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行由品 直讲6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
六祖大师在东山寺槽厂加工米。过两日有一个小沙弥路过碓房,唱颂神秀大师的偈颂。惠能大师一听就知道做这个偈诵的人没有见性。
虽然没有听到五祖大师的开示,但六祖已经开悟了,明白这个道理,明白这个宗趣,所以早就知道这个意思了。
【遂问童子曰。诵者诃偈。童子曰。而这猲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
六祖大师问,小沙弥你诵的是什么偈?这个童子说:你这个南蛮子,你知道什么啊,没有文化还懂这个吗。弘忍大师说了,世上的人把生死看做大事,我们众生迷妄在贪嗔痴当中轮回生死,要解决生死大事,欲得传付衣法。
有释迦牟尼佛传付的正法,能令人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能了生死。所以让下面学佛法的人作个偈颂来看。如果悟了佛法的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
神秀大师在弘忍大师廊前写下了一个偈颂,弘忍大师让大家唱诵,要好好学习按这个偈颂去修行。
【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弘忍大师说依照神秀大师的偈颂: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样去学习这样去修行,不堕恶道有大利益。
【惠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
六祖是明白人,知道这个偈诵不彻底。我们本来觉性是清净的,人们的修行是在清净的觉性当中又出来一个修行,去扫烦恼,所以这个不究竟。
六祖说我要诵这个偈颂只能结来生缘,结个缘,种善根,了不了生死,只能种善根。
时时勤拂拭—是用我们的菩提心去掉我们的烦恼心。
菩提心能去掉烦恼心吗?永远去不掉。因为你那个菩提心是你执着的我执,它还是烦恼,用烦恼对付烦恼,它虽然解决不了问题,可是能解决烦恼的问题。因为你在对制烦恼呢,烦恼不会升起来,虽然灭不掉,就像石头压草,烦恼就像草一样,如果石头掀开的时候草还会长的。
没有除根,所以说结来生缘。
【上人。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
我在这加工米八个多月了,还没有去到过五祖大师堂前呢,望上人,六祖非常谦虚,叫这个小童子为上人,你把我引到偈前,我去礼拜。
【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惠能曰。慧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
我这个广东猲獠,没有文化不认识字,请善知识给我读一读。
【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
正好旁边也有人,有个江州别驾。
江州:州名,晋朝时置,隋朝改为九江郡,唐复名江州,就在江西。江西全省及湖北省的老武昌及其附近各县皆属之。明清两朝均为九江府,今江西省九江县即江州旧治地。别驾是官名,是州刺史的佐吏叫别驾。
当时他在旁边,叫张日用,便高声读起来了。
【惠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听江州左刺史读完神秀大师的偈颂,六祖说,我也有个偈颂,我不会写字,请你给我写一下。刺史说,你也能做偈颂,真是稀有的事呀。
人们总是小看六祖,因为他还不是出家人呢,还是居士,穿的也是粗布麻衣,很普通,又没有文化。人们想象当中更是以貌取人,觉得他怎么可能跑到几千人的教授师偈颂旁边作偈,这不是笑话?
【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
要想学无上菩提不能轻视初学呀!上根利智不在人的表象当中,也不在人的遭遇上呀,所以下下人有上上智,你看我很贫贱可是我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没意智就是溺没心智,犹言没有心智。
就是把自己的智慧埋闭的人,不是说你有文化就是有意智,有文化是聪明,见得多识的广看得多,可那是别人的东西。
就像人们说的咀嚼别人嚼过的馍。别人的东西你来体味,没有自己的东西。
智慧是什么?上节课讲过,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才叫智慧。是自己的东西,是从自己心智当中悟出来明白地说出来的,这叫智慧,不是学别人,别人会的东西你也会,那不是你的,所以上上人有没意智,你看有文化的人有物质财富的人,不一定有智慧。为什么?他不去自己发明,不自己去悟,去思考,宣说别人的东西。
【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若轻视人,有无量无边的罪。你轻慢别人,自己学不到东西,学不到东西,就没有智慧,是愚痴,愚痴能干出傻事来,造贪嗔痴业,这就是罪嘛。
【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
别驾一听这个獦僚真了不起,能说出这种话来,和他的衣帽完全不一样。不敢轻慢了,说,你诵偈,我为你写。
【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
这个人非常有智慧,一看六祖不凡,这种身份这种表像却能说出这么觉悟的话,非常了不起。说,你若得了法,真正得了觉悟的法,你不要忘了先度我,不要忘了啊。
在论议当中说:《法华经》中有一个常不轻菩萨的故事。在过去威音王时代,出家人比较有增上慢,就是比较轻慢人,因为受人尊敬。有个比丘,人们称他为常不轻菩萨。
他见到四众,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他见了谁都这么说,结果遭人辱骂,人们说这个神经病!
