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与奉献新世纪佛教的修行与生活理念
华方田
说到觉悟与奉献,极易使人想起多少年来我们所经历的思想教育。这里我所说的觉悟与奉献是佛教对人生的阐释,是现代佛教徒所应提倡和积极追求的修行理念,也是迈入新世纪的现代人应当倡导的一种生活理念。
觉悟与奉献,完整地说就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是河北柏林寺所确立的生活禅的宗旨。生活禅以此为宗旨的目的是想本着契理契机的原则,强调佛教要以社会人生为本位,以利他为途径,以解脱为归宿,提倡积极地关怀社会、人生和大众,积极地承担责任和义务。突出的是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在生活中透禅机,在保任中证解脱这样一种修行理念。在这里,我无意为谁做宣传做广告,我只是觉得,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种修行理念不仅契合佛陀的本怀和佛法的精神,也就是契理,而且特别契合现代人之机。对处于新世纪之初的现代人来说,这种理念可以帮助我们净化那饱受物欲困扰而烦燥不安的心灵,可以帮助我们找寻那日渐失落的自我,在对佛法的觉悟中,健全人格,完善人生,自觉自度;在对大众的奉献中,增进智慧,利益社会,觉他度人。
一、觉悟与奉献是契合佛陀本怀和佛法精神的修行理念
佛教与佛法,顾名思义,就是佛陀所悟与所传的教法。佛陀,又可简称为佛,是梵文Buddha的音译,意译为觉者,即彻底地觉悟了真理的人。虽然在佛教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对佛这一名词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但一般认为,佛即觉者包含了三方面的意义:一是自觉,又称正觉,指自己得到了对宇宙人生的正确觉悟;二是觉他,又称等觉或正遍觉,是指不但自己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实,而且还要将所证悟的真理向一切众生宣讲出来,让众生都能和他一样达到觉悟。三是觉行圆满,又称无上觉,是指这种觉悟是最高的、最圆满的。可以看出,佛这一词所具有的这三方面的意义,就已经包含了觉悟人生与奉献人生的意思,自觉与觉行圆满是对人生真实的圆满觉悟,即觉悟人生;而觉他即普度众生,兴慈运悲,也就是奉献人生。这两方面的完美结合,相辅相成,构成了佛(觉者)这一概念的基本内容。
原始佛教的理论核心是四谛说和三法印说,此二种学说一直是大小乘佛教的理论枢纽,是全体佛法的根本原则。从这两种根本的佛教理论中,我们也可以追寻出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一修行理念的原初形态和本来涵义。
原始佛教的核心是阐发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即佛教的人生观。佛陀所宣讲的苦、集、灭、道四种真谛,就是围绕着人生问题而展开的。其中,苦、集二谛是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做出的佛教独特的判断,认为生命的本质是苦,并探寻导致人生痛苦的原因;灭、道二谛所昭示的是生命价值的终极追求,以及解除痛苦、达到理想境界的道路和方法。佛陀宣讲四谛的目的,是为了让众生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最终达到解脱。认识到现实人生的痛苦本质,不被暂时的、虚幻的快乐所迷惑,这是佛教人生观的理论基点,也是人生觉悟的第一步。人生烦恼和痛苦的根源是什么?佛教认为,人的生活和生命不是决定于天神的意志,也不是命中注定不可改变,更不是无缘无故的,而决定于人自身,是人自己造业,自己受报。佛教认为,人生烦恼和痛苦的总根源是无明,也就是对人生真实的愚痴无知。认识了产生痛苦的根源在于自身的无明,而不是外在的别的什么,这是人生觉悟的第二步。既然人生痛苦的根源是不认识人生的真实,那么,觉悟真理,消除无明,就能从根本上灭除烦恼和痛苦,这就是佛教所揭示的人生的最高理想境界涅槃。涅槃的最初意义就是寂灭,意译为灭度或圆寂。灭度是指灭尽烦恼痛苦,灭除生死因果;圆寂是指功德圆满,寂静不坏。因此,佛教所谓的灭不是消极的死亡,它虽然包含有肉体死亡的意义,但绝对不等于死,因为在佛教看来,死亡不是最终的解脱,它只是因果流转的一个环节。涅槃作为佛教的终极解脱的境界,所灭除的是自己的烦恼和痛苦,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而且,要达到这一解脱境界,就要彻底地体认人生的真实,彻底地觉悟真理,觉悟的真理越多,烦恼和痛苦就越少,彻底觉悟了人生的真实,也就完全地消除了烦恼和痛苦,达到了涅槃,这是人生觉悟的最终境界。道谛是指引导众生灭除痛苦、证得涅槃的正确道路和方法。原始佛教认为,觉悟成佛的途径有很多,共有所谓七科三十七道品,其中最重要的是八正道,即八种正确的成佛途径。道谛所强调的是在思想和行为两方面都按照佛教的道德价值要求去做,这种道德观的主要原则是去恶修善,防止和消除恶的思想和行为,发扬和保持善的思想和行为。而区别善恶的标准,就是看是否有益于解脱,是否有益于对人生真实的认识,是否有益于自己和他人。在原始佛教中,觉悟和解脱虽然主要侧重于自我的身心,但是,关心民众疾苦和社会安定,自正身心,帮助别人,化世导俗,一直是佛教修持的正道,佛法的正旨。只有在对社会和众生的无私奉献中,勤勉精进,永不懈怠,才能断除烦恼,增长智慧,并最终达至觉悟。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是原始佛教的三个重要命题,被称为三法印。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皆是因缘而有,缘聚则生,缘散则灭,没有常住不变的自性。人生之所以充满烦恼和痛苦,就是因为不懂得无常、无我的道理,而产生常见和我见。因为有常见和我见,众生就会随时随地执着于人我和法我,从而产生分别妄想,贪爱求取,以至于你争我夺,纷乱不休。相反,如果明了了无常、无我之理,就必然会减少乃至消除对虚幻的自我和无常的外界事物的贪爱执着,这样,烦恼和痛苦就会随之消解,达到人生觉悟的最高境界涅槃寂静。
