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 一

汉传人物 2024-06-18

净心与净土

净界法师宣讲

二O一O年八月二十五日

于新加坡大悲佛教中心

第一讲

《净心与净土》。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好,请放掌。我们这次跟大家共同讨论的主题是“净心与净土”,主要探讨我们内在的心灵的力量跟外在的佛陀力量之间的一种相互的关系。

这个主题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说明。我想在我们中国的佛教史的传承当中,中国佛教出了很多的大祖师,他们对整个佛教的贡献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了宗派制度。汉传佛教对整个佛教最大的贡献就是它把一个非常复杂、非常深奥的大乘法门分门别类,分成了很多很多的宗派,比方说唯识宗、比方说天台宗、比方说净土宗。一个非常广泛、非常深奥的法门经过我们条理地分块以后,会让我们一个凡夫众生在修学大乘法的时候很快地进入状况。你知道你需要、你适合哪一个法门,你不必经过很多的无谓的摸索、去try(尝试),你马上可以进入状况。这个是宗派对我们的一个最大的贡献,让我们很快地找到自己需要的法门,因为每一个宗派都有它的修学的理论、修行的方法。当然,有为诸法有它的好处,也就会有它的缺点。所以,宗派的建立到了末法时代,特别是明末以后,就创造了一些问题,蕅益大师说——“画地自限,分河饮水”。什么叫“分河饮水”呢?就是说,本来大乘佛法是一条法味的水,结果隔成东西两岸,各人喝各人的水,彼此不互相往来。这个意思就是说,宗派的建立到末法时代因为过分的区分,唯识宗不学天台的东西,天台宗也不屑于学净土的东西,彼此间的法味不能够相互地交流,彼此的心得不能互相地学习,就把一个本来是非常圆满的大乘法区隔成一块一块的,这个是我们末法时代宗派的一个非常大的遗憾——就是彼此的心得不能互相地分享,你的法门我不屑于学习,我的法门你也不想学习,这个不是佛陀出世的本意。所以到了末法时代,特别是宋朝的永明延寿大师,他看到了大乘佛教宗派的这种彼此间互相排斥的最大问题,他提出了一个宗派的圆融的思想,他提出了禅净双修的思想,这个在中国佛教上是非常了不起的贡献。他认为应该把禅宗的重视心灵力量的开发跟净土宗重视佛力的加被应该把它加以结合。所以永明延寿大师在宋朝提出来以后,到了明朝得到了蕅益大师、莲池大师的响应、推广。

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说,宇宙间的确是有两种很大的力量,可以让我们离苦得乐:第一个是我们内在心灵的力量,第二个是存在法界的弥陀的四十八愿。这两种力量缺一不可。一般来说,修圣道门的他会重视止观,他强调内心的力量,他不想跟弥陀感应道交;一般来说,净土宗的人重视佛陀的力量,他不重视内心的调伏跟安住,他说完全靠弥陀就好,但是这个思想是错误的,因为我们内心假设没有加以净化、没有加以提升,我们念佛是不能跟弥陀感应道交的。诸位要知道,阿弥陀佛对众生的救拔,在经典上的解释——佛陀不能够无条件地救拔我们,佛陀的救拔是有条件的救拔,这是净土宗跟上帝的思想最大的差别。所有的佛教都必须建立在诸法因缘生,什么叫因缘?就是每一件事情要出现,它有它背后的条件,事出必有因。所以我们自身的准备是很重要的。同样一句佛号跑到不同人的心中会产生不同的加持力,这表示诸法因缘生。佛陀度化众生就是——你准备好了没有?你有一分的准备,佛陀给你一分的功德;你有三分的准备,佛陀给你三分的功德;你有十分的准备,佛陀给你十分的功德。这才是真正的净土的思想。阿弥陀佛的加持力是建立在诸法因缘生的角度来谈加持,所以我们自身的准备就变成非常重要。

到底我们心中要准备什么样的条件?我想我们花三天的时间来跟大家谈一谈,当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忆念这句佛号是一个最佳的准备。这个主题我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一下,就是说我们虽然念佛,但是我们是不是做一些相对的准备。