这是菩萨示现的,让人不要骄慢,不要轻视人,因为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不能以貌取人、以表象看人。
此处六祖说「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可见他在踏碓八个多月期间,没有遇到一个像常不轻菩萨那样的人。
他们都是势力,看人取貌,所以六祖大师才被人轻慢了。
这位张别驾居然能说出:「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的话来,也就很难得了。所有徒众的态度,恐由这个江州刺史说出的话,给提醒了不要轻慢。
【慧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千古绝唱啊!人们都会读,学佛的人谁不知道啊,谁都知道,可是懂不懂它的意思呢?
《顿悟入到要门》中说到,人们只会像鹦鹉一样学人语不懂其意,你说菩提涅槃,它也说菩提涅槃,它知道意思吗?
不知道。
所以后来的学佛者,解脱的人少了,不懂佛法的人多了,都会念经了,哪个人不会念《金刚经》、《弥陀经》、《地藏经》......谁都会诵,知道意思吗?不知道。
他念的佛在西方呢,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也在西面,那释迦牟尼佛在哪?他不知道。
你们说释迦牟尼佛在哪个方向呢?谁能回答?哪个佛菩萨都在我们心里面呢!
你念佛用什么念呢?念佛不是用嘴念吧?是用心念呢!你打了麻药针晕过去了,还能念吗?是用你的觉性在念。
阿弥陀佛在哪?在你的心里面呢。
无量寿无量光是阿弥陀佛,哪里无量寿无量光?西面就是了?东面就不是了?
我们的自性是无量寿无量光的。无量是什么?没有限量。
昨天睡着了觉性也在,今天醒了来到这里觉性也在,它常在,无量!智慧的光明也是,都没离开心。所以念佛在西面吗?念药师佛在东面吗?还得找东南西北呢,东南西北都不是在你心里吗?离开你的心了?没离开。
释迦牟尼佛在哪?你给我找!释迦牟尼佛法身遍一切处,阿弥陀佛的法身也遍一切处,哪都在,你觉悟了,没有贪嗔痴了,西方极乐世界就在你眼前,阿弥陀佛也就在眼前。你不觉悟充满贪嗔痴,那地狱就在你眼前,三恶道在你眼前呢。一切法皆由心生,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
释迦牟尼佛传承这个宗旨是不离心。
学佛的人只是拿个虔诚心,念佛,给佛念呢,念《地藏经》给地藏菩萨念呢。地藏菩萨用你念吗?
你念的是谁的经?你念的是你的经!没念到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大愿力,大愿力干什么?见性!什么是大愿力?你度众生,你连自己都没度呢,度谁呢?空想。大愿是什么呢?发大愿为众生,灭我执贪嗔痴,灭掉你的自私。
灭掉自私还不是心去灭。心愿灭掉了贪嗔痴,灭掉自私,你跑到外面去灭了,还表现给地藏菩萨念,你怎么不表现给释迦牟尼佛念呢?谁给释迦牟尼佛念经了?没有!
所有的经典都是释迦牟尼佛说的,《地藏经》不是释迦牟尼佛说的吗?《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说的,释迦牟尼佛没让你念释迦牟尼佛,你就忘了释迦牟尼佛了?
实际都是让你不离自心呀!众生妄执呀,贿赂了,念得多功德大,贿赂了佛,那是在谤佛,佛还有贪嗔痴吗?你念的多佛保护你多?功德给你多?念得少给你少?功德在你自心呢,真明白了,灭了贪嗔痴了,是你的功德,没灭掉增长了是你的罪过,都没离开你的心。
释迦牟尼佛说了这么多经典为什么呢?让你念来念去为什么呢?让你觉悟。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说的是什么?说的是我们的妙明真性,我们的自性本来就是无一物的,没有那么多烦恼,有了我执起了念就有这么多尘劳妄想,就有这么多烦恼、麻烦,自性本来就像明镜一样,你的觉性还有今天多了明天少了吗?
