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五停心观
壹 五停心观的定义
五停心观指不净观、慈悲观、缘起观、念佛观、数息观等五种停止、息灭心中烦恼魔障所修的观想方法,又称为五观、五念、五停心、五度观门、五度门。大乘佛法以成佛为目标,因此以念佛观代替界分别观,五种观法合起来又称为五门禅。就声闻法而言,五停心观是进入圣贤位前所必须修行的初阶法门;就大乘佛教而言,五停心观是修习禅波罗蜜前所不可缺少的方便法门。所以,五停心观在修行上的次第而言,处于基础门槛的地位,学佛者不可不知。这五停心观,主要是为对治五种烦恼,如:
不净观──对治贪欲
慈悲观──对治嗔恚
缘起观──对治愚痴
念佛观──对治我执
数息观──对治散乱
贰 五停心观的内容
一、不净观
不净观是指观想自他肉体的肮脏、龌龊,以对治贪欲烦恼的观法。《法华经-譬喻品》说:诸苦所因,贪欲为本。众生因为贪爱,在我、我所有上产生执著爱染,生起种种痛苦,所以学佛修道,想要获得圆满幸福的人生,首先必须止息心中的贪欲。
诸经中以不净观对治多贪众生的方法很多,可归纳为下列几点:
1.以观自身污秽,对治己贪:为了这付臭皮囊,我们往往用尽各种方法去妆扮宝贝它。下列五种观法,是用来减少我们对于自己身体的过份贪爱。
(1)种子不净:肉身是由因缘和合而成,内有烦恼业因的不净种子,外有父精母血的不净种子。
(2)住处不净:在母胎中,十月不净。
(3)自体不净:观想自己的身体是由四大不净所成,依《大明三藏法数》卷四十八说:人的身体与体内各有十二种不净物。
a.身体:有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等十二种不净物。
b.体内:有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脏、熟脏、赤痰、白痰等十二种不净物。
(4)外相不净:有发、毛、爪、齿、眵、泪、涎、唾、屎、尿、垢、汗等十二种不净物。
(5)究竟不净:死亡后弃置冢间坏烂,永久不净。
2.以观他身污秽,对治淫贪:观想他身不净,而止息对于他人的淫欲贪爱。《俱舍论》及《瑜伽师地论》将这种贪爱分为下列四种:
(1)显色贪:显色,指青、黄、赤、白等色。显色贪,是见到对方朱唇皓齿、皮肤白晰、脸颊红润等颜色而生起的贪爱。
(2)形色贪:形色,指长、短、方、圆、高、下等色。形色贪,是见到对方高大英俊、千娇百媚等形色而生起的贪爱。
(3)妙触贪:由于对方体态柔软轻盈、肌肤光泽细滑等感触而生起的贪著。
(4)供奉贪:由于对方的趋承服事等,生起贪著,又名承事贪。对治淫欲贪爱的方法,不外观想死尸的膨胀、青瘀、脓烂、坏散、血涂、虫聚、仅余白骨、火烧成灰、鸟兽啖食等相。当我们想到对方也是如此,就能伏灭心中的淫欲贪爱。
3.观世间一切不净,而息止对于一切五尘境界、资生之物等所起的贪爱。又可细分为下列诸项:
(1)以苦恼不净与下劣不净对治与境相应而起的贪爱:苦恼不净,观想我们的苦恼是心与境相触而产生的感受。下劣不净,观想三界中,欲界是最下劣鄙秽者。观想这两种不净,可以止息由心与境相应而生起的贪爱。
(2)以观待不净对治与色相应而起的贪爱:观待不净,由观想较高的境界来对治于较低的境界,例如观想无色界种种殊胜,就不会对色界诸法产生贪爱;观想涅槃寂静,就不会对诸天享乐产生贪爱。以这种对待的观法,就能对治由心与色相应而生起的贪爱。
(3)以烦恼不净与速坏不净对治萨迦耶贪:烦恼不净,观想三界充满烦恼,有如火宅。速坏不净,观想万法由四大五蕴而成,所以无常无我。这两种观法能破除执著我、我所而起的贪爱。