好,我们看今天的讲义。将述此义,大科分三。我们心力跟佛力的关系有三个主题要探讨。第一个,先讲一个前言,先把这个观念做一个总说。首先前言当中,乙一、众生的心灵力量。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用内心世界来受用一切的法,但是我们心灵到底有什么力量,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日用而不知。我们不了解心灵的力量,我们就很难善用内心的世界,这个是很可惜的。原则上来说,我们心灵有两种力量,第一个、它可以创造生命,第二个、它可以改造我们的生命。创造这部分,我们已经别无选择,我们面对过去的心灵创造现在的果报,我们只有认命、只有承当;但是对未来的改造,这件事情我们有很多的努力的空间。所以我们先探讨到底我们内心有哪些力量,我们先了解一下。乙二、佛陀的加持力量。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谈的是阿弥陀佛的加持力。阿弥陀佛经过无量的时空的修学,积集很多波罗蜜,他把波罗蜜的功德分成了四十八愿存在法界当中。到底法界当中有哪些力量可以把它转成我们的力量,这个地方佛陀的加持力我们也应该要探讨一下。我们的重点是乙三、——心力跟佛力的结合。我刚刚讲过,佛陀不能主动地救拔我们。佛陀的慈悲心不断地忆念我们,但是我们也要释放相对的一种力量才能够启动佛力。所以,感应道交绝对不是单方面的事情,不是佛陀可以做主。所以我们自己的准备,就是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忆念佛陀,我们才能够把佛陀的四十八愿——蕅益大师所说“转他成自“——净土法门就做一件事情:你要想尽一切办法把阿弥陀佛的功德转成你的功德,就做这件事情。那我们应该准备什么样的心态?这个地方是我们上课的主要内容,就是以心力来启动佛力。前言地方有三个重点。

在甲二、正文当中,我们的准备有三个准备:乙一、观佛号功德以生信心。念佛是要带一点信心,要有信仰的力量,这是第一个;乙二、观净土殊胜以启愿力。前面是对佛的观察,这个地方是对国土的观察,往生的愿力,这是第二个;乙三、依摄心专注以立行持。第三个是一种专注力。前面两个是跟智慧有关系的,第三个是跟禅定有关系。前面两个,你念佛的信仰跟念佛的愿力,决定你会不会往生。有些人念佛是不能往生的,他念佛只是一种消业障、增福报,因为他的信心跟愿力不具足。所以,前面两个是决定你可不可以往生。第三个是决定你的品位的高下,你念佛的功力决定你是哪一个品位,在九品当中哪一个品位。这个地方有三个重点,就是我们心态的准备——信心、愿力还有专注,三个重点,这是我们上课的主题。

甲三、结劝。结劝当中有两个重点:乙一、具足皈依之心。念佛要有皈依的心。我们的信仰、我们的愿力,这个是我们要准备的;乙二、培养专注之念。我们对于阿弥陀佛那个音声的摄持,阿弥陀佛主要念佛是靠音声来摄心,你对音声的专注——这个是要培养的,专注力。

我们看第一段。甲一、前言。首先我们先做一个前言的总说,这个地方有三段,我们看第一段:乙一、众生的心灵力量。我们内心的世界产生出来的力量有两个力量,一个是创造生命,一个是转化生命。

