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知识内容是关于禅法的基本类型,最有价值的是区别了静息型的禅修与念力型的禅修,区别了制感型的禅修与觉观型的禅修。制感型的禅修与觉观型的禅修二者比较,佛教似乎更重视觉观,但我们讲,两者如阴阳,要结合起来使用。从制感型、觉观型两型禅修,进一步分析禅修与宗教的关系,禅修与修道的关系,我们就可以对禅法的所谓共与不共或者说共与别,即共道定、不共定做出区别,这就是今天我们的课程表内容共不共与佛教禅法特色的关系。分成几点:
01.世间定与增上定的区别。
02.共道定与不共定的区别。共道定指大家共同遵循的禅修方法,不共定指佛教特有的禅修方法。
03.道共定与解脱定,指佛教较高阶段所修的禅定。
由于我们是实践体验性的禅修,害怕太多的知识和术语,增加分别心,削弱体验性,反而不能准确掌握佛教的禅法禅修,甚至对其他禅法禅修也缺乏基于事实的客观判断力,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们对禅、禅定、定、止观、定慧的概念都没有讲过。今天仍然如此,我们只讲一些与修行与直接体验或与其他禅法禅师交流时有用的知识。
世间定与之对应的应是出世间定,我们没有讲出世间定,而讲增上定。
世间定与出世间定、增上定与出世间定有什么区别和关联?
所谓世间定,是指不仅没有出世意识修道的内涵或取向而进行的禅修,还在修行上对精神层面不很重视,它的禅修往往是为了一种内在的感觉,增加内在的舒适度、感受性,比如内在的幸福啊、内在的愉快感啊、内在的轻安感啊,所以它的目的是感受上的舒适、清净、愉快、轻安乃至健康。以世间目的而进行的禅修,大体上都属于世间定。世间定不一定就入定,是指世俗性的一切禅修和内修法门的总的概括,包括我们一般的静息型静坐、超觉静坐、修行、气功和部分好奇的内丹修法,它没有出世目的。
那出世间定指什么呢?出世间定指修行的目标取向就是要脱出世俗,追求解脱和道。
增上定与出世间定有什么关系呢?增上的意思是什么呢?增上,增加的增,上下的上。许多人可能熟悉佛教把自己的学问叫作增上学,把定学称为增上定学,把慧学称为增上慧学,戒学也称为增上戒学。增,指增加、增长、增益;上,是上行,向上。增上这个词连起来的实际意思,是指强化,类似现代心理学上所说的强化,什么样的强化呢?精神性的强化。增上性实质上是指精神乃至生命活动的自强化进程,自强化什么意思?车一旦发动,如果没有阻力,它会一直向前开,但是如果我们继续加马力,就会产生加速度,增上的强化性就是给我们的生命活动进行精神性的能量加载,使心灵、精神、生命获得加速度类型的内在力量,因此有自强化性质。
自强化性质,现代在神经科学上、在生物化学水平上,已经可以得到确认和解释。举例说明:神经元分出的突触传向其它神经元,其中有一部分突触的分支会返回到母细胞(原来发出的这个神经元),所以对原来的神经元有连续激活作用,它把信息向下传递同时返回到自身的这个作用。这是从组织学角度上可以看出,自激活。那么,进一步从分子生物学上可以知道,神经元内有一部分大分子物质可以不停的活动释放、恢复、再释放再恢复,反复可以有500次之多,特别在锥体细胞内,这种蛋白物质的量是最大的。
所以凡是一个人的活动,包括精神活动在内,一定有其自然的基础。从现象层面、行为层面可以看到人的自强化表现,例如,人不断努力、不断努力、不断努力,这是行为意义上的强化,所以到生理学层面上也可以找到。所以佛法、禅法与自然科学是能打通的,人文现象、人类现象、心理现象也同样有其自然原理。我们理解增上定,如果要简单理解的话,就可理解为精神性的自强化的禅定修行或者说定慧修行,所以世间定也好,出世间定也好,只要精神取向比较多,就是增上定。
增上定不一定是出世间定,但在佛教中出世间定以增上定为特征。不要以为佛教就是消极遁世的,真正的宗教都是精神的激发和增上,向更高的生命境界追求迈进。这是第一对,世间定与增上定。
我提到增上定的时候,请特别注意一个鉴别:我讲的是精神性的强化,而不是感觉性、情感性的强化,在很多地方、不同的禅修道场、讲经法会或居士的拜访中发现,有的人在禅修、练气功或者心理咨询或者自己学经之后,他变得越来越敏感,动辄就哭,那这是不是增上呢,这个区别就大了,这样对比,我们就知道应该怎么选择。这是世间定与增上定,我们用不对称的方式来说明其类型。
所谓共道定是指佛教与世俗间都传习的几乎相同或类似的禅修禅定法门。这里请注意,共道侧重不是指世俗性的禅修法门,而是侧重指有修道性质的禅修法门。禅修说白了,就是内修。内修在所有精神传统中都存在,不只是佛教存在,在世界历史上,出现了地中海沿岸神秘主义、北非神秘主义,近代已经知道在非洲、大洋洲都有神秘主义。在中国有记载的,如荣成子这些古代的禅修,在《尚书》的记载里,比如高宗的三年不语、传说(读为cuanyue,人名)被聘为相之前,在今天的林县长期隐修,这说明什么呢?
