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吕胜强:判定佛法真实义之准绳 三法印与一实相印

居士人物 2024-09-29

前言

根源于佛陀自觉的佛法,自印度南北分传,为了有益于人心,为了解决世间的苦痛,法门竞出:或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或说世间一切善法皆是佛法;或说不净观是甘露门;或说无我我所离贪嗔痴,真是波澜壮阔,浩瀚无涯。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即在契机(适应不同根机)的原则下,将一切法门(不论是主张空或有)以四种悉檀(宗趣、教法)加以统摄,并以第一义悉檀许为真实而不可破坏的究竟了义。

与佛有缘的朋友,不论是新学或老参,假如他是真诚的关注生命,而且不一味的信仰增上(以信仰为先,不重视理性的分别观察力,致缺乏适当的简择批判精神),应当会触及一个终极关怀的问题:法海汪洋,固然是法喜无量,在遍尝法味云深不知处时,到底洲渚(彼岸)在何方?本篇习作除尝试会通三法印与一实相印外,更愿意与道友们共同探讨、寻找并归向那清净解脱宁静的第一义洲渚。

古代圣典的启示

面对多方面传出的经与律,应如何的不轻信、不诽毁,古来在南北传阿含及各部律典中(如《增壹阿含》声闻品及《长阿含》游行经等)即有四大教说的提示。四大教说的大意为:各处传来的经律,如果与固有经律之文句相合;经审慎查考探究又与法义相应,则认可其为真佛法,应当受持,否则就要抉择而弃舍。基本上这种勘辨真实佛法的方法,即是一般所说的佛语具三相:相应于修多罗(经);不逾越毗尼(戒律规范)及不违失法性。以不盲信的原则来追求真理,在更早的《杂阿含经》五七四经质多罗长者的一段话可做为借镜:不以信故来也,有如是智,何用信世尊为?这是以智为导而非以信为先的学佛态度。

如何具体的抉择经论(或众多的祖师说),我们可参考说一切有部的百科全书-《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的看法,该论说:素怛缆(经)次第所显,毗奈耶(律)缘起所显,阿毗达磨(论)性相所显,谓阿毗达磨应求诸法真实性相。以上这段话,比照佛语具三相的内容,我们可以作这样的诠释:经典有许多是不了义经,戒律(生活规范)之内容也有可能因时空因素而改变;唯有不违失法性的阿毗达磨(论)才是直接探究诸法的真实面貌。阿毗达磨玄奘译为对法,即现观法(直接亲切的体验法),根据学者们的研究,最古典而原始的阿毗达磨所讨论的即是三十七道品等圣道修证的内容,这是直畅解脱道的。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审慎地下结论:判定佛法真实义的准绳,应该考察其是否为不违失法性、入佛法相、以圣道修证为中心。其具体的内容为四圣谛开展出来的三十七道品,更简要地说即是印定佛法的标志-三法印。从大乘的立场来说则为一实相印或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及依智不依识)。

三法印与一实相印的由来

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三句并列的经文,最早出现于《杂阿含》二六二经,是描述佛涅槃以后,阿难以《化迦旃延经》来教化阐陀的一部经。该经南北共传,但很明显是王舍城五百结集(佛教史上第一次的佛经编审大会)以后才编入阿含的(因为该事件发生在佛陀涅槃之后),当时这三法句尚未被称之为法印。阿含圣典中与法印有关的为《杂阿含》八十经-经义为:透过空、无相、无所有三种禅定(三昧),最后以观无我我所而离慢习、得知见清净的修行方法,名为圣法印。由于空等三种三昧即是三解脱门,其内涵与一切行无常等三法句之精义是相应的,因此,三法句后来被定名为三法印有可能是脱胎于八十经。有关以圣法印为经名的,有西晋竺法护所译的《圣说佛法印经》及赵宋施护译的《佛说法印经》,基本上,后二部经的内容与三法印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三法印出于《阿毗达磨法蕴足论》缘起品(为说一切有部最原始的论书)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为该部之广律)。分析三法印成立之过程:《杂阿含》八十经开始讨论圣法印,而《杂阿含经》为说一切有部之诵本;又三法印之定型句均出现在说一切有部的早期论书及广律中。南传圣典及《清净道论》说行道智见清净品虽亦有三法印之实质内容,但并未立法印之名。综此,几乎可以推论三法印应系说一切有部所独自结聚传承,后来成为印度大陆的部派佛教及北传大乘佛教之定论。

至于一实相印又名一法印。《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称为实相印,而龙树《大智度论》卷廿二说:摩诃衍(大乘)中有一实,今何以说三实?答曰:佛说三种实法印,广说则四种,略说则一种。论的意思为:佛陀是说三种实法印(即三法印),大乘则略说为一实法印。一实相印是指一切法空性,尽括并印定一切佛法,反映了初期大乘经的精神。

三法印与一实相印的会通

一般的说法为小乘三法印、大乘一实相印,阿含经及部派声闻佛教确实是多说三法印,而初期大乘经(论)则说实相印(以一切法空性为究竟了义)。由于历史上的大小乘共诤,《般若经》又有观无常生灭为相似般若非真般若之批评,因此两种法印间似乎隔碍而不相容,龙树在《大智度论》已作简要融通,笔者溯本追源于阿含,提供另一种会通的线索。