我想我们开始学佛以后,我们会慢慢试着强迫自己用佛法的思想来看待人生。不管你是什么宗派,我们佛教徒的共同的思想就是诸法因缘生,这是我们共同的思想。当佛教谈到因缘的时候,它是分成两块来看,两段的因缘。第一个因缘就是——你从什么地方来?就是过去和现在的因缘,由过去的因缘创造你今生的生命。第二个因缘是——你将往哪里而去?今生跟来生。你从什么地方来——过去所创造的今生的生命对我们现在来说我们是别无选择、只有承当。你会生长在什么样的家庭、你的父母亲是谁、你是一个男人还是一个女人、你今生的福报有多大,对你现在来说,你别无选择,过去的业成熟了,变现你现前的生命。所以我们对于过去的业力所创造的今生的生命我们只有认命,这是第一个思想。但是,对于未来我们不能认命。你将往哪里而去——这是你可以改变、可以做主的。所以,我们佛教的基本思想,第一个,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佛教的因缘观当然也有别于外道的因缘,外道也讲诸法因缘生,但是佛教的因缘观跟外道的因缘观差别在哪里呢?外道的因缘观是建立在一种有自性、有一种他方的力量来主导我,比方说上帝、比方说上天等等,所以外道的因缘观是一种我执、法执相应的因缘观。佛教的因缘观是站在一切法自性空——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它也不是从自己生起,也不是从他人生起,我们是从一切法无生的角度而建立因缘。也就是说,佛教认为我们的生命,你从什么地方来?其实从究竟来说,我们从空性而来,我们也将往空性而去。所以,人生这个过程只是业力跟我们过去思想的和合产生的暂时的假象,我们叫做梦幻泡影。你看你做一个梦的时候,你在梦中你感受到你的存在、你感受到你跟谁接触、你感受到你做了什么事,但是醒过来的时候,你就觅之了不可得,人生亦复如是。所以,佛教的因缘观是建立在一切法空的角度来谈因缘观。

这个地方要注意,我们在后面会再强调。为什么要建立这样的思想?这个思想对我们非常重要,这样的思想影响到我们临终的正念。当我们面临因缘的时候,假设你没有空观的智慧做基础,当你有一天要离开人世间的时候,你会心有千千结,你很难离开这个世界。因为你经历了很多人、你做了很多事,每一个阴影都留在你的心中,挥之不去。所以,我要再强调一次,佛教讲的因缘观有别于外道的因缘观,它是认为一切法毕竟空,然后再建立一切法毕竟有,是在毕竟空的角度来谈因缘,这个地方很重要。就是我们是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而建立诸法因缘生,等到因缘业力结束了,那个能量释放完了,我们又觅之了不可得,又创造另外一个个别的因缘,你又会产生另外一个生命体,你来生的长相跟今生肯定不一样,你来生的思想跟今生也不一样。这个地方要注意。

那么,诸法因缘生,到底什么是因缘?佛教里面讲到因缘有两个:一个是我们内在的心中的思想,唯识叫名言种子,第二个是我们过去所造的善恶的业力,这个是业种子。当我们在人生投胎的时候,当我们出生的时候,我们不是第一个有生命,其实我们已经经历过很多很多的过去。我们在娑婆世界已经有很多很多的生命,那我们今生投胎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承当我们的过去。因缘是相续的,所以佛陀说因缘就像水流,你现在的水流就像你今天,你一定要承当你的昨天。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是从昨天而来。那为什么有昨天呢?昨天是从前天而来。所以我们必须要承当我们无量的过去。承当什么呢?第一个,承当我们过去所造的业力,善恶的业力。不管你愿不愿意,你一定要承当你的过去。过去的你,不管它是一个人、不管它是一个天、不管它是三恶道,它所造作的每一个善恶业力你今生都要承当,你别无选择。我们要承当过去的业力,这是第一点。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承当过去的妄想,就是我们的思想,这一点是比较可怕的。我们一般修行人不能得利,就是我们很难面对过去的妄想,那种跟贪嗔痴相应的妄想。所以,我们修行人经常会怎么样——今生的思想跟前生的思想产生冲突。遇到一件事情,前生的你想做,今生的你不想做,就会产生冲突。所以我们必须要去承当过去的业力跟过去的思想。