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修行理念在大乘佛教那里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就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人。自觉自利是指自己对人生真实的体认和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即自己的觉悟与解脱,也就是觉悟人生;觉他利人是指不仅要使一切众生实现对人生真实的觉悟,解脱烦恼与痛苦,达到对生命的终极完善与超越,而且在世俗的生活中,也要无私地帮助别人,使之获得幸福与快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奉献人生。自觉与觉他,或者说觉悟人生与奉献人生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要达到生命的自觉,独善其身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在对一切众生的关怀与同情中,在对他人和社会的不断奉献中才能实现,而一旦真正觉悟了人生的真谛,就必然会去无私地奉献人生。自觉自利还是觉他利人的必要前提和准备,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对佛法真谛的觉悟,才有能力去普度众生,利乐有情。反之亦然,觉他利人,奉献人生是觉悟人生的必然要求,也是自身觉悟的一部分,真正觉悟了人生,就必然会去奉献人生。
在修行实践方面,大乘佛教提倡四摄、六度的菩萨行,强调的是平等慈悲,自利利他,把自身的觉悟和众生的觉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实质就是主张通过自我的修持,自我的心灵自觉和道德完善,在持之以恒的精进努力中,求得自己和一切有情的共同觉悟,同登涅槃之彼岸。大家知道,所谓菩萨,意译就是觉有情、道众生,其主要特点是上求菩提,下化众生,这也正是现在我们所说的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在佛教的理想境界方面,大乘佛教对涅槃概念给予了新的解说,突出了世间和出世间的联系和对众生的关切,强调了觉悟人生和奉献人生之间二而不二的关系。大乘中观学派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有的,因而是没有自性的,没有自性也就是空。与此相应,众生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体认诸法的究竟实相,这就是所谓的实相涅槃。世间万法的实相就是毕竟空性,而对诸法实相的体悟和把握,则是涅槃的主要内容,因此,从实相的角度说,世间与涅槃是统一的,正如龙树所说的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既然世间与涅槃一体不二,对世间真实的认识就是对涅槃境界的追求,然而,世间无限,众生无尽,这就决定了我们对诸法实相的证悟和对涅槃境界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生命个体的存在也是与社会群体的存在相统一的,离开了群体和社会,不可能有纯个体的存在,因此,个体生命的真正完善和永恒也必须与全人类的普遍完善结合起来。表现在对涅槃境界的追求上,我们固然要自己发大誓愿,要实现自身的觉悟,即所谓的上求佛道,还要立志普度众生,众生未度,誓不成佛,即所谓的下化众生。这也就是大乘佛教所说的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槃,即无住涅槃的境界。
二、觉悟与奉献是应时契机的生活理念。
今天,我们已经踏入了二十一世纪的门槛,经历了二千多年发展历史的中国佛教又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佛教怎样适应新的社会形势,怎样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求,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我认为,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不仅是契合佛陀本怀和佛法精神的修行理念,是佛法中亘古不变之理,同时,它也是适应现代社会人生需求应时契机的生活理念。
人间佛教的思想经太虚法师、印顺法师及赵朴初居士等人的倡导而深入人心,成为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的一大亮点。人间佛教的主要特点是以社会人生为本位,关注现实社会的进步,人类道德水平的提高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改善。可以说,人间佛教的思想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佛教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发。实际上,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理念与人间佛教的宗旨是一致的,是实践人间佛教的有意尝试,是为了纠正佛教与现实社会疏离、过分强调出世和个人解脱的消极状态,将佛教重新拉回到活生生的现实之中,凸现佛教积极、活泼、开放、应机的精神。