二、慈悲观
慈悲观又作慈心观、慈愍观,是多嗔众生观想由予乐拔苦而得到的真正快乐,以对治嗔恚的观法。
1.以生缘慈来止息违理嗔:有些人常常无端发怒,恼害众生,这种嗔相称为违理嗔恚或邪嗔。对治之道,应先取至亲的人得到快乐的样子作为观想对象,然后再慢慢扩及怨憎的人,乃至一切众生。
2.以法缘慈来止息顺理嗔:在我们被他人恼害的时候,或因自己行善持戒,而对于作恶犯戒的人,往往生起嗔心,这种嗔相称为顺理嗔恚。对治之道,应该观想众生都是五蕴和合而成的假有法,因此无一众生可得,既然如此,又那里有持戒毁犯、善恶是非等事呢?所以应该本著慈心爱念,把自己的禅悦法喜,与对方一齐分享。这样一来,一切是非善恶之心不起,嗔心自然就能消除。
3.以无缘慈来止息诤论嗔:有些人以为自己所得的法才是对的,别人所说所行都是错的,因此与人诤论时,见他人有违己意,就产生嗔心,是名诤论嗔。对治之道,应修无缘慈,泯除分别妄想,于一切法,不忆不念,因此打从心里就没有计执诤论,又那里来的嗔恚呢?所以,就能等视一切众生,以无缘大慈覆护一切众生。
三、缘起观
缘起观又作因缘观,是观想十二缘起,以对治愚痴的观法。观察痴这个字,可以了解痴是表示知见上有了毛病,因此,愚痴是指迷于真理所产生的邪见惑障。可从下列三种缘起观来对治:
1.以观三世十二因缘,对治断常痴:有些人认为我及诸法是断灭或常住,如此念念不断,叫作断常痴。对治之道,应观三世十二因缘法中,属于过去和未来的因缘各有二支,属于现在的因缘有八支,因此三世相因,不常不断。
2.以观果报十二因缘,对治计有无痴:有些人妄起分别,认为我与诸法是实有或实无,并且于此生起执著,是为有无痴。对治之道,应观果报十二因缘,观想我人从无明到老死,由因缘所生,没有自性,所以不能说是有,也不能说是无。了解非空非有的实相,就能破空有二观。
3.以观一念十二因缘,对治世性痴:有些人见细微之性能生万法,因而计执有四大五蕴和假名众生及世界,如此念念相续,以世智辩聪能问能说,起贡高之心,诤竞是非,与真实之道渐行渐远,乃至思惟剖析刹那分别的心理,这种执计世间的痴相,称为世性痴。对治之道,应深观一念之中具足十二因缘,得知宇宙万相一多相入相即,非一非异,以此破除相待假有的妄取相。
四、念佛观
念佛观是念佛的应身、报身、法身,以对治恶业障的观法。我们过去身、口、意三业所造作的恶业,未来都会招感恶报,如果在未受报的中间,想要修德行善,因为善与恶违,恶业往往会在此时升起,障碍善道。解决之道,可从下列三种念佛观来对治:
1.以观应身佛相好光明,对治沉昏蔽塞障:在修行时,有些人容易惛沈闇睡,障碍修行。对治之道,应该在应身佛三十二相好中随取一相,或先取佛眉间白毫放光相,一心观想,再次第遍观其他诸相。
2.以观报身佛功德巍巍,对治恶念思惟障:有些人虽然不会惛沈闇睡,但是常常心生恶念,欲作十恶、四重、五逆、毁戒等事,无时暂停,是名恶念思惟障。对治之道,应该念报身佛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一切种智等圆照法界,常寂不动,普现色身利益,一切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因为心中常思佛陀殊胜善法,因而生起悔心,自惭形秽,就能灭除一切恶念。
3.以观法身佛空寂无为,对治境界逼迫障:有些人在修行时,虽然没有上述两项业障,但是却时时身感病痛,或在修定时,常见魔扰;在睡眠时,常梦恶相,使心中产生逼迫苦恼的感觉,是名境界逼迫障。对治之道,应念法身佛法性平等,不生不灭,空寂无为。既是无为,人、我二法缘起性空,别无作者、受者,又那里来的烦恼对境呢?
