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打开报章、杂志,可见舆论纷纭,人生百态,大小事件,层出不穷:高官落马、明星吸毒、青少年失衡、示威游行、空难坠机等等,接二连三,说之不尽。尤其现今社会中,作为公众人物,其一言一行必然备受关注与批评,因此,每日报章新闻,针砭时事,说长论短,各执一词,莫衷一是。由于香港是一个言论自由之地,任何阶层、任何媒体、任何人士,均可发表意见及批评;唯此等言论,却时有偏颇,既不求真,亦不求准,甚至是蒙昧良心,违背社会公德,失实报导,令人心寒。若身为当事人,面对如此状况,该如何对应?
事实上,由于同一事情,站在不同的观点与角度,可有多种不同的看法,因此,谁是谁非、孰对孰错,都是很难定论的,所以佛法教我们要忍耐、包容,要保持沉默与冷静,要有「不动心」,要「心能转物」,不要「心随境转」,如此才能看得真、站得稳、走得远;尽管外在世界是是非非、风风雨雨,议论纷纭,内心仍能做到淡然面对,泰然自若;不回应、不解释、不争辩。这就需要不同与世俗的智慧、修养与功夫。
但如何能做得到呢?世事纷纭,社会混乱,人事复杂,价值颠倒、乱象横生,要看清楚这个「世局」确实是绝不容易。依佛法来说,世间的种种荣辱毁誉,可归纳为「世间八法」,因此八法常为世人所爱憎,而且又能煽动人心,所以又称为「八风」。此八种法即是:
一、称:每逢有人「称赞」我们的时候,总不免令我们感到开心、欢喜。
二、讥:每当有人「责骂」、「讥笑」、「羞辱」我们的时候,我们会感到难堪与难过。
三、毁:当有人说我们的坏话时,一旦让我们知道了,会令我们感到难以忍受甚至是愤怒。
四、誉:当别人「褒奖」我们,或得到「功名利禄」或「众人的喝采与掌声」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是一种荣誉,会感到很得意,不觉沾沾自喜。
五、利:当我们事业成功,事事顺利通达,自然就会感到满足、心情愉悦。
六、衰:当我们事业衰败,遭受打击、倒霉或诸事不顺时,难免会感到颓丧。
七、苦:当我们受大挫折、罹患重病、种种烦恼的逼迫,令我们的身心难以承受,就会深感人生确为一大苦聚,人间确实充满苦难。
八、乐:当我们享受五欲,身心适意之时,总认为人间充满欢乐。
这八种顺、逆外境的旋风,时时在我们周遭循环不停地吹着;吹得我们一生人都为它团团转,永无宁日。正如阿底峡尊者曾经说过有八种陷阱能让一个人变得脆弱:第一种陷阱是想要得到赞美,第二种是不想被批评,然后是想获得和不想失去,想要快乐和不想不快乐,想要被注意和不想被忽视。这些便是八种陷阱或前述所谓的「世间八法」,无论在修行或实践上,必须远离此八法。所以学佛之人,必须学习善法,亲近善知识,以建立正确的知见,开启智慧,不再随境摇动,逐物流转,达到「八风吹不动」的境地。
说到这个「不动」或「不动心」,自然令人想起了禅宗里面「风动、幡动、心动」的公案:据《坛经》所载:
禅宗惠能大师得到五祖弘忍大师传授衣钵之后,在猎人群中隐居了十几年,后因机缘成熟,开始行化于世间。有一天,途经法性寺,看到两位出家人对着一面幡,面红耳赤争论不休,六祖上前一听,才知道他们在争论旗幡所以会飘动的原因,一个说:「如果没有风,幡怎么会动呢?所以说是风在动。」另一个就说:「没有幡子动,又怎么知道风在动呢?所以说是幡在动。」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惠能大师听了,就对他们说:
「二位请不要争执,我愿意为你们做个公正的裁判,其实不是风在动,也不是幡在动,而是两位仁者的心在动啊!」
当时的惠能大师已经开悟了,所以和一般人的看法不一样。一般人是从外境的现象着眼,透过主观形成因人而异的判断。外在的环境如果没有主观的人去观察它、体验它,它是毫无意义的。一旦通过人的观察、体验和认识,就失去了客观事实的标准。因为每个人内心的反应或感受都会因时、因地、因个人内心的状况而有所不同,所以两个出家人看到幡在动,就会有两种不同的想法。显然这两种看法与想法都是相对的、都是不正确的;惠能大师一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就为他们点示出来了。
从这个故事可给我们一些启发:人间所谓是非、好坏、优劣、善恶等等判断,并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都是因时、因地、因主观想法而有所不同。所以佛教称之为「虚妄」;虚妄也就是不真实的,那么既然是不真实的,那就不应该执着它,而应该看破它、放下它。因此,如果能对一切现象不起执着,不生爱憎烦恼之心,就能获得解脱与自在。
不过,这里所说的「不动」,并不是要我们「幡不动、风不动、心也不动」,这是不正确的理解。因在现象界之中,有风的话,幡一定会动,问题就在于我们的心是否随风而动、随幡而动,也就是说,只要我们的心不随着环境而转动,就不会被环境所牵动、所左右;若不用主观的自我意识来观察、衡量、判断,就不会产生种种的矛盾与冲突。社会上很多人就是因为多管闲事;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去管,以致烦恼不已。其实只要我们内心不为环境所动,以智慧和慈悲为根本立足点,所谓「慈悲无障碍」、「宽恕无敌人」,自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烦恼了。因此,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修养自我,借境悟心,不为声色所动,这就是人间的智者和勇者。
