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学文解读】
当时六祖在宝林寺,韶州的韦刺史还有其他的官僚到山里,请惠能大师出来,到韶关城中的大梵寺讲堂,给大家讲法。
一开始,惠能大师直截了当地说清楚菩提心性。每个人都有自性,本来是清净的。学佛修行一定要落实到“心”上,真正地在“心”上用功夫,就可以成佛。下面,惠能大师把自己学佛、得法的经历讲了一遍。
【原文】
惠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学文解读】
惠能大师的父亲本来籍贯在范阳(河北)。当时也是做了一个官,后来也是因为某些事由被贬职了,流放到岭南了。他年纪很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和他又漂流到南海(广州),非常的贫困,他就靠卖柴为生。
【原文】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 “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惠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
【学文解读】
有一天,惠能去卖柴,收了钱以后准备出门,正好听见一个客人读诵《金刚经》。因为宿世的因缘,他一听就懂了,一听就开悟了。但是,他不知道这是什么经,人家告诉他这是《金刚经》。《金刚经》是当时五祖弘忍大师在湖北黄梅传出来的。惠能就要去黄梅,这时候就遇到善人了。有人给了他十两银子安顿他的母亲,他自己就去参拜五祖。
【原文】
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曰: “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
【学文解读】
惠能辞别了他的母亲,走了三十多天去了黄梅,礼拜了五祖。五祖问他:你是哪里人,来干什么?惠能说,我是广东岭南人。跑大老远来礼拜大师,想做佛。想求做佛、成佛的方法,不求其他。五祖这个时候就表现出禅宗风格来了——灵活机变的风格。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南蛮子,你还想做佛?惠能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没有南北。这个獦獠身与和尚的身虽然不同,但是我们的佛性是一样的。,五祖觉得他与众不同,想说得深一点,看到周围有很多人绕来绕去的不方便,就让他和大众一起劳动去。
【原文】
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厂去。”
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经八月余,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学文解读】
惠能说:我自己自心常生智慧,福田不离自性,自性常生智慧。不知道你让我去干什么?意思是说我自己心里很明白,你让我干什么,做什么事能比我自己心地上产生智慧、产生福田,比这更好的呢?五祖说:这个南蛮子太厉害了,你现在不要多说,到后边槽厂干活去吧。
他到后边去砍柴、踏碓舂米劳动了八个月。有一天五祖过去说:我观察你有根器,可以教化,但是害怕有恶人害你,所以没有来找你。惠能说:我也知道,我现在不敢去堂前找你,怕人知觉。
【原文】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学文解读】
五祖就想个招,怎么把这个法传给六祖,还不能私相授受,要公平。他想了个办法,把大家都召集来。这里有两个观点非常重要。五祖说大家每天忙着求福田,不懂得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学佛目的是什么呢?一定要懂得,就是出离生死,这是最真正的根本。现在佛法有无数的形式、无数的方法,我们也在做。但是如果我们做了种种的事相,最终不能够出离生死,那都是白干。打个比方,过去佛经老比喻,我们所处的环境、世界就像牢狱一样不能出离。那么,如果我们现在在一个牢狱里边,最想做的是什么事情呢?最想做的就是怎么出去——越狱。我们可能会做无数的准备工作,比如说挖地洞,或者说搭梯子,或者准备了很多的沙袋,总之,做无量的事情。但是,无论做了多少工作,如果最后没出去,都是白干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现在人学佛,很多人做种种事情,就像五祖所说:福田。放生、印经,或者说度众生,等等,做无量的事情。最终如果我们自己不能破迷开悟,不能够了生脱死,都是福田呀!当年达摩祖师来到中国,看到梁武帝建了无数的寺院,度了无数的人出家学佛。对梁武帝说:没有功德!为什么没有功德呢?所做的一切好不好?不能说不好,积累的是人天小果,但是如果不能出离,不能证道,毫无意义——都在六道之内,无非在六道之内继续轮回而已。所以,禅宗的祖师,人家是说得很明白,关键极为清晰的——如果不能出离,没有证道,没有用处!一句话就全部否定了。当然也不能说修福不好,修福是基础,很好。但是如果只是沉迷于修福,就错了,把真正的目标就忘掉了。
五祖说,你们回去就写一个偈子,把你自己修证的体会说出来。怎么写呢?这里边还说了个最重要的观念:叫“思量即不中用”。琢磨出来的东西,那不是本性的东西,那是意识里的东西,这个也别拿来,拿来没用,一看就不对。“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见性的人,不用说,他拿到什么都能直截了当表达出来。思考出来的,推理出来的,通通不对。这里边又举个例子——“轮刀上阵,亦得见之”。也就是说,在战场上拿着刀互相砍起来了,在这个状况下,见性的人,他依然见性,该说的还是很清晰,不会因为有刀在前边哆嗦起来了。讲了这个很关键的一条,这是禅宗的特质。
我们现在也有无数的人做这样的事,做那样的事。像佛法里边无量无边的事情,看起来都在学佛,都在做这样的事情。但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做的这个事情,是不是能够为我们真正地脱离六道轮回起作用,所做的一切是不是真正能够让我们脱离六道,真正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如果能够做到,可以;如果不能够做到,那就不对。包括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也谈论佛法,发表意见,但是五祖说了:如果是思量出来的,都不对;推理出来的,琢磨出来的,都不对。必须是从心中流出来的,它是什么就什么,不需要再分析。这是非常关键的两点,是禅宗的特质。
我们如果坚持修行,慢慢地达到了一定的阶段,也具备了这两个特点,我们才敢说有点把握。否则,都是在研究,都在琢磨。用这个作为一个标准,看看我们自己修到什么程度了,这个不需要去掩饰或者粉饰。如果说我们对一些东西还很疑惑,自己心里边还不拿准,肯定没有达到“见性”。见性以后,一定是天然的东西。
【原文】
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诸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
