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四章 正宗分

汉传人物 2024-06-19

第四章 正宗分

在第二章中已将序分的证信序和发起序诠解,从本章起讲正宗分。

一、说净土因果:

1、长者发问:

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闻得佛国土清净,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

正宗分开始,宝积就请问净佛国土的因果,因为要取证净佛国土的清净果德,就必须先修净佛国土的净因。所以,宝积一方面“愿闻得佛国土清净”,一方面“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发心,是发取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不仅是宝积,还有五百长者子,都已发无上心。

当时,长者子宝积,说完这个偈颂以后,呈佛说。世尊,这五百长者子,都已经发了取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心,都想听佛国土的清净庄严,也祈请世尊演说诸菩萨净土如何修行。

2、答净土因果:

佛言:“善哉宝积!乃能为诸菩萨,问于如来净土之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吉藏义疏说,这段文字是“诫听许说。”谛听是闻慧,善思是思慧,念之,是念念不忘,为修慧。当为汝说,这是允许,许诺。

什注说,宝积问净土之相,所以也以净相答之。净相,就是净土因缘。净土因缘有三事:一、菩萨功德,二、众生,三、众生功德。“三因既净,则得净土”。

通解便是:“善”是好,“哉”,是文言语助词。合起来是:好啊,好啊!佛赞许宝积问得好。

这里暗含二点深义:一、大乘净土法门难信难行,义理甚深无量,而宝积却能发问,所以佛给以赞许。二、净土法门,修行不易,须要系心一念精进不舍才能做到,如法藏比丘因发四十八愿,劳苦勤修,才能实现果上的极乐世界。现在宝积和五百长者子能启问净土因果,所以叹为善哉。闻、思、修是学佛的通途,“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一句话当中便全部包含了。

佛说;“问得好啊!宝积!你能为这些菩萨们,问如来的净土如何修行,那么,请你们认真聆听,仔细思维,我现在便为你们述说。”

于是宝积,及五百长者子,受教而听。

吉藏义疏说此句是“受旨一心”,即承受佛命,一心静听。

于是,宝积和五百位长者子听受佛的教法。

3、正说净土因行:

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

菩萨和众生是对待立名,菩萨以利乐有情,化度众生为其责任,菩萨之所以成其为菩萨是和“觉有情”有关系,如果离开众生,菩萨就无行可修,无净土可证。众生化度得功行圆满,也就是菩萨的净土圆成。吉藏义疏说,这段文字是“正酬其问,总谈佛土”,佛土共有五种:一、净。二、不净。三、不净净。四、净不净。五、杂土。所谓净,菩萨用善法化度众生,众生具受善法,结善缘,得纯净佛土。所谓不净,如果众生造恶业、缘感秽土。所谓净又不净,最初是净土,这类净业众生缘尽,后来恶业众生再来,则净土变成不净。所谓不净净,不净缘尽,后净众来,则土变成净。杂土,是因众生造善恶二业,所以感生净秽杂土。净秽都以众生业缘而起,所以叫众生土,佛有教化之功,所以又叫佛土。故,菩萨是随化过去,现在,未来所已化、化会化,所当化的众生是什么样的众生,就建立它什么样的净土,因为菩萨所成立的各种净土,完全是随众生之类的机缘所宜而生成,正是“成就众生,净佛国土。”

佛说:“宝积啊!所有各类众生,都是菩萨的净土。”

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

第一句什注解说,“随以何法化众生,若施若戒等,各随彼所行,来生其国。亦随三因深浅,以成严净之异。若因持戒,则其地平正,若因行施,则七珍具足,略举二法,余皆类此。”