佛教要适应新世纪的社会人生,佛教的理念就必须适合出家僧侣和在家信众的双重需要。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就是这样一种如理契机的佛教理念。它既适应于出家僧侣,是一种如理如法的修行理念,表现在日常修习中,发菩提心,上求佛道,增长智慧,自修自度,觉悟人生;发慈悲心,下化众生,广修六度、四摄,奉献人生。它也适应于广大的在家信众,是一种应时契机的生活理念。当然,作为一种生活理念,觉悟和奉献可以有更广泛的含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摆正自我和他人、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就是对人生的觉悟;遵纪守法,努力工作,服务社会,利益大众,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多做贡献,就是奉献人生。
提倡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生活理念,可以促进社会的道德完善,健全人格,克服自我中心、人际关系冷漠、精神空虚、物欲膨胀等社会问题,成为医治现代社会和人生疾病的一副良药。现阶段的中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竞争机制的建立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促进了人才的流动和合理配置,但是,许多负面的、不健康的东西也随之而来,有的人沉溺于物欲而沦为物欲的奴隶,为满足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甚至违法乱纪,危害社会;有的人只关心自己的小家庭,对社会和他人漠不关心;有的则精神空虚,没有理想,没有追求,甚至善恶不辨,是非不分。这些现象的产生固然有许多的客观原因,但是最终根源还在我们自身,是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出了问题,是我们对自我和群体、个人和社会、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等关系的认识出了偏差,也就是没有觉悟真理。只要我们转变这种错误的认识,认清自我的本来面目,一切偏执妄想、烦恼痛苦就必然会离己而去,使自己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关心他人和社会、热爱公益事业、幸福快乐的人。这样的人生就是在对社会的不断奉献中渐趋觉悟的人生,是现实的、当下的、活生生的人生。
所期望于佛教整理委员会者一、在佛教界内所争论的佛教问题,其实还没有真正关涉到佛教的本身,不过是僧徒的吃饭问题而已。长老们要维持他们传统的地位,不得不顽固地和环境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论佛教革新运动中的困难问题关于佛教的整理或改革,一般人都认为是一桩艰巨的工作,有人并且说足一切改革工作中最困难的一环,我近来也深深觉得。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1
佛教与女性女孩也能证明她们比男孩强。女性在佛教的地位是独特的,佛陀给予女性参与宗教的自由和权力,佛陀是给予女性宗教自由的第一位宗教导师。在佛教成立之前,女性活动
南传人物时间:2025-02-20
夫教育者,遵从诸佛之教理,发育群迷之正智也。然群迷之正智,为何而欲发之耶?良以众生本无种种诸苦,以不了世间一切事物之实相,故惑无为有,惑妄为真,惑好为丑,惑善惑恶。以被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20
我们众生都生活在种种幻相当中,分别、执著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破四相的根本首先要破我相。 我们现在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对“我”看不破它的虚幻性。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5
道人也包括僧人,“心无义”是假佛学,关于佛教你不知道的小历史今天继续和大家说一些关于佛学的小知识,希望加深你对宗教,对佛的理解。1、 道人原来也包括僧人“道人”这
金玉良言时间:2025-02-13
五、佛教与宗教有一班人以为佛教是宗教,还有一班人又以为佛教是哲学,又有一班人还说佛教是合乎科学。佛教究竟是不是哲学和科学,现在暂时撇开不说;至于佛教是不是宗教,倒要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二七、佛教与佛学佛教、佛学、佛化、佛法,从普通的一般眼光来看,似乎没有什么分别,但是过细思索一下,它每一个名词,都有它的用意与解释的,否则为什么不用一个就够了呢?诸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1
佛教不相信定命论,但是相信因果论。因果是可以改变的,过去已造的因加上现在的因,可以改变它的结果。但是佛说:定业不可转,重业不可救。所谓定业,是造了极大的恶业,如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11
干扰修行的八种违缘我们在修学过程中会经常反复出现的八种负面心态或违缘:第一是五毒烦恼粗重学佛以后,我们并不能一夜之间烦恼顿消,有时贪嗔痴慢疑会以相当狂暴激烈的形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5-02-10
好好修行者人天爱戴很多人认为修行需要大块时间其实不然一分钟也能完成修行快来看看吧修行方法修行主要训练的是让自己意志坚定,如同制造瓷盘瓦罐,皆需经过火焙日晒,时间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5-02-10
佛教饰品保养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具体的材质和种类而分别来说,大致来说有以下要注意的方面: 一、檀木类的佛教饰品比如紫檀、绿檀、檀香等材质,不能沾水,如果沾上要马
佛珠文化时间:2025-02-05
(正入道场用六斋日。此日太子四天王使者等。诸天善神下来人间。检校善恶。见修善者。即注善簿。安慰守护。为现瑞相。令行者心生欢喜。增益善根故)行者初欲入道场之时应自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04