在中华大地上,古代同样有出世内修者,而且留下了一些内容记载,例如诗经里,其中《考槃》篇: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寤寐言,永誓勿谖嘿,这个就是他的体验啊。古人的隐士高人(硕人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高人那个味道)在山涧里、高原上得到快乐,这个是内在的秘密,不会给别人讲的。所以各大民族传统中都有内修,都有类似佛教禅修的方法,这部分如果跟佛教禅修相同的,我们都视为共道定。用现代的观点来看,一切神秘主义的内在修行都属于共道定,(尽管我不喜欢用神秘主义这个术语,也不太接受,因为我觉得它是很清楚明白的,没什么神秘,但西方一直用这个术语,传下来已经成了学术界共同使用的术语,用它来概括,所以只好也借用这个术语,否则没法交流)。
不共定指什么,佛教与其他宗教不同的特有的禅定禅修定慧,我们用定这个术语来代表禅,实际包括止观、定慧。佛教的不共定指基于佛教的增上学,获得与解脱与无上菩提相关联的禅法禅修禅定,因为其他宗教追求的与佛教的目标不同,佛教所追求的,第一是解脱,第二是证无上菩提。
解脱的追求,其他宗教也有,但可能与佛教不一样,从痛苦转向快乐,可能这种转化就是一种解脱,例如一些北美中立宗教学者所说,宗教的修道最后意在根本转变,那么很多人觉得只要是转变,那就是一种解脱,但没注意那个词是根本转变。解脱、根本转变,佛教叫断结使,不仅是心理现象层面上的,还要基于神经生理层面上的突破和转化。这个过程其中有一部分我把它用现代术语来表示,可能是神经系统的编程性调整。
佛教的菩提道是发展性的,是指人的精神觉悟性的开发发展转化,直到超越性的绝对境界,证无上菩提。之后你会以一种慈悲心,无私无我地随缘弘法利生或者利乐众生。
与这两者(解脱和证无上菩提)相关的禅定,叫做佛教的不共定。目标不一样,方法也有区别。我们可能把禅修说得很简单,说:觉察就行,觉观即可。觉察和觉观有一点区别啊,我们有些都没有鉴别,昨天有同学在问,我看人太多没法答,否则昨天的论坛受影响,问:感觉和感受有什么区别?说感觉、感受、感知、觉知我们没有区别!?实际上确有区别,佛教对这些的鉴别极为仔细。
我们对共道定和不共定的区别和比较,意在使诸位了解禅修禅定是人类普遍现象之一,有共同特征,只不过可能某个精神文化传统走得更早,如果哪个走得更高更有价值,其他的宗教、其他的精神传统,乃至社会乃至非宗教领域也会逐渐逐渐跟上,只有历史进程上的前后区别,最终都会走向大同。这是关于禅定类型第二对:共道定与不共定。
这是佛教内部的关于禅定的知识,属于道慧。
道共定是指与修道相应的禅法,或者禅定,与修道相应是什么意思?修道这个词在佛教这里是有特指的专门的意思,不是指广义的修行就叫修道,而是指突破凡圣关到达修道位。
这里涉及到佛教的道次第,佛教的基本道次第是这样的: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再往上是解脱道(解脱道是解脱之前的加行),再到解脱位(获得证量之后是解脱位),在解脱位之后继续向上,经过七个阶段,超越意识觉照熄灭、意识熄灭(注意这个词啊,实际上是知性熄灭),达到菩提。
这个过程事实上只有极少极少的人能够完全经历,虽然这是人的生命发展进程中能够达到的最理想(状态),但我们不期望每个人都达到,因为不现实,这是第一。第二个原因,一个人自从突破凡圣关之后,他就会与常人不一样,他等于把自己从众生之中从世俗人之中抛出来,昨天杨教授说我们被谁抛来了世间,一旦在学道修道的路上突破了某些关隘之后,你就被从世俗间抛出,是你自己把自己抛出了。在这个序列中,我们看到佛教的修道是指什么呢?是指已经突破了凡圣关,进入到得无学果之前的这一阶段的修持或者生命状态,叫做修道、修道位。这个期间所修的禅定叫做道共定,它的特点是精神性的,三昧体验比较突出,更多我也没有系统地准备给大家讲,毕竟这个部分知道有这回事就行了,条分缕析地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必要,太复杂。
后面说解脱定。从经过修道位,再继续向上修解脱道,经过解脱道,最后达到解脱果,在解脱果之后的所修的禅修方法,都叫做解脱定。解脱定包括四果阿罗汉阶段的禅定法门、修行法门方式和体验,还包括佛位、无上菩提位。解脱定在无学果的位置上有特有的禅定体验,但没有具体的书面记载,嗯~也有,瑜伽系统里有,但不清晰,说得不多,因为几乎绝少人达到这个境地,而且达到这个境地的人不需要别人告诉他怎么修,他自己已经获得了道慧,获得了关于禅定方法的知识,包括一些技术。
例如,经典讲,八地以上可以自创陀罗尼,就是说八地菩萨以上可以自创咒语,不是现在的心理治疗师或一些江湖上的人编个东西让人家念,我看到一个记载讲:xxx的信徒把xxx给的咒语反复念熟了,觉得很神妙,念得很有感应,后来突然有一天他把咒语写在纸上,放反了,然后发现原来咒语是(某个词)反过来念的,结果他的神秘感破灭了,这个咒语再也不灵了;所以咒语是不能乱编的,当年释迦牟尼佛嘲笑咒语,说咒语说破了就不灵。
扯远了,说解脱定吧。在无学果位上,自己就知道该怎么修行了。到穿越无学果之后到无上菩提,对人的心灵的境界层次系统就会无师自能,因为他经历了,了解了,如观掌中安摩罗果,如登临绝顶一览众山,非常清楚,因此他就会掌握到系统的禅法和知识,对其他的宗教会完全理解。在某一个特殊的阶段(不是无上菩提阶段哈,是无学果阶段),有一个奇妙的现象,他可能所有知识都消失殆尽,甚至字都不认识,话都说不出,但有一点,他对所有修道传统中的技术和方法正确与否、境界如何,他一清二楚,除了这个方面有知识以外,其他的他一无所知。所以你可以想见佛教的禅法、佛教的心理学、佛教的生命观是怎么来的。