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凡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待法。大难大难。”
【学文解读】
大家都觉得自己不够作偈资格。就是在大众里边教我们的老师神秀,一定是他得。大家都一致推举神秀法师来写。
神秀法师做了个心理活动:大家推举我来写,如果我不写,五祖怎么能知道我学的水平呢?我如果写这个偈子呈上去,“求法即善”,我是为了求法的,这个是好的;如果让人家理解我是想夺得六祖的位子,这就不好了。他心里起了善念恶念,就琢磨起来,翻腾起来了,他就觉得太难了。如果不写这个偈子,又得不到这个法,做不了六祖。这跟我们差不多,跟五祖要求的完全相反。从这儿我们就能看出来修行功夫层次了。
【原文】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
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
【学文解读】
神秀的偈子作出来了,想拿给五祖也不敢,走到那儿又回来了,这样折腾了四天,来来回回十三次,最后还是不敢。他就准备写在墙上。他心里说得很清楚:如果五祖说好,他就出来了;如果五祖说不好,算了吧。
写完了以后,在屋子里边自己瞎折腾,瞎琢磨,坐卧不安的。
(注:供奉是对艺人、画师的尊称。)
【原文】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其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
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学文解读】
神秀写了偈子,五祖就知道他没有见性。第二天,请卢供奉来在墙上作画,看到这个偈子就跟卢供奉说:不要画了,这个偈子很好。这里边有两句:“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这个偈子很好,而且让门人烧香礼拜。到三更,五祖把神秀召唤到他的屋里边,问他:这是你作的吗?神秀说是他做的,想请五祖看看,弟子还有没有一点儿智慧。五祖告诉他:你这个偈子没有见性,你没有入门。
那么这个偈子好不好呢?非常好。“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个阶段就是学佛的基础,这和佛祖讲的:“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一致的,这也是和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是一致的。我们现在整个的修行所做的事情,就是按照神秀法师讲的这个偈子来做的。我们因为不懂得因果,不懂得佛法,所以,造作了无量无边的恶业。现在学佛了,懂了,那么我们就要珍惜。从现在开始不造恶,每天行善,每天通过佛力慢慢地把恶业消除、转变,使身心像明镜一样。而且这里边很重要的一条叫:“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就是我们每天做功课的依据、原理。如果我们一天不做功课,灰尘就上来了;如果有两个月不做功课,我们身心就会脏得一塌糊涂。就是这个原理。所以说,五祖让门人在这个偈子前烧香礼拜,告诉大家按这个偈子修,不堕恶道,按这个偈子修,有大意义,非常好。
我们同样要改变自己,让自己断恶行善,慢慢地使身心清净,在佛法里边获得无量无边的益处,就是依照这个偈子修的。但是按照这个偈子修,还没有进入佛门,还在门外,只是做一个基础的准备工作。
什么叫入门呢?五祖大师在这里明确地和神秀讲,告诉他什么叫做“入门”。“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这个叫做“悟道”,这个叫做“转心”。我们学佛修行最终要获得什么呢?就获得这个东西。获得了这个东西以后,就好办了。因为我们从最初的真实,产生了分别,我们迷失了,我们现在所处的一切都是在梦境里边,都是虚妄之中。我们所看到的一切,所经历的一切,所思想的一切,通通都是不真实、都是虚假的。我们以为是真实的,其实它不真实。
如果通过修行,慢慢地使身心清净了,有一天忽然从梦境醒来了,一旦醒来再看一切虚幻的东西就清清楚楚,就明白它是虚幻的,它不是真实的。真实的东西,它就是真实的,确确实实不一样,不是虚幻的。到了那个程度,叫什么呢?“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一旦到那个程度,直截了当地就看见了,就知道了,就明白了,不需要再分析、再推理、再判断,没有那些。一旦悟道,一旦回归,一旦自己的心中明亮了,不会一会儿迷糊了,一会儿又明白了。“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清清楚楚的。“万法无滞”,不能是这个事情清楚,那个事情不清楚、糊里糊涂,是一切法都清楚,“一真一切真”,这是最关键的一点。一旦自己悟到了本真的东西、本性的东西,看到了自己真实的面目了,一切都是真的,没有疑惑了。如果没有看到真实的东西,就都是虚幻的。
另外这里边还有一个叫:“万境自如如”,我们一旦悟道了以后,对待万事万物——对自己、对外在、对我们的思想,就是这个境界,叫“万境自如如”。在这个状态里边,你还是你,事儿还是事儿,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虽然清楚,虽然明白,但是,各归各位不会干扰。因为无论这个事情是如何的,心里都很清楚它的原理、它的运作以及方式。
我们生存在这个社会里,如果不懂、不了解,就会被社会的一切带动、搅扰,不停地被各种的环境、力量、荣辱影响,去做这样的事、那样的事,产生烦恼。因为我们看不清楚,受它的影响。一旦我们悟道了,看到了真实的,生存在这个社会里边,也会像坐在船上,随着这个水流而自动去漂荡。虽然漂荡,但是,不被它影响,不会着急地要去做这样的事、那样的事,而是自自然然地适应它。悟道了以后,它是一种状态,很难说清楚。但是,一定是自在的,一定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解脱。悟道不是说抽了大奖,狂喜;也不是当了大官,要去显摆。真正悟道就是身心所有方面的安宁,不是去显现,不是获得了什么,而是把动静、把一切有为彻底地停止,真正获得了一种寂灭的安宁。
前面把悟道、修道期间,以及悟道之后的状态说得清清楚楚。我们也在修行,我们追求的是什么呢?同样是后者。但是不经历前面想获得后边,那是不可能的。只不过我们不能满足于前者,不能满足于学佛的种种利益,而是要努力获得真正的解脱。这是我们的修行目标,一定要搞懂。
神秀没有悟道,所以,他就坐立不安。五祖让他写偈子,他“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悟道的人,一切时、一切境,都是安宁的,没有什么再能影响他。因为一切事情他都看明白了,看清楚了,看得很透彻了,不会再有迷惑。而没有悟道呢,看不清楚,所以“神思不安,行坐不乐”。
【原文】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
【学文解读】