五、数息观
数息,梵语npna,华译安那般那,或阿那般那,略称安般。ana,原是遣来的意思,转指入息;apana,原是遣去的意思,转指出息。所以,数息观又称安那般那念,指以计算自己的出息、入息,对治散乱的寻伺,而令心念止持于一境。数息观有六种因相,即数、随、止、观、还、净,这六因具足,才算是圆满,因此又称为六妙门。
1.数:计算入息或出息的次数,以收摄心于一境中,使身心都能止息。数息的方法是从一到十,反复地数,不增不减,因为如果少于十,则易引起急促;如果多于十,又恐怕引起散乱。同时,还要远离三种过失:
(1)减数失:减少数目,以二息为一息,乃至以十息为九息的过失。
(2)增数失:增加数目,以一息为二息,乃至以九息为十息的过失。
(3)杂乱失:以入息为出息,或以出息为入息的过失。
在持息上,应该避免两种过失:
(1)忆念持息太紧,容易造成身分支节颤抖等过患。
(2)忆念持息太缓,容易引起身支懈怠,心中惛昧等过患。
调和的方法,是在正修观时,忆念上放宽身心,心息相依,不加强力,任运记数,则身心自然安稳明静。
2.随:久而久之,心定下来了,就不必再数出入息,只要心系于息,随著息风出入。
3.止:修息渐成,心自然就会止息***。
4.观:观出入息之所依身,为五蕴和合而有,破种种我执妄见。
5.还:收心还照,知能观的心非实,则我执自亡,无漏的方便智自然流露出来。
6.净:心无住著,泯然清净,真实无漏智因此而发,自然断惑证真。
参 结语
《心地观经》说:心如画师,能画种种诸法故;心如僮仆,为诸烦恼所策役故;心如国王,起种种事得自在故;心如怨贼,能令自心受大苦故。恶行因烦恼而起,烦恼由妄心所造,因此,学佛修行,就是要正本清源,以各种方法将虚妄的心识清除净尽。
然而,药之良窳,贵在应病予药;修行也是如此,种种法门,各有千秋,重在运用得当。当我们使用五停心观时,除了一一对治不同的心病以外,还需要懂得灵活运用,对多种病况应该采取兼治之法,病症改变时,必须改转另外一种方法治疗。例如贪爱和嗔恚都很重的人,应兼修不净与慈心二观,否则只用一种观法,仅能偏治一病,往往使得另一边的过失更加严重,徒劳无功。贪心重的人修习不净观成熟后,往往厌恶外境,因而生起嗔心,这时,就要转修慈心观,才能对症下药,否则,过犹不及,反而增加嗔病,就得不偿失了!
一代文豪鲁迅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和佛教文化的滋养,他的人格力量与创作成就跟佛教有着重要的关系。鲁迅生于1881年,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时已37岁,在此
金玉良言时间:2025-01-26
佛教是公元前6至5世纪由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大致与我国的孔子、老子时代相当),最初由西域传入我国,东汉初年开始广为流传,在隋唐和盛唐时,全国已经有了很多的佛教寺院,寺
禅宗公案时间:2025-01-25
每年的岁末年初,总能听到很多人谈论“生肖和犯太岁”的话题。提到“太岁”,很多人都会想到“太岁头上动土”“太岁当头坐,无灾恐有祸”等民间流传的老话。在中国几千年的
佛答时间:2025-01-23
请购佛教饰品有什么讲究 第一, 佛教饰品不宜说买,应说请,或者说请购。表示一种尊重。第二, 佛教饰品如果在不佩戴的时候,不要随便放在裤子口袋里,放在上衣口袋,或者
佛珠文化时间:2025-01-16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它主要说明两个问题:1、因果相续,贯通三世,不会中断。我们今生所受吉凶祸福,都是自因自果。明白此理,自然不怨天,不尤人。2
昌臻法师时间:2025-01-14
惟贤法师答:法门很多,但是走的路是相同,目标是相同,佛教在唯识学来说,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啊,各宗各派都是贯通的。资粮位就是广集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法字的梵语是达摩(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任持自性:指法能保持自体的自性(各自的本性)不改变,例如,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自体性相,花草树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众善奉行——佛教思想与企业的和谐发展惟贤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一.善的定义善者以利他为前提,利他必利已而致自他俱利,性纯净此世后世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2
魏德东:佛教的婚姻观 婚姻的条件 在婚姻的条件上,佛教强调尊重当事人的意志,明确反对将自己的信仰强加于婚姻,主张可以与不信仰佛教的人士通婚。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反对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5-01-01
佛教鼓励发菩提心的人赚大钱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9
达真堪布:有人为了佛教事业想经商赚钱却苦于没有机会 怎么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做生意赚钱是为了众生,为了佛教事业。”这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没有看破放下的时候,真正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2-08
禅宗叫宗。我们佛教讲的宗教和我们书上读的宗教,和我们概念中的宗教不是一回事。最近我开玩笑跟大家讲,我说实际上我们讲的东西跟我们心里想的有时候不是一回事。像我们讲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3