到底业力跟思想两个是什么关系呢?思想是主要的因缘,它是引导性的;业力是次要的,它是配合性的。主导性和配合性这个观念我们举一个实际的故事来作说明,大家体会一下。在《经律异相》当中,佛陀讲出一个譬喻故事,说有一个年轻人他早上去办事的时候,在路边看到一个天人,身相光明,穿着华丽的衣服,对着一个尸体在散花,而且绕着尸体恭敬地围绕、乃至于对这个尸体礼拜。年轻人就很奇怪,说你为什么对着这个尸体礼拜、赞叹呢?他说,你不知道,我今生很快乐就是因为我前生这个色身创造来的。我前生相信三宝、造了很多善业,所以创造了我今生的快乐果报,所以我很感谢我的前生。这个年轻人再往前走,又看到一个天人,也是一个天人,身相光明。但这个天人他干什么呢?跑到树上吃水果。他说你一个天人为什么跑到这边吃水果呢?他说,我过去虽然有一些善念,相信三宝、护持三宝,但是我布施的善业不够,所以我到了天上去,食常不足,我的饮食经常不够吃,所以我要到人世间吃生果。这个是有善念、没有善业,虽然贵为天人,但是他的一些相对的福报不够,食常不足。他又往前走,到了黄昏的时候,他看到一个鬼道的众生,身相丑陋、饥饿口渴,这个鬼拿一个木棍去打一个尸体,说,都是你害的!(年轻人)就问这个鬼说,你怎么打他呢?他说,这是我的前生,因为他不相信因果、造了很多罪业,所以把我今生创造这么样的痛苦丑陋。这个《经律异相》当中讲了三件事,第一个天人是有善念而且也有善业,这种人往往生在人天的果报,而且他的相对的别报也非常地富足;第二种人是有善念而没有善业,他经常能够生起慈悲心,但是他很少付出行动。这种人他也能够生到人天,但是他的相对的饮食、衣食的受用相对不足,有善念没有善业;第三种人是既没善念也没善业,就到三恶道去了。当然有人会问啊,有些人他没有善念,但是他偶尔地有善业,对不对?有些人他贪嗔痴的烦恼很重,但是他偶尔遇到好的三宝因缘他也会护持。如果这个人缺乏善念,但是他偶尔也会有些强大的善业,这种人大部分的福报是在三恶道里面受福报,比方说他变成一个鬼王,比方说他在畜生道得到别人的宠爱,做一只主人所宠爱的狗。他本身善念不够,但是他善业强。所以在我们生命当中我们可以知道,主导我们生命最有影响力的、在三界当中乃至于出世的果报当中最重要是什么?是善念的力量。心念是生命的主导者,它是主要的因素。就好像一棵树,这个树干就是我们的善念,旁边的枝叶花果就是我们的善业,它会让我们活得更圆满,但是主导者还是我们的心念。

我们看第三段,那我们的心念是怎么回事呢?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第一个偈颂是说在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的心念是变化多端的,它有时候三性——善、恶、无计,有时候在三界当中活动,有时候在三种感受——苦、乐舍三种感受,不断地转化变异,而且有时候跟根本烦恼、跟随烦恼、跟信等善心总是相连。所以我们的心念是善恶不决定的,凡夫都是有善、有恶。这是第一个,讲到它的体性是变化的。第二个、“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当我们生起一个强大的心念的时候会发动我们的身体去造业,也会发动我们的口业去造业,在所有力量当中它是最强大的,而且它所招的业会招感引业。引业就是总报,满业就是别报。使令业力去得三界的总报跟别报。我们从创造生命的角度,就是说我们今生继承了过去的业力,更重要是我们继承了过去的思想。我们当然长大以后我们很难看到我们的内心世界,因为我们长时间在人世间的打滚,已经把自己蒙蔽起来,但是小孩子是最直接的。你看小孩子,从小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个人,在七岁之前可以看得出来他的前生是怎么样的。有些人拿到好东西,他很喜欢跟人家分享;有些人拿到好东西,他会把它占为己有。所以,我们的确是继承了前生很多很多的善恶的思想,而这个思想,假设我们没有透过教育、透过我们的调伏,这个思想会对我们来生产生一定的引导。