我们一般人生活在世间上,为了衣食住行的生活所需,每日不知有多少的忙碌、多少的艰辛;甚至为了事业的竞争、名位的夺取,造成人际间种种的矛盾与冲突。如果没有修养,没有定力,就会变得很脆弱,常常会被外境所左右,会随外境而动摇,就会不知不觉被社会潮流牵着走,随波逐流,终而迷失方向。尤有甚者,甚至用各种不正当、不合法、不合理的手段去表达自我的要求;如此的话,无论对个人、对社会,都会造成许多有形无形的伤害。所以,佛教宣扬其慈悲喜舍教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净化社会、世道、人心;令我们成为有善心、有道德、有修养的人,这样的话,当遇到任何事情、任何问题,就能气定神闲,不会轻易受到环境的牵引、动摇。而怎样才能做到不动心呢?
以下提供数点给大家参考:
一、不为名动:以世间法来说,名的诱惑实在太大了,如果有人以高位、厚职来诱惑我们,让我们放弃义理、道德、操守,我们动摇了,我们的人格道德就会被名位所操控,所以我要坚持不为名位所动。
二、不为利动:世间的金钱,是最吸引人的,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些人为金钱出卖人格、出卖道德、出卖朋友,使得自己的人格、生命、节操成为金钱的奴隶,实在是不值得的。所以我们必须看透金钱的本质,才能不为其所动。
三、不为谤动:古语云:「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我们不要轻易为毁谤所动,即使是一句闲话,几句是非,就当作是耳边风,吹过、听过就算了,不要随便因毁谤而动摇自己,更不要浪费时间去跟人家争辩、解释。
四、不为情动:人是情感的动物,故而常常被情所困、被情所惑,因而无法自拔,一生为情所苦。亦有人常因人情难却,故而终日担负着情感的重担,无法自我释怀,终日受情感及情绪的约束。所以,我们要打开心扉,让情感吸收清新的空气,将小爱扩充为大爱。
五、不为苦动:普通人往往遇到一点艰苦或困难,就会退缩或却步不前的,如此的话,一生的事业又怎可能会有成就?唯有不怕辛苦,努力奋斗,积极向前,人生自然就会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成果。
六、不为难动:遇到艰难、挫折、困苦时,要有冒险犯难、不屈不挠的精神,如果凡事因遭遇小小困难或阻碍,便裹足不前,最后必定是一事无成。所以我们要锻炼自己养成不怕难、能吃苦的性格,人生自然无往而不利。
七、不为力动:别人力气比我们大,权势比我们高,我们不要畏惧,不要小看自己,其实每个人都人无穷的潜力,只要能立定脚跟,坚持到底,自然就能有成功的一日。
八、不为气动:人之所以生气,往往由于感到不平或不满;经常生气的人,容易心浮气躁,冲动坏事,累人累己。所以我们学会沉着、忍耐,不要让瞋恚心左右自己。正如古德所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社会虽然日新月异,我们却不要忘记这些历古常新的教训。所谓「能忍自安」,「百忍成金」,确实是我们人生最佳的座右铭。
正如佛在《佛说吉祥经》中所说:
恭敬与谦让,知足并感恩,及时闻教法,是为最吉祥。
忍耐与顺从,得见众沙门,适时论信仰,是为最吉祥。
自治净生活,领悟八正道,实证涅盘法,是为最吉祥。
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宁静无烦恼,是为最吉祥。
依此行持者,无往而不胜,一切处得福,是为最吉祥。
佛陀劝导我们要以慧眼看人生,做到心不外求,不被外境所惑,时刻保持一颗清净之心,谦卑、克己、惭愧、感恩、忍耐、包容,生活平淡幸福,无忧无恼,便是一种最为吉祥的生活。所谓「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宁静无烦恼,是为最吉祥」,在我们的人世间,有无数诱惑在吸引着我们,让我们浮动躁乱的心难以平静;心动引起了的欲望增加,当欲望无法满足时,就会带来了更多的痛苦。在今日价值混乱、迷失的社会中,我们不但要守法、守道德,更要守住良心的底线;所谓「与社会同步,不与社会同流」,若能保持平静、安稳、不动的心境,便能令我们少欲少恼,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实现喜悦、自在的人生。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三者广修供养”:广是广大,修就是要去行,广大去修行这个供养。供养有很多种,有以身供养,有以心供养,有以身心来供养。什么是以身供养?好像出家的
宣化上人时间:2025-02-21