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印顺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佛教之涅盘观一 涅盘之意义我国佛教徒,都说学佛是为了了生死。是的,了生死是佛教的主要目标。真能了生死的,就是得到涅盘。涅盘是学佛者的最高理想,被称为「一切圣者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人间佛教要略印顺一 论题核心人菩萨佛:从经论去研究,知道人间佛教,不但是适应时代的,而且还是契合于佛法真理的。从人而学习菩萨行,由菩萨行修学圆满而成佛──人间佛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4
二、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一 东方与西方印度文明的开拓者,属于西方移入的阿利安人。印度的每一区域,都曾渗杂了阿利安人的血统;每一思想,都曾受过阿利安传统文化的熏陶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3
第六十二节 蒋总统与佛教的关系煮云法师著有人说:蒋总统是不信仰佛教的,因为他已公开承认是基督徒。关于这个,我不否认,可是我要说,总统信仰佛教也是真的呀!同时我们
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时间:2024-11-23
三、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一 教乘应机的安立施教宗旨: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么,就为他说什么。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四、密教之兴与佛教之灭──『印度之佛教』第十七章──一 秘密思想之滥觞佛元八世纪以降,秘密教日见风行,以身语意三密相应行,求得世出世之成就果也。密咒远源于吠陀之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2
评道德学社丛书喧喧然耳道德学社、同善社之名久矣。同善社唯以延年却病诱人,以传其守窍──祇是守鼻梁尖、磕几百个头,别无他得──静坐之术,驾言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之禅宗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9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三十五年夏作──十七年中国佛学会筹设中,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准备中,曾出中国佛教旬刊一种;而抗战期中余在四川缙云山,亦有中国佛教之讲着。今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8
黄念祖:佛教中的“四依法”非常重要“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
佛教寓言故事时间:2024-11-16
争什么争酒疯 - 争什么争 在今日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愈发达,佛教的教义,且有愈因而显露其无比的光辉;佛法的理论,随科学的进步而愈得到印证。科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佛教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在中国,香的使用不但起源甚早,且与宗教有着紧密深刻的联系;这其中,佛教的用香不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持续地发挥它深远的影响力。中国香道
香道资讯时间:2024-11-11
故事二: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与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09
论印光法师的佛教修持及其弘法取向编辑:陈永革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以印光法师(1861-1940)的佛教修持及其净土弘化为论述主体,透过其迁单南下普陀后的修学行持、刻经
居士人物时间:2024-11-06
第三章 娑婆世界从空间上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从时间上看,宇宙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的。佛将银河系称为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9
问:佛教的确立,首先在于戒律,经过道安的努力,以后还有哪些律部的传译?赵朴初答:道安和他的弟子们寻求戒律的热心,对于律藏的充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道安在世时,已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8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虚妄”观念比较姚卫群佛教与婆罗门教在分析外部事物或人的认识时经常使用“虚妄”观念。这一观念在印度宗教哲学史上的出现频率较高。在印度早期的宗教圣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7
佛教经典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5
论中国佛教参与宗教间对话的《理惑论》模式董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于本土的中国文化、中国人来说,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有些人基于其本土文化的立场,特别是儒学、道家和初期道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融合的佛教第一章 宗密其人及其佛教发展观宗密,在中国佛教发展到最高峰的时候,撰写了大量的著作,想表达这样一个重要的观点:融合。中国佛教应走会通的一路,具体地说,禅宗诸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4