《心经》上说的“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我们的觉性时时在,也没有污染,是你妄执个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修什么呢?要说谁念的经多,谁念的佛多,谁的功德大,谁就能见性。那就好办了,现在有复读机有录音机,有电脑,我们时时刻刻往里储存,往出宣扬,那个倍数,用上一万个一亿个去录制,那累计起来有多少!
我们本来就有无上菩提,是众生妄执出来个我,妄执出烦恼来离开菩提了。又要用尘劳妄想去成个佛,越来越远了,烦恼越来越多了。
六祖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就是宣说了释迦牟尼佛一直要宣说的菩提自性本来清净的道理。
释迦牟尼佛一成道,菩提树下就说了“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无明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释迦牟尼佛苦行六年,每天吃的是一麻一麦呀,苦修呀,头发都当鸟巢住进鸟了,入了无想定,瘦的就像骨架一样,印度九十六种外道大部分都是这样修行。
外道认为有了苦行就能灭罪,因为我们的罪从贪起来的,他想灭掉这个罪,还是要不贪,不贪就是要受罪,受苦,用苦行来折磨自己,来磨练自己去受罪,这个能灭的了嘛?
罪从心起,心烦恼了,心我执贪嗔痴,自私了,才起来的罪,你用我执的苦去灭这个罪,能灭吗。
本来是妄执的,你不妄执了不就清净了,所以佛说的顿悟法门就是这个自性。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本来是清净的你又妄执个烦恼,妄执个菩提自性去对制。
所以神秀大师的偈颂也是对的,能让我们精进,时时勤拂拭,有了烦恼赶紧去掉。赶紧去掉还究竟不了,还有个我执在,用能执的菩提去所执的烦恼,要证一个我执的涅槃,所以还没有离开我执没有离开我相。
六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尘埃是你妄执的,所以要回到我们的觉性当中。这是释迦牟尼佛宣说的思想,也是真正的解脱之道,这叫了义,究竟。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
大家一听不得了,彻底,虽然不太明白,觉得有道理,非常高深。不能用相貌取人,觉性在心不在穿的衣服上,不在长相上,不在你从哪个地方来出自什么身份,这就是觉性,觉性常在,觉性时时刻刻没有离开我们每一个人,觉悟了也没有离开生活。
所有的经书说的是什么目的呢?是让我们修行。学佛的人把修行当成自己的作业,就像写作业一样,做了多少功课认为是修行。那是不明白的时候让你用时间熏习,真正的目的修行在哪?就是开智慧。
我们和低级动物比较一下,区别在智慧上,佛和我们比较在哪?也在智慧上,我们的心是迷着的,修行是解开这个迷。
持戒为什么呢?为了护你的心。
人们为了修行而修行,为了持戒而持戒。
听法干什么呢?听法就是修行,你明白了才知道往哪修呢!什么叫外道?外道和真正的正法一样,就那么一点区别,一个向外一个向内。
趋向觉悟,能体现自性,能体现觉照,这是正法;把自己的注意目标向外了,心外求法这叫外道。
不懂的人永远是外道。
念佛就是正法了吗?你往哪念呢?念的那个佛?没有念到自性,没有念到觉性,还是外道。
人们说了,“某某诵经了,他是佛教他是正法,有经书就是正法。”如果这样那*轮功也是正法了!他也看佛经,那是正法吗?
看你对制到哪!