折衷疏概论此句说,八地已上的菩萨“照佛独立,神无方所,用土何为。”所以,太虚大师讲义说,佛土不是秽,也不是净。唯以随可化众生以“类”业为感,而建立佛土。《华严经》有“普贤身相如虚空,依真而住非国土”的赞句,正可以作这句的证明。第二句,吉藏义疏说,这是标明以灭恶的多少,取“佛土之精粗”。什注则说,“……善治众生,令弃恶行善。随其弃恶多少,行善深浅,以成其国。”肇注说,随所调伏众生之深浅,而取佛土之好坏。如娑婆凡圣同居,土石诸山秽恶充满,用以调伏刚强众生,西方凡圣同居士净,七宝庄严,宝池琼苑,调伏纯善根众生。第三句,入佛智慧多指实报庄严土而言,所以此土纯法身大士所居,要想入究竟佛慧,必然此土众生能入,所以经中这样说。第四句,起菩萨根,多指方便有余土而言。二乘灰身灭智,入无余涅槃,全都生在此土。菩萨在此土宣演大乘法,令回心向大,发萌菩萨根。第四句,适合造立宫室成就众生,适宜得空地教化众生,菩萨便造立宫室,划以空地,因没有佛土,在虚空中终不能成就。暗喻二乘沈空滞寂,不度众生,不能庄严佛土。

《华严经》中说:“如旷野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

串讲四句大意,应知:“随所化”是指人天众生,“随所调伏”指二乘众生,“入佛智”是指发大心的众生,“起菩萨根”指修大行的众生;以上泛指菩萨所教化的一切众生。至于常寂光土,是以究竟证入所居,不是随机而取,所以经中不提。

为什么呢?菩萨是随应自己所教化的众生机宜而显现佛土;随顺自已所调伏众生的善恶因缘而显示佛土;随适一切众生应以什么样的国土因缘证入佛的智慧而显现佛土;随应众生,应该用什么国土因缘使其发起菩萨根而显现佛土。

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

什注说,这是如来“从物所宜”,因为法身无定,有什么净秽可言?“美恶斯外”,有什么净可取?取舍净土都是为了众生,随众生相应而取国土。如来“自无造国,又不在彼疆,然后能成就众生。”在此以比喻说明法义:比方说有人想在空地上造起一个宫殿,他可以随意无碍的去营造,如果想在虚空中,终是不能成功的。菩萨心如虚空,无所依住,他便以众生为“空地”建立佛国净土的“宫室,”如果离舍众生就象在空中造房,是不可能的。二乘人但修空观,不为众生,所以没有净土。最后文句合解比喻,得出结论。

复此,虚空的“空”,是二乘沉空滞寂的“空”,不能教化众生,和在空中不能建立宫室一样;而空地的“空”,正如菩萨的真空不空,真空而有妙有,所以能从空出假,教化众生,故能庄严净土。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菩萨建立净土,都是为了方便利益一切众生。就象有人,想在空地营造建立宫殿房舍,他可以随其心意,如在虚空中,终是建立不成的。菩萨就是这样,为成就众生的原因,立誓要建立佛国净土,立誓要建立佛国净土,不是在虚空中呀!

宝积当知!

这是佛醒众的一种方法。特别叫宝积大士要留心注意听,并应该知道以下内容,实则也是提醒法会大众。宝积你应当知道!

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

起信论说: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誓拔一切众生苦故。由此可见净土因由,必具以上三心。楞严经里面说:“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本经菩萨品也说:“真心是道场”。依《涅槃经》,直心有两种解释;一、自行直,自己起行真直不虚伪;二、化他直,是菩萨教化众生利物不曲。所以,直心和不谄是因,净土和成佛是果。折衷疏中说,净土地平如掌,岂谄曲能够成就;七宝庄严,岂浅行之所致;乘宝莲花,普应群机,岂独善之所治,非此三心不成净土。“直心正念真如,不起余念,当下即是寂光净土,一切众生能具是心,则同居是土”。深心,是信佛的心达到一定的深度,因有这个因,果上就具足无量功德。菩提心也即是大乘心,大乘的乘,即是运载的意思。菩萨发此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方能运载众生从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所以学修大乘佛法,首要的是发出离心和菩提心,有此菩提心的大乘因,就有大乘众生来生其国的果。

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劝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