我们知道有解脱定的概念,至于无学果的定是什么样子、怎么修、我们能不能修,佛位的定什么样子、怎么修、我们能不能修,大家知道了这点,你就可以理解,也许说出来你可以揣摩,凭想象尝试一下,但你绝不可能真正到达。如果你只是凭想象尝试一下,那么我请问一下,你们觉得这是真实修还是假名修呢?(答:假名修)看,每个人都是有智慧的!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佛教的高级的定学,有许多的部分不仅是不共道,而且是普通正常人无法达到的,我说这个话有两重含义,一个是普通人,二是正常人,这个意思是说有可能有一部分人,虽然他没有证道,但他也可能理解某些特殊的道共定和解脱定,那是神经系统的某个部分得到异常激发,可能无意间在某个局部领域进入到类似的境界。关于禅定的类型,知识部分就这样。
文章场景:讲于心理学界禅修营
地点:重庆武陵山森林公园瑜伽谷
时间:2013年8月
禅修指导:上惟下海法师
记录整理:杜化、王小燕、史春娇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禅心学修讲坛
印光祖师常劝导人,出了家若是想当法师,那就要先好好的念佛。你把佛念好了,将来就会有能力当法师。你若没有修持福慧就想在经教上研究,学当法师,以为法师坐在法座上好威风,哪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26
来不及的悔恨在汉朝韩婴所著《韩诗外传》卷九中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人子希望侍奉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无法尽孝。来不及侍奉父母,真是遗憾的人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8
从感恩开始一个好的社会是由无数个好的家庭凝聚而成,好家庭则奠基于良好的亲子关系,所以儒教重视修心、齐家,才可以治国、平天下。每一个人要先好好修养自己,培养慈爱的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第十地 法云地菩萨道看来好像很遥远,其实只要我们有心去实行,再怎么远的路,总有到达的一天。虽然凡夫很渺小、圣人很伟大,不过,要从渺小变成伟大并不困难,只要有心、有愿就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7
学佛即是「学佛的生活」,如果能把心照顾好,净土就在我们身边,天堂即现在我们的面前;而可怕、可恶的人生──像地狱般的苦难,同样地也是由一念心所造成的。一念之差 地狱天堂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对人一定要平等,而且要尊重别人,如果有了贡高我慢,时常都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别人能干,那就大错了。但是若因某些工作自己学不会时,就认为「能干是你的事,学不会是我的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陀在世时也有许多生活贫困的人,但是,也有贫中之富的人。当时有一户人家是属于贫中之贫的人,他们的生活向来已经很贫穷,而夫妻俩又非常悭贪,佛陀为了感化这户人家,于是,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佛经中有一则小 故事 ,有对老夫妻没有子女、亲戚,住在一个山城小镇外,没有什么邻居,只有两老相依为命,虽然生活贫困,但是生活中充满着爱的意境与满心的善解。心中有爱 贫穷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有一次,佛陀的弟子们在外看到人家在办丧事,为了祭拜亡者,杀了许多生灵,因此个个表情悲戚。佛陀知道后,悲悯地说:「这就是众生的颠倒啊!殊不知人死了,屠杀生灵的行为对亡者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6
时至今日,我们国家的古玩依然盛行不衰,佛珠的魅力更是与日俱增那么你知道吗?佛珠和你的出生年份竟然有这些关系,一起走进去了解了解吧!比如 1924及1984年出生的男人和
文玩知识时间:2024-12-16
有一头大象,体型强健、性格温顺,国王非常喜爱牠,特地为牠建造一间舒适的象舍。一群强盗看中象舍周围静僻隐密,接连好几个晚上悄悄聚集在象舍旁,商量抢劫的计划,像是如何破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在世,真正过不去的是自己,最恶毒的敌人是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反观自性,不要让恶念浮上心头。世间没有过不去的事,切勿轻视自己的生命。培养开阔心胸 预防心病良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中篇》五浊恶世度有情佛陀的苦行因缘每个人与生具来皆有那分能分辨是非的智慧:但是,若不用心,便会分辨不清、错失良机,因而招来很多障碍自己的缘。在佛经里有这样的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某一个时候,佛在一村落里,那个村落的东庄与南庄隔着一条河,东庄约有五百户人家,庄内的众生常造诸恶业,没机会听闻佛法,每天总是在吃喝玩乐、安逸懈怠中度过。佛陀怜悯众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守财狗通常静坐是为了训练自己精神集中,洗涤习气,每天若以一点点的时间来训练,慢慢地累积,就能养成很好的思考习惯,调伏向外奔驰的「心念」。佛陀最关心众生的心念,所以应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5
