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看

星云大师:佛陀觉悟后的般若生活

星云法师 2024-04-22

星云大师:佛陀觉悟后的般若生活

(一)佛陀的一日生活

各位想象中佛陀一天的生活,或许如小说家笔下描写一般驾着祥云紫雾飞翔于天上人间,运用神力变大变小。其实那是虚幻不实的神,而佛陀却是一位实实在在的人。他一天的生活大致如此:早上天尚未破晓即起:盥洗,然后打坐。有人或许会感到奇怪,佛陀都已经成道了,还要打坐做什么?佛法对于学佛的人有两方面的受益,一为自受用,一为他受用。自受用即在佛法中找到安止身心的法乐,也就是自度自利;他受用即弘扬佛性,让佛法的法益普被于三根,是利他度人。能够在佛法中体会到自受用,则必能植根深厚,虽经诋毁侮辱,遭到横逆迫害,也不会忘失道心,率尔轻离佛门。如果能够激发他受用的慈悲心,广度一切有情,则圣教可以推扬。事实上他受用即自受用,自受用乃为了完成他受用。譬如佛陀虽然已经开悟,仍然勤修禅定法门,此乃佛陀自受用的境界,在禅坐中和真理融合在一起,享受无法言喻的禅悦的寂静。然后以禅定中所证得的智能慈悲,去教化众生,以收他受用之效。

佛陀禅坐之后,然后出门托钵。托钵的制度,在原始佛教僧团中,非常被重视,因为托钵使佛教和信徒密切地接触在一起,缁信以饭食来供养僧侣们的色身,僧侣们则以佛法来普滋信众的慧命,一为财布施,一为法布施,财法二施,等无差别。佛陀托钵毕,为供养的信徒说法,使他们于信施中,得闻清净法,生大欢喜心。然后返回精舍,食用托钵而来的供养,食毕洗涤瓦钵,吸取清水,沐洗双足,整理衣单,铺好座位,然后安详入座。即使是圣者的佛陀,也很重视生活中的勤劳作务,佛陀以身作则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

佛陀打坐完毕,集合比丘弟子们开示教诫,主要讲的是戒法律仪,使弟子们能够如法行止,维持僧团的清净和合。佛陀开示弟子们之后,有些信徒由于清晨晚起,来不及供养佛陀,这时候三五成群的把东西送到精舍,等待供养佛陀,佛陀接受他们的供养,并且慈悲地为这些信徒讲说佛法,使他们福慧双修。信徒们离去之后,佛陀静静地到精舍的各堂口去巡视,看看出家的弟子们如何精进修行,并且即时给予最适当的调教,解决弟子们的困难,佛陀的慈悲就像和风煦日,无私而普遍地照拂着每一个众生。佛陀巡视弟子们以后,这时候大约下午四时或五时,于是再盥洗、沐浴,然后静坐。到了夜幕低垂,佛陀仍然不忘说法。初夜时,把遭遇重大困难、问题重重,或者是烦恼深重,打不开心结的弟子,个别叫来,殷殷地开导他们,佛陀的慈爱彷佛春晖般的细腻,随时随地都关护着弟子。中夜时,大约晚上十一、二时,佛陀在禅定中,为天人演说天乘之法,使他们生大信心,护持佛法。到了后夜,相当于子夜二、三时,佛陀或者经行,或者以右手托头如弓状般吉祥而卧。这是佛陀一天当中生活的概况。

佛陀的日常生活,粗观之,不是和我们的生活没有两样吗?佛陀和我们凡夫相同,也必须吃饭睡觉,也一样走路讲话。其实细察之,其中的内容却大不相同。佛陀一日的生活是实践六度精神、表现般若风光的生活,和我们凡夫计较纷争的生活是截然不同的。譬如佛陀披搭袈裟,乃警示沙门释子不忘常行清净戒法,即持戒波罗蜜;沿门托钵使信众得种福田,并为之说稀有之法,即布施波罗蜜;不分贵贱,次第乞食,不避侮蔑,普行劝化,即忍辱波罗蜜;洗钵铺床,勤奋不怠,是精进波罗蜜;静坐瞑思,观照空理,即禅定波罗蜜;这一切皆为证悟真理所流露出来的悟者的生活,即般若波罗蜜。佛陀所过的是平等解脱慈悲喜舍的六度生活。