上文阐明三心,这段经文中明菩萨的六度。六度是万行的根本,六度万行又是菩萨道修学的根本,所以放在正式酬唱的前面。六度即:布施度怪贪;持戒度毁禁;忍辱度慎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每六度前面是圣药,后面是众病;前面是此岸,后面是彼岸。一切能舍,舍是给也,便是布施,布施又有三义:一、财施;二、法施;三、无畏施;在三施中以“法施”为最。因为法施是给一切众生的良药,病者皆可服用。同时,这三施又相互融摄,比如财施本身就是法施的具体表现。无畏施,就是菩萨以无我的牺牲精神救度众生,本身就奉行了佛法。持戒,可以感生福德庄严,因其不乱众生。虽然戒有沙弥戒,比丘戒和菩萨戒等,但犹如一棵大树,其毛根虽多,主根唯几。五戒十善便是一切戒的始基,所以经文中说“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严持根本戒行方能满愿,方能感生佛国净土,共同善业是其生往佛国净土的资粮。柔和,是忍辱的别名,修忍辱柔和,一定得到相好庄严的善果。

相好的究竟位有三十二种:

一、足严安相。

二、千幅轮相。

三、指纤长相。

四、趺高好相。

五、足根满足相。

六、手足柔软相。

七、手足网缦相。

八、手过膝相。

九、鹿王肠相。

十、身端直相。

十一、马阴藏相。

十二、身纵广相。

十三、毛孔绀青相。

十四、身毛上靡相。

十五、身金色相。

十六、常光一丈相。

十七、皮肤细滑相。

十八、七处平满相。

十九、两腋满相。

二十、身如狮子相。

二十一、肩圆满相。

二十二、四十二齿相。

二十三、齿白齐密相。

二十四、四牙白净相。

二十五、颊如狮子相。

二十六、咽中津液相。

二十七、广长舌相。

二十八、梵音深远相。

二十九、眼色绀青相。

三十、睫如牛王相。

三十一、眉间白毫相。

三十二、顶上肉髻相。

劝修一切勤修圣道即是精进;摄心不乱,即是神定。正定是持戒的结果,同时因正定便能引发无上智慧。折衷疏说,即慧之定名正定,即空之慧为真慧,所以定慧有互相彰明的意思。关于此可以学思今人能海上师所著《戒定慧三学》和印顺法师《佛法概论》。

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四摄法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方便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于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其国。

吉藏义疏说,小乘也有四心,但只能摄化欲界和色界众生,不是真正的无量。大乘四心,周被无际,是真正无量。四心即是慈悲喜舍。义记说,“爱怜名慈,恻隐名悲,庆悦名喜,亡怀称舍”,菩萨对众生或教化众生起这四种心,是广大平等,周遍无际的,不可以限量其功德,所以叫做四无量心。第二句,四摄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行此四法,摄取众生,令其住理,故名为摄”,菩萨用所修的四摄法摄取众生“令其入道,目之为摄”。同时,众生因学修四摄法而得解脱,所以,未来成佛时还得这些出世解脱法所摄众生来生其国。爱语,是说随喜柔和的话,令人听闻得益。利行,是做种种与众生有利益的行门。同事,为使众生得度和众生共同从事作务,老子所谓“和其光,同其尘”,菩萨和众生相处不露其锋芒,从而达到化度目的。第三句,吉藏义疏说,方便,权巧方便慧,“积小德而获大功,处有不乖寂,居无不失化,无为而无不为,方便无碍”就叫方便。菩萨因因地修行方便善慧,所以果上自然感生方便无碍的众生来共生其国了。

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众生来生其国。回向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恶八难。

三十七道品是三四、二五单七、只八、共计三十七。

三四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

二五是,五根、五力。

单七是,七觉。

只八是,八正道。

道品,道,就是菩提,品为品类。菩萨以三十七道品得净佛国土,所以如三十七道品所说修行的众生来生其国是必然的,所谓如是因,如是果。回向心者,回己善根,向于众生,用以独善其身则福少,兼以利济则利多。又“回己善根,向于实相”,叫做回向。如果小如一毫毛的善,“向于实相”,实相是理,善解实理,则福等虚空,是真正的回向。又,回向心有三种:

一、菩提回向,用自己所修自功德,求大菩提。

二、众生回向,用自己的善根功德,回向一切众生。

三、实际回向,用自己的善根功德回向真如实际。

真如实际便是无念、无求,犹若虚空,不着一丝功利,是无上回向,其体空无,其用无方。疏赞说,“回向即愿,愿向菩提,具众德故”。因中有了这三种回向心,果上所得的国土,自然功德具足。

第三句,八难等,八难:

一、地狱。

二、饿鬼。

三、畜生。(以上又称三途)

四、盲聋喑哑。

五、世智辩聪。

六、佛前佛后。所谓,“佛在世时我沉沦,今得人身佛灭度,懊恼自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

七、北俱卢洲。

八、无想天。生这八处的众生虽然苦乐有异,但都不易见闻佛法,所以叫做难。

这八种难可以用天人四轮摧破。

一、住善处,就可对治前三和后三的五难。

二、依善人,可对治佛前佛后难。

三、发正见心,就可对治世智辩聪难。

四、宿植善根,就可消除盲、聋、喑、哑难。

菩萨自行,也教化众生,在因地修除八难,在果地自然得没有八难的庄严。

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净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

第一句说,自己严持戒律,不讥毁他人过失,因这二种因缘菩萨所修国土连犯禁的名称也没有,更何况犯禁之事。肇注说,“犯禁恶名,出于讥彼,而不自守”。自己严持戒律注重委持很难,说他人过失则很容易,现实中很多是非人我皆出自于口,在三业中口业是最易造的,所以净佛国土,乃至所依住的环境,首要的是严持戒律净化自己,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这是修成净土的重要内容。第二句,修行十善是佛国净土的资粮,十善最基本可以使众生福慧不失。十善是,一、身不杀、盗、淫;口不妄言、绮语、两舌,恶骂;意不贪、嗔、痴;合称身三口四意又三,共十类,不造十恶便是十善,反之便是十恶。十种都以思心为体,思有三种:一、审虑思,审虑所作;二、决定思,决定将作;三、动发思,正起动作。身不杀生,便感得命不中夭。对生命来说死是最可怕的了,正在活着半中间死亡这更是意想不到的可怕。杀生,一般人以为不直接伤害生命就不是杀生,实则杀因、杀缘、自作、教他、见作随喜皆属杀生的内容。又有人用现代生物学讥难佛教徒说,植物乃至蛋白质也是生命的存在方式,若此也不能食用了。在此,除将植物和生物的内涵和外延搞混淆外,对佛教杀生的“生”亦应知其指的是有情识的生命。没有任何一种生命不愿活,包括杀生的人,这种以人为宇宙、地球为中心的思想学说以及行为,已给人类自己和地球带来了不可逃避的灾难,所以劝人不杀生其意义微妙而又博大。大富梵行是不偷盗不邪淫的果报,也就是说贫穷邪淫的远因是偷盗和邪淫。人间只所以秽恶充满和人本身不择手端的偷盗不加节制的邪淫有必然联系,尤其是随着商品经济对人的剌激和以放荡为解放人性的学说,无不是在给人间社会雪上加霜。当然,佛教的业果学说,不是单一的直线联系和简单的逻辑推理,既有必然联系也有变异、交叉的关系。梵行,就是清净行。所言诚谛,是不妄语的果报。诚,诚实,谛,真实可信。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常说假话的人,即便是有一次说真话,人们也不以为“所言诚谛”。软语,是不恶口的果报。眷属不离,善和净讼,是不两舌的果报。不嫉、不恚、正见,是不贪、不嗔、不痴报。因中不造十恶,果上招得十善的果报

自己严守戒律注重行持,不讥毁他人的过失,就是菩萨的净土,菩萨将来成佛的时候,他的国土没有犯禁的恶名。十善道也是菩萨的净土,菩萨成佛时,生命不会半途夭折,具足大富清净之行,所说的话真实可信,还经常用软语调顺大众,眷属和睦,善于调和净法,出言必然利益他人,心性不嫉妒,不嗔恨,具足正知正见的众生都来感生这个国土。

4、阐释心净则所教化土净:

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

肇注说,“心直则信固,信固然后能发迹造行”。前面几段经文从正面阐述修净土行的因果,从此段始辨明修行次第。第一句,随其心直,是说正信心,有正信心,就能发起各种向道之行。因为正信心是万行的根本,所以可以发动万行。经中说,“菩萨妙法树,生于直心地。”又说:“诸佛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所以以直心正念真如,不以直心正念真如,纵然有修行有作为,全成有为法,不是菩萨行。第二句接上句文意以次渐进。深心,是广修万行的心,从思维甚深妙道生,从无量善根生。所以,万行没有正知正见就不能确立,妙理必须经过实践才能真正落实。故此,深心也是解行具足的心,理智和善行,是相辅相成的互生关系,精修万行,法性便深入了。依次第说,这是十地中初地欢喜地菩萨的境界。