学佛提高我们的心性,提高我们的眼界,我们通过修行经历过来了,再看别人,无论是学佛人、不学佛人,看看他说了什么,看看他做了什么,往往随着我们修行境界的提高,就能看出来他是什么情况,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将来我们能够修行悟道,学佛人是什么样子,会清清楚楚。
【原文】
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惠能曰:“我亦要咏此,结来生缘。上人!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惠能曰:“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
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惠能闻己,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学文解读】
有个童子念这个偈子,六祖惠能听到了,一听就明白了。于是问:为什么要写这个偈子?然后请人带他到写偈子的墙前——他一直做苦工,没机会到上面去。请人念,念完以后,他说:我也有个偈子,请你们帮我写一写。别人都认为他是个干苦力的,看不起他。六祖惠能三两句话把他们说服了,很厉害。写完以后,大家都认为这个偈子写得好。虽然说我们没到那个境界,但是,好和不好的区别是清清楚楚的。五祖怕人害他,拿鞋子把它擦了,说:这个也没见性。
【原文】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
【学文解读】
五祖等没人时,悄悄地跑到作坊里边去,看见惠能腰上绑了个石头在舂米,因为惠能个小身轻,压不下这个踏碓,需要加重分量。五祖告诉他:“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这是个知识点。我们学佛,也要学习这个精神,对佛法不能轻视,对佛法一定要珍惜。往往这个法得的容易,我们就容易轻视它,就不容易坚持,把它看轻了,最终自己不受益。如果说,法不容易求到,千难万苦才得到,我们就会非常重视。我们越重视,越珍惜,就越愿意按照这个法修,越容易得证成就。从古到今都是这样,佛法都是难以得到,难以求到。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只有“为法忘躯”,有这么一种精神,才能真正地对佛法重视,真正地从佛法中获得益处,将来才能真正地解脱。这一条一定要明白。
另外一个重点叫“米熟也未”,这个米成熟了没有?到了得法的时机了没有?这也很重要。大家现在每天做大量的功课,每天学习,每天实践,干什么呢?就做这件事,做成熟的事情。就像种庄稼,我们现在种子已经撒进去了,可能禾苗已经长出来了,而且长得绿油油的,很健康、很好、很喜人。但是到了瓜熟蒂落、果实成熟的时候了没有呢?还没有。没熟怎么办?让它继续长,继续施肥、浇水、养护。只有到了熟的时候,我们就明白了,我们就成就了,就有进步了。学佛修行跟种庄稼的道理是一样的,跟种果树道理是一样的,没成熟怎么办?没啥好办法,还得继续做功课,继续学习,继续实践,长期地用佛法熏陶自己,改变自己,最终走到成熟阶段就好了。一旦成熟了,不用人说我们自己就懂了。就像苹果熟了,不摘怎么办呢?那它自己就掉下来,不是说熟就熟了,天然熟了,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修行,自己要有分析判断功夫,自己熟了吗?如果说我们身体还这儿疼那儿疼,恐怕差得还有点儿远;如果说心里经常还烦恼,这恐怕还不行;如果慢慢地身体健康了、轻快了,我们精神也欢喜了快乐了,我们可能就摆脱了恶业,慢慢地身心清净了。在这个基础上,行善、发菩提心、逐渐地积累善根福德因缘,在实践中间磨练自己,让自己慢慢像钢铁一样坚固起来,成为栋梁,逐渐在各方面成长起来,最后当我们圆满的时候,就成就了。过去的祖师大德都是这样做的。
六祖惠能回答什么呢?“米熟久已”——我早就熟了,还欠什么呢?还欠点“筛”——把精华留下,把糠去掉。五祖在碓上敲了三下,就走了。
【原文】
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学文解读】
传授佛法的精髓是这样的,得围起来,别人看见有什么问题呢?不到这个程度而看到真法,会起诽谤心。
五祖给惠能用《金刚经》来印证了。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惠能大师“言下大悟”,彻底通达了,明白了。明白什么呢?“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这句话很好说,不好懂。在《楞严经》里边讲过,山河大地,都是本心的变现。也就是说宇宙万物一切,都是我们自心变现出来的,但是我们很难理解。既然是本心变现的,回本心不就完了吗?回不去。什么时候我们也像六祖惠能一样懂得了,悟道了,也就明白真是这样的,不是假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分别、执著、错误的看法磨掉,对不起,没用!
电视台有一个幽默节目,题目叫《生活中的细节》,有人买桔子,讨价还价,很简单。但是,节目把它变成慢动作了。买桔子那个人慢慢地说,我——要——买——桔——子——。讨价还价,从五块一斤变成四块五,又变成四块,整个过程两个人就像神经病一样。我们现在行为习惯的频率,看别人干什么很正常,看那些有精神问题的人认为不正常,但是,天人看我们都是神经病,人家也看不明白。因为天人的时间特别慢,我们的时间快,看我们这个样,不知道干嘛呢!那么,如果我们看鬼道、动物道的众生,也看不太懂——频率不一样,表现出来的形式、内涵,看了以后不理解。
所以,一旦修行悟道,真正明白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那个时候再看万事万物,有快的有慢的,在六道中轮转不停,种种形式、种种形态,那个时候就能看明白,能看懂。看一切就知道,“如梦幻泡影”,都是虚妄的。随着业力推动,还在流转,清清楚楚。
六祖大悟以后,说了几句自己证悟的话,叫“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我们最苦恼的是什么呢?我们念头不断,恶念特多,停不下来;烦恼也特多,去不掉。无论是家庭、工作、社会,种种烦恼影响着我们,不由得跟着就烦恼起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懂,我们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没有这么多事,没有烦恼。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自性没有生灭这一说,没有这事儿。但是,我们不清楚,念头在生灭,细胞在生灭,日月在轮转,一切一切停不下来,都在生灭中间、生死之间,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没有穷尽,业力推动,停不下来。没有钱想着怎么挣钱;有了钱苦恼怎么保持;钱被骗了呢?痛苦死了,恨不得去咬死他。种种的形态,奇奇怪怪。没有破掉“生灭”,我们都得痛苦。所以必须回归到本性,没有生灭,才能获得真正的自在。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们老缺点儿东西,老觉得这个不够,那个不够;老想找点这事,找点那事,抓住这个,抓住那个。