我们凡夫也一样的穿衣饮食,但是所表现的心态却大不相同。《阿含经》上说有情众生以四种食物长养依身:一为摄养滋长形体之段食;二以衣裳华盖香油使肌肤接触之后,产生触喜爱乐之事的更乐食;三为靠思念以忘饥的念食;四为以心识而支持身命的识食。经上又说圣贤五种出世食,一为禅食,一为愿食,一为念食,一为解脱食,一为喜食。根据《心地观经》的说法,三世诸佛出生于世间时,则为众生演说四食,但是这四种都是有漏的世间食,只有法喜禅悦食才是圣贤所食的。我们食用一切,持的是贪着、差别的心念,骄矜自满的态度。佛陀每吃一口饭,则感念众生的恩泽大如须弥山;每踏出一步路,就想引导众生跨过茫茫苦海;每讲一句话,无不想将佛法贯穿众生的心房;佛陀沐浴,是为了洗净众生无始以来所薰染的尘垢;佛陀巡视教团,是希望众生能够早日成佛;佛陀无时无刻不在念念众生的哀苦,无时不在随地随处行大慈悲。佛陀在四十多年化他的生活中,每日仍然不忘独居瞑思;从日常的一言一行中,呈现出不贪、不瞋、不妄求,无对待、无差别、无执着,真理合一的圣者境界。“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佛陀的生活是多么的平实而又不同于凡俗!

(二)佛陀如何应付困难和挫折

佛陀虽然过的是六度的生活,但是佛陀所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更是众多。你们各位处世接物,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如何来应付呢?是消极的逆来顺受,还是积极的排除困难。现在我举一些例子来说明圣者的佛陀,如何以他的智能来排难解纷。

佛陀成道以后,受到国王乡绅们的供养固然很优厚,但是有时出去托钵,无人布施空而回的例子也有。有一个富人名叫阿耆达,到只树给孤独园聆听佛陀说法,看到佛陀相好庄严,生大欢喜心,想请佛陀到自己的住处供养,于是请求佛陀说:“佛陀!请您到我住的随兰然地方,接受我的供养。”佛陀说:“你住的地方离开这里有一二百里,太远了!”“佛陀!那里的确偏远了些,但是那里没有佛法,那里的大众需要您的法雨滋润。”“我的徒众很多,不便前往。”“佛陀!没有关系,我的住屋宽大,请比丘一齐去,让我行布施吧!”佛陀看到阿耆达诚恳的邀请,为了不忍拂逆他的好意,于是答应他的请求。

阿耆达一看佛陀答应接受供养,满心欢喜地回去。回到家里,三朋两友力邀他参加宴会,并且建议把阿耆达家的花园布置得美仑美奂,共同举行舞会娱乐。阿耆达一时迷于玩乐,竟然把供养佛陀及佛陀弟子的事忘了,更甚的是,阿耆达并嘱咐仆人,舞会期间,一律不见访客,以免打扰。

约定的日期终于到了,佛陀带领弟子来到阿耆达的家,阿耆达和友人正在后花园鼓瑟作乐,仆佣也不敢进去通报,没有人招呼佛陀。佛陀无法,只好对弟子们说:“这户人家忘记约定,我们大家四散到各处去托钵吧!”屋漏偏逢连夜雨,大家到处去托钵,不巧此地刚遭逢饥馑,民风浇薄,没有信仰,看到一群比丘,手持钵盂来托钵,大家紧闭门户,不愿意供养。三天过去了,五百弟子,持钵出去,都是空钵而回。弟子们三天粒米未食,佛陀也寸食未进,弟子们还能忍耐,但是关心佛陀的弟子非常着急,想尽办法托些食物来供养佛陀。最后阿难尊者好不容易托到一些马吃剩的麦子,百般拜托另一户人家,将此半钵的马麦煮熟,然后亲自捧给佛陀食用。佛陀看看一群饥饿的弟子,不忍独自享用马麦,于是叫弟子们坐下,共同来分享这半钵常人无法下咽,而香味四溢的马麦。饥肠辘辘的弟子们分享佛德,吃到这珍肴美味,顿时饥饿全消,法喜充满,大家感谢地说:“佛陀!唯有依靠您的威德,我们才能通过难关。”大家欢欢喜喜地跟随佛陀回到精舍。

佛陀和弟子们返回精舍不久,阿耆达蓦然想起供养佛陀的事来。“唉呀!不得了!我要供养佛陀,佛陀光临了吗?”仆人回覆他:“早就回去了!”阿耆达听了,赶快备办丰盛的物品,带着惭愧的心,到只园精舍去向佛陀忏悔。佛陀看到一脸羞惭之色的阿耆达,温和的安慰他说:“没有关系,人难免会遗忘,事情已经过了,不必再耿耿于心。”佛陀的境界,早已超越世间的有无得失,丰富的供养牵动不了他的心,空无一物,甚至食非人之食,也不以为忤。佛陀在有无之中,已经证得有无一如,自性平等的境界。