宝积是这样的:随着菩萨发起质直心,他就能发起万行;随他发起万行,他就能生起深心。

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其调伏,则如说行。

肇注说:“道情既深,则意无粗犷。”其意说,对道法的体会既然生起深心,那么他的意念便驯伏了。意念之所以调伏是因为对诸法实相生起深心。吉藏义疏对此句的解释说,观心既明,则弃恶从善,就叫调伏。就是说以观照的功夫发明了自性,修道人自然会斩断恶流,增长善法,如若不以寂照功夫识心达本,无论如何也是不能“降伏其心”的。因为只有达本之人才在平常日用和生死紧要关头作得主。正如折衷疏所说:“六识妄意,如狂象野马,凡夫不能调伏者,不得其本也。今既得深心,如金丹一粒,点铁成金,狂象野马,转为露地白牛矣。”第二句,肇注说,既然调伏了其心,听闻了道法便会如法修行。凡夫众生有缘者也会听闻佛法,但不能依说修行,是因为妄识分别障蔽慧性。智慧和欲念交攻之际,智慧力弱不能战胜欲念和妄情。现在既然调伏了思想,听闻了佛法便能如说去实践了,没有滞碍才会这样。

意调伏,是十地中第二地菩萨的行境,是修待戒行离过绝非的结果;如说行,是第三地菩萨的行境,是除却昏沉掉举而得到真正理智并如说修行而得名。

随着修行人对佛法生起深心,就会降伏自己的心,随着其心的降伏,就会如佛所说去修行。

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熟众生。

肇注说,既然听闻了佛法,能如所闻而去修行,也就能向大向胜回向其所行。吉藏义疏说,回其所行“趣向佛道。”能回向佛道,就不坠三有,所以叫权巧方便。什注说,方便有三种,一、善于自行而不取相,二、不取证,三、善化众生。从六度中加上“大慈、悲、觉悟、转不退*轮成十方便慧行。

回向亦有三种:一、回事向理。二、回已功德向众生。三、回因向果。

折衷疏说:“既如说修行,则不着事而向理,不着己而向人,不着因而向果”。

随着如佛所说去修行,就能回小向大;随着修行人回向日增,那么就增长方便慧行,有了方便,就能成就众生。

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

折衷疏说,土无净秽,净秽由机。现在既然成就了众生,众生清净了,众生既然清净,佛土自然清净。这句也是从正面回答宝积所问的净土之行。因为广修万行,成就众生,佛土得以清净,所以,欲修净土之行,不离万行度众生。第二句,比如娑婆秽土,说有“刚强苦切之言,不净苦空之教”,而西方净土,则唯一乘清净教法、更不杂以二乘。第三句,“辩论日益精明,则智慧日益开朗”,能观的智慧不净,所说的法也就无法清净,所说的法不净,智慧真体也被遮障。又,智慧是始觉的智,心是本觉的理,智慧得其清净,就能悟入金刚心。这金刚心既然清净莹澈,就能含容一切清净的无漏功德,直趣无上清净佛果。

成就了众生,佛土就能清净;佛土清净了,所说的法也清净;说法清净,智慧也随之清净;智慧清净,其心也清净;其心清净,那么,一切功德都无秽污了。

5、结论:唯心净土:

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肇注说,此句是总结净土的真义,即“心净则佛土净”,净土是心的“影响”,所以要“响顺必和其声”要“影端必正其形”,这是报应的定数。所以《地经》云:三界五道,皆由心作,故欲得净土,宜净其心。又说:最极自在,净识为相,故识净时,佛土便净。又如《华严经》所谓:“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因为净土是心识上反映出来的影子,所以只要心净,净土自然也清净了。

从三心起,共十七行。行行彻果,果果该因。最初三心是根本心,也是大乘心,其次有六波罗密心,其次有四无量心,四摄法,其次为方便及道品,结归在回向心。其下除八难自守不讥,修十善三心。最后融行归心,一切唯心,净心为因,净土为果。净众生心,得佛土净,因果不昧,如是如是。