其实本性都是具足的,只不过我们以为不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如果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就不会怕地震了,没有地震啊。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一旦悟到本性,世间的一切,都可以看清楚,就像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随时会产生无量无边的变化。从这就知道六祖写的那个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就是本性的意义。本性本来不起,因“缘”而起。如果说神秀大师不写他那个偈子,六祖惠能也不会写这个偈子。因为本来就那样,何必写呢!正是因为神秀立意,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六祖就知道,这个不行啊,就告诉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一切都是万缘假合,哪有真的呢?随着时间一到一切就又起灭了。这个“身”是菩提树吗?等到死了之后,什么也没有了,分解了。“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有个东西我们才“时时勤拂拭”,让它保持光明。惠能告诉他,“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什么好擦的?本来就没有。明白了真相以后,有什么可做的呢?从这一点我们就知道“大道无为”,我们找佛菩萨,总找不着,对吧?!为什么呢?佛菩萨与道相合——安静。“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但是佛菩萨又是万德万能的,需要的时候,佛菩萨自然就又来了。完事以后,什么也没干,自然又回归到安宁去了。所以佛祖说,佛讲了四十九年法,实无一法可说;度众生,实无一众生可度。就是这样,道理是一样的。
我们学习佛法,最终要学这个东西。不要认为我们做得可多了,比别人多。这么一说,又是神秀,不是惠能!连佛门根本就没看见。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有为法。只要有为的,必有力量,必有业力,将来业力会推动我们继续在六道轮回,无非是善业、恶业。只有修行悟道,看万法如幻、一切如梦,真正到了这个阶段,我们才能有能力,才能明白佛是什么,道是什么,心是什么。否则,依然不能摆脱痛苦。
虽然我们现在学佛不以悟道为目的,而以西方净土为归宿,但是,即使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照样还得悟道。迟早都得经历修学小乘、大乘、成佛的阶段,无非是早晚而已,这个经历是必须的。这个道理要明白,我们不要在物质上、现象上、事理上,在这上面约束我们,在这上面不停地折腾。而是要通过修行,慢慢地理顺它、转变它,最终摆脱它。摆脱了物质,摆脱了一切以后,获得一个真正的自在,回头来看一切又“如如不动”,到那个状态,我们就有功夫了,就明白了。
这里边五祖特别强调,五祖跟惠能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一条。“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一旦悟道了,见到本心本性了,明白了,也会应用本性了,就是佛,就这么简单。这是我们修行的唯一目标,也是终极目标。不能仅仅是做这事儿,做那事儿,最终不干正事儿,那就错了!所以我们修行特别强调大家慢慢地用心,因为心包含着一切,心的妙用是全部的、圆满的。我们现在的世间一切,现在还没有挖掘、运用出来的一切,还掌握不了的一切,这个本心本性都包含了。一旦悟道了,这些都能做。到那个时候,才真正是快乐的,学佛修道最大的吸引力就在这儿。
【原文】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祖复曰: “昔达磨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惠能启曰:“向甚处去?” 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
惠能三更,领得衣钵,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五祖言,“汝不须忧,吾自送汝。”
祖相送至九江驿,祖令上船,五祖把橹自摇。惠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祖云:“合是吾渡汝。” 惠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学文解读】
五祖就告诉他:现在把顿教大法传给他了,把衣钵传给他了,惠能是第六代禅宗祖师。嘱咐他什么呢?“善自护念”,你得把你的小命保住,自己好好活着;自己慢慢进一步修行稳固,将来要“广度有情,流布将来”,不要让佛的心宗断绝。
这里又讲了很重要的一条。“达摩祖师,初来东土”,来东土传禅宗衣钵,为了增加公信度,让人家相信,弄了禅衣作为信体。但实质上,从古到今,禅宗的法都是以心印心、以心传心。六祖说“自悟自解”,这个大家一定要知道,不是说达摩祖师给谁脑袋嘣嘣一拍,印心了,得你“自悟自解”呀!就像前面说的,自己慢慢修行到成熟了,祖师再传法、印心,就懂了,以心印心。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心”,每个人都是因自己的本心本性迷失了,在六道轮回流浪。我们修行,慢慢回归,都能够回到自己的本心。佛、祖师给我们指出路,教我们方法,目的是让我们回到本心。佛、祖师只能是帮忙、教导,这个事得我们自己做,要“自悟自解”呀!一旦“悟”了,还要会“用”。像六祖,一旦“悟”了,他就明白了,怎么说都行。不“悟”,就像神秀,怎么说都不行,琢磨来琢磨去,觉得都不对劲。
“自古佛佛唯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这个都是一致的。佛和佛传的什么呢?传的都是本心。祖师和祖师传下来的都是什么呢?同样都是本心,其实是一码事。这个是对的,只是看我们达到没达到。达摩祖师传下衣钵,是个争端,到六祖那儿就别传了,再传“命如悬丝”,快完蛋了。大家都争这个衣服了,所有人都打起来了,传衣就是一场战争,所以到六祖那儿绝对不要再传了。“汝须速去,恐人害汝。”赶快走,要不然有人就害你了。惠能问到哪儿去呢?五祖告诉他两句话:“逢怀则止,遇会则藏。”到哪儿就停下来,到哪儿就躲起来。
惠能不认识路,五祖亲自送他,坐在船上,五祖亲自摇橹。这里边有一段机锋,很有意思。惠能说:请和尚坐,弟子来摇橹。五祖就说:本来就是我度你,哪能让你摇呢。惠能就说了:“迷时师度,悟了自度。”迷的时候我们必须请佛、请祖师、请一些善知识教我们,因为我们不懂,分不清楚,没有办法。但是,等到悟了以后,就不能再让人家管来管去,自己同样要承担起责任,发菩提心,把佛法传下去。当然要渡别人,自己得把自己管了,连自己都管不了,还度别人,是不是很糊涂呢?所以惠能说:“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一定要懂这个道理,最终我们修行,悟的是自性,自性一明,自性的功能一起就好办了,我们既能自度也能度他。如果我们修行最终没有把自性挖掘出来,还只能靠佛,不能靠自己,一靠自己就糊涂了,就错了。我们以为对,其实是错的。