居士:修净土的居士,在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认识与实践上,应持什么看法、做法,请指示!法师:修净土的居士,首先,要建立一个与净土念佛法门相应的心态与知见,净土法门是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20
问:“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与“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请问法师如何正确理解? 答:前面的一个偈子是古德所开显的,意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7
我们众生都生活在种种幻相当中,分别、执著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破四相的根本首先要破我相。 我们现在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对“我”看不破它的虚幻性。
大安法师时间:2025-02-15
在风水学上,水晶有着风水石之称。水晶生长于地心,凝聚“地气能量”。用科学来解释水晶能量与地球磁场产生互动,从而可以调节人体五行的平衡。人体五行:金、木、水、火、
DIY配饰时间:2025-02-14
《答念佛600问》191、如何理解因果是治理天下和度脱众生之大权?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人每谓现生所享受苦乐吉凶者为命,岂不知乃自己前生所作
因果报应时间:2025-02-13
二六、怎样叫做清净怎样叫做清净?现在把它分作五段来说明:甲、清净的内容清净这一句话,在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单纯,其实,分开来也有好几种:(1)一般人所说的清净,以为是只要
汉传人物时间:2025-02-12
佛教告诉我们:神通抵不过业力,业力抵不过愿力。不管你信不信佛,都无法逃过因果业力。佛弟子深知,即使学佛之后,也不可能事事都如意,想什么来什么,但是一定会越来越好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5-02-10
佛下山游说佛法,在一家店铺看到一尊佛像,形体逼真,神态安然。佛大悦,欲买之,店铺老板要价5000元,分文不能少,加上见佛如此钟爱它,更加咬定原价不放。佛回到寺里对众僧谈起此
禅宗公案时间:2025-02-02
后面这一句很重要,明白之后就不至於发生误会,没有得一心以为得一心。得一心是什么样子,至少要了解一些。「七日不乱后,更无趋惑造业之事」,这才叫真正得一心。打佛七,
净土法门时间:2025-02-02
智慧、德能、相好,无量大法都从自性流出来,只要见性全都现前,那就成佛作祖了,不需要多学,放下就是。在哪里放下?眼在色尘放下,耳在声尘放下,让六根对六尘的时候不起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31
面对佛陀,我们就能得到很多修行启示从佛陀盘腿端坐在莲花坐台上,右手结降魔印置于右小腿,左手托钵于腹前,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我们先来看看,佛陀为什么左手托钵。佛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1-28
从前,有位幻术师非常精通幻术,他有一位朋友是出家师父,俩人非常要好。有一天俩人像平时一样坐在幻术师家里边喝茶边聊天。闲聊中,出家师父对幻术师说:“我想看看你的幻
佛教知识时间:2025-01-28
真实人生三要素真实人生的三项要素为:信心的定位基础、疑情的生命动力、智慧诞生的人生真谛。生命教育不是知识教育,是人类生命中的真实面,用知识的模式是无法追求的,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5
【2011年农历十月初五讲于广东化州南山寺念佛七法会】佛在鹿野苑三转法轮,为五比丘说法,讲的是四谛法苦、集、灭、道。四中真谛中,第一真谛就是苦谛。我们来到人世,每一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3
每年的岁末年初,总能听到很多人谈论“生肖和犯太岁”的话题。提到“太岁”,很多人都会想到“太岁头上动土”“太岁当头坐,无灾恐有祸”等民间流传的老话。在中国几千年的
佛答时间:2025-01-23
在你的生活中,或许见过这样的人:他们的长相不算好看,却会莫名给人带来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和他们相处会感到一股平静喜悦、简单纯粹的能量。同样,你的生活中或许也遇到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2