佛陀所遭遇到的困难非常多,尤其由于弟子们而招来的麻烦,更是不在少数。譬如有一对男女青年已经订好婚约,并且选定某一天由女方依照风俗到婆家去回拜。当天这个少女清晨就起来调制香饼,准备带去给婆婆。饼刚刚做好,恰巧一位比丘来托钵,信仰虔诚的少女于是把饼供养了比丘。比丘把饼带回精舍和大家分享,美味可口,口齿生香。于是没有食用到的比丘们,纷纷到少女家中托钵,少女把要带去当礼物的饼全部供养比丘了,最后只好改变主意,明天再去会见婆婆。可是几天下来,比丘们天天来托钵取饼,少女始终无法成行,终于引起男方的误会,扬言说:“双方约好日子怎么不来呢?莫非想赖婚不成,既然你们如此的不诚意,我们就不要结婚吧!”男方不听女方解释,强行解除了婚约。女方的父母看到女儿因为供养比丘,而遭到被退婚的伤心事,就把此事一五一十地禀报佛陀。佛陀一听,立刻召集全体弟子,制定戒律,告诫弟子托钵受供应注意的事项。佛陀的悲心,希望普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非只为自己能满足口腹而已。佛陀对世间的人情来往还是不偏废的,说明佛陀是出世而不离人间的。

佛陀受到来自外道的迫害也很多。有一位年轻貌美的女郎名叫战遮,为外道所买通。有一天趁着佛陀登座说法时,把自己扮成孕妇,企图破坏佛陀的名誉。讲堂内大众正鸦雀无声,聚精会神地聆听佛陀演说妙谛,战遮女突然站起来,嗲声嗲气地指着佛陀说:“释迦!你满口的慈悲道德,但是我肚子里的孩子,你打算怎样?”深信的弟子们一听惊慌失色;信心不坚定的弟子,开始动摇起来。但是佛陀神色不变,心平气和继续说法。战遮女一看佛陀如如不为所动,于是跳跳嚷嚷,想要扰乱清静的道场。就在蹦跳之间,藏在衣内,绑着小盆子的绳子断裂,小盆子咚咚咚地滚了出来,恶毒的计谋暴露无遗,战遮女羞惭地抱头鼠窜。

外道一看陷害佛陀的技俩失败,仍然不死心,又怂恿一位名叫孙陀利的女子,经常出入只园精舍,以诬害清净的僧团。孙陀利甚至被外道所杀,嫁祸于僧团,但是佛陀以大智能,使得原凶就擒,洗除了冤枉。诸如此类的伤害打击,真是磬竹难书,但是丝毫不能损害佛陀圣洁的人格。

这些来自于外界的恶意中伤、狠毒迫害,并不能影响佛陀为教为众生的悲心。佛陀感到伤心的是来自于内部的不和,尤其是弟子提婆达多的叛变。在佛教的僧团中,由于对象普遍摄纳,因此佛陀的弟子有圣贤,也有愚劣,良莠不齐。僧团本是讲求六和无诤的团体,但是有些根器比较顽劣的弟子,有时也会有意气之争。譬如有一次佛陀在俱睒弥说法,弟子们发生激烈的争执,互不相让,佛陀于是为弟子宣说长生童子以忍止诤的感人故事。在种种艰难困厄之中,让佛陀最为伤感的是跟随他出家的堂弟提婆达多,为了争夺僧团的领导权而公然背叛佛陀,破和合僧。事实上提婆达多认识不正确,佛陀是以他那如明月般的圣洁道德来领导僧团,不是任何暴力或权势所能取代的。

提婆达多自己背叛了佛陀,并且恶毒地对佛陀的弟子发出宣言:“你们跟随佛陀出家,现在佛陀已经渐渐老了,佛陀的僧团,苦行色彩越来越淡薄,不认真修习苦行,怎能成道?我有阿阇世大王的护持,要苦行、要物资都比佛陀方便。”一些信仰不坚定的弟子,经不起提婆达多的诱惑,也背叛佛陀,见风转舵投到提婆达多的团体。大家想想:一心一意致力于组织清净无诤的僧团,维系诸佛慧命于不堕的伟大佛陀,遇到这样的事,怎不伤怀?但是佛陀哀而不怨,静静地开示弟子们说:“芭蕉的心如果长实了,就容易倒榻;骡马如果怀孕了,离死期就不远;小人如果得到太多的供养,享受的物质太丰富,道业就容易消失,失败就迫在眉睫了。”佛陀所哀伤的是众生的愚痴,自弃真理之门而不自知,而不是为个人的荣辱伤感。