五祖说:你走了以后过三年我就要去世了,现在向南面赶快走吧,不要立即说佛法,禅宗的法不能上来就说。为什么呢?因为“佛法难起”,佛法有它的因缘时节,不是那么容易的,想说就说,恐怕一刀过来人就没了。为什么呢?因为佛法是要让被教化的人从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物质现象、有为的现象里边,慢慢摆脱出来,回归到本性,这是一件最难做的事情,最难理解、最难明白、最难做的事情。不是那么简单,这里面的层次是无穷的。
每个人因为分别、执著,自己陷在那个空间里,出不去。每个人虽然说好像都一样,但是实质上自己形成的自我世界千差万别。同样的话传到人群里边,每个人的理解、反应都不同。所以,“佛法难闻”,佛菩萨调服众生、教化众生是最难的。不能急,要根据众生的根性,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逐渐地设置种种方便,慢慢成长,让他慢慢地成佛。没有比这更难的了。所以五祖对惠能讲的都是实话,讲的都是弘法中间最应该注意的事项,这都是什么问题呢?都是安全问题。
【原文】
惠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
五祖归,数日不上堂。众疑,诣问曰,和尚少病少恼否?曰,病即无,衣法已南矣。问谁人传授。曰,能者得之。众乃知焉。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
【学文解读】
惠能离开五祖,拔腿就跑,跑了两月,跑到大庾岭。五祖回来,关门不见人了。从五祖的传法我们也看到,我们要设身处地考虑,要想想:五祖当年在黄梅有无数的弟子,整天在一起,最后,衣钵被一个外人拿走了,他不好交代,要明白这个难处。五祖为法不会讲这个情面,私相授受了。但是,传了法又要保证法的传播,又要保证惠能的安全,他只能装病,拖几天算几天,让惠能尽量跑远一点儿。但是底下人天天盯着这事儿,因为传法这事已经闹得沸沸扬扬了。所有人都盯着这个衣钵,都想得啊。来问他,五祖就说:病倒是没有,衣钵没了。问谁得了?“能者得”——有能力的人,惠能得。
这追来的数百人是什么人呢?学佛人。不学佛人不会追,不学佛人谁也看不上这件衣服,人家看的是绫罗绸缎,只有学佛人盯着这事儿。有贪念贪心,他就追,不管多远都要追到,最后谁得到不管,先去追一追,说不定自己得到了。从这儿我们知道,学佛如果没有悟道,没有去掉贪嗔痴、回到本性,往往学佛人也会在佛法里边折腾、捣乱,把佛法搞得一塌糊涂。
【原文】
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糙,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掷下衣钵于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能隐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惠能遂出,盘坐石上。
惠明作礼云: “望行者为我说法。”惠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惠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明礼辞。
【学文解读】
惠明跑到最前面,追上惠能了。惠能把衣钵放在石头上,讲了一句话,说:“此衣表信,可力争耶。”不是你的,恐怕用外力、武力是不能夺走的。所以惠明跑过来以后,怎么提也提不起来,衣服拿不着,就跟惠能说:我不是抢衣服来的,我是想要得法的。
惠能说:你既然是为法而来,可以。你现在要“屏息诸缘,勿生一念”。让他准备,什么也别想了,外边一切别再顾虑了,安静下来。然后惠能跟他说真话,叫“明良久”,要保持这个状况很久时间,因为他意识翻来覆去跑得热闹死了,还想抢衣钵,还想弄这个那个,无数的想法。这个时候是纷乱的,这个时候跟他说是产生不了回应。所以,让他安静下来,尤其是意识,不生一念。这个时候惠能就告诉他:“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每个人的念头基本上不是落在善就是落在恶,不是好就是坏,不是对就是错,不是高就是下,不是多就是少,通通都在二元里边转来转去,出不去。所以我们才痛苦。如果摆脱善,摆脱恶,摆脱了二元回归到一元,回归到本来,那个时候你是什么样子?这个时候“惠明言下大悟”,明白了。虽然明白,还未成熟,还来问:上边说的密语密意外,还有什么密意?还要找个密意。惠能说:跟你说的就不是“密”,你如果返照,如果再找别的,那就是错了。
惠明就说,我虽然在黄梅但是没悟道,现在经六祖指示悟道了,以后你就是我的老师了。惠能说:咱们别干这事儿,都以五祖为师就好了,让他“善自护持”。惠明也问自己以后干嘛,惠能也说两句,叫“逢袁则止,遇蒙则居。”告诉他以后的行持。
【原文】
明回至岭下,谓趁众曰,向陟崔嵬,竟无踪迹,当别道寻之,趁众咸以为然。惠明后改道明,避师上字。
【学文解读】
惠明回去跟一起追的人说,没找着,那个地方路不通,咱找别处吧,把大家都劝回去了。那么惠明后来自己改名叫道明,跟“惠”字避开。
(注:这段原文在旧刻本里是古人加的小字注解,不是正文,有的版本未收入。)
【原文】
惠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 “但吃肉边菜。”
【学文解读】
惠能回到曹溪(广东韶关),还不安全,又被恶人追赶。暂时摆脱危险了,后来那些人听到消息,又追来了。没办法,又跑到四会(肇庆),避到猎人队伍里边。多少年呢?十五年。
在猎人队伍里边躲着,猎人有了疑难,他就随宜地说法,解释疑惑。猎人让他守网,他把网中动物都放了。猎人吃的都是动物、肉,没办法,六祖也不可能另外开个灶,不得已,只能边上放点菜。六祖那是没办法,是为了活下去,现在的我们不能在有条件吃素时还吃肉边菜。从这里要知道,假学佛容易,到处都有市场,好混;真学佛很难,讲真法也很难。所以六祖为了把真正的佛法传播下去,到猎人队伍躲着,主要是让追他的人想不到。
我们要明白,佛法是心法。不要看它的表相,一旦我们明白了心法,万事万物都可以明白。虽然为了生存躲在猎人队伍里边,但是心中很光明,不会因为躲在猎人队伍里边跟猎人都一样,也去打猎杀生,不会的。所以,从佛祖到历代的祖师都是这样,委曲求全,不为自己,为了佛法真正能传播下去,为了真正能够救度后世众生。
【原文】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遁。”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
【学文解读】
这是个很有名的禅宗公案。六祖躲了十五年,逐渐所有追他的人都不追了。慢慢的六祖觉得,不能老是躲着,自己要找个机缘出来。不找机缘,人家不认识,没法露脸。所以他到了广州法性寺,正好有印宗法师讲《涅槃经》。风吹着幡,产生争议了。一个僧人说是风动,一个僧人说是幡动。到底谁动呢?别人回答不了,六祖智慧明照,智慧应用来的地方表现出来特质,特别不同。