许多人都喜欢问这样一个问题:我怎样做才能让我的人生顺利,让生意顺利,让孩子顺利? 其实,拥有顺利的人生,只要八个字就可以了。按照这八个字去做,你的生命就一定顺利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21
居士甲:初学净土者,应如何下手修学,方得真实利益? 法师:初学净土者,宜以培植坚固信愿为要务。信有事信与理信二种。事信(或曰仰信)是相信二有,即《阿弥陀经》所云
大安法师时间:2025-01-18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它主要说明两个问题:1、因果相续,贯通三世,不会中断。我们今生所受吉凶祸福,都是自因自果。明白此理,自然不怨天,不尤人。2
昌臻法师时间:2025-01-14
静波法师:一点亏都不能吃的人最终会如何?“吃些亏处原无碍”,吃了点亏,有什么障碍呢?佛菩萨吃亏吃大了,释迦牟尼佛曾经有过九种灾难,有成就的修行人不也有这样或者那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1-13
清明,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几乎与佛教的历史一样久远。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0
编者按:再过几天是清明节,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有很多传统习俗,当然主要还是祭奠已故亲人。原本清明节与佛教并无直接联系,但一个孝字将两者紧密相连。虽然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10
体光老和尚禅七开示十二古代的佛教徒,现代的佛教徒,古代的佛教徒他在心地上聪明、有智慧,现在的佛教徒在外边聪明,能说能讲,所得的受益跟古代不同。古代得受益是实际的,现在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7
如何灭堕胎罪问:《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上说,堕胎是罪业极大的杀生罪,果报也重。您写的《现代因果实录》里为何没有这方面的实例?答:做流产(堕胎)是夫妻间的杀生
其他因果故事时间:2025-01-07
惟贤法师答:法门很多,但是走的路是相同,目标是相同,佛教在唯识学来说,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这五位啊,各宗各派都是贯通的。资粮位就是广集福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6
惟贤法师答:这个你就不要着相,要因机施教,在名句上不要执着,那就是辩才,因机施教就叫辩才。懂文学的人来问,你要跟他说内行话,要通达文学;一个做生意的人来问,你要有商业知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5
惟贤法师答:静坐中保持静心,保持真实心,保持如来心,这样就可以起观。以静心、如来心摄持一切,那就小中有大,大中有小,一中有多,多中有一,众人即我,我即众人,空间、时间、人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5
佛教讲修行的道路,离不开信解行证,什么是信解行证呢?一、信在佛教四众弟子里边,在家信众约占百分之九十,出家僧众只占百分之十,是少数。出家僧众专门讲修学佛法,就等
汉传人物时间:2025-01-04
理搞清楚了,我们相信会有这种现象产生,我们不怀疑了。所以在这个世间,有人衰老得很快,有人衰老得很慢,什么原因?古人有句话说「忧能使人老」。忧虑就是烦恼,有忧虑的
净土法门时间:2025-01-03
如何发起大悲心?观六道众生受苦如亲人想!大悲心等5种发心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薄伽梵告慈氏菩萨摩诃萨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为有情修大乘行。欲度有情置大涅槃
佛教知识时间:2025-01-01
为了区分品质高低,沉香经常被划分成多个等级,这是在市场中沉香较难以辨别的原因之一。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分级杂乱,甚至不同品类之间也有很大差异。那么,常见的分
沉香知识时间:2024-12-21
弟子:如何能在每个当下、在在处处都能直入解脱境?上师:时时都能说是“解脱处”,就是进入到一个“很平静的状态”,你首先在座上要多下些功夫。这两天也有很多人都在问:
文殊花开时间:2024-12-19
观音是爱与慈悲的化身。我们的内在已经具备了爱与慈悲的种子─爱自己以及他人!爱与慈悲之种的反面就是仇恨之种,如果我们要对两者加以区分的话,可以说仇恨是破坏性的,而