我们举两个实际的例子给大家做参考,一个正面的、一个负面的。我们先看正面的思想。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叫做须赖的居士,名叫须赖。这个居士他受了三皈五戒以后非常精进地修学,严持五戒,供养三宝,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专修忍辱,他给自己的条件就是一生绝对不发脾气。任何人对他的刺激,他选择忍辱,安忍不动。后来他就从年轻开始学佛,到晚年的时候,他的福报非常地强大,因为他修布施、又持戒、又能够忍辱。他晚年的时候福报大到生命程度呢?连忉利天的天王王帝释都感到害怕。因为帝释看到人世间有一个这么大的福德之人,他很害怕这个人死掉以后会来夺取他的天王的位子。所以,人总是会保护自己啦,帝释就派他的眷属想要去破坏这个人的福报。就派了很多人下去,在须赖的家庭外面跟他吵闹,甚至于拿棍棒去打须赖。但须赖他本身修忍辱啊,他告诉他自己:我宁可选择忍辱,我要保护我忍辱的功德,我也不能做出负面的回应。所以这些人虽然去打他、骂他,须赖还是选择忍辱。这个时候帝释天他又换了另一个方法,他又派他的天女下来以美色来诱惑须赖,希望破坏他的戒体,但是须赖也是选择——我宁可选择我的持戒的功德,我也不放纵我的烦恼。所以,在顺逆两种因缘的刺激之下,须赖都能够保存他的福报。这个时候,帝释就非常紧张了,他只好亲自下来跟须赖沟通。他说,你福报这么大,我很害怕。你死了以后,你肯定福德力比我大,来夺取我的天王位子。须赖说,你不用害怕。他说,我的所有的善业,我是发菩提心的,我要把我的福德往无上菩提的方向走,我的福德绝对不会在人天里面得果报。帝释听了以后就非常欢喜,也安心地离开。所以就是说,一个美好的善业,它必须有一个非常美好的、正确的思想来引导。因为他的菩提心的引导,使令这个善业不会在人天得可乐的果报。我们都知道,人天果报是杂染的,带业的,带有烦恼和罪业。

所以说,“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就是说,当我们在作意我们来生要去哪里的时候,你一定要注意你现在的思想是什么思想,因为它是生命的主导者。你现在的思想是跟三恶道相应,你一定会到三恶道去,即便你造了善业,你也是在三恶道里面享受福报;你现在的思想是人天的五戒十善的思想,你一定会到人天去享受应有的果报;你现在的思想是净土的思想,你也一定往生净土,你所念的佛有多少、你的福报力有多少,只是影响你品位的高低而已。所以我们要永远知道,我们的生命是由我们的思想变现出来的。前生变现今生,是这个道理;今生创造来生,也是这个道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每一次的投胎,我们生命不断地在历史重演。假设我们不做出一些改变,我们就活在《楞严经》说的“轮回性”——你前生是什么思想,你今生还是什么思想,然后又去创造一个生命体,生命体又产生一个等流的思想,我们就在那个地方转转转转转……我们就永远转不出来,直到有一天你遇到了佛法,直到有一天你真正地觉悟,直到有一天你告诉你自己——我一定要改变,你的生命才能够从过去里面跳脱出来。这个就是我们说的“诸法因缘生”。

我们现在可以做一个总结,什么是“诸法因缘生”?六祖大师有一句话讲得好——一切法“不是风动,不是帆动”,是“仁者心动”。你念头一动,你看看你日常生活当中从白天到晚上,你经常起什么样的念头。一天的念头大概就是你一生的写照。你平常待人处世、顺境逆境,你习惯性用什么思想来面对你的外在的环境,你大概就知道你来生会去哪里,除非你做出改变,否则你的生命已经产生一种强大的等流性。尤其是你到了五十岁以后,如果你还不改变,你的生命就会定型,你来生的雏形在你内心的世界大概已经规划出来。