我们看一些禅宗祖师的语录,禅宗祖师悟道的诗,就能看出不同凡响,这里边有它神秘的地方,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意义。为什么?因为它是本心的流露,是智慧的解脱,不是思维出来的。不是说琢磨半天写一首诗,是本心变现的。所以我们看了以后,就触动了我们,感觉这些东西不得了!好像莫名地说到我们心里边的某些地方。所以六祖说“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把佛法精髓说清楚了——万事万物一切都是心变现出来的。风是心变现的,幡也是心变现的,互相作用的一切都是心的体现,大家一听都很惊讶。
【原文】
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见惠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惠能曰:“不敢!”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
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学文解读】
印宗法师一听,讲得太好了,把六祖请到上座。说你讲的这么好,是不是受黄梅五祖法的传人?六祖承认是自己。然后印宗向六祖作礼,请他把衣钵亮出来。六祖就把衣钵出示给大家看。
作礼完了,还要请教,就询问黄梅五祖传授的禅宗精髓,惠能说:“指授即无,惟论见性。”这是禅宗的特点,直直的就见到本性了——禅定解脱。如果没有见性,之前的一切,禅宗不管,就讲最终的成就。成就了,就悟道;没成就,该哪儿呆着就到哪儿呆着去。为什么?禅宗不说那些吗?也说,但是它更突出重点,说的是“解脱”。把学佛修行的最核心的那点突出出来,牢牢地抓住,不离主题。
因为世间太大,社会的现象太多,思想层次太复杂。我们迷失在社会的现象里边,迷失在我们的意识里边,迷失在修行的方法里边,慢慢地已经忘掉了主旨,忘掉了修行的唯一目的。从古到今,学佛人成就的少,就是忘掉自己的根本目标了。所以禅宗的祖师不讲“禅定解脱”,抓住“唯论见性”这个根本。不抓住这个根本,很快就偏离一边,很快就忘掉学佛的根本。这是禅宗最优秀的品质。
印宗法师问:为啥不讲“禅定解脱”呢?惠能说:“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修禅定解脱这是二法,不是佛法。禅定解脱不都是佛讲出来的吗?这不是佛法吗?不是。因为我们没有禅定解脱,才学禅定解脱,这就是二法,不是佛法,这是修行的过程而已。没有解脱,回到本心,通通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的法,要是能分辨出二,就不能解脱。佛法没有二元的东西,没有割裂的东西。
印宗法师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就说:你不是讲《涅槃经》吗?明佛性是佛法。佛性是不二之法。虽然印宗法师在讲《涅槃经》,他还不懂什么叫“不二之法”。他就用《涅槃经》里边的一些例子做了阐述。犯了四重禁,作了五逆罪,就说极重的恶人,就问是不是断了善根佛性了?很多同修也问,说:佛经说了这事不能忏悔,不能忏悔怎么办?到底是能不能忏悔,能不能解脱?我们要明白,如果要不通忏悔,我们永远成不了佛。佛说了,我们都有佛性,都能成佛。只要我们修行一定能解脱,要明白这个根本道理。
惠能祖师也说明了,说:“佛言,善根有二”,有两个形式,一个叫做常,一个叫无常。佛性是什么呢?佛性非常非无常。一旦我们立起一个东西,必然有它的两面,但是佛性没有两面。我们知道佛性这个根本不会断,如果有了二元的思维,认为佛性呢,善根呢,有“常”有“不常”,在这个范围内讨论,它就有断、不断的意思了。从根本角度来说,没用善根怎么可能断呢?这里也说,“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是什么呢?“非善非不善。”我们把“善”理解为佛性,“不善”理解为不是佛性。因为佛性和善不善没关系,所以说佛性是不二的。同样,蕴和界,或者用我们理解的,有物质的、精神的,有为的、无为的。从凡夫角度看是两个问题,从佛角度看是一码事,没有分别。“不二之性”即是佛性。
如果我们天天还活在善恶、好坏这个范围之内,那我们还是人,不是佛。多会儿从善恶这些摆脱出来了,看善和恶就像虚空、像泡影,善还是善,在我们眼里是幻化的、不实的;不善还是不善,但是和我们无关。就像天上的云,一会儿黑云,一会儿白云。我们从来没想过黑云不好,白云挺好。为什么?跟我们没关系。当我们修行到这个程度,看万事万物,看自心变化,一切一切,通通就像看云一样,都是幻化的。善恶再也影响不到我们了,随它去,随它善就善,随它恶就恶,脱离了二元的,不二的心就是佛性,这个时候有点佛性的意思,我们就进入到了高级阶段。只有摆脱了善恶,摆脱了二元,才能解脱,才能快乐。我们如果生活在二元的世界里,就受束缚,摆脱不了,都是痛苦。我们按佛法修,慢慢可以摆脱,可以出离,过去的祖师按佛说的修行,一步一步就到了。
【原文】
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其金。”于是为惠能剃发,愿事为师。
【学文解读】
好坏立马就分辨出来了,自己都知道。印宗为惠能剃发,把惠能当作他的师父。这就是佛法的特质。
(注:惠能在五祖门下时是出家而未剃发的行者,印宗为他正式剃度,就是他的入门师父。印宗法师为了佛法,愿尊弟子辈的惠能为师。)
【原文】
“惠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惠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
【学文解读】
惠能大师说:从此以后在菩提树下开了“东山法门”,为什么呢?因为是惠能东山得法,从五祖那里得法。祖师基本都是这样“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不经过辛苦,不付出巨大毅力,想得法,不可能。一旦得了真法,说实在话,“命似悬丝”。虽然说有佛菩萨的护佑,自己还要智慧的去处理事情,处理不好就有问题,也可能传法不畅通。惠能说“和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有宿缘——“累劫之缘”。另外,也是过去生中一起供养诸佛,同种善根,这样才一起闻无上顿教之法。还有一层概念,我们要珍惜佛法,珍惜现在学法的这些机缘条件,用心学,不学将来不见得有机会了。这是一点。
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制,这一点要知道。包括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也说过,他所说的一切法都是古佛所说,没有自己的。六祖惠能同样也这么说,佛法都是先圣所传——佛传下来的,祖师传下来的,不是惠能自己的智慧。大家闻的是 “先圣教法”,所以我们学佛修行应该“自令净心”,让自己心净下来,“闻了各自除疑”,闻了佛法自己除自己的疑问、疑惑。自己学了解决自己的问题,最后成就,这是佛法。六祖说他传了这个法,教化众生的过程跟过去先圣做得一模一样,没有区别。同样,我们要明白,从古到今,正法传的都是这样,没有区别,里边的核心意义都是一致的,方法有区别,但是里面的核心意义都是一样,都是传佛之见,让众生得度,这是根本的含义。