按:憨山大师是末学最为敬仰的大师之一,他的这番开示全面总结了修行的核心内容,信息量很大,不可不细心读取。图为在广东南华寺的憨山大师几百年不坏之肉身。末学对原来的文章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31
面对佛陀,我们就能得到很多修行启示从佛陀盘腿端坐在莲花坐台上,右手结降魔印置于右小腿,左手托钵于腹前,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我们先来看看,佛陀为什么左手托钵。佛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1-28
文:梦参长老持诵地藏菩萨、恭敬地藏菩萨,这位菩萨能够让你持戒坚固,就像妙高山那样子,“精进难坏,如金刚宝,安忍不动,犹如大地。”说到精进难坏,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佛答时间:2025-01-27
在修行当中,应该身体力行能够有成就的人,他是身行这个理想,而不是口说这些大言、大语。讲出来给我们听啊,是在指导我们,希望我们能够照着这样来实践。现在正行完成了,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6
一代文豪鲁迅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和佛教文化的滋养,他的人格力量与创作成就跟佛教有着重要的关系。鲁迅生于1881年,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时已37岁,在此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26
为什么我修行总是不得要领?色身上的变化,初学过程中有八种变化,是每一个修行禅定的人都会经历的。──────────────────当我们用功到一个足够的进度时,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5
佛教是公元前6至5世纪由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大致与我国的孔子、老子时代相当),最初由西域传入我国,东汉初年开始广为流传,在隋唐和盛唐时,全国已经有了很多的佛教寺院,寺
禅宗公案时间:2025-01-25
真正修行人远离名利不为名利动摇其心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参禅的人,参到火候的时候,绝对不发脾气,不与人争论,到了无诤三昧的境界。也不求名,也不求利,看富贵成为花间的
宣化上人时间:2025-01-24
修行之道无奇除开用心方法之外,其他皆是媒介。有些人是需要媒介作依靠的,但是媒介毕竟不是标的,是故不能执着不放!修行之道无奇!唯在追求生命中止于至善的境界途中,取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3
每年的岁末年初,总能听到很多人谈论“生肖和犯太岁”的话题。提到“太岁”,很多人都会想到“太岁头上动土”“太岁当头坐,无灾恐有祸”等民间流传的老话。在中国几千年的
佛答时间:2025-01-23
每个人都想家庭幸福、事业有成、生活富有、子孙成才,为此我们想出很多很多的方法来实现这些目标。这就好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数的问题就生出无数的方法。而真正的大智慧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0
体方法师《杂阿含经选集讲记》精彩片断撷英(一)修行把握关键,先明白因果的必然性!今天要学法,要求法,你自己先具备什么条件?你发了什么样的心?你付出真正多少的努力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8
“五、解脱者的生活在日常生活方面,解脱的声闻圣者,偏重禅味,而漠视外界。他们的生活态度是淡泊自足的,「少事少业少希望住」。他们的内心充实,而外表好象贫乏清苦。”早期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6
请购佛教饰品有什么讲究 第一, 佛教饰品不宜说买,应说请,或者说请购。表示一种尊重。第二, 佛教饰品如果在不佩戴的时候,不要随便放在裤子口袋里,放在上衣口袋,或者
佛珠文化时间:2025-01-16
第六条原则:慈心不杀,吃素念佛念佛之人,当吃长素。如或不能,当持六斋,或十斋。由渐减以至永断,方为合理。虽未断荤,宜买现肉,勿在家中杀生。以家中常愿吉祥,若日日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6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它主要说明两个问题:1、因果相续,贯通三世,不会中断。我们今生所受吉凶祸福,都是自因自果。明白此理,自然不怨天,不尤人。2
昌臻法师时间:2025-01-14
惟贤法师答:不矛盾。佛教讲五明,五明里面就有科学。《瑜伽师地论》讲:菩萨当于五明中求。五明中的内明是佛学,其它医方明、工巧明、声明、因明,都是世间上的,不过,要以佛法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惟贤法师答:法门很多,但是走的路是相同,目标是相同,佛教在唯识学来说,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啊,各宗各派都是贯通的。资粮位就是广集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法字的梵语是达摩(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任持自性:指法能保持自体的自性(各自的本性)不改变,例如,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自体性相,花草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众善奉行——佛教思想与企业的和谐发展惟贤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一.善的定义善者以利他为前提,利他必利已而致自他俱利,性纯净此世后世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2