大宝法王时间:2024-12-17
如何诵经 梦参你若是读《普门品》,《普门品》是赞叹观世音菩萨功德,赞叹观世音菩萨说,你遇到什么灾难,只要一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能救苦救难。经文上是这样说,
梦参老和尚时间:2024-12-17
人生最美的心境一位老先生怀抱我家门前清洁,别人家门前也该干净的心念,每天都去打扫街道。他以实际的行动来爱乡里、爱别人。二、三十年来,不管是刮风、下雨,从未曾间断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辑四 至爱篇人生有爱无憾事罹患癌症的慈诚队队员,在队友的细心照顾下,生理与心理上都获得了一股温馨的暖流。人与人之间,若能彼此扶持、相互关怀,社会便能呈现一片祥和!慈济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14
五、佛教对欲望的态度佛教对欲望所持的态度是什么呢?同样是遵循中道法门。佛陀不主张偏离中道的禁欲。他通过六年苦行,体会到一味禁欲对修道并无意义。盲目的自苦,既没有理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8
一、什么是欲?欲就是人类的欲望希求,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上的希求;二是物质上的希求。前者属于心理欲望,后者属于生理欲望。人类的欲望无穷无尽,所以,经典中将我们这个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8
黄念祖:念佛时散乱、妄想多,如何对治?问:念佛时散乱、妄想多,如何对治? 黄老答:现在念佛散乱,这也是必然的。这个不要怕,夏老师有两句诗:“任他妄想纷飞,听我念佛
为人处世时间:2024-12-08
如何发起愿菩提心愿菩提心,就是我要帮助一切众生出离轮回的愿望。对凡夫来说,这一愿望并不容易生起。可以说,我们从来不曾有过这样的愿望。当然,这不是说我们从未帮助过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7
来: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痛苦,有身体上的、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痛苦。所以我们要给人体贴的爱和关心,因为你所散发出的关怀和喜乐会带给身处痛苦之中的人极大的安
汉传人物时间:2024-12-01
人,为什么会痛苦?为什么会烦恼?我们认为金钱可以代表地位,但金钱带给我们的烦恼也很多。我们认为赌博可以带来快乐,但为了赌博自杀或家庭破碎的事,却时有所闻。谈恋爱卿卿我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27
信众:阿弥陀佛!师父您好。就是我想问一下,每年过年我会念《地藏经》,念到清明这段时间,念几十遍回向给我去世的亲人。今年就是前天念到四十九遍,我听说念完《地藏经》还要有
地藏经感应时间:2024-11-27
护持三宝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定位要准确。居士要把自己放在护持位上,恭恭敬敬的对待三宝,尽心尽力的做好该做的一切。三宝给了我们成就的机会,给了我们因缘,是我们的福田
地藏菩萨平台时间:2024-11-24
香道茶道花道都为生活的艺术,从贵族拓展到平民生活的细节中,至今仍生机勃勃。香道与茶道和花道并称为三雅道。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
香道与生活时间:2024-11-16
上师教言集:并非我有神通,不过我确实可以通过一个人说话做事等各方面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佛陀也曾说过,有烟之处必有火。想知道自己前世是什么,只要看看今生过得是
因果报应时间:2024-11-16
我们推广的是 圣 玄奘大师的如来藏妙义亲爱的朋友,您想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如何快乐学佛?佛法如何让我们断除烦恼?请联系我们电话:151 9580 6515微信:151 9580 65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第四章 马哈咖沙巴如何遇上佛陀继续我们的故事,现在要回来看马哈咖沙巴(Mahakassapa)。㈠在他来到十字路口之后,他去了哪里?如前述,当两个沙门分手时,大地被他们的出离
佛陀的圣弟子传时间:2024-11-14
弘一法师:如何改习惯?吾人因多生以来之夙习,及以今生自幼所受环境之熏染,而自然现于身口者,名曰习惯。习惯有善有不善,今且言其不善者。常人对于不善之习惯,而略称之曰习惯
汉传人物时间:2024-11-12