念诵地藏菩萨 花草茂盛上梦下参老和尚《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随所在处,若诸有情,以诸种子,植于荒田,或熟田中,若勤营务。或不营务,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7
这部经的价值,是没有可以比的,和佛所说的经典,是一样的。◎节录自《六祖法宝坛经》浅释这六个礼拜,已经圆满,这部《六祖坛经》也讲圆满了。在这六个礼拜,你们受的苦很
宣化上人时间:2024-12-22
楞伽经义记(卷第一)太虚大师讲述十四年夏在宁波天童寺讲释题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释题一 释经题甲 出题名1 别题(一) 出今本今所讲之四卷本,为藏中现存三译之最古者,乃六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7
六祖坛经 顿渐品 第八卷贾题韬按照最初的安排,我们这次学习《坛经》,学到机缘品就可以告一段落了,因为没有多的时间了。但为了使这次学习《坛经》的因缘圆满,所以有必要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六祖坛经 决疑品 第三卷贾题韬大家知道,禅宗真正兴起是在六祖的时代,也正值盛唐时期,同时也是中国佛学最盛之时。现在存在的天台、唯识、华严、禅宗、密宗、净土等几大宗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南无地藏菩萨,愿垂恩光加持我。略释大悲无尽愿,普劝含灵起信仰!南无地藏王菩萨!(三称)现在我们讲第一品,我们念一段讲一段。我敲木鱼大家跟着念。如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02
佛教中有真谛、俗谛的义理,谛就是真理的意思。真谛明空,俗谛明有,真俗不二是圣谛第一义。这是教家穷玄极妙处。教家在精研教理时,把教分为五类。一是小乘,二是大乘。大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01
佛学问答类编(通问第一之十二)问:曾闻老恩师云:观世音菩萨经,唯有普门品才是真实,其他(高王经白衣大士咒等)皆不是佛金口所说的,不是观音经,为何白衣大士咒亦记载在佛经上呢
居士人物时间:2024-08-30
第四讲 第一观智:名色分别智(觉知心识和所缘境)很高兴看见你们来这里学法,看到你们禅修我感到很高兴。我们全都想要快乐和满足,我们一生都在追求满足。如果你问:「我有发现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4
第五讲第一和第二观智:名色分别智和了知因缘智欢迎来禅修,很高兴看到你们。有些人很早就来这里打坐。看到你们来这里禅修是令人鼓舞的,这意味着你们真的想要禅修,喜欢禅修。
南传人物时间:2024-08-24
成无上正等正觉之后到哪里去?那个时候完全了解,整个宇宙,遍法界虚空界原来是一体,你就回归自性了,自性在净土法门里叫常寂光,换句话说,你就回归到常寂光。回归到常寂
向生净土时间:2024-08-07
阿那律是甘露饭王的次子,又译为“阿冕楼陀”,汉译“无贫”、“如意”。过去世以裨饭施辟支佛,九十一劫人天之中受如意乐,故名。他是摩诃男的亲弟弟,佛陀的堂弟。佛成道
因果报应时间:2024-07-19
1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这是真正的福报!2有机缘天天听经、念佛,是天下最有福报的人!3真正修道人,生活朴实节俭、随缘自在,诸佛护念,所以要知道,能放下的人,真正有福!4
向生净土时间:2024-06-28
今天11月25日,藏历十月十五,阿弥陀佛节日,作何善恶成百万倍。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凡有诸福善,真心用回向。愿同念佛人,感应随时现,临终
佛学知识时间:2024-05-20
走下讲堂迈入佛堂,治愈了我的抑郁病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也期望人生的完美无缺,所以总是竭尽所能地把工作生活做到极致。但工作的顺畅和圆满并未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心灵满足
学佛受用时间:2024-04-22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序品第一)太虚大师讲述二十一年十二月在闽南佛学院释 经甲一 教起因缘分乙一 证信序丙一 五重证信丁一 略叙闻时主处序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
汉传人物时间:2024-04-18
第一、二、三课 综合指要1.佛的境界甚深,凡夫谈佛,如坐井论天,不特所见甚陋,甚至可以说:完合不对。因为垂迹者,并非真佛,真佛不可说故。2.佛有三身,只有法身,才是
初级佛学教本时间:2024-04-10
壬二破斥汝言二句是佛按情执。世间虚空是依报,水陆飞行是正报;依正二报,所有物象,名为一切。为在为无,应是为有为无。佛告阿难,汝言分别觉知之心,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
楞严经感应时间:2023-11-28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今天,承蒙佛陀的光明,佛法的因缘,把我们聚会在这里,共同承受法雨的滋润。各位不辞辛劳来此听讲,本人深感荣幸。我在这里祈求佛陀加被各位福慧
星云法师时间:2023-08-30
达摩祖师到中国来,第一个就是去看梁武帝。梁武帝是我们中国信佛的第一个皇帝,他是萧何的第二十五世孙(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丞相),名字叫萧衍,他度很多人出家为僧,建塔、造寺
佛教故事:禅宗大德故事时间:2023-08-27
秋季养生第一宝1第一宝:山药 山药不仅有神仙之食的美誉,还有食物药的功效。山药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山药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维生素及微
素食养生时间:2023-08-21
早上起来一定要喝水,因为夜里器官留在肠胃的污垢需要我们把它排出来才行。那么,喝凉白开呢?还是喝温开水呢?这就需要好好探讨一下!4种喝水情况的区别早上不喝水早晨不
素食养生时间:2023-08-21
出家的因缘当我执笔要写下阿难陀尊者一生的事迹时,就自然的会记得文殊菩萨赞歎他的话:「相如秋满月,眼似净莲华,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在佛陀所有的弟子中,相貌最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7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二 佛国品第一《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二佛国品第一 佛国品第一 前面已经叙述说,此品中释迦牟尼佛在毗耶离城外庵罗树园与众集合,长者子宝积说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0