尊贵的阿秋喇嘛(龙朵加参尊者)01阿秋喇嘛珍贵开示修行者会逐渐生起三种障碍解脱的过失:首先,会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当做自己谴责他人的资本,反而将信仰用来增加了自己伺察
文殊花开时间:2025-01-01
魏德东:佛教的婚姻观 婚姻的条件 在婚姻的条件上,佛教强调尊重当事人的意志,明确反对将自己的信仰强加于婚姻,主张可以与不信仰佛教的人士通婚。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反对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5-01-01
追求本心,回归淳朴,这样极简的生活实在让人羡慕?转载自作者:日本二三事日本人的收纳技术,在极简方面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能够把日子过得如诗一般酣畅舒爽,大概也只
金玉良言时间:2024-12-31
沉香,是沉埋千年的山中传奇,久经淬炼而终成正果。沉香结香不易,而能达到的极品者,则更是少之又少,珍贵难寻。那么好沉香要具备哪些条件呢?1、看造型国人在审美上更注
沉香收藏时间:2024-12-26
修行既要有好的大环境作保证,如安定的社会和清净的道场,也要有好的小环境作保证,小环境就是我们自身。在修行的时候,我们自身要做好五件事情,即所谓的调五事饮食上要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3
人生除了生活以外,没有第二件事。穿衣、吃饭、人来客往、工作上班,乃至起心动念都是生活的表现。处在迷惑的状态下,生活就是烦恼,而在生活中转烦恼为菩提,就是生活禅。工作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3
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 - 因缘与一厢情愿近年来,宗教对国内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生活、工作中常有人谈起应以「因缘观」面对周遭的一切,或以「因缘观」解释个人的想法或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1
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 - 觉察自己的偏执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觉察自己的偏执人生在世,总有许多烦恼。佛法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教人断除烦恼,怎么做呢?方法很多。当我们追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0
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 - 请说忍辱一个人会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这就要看他「忍辱」的工夫做得够不够。听说在监牢里一关十几二十年的囚犯,很多是带着满腔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0
第一篇 起心动念皆修行 - 何谓菩萨行?要了解什么是「菩萨行」,就得先弄清楚什么是「菩萨」?我们看到经典的记载,菩萨没有一定的身分;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前,曾为出家比丘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0
我们此生幸运得到暇满具德的人身,对于细微的取舍道理能把握的到,所以有闲暇与机会去行持。其他生命如畜生等,虽然各自具备了一些特点,但是却没有机会行持细微的取舍。因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20
布施的重点是指要自然生起给予的心,而不是指外在所给予的东西。戒律即是要能够守规矩。就好像在座有很多学生,学生们在学校守持校规,而在家的善男信女们尽到自己的责任,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9
当谈到“修心”、“调伏自心”时,很多人会带有误解,认为“修持”代表就是放弃俗务、逃避、或“所有事情通通都不用做了”。另外的误解,则是认为修行是在“压抑痛苦”,当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9
在有些人的观念中,之所以选择修行佛法,大部分是因为生活出现了问题。他们认为,有的人突遭不幸,心情郁郁,学佛是想找寻一个心灵的寄托;有的人脾气不好,难以改变,是想
佛答时间:2024-12-19
所以你看过去祖师们说,「你只要听到一句法,就要付诸实修」。很多人觉得修行就是一种舒舒服服的、身心暖暖的、懒懒的、松松的,好像修行是这样;有些人在城市中工作很繁忙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8
对话如月草堂徐楚峰 揭秘沉香与生活沉香自古以来,即被列为众香之首,而大多数人只知沉香价格高昂,并不了解沉香背后的历史文化。近日,如月草堂香道文化的创始人徐楚峰接
沉香文化时间:2024-12-14
几年前,第一次看同修们推荐《僧伽吒经》。当时就好奇地浏览了一下,因为经中开头,用很长的篇幅,说读诵抄写此经的福德,如何如何不可思议。满脑子科学逻辑的我看完后狐疑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