所以《六祖坛经》处处注重的是我们在心念当中觉性当中去用功。怎么用呢?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你得明白道理呀!不明白道理你去哪去用呢?都是在每一心,每一念,每一刹那,每一个念上去用呢。
这一念随着贪嗔痴走了造作了,那就迷了,那就是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
这一念不随着妄想执著去用,回到本觉上了,这就是修行。所以明白这个道理去修行,不明白修到哪里都不知道。
【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五祖看到了,觉得众人比较惊讶,怕有人害六祖。这么多人有几个学佛的呢,很少,都是奔名利奔功德奔有相来的,真正修行觉悟的人少啊,怕害了六祖,用鞋把偈颂擦掉了。
为什么用鞋擦?就是掩盖众人的目标,证明这个偈颂做的不行不好,大家就不会生疑了,不会发现獦僚是祖师了。
五祖说了,这也没有见性。
所以要有独立的思考,见解,众生是随大流,他说的对就对他说的错就错,所以众以为然。
惠能的偈与神秀的偈,恰恰相反。神秀偈既未见性,惠能偈又何以见性呢?故五祖说的「亦未见性」是实话。用鞋擦去此偈,就是不用言语而以行动来表现他向上提撕的为人作略。
五祖大师用鞋擦掉是掩饰,一个意思是掩盖大家的目标,另一个意思是契悟六祖,真正的佛法是‘起心即错动念即乖\’,写出来还是执着文字呢,所以用鞋擦了。真正显示了本来无一物,佛法在觉性当中,不在人的分别相中,用鞋擦掉回归本性,不是妄念分别。
再有是宣说了五祖对六祖进一步启发。这是论议当中评判的。
偈中「本来无一物」一句,后来禅者认为不专限于否定方面,而是否定重否定后的大肯定,所谓「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故此「本来无一物」一句,竟成为宗门极响亮的口号了。明朝的憨山德清更教人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作话头参,什么是本来无一物,作话头参。
如何是不惹尘埃的光景?但是,这些说法、教法,应是六祖入室受教悟启五句「何期」以后的境界,偈句虽是仍旧用得着,而面目却已大改其观了。否则,五祖善能高鉴,难道还不如后人?这是后人的评判。
梦参长老,当代高僧,出生于1915年,现在五台山真容寺静修。1931年在北京出家,法名“觉醒”,他认为自己没有觉也没有醒,再加上是作梦因缘出家,遂自己取名为“梦参”。梦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20
要如何修行?有几个重要的观点是我们应当要先认识的。一般来说,我们所谓的修行都是礼忏、念经、念佛,或者上早、晚课。其实这样的修行是不够的,我们往往忽略了现前的境界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20
1、如何拜佛?礼拜时要注意,如果礼拜时很轻慢,怀着我慢心礼拜是不可以的,我的老师教我,绝不蹲摆拜垫,所以我们磕头都是往地下磕。弘一法师说礼佛还要摆个架子,这叫我慢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1-17
这被称为最美寺院,僧人闭关修行9年足不出户,连活佛都不得入内佛教在藏区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在整个青藏高原上,随处可见各式的寺庙。然而在众多的寺院中,这一座因其优
金玉良言时间:2024-11-16
虚云老和尚: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用功办道首要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发慧。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告诉我们,不持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1
【原文】《坛经》: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白话浅释】禅法本来只有一宗,人身才有南北之分;佛法本来只有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8
慧能的性净顿悟说方立天慧能(638-713)是一位文化不高的禅师,与达摩以来几代多是知识分子的禅师们不同,他更重视以文句简单且又能透彻地发挥无相、无住思想的《金刚经》来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7
从前有位虔诚的佛弟子,每天都从自己的花园里摘来鲜花用以供佛,法师见了,非常欣喜地告诉她,常常用香花供佛的人,来世会有庄严的相貌。这位佛弟子听了也很欢喜,她说:这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07
药师山近期发现有些修行人,因为因果业障关系,修行上无法突破,又急于上求佛道以致于身心俱疲。由于佛菩萨的慈悲心,故而以方便法协助修行人有一个身心的避风港。这就是净土法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31
姜见龙居士,字元标,江苏吴县人。曾经提倡设置免费提供贫民埋葬的义冢,以埋葬许多暴露于外的尸骨。有一年饥荒,损献钱财以赈灾,家道于是中衰,后来学习眼科来养活生计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29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瞋恚,就是很大脾气,很大的无明;这种无明,就是前生造罪业的根,所以才说:“无明火,老虎神,这是前生的罪孽根。”什么叫老虎神?老虎本来已经很厉害,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6