当然,我们讲过,“诸法因缘生”是站在一切法毕竟空的角度。既然我们的心本来是清净,所有善恶念头都是透过外在环境的熏习捏造出来的假象,所以我们是可以改变的。所以,在你死亡到来之前,你都还有权利、你都还有机会,对来生的生命做调整,在你死亡到来之前。但是等到你投胎以后,你又开始要认命了,你必须为你前生所打的妄想去走你下一个来生的一次生命。所以我们今生打的妄想,来生来酬报。前生打什么妄想,今生来受这个果报;今生打什么妄想,来生得果报。佛法的因果思想是隔代受报,佛法的因果思想不是今生做今生受报,是叫做“异熟果”。所以我们过去打什么妄想,现在已经不重要,重点是我们来生想要去哪里,你必须先有目标,然后用这个目标来调整你的心态,让你的心态跟你的目标是相应的,这个很重要。我们不能只是做善业,因为善业不是生命的主要引导者,而是培养一个美好的思想。比方说,我们看到事情产生一种布施的思想,比方说我们产生持戒的思想,比方说我们产生忍辱的思想,别人对我们伤害的时候,我宁可不逞一时之勇,我宁可选择忍辱——一种美好的思想。这个地方,当然净土宗你要对名号功德、对净土庄严也应该有一些正确的思想。所以说,你来生你将往哪里而去,其实你不用去问别人,你看看你一天当中的念头,你大概就知道你将往哪里而去了。

好,这个是讲到我们过去创造了现在。我们看第二段,生命的转化。丙二、转化生命。我们前面谈到,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们从过去的业力、从过去的思想而来,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我们不是上帝创造出来的,也不是父母把我们生出来的,父母只是个助缘,我们今生的生命是我们过去打了很多的妄想、是我们造了很多的善恶业,当过去的业力跟过去的思想结合以后,把我们今生创造出来。那重要的是,我们未来要怎么做,我将往哪里而去。我们看这段生命的转化。这个地方有两段,丁一、总说,丁二、别示。

我们看总说的地方。首先我们看到凡夫和圣人的差别就在流转门和还灭门。流转门的生命现象是“触”、作意、受、相、思,还灭门的现象是“作意”、触、受、相、思。

一个凡夫他的生命完全是由“触”来决定。也就是说他接触一个好的环境他就起善念,他接触一个不好的环境,你把他带到一个染污的环境,他就放纵自己,起烦恼、造恶业。这个人就是标准的生死凡夫,因为他心中没有观照的对治力。那什么是圣人呢?圣人的生命是由心中的“作意”力,“作意”简单地讲就是观照力,而产生触、而产生受、而产生思想、而产生造业。如果你一天的生命就是上班、工作,回来以后就看电视、看报纸,然后就睡觉,然后第二天又工作,回来以后又开始看电视、看报纸,到礼拜六、礼拜天去玩一趟,你的生命永远活在这种习惯性的东西,那么你的生命就永远活在你过去的思想,你很难做出改变,活在你的业力,活在你过去的业力、活在你过去的思想,也就是你生命的轨迹,你过去是什么样的水流,你今生还是什么样的水流,你今生学佛只是跟三宝结缘而已,你没有做出一种强大的改变,因为你的心完全被外境牵着走。讲一句清楚的白话,你的生命是完全被动的。外在环境好、人家带你去共修,你就很虔诚,回到家开始放逸。这个就是我们说的:你的生命是流转门,你永远跳脱不了你过去的习惯性的等流性、这种轮回性。第二种人他开始改变,他开始去抗拒心中的思想,对自己的思想说“不”。他产生另外一种强大的力量来调伏自己的习气,然后去转变自己 ,他的生命的水流已经开始转弯了,这个就是说,他产生作意力。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觉得一个人受戒跟不受戒有没有什么差别?你们两个人都在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对不对?有些人说我不一定要受戒啊,反正我存好心就好了、做好事就好了,这个观念对不对?其实是不对的。因为你没有受戒你就没有戒体,没有戒体这个在唯识的专业名词就是说你内心不能产生一种抗拒恶法的力量。当然,我们相信你在一个清净的环境你一定会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但是,你遇到恶因缘刺激的时候,你就未必。所以当你没有受戒的时候,我们只能够说你想要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但是你受了戒就是——我一定要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