《杂阿含》269及299经上记载:佛陀以其经验告诉弟子,他是觉知缘起法而成正觉,也以此教化大众,并宣说缘起法,非其创造也非其他任何人所创。它是存在于世间真实谛如不颠倒的普遍性轨律、真理,人人皆可依此而成就圣道,这样的真理被称誉为法性、法住(定)、法界(真理之本然性、安定性及普遍性)。从这里可凸显出佛教所说的佛法僧三宝是以法(缘起法)为根源为重心。293经佛陀又说缘起法是甚深难通达(其实是指人类等有情在理智及情感上之错误惯习难以扭转觉醒),又名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法(这里的出世是指圣者是超脱于世间的迷情染着)。以上三部经,明确地指出通往圣贤解脱道的缘起法是必须与空相应,也透露了缘起法即是判定佛法真实义的准绳。相对于大乘所主张的一实相印─一切法空性,不就是世间一切缘起法,其法性均与空相应的缘起即空吗!这无疑是秉承佛陀的教化,呼应阿含的精神。

至于三法印与空的关系为何?佛陀所说的缘起法是以十二因缘法为中心,它是探讨五蕴、六根的生命世界。《杂阿含》232经的眼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眼空(眼为六根之代表)是描述六根所触的世间状态,而此性自尔可说与296经的法性之意义相通,因此232经表达了五蕴六根的生命缘起法之共通性为:空无常恒法也空无我法,正说明了诸行无常与诸法无我是世间的真相及普遍轨律。273经的空诸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空无我无所所。更清楚地道出,空的当下即是无常无我的展现。以上的经文,充分解说了空与无常、无我法印的关系常空与我空。至于涅槃寂灭(静)的空,《杂阿含》的看法为空于贪嗔痴(567经);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涅槃(262经)。南传相应部则将称之为出世间空性相应;335经也有第一义空的暗示。

基于缘起法为佛法源头的最优先指导原则及缘起法的空相应性质,一实相印与三法印应该可以在空义之下彼此销融。《大智度论》之结论为:无生无灭及生灭,其实是一,说有广略;佛说三种实法印,广说则四种,略说则一种。

三法印与一实相印的观察

三法印与一实相印虽然有时被称之为三大理性或一大理性,但它们并非建筑于形而上的空中阁楼,而是圣者们透视鸟瞰危脆败坏的世间所提出的修道指南,值得爱好真理的朋友共同来品尝。笔者谨将读书心得及观察之浅见条陈出来,提供同修们一起来开垦这片法印的园地。

三法印的观察不宜以套公式的模式进行,那是倒果为因。例如时间的相对意义是透过沙漏中的沙量(或时钟里时针跨越的刻度)之变化而显现;同样的,诸行无常的永恒意义必须先观察那具体的五蕴生灭现象,体会了五蕴炽盛的七苦后,从诸多苦果当中,分析抉择其因缘为无常故苦而肯定不移于诸行无常的普遍性真理。三法印的观察次第,从危脆败坏的世间苦下手,与四圣谛以苦圣谛为入道初门是一致的。

三法印有其法次法向,如《杂阿含》270经所提示的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大智度论》也指出无常等二法印为因,涅槃寂灭为果。笔者认为三法印乃四圣谛的具体实践化,无常为苦谛,我为集谛,无我为道谛,涅槃寂静则是灭谛。以诸行无常的修道心勇猛精进,勘破了我执,体验了诸法无我即是证初果入圣流,若继续将我慢余习断尽,就是涅槃道果的完成。三法印的重心在于我我所的适当解决,无常法印的观察,若仅停留于名利等外色的不可得而悲观厌世,不能扩展到内心自我情见的反省,终与圣道无干,因此,三法印是以无我为核心。

无常观是一种微观,如显微镜般精细的观察生命世界的生灭变化,它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事(如苦谛),无我观则是宏观(钜观),扩大视野,从因缘和合的立场观察世间,人我相互的关系,它提供了事情怎么发生的,其原因为何(集谛)及如何解决问题(道谛)的讯息。基本上佛陀教导的无常观是从五蕴生灭下手,在五蕴的观察当中特别重视心法(受想行识和合之内在精神自我)之不可系执为常住的(这是众生的大病,如《杂阿含》289经所说);至于无我观,佛陀是以根境识三者和合,如同二手掌相击出声之比喻来彰显因缘的无我性,六根门头在内外境诸多杂染因缘中,如何警觉体验无有染着的内外空(无我我所的世间空)。静态中较易观察四识住的五蕴生灭(含摄无常观及无我观),动态中应从六根出入观察,病痛时除观五蕴外亦可在六界观上用心。

一实相印的观察,个人觉得必须建立在无常无我二法印有深刻的体验基础后,才能如实知缘起空寂性的可生可灭(即中道的观察法)。也就是说必须先经历无常无我的次第,否则容易走上违背因缘法的神秘经验之岐路上。《般若经》也说这是甚深的法门,是不退转的无生法忍菩萨才能成办,从理性现实的立场来解说,一实相印的实修应有破我见证初果的体验,才可谈其技术性的修持次第。

结语

佛法整个思想体系,是建立在有情生命的经验上-身心的交涉及业果的相续。从这具体的现实世间,作理性的思辨,再进而作直觉的体悟,这种以现实生命为实验室的分析、推理、直觉(直观)的修行方法,即是思择与现观合一的三法印实修法,值得大家一起来学习。至于如何在闻思修证的学佛道路上,以三法印的精神简择并实践真佛法,我想印顺导师的以佛法研究佛法一文(《妙云集》下编第三册第一章),应可供吾等参考阅读。

更新于:19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