人生最美的心境一位老先生怀抱我家门前清洁,别人家门前也该干净的心念,每天都去打扫街道。他以实际的行动来爱乡里、爱别人。二、三十年来,不管是刮风、下雨,从未曾间断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不明事理徒恼乱心中若有一点疑惑,不要累积成恼或是怨,凡事用智慧分析、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才能照顾好心念。人会有烦恼,就是因为累积不如意的事;然而世间事,十之八九都是不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习气 可爱与可厌的分界同样是患了老人痴呆症的老人,一位令人心生欢喜,另一位却让人心起烦恼!年轻时心念的养成,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晚年境遇。有位中年妇人来看我,诉说家中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无价之宝方为贵我们要好好用心,把心清净之后,要善于环保,保持清净的心,切勿再染上世俗贵贱的心态;有真正超然的道心,万事万物自然无贵贱之分,而且能圆融无碍。人生忙忙碌碌,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辑四 至爱篇人生有爱无憾事罹患癌症的慈诚队队员,在队友的细心照顾下,生理与心理上都获得了一股温馨的暖流。人与人之间,若能彼此扶持、相互关怀,社会便能呈现一片祥和!慈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学佛的好处是看开和原谅,老法师开示。不能造业,不能造业这句话容易说,不容易做到。我们试问一问,能不能原谅一个陷害我的人,羞辱我的人,毁谤我的人?能不能?不能,不能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4
善解包容要善解、包容,对人要懂得善解,即使对方有意伤人,只要我们无心接受,就很容易善解;对事不要存有成见,若能打开心门事事包容,内心必然轻安自在。我常说要善解、包容,对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体会证悟道理明白后,倘若还是放不下,就无法体会。所以,只要真正体会了真理之后,就会很欢喜地去做,这就是证果,证得欢喜的果报,心无烦恼、很自在,就是彻底觉悟的欢喜心。最真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心灵的资粮佛陀在世时,曾说过一段染布的譬喻有一天,佛陀和弟子们来到王舍城托钵。城里有一条街道十分热闹,开了各种贩卖生活用具的商店,有打铁店、制桶店、布店等等。佛陀走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回归本性一个人是否高贵,并非自我标榜;而是需要好好地努力,回归自己的本性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尚。人的本性是自然、平等的,世间上之所以有分别,就是因为有我,而且自以为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3
「所生之处,果报追随,相从不舍」,这几句要记住,三句。我们的一生记住这句话,天天所遇到的,是果报追随,相从不舍。果报要受,受都不放在心上,都不会引起分别执着,这
因果报应时间:2024-12-11
佛教鼓励发菩提心的人赚大钱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 怎么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做生意赚钱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事业。”这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没有看破放下的时候,真正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2-08