所以,一个思想它必须是坚定的,要有种对治力的,就是从我想要干什么而提升到我一定要干什么。比方说我一定要往生。你说我想要往生,你大概就不会往生,因为你很多变数嘛,你完全是决定在于外在环境啊!你必须假设你临命终的时候刚好,在善恶念头当中刚好是善念浮现出来,而且刚好是在没有人干扰你的时候,你的眷属、亲属不能刺激你。所以说,当我们开始要去决定我们未来生命的时候,你心中在等流习气当中培养一种“作意力”非常重要,你心中的观照,否则我们永远摆脱不了我们过去的等流习气。作意力,也就是说,你要培养一种坚定的信念,而坚定的信念来自于一种坚定的信仰跟坚定的愿望。你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你来生变成一个什么样的结果;第二个,你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这两个缺一不可,信仰跟愿力。这个不是净土宗才有,所有的宗派都必须要有愿力、有信仰。如果你还不知道你来生要去哪里,你还没有做好规划,表示说你根本就修行还没有上路,你跟三宝只是结缘而已。生命的改变,学佛的目的,其实佛教跟基督教、跟很多宗教不同,佛教徒是重视来生,它是为了创造来生——你为什么而活?我们生命为了两个而活:第一个、我要酬偿过去的业力,第二个、我要创造来生。而这个时候你就必须培养一种坚定的信仰跟坚定的愿力,这点就很重要。

好,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从流转门转成还灭门,我们必须在心中建立一个坚定的作意。什么是作意力呢?就是我们经常要去观照真如的道理,所谓的空假中三观的道理。空观是观察我们内心当中真空的体性,这点是很重要的。不管我们现在的思想是多么的邪恶、是充满了烦恼,我们要深深地相信,我们的本性是清净的,邪恶的烦恼是不能染污我们的。这样的信仰对我们整个佛弟子很重要,你要相信你的心是可以透过修行改变的。你看我们受菩萨戒、发菩提心,所有菩提心的信仰来自于什么?何其自性本自清净,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所以这个地方,空观的智慧会给我们产生一种成佛的信仰,这个很重要。第二个、假观,发明随缘的妙用。假观是观察整个因缘果报、十法界染净的因果,我们会告诉我们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做出一种生命的抉择。空观是让我们安住,假观让我们产生调伏,我们开始断恶修善度众生,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是假观,这是有相行,前面空观是无相行。最后的中观,空有无碍,空有平衡。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在我们很多很多的染污的习气当中培养一种空假中三观的智慧。空观照了心性的本体;假观照了心性的妙用,告诉我们自己哪些善的思想应该培养、哪些恶的思想我们应该慢慢地把它消灭,假观是一种判断抉择,一种调伏;最后,空有的平衡。我们也可以这样子讲,从一个过去、现在、未来的角度,就是说为什么修空观呢?所有佛法第一个先修空观、再修假观。因为我们必须,假设你一个人你不修空观,你很难跟过去切割,你会总是觉得“弟子心不安”,因为当我们修行的时候,我们过去的习气一定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干扰我们。一个人不修空观,你很难摆脱过去,你会觉得过去好像经常挥之不去,过去的习气挥之不去。但是你观一切法空的时候,你经常观想——何其自性本自清净,它对你的干扰会慢慢降低。所以,空观可以让我们从过去跳脱出来,让我们远离过去的干扰。空观可以同过去做一个切割,不管你过去多么的不好,佛法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要你有正确的方法。佛教是不重视你的过去,不管你手上拿了多久的屠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要你掌握正确的方法,你就可以成佛,佛教可以既往不咎。但是,你必须有智慧的观照,否则你很难摆脱过去。关键在这个空观。空观可以让我们从过去里面、从一些非常复杂的过去跳脱出来,我们告诉我们自己——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我可以重新出发、重新开始、重新塑造自己。那么,空观是摆脱过去,假观呢?假观有助于我们创造未来。一个人不能安住空性。安住空性就偏空。所以,从空观当中让我们跳脱过去的束缚,从假观当中可以让我们慢慢慢慢地趋向于我们未来的目标,我们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这两个都必须要具足。空假中三观,叫做即空即假即中。我们可以慢慢地摆脱过去,我们可以慢慢地去创造美好的未来,这个就是我们要成立的作意力。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下一堂课继续。

更新于:4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