地狱游记 玉 诏本堂主席 关 登台圣示:现刻玉旨将到,命城隍五里外,福神十里外迎接,诸生肃静,排班侯贺。金阙内相 徐 降诗曰: 维皇切切念原灵。圣佛声声救苦经。玉旨中秋
因果报应时间:2023-08-09
佛陀时代,印度德叉尸罗城有一位美女,名叫莲华色,她生有倾城倾国之姿,沈鱼落雁之容,嫁了一个英俊潇洒的夫婿,颇得世人羡慕。 不久,莲华色怀孕后,与夫婿搬回娘家待产
因果报应时间:2023-08-01
人间第一幸福儿佛陀还没有出家的时候,是迦毘罗卫国的太子,曾经娶拘利城耶输陀罗公主为妃。太子和公主同是在十九岁的那年,生下罗侯罗,太子很欢喜,这不是一般人生了儿子
佛教故事:十大弟子传时间:2023-07-30
第一章 「布施第一」的女施主:维沙卡在盎嘎国(Anga,古译:鸳伽)的跋提亚城(Bhaddiya),住着一位富人面达咖(Mendaka,古译:面托迦)。他曾在前世的一次饥荒中,将自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时间:2023-07-30
(一)八岁走上论师宝座舍利弗译为身子,其母身形好,身子所生,故名。又译鶖子,母眼明净,如鶖鹭眼。生于摩竭陀国王舍城郊区迦罗臂拿迦村。父名婆陀罗,是婆罗门教中著名
佛教宗派时间:2023-07-28
(一)神通第一目犍连、婆罗门姓,因姓立名。本名拘律陀,树名,祷树神得子,因以为名。传说目犍连在过去世中,是一个以捕鱼谋生的渔夫。一天看到一位辟支佛走在街上,威仪
佛教宗派时间:2023-07-27
第二十三节 慈爱为第一善瞋恨之火燃烧着人类世界,唯有慈爱才能给予冷静和安抚慈爱为第一善德。佛陀当佛陀宣布他希望去王舍城时,阿难陀担忧地说道:「世尊,整个印度有的
佛教故事:觉者的生涯时间:2023-07-26
钟茂森:当生成就第一法门_无量寿经大意(第一集)尊敬的法师,尊敬的邹律师,法藏文化协会的各位大德,以及各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 末学承蒙师父上人的慈命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6
钟茂森:当生成就第一法门_无量寿经大意(第四集)我们一起来先念一下开经偈和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大家跟我一起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6
钟茂森:当生成就第一法门_无量寿经大意(第二集)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6
钟茂森:当生成就第一法门_无量寿经大意(第五集)我们一起来先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以及开经偈: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6
钟茂森:当生成就第一法门_无量寿经大意(第三集)我们一起先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和开经偈: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26
(一)五王子出家阿那律是甘露饭王的次子,又译为阿少兔楼陀。汉译无贫、如意。以过去世,曾以稗饭施辟支佛,九十一劫人天之中受如意乐,故名。是摩诃男的亲弟,佛陀的堂弟
佛教宗派时间:2023-07-26
(一)多闻第一阿难陀,汉译庆喜,佛成道日诞生,故名。白饭王次子,提婆达多的亲弟。佛成道以后,曾有舍利弗、目犍连侍奉过佛陀。由于佛陀渐渐老了,需要一个常随侍者,就
佛教宗派时间:2023-07-25
(一)沙弥之始罗睺罗,汉译覆障。罗什解释,母腹六年,胎所覆障,因以为名。是悉达多王子与耶输陀罗之子。关于他的出生有二说,一说悉达多十九岁(公元前 547 年)生了他
佛教宗派时间:2023-07-24
(一)精通一切知识摩诃迦叶波,汉译饮光,谓古仙人身光炎涌,能映余光,故名。《法华文句》云:此翻大龟氏,其先代学道,灵龟负仙图而应,故名。迦叶系姓氏,佛弟子中姓迦
佛教宗派时间:2023-07-23
印度魔鬼辣椒印度东北部山区盛产一种辣椒,由于奇辣无比,当地人称之为“魔鬼辣椒”。今年2月,这种辣椒被吉尼斯世界纪录确认为全球最辣辣椒。“魔鬼辣椒”一夜成名后,很
素食情怀时间:2023-07-18
佛陀故事会:论议第一的迦旃延为穷人说发财之道编者按: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旧译迦旃子、迦旃延子、迦多衍那等;常称摩诃迦旃延、大迦旃延。据《佛本行集经·那罗陀出
佛教知识时间:2023-07-11
金刚经持验录:最胜第一功德经即是《金刚经》一、最胜第一功德经--《金刚经》 李丘一,唐朝人,平日喜欢打猎,万岁通天元年,官任扬州高邮丞。有一天暴死,被鬼使引入冥府
入门知识时间:2023-07-08
普钦法师普钦(1905——1960),法号佛圆,愿名大觉。清光绪乙巳年八月二十七日生,出生于中国四川隆昌县盘龙镇人,俗姓潘氏,父讳朝岳三世为秀才,世居盘龙镇。法师自幼超
佛教典故时间:2023-07-04
佛经中讲,一切众生之所以投入娑婆世界六道轮回受苦,都是因为情欲执着放不下,所以受此轮回之苦。如果念佛之人放不下淫欲的贪爱,放不下感情的执着,决定不能往生极乐世界
在家修行时间:2023-06-20
在母校发愿 以佛心为己心佛教于明末时便已传入台湾,神异僧的事迹固然不少,但肉身菩萨却直到20世纪50年代始现,他就是南普陀寺闽南佛学院学僧慈航法师。慈航(1895-1954
高僧大德时间:2023-06-18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见闻瞻礼一念间,利益人天无量事。你想过吗:在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每个时候,包括你现在所处的地方,完全充满着地藏菩萨的化身和他的稀有传奇事业。
了凡地藏共修网时间:2022-08-05
世间第一等的福报是修行!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这是真正的福报!有机缘天天听经、念佛,是天下最有福报的人!真正修道人,生活朴实节俭、随缘自在,诸佛护念,所以要知道,能
素食师兄时间:2022-07-19
助人生西台湾林清江是一位虔诚的佛家弟子,为人乐善好施,精通医术,无偿治疗众人疾苦。邻里、乡党、亲戚朋友都称赞他是“第一善人”。在佛门大德李炳南老居士座下听经、
因果实录时间:2022-04-10
中国传统饮食讲究“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豆类既能健脾祛湿,又可调养内脏,是春季养生佳品。豆制品是中国的传统食物,经过几千年的“繁衍生息”,可谓“人丁兴旺”
愿生彼国时间:2022-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