打破五蕴烦恼尘劳你想要有真正般若,必须要先照见五蕴皆空;没有烦恼,没有尘劳。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你应该用你的大智慧,不要用小智慧。大智慧才能打破五蕴的烦恼尘劳,小
宣化上人时间:2024-10-25
"无"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世间上的人总是在“有”上求,有车、有子、有钱、有名等,其实“有”还是有限、有量、有穷、有尽。佛法教我们从另外一个“无”上去思考,你“无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18
修行人应该是有感情的,我想,我们应该是容易被感动,被感化的。很多人学佛后,懂了因果报应,结果别人遇到了危难,遭到了报应,就用因果来衡量别人。好像他遇到灾难是罪有
因果报应时间:2024-10-17
第四章、究竟应当怎样修行佛法不离佛法行世法,不废世法证佛法。佛法之修行,被蒙上了太多的神秘色彩。结果,不仅佛门之外的人如堕五里云中,难明真象,而且连诸多佛门之内的人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香在佛教修行中的作用烧香是佛教信众随缘而行的正常行为,早起一炷香,诵经礼佛要上香,节日要上香。但是到底为什么要烧香,烧香的真正作用是什么?有多少人在思考这个问题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8
前一段时间我也讲过,虽然自己修得不好,但二十多年来基本上没有中断过念《普贤行愿品》。希望道友们今后也要坚持念《普贤行愿品》。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最好是借助共修的
文殊花开时间:2024-10-02
觉悟与奉献新世纪佛教的修行与生活理念华方田说到觉悟与奉献,极易使人想起多少年来我们所经历的思想教育。这里我所说的觉悟与奉献是佛教对人生的阐释,是现代佛教徒所应提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8
我们初信佛的人有什么毛病呢?太贪心,贪大,贪多。看着《普门品》,你就念《普门品》了。一看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这也好,也念。《金刚经》也好,我要生极乐世界,又念《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7
“信佛就是指信你自己的心”,但这个心,应是清净不染心,不是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指信自己的心,也就是自皈依。‘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皈依真佛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09-26
问:“佛菩萨还受不受因果报应?”答:这个问题,过去百丈大师遇到老狐狸曾经问过,问的话就是“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跟你这话的意思完全相同。老狐狸过去生中是讲经说
因果报应时间:2024-09-20
我们学净土的,一定要真正相信极乐世界真有,阿弥陀佛真有。这个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他老人家建立的。他怎么建立的?前面我们读到,他是慈悲心特重,想帮助一切诸佛刹土里面
向生净土时间:2024-09-06
达真堪布:不取舍因果,哪里还有修行呢?只有佛法才能解决一切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佛讲出了三世因果的道理,通过这些因果关系,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前世不修今生苦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09-06
文革时,一女被剃了阴阳头,公众批斗,当众羞辱,该女是一位有身份的人,虽学佛多年,但还是难忍如此大辱,当时死的念头都有了。禅门大师贾题韬当时递一纸条,该女豁然开朗
佛教知识时间:2024-09-06
常想睡觉就是业障,如何克服?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为什么好睡眠呢?就因为饮食不调。或者是吃得很多,就生出一种食困,吃完东西就想要睡觉。你若是把饮食调得恰到好处,吃东西
宣化上人时间:2024-09-02
修行三秘诀若不能谦虚忍让,不肯承认自己的过错,就会有很多障碍。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修行不可各处卖修行,卖广告;一卖修行,就会着魔。有些修行人是诸佛来护持,有的是菩
宣化上人时间:2024-09-02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我们想要影响其他人生一种信心,自己就要实实在在地去行持佛法,所谓“依教修行”,依佛所说的教法去修行。这个修行,我们知道一点就修行一点,知道多少
宣化上人时间:2024-08-31
佛陀传授给我们许多慈观的方法。有一次,一群僧侣对佛陀说,他们丛林寺院附近有精灵作祟,造成许多困扰。佛陀于是对他们说了《慈经》:希望达到安乐平静的人,应学行正直、谦恭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18
修行人最需要的品质是什么呢?就是知足心。知足,是我们修行必不可少的因缘。我们修行时,会出现不知该如何修行的违缘,但若我们有知足心,则不会出现违缘,反之若没有知足