二、因疑显净:

1、疑念佛土不净: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

舍利弗,佛十大弟子之一,智慧第一。佛把心净佛土净的道理说完之后,舍利弗就生起怀疑:我们世尊行菩萨道时,心意难道不清净,而他的国土这么不净?肇注说,佛土净秽,非二乘人所能够知道。这是世尊想显现佛土常净“净秽由机”,所以用威神力令舍利弗生起疑念,以生起教化言端。情见凡夫,法执圣众,对佛之圣境不能不疑,但又深藏心底,不敢起问,佛才以威神力加持,舍利弗才敢起问,以断众疑。

当时舍利弗,承蒙佛的威神力加持生起这样的念头——如果说菩萨心净佛土就能清净的话,我们世尊在因地做菩萨时,难道心不清净吗,你看他的国土这么不清净呀?

2、如来正告:

佛知其念?锤嬷?裕骸坝谝庠坪危?赵缕癫痪灰?慷?傆卟患?!倍栽唬骸安灰玻?雷穑∈敲傆吖?》侨赵戮獭薄!吧崂?傿褐谏?锕剩?患?缋垂?裂暇唬?侨缋淳獭I岽賰B∥掖送辆唬??瓴患?薄

在此比喻中,日月比喻净土,盲人比喻罪业众生。所以,肇注说,“日月岂不明,不见,自由瞽目;佛土岂不净?罪秽,故不睹。”暗含语意是,佛土实在是清净的,而舍利弗你们二乘人看不见,是你等的过失,不是此土不净,也不是他方另有净土呀!

在二十唯识论里说,譬如一条河,人见到是水,天人见到是琉璃,饿鬼见到是脓血,鱼龙见到是宫殿。同是一条河所见如此不同,这完全证明各自心力罪业的不同,所致结果各异。正所谓:“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

佛知道舍利弗在想什么,就告诉舍利弗说:“舍利弗,你的意思是怎样呢,日月难道不白净吗?但是瞎子却看不见它的明亮。”舍利弗回答说:“不是的,世尊!这是瞎子的过失,不是日月的过错”。佛又说:“舍利弗呀!众生罪业深重,看不见如来国土本来庄严清净,这不是如来的国土不净。舍利弗,我的国土清净,但是你们看不见。”

3、梵王助证: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

螺髻梵王,是初禅天的天主。螺髻,因他头上有发髻如海螺丝纹盘旋式得名。梵,清净义。自在天宫,有人说是欲界他化自在天宫;有人说,是色界大自在天宫;有人说,是初禅之上,即中间禅自在天宫。吉藏疏说,佛土真净,超绝人天,舍利弗在人间,而看到是人间丘陵坑坎不净之土。梵王居住禅天,而看到是天宫。《法华经·寿量品》中说,此净秽同处而不相杂,犹如下一器中有二种食,应二种众生。肇注解释说:“夫同声相和,同见相顺,梵王即法身大士也,依佛净慧,故所见皆净。”按理说舍利弗证四果,具慧眼,应见于空,而现在所述邱陵坑坎不净,说明其缠缚虽断,果缚犹存,所以肉眼所见就是这样。

当时螺髻梵王告诉舍利弗:“你不要这么想,认为这佛土不清净,为什么这样呢?我看见释迦牟尼娑婆国土非常清净,就象自在天宫一样”。

舍利弗言:“我见此土,邱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

吉藏义疏说,舍利弗自已叙述所见,以答梵王。自述所见的目的,欲显二乘,是罪垢之人,“人小心之流,令欣大道”。舍利弗和螺吉梵王各以所见为证,舍利弗四果之人以观空为胜,而殃在所见,邱、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是因为“子缚虽断,果缚犹存”。