禅宗叫宗。我们佛教讲的宗教和我们书上读的宗教,和我们概念中的宗教不是一回事。最近我开玩笑跟大家讲,我说实际上我们讲的东西跟我们心里想的有时候不是一回事。像我们讲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印顺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佛教之涅盘观一 涅盘之意义我国佛教徒,都说学佛是为了了生死。是的,了生死是佛教的主要目标。真能了生死的,就是得到涅盘。涅盘是学佛者的最高理想,被称为「一切圣者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人间佛教要略印顺一 论题核心人菩萨佛: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二、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一 东方与西方印度文明的开拓者,属于西方移入的阿利安人。印度的每一区域,都曾渗杂了阿利安人的血统;每一思想,都曾受过阿利安传统文化的熏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第六十二节 蒋总统与佛教的关系煮云法师著有人说:蒋总统是不信仰佛教的,因为他已公开承认是基督徒。关于这个,我不否认,可是我要说,总统信仰佛教也是真的呀!同时我们
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时间:2024-11-23
三、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第十七章──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谈中印古代关系之偶感中印学会、国联同志会、国民外交协会,在中央图书馆欢迎新近返国之文化教育访印团顾一樵、吴俊升、吴文藻,沈宗濂氏,朱骝先氏主席。邀顾、吴、沈四氏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9
“量子纠缠”揭示一个事实,当两个相互关系的粒子,其中一个粒子(状态)发生变化,另一个粒子即刻发生相应的变化。佛弟子呵护自己的“三皈体”,就要每天念三皈依,跟佛建
道了法师时间:2024-11-18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1、与佛有缘,一切生命平等受用有友问了一个问题,俺就这样为您作答吧。先认识什么叫佛教?佛教——是佛陀对生命的教诲而不是仅对佛教徒。所以,若信佛、若敬佛、若学佛、若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7
黄念祖:佛教中的“四依法”非常重要“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16
争什么争酒疯 - 争什么争 在今日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愈发达,佛教的教义,且有愈因而显露其无比的光辉;佛法的理论,随科学的进步而愈得到印证。科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佛教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第五章 马哈咖沙巴与佛陀的关系我们已看到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尊者与佛陀之间有深刻的内在关系。根据传统资料,这关系在他们的前世中就已缔结了。根据本生故事,马哈咖
佛陀的圣弟子传时间:2024-11-14
1927年秋,弘一法师到上海,寓江湾丰子恺家。印光大师阴历七月十七下普陀山,七月十九到上海,处理《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等书的印送事务。七月二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3
在中国,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且与宗教有着紧密深刻的联系;这其中,佛教的用香不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持续地发挥它深远的影响力。中国香道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11
故事二: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9
论印光法师的佛教修持及其弘法取向编辑:陈永革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以印光法师(1861-1940)的佛教修持及其净土弘化为论述主体,透过其迁单南下普陀后的修学行持、刻经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6
第三章静坐与生理的关系第一节神经静坐能影响全部生理,外而五官四肢,内而五脏六腑,殆没有一处没有关系;然这里不是讲生理学,未便一一列举,只可就极有关系的神经、血液、呼吸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4
世尊的开示:警惕——若谤法师即是谤佛 若以嗔心看法师者,恶业过彼挖一切众生眼罪聚看到多有一些学佛的同修,言语极其的随意、浅薄无智、斗争坚固,真的是造业无量,自己
佛教知识时间:2024-11-04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