藏传佛教Buddhism时间:2024-08-18
修行,不一定要到寺院,也不一定要像老僧入定,其实在我们的生活里,做人处事都应该要有修行,有修养。日常生活的修行包括:一、衣食住行的修行:例如,穿衣只要朴素、保暖
佛答时间:2024-08-18
文:成刚法师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
佛答时间:2024-08-18
有的居士具备善知识的特点,可以帮我们更好的修行。而有些居士表面上“学佛”,但实际上却障碍我们!如果你身边有这四种“居士”,一定要注意了!一、跑跑居士跑跑居士,修
佛答时间:2024-08-18
知道佛教修行基本理性判断正说邪说【正信佛说,不入邪见】——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
佛教知识时间:2024-08-14
顶果钦哲仁波切:佛法,修行重于传授和讨论在过去许多生世中,我们曾经历各种状况,曾经富裕,曾经被敌人战胜,失去一切。我们曾享尽天道的欢娱,也曾是政治迫害的受害者。
禅理故事时间:2024-08-14
他不修行,你也不修了?皈依僧,是皈依整个僧团,不是皈依某个僧人。任何一位僧人的言行,都不能代替整个僧团。不必因看不惯个别出家人而退失学佛的信心,除非你觉得所有的出家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9
印光大师说:我们菩萨六波罗蜜,其实只有四个法门,就是布施、持戒、禅定、智慧,这个忍辱跟精进不是法门,它是一种心理素质。他说:你这个六波罗蜜是成功失败,这个行力
清净的本源时间:2024-08-09
常听一些学佛的居士说:某某人的脸色又白又亮,所以她修的好;某某人的脸色发黑,所以她业障现前,修的不好,因为相由心生。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相由心生是很正确的道理
汉传人物时间:2024-08-08
算一算人生有多少年◎宣化上人 开示于三藩市佛教讲堂一九七〇年十一月十八日为什么我要把这个金刚和我们的身体比?因为我们人生在这个世界上是很短的时间,由生到死,不过几
宣化上人时间:2024-08-08
星云大师:《六祖坛经》主要讲了什么?02第五《坐禅品》:《坐禅品》记述六祖大师为闻法的大众开示修习禅定不是在着心、着静和不动上修行。坐禅的意义是: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
星云法师时间:2024-08-03
达真堪布:生活是种修行佛法是种活法,生活是种修行。学佛修行能让人轻松自在,快乐幸福,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工作顺利,心想事成。我们明理了,心里就没有烦恼,没有痛苦
为人处世时间:2024-08-02
1.什么叫修行?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叫做修行。过去我们没有接触佛法,没有人给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我们的想法错了,看法错了,我们说法、作法
向生净土时间:2024-08-01
1 《金刚经》上讲“我相、我见”,这是一切恶业的大根大本,要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自私自利。你们想想看,哪个人没有自私自利?没有自私自利就不是人,真的不是人,他是佛
向生净土时间:2024-07-30
茶在中国被誉为“国饮”,属于健康之液,灵魂之饮。 禅茶缘起 茶在中国被誉为“国饮”,属于健康之液,灵魂之饮。 禅茶作为一种传统而崭新的文化形式,以佛法高度的智慧作
禅茶文化时间:2024-07-18
我们经常说:除了学佛修行,世间的一切都要放下。有些人会有疑惑:那是不是就不能生活,不能工作了?不是这个意思。若是你能以佛法、以智慧去生活、工作,这本身就是学佛修
禅理故事时间:2024-07-13
女生应该怎么挽回自己的前男友?女生们要明白一个道理,当男生主动的向女友提出分手,很多时候并不是对她们开玩笑,而是经过慎重的思考而决定的。所以,女生想要挽回前男友
风水知识时间:2024-07-12
1.真念佛的人心里没有杂念,所以他念念是佛,念念生佛。这个道理我们要搞清楚,我们就管住自己的念头,念念让它有佛念,不能有别的念头。这是经上常说的“一念相应一念佛,
向生净土时间:2024-07-10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六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居士、各位善信,大家吉祥如意!学佛证道的第一步我们前集说到持戒有护法神在护持,那么,讲良心话,保护自己还是要靠自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09
每次佛学讲座或法会完后,待信众们差不多全部离开了,总有一位女居士很发心,留下来清洁厕所。这情况已维持了多年,没有改变。还记得有一次我问她,又是你洗厕所?你会不会洗?洗
汉传人物时间:2024-07-05
大家好!昨天偶然聊起格局的问题,我发现人来到世间上好像冥冥当中是有业感的。在这里,我先来简单地说说什么是 业感。业感,词源来自于玄奘法师译经用语。梁启超先生在《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25
信众问:五祖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我们是否就不能学佛修行了?仁清法师开示: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出自《六祖坛经》,是五祖对六祖说的。如果没有认识本心所在(没有亲证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