跟随提婆达多的弟子,凶恶地发出狠话,要加害佛陀。跟随佛陀的弟子赶快准备棍棒,以保卫佛陀。佛陀一看弟子们要动武起来,莞尔一笑,告诉大家说:“你们太傻了,成了佛陀的人,还要用棍棒来保护吗?收起来,大家静坐念佛念法念僧。”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于是到对方那里,展开无碍的辩才,把背叛佛陀的弟子,甚至提婆达多的弟子说服过来,投归佛陀。佛陀看到迷途知返的弟子,不瞋不喜,只是淡然地说:“只要回头就是彼岸,大家精进,切莫放逸!”已经证悟无生的佛陀,是不会唾弃任何顽强的众生,佛陀只是担忧圣教的衰微,众生随业轮回,时时兴起大悲心救渡沉沦。

除了内忧外患所交叠而成的煎迫之外,佛陀一生所遭遇的坎坷,实是笔墨所无法描述的。即使到了晚年,父王净饭王、姨母大爱道的涅槃,弟子舍利弗的去世、目犍连的为教捐躯,甚至释迦族的被灭,都使佛陀为之忧感填膺。自觉圆满的佛陀,充满着人间的感情,面对生死无常,不是如草木般枯槁无情,只是佛陀是证悟真理,了脱生死的圣者,彻悟人有生老病死,分段往还,而法是恒常不变。一切的攻击伤害,对佛陀而言,都是进趋真理之途的逆增上缘。

(三)佛陀如何教化弟子

佛陀教化弟子是依据弟子的根器,而给与种种不同的教化,好比医生视病人病情的不同,而施以各种药物。佛陀对于执着太重的,就叫他学习放下。譬如有一个弟子对佛陀的教导尚能领受奉行,就是法执牢不可破。有一天此人攀登山岳,将至顶端时,不慎跌入山谷。当此人正悬在半山腰,上不不得,大喊救命时,佛陀即时现身崖边,对着手攀断枝,双脚悬空,哀哀求生的弟子说:“我可以救你,但是你必须听我的话。”“佛陀!到了此刻,我还能不听您的话吗?”“好!请你即刻把手放下。”“哎呀!佛陀!怎能把手放下,那是要跌下悬崖,粉身碎骨的啊!”手不放下,佛陀就没办法救助此人,我们如果不放下我执、我见,佛法再好,也无能为力,信心不够,永远无法和佛法相应。

佛陀对于能够依教奉行的弟子,耐心的给予调教,对于不能依教奉行的弟子,也方便的加以摄受。佛陀自己经历过多年的苦行,了悟苦行的不究竟,但是弟子大迦叶喜好苦行,修持头陀,佛陀虽然不加以鼓励,但也不阻止,并为大迦叶尊者说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譬如阿难尊者为佛陀姨母请愿,让女众出家。佛陀对于不能依教奉行者的意见,也不会坚持己见,固执不采纳。

佛陀对弟子的爱护是细微的,再愚笨的弟子,佛陀也不厌其烦,谆谆教诲。佛陀的弟子中,有一位名叫周利槃陀伽,脑筋鲁钝,看经过目即忘。他懊恼异常,佛陀于是教他持诵“拂尘除垢”的偈颂。周利槃陀伽遵照佛陀的指示,每天手持扫帚,一面认真地洒扫尘埃,一面用心地持念“拂尘除垢”,佛陀并不时的给予开示。日复一日,年岁推移,终于扫除内心的尘垢,重现智能之光。

对于懈怠不知精进的弟子,佛陀激励他上进;对于操之过急,过分勇猛的弟子,佛陀则教以缓和。有一位闻二百亿比丘,是个琴艺超群的音乐家。由于他平日娇生惯养成性,乍入僧团,不适应沙门生活的清苦,加以他过于精进,身体不支,因此一天一天的虚弱下去。佛陀看到日益消瘦的闻二百亿,于是就近取喻,告诉他说:“修行就像弹琴,琴絃拉得太紧容易断,放得太松则不能成音,如果不急不缓,就能弹出美妙的音声。修行也要不急不缓,恰到好处,才能持久有成。”

佛陀对于弟子的教化方法,常是观机逗教,应病予药。而所教化的对象,则不分贵贱、贫富,一律加以关爱。譬如担粪的尼提、理发匠的优波离,佛陀都慈悲纳受他们,成为僧团中的一分子;佛陀曾经救度五百贼人,弃邪归正,信仰佛教;并智引三迦叶兄弟,皈依正教。佛陀亦曾教导妓女,使入正道;感化鬼子母,爱人子如己出。

