鲁迅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和佛教文化的滋养,他的人格力量与创作成就跟佛教有着重要的关系。鲁迅生于1881年,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时已37岁,在此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26
佛教是公元前6至5世纪由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大致与我国的孔子、老子时代相当),最初由西域传入我国,东汉初年开始广为流传,在隋唐和盛唐时,全国已经有了很多的佛教寺院,寺
禅宗公案时间:2025-01-25
每年的岁末年初,总能听到很多人谈论“生肖和犯太岁”的话题。提到“太岁”,很多人都会想到“太岁头上动土”“太岁当头坐,无灾恐有祸”等民间流传的老话。在中国几千年的
佛答时间:2025-01-23
请购佛教饰品有什么讲究 第一, 佛教饰品不宜说买,应说请,或者说请购。表示一种尊重。第二, 佛教饰品如果在不佩戴的时候,不要随便放在裤子口袋里,放在上衣口袋,或者
佛珠文化时间:2025-01-16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它主要说明两个问题:1、因果相续,贯通三世,不会中断。我们今生所受吉凶祸福,都是自因自果。明白此理,自然不怨天,不尤人。2
昌臻法师时间:2025-01-14
惟贤法师答:法门很多,但是走的路是相同,目标是相同,佛教在唯识学来说,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啊,各宗各派都是贯通的。资粮位就是广集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法字的梵语是达摩(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任持自性:指法能保持自体的自性(各自的本性)不改变,例如,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自体性相,花草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众善奉行——佛教思想与企业的和谐发展惟贤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一.善的定义善者以利他为前提,利他必利已而致自他俱利,性纯净此世后世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2
魏德东:佛教的婚姻观 婚姻的条件 在婚姻的条件上,佛教强调尊重当事人的意志,明确反对将自己的信仰强加于婚姻,主张可以与不信仰佛教的人士通婚。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反对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5-01-01
佛教鼓励发菩提心的人赚大钱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 怎么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做生意赚钱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事业。”这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没有看破放下的时候,真正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2-08
禅宗叫宗。我们佛教讲的宗教和我们书上读的宗教,和我们概念中的宗教不是一回事。最近我开玩笑跟大家讲,我说实际上我们讲的东西跟我们心里想的有时候不是一回事。像我们讲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印顺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佛教之涅盘观一 涅盘之意义我国佛教徒,都说学佛是为了了生死。是的,了生死是佛教的主要目标。真能了生死的,就是得到涅盘。涅盘是学佛者的最高理想,被称为「一切圣者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人间佛教要略印顺一 论题核心人菩萨佛: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二、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一 东方与西方印度文明的开拓者,属于西方移入的阿利安人。印度的每一区域,都曾渗杂了阿利安人的血统;每一思想,都曾受过阿利安传统文化的熏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第六十二节 蒋总统与佛教的关系煮云法师著有人说:蒋总统是不信仰佛教的,因为他已公开承认是基督徒。关于这个,我不否认,可是我要说,总统信仰佛教也是真的呀!同时我们
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时间:2024-11-23
三、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第十七章──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黄念祖:佛教中的“四依法”非常重要“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16
争什么争酒疯 - 争什么争 在今日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愈发达,佛教的教义,且有愈因而显露其无比的光辉;佛法的理论,随科学的进步而愈得到印证。科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佛教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在中国,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且与宗教有着紧密深刻的联系;这其中,佛教的用香不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持续地发挥它深远的影响力。中国香道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11
故事二: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9
论印光法师的佛教修持及其弘法取向编辑:陈永革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以印光法师(1861-1940)的佛教修持及其净土弘化为论述主体,透过其迁单南下普陀后的修学行持、刻经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6
世尊的开示:有六种不良习惯会导致钱财日耗减 《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佛言。复有六事。钱财日耗减。一者喜饮酒。二者喜博掩。三者喜早卧晚起。四者喜请客。亦欲令人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4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问:佛教的确立,首先在于戒律,经过道安的努力,以后还有哪些律部的传译?赵朴初答:道安和他的弟子们寻求戒律的热心,对于律藏的充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道安在世时,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8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虚妄”观念比较姚卫群佛教与婆罗门教在分析外部事物或人的认识时经常使用“虚妄”观念。这一观念在印度宗教哲学史上的出现频率较高。在印度早期的宗教圣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佛教经典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论中国佛教参与宗教间对话的《理惑论》模式董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于本土的中国文化、中国人来说,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有些人基于其本土文化的立场,特别是儒学、道家和初期道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融合的佛教第一章 宗密其人及其佛教发展观宗密,在中国佛教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撰写了大量的著作,想表达这样一个重要的观点:融合。中国佛教应走会通的一路,具体地说,禅宗诸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世之所尚者,皆沉檀龙麝等难得之物,更有奇楠之香锱铢即倍于黄金。以为如得奇香便可契道,岂知闻香悟道全在平常处积累,一旦因缘具足乃可得之。若嗜其嗅,徒慕乐受而已。乐
香道佛教时间:2024-10-24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因重于禅,主参禅,故名。禅宗的禅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禅师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三节 禅门三宗心说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为了调和禅教,分别以北宗、牛头宗和南宗为禅门的代表,以唯识、般若和华严为禅外其它教派的代表,将其互相参照、比附,以示禅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二十章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唐代末期,禅师义玄(?-867)创立了临济宗。临济宗人忠实地继承了马祖、希运等禅师的心性思想,在平常心是道、无心是道的思想基础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虽然从政治和社会的权力关系而言,现代化一重要的意义在于宗教与政治之间形成了政教分离的格局,从而把公共性的社会空间交于俗世性的政治去处理,宗教逐渐从全能性的意识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论秦巴山区佛教的几个特点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王亚荣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 李利安秦巴山区地跨汉江南北,位处川陕交界,山高水长,川岭交错,将我国西北和西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8
"无"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世间上的人总是在“有”上求,有车、有子、有钱、有名等,其实“有”还是有限、有量、有穷、有尽。佛法教我们从另外一个“无”上去思考,你“无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18
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民族和宗教的冲突仍然不断发生。特别是霸权主义的强权政治、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都是引发战争的因素。因此,我们倡导的和谐世界建设还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7
第一章、佛教如何看待宇宙有乃空现,莫讳空而执有;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本章副标题中的后一句(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是江味农居士所著《金刚经讲义》卷三第37页的一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