舍利弗说:“我看见这娑婆国土,邱、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充满了秽恶”。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肇注说,万事万形,皆由心成。心有高下,不依照佛的平等智慧观待,所以,就看见娑婆国土不清净,丘陵坑坎由此产生。若能以平等心观待众生,深入佛慧,“净业既同,则所见不异。”二乘人心既然不清净,所以所见国土不净,大士得于净观,故则见土清净。如果说论二人得失,共有四种情况:一、二人各有所得,舍利弗得秽方便,梵王得净方便;二、二人各有所失;舍利弗失净执秽,梵王失秽执净;三、舍利弗失梵王得,符合净土教门;四、舍利弗得,梵王失,有时须现秽土,不宜显净。

太虚大师总结说,示现净土,证实此佛土净,使在法会大众共见共闻。于是乃知见不净的人,确实是由自己的罪业;而随分见净者,亦由自己的福力,这正如诸天共一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佛土严净,尚非螺髻梵王所能想像,何说执为秽恶充满啊!佛现身于阎浮提人同业招感,同分妄见之秽恶充满阎浮提,亦为大悲愿力,现同尘事,摄化罪业深重志趣下劣之人。这和法华经穷子喻品,可相引证。所以,此佛土本常清净,不是假造作而后清净。故一人心净,即一人见佛土严净。

螺髻梵王说:“仁者,你心存高下的想法,不依照佛平等智慧,所以看见这国土是不清净的。舍利弗呀,菩萨对于一切众生全都平等,深心清净,依照佛的智慧,就能看见这佛土清净。”

4、如来现净:

于是,佛以足趾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花。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

什注说,净秽二土,同处而不相碍。现在隐秽现净,用以证明佛语不虚。宝庄严土是净土之最,所以以此为喻。折衷疏则说,现净土的意趣是:虽然显佛土常净,净秽由心。亦是用以策进小乘,并因用三心众行,种种功德庄严,所以举佛说:宝庄严佛,举土说: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从“本所不见,本所不闻”的口吻中,隐现出舍利弗企慕大乘、接承佛旨、体佛心境的意思。

于是,佛就以足趾按地,当下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种百千珍宝庄严,就象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出现眼前,所有在会大众,叹未曾有!而且全都看见自己坐在宝莲花中。佛告诉舍利弗说:“你现在看这佛土庄严清净吗?”舍利弗说:“是的,世尊!这是我从来没有看见,也从来没有听说过的,现在这佛国土庄严清净全都看见。”

佛告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

什注说,如果随着众生的罪福“自致净秽”的话,就不必说是“示”了,“诸佛能为众生现净,而隐不净,现净而隐不净则无益众生。“所莫若以丘陵坑坎,秽恶充满之不净,令其生起厌离之心,向净之心。秽土有二种:一、报:如果从佛所得报土而言,是常净的,为度下劣,示现不净。二、应:从应土来说,“佛真土常净,为度下劣,作不净耳。”

佛告诉舍利弗说:“我所教化的这娑婆世界,常净如刚才所现,为了教化这些根性下劣的人的原因,示现这众恶不净国土的样子啊。”

“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肇注说,刚生天的修道人,为了知道其功德大小,要共同使用一种宝器,在其中受食,福多的“饭色不异”,如果福少,举饭向口,饭色变异。所以,“慧心明净,则见功德庄严。”故结合化喻可知:实际是一净土,菩萨因依照佛慧的原由,就见土净,二乘人不依佛慧故,见土不净。

“就象诸天,同在一种宝器中吃饭,但因他们福德有多少,饭的颜色也会有差异。所以说,舍利弗:如果人的心净了,便看见这娑婆国土功德庄严。”

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摄神足,于是世界还复如故,求声闻乘者,三万二千诸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

无生就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诸法本体,菩萨于此安住不动,假名无生法忍。《护国仁王经》中说,忍有五种:一、伏忍,是解行位上的菩萨深伏烦恼。二、信忍,初二三地的菩萨,对于地外法体,深信不坏。三、顺忍,四五六地的菩萨趣顺于无生理性。四、无生忍,七八九地的菩萨,见诸法起而实则不起,“深忍欲乐”。五、寂灭忍,十地和佛地,断尽烦恼,证得涅槃。所以到八地以上,才是全然清净的无生法忍。五百长者子看见这神力现净,妙达唯心之旨,“进断无明,悟入法性”,断八十八见惑,见四真谛理,证初果须陀洹。并三界诸漏已尽,意得解脱,证四果阿罗汉。

更新于:5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