佛陀视一切弟子如同自己的亲生子女,佛陀并且举例说:一个父母生有七个孩子,六个身体健康,健壮如牛,只有第七个孩子体质羸弱,百病丛生。父母对孩子的爱本是相同的,但是对于病痛的孩子所付出的关爱是更深刻、急切的。佛陀对于苦难的众生,也是格外怜悯、体恤的。又好比有三块田畦,第一块嘉禾累累;第二块由于缺水,因此果实苦涩;第三块则土壤贫瘠、荒草丛生。农夫如果要开荒屯垦田园,一定先耕种第三块。常人生病了,才需要医药诊治;幼童由于懵懂无知,才需要庠序之教;众生有了烦恼,才需要佛陀的慈光被照、法水滋润。佛陀是众生依止生命的堡垒,是众生倾诉委屈、心事的良师。

佛陀如何摄化弟子呢?

(1)以慈摄众:佛陀不辞辛苦为有病比丘看病,扶侍其起居,为比丘煮粥疗饥,并为目盲的弟子穿针缝衣,不厌繁琐。佛陀不以力量来摄取大众,而以世间无以伦比的慈悲来摄众。

(2)以法领众:佛陀不以权威武力来压迫大众,权威只能服人之面,而不能服人之心。佛陀树立了如皎月清风般的圣洁风范,崇高的道德,伟大无匹的人格,使众生由衷生起恭敬,接受他的领导。

(3)以智教众:佛陀成道以后,四十余年间,昼夜六时、三周演说四谛十二因缘妙法,并且善喻举例,出以幽默轻松的口气,来开启弟子的迷津。

(4)以法养众:佛陀不以金钱财物、美衣珍肴来养活众生,而以禅悦法乐来滋润众生慧命。财宝有散尽的一日,而法喜是历久弥新,源远流长。

(四)佛陀如何享受宗教验体的生活

佛陀对于世界一切的享乐,已经断除贪恋之心,但是佛陀在宗教体验的生活之中,享受到无法言喻的法乐。佛陀如何享受宗教体验的生活呢?

(1)以如生活:佛陀已证得真如法身,不为五尘所染,不随五欲而转,一切如如不动,而能应行世间,普渡有情。如皓月映千江,自性本清净;似丽日悬天际,光明遍照耀,慈悲不减,智能彰显,是表现法身遍在、应世无碍的真理生活。

(2)以缘行化:佛陀观十二缘生缘起之法,而成正等觉。佛陀教化众生也随顺因缘,能度则度,毫不着意。经上说:“佛门虽广大,不度无缘人。”佛陀虽有种种神通,然不能度无缘之人。以众生无尽,因缘不具足,更显出佛陀的慈悲无限,待缘而度一切众生。众生虽顽劣,不知亲近善法,但是佛则常垂双手,等待众生伸出求救的手,因缘聚集,佛陀仍然不弃任一众生,慈悲加护。佛陀不仅救拔有缘之人,更扩而大之,“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普济一切有情,佛陀的慈心悲愿是难以测量和窥知。

(3)以智拥有:佛陀未出家前,拥有美满的家庭,显赫的功名,享用不尽的富贵。出家后,受到国王的优厚礼遇,檀信的虔诚爱敬,营建精舍道场,资具无缺;弟子入门者众,常随左右,集至高无上的荣耀于一身。但是在佛陀的心目中,这些东西好比浮云行空,瞬即消逝,不足挂碍于心。一切施舍从十方信众而来,还施于十方信众,随缘来、随缘去,恰似蜻蜓点水,了无余波,自在消遥。佛陀所拥有的是如来种子的散播,菩提道种的深植,这是无上智能的拥有。佛法本自具一切,在佛陀认为四句偈胜于三千大千微尘般的七宝,这是千金难换,不增不减真理的融合。

(4)以定安住:我们经过一天的忙累,需要温暖的家来安顿疲惫的身心;鸟儿觅食厌倦了,也需要窠巢来栖止弱小的身躯。但是危脆的国土,必有毁坏的一日,什么才是永久无忧的安乐国?吾人应该安住在哪里才安然无恙呢?佛陀告诉我们一个去处,安住在禅定之中。禅定的世界,是个“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住的活动世界,这里面充满无限的禅味,深深的禅意。这里有的是洒脱、自在、活泼的禅的风光,与宇宙天地俱在的永恒。

更新于:8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