世之所尚者,皆沉檀龙麝等难得之物,更有奇楠之香锱铢即倍于黄金。以为如得奇香便可契道,岂知闻香悟道全在平常处积累,一旦因缘具足乃可得之。若嗜其嗅,徒慕乐受而已。乐
香道佛教时间:2024-10-24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第一节 禅宗的理论要旨——心性论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因重于禅,主参禅,故名。禅宗的禅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禅师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三节 禅门三宗心说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为了调和禅教,分别以北宗、牛头宗和南宗为禅门的代表,以唯识、般若和华严为禅外其它教派的代表,将其互相参照、比附,以示禅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3
第二十章临济宗的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唐代末期,禅师义玄(?-867)创立了临济宗。临济宗人忠实地继承了马祖、希运等禅师的心性思想,在平常心是道、无心是道的思想基础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虽然从政治和社会的权力关系而言,现代化一重要的意义在于宗教与政治之间形成了政教分离的格局,从而把公共性的社会空间交于俗世性的政治去处理,宗教逐渐从全能性的意识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22
论秦巴山区佛教的几个特点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王亚荣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 李利安秦巴山区地跨汉江南北,位处川陕交界,山高水长,川岭交错,将我国西北和西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8
"无"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世间上的人总是在“有”上求,有车、有子、有钱、有名等,其实“有”还是有限、有量、有穷、有尽。佛法教我们从另外一个“无”上去思考,你“无
佛本生故事时间:2024-10-18
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民族和宗教的冲突仍然不断发生。特别是霸权主义的强权政治、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都是引发战争的因素。因此,我们倡导的和谐世界建设还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7
第一章、佛教如何看待宇宙有乃空现,莫讳空而执有;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本章副标题中的后一句(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是江味农居士所著《金刚经讲义》卷三第37页的一句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6
老年人的学佛方法按照传统的说法,六十岁以上就称为老年人了。在中国佛教徒中,老年人约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因此,如何使老年人在学佛修行的生涯中,沿著正确的方向进取,得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净土九级教学次第论佛教事业的发展,首在教育。只有通过各种层次与不同方法的教育,佛法的真实修证才能如理付诸实践,佛教信仰的层次才能普遍提高,才会出现更多绍隆佛种、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3
可 行 性 策 划 案 编剧:邱竹林(法名:界悔) 鸠摩罗什对中国佛教思想文化的影响: 鸠摩罗什大师,天赋异禀、愿力深广,一生坎坷而传奇,是伟大佛教思想的传播者,一路从
文化资讯时间:2024-10-13
弘一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高僧,对佛教的弘扬贡献颇大,他致力于南山律学的研究,著书立说;采用西洋音乐创作佛教歌曲,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出版《护生画集》;以书法弘
文化资讯时间:2024-10-12
10月8日,首届江苏佛教素食文化博览会在无锡灵山祥符禅寺盛大开幕。此次博览会的主题为弘扬素食文化,倡导健康生活,培养素雅品味,实现五福人生,设置厨艺比赛、素食展示
文化资讯时间:2024-10-10
第十九课 探病须知 《梵网经》云:「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佛陀曾经到一位老病比丘处所探望,亲自为其洗涤身体;又在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10
第二十课 临终关怀应有的认识 有生必定有死,新生的喜悦常常令人忘记死亡的哀恸,人间也不知这边生命的结束原来是那边新生的开始。在这一生一死之间,只知道自己的悲伤,而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10
佛教的十大真理何谓真理?在古希腊,「真理」是指公开展现在人的理智之前的东西,具有确实、符合事理原则的意思。在中国老子《道德经》中论及,「道」是自然与天命相合的精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9
香在佛教修行中的作用烧香是佛教信众随缘而行的正常行为,早起一炷香,诵经礼佛要上香,节日要上香。但是到底为什么要烧香,烧香的真正作用是什么?有多少人在思考这个问题